〈校園廣角鏡〉北門退師林惠卿牽線 門生捐百萬設獎學金

北中退休主任林惠卿(左)與黃世名醫師母親高滿枝,返校捐款成立獎學金。(記者盧萍珊攝) 國立北門高中退休主任林惠卿,傑出校友又返校任教,桃李滿天下,日前鼓勵得意門生黃世名醫師捐款一百萬元設置獎學金,獎勵優秀的學弟妹。 身為北中第五屆校友的林惠卿,民國五十年淡江文理學院英語系畢業後,在當時校長施金池延攬回母校任教,教學認真之餘也精進自己,先後到高雄師大及台灣師大進修取得碩士學位,當年更因教學獨特,曾有不少補習班想挖角。 民國七十二年間,林惠卿擢升為教務主任,為加強補救教學,獲得南鯤鯓代天府董監事會鼎力支持補助經費,連續十年提撥三百多萬元。為獎勵高中聯考第一志願與第二志願學生就讀北中,鼓勵學生也就是東怡科技公司董事長曾憲章,每年提撥四十五萬元襄助,十年共捐四百五十萬元。第十八屆校友吳清基,也是前教育部長,向該屆同學募款三百零一萬元,成立施金池校長獎學金。 為吸引優秀學生留在北中就讀,林惠卿祭出只要大北門區國中畢業生,參加台南區高中聯考錄取台南一中、台南女中、台南二中以及家齊女中者,願意就讀北中即頒發獎金二萬至三萬元不等,在學期間減免學雜費,透過團隊四處遊說,獲得家長與學生的支持,翻轉學生的人生,培育出各領域傑出人才。 八十五歲的林惠卿,在北門高中服務近四十二年,曾任教務主任、訓導主任、 代理校長,其指導的優秀學生包括前教育部長吳清基、前交通部長陳建宇、前調查局長王榮周、前嘉義地檢署檢察長羅榮乾、前台灣高等法院法官陳永昌律師等。 退休後的林惠卿與學生保持聯繫,在台中執業的醫師黃世名,為感念學校的培育,想要捐贈一百萬元成立獎學金,嘉惠學弟妹回饋母校,透過林惠卿居中協助促成美事,為學校增添一段佳話。 (記者盧萍珊)

Read More

〈中華副刊〉明天的明天

文/圖 侯思平 當歲暮挨近風聲,除了偏南海角觸及的琉璃光澤驚蟄天旋地轉,是胸前別上乳名的陌生,凝聚飛花,磨蹭骨子裡膽小的注目。   那時候,那些腳色,就藏在一粒鈕釦後面導航遺棄的線索。好似幾番不禁翻譯的幽冥,在那插秧整齊的鍵盤上,埋伏結界,要一次承載最多魂魄的力量。   戀戀曲徑繞指而過的絲縷,在寒冷的風潮湊合相當履歷,窮一路柳暗花明筋疲力竭的愛情故事。   但我不能。飽和瑣碎的日常,連結一座山與另一湖畔刻意剝蝕的潮汐,幻想一天像用盡一生氣力,循著藍海漂流的皺摺紋理,把溪澗、把流動削成一則細瘦的瞭望,千迴百轉。   然而,春花這個事實,參了一點夢的耐性、一點囁嚅的脾性,三更對話與倥傯渡鳥,在後退的時日研習我們共享的一滴融雪。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口埤師生製芒果青 回味無窮

