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運安全自願報告系統11/11正式上線為安全把關

海運安全自願報告系統11月11日正式上線(航港局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交通部航港局為了發掘不利海運安全的潛在風險,及早進行預防改善,以強化航行安全,建置「海運安全自願報告系統」,預計111年11月11日正式上線,並於航港局官網設置專區(正式上線網址https://msrs.motcmpb.gov.tw),歡迎社會各界多加利用,協助航港局建立更安全的海運經營環境。 海運安全自願報告系統是提供一個保護通報人個人資訊的管道,讓海運從業人員、乘客及一般民眾分享親身經歷或工作領域,通報可能影響海運安全的情況或事件,航港局接獲通報後,將進行嚴謹的查證與專業的研析,針對風險因子提出改善作為,並促請相關業者配合辦理,該自願報告系統具有自願、保密、非懲罰性等特質, 為提供便捷的自願報告管道,「海運安全自願報告系統」除於航港局的官網設置專區,並可透過電子郵件或傳真等方式提供報告內容,鼓勵使用者提供姓名及聯繫方式,能讓航港局在必要時取得聯繫,釐清事件真偽及進一步查明問題,在案件處理及運用過程中,對報告人識別性的資料將予以保護,結案時會將其刪除後再進行歸檔,該系統對於不同類型的案件,分別有不同的處理日數,一般性質的案件將於15個工作日回復,另為讓報告人瞭解通報案件的辦理情形,報告處理各階段均適時回復報告人,並會告知最後的處理結果。 航港局表示,重大運輸事故常導致社會付出慘重代價,以往多透過「船舶法」與「船員法」規定的強制性報告機制,以及事後的調查與檢討工作,找出安全缺陷進行改善,以避免事故再次發生;為防患未然,針對海運運輸過程之各種可能風險預為評估,並思考相關避險作為及管控措施,航港局規劃及建置「海運安全自願報告系統」,鼓勵海運從業人員及民眾,主動提供自身或他人於工作中發現非故意的安全疏失或虛驚事件,讓航港局分析事件成因,並發掘潛在於海運系統或制度的問題,進行預防性的應處,以避免後續相關事故的發生。 「安全」是推動航港業務的核心,為打造更安全的海運經營環境,呼籲海運從業人員、乘客及一般民眾,未來能善用「海運安全自願報告系統」,協助航港局發掘不利安全的風險因子,航港局將與大家共同努力,朝零事故的目標邁進!

Read MoreRead More

萬泰物流供應鏈取得ISO/ IEC 27001最高資安認證

萬泰物流供應鏈取得ISO/ IEC 27001最高資安認證,董事長鄭毓文(前排左二)。(萬泰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萬泰物流供應鏈股份有限公司於今(2022)年八月經過台灣檢驗科技(SGS)嚴謹的書面及實地驗證查核後,於十月正式取得ISO /IEC 27001最高資安認證通過。由SGS 英國全球總部認證服務單位Jonathan Hall頒發英國皇家認證委員會UKAS授信的驗證證書予萬泰物流供應鏈董事長鄭毓文。 萬泰物流供應鏈資訊部部長林翰俊說明,ISO/IEC 27001國際標準是用來檢驗企業是否建置完成ISMS資訊安全制度系統並確實落實在企業日常營運中,通過此國際標準驗證的企業表示在資安制度已到達國際標準要求,有助於企業提升競爭力與形象,對客戶貨物的資安更有保障。 董事長鄭毓文表示,ISO/IEC 27001是國際最知名的資訊安全規範,導入ISO27001資訊安全管理系統,可確保萬泰物流供應鏈的資安等級與國際接軌,提升全球客戶對萬泰物流供應鏈資安管理的信心,更進一步實現落實公司治理。通過認證表示萬泰物流供應鏈已經具備為客戶提供安全的資訊整合服務能力,除同仁日常須落實資訊作業原則外,未來也會根據ISO標準的PDCA管理循環持續改進,加強資訊安全。此次在SGS的稽核指導下,共同完善內部資訊安全工作與意識,除表示感謝外,更同時強調,獲得證書只是資訊安全工作的開始,萬泰物流供應鏈將持續與國際同步接軌,並拓展新商業模式。萬泰物流供應鏈長期以來,以專業的國際物流規劃能力和高品質服務,為客戶提供各項客製化服務,為企業客戶擔綱國際物流的運輸部門。 鄭董事長也表示,ISO 27001是相對困難的認證標準,萬泰物流供應鏈在疫情期間仍順利完成,實屬不易;面對日益複雜的資訊環境,必須將資訊安全意識整合入內部管理,確保所有相關人員,都已具備足夠的資安知識來對抗可能的威脅。萬泰物流供應鏈更持續投入資源,推動教育訓練,透過建構完整之防護、監控與演練機制,將資安保護意識及觀念深植於企業文化中。最後,除了恭喜在資訊團隊的努力下取得認證之外,肯定資訊團隊對資訊安全所投注之心力。最後也指出ISO 27001標準能確保企業的管控作業是充份且合適的,且能給予明確的PDCA 管理循環,並可透過管理面、制度面與技術面的規範,協助公司建立良好的資訊安全管理與防護工作,也有助未來公司國際競爭力之提升。

