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 蔡敬民教授
相信你一定有經驗,吃同樣量的食物,有些食物過不了1、2個小時肚子就又餓了,但有些食物卻可飽一整天,為什麼?首先我們來討論一個有趣的問題,如你去參加一宴會吃了12道菜,它們會按你吃進去的次序,第1道冷盤先從胃排出到十二指腸,然後依序第2、3道菜,一直到最後第12道甜點水果?還是胃蠕動時會將這12道菜的食物混合均勻,然後大致均質地從胃排出到十二指腸?
俄國的生理學家曾做了一項讓人料想不到的實驗,他們將大小與量相等的(1)葡萄糖、(2)牛肝塊、(3)塑膠粒3種東西混合均勻,然後餵給在十二指腸做了人工造口(讓消化道內的食物可流出)的狗吃,結果意外地發現,首先從胃排出到十二指腸的食物糜中含大量的葡萄糖(不須經消化,最容易被吸收);接著是少量的牛肝、很微量的塑膠粒(無法被消化吸收);然後含牛肝的比例逐漸增加,而塑膠粒一直滯留在胃裡,久久不易排出。
加上一些後續的實驗,生理學家們發現結論:胃在蠕動時透過一些複雜但還不清楚的機制,例如十二指腸的接受器偵測到食物糜中含有油脂時,會分泌一種荷爾蒙─膽囊收縮素(cholecystokinin,CCK)來抑制胃的蠕動也抑制食慾,將攝取的食物中較易消化的成分排到胃的較前端,優先排出;不好消化的成分會排到較後端,緩慢排出。然後胃會將這些食物成分盡速地從胃排空至十二指腸,但控制在仍來得及消化,否則如太快會拉肚子。
此外,胃、十二指腸或血管壁偵測到某些食物成分或吸收到血液的成分(例如血糖),也會抑制食慾;另有些激素則會促進胃蠕動(例如胃泌激素)或食慾(例如飢餓素,Ghrelin)。所以依此原則,我們吃同樣量的食物,有些食物可飽一天,但有些食物卻攝取後不到1、2個小時,肚子就又餓了;且胃是會大致按好不好消化的次序排出,但像上述俄國的實驗,當胃偵測到不是上帝創造的塑膠粒,不知道如何消化它時,就久久下不了決定,不知道該排出它,還是不要排出。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為統一企業及統一超商於2003年共同捐助成立之公益基金會,致力於預防醫學及營養保健之社會教育、研究發展、國際學術交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