新化區口埤實小在停課前進行一堂師生製作芒果青的食農教學課程。(記者黃文記攝) 新化區口埤實小結合社區資源,發展特色教學,藉以培養學生多元能力。配合芒果生長季節,在停學前的五月中旬由師生一起製作芒果青,課程充滿趣味,師生對這場食農教學津津樂道。 口埤實小校長王朝賜表示,芒果是南台灣最常見的水果之一,在口埤社區有著為數眾多的土芒果樹,形成的綠色隧道,更是名聞遐邇的優美景觀;時序進入五月,翠青的土芒果果實在空氣中散發獨特的清香。 王朝賜指出,在結合在地遊學及自然生態的課程規劃下,老師帶領學生認識、採集青芒果,動手製作、品嘗營養豐富、美味可口的芒果青,為實作教學奠下極佳的典範。 過程中師生互動討論,分享對芒果的生活經驗,隨後由老師帶學生觀察學校的百年芒果樹生態,並採集果實;接著分工合作洗淨、削皮、切成條片狀,隨後以科學的方法將青果片秤重、依比例加入鹽巴,戴著手套進行搓鹽醃製半小時。 完成後將醃好的芒果青撈起放入冰水中浸泡,同時另外準備一個小湯鍋,倒入計算好比例重量的糖,以小火煮成糖漿;最後將泡在冰水裡的芒果青撈起,放在玻璃罐中,並把煮好的糖漿倒入,靜置稍涼後放入冷凍庫結冰,就是一罐酸甜兼具,充滿好滋味的芒果青。 王朝賜表示,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每進行一個步驟都經充分思考與討論、詳實紀錄,因此激盪出許多精彩對話,老師也鼓勵大家發揮創意,以部分材料嘗試新製作方式,並互相品嘗彼此的芒果青成品,大家對這項課程都感到回味無窮。 (記者黃文記)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師教做空氣槍 漁光童玩嗨

外師孟崇德教漁光分校小朋友製作環保又好玩的水管空氣槍。(記者施春瑛攝) 億載國小漁光分校日前聘請加拿大籍孟崇德老師,帶領二年級師生利用廢棄的水管製做空氣槍玩具,大人小孩玩得不亦樂乎。 現今科技發達避免學童沉迷於3C遊戲導致體能下降,傳統的竹筷槍遊戲對於學童而言,又過於不刺激,無法引起他們遊玩的動力。漁光分校主任張瑾玥協同外師孟崇德及二年級導師謝富敏,特別設計了「空氣槍」課程,由孟崇德帶領學童利用廢棄的塑膠水管,做出讓男、女孩都喜歡的「空氣槍」,不僅是滿足孩童遊戲的樂趣,更在製作槍管的同時,獲得做中學、學中做的知識。 放學後,二年級的楊可風迫不及待向爸媽展示及分享從學校帶回的水管空氣槍,甚至還邀爸爸楊昌達也一起體驗試玩空氣槍。楊昌達說,這樣環保、安全又有教育意義的玩具正是孩子所欠缺,空氣槍的子彈藥類型、不同槍管長度、打氣次數、射擊角度及氣密性,皆可產生不同的射擊效果影響射程與準度與威力,兼具遊樂性及科學知識性。 主任張瑾玥表示,感謝孟崇德老師的專長教學,親師生體會到做中學、學中做的樂趣,也提升同儕合作的默契。希望藉由空氣槍的課程讓更多年紀小的學生,藉由親自動手製作槍枝的過程中,去思索怎樣的組合方式,可以讓自己的槍枝具有較大的射擊距離與命中率。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主編精選〉中年對鏡

■邱逸華 1. 胸無丘壑 腹有腴土   2. 山色已秋 春花才開   3. 素顏與盛裝 在愛的面前兩全 恨以後俱傷   4. 七竅平添狼煙: 柴米油鹽醬醋茶 五內有獸蟄伏: 蛇蠍蜈蚣壁虎蟾蜍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崑大電機校外實習 提升專業力