Read MoreRead More

習家軍壟斷陸新領導班子

中共新一屆政治局常委,習近平(中)排名第一,其他依序為李強(左上)、趙樂際(右上)、王滬寧(左中)、蔡奇(右中)、丁薛祥(左下)、李希(右下)。(路透) 胡春華落馬 7政治局常委看不出接班人 習拚掌權終生 記者康子仁∕綜合報導 中共二十屆一中全會二十三日選出新一屆七名政治局常委,排名第一的習近平一如預期三度擔任總書記,其餘六人依序為李強、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李希。 原本「入常」呼聲不低的非習系人馬胡春華並未在列,這使得七名新任常委完全屬於習近平人馬。 綜合排序與中共黨內慣例推斷,李強有望接掌國務院總理、趙樂際可望出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王滬寧可望接任全國政協主席、蔡奇確定出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排名第一的書記、丁薛祥有望接任國務院排名第一的副總理。但仍可能有變數。 至於前天當選中共中紀委的李希幾乎篤定出任中紀委書記。習近平更可望在明年三月的全國人大會議連任國家主席,使他的黨政軍領導職務同步進入第三個五年任期。 學者認為,從政治局委員與常委的人選來看,習近平人馬大獲全勝,而且從「入常」人選的年紀中看不出接班人,代表習近平五年後可能再延任。此外,以往中共高層「七上八下」(六十七歲續任、六十八歲離任)、女性入局保障名額、政治局委員人數的慣例,也在這次人事異動被改變或打破。 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認為,這反映習的人事安排,主要考量忠誠度與辦事能力。新一屆常委中,習近平、趙樂際、王滬寧三人留任,李強、蔡奇、丁薛祥和李希等四人新任,全部都是習家軍的親信。 趙春山分析,常委中最年輕的丁薛祥六十歲,其他約六十三、六十四歲,完全看不出接班人。外界假定習近平至少會做十年,甚至可能終生。 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王信賢認為,在政治局委員名單中,軍方體系的何衛東軍改前在南京軍區,軍改後在東部戰區,主要是為了與因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呼應。 王信賢預估,習近平未來五年會定性陸美之間戰略的主軸,與對美、對台相關,台灣一定要小心因應。

Read MoreRead More

〈社論〉習近平獨掌大權,台海風險難預料!

