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前排中)出席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領袖峰會,討論協助烏克蘭抵抗俄羅斯入侵。(路透)
蒙志成
俄烏戰爭屆滿一個月,戰事仍在持續中,國際關係也隨著戰事發展出現集團化的新面貌,經濟也因為避險等因素考量,有從全球化走向了區域化的趨勢;從國際秩序與戰略安全角度看,美國已然重返國際,並扮演決定性的關鍵角色,另一方則反思突圍之道。
俄烏戰爭除了火線上的軍事攻防,更大範圍的牽動地緣政治與國際戰略,但會不會演變成世界大戰呢?目前看來機率很低,主要原因有三:
爆發世界大戰? 目前機率低
其一,翻開過去的世界大戰歷史,戰爭發動國在短時間內就取得勝仗,例如二戰初期,德國一個月時間就攻陷波蘭,再逐步擴大戰事、攻城略地;但俄羅斯看來沒有能力再開闢第二戰場。其二,俄烏之外的第三國,目前僅止於制裁、譴責,但就是不介入、不派兵、不宣戰。其三,除非俄羅斯戰敗,否則核武仍止於威懾力的作用。
美國總統拜登訪問波蘭,波蘭儀隊列隊歡迎。(路透)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出訪歐洲,出席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領袖峰會、七大工業國集團(G7)與歐洲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會議,討論協助烏克蘭抵抗俄羅斯入侵、對俄羅斯進一步制裁,以及強化北約東翼軍力等相關議題。同時,拜登還訪問波蘭,與烏克蘭高層官員面對面接觸。會後的了解,美方對烏國提出了更多安全承諾,願發展兩國防務合作。
事實上,俄烏開戰以來,歐洲國家中仍不乏繼續進口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在拜登訪歐之前,與俄羅斯長期友好的印度,更大量搶購俄羅斯折價石油。許多歐洲國家也都在看,如果「繼續與俄國做生意,就是資助俄羅斯」,現在,印度開了第一槍,後續會有何發展?
其實,歐盟、北約成員國當中,或因能源供應、不同的地緣安全考量等因素,對於制裁俄羅斯之舉,也有些心不甘、情不願或不願介入。但整體而言,德、法無力主導歐洲自主,歐洲國家也擔心被俄羅斯各個擊破,不希望戰火在歐陸擴大。形勢上終究還是要展現合作,加入以美國為首的經濟制裁俄羅斯與武器軍備援烏行列。
拜登重新整隊 強化歐盟信心
拜登訪歐,主要用意在向盟邦信心喊話、重新整隊,以及團結合作制裁俄羅斯的路線不要鬆動,包括對暗助者的警告。同時,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要將戰事控制限在烏克蘭,拜登要盟邦克制、不能宣戰動武,勿擦槍走火,同時警惕波蘭不要成了俄羅斯下一個目標。
目前觀察,俄烏戰事確有長期化的態勢。俄羅斯總統蒲亭發兵烏克蘭,最主要的戰略目標,包括北約不東擴、烏克蘭中立化、去軍事化;但是,戰事拖得愈久,也強化了烏克蘭的反抗意志,俄羅斯耗費的資源愈大,已難縮手。現在,除非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下台、烏國親俄派投降或莫斯科發生政變,否則戰事將會繼續僵持下去。
另一方面,美國力挺烏克蘭繼續對抗,一來,美國要給北約國家信心,展現美國不放棄盟友;二來,強化對盟邦的領導力與向心力;第三,戰事拖延,俄羅斯的國力將進一步消耗,最後的勝負結果,還有很大的變數。
俄烏戰事若長期化,影響所及,第一就是俄羅斯的整體國力將消退,美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中國大陸。美中(中國大陸)戰略對抗已經是國際政治的焦點,現在又開啟了新的階段,並聚焦美國如何加強集團化圍堵策略,以及國力消退的俄羅斯,如何與中國大陸合作,在美國的圍堵中突圍?
全球產業鏈 加速轉向區域化
中國大陸自二0一三年提出「一帶一路」,劃出歐亞陸路、海上新絲路,欲展現大國崛起、負責任大國的格局。但這場俄烏戰爭,美國重新站上傳統盟邦的領導者角色,強勢主導制裁俄羅斯,美元也再度展現全球保值與避險的最佳選擇地位;另一方面,產業鏈結愈深、愈有可能受到攻擊,基於分散風險考量,原本經濟、產業鏈全球化趨勢,也將有所調整並加速轉向區域化發展。
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受惠於全球化,如今全球化倒退,「一帶一路」的布局,很有可能因俄烏戰事而受挫,必須做出重新思考調整。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大陸往國際推展其經貿戰略的方向仍會持續,並設法「突圍」,但是,對內部糧食安全的自給自足、內循環經濟等,都會更加著力。
俄烏開戰前,美國外交封鎖北京冬奧,蒲亭親自出席北京冬奧開幕式,雙方發表了聯合聲明,強調雙邊全面合作關係,並簽署二十份合作協定;現在,俄烏激戰正酣,中國大陸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出訪阿富汗與印度,也都有為「一帶一路」突圍的戰略思維。
美國號召盟邦制裁俄羅斯,印度是一個例外。印度是印太戰略下「四方安全對話」聯盟的一員,卻繼續向俄羅斯購買石油,並拒絕在聯合國投票譴責莫斯科。拜登批印度「不堅定」,但拜登也沒有對印度有太多的苛責,主要原因是美國需要印度。
俄烏開戰前,美國外交封鎖北京冬奧,蒲亭親自出席北京冬奧開幕式與習近平會晤,雙方還發表聯合聲明。(路透)
一帶一路恐受挫 大陸求突圍
相對的,俄羅斯、中國大陸也需要印度;印度是區域大國,有人口紅利的巨大籌碼,印度總理莫迪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在這個時刻不押寶任何一方,適時扮演了關鍵樞紐的角色,但也鬆動了美國「印太戰略」下的聯盟關係。
事實上,亞洲也正陷入一個「安全困境」,亦即為國家安全增加軍購,但是卻演變成大家都進行軍備競賽,反而讓戰爭的風險增加。「印太戰略」聯盟的鬆動,或可緩和區域的對立氣氛,稍微緩解了中國大陸對「印太是亞洲版北約」的憂慮。
但是,印度不跟著美國腳步走,眼下看似聰明的外交操作,長期而言也有風險。因為,美國仍是國際政治的強勢關鍵角色,俄烏戰事未來仍多變數,印度此時卻失信於美國,而且,中印邊界問題長期存在,不易解決。印度這個關鍵樞紐角色未來會怎麼走,也是國際政治未來走勢的觀察焦點。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蒙志成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