崑大電機系辦理企業實習前產業說明會,大三生透過與業界互動,選擇申請想要從事產業領域進行校外實習。(圖/崑大提供) 崑山科大積極推動校外實習,為讓學生前往專業優質企業實習,四月底由電機系挑選上市公司進行校外實習前產業說明會,參與的大三學生透過與業界代表互動了解企業實習具體內容等,選擇申請想要從事產業領域進行校外實習,降低學用落差。 崑大電機系邀請友達光電、聯合再生能源與南茂科技等八家上市櫃且符合電機專業領域的優質企業辦理實習廠商說明會,共提供十八種職缺、八十多個實習機會。各企業代表進行校外實習說明會,大三生透過說明與問答互動了解各實習機構與實習內容,進而媒合學生至心目中的優質企業進行暑期、學期或學年實習。 電機系主任楊松霈表示,此次參加學生校外實習產業說明會企業,均提供優於勞基法的實習津貼與保險保障,讓實習學生享有與正職員工一致的福利,包括宿舍、伙食與交通津貼績效與其他獎金、專業證照輔導與取得專業證照獎勵等,讓參與校外實習課程學生可以提早熟悉產業環境,在學校培養的能力得以在職場發揮與驗證所學。 參與企業具體說明理念與文化、產品與應用、據點分布位置與實習地點、企業規模、環境設施與安全、實習時間與休假、福利與津貼、實習具體學習內容、實習職缺與需求人數、職缺甄選資格條件、實習後銜接就業的安排與薪資、企業內職涯發展規劃與進程等,讓學生充分了解各家企業的特色與實習內容。 同時亦分享培育人才實際案例,例如一家企業的總經理與兩位資深副總經理,都是從基層打底一路升遷,透過持續努力、提升能力,直到可以對企業產生貢獻,便獲得薪資大幅提升與職級的升遷。 學生表示,透過系上安排與企業代表說明,可以清楚了解企業文化、產品應用與未來發展,針對自己未來想要從事的產業領域,選擇可累積資歷、提升專業能力的企業,申請進行校外實習。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中華副刊〉憶:文學傳播掌舵者蔡文甫