中共下屆領導班子二十三日揭曉,政治局常委名單大爆冷門。(路透) 中共下屆領導班子二十三日揭曉,習近平如事前所料地延續他的第三任期,唯政治局常委名單大爆冷門。李克強、栗戰書、汪洋及韓正皆下台,僅趙樂際及王滬寧留任,並補了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北京市委書記蔡奇、中共中央辦公室主任丁薛祥及廣東省委書記李希。由此人事布局來看,中共不再是鄧小平定下的集體領導,而是退回毛澤東時代的強人政治,只剩「習家軍」。 習近平這次打破中共過去三十多年來的潛規則,是福是禍實難預料!首先,俗稱的「七上八下」不再適用,端賴最高領導人的關愛眼神。總理李克強按慣例退休,政協主席汪洋竟同時未獲續任中央委員,等於與總理之位失之交臂。基本上,兩人現年六十七歲都還可再做五年,但這次遭徹底清洗。然而,與李汪同齡的王滬寧卻又留任,此舉凸顯了習近平專斷獨行的特質。 其次,撇開習近平不論,這次入常的六位官員年齡已六旬,最年輕的是六十歲的丁薛祥,其次為可能破格接任總理的六十三歲李強。倘若另一呼聲極高的總理候選人胡春華能晉級為常委,極可能就是習的潛在接班人;然而胡春華竟連政治局委員都被拔除,恐怕只能等著平安退休。 最後,中共政治局是中國大陸最重要的決策機構,而七位常委更是中共未來五年的政治中樞,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在所謂的隔代接班、集體領導被習近平打破後,中國大陸的政局走向幾乎全繫於習近平一人之手;倘若大陸政局再次陷入毛澤東獨裁專斷時期的文革式倒退,不但將讓各國不安,台灣更恐怕首當其衝。 在中共最新領導班子確定之後,台灣非但不能掉以輕心,蔡政府更不能還想以空洞的「抗中保台」口號應對,畢竟解決兩岸問題仍是習的重要目標。事實上,中共二十大除了通過人事安排,還有修正黨章寫入「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若再加上習近平的「兩個確立」,顯然中共提防台海情勢恐因美國介入而升高,勢必強化其對台鬥爭力度。對此,陸委會呼籲中共「應揚棄侵犯對抗舊思維,以和平對等方式務實化解分歧」,還重申蔡總統的「四個堅持」及「四大韌性」,表達不屈服的立場,但這種回應過於消極。 由於一些原先被認為對台溫和派的中共官員陸續遭撤換,習近平顯然已將兩岸問題提到檯面上,雖說不見得是馬上就須解決的迫切問題,卻必然是與美國交手的重要議題,蔡政府不能輕忽潛在危機。更重要的是,中共對台系統大換血的原因在於近年對台工作毫無進展,甚至因美陸對抗而導致台海僵局的主動權與主導權被華府拿走,因此明年習任命的官員必然是在執行對台政策的時候,能貫徹其意志的人。 蔡政府一再表示將強化自我防衛能力、增購國防裝備及增加國防預算等,卻到現在連兵役是否延長都遲遲未向國人說明,就是怕得罪年輕選票,顯見民進黨是以黨派私利思考台海爭端,所謂的「抗中保台」純然只是欺騙民眾的幌子。 國安局長陳明通日前從「蔡總統任內不會發生戰爭」的說法,退縮到密切關注「中共以戰逼談」,如此劇烈的轉折更意味著兩岸關係日益嚴峻。因此,蔡政府若不釋出兩岸和解的具體行動,光是政治語言已難以化解兩岸歧見。中共二十大結束了,習近平也已更穩固了權力,蔡政府要怎麼應對,國人都在看!

Read MoreRead More

胡錦濤退場 揭習陰謀論

新華社指係身體不適 外媒推測象徵性移除舊時代領導人 甚至計畫性公開羞辱 記者康子仁∕綜合報導 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在二十大閉幕會議上被工作人員攙扶提前出場。新華社解釋,當時胡「身體不適」。國際媒體則認為,原因除了胡身體不佳外,也可能是當權者要藉此象徵性地移除代表舊時代的領導人,甚至是「習近平計畫性地公開羞辱胡錦濤」。 大陸官媒新華社推特英文官方帳號發文指出,「當他(胡錦濤)在閉幕會議期間身體不適時,工作人員為了他的健康狀況著想,陪他到會場旁邊的房間休息。現在他好多了」;新華網記者獲悉「胡錦濤堅持參加閉幕…儘管他最近一直花時間休養生息」。 不過,目擊此場景的國際媒體則是議論紛紛。英國廣播公司(BBC)認為,胡錦濤離場最有可能的兩個理由,其一是他有嚴重的健康問題,另一個則是當權者要藉此象徵性地移除代表舊時代的領導人。 《Foreign Policy》報導則認為,胡錦濤的離去有三個可能性,一個是身體健康危機,「胡錦濤在黨代表大會期間明顯十分虛弱」;另一個原因則是「胡錦濤可能意外接觸到新冠肺炎確診案例或確診」。 第三個則是「習近平計畫性的公開羞辱胡錦濤」,《Foreign Policy》認為,胡錦濤可能會先被使用黨紀處分,接下來會面臨司法懲處。這也代表習近平透過這次二十大取得了絕對的權力。

