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去年派遣航母伊莉莎白號艦隊到印太地區,進行長達半年的演訓。(歐新社,資料照)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超過兩個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持續提供武裝給烏國對抗俄軍。去年曾被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形容為全球最危險區域之一的台海也成了熱門焦點,各國無不高度關切中共是否會趁機突襲台灣,因此接連透過不同管道向北京表達立場,若在未受挑釁之下對台動武,國際社會絕不會坐視不管,必將嚴厲回應。
倫敦《金融時報》近日報導,英美曾於三月初舉行高階官員的「印太戰略」協商會議,美方由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康貝爾及國安會中國事務資深主任羅森伯格出席。雙方除了廣泛討論相關議題,更首度探討台海衝突的應變計畫,以及美國希望英國在台海戰爭所能扮演的角色。據與會的英國官員表示,這是兩國迄今在台海議題「最高層級」且「最重要」的討論。
雖說這次高階會議並非是因為台海面臨迫切威脅,而是兩國針對印太事務的例行商談;然而,以兩國傳統關係來看,如何因應中國大陸的勢力擴張及對區域安全的影響,美國勢必會希望倫敦發揮在亞洲的嚇阻作用。更重要的是,自英國脫離歐盟後,就誓言將擴大參與全球事務的比重,除了申請加入CPTPP以強化與印太地區的經貿往來外,最重要的軍事作為就是在去年派遣航母艦隊到印太地區,進行長達半年的演訓。
熟悉兩岸事務的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何瑞恩就表示,「加強商討台灣議題是明智的,可減低戰爭機率,也能為可能的衝突預作準備」。曾任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的柯林克也提到,「美國不指望歐洲國家在台海衝突時派軍艦,但是嚇阻中國大陸對台侵犯對所有人都有利,所以當這些國家軍艦前往南海或台灣海峽,就等於向中國大陸發出強烈訊號」。
若從兩位評論來看,就可知道美國希望採取預防性外交方式,提醒北京不得輕舉妄動,畢竟倘若台海陷入戰火,勢將對全球經濟及國際秩序帶來更大衝擊。其次,美國也在預判,能否有把握重複使用對俄羅斯經濟制裁等嚴厲手段以嚇阻中共冒進,尤其中國大陸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難保不會對西方國家造成衝擊。
很顯然,美國已將中共視為潛在對手,所以陸續組建「五眼聯盟」、「四方安全對話」和「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係」等外交及軍事同盟,來防堵中共勢力擴張。英國外相特拉斯四月底就公開表示,北約「應協助台灣免於中國大陸侵犯」,應該就是對三月英美高階會談的具體回應。
面對日益惡化的台海情勢,包括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內的多國政要或學者都呼籲拜登政府應放棄行之有年的對台「戰略模糊」政策,改採堅定的反制手段以嚇阻中共。不過,出於維護台海現狀的底線,美國歷任政府在表達力挺台灣強化自我防衛能力之際,從不講明是否會以武力介入台海衝突,正因為美方深知給予民進黨和主張台獨者空白支票的嚴重後果。
台灣固然需要美日等國為後盾,也應為可能的戰爭預作準備,卻也不該忽略改善兩岸關係、提升雙方互信的各種作為,因為這才是避免戰爭的最佳策略。國人從俄烏戰爭可看出,各國援手還是有侷限性,最重要的還是領導人能否透析國際情勢,帶領國家避開威脅,避免出現「高估盟友、低估敵人」的誤判,才能徹底遠離任何戰爭威脅,更不會讓台灣淪為強權競爭的犧牲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