■張夢瑞 2020年7月15日,九歌出版社創辦人蔡文甫在台大醫院逝世,享耆壽95歲。 蔡文甫在1978年創辦的九歌出版社,為台灣80年代文學的黃金時代推波助瀾,慧眼打造王鼎鈞、杏林子、琦君、林清玄等名家,也陸續挖掘出朱少麟、楊富閔等作家。他曾表示:「好的文學作品,永遠是我人生路上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詩人向陽認為,蔡文甫可說是文學傳播的掌舵者。作家廖玉蕙認為,蔡文甫身上洋溢著「上一代出版人的風範」,她感慨這種風範「現在可能沒有了」。   「半人出版社」出版2千餘種書   2008年10月21日,九歌出版社在凱悅飯店舉辦創社30周年慶,蔡文甫致詞時表示,當年創立九歌時,他還住在公家宿舍,用違章建築的書房充辦公室。當時他邊在中華日報編副刊,邊在家中編書,他說,九歌勉強算「半人出版社」。 如今這個「半人出版社」發展到擁有九歌、健行、天培三家出版社,出版品近2千種,培養「老中青童」四代作家,廣泛深入地照顧文學的每一個層面。   文學永遠精采 難以企及   作家余光中認為,30年並不是很長的時間,對台灣來說卻已經很久,因為這30年來,台灣換了很多任總統、行政院長及教育部長,唯有九歌還是繼續在堅持文學之路,非常難能可貴。 2008年4月,高齡82歲的蔡文甫重新出版45年前他在台灣的第一部小說集《解凍的時候》。讀者才想起,這位資深出版前輩原來是位傑出的小說家,出版過短篇、中篇、長篇小說10多種,但是,蔡文甫不敢自詡是小說家,他說:「我是個天生的凡夫俗子,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是,文學不一樣,文學永遠精采,是我難以企及的。」 多年來,一直以拓荒者的態度面對生命中此起彼落挑戰的蔡文甫,原是行伍出身。祖籍江蘇盬城的他,幼年喪母、失學、歷經戰亂,初中未畢業即進入憲兵學校,軍階是二等兵。1950年,蔡文甫隨著部隊到了台灣,當時軍中已建立制度,升遷要憑年資、戰功和學歷。他因為戰亂投入軍中,任何資歷都沒有,只能永遠做一個上士。   寫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蔡文甫不願放棄自己,做一個不需思考、沒有創意工作的人,他認為自己還有某些能力沒有發揮出來。無論環境多麼艱困,蔡文甫始終沒有忘記讀書及寫作,經過一連串艱難的考試,最後終於考取了高考。 來台第二年,蔡文甫因見同袍用稿紙寫稿,激發幼年的一段寫作經驗。當時部隊駐防在板橋公賣局酒廠走廊,酒廠女工在眼前來來去去,給了他寫作的靈感,遂以「丁玉」為筆名(蔡文甫說,此時尚不懂什麼叫第一人稱)寫了一篇「希望」,約3千字,投給中華日報副刊,主要是連部訂閱的就是中華日報,想不到處女作竟被刊載了。 蔡文甫坦承,「由於發表這篇作品,才有以後寫作的興趣。如果作品石沉大海,也許就不會走寫作這條路了。」也因為深深了解作品刊用對投稿者鼓勵之大,日後,蔡文甫成為中華日報副刊主編,即推己及人,刊登不少青年作家的作品,希望能藉此多鼓勵文壇新兵。   盡量鼓勵學生發表意見   繼「希望」刊登後,蔡文甫又陸續向外投寄稿件,但用得少,退得多,這時他領悟到,寫稿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能像「希望」那,寄出去就可發表。他心中躍起另一個潛藏已久的意念:參加原來計畫的考試,彌補沒有學歷的遺憾。 從1951年開始,蔡文甫積極參加考試,一心要取得公務人員任用資格,先後通過普通檢定考、普考、高等檢定考、高考等多項考試,1955年,通過高等考試。民國40幾年的台北市各個民間團體紛紛舉辦演講,時間都在星期天上午,和各電影院的勞軍電影時間相同(當年台北市的電影院,周日早上均提供電影免費招待軍人觀賞,時間是早上8點)。