Read MoreRead More

疫苗價再交火 蔣轟陳:大說謊家

陳時中稱2人都知道價格 蔣萬安嗆:胡說八道 解密鑰匙在政府手上 陳搞不清狀況的傀儡 陳時中指蔣知疫苗價格,蔣萬安批胡說八道,指陳不是傀儡就是大說謊家。 (蔣萬安競辦提供) 記者周閩生∕台北報導 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蔣萬安日前接受《董事長開講》節目節目專訪,指疫苗採購協議,若法院、政府機關、監管單位有需要就能解密合約。民進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則在二十三日上午爆料說自己和蔣都知道疫苗價格,就不必再對外放話,蔣萬安下午立即回嗆陳時中不是傀儡就是大說謊家。雙方為疫苗採購爭議再度隔空交火。 蔣萬安二十三日下午出席「二0二二我愛芳鄰舞蹈聯歡會」,會前接受媒體聯訪,媒體問及二十二日晚間接受《董事長開講》節目節目專訪,指疫苗採購協議,若法院、政府機關、監管單位有需要就能解密合約,直指陳時中的謊言「正式被戳破了」,但民進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則是在上午反擊說,既然知道程序那就去做,甚至爆料蔣萬安也看過某一家疫苗價格。 蔣萬安立即嗆說「陳時中胡說八道」,全立法院有誰知道疫苗採購價格;疫苗採購合約三分之二都被陳時中塗黑,只有陳時中才知道價格;只有陳時中在阻擋疫苗;只有陳時中在護航高端。 蔣萬安質疑,陳時中到底在說什麼?解密的鑰匙都在政府手上,陳時中要不是無知、從頭到尾搞不清狀況、徹頭徹尾的傀儡角色,要不就是一個大說謊家,說謊面不改色。 媒體也詢問,波波牙醫爭議延燒,陳時中稱他反對附帶決議、一生為牙醫權益奮鬥,更是關後門的人?蔣萬安表示,他的立場非常堅定,他是反對這一次醫師法修法七個附帶決議,自己堅定的立場,就是要確保台灣醫療的品質、人民的健康,以及維護這些基層牙醫師、年輕的國內牙醫系學生他們的權益,請陳時中部長站在捍衛台灣人民健康的這一邊,不要讓民眾覺得,陳時中只在乎同儕子女的利益。

Read MoreRead More

長榮航馬拉松 逾2萬人參賽

長榮航空城市觀光馬拉松二十三日在總統府前盛大開跑。(長榮航空提供) 今年規模最大路跑 新增42公里全馬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長榮航空城市觀光馬拉松二十三日開跑,吸引逾二萬人參加,為即將開航的直飛米蘭、慕尼黑航點暖身。長榮航空總經理孫嘉明說,期望在邊境開放之際,與旅客共同迎接久違的出國旅遊。 長榮航空城市觀光馬拉松,今年除了有二十一公里、十公里、三公里等賽事項目外,還新增了四十二公里全程馬拉松,長榮航空於終點提供全馬跑者「完賽連帽斗篷」,斗篷設計以長榮航空飛機為主軸,帶領跑者飛向倫敦、上海、芝加哥等世界知名馬拉松的地標。 孫嘉明表示,這次的路跑賽事是今年以來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路跑比賽,長榮航空希望透過賽事,持續推廣健康生活態度,同時期望在邊境開放之際,與旅客共同迎接久違的出國旅遊。 最讓參賽者期待的機票大獎,長榮航空今年送出共十張歐美澳和亞洲區不限航點機票,邀請長汎假期提供十名新台幣三千元旅遊金供跑者抽獎,另外,每位跑者參賽者不限組別每跑一公里,長榮航空就送無限萬哩遊一百哩,最高可享四千二百哩的哩程回饋,以及國際線機票折扣碼、樂e購專館八折等優惠,讓跑者可以好好的規劃久違的出國旅遊。