蔡文甫寧可放棄電影,也要去各個公共場所聽講,無緣在課堂上接受正規教育的他,不斷找機會從演講場所獲得知識。 印象最深刻的是台大政治系教授薩孟武的演講。薩孟武說:「社會科學沒有一定的真理,只要講得通就是真理。」這句話讓他茅塞頓開,日後對他分析事理影響頗大。後來他轉行任教時,也盡量鼓勵學生發表意見。   小說寫作班造就一位出版家   1953年,蔡文甫在工作之餘,參加電影話劇講習班,另外,還加入了中國文藝協會主辦的第2期小說寫作班;舒暢、段彩華、馬延齡、周介塵、盧克彰、楊思諶等都是他的同學。因為參加文協小說寫作班,因而培養了良好的寫作習慣。 回想當年參加文協小說寫作班,蔡文甫說:「小說寫作班的實際效益很難評估;但是精神方面來說,對我影響頗大。」有感文協小說班之惠,1992年,蔡文甫創辦九歌文教基金會,特別成立小說寫作班,積極培養小說人才,如今畢業同學有3百餘人。 1956年,蔡文甫因一場意外衝突離開軍中,只領到460元的軍人退保費。從大陸隨著部隊到舟山群島再撤退到台灣,雖然遠離家人,孑然一身,但不論在陸軍或空軍,住的不論是民房或營房,吃的是大鍋飯,見面和接觸的全是親如兄弟的同袍,離開軍營以後將何去何從?雖然他通過高考,但這只是任用的資格考試,任何機關如果有空缺,一定有成群的人往內擠,怎會由候用人名冊去挑選而輪到他?   沒有稿費仍源源投稿   人在絕望時,總希望抓住一片葉、一根草……,「但我現在沒有什麼好攀爬的,一切都要靠自己。」蔡文甫以「奮鬥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鼓勵自己,他說:「我只是前進受到挫折,對未來沒有絕望。」 沒有多久,他的機會來了,經「文協」同學盧克彰延攬,擔任中華文藝函授學校教務主任,一年後,受聘到桃園大溪初中復興分班任教。隔年轉入汐止初中,在教學相長下,寫作突飛猛進。無論教學多麼繁忙,蔡文甫幾乎筆不停手,陸續在「文學雜誌」、「現代文學」等雜誌發表文章。「現代文學」鼓勵創新,對作者的內容、意識形態不設限,有廣大發揮空間。儘管沒有稿費,蔡文甫仍持續投稿。 根據作家歐陽子在《現代文學小說選》的統計,發表篇數最多的前3名是創辦人白先勇、王文興、歐陽子;第4名是七等生14篇,第5名是蔡文甫和李昂並列,各為9篇。當年一些作家,包括郭良蕙、莊信正等人,因為常看到蔡文甫在《現代文學》發表小說,誤以為他是白先勇這些作家在台大外文系的學弟或同學。 在不到10年的時間,蔡文甫共主版了3本小說集,分別是《解凍的時候》、《女生宿舍》、《沒有觀眾的舞台》,和一本長達20萬字的長篇小說《雨夜的月亮》。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教授孫康宜認為,蔡文甫這樣的寫作熱情,這樣的豐收,也只有在經過長期訓練深思之後,才可醞釀出來的靈感火花。   主編副刊得到行家讚賞   1971年,45歲的蔡文甫應中華日報之聘主編副刊。蔡文甫上任後,開始思考並界定讀者群分布,了解讀者的層次與接受度,以相近或是水平高一些的文章為副刊主軸,然後廣泛地向國內外作家邀稿,並積極參加各地舉辦的藝文活動,希望增加稿源。 蔡文甫堅持副刊的多樣性,因此不辭辛勞到各處邀稿。有位教授對華副的綜合性相當不以為然,認為蔡文甫破壞副刊的傳統。蔡文甫卻不以為然,副刊編者不能憑自己的喜好,專刊登一些深奧或是譁眾取寵的文章。1988年,蔡文甫獲新聞局頒發副刊編輯金鼎獎,證明他處理的副刊得到行家的讚賞。   獨具慧眼發掘新人出版好書   1978年3月,蔡文甫創辦九歌出版社,為了維持出版品質,除竭力爭取有內容有深度之名家作品,同時積極發掘有潛力之年輕作家。如早期的陳幸蕙、林清玄,蕭颯、吳鳴等,在26歲之前的作品皆列入九歌文庫。近期的如:張啟彊、鍾怡雯、凌明玉、張瀛太、郝譽翔、吳明益等,均在九歌大顯身手。 以《傷心咖啡店之歌》長篇小說在文壇大放異彩的新人朱少麟,是九歌別具慧眼識英雄的最佳範例。