Read MoreRead More

台鐵旅客回流 10月尖峰日破55萬人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後疫情旅客回流,台鐵表示,今年自八月起運量逐步回升,十月每日平均乘車人數近五十一點二萬人,尖峰日更超過五十五萬人。 台鐵表示,以中秋連續假期為例,今年每日乘車人數五十五點一萬人,較一一0年四十三點一萬人增加百分之二十七點八三;國慶連續假期今年每日乘車人數五十九點一萬人,亦較一一0年五十二點一萬人增加百分之十三點二七。 台鐵局長杜微表示,台鐵商場及資產開發經營,與民眾旅客互動頻密,像近來松山站商場的大鯨魚就引來許多關注,成為打卡熱點。預計在一一三年公司成立之前,會詳細規劃資產開發模式,並廣泛與公營單位及民間優良企業合作,努力提升各種績效,達到未來台鐵公司永續經營的目標。

Read MoreRead More

教部:8位玉山學者通過續聘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針對報載玉山學者聘期屆滿斷炊難留人,教育部二十三日澄清,不論玉山學者或玉山青年學者,聘期滿仍得申請續聘。目前第一期玉山學者陸續屆滿,截至今年七月,已到期的玉山學者共十人,其中九位申請續聘,八位獲通過。教育部進一步說明,為使玉山學者學術能量持續在台灣學術環境扎根,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教育部自一0七年到一一0年間,共為台灣延攬一百五十七名學者(設計玉山學者以三年為一期、玉山青年學者以五年為一期)。而根據教育部向立法院提出的業務概況報告,一一一年度核定四十五案,另十一案未通過,但學校若以彈性薪資聘用,會補助行政支援費。 獲續聘通過者,教育部仍會提供玉山學者在法定薪資以外的補助,每年至多新台幣五百萬元,一次核定三年;玉山青年學者在法定薪資以外的補助,每年至多一百五十萬元,一次核定五年;若屬短期交流人員,依實際服務時間依比例核給。另教育部提供獲補助期間每年每人至多一百五十萬元的行政及業務費,可用於行政助理人事費 、教學及研究業務費及學者本人當年度機票款等。 教育部也強調,大學與教育部為共同協力支持玉山學者深耕台灣,而為協助玉山學者與校內教研人員共同組成團隊共同執行教學或研究計畫,團隊成員應包括校內副教授職級以下成員或博士後研究人員。