當初朱少麟給九歌投稿前,曾將這部多達25萬字的作品投遞給數家大型出版社;有人沒興趣,有人願意出版,卻堅持要刪掉5萬字,朱少麟最後投給九歌。 蔡文甫收到稿件,讀了5千字,很快就被書中人物、故事吸引,兩天內即讀完,他的感覺是:和時下年輕人的脈動、思維相連,一度曾擔心太長會影響讀者閱讀的樂趣,對其中部分情節也有意見,但為了尊重作者的創作理念及寫長篇的魄力,不堅持刪改,於是通知作者願意出版。 巧的是,在一個評審會上,蔡文甫碰到名評論家馬森,於是他便向馬森推薦這位從未寫過文章的年輕人,一出手便寫了25萬字的長篇。馬森對此書也很有興趣,閱畢後,寫了一篇「遇到了一位天生的作家」序文。出書前,蔡文甫曾告訴作者,此書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銷售量2千本,另外一種是20萬本。出版後,引起讀者的普遍好評,銷售量歷久不衰,銷售量果然被蔡文甫言中,售出20萬本以上。   以真心說服不願出書人   另一件讓讀者津津道的是,九歌爭取到從不出書的張繼高,為他出了3本書。 九歌成立之初,即訂定了幾項原則,包括「要為讀者出好書」、「要適時出版有意義的書」。 被譽為新聞人、文化人、音樂人的張繼高,就是九歌極力爭取出版有意義的書的作者,但張繼高堅持三不主義(不教書、不出書、不上電視),仰慕張繼高多年的蔡文甫,把張繼高發表過的文章一篇篇剪好收集,待時機成熟後,他把剪報拿給張繼高看,表明希望為他出書。 張繼高二話不說,居然沒收剪報,堅不出書。這件事看起來似乎無望了,沒想到最後出現峰回路轉的局面。張繼高得了肺癌住進榮總,蔡文甫找到這個機會,請友人代為安排也住進榮總作身體檢查,他的房間與張繼高的病房只隔一層樓,蔡文甫趁機上樓,多次找張繼高閒聊,最後終於說服對方,一口氣為張繼高出版《必須贏的人》、《從精緻到完美》、《樂府春秋》3本書。推出後受到讀者的熱烈回響。大陸浙江文藝出版社編選簡體字《張繼高散文》,同樣也獲得極高的評價。   每一本書後都有動人的故事   九歌剛創辦時,以出版國內作家的創作為主,但從大處遠處著眼,逐漸出版世界各國,大陸作家的文學作品,也擴大翻譯範圍,做為一個出版人,蔡文甫認為應量力而為,不能畫地自限。 詹姆斯‧喬伊斯著的《尤利西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版的。《尤里西斯》是世界文學經典,全世界2百多種譯本中獨缺中文。九歌透過友人的協助,找到大陸旅美翻譯家金隄翻譯全書,同時分5年預付美金,使金隄不致因翻譯而擔心生活費用。金隄研究《尤》書達12年之久,而且翻譯了約20萬字的刪節本,還需5年交稿。《尤利西斯》的新聞見報後,瞭解台灣出版行情的人均認為,此書銷路有限,一定會虧本;甚至有人以「頭殼壞去」形容蔡文甫,說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好文學看千遍不厭倦   蔡文甫一點也不介意,按照計畫行事。5年後,《尤》書出版,銷路還不錯。 在愛爾蘭喬伊斯紀念館中,九歌版排列在最中央,是全世界各種版本中最精美的一部。1996年,北京舉辦喬伊斯國際研討會,全世界研究喬伊斯的中外學者近百人與會。 蔡文甫以九歌的精裝本獻給參與開幕典禮的愛爾蘭駐北京大使,並提供與會的莊信正、李奭學、曾麗玲3位作家來回機票,使九歌《尤利西斯》名揚國際(註:金隄是國際喬伊斯學會會員)。 在九歌出版的每一本書後面,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那是經過九歌團隊努力爭取才能排上讀者的書架。不管是自己寫還是讓那些重要的小說呈現在世人面前,蔡文甫對小說一直有一份深情。他說:「好的文學作品,永遠是我人生路上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我願一直瀏覽下去,看它千遍也不煩。」

Read More

屏東勝利星村 文創煥新力

勝利星村內的眷舍,門口都擁有大片草地,如今成為文創基地,進駐者發揮創意巧思設計。 圖與文/記者林雪娟 屏東勝利星村先前為眷村,因保留得宜登錄為歷史建築,並改為創意生活園區,眷村不只傳承眷村文化,也透過文創入駐者旺盛的活力,將老眷村大翻身,讓這個特色聚落和鄰近街區,成為充滿既復古又新潮的藝文特區。 昔眾星 雲集 今進駐商家多元 日據時代為安置飛行團,興建大批官舍,戰後成為國軍眷村並再擴建,總計六十餘棟房舍,落成時間橫跨日據及戰後初期,後改為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範圍包括原勝利新村和崇仁眷村成功區,兩大區以中山路連接;取名為「星」村,主要是當地擁有許多將軍居住,除彰顯當地「星星」多,也希望這些文創、設計、藝文人士進駐,能成為各領域的明日之星。 看到這個飛機造型的裝置藝術,就知道屏東勝利星村到了。 這些日式房舍,有的是磚造屋,有的是純日式黑瓦斜屋頂,老屋的表情不一,但都展現過去的歷史記憶、空間和現代生活相融合,成為獨樹一格的「勝利星村生活風格」,也讓樸質的屏東,擁有新舊不同的城市表情,展現文化新景觀。進駐這些老屋的商家類型相當多元,有餐飲業、服飾織品業、在地特色選物店、表演藝術、文學書坊、風格花藝等,最大的特色即是每戶都有一個庭院,有的院內有參天大樹,有的則是果樹,每當開花季節,花香滿園,或是結實纍纍,享受大自然,讓人心曠神怡。 房舍還有另外別處眷村少見的特色,那就是設置防空洞或消防槽,內有細沙或水,以利災變時躲藏或滅火。漫遊在眷村小巷內,處處都讓人感受驚喜,陽光穿透樹葉灑曳而下,庭院裡有的綠意盎然,有的花團錦簇,斑駁的紅磚牆上有讓人會心一笑的彩繪,每戶更以裝置藝術妝點,人在小巷弄內轉悠,感受濃烈的歷史氣味。 張曉風舊居 孕育文學路 將軍之屋 看盡眷村起落 眷舍如今不見將軍蹤跡,一面國旗讓人感受當年。 這些房舍中,永勝巷五號就是知名作家張曉風的家,當年就讀高中的她,隨父親調職從北一女轉學至屏女,青春年少,正值文思泉湧之際,這樣的土地環境,孕育她的文學之路,如今她的舊居成為書店,在老屋內,繼續再現文學薪火。眷村內既然將軍雲集,當然也設置「將軍之屋」及孫立人將軍行館,以檜木打造的將軍之屋,不再有將軍居住,屋舍矗立至今約八十年,記錄當代將領軍旅生活點滴,也看盡眷村的繁華沒落與再起。 勝利星村永勝巷五號,是知名作家張曉風的老家,在這樣的環境,滋養她的文學生命。 這些活化再利用的老屋,「貓頭鷹劇聚」是由熱愛戲劇的故事媽媽們組成,創作兒童劇,以劇相聚、以劇會友,並開設許多戲劇課程和表演,深耕在地;眷村內有許多家獨立書店,有的重視繪本,有的推展少見讀物,也有花藝店進駐,和美學創意結合,或是販售在地物產的餐飲店,展現在地風味,連地上的鐵板等都相當別致,為日式宿舍增添風采;還有「國民零嘴」乖乖,也將進駐,讓大小朋友一起回味童年。 勝利路郵局 打卡熱點 觀光夜市 白天就開賣 勝利星村旁的勝利郵局也改變妝容,結合動力機械,以時光運轉概念,創新設計成為打卡景點。 走出星村,記得拐個彎至勝利路上的郵局,融入全台首例整點燈光與機械動力秀,以時光運轉概念,將外觀設計成「便利箱」,每日下午四至八時整點時,報喜鴿、蓋戳猴、分件貓、郵包狗等陸續登場,建築側面則貼上數枚各年代的代表性郵票,驚喜的設計,更成為打卡景點。 勝利星村內的房舍旁,防空洞矗立一旁,訴說它當年守護家園的使命。 逛累了,想吃道地的屏東美食,到「屏東觀光夜市」就對了,它是屏東美食指標地之一,雖名為「夜市」,但大部分攤商從白天就開始營業,有許多知名的攤商,如「夜市快餐」,招牌上以一個豬頭為標誌,販售排骨、雞腿飯等,夜市內單賣肉圓的就有好多家,還有攤商特地標示創始老店,吃飽當然要來個甜品,愛玉冰、泡泡冰、雪花冰等,應有盡有,各式各樣的美食小吃,讓你可以從早吃到晚,大快朵頤一番。