Read MoreRead More

〈 全球探索 〉中共20大後 戰略對美、戰術對台

中共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十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在北京召開。(路透,資料照) 習近平重申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但對外關係明顯針對美國圍中政策。(路透,資料照) ■李銘義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十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在北京召開,除了人事更迭的話題外,最受關注的是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開幕式時,代表十九屆中央委員進行長達一小時五十分鐘的報告,總結過去五年成就並闡述未來的路線。 總結中共二十大報告的主要看點有三:第一,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提出定義闡釋。報告裡提到「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 建構大國格局   簡言之,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相對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任務的硬性政治話語,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容則有較為具體的五大特徵與指標,包括: 涵蓋中國大陸十四億人總和的「人口規模巨大」特色,確立從小康社會邁向「共同富裕」的目標,兼具「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性,重視環保與生態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強調 「和平發展道路」。 第二,對外關係有「國際大氣候下的兩岸小氣候」。首先,習近平表示「中國(大陸)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願同國際社會一道努力落實。」將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寫入中共黨代會報告。意在建構穩定發展、良性互動的大國格局。 其次,習近平重申中國大陸「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冷戰思維,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搞雙重標準。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在美中(中共當局)博弈的當下,報告中的對外關係,明顯是針對美國圍中政策而來。    涉台部分 內容直接立場強硬   再者,將「對台總體方略」寫入報告,「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同時重申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並且強調「反獨與反外部勢力」。在涉外、涉台問題上凸顯出「戰略對美、戰術對台」的相互連結。 第三,涉台部分,可謂內容直接,立場強硬。習說「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這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絕非針對廣大台灣同胞。」 進一步言,中共強調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與主動權,不隨台灣政治情勢改變起舞;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要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同時,繼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 可預見未來五年,中共涉台政策,反獨的力道會大於促統,主軸會放在反對外部勢力介入、反對台獨分裂活動,不放棄使用武力的同時,繼續在大陸針對台商、台胞、台生推進兩岸融合發展。一手硬、一手軟的辯證運行,以「Z」字的曲線向前推進。   對於保障和平、解決軍事衝突的議題,兩岸還是需要協商的。圖為共軍圍台軍演實彈射擊。(路透,資料照)  中共反制外力 對台趨向逼談   除了前述的中共二十大三大看點外。台灣民眾最關注的,兩岸關係未來發展還是重中之重。二十大之後,中共中央領導核心人事逐步底定,因應二0二四的美國、台灣的大選,中國大陸針對外部勢力介入,會有愈來愈具體的反制行動、對台則是趨向以戰逼談、逼和,迫使台灣走向談判桌。 中國大陸因應國際大氣候的變化,在「戰略對美、戰術對台」下,未來三年可能是兩岸衝突的機遇期,也可能是出現協商談判的關鍵期。這是台灣不得不面對的形勢,而且已經箭在弦上,時間愈趨緊迫,籌碼也在逐漸流失。 現在,美國在經濟、軍事上支撐台灣,對台、美看似加分,但卻同時升高兩岸矛盾、對抗,美國挺台成了一把雙面刃。台灣一方面要增加軍費、延長役期,做戰鬥準備,另一方面為降低兩岸衝突風險,也應該要有談判準備。 在台灣,不管是執政的民進黨或在野的國民黨,針對拓展國際空間及美國模糊一中政策,都加以積極發揮,希望能轉換成中華民國參與國際的力量。基於防堵中國大陸武統的考量,也希望美國繼續軍售台灣,只是項目內容有需要進一步協調優先次序。 美國因素在兩岸關係上,特別是在軍事及外交仍扮演重要的角色;兩岸局勢確實有瀕臨衝突的危機。因此,台灣面對中國大陸一中原則的強力進迫、面對美國一中政策的模糊化,不管是哪一個黨執政,都應思考為以下四項議題預做準備:    避免軍事衝突 兩岸必須協商   第一,關於結束內戰的終止敵對狀態協商;第二,關於台灣國際空間的協商並明確化;第三,關於兩岸軍事狀態,如海峽中線議題,雖然在軍事演習後,似乎無從討論起,但對於保障兩岸和平、解決軍事衝突的議題還是需要的。 第四,就是兩岸終局協商的模式。不管是邦聯、聯邦或中國大陸所稱的一國兩制,都可以進行討論;雖然中國大陸在第三份對台政策白皮書上寫的非常嚴格,協商空間似乎不大,但事實上,大陸對台武力威脅與白皮書中的說法,仍然沒有解決最終的兩岸關係問題。 兩岸關係的核心議題,在於若兩岸終將和平統一,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始終未實質統治過台澎金馬地區,目前中華民國才是實質統治台澎金馬地區,加上亞太的區域戰略考量、美國因素等等,這使得藉由軍事武力解決台灣問題,成為不智慧且不可靠的做法。 在未來的三到五年,終止內戰、避免軍事衝突、外交空間協商以及兩岸終局安排等四項議題,必將面臨嚴峻考驗,而且有進行協調的必要。若能回溯到和平統一的進程,雖然眼下兩岸協商有困難,但如何分階段啟動談判,回應兩岸政治協商議題,才是目前面對兩岸局勢及戰略環境,必須要嚴肅考量的積極做法。 (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副教授李銘義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