Read More

〈里長放送站〉將軍區廣山里吳泰源 防災經驗成典範

將軍區廣山里長吳泰源。 (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將軍報導 將軍區廣山里因地勢低於海平面,每逢大雨或是颱風就淹水,連任四屆里長的吳泰源,積極爭取經費設置廣山滯洪池、抽水站,讓里民免受淹水之苦,曾獲全國自主防災社區特優肯定,廣山里的防災經驗及訓練,也成為其他社區學習的參考。 原本經營營造業的吳泰源,因為標到的工程地點都在大北門地區,有了地緣之便,也會幫著自己家鄉爭取一些建設,但礙於沒有「公部門」身分,所以無法爭取更多經費,於是決定投入里長工作,希望可以服務地方,建設地方。 四十五歲的吳泰源當選里長後,首要就是改善淹水問題。吳泰源說,廣山里地勢低窪,只要下大雨、颱風來襲,里民就「剉咧等」,家戶淹水外,還要準備撤離,也因為常有這樣經驗,所以在自主防災訓練上,一點都難不倒大家。 吳泰源表示,一0六年在市府、立委陳亭妃的努力下,花費三千五百萬元興建廣山滯洪池、抽水站,一0八年完工後,廣山從此告別淹水之苦,這讓里民很有感,終於不用撤離到避難所。 廣山里有六百九十人,其中八十歲以上占百分之十八,六十到八十歲占百分之十七,向有長壽村封號,日前施打疫苗時,吳泰源自掏腰包僱車讓長輩們到衛生所打疫苗,讓老人家們足感心。 連任四屆里長,吳泰源更想做的是照顧獨居長輩,但坦言不容易,因為里長的力量微薄,僅能提供些微協助。

Read More

新冠輕症 恐有顯著心理後遺症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截至6月底,全球已超過1.82億人染疫,台灣確診病例數也逾1.4萬人,除了重症的治療,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後,輕症患者可能會出現顯著的憂鬱、焦慮和創傷後壓力症狀。 董氏基金會引述2021年5月發表於《神經精神藥理學與生物精神醫學進展》期刊的一項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後可能會出現顯著的憂鬱、焦慮和創傷後壓力症狀。 研究由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衛學院與巴西南卡埃塔諾市政大學合作,以巴西聖保羅地區18歲或以上、共895名輕症患者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這些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出現顯著憂鬱、焦慮和創傷後壓力症狀的比例分別為26%、22%以及17%。 相較於先前巴西創傷後壓力水平8.5%的發生率,這些患者的患病率顯然增加,且新冠肺炎相關症狀增加的數量與臨床上顯著的憂鬱、焦慮和創傷後壓力症狀嚴重度有關。 這些發現與SARS爆發時相呼應,當時SARS感染倖存者的心理困擾也有增加的現象,在疫情爆發後一年或更長時間仍持續,同樣的結果也出現在2015年中東MERS-CoV發生之後。 北醫大公衛學院教授邱弘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中大量確診後康復的病患,或多或少留下了後遺症,此造成的心理層面問題已是疫情後全球關注的重大議題,再加上抗疫期間的封城、隔離、維持社交距離等措施,對人們特別是兒童青少年人際互動上的影響更需要關注,建議心理衛生相關團體攜手合作,整合資源,發揮更大的社會關懷力量,讓這場疫情中的受害者,能將傷害減到最低。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了解才能有所對策,即便疫後時期,建議民眾平日多熟悉心理健康資訊,長期性的養成正確飲食、運動習慣,及適時紓壓以維持健康的身心,但若出現嚴重失眠、食慾問題(吃不下或暴食)、沮喪、對事物失去興趣、時常有負面想法、懷疑自己的存在、無價值感等憂鬱情緒的症狀指標,持續兩週仍無法改善,除親友的支持外應尋求專業的協助,透過心理諮詢專線、聊天室等資源進行必要的求助。 葉雅馨也呼籲,政府應儘速或有條件的開放線上心理諮商服務,讓更多需求者能夠有直接的管道獲得幫助,在政策方面,建議可先著手進行結構性的協助整合與建設性的預防措施,透過心理治療與支持團體的資源整合,加強心理健康預防宣導,讓民眾了解怎麼預防、如何積極面對疫後的心理健康問題,建立正確的認知以提升群體自我防禦的效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