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國際/青島港/海信集團簽署三方策略合作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海豐國際(sitc)與山東港口青島港、海信集團在山東青島簽署三方策略合作協議,海豐國際董事局主席楊紹鵬、海豐物流集團總裁賴智勇,山東港口集裝箱運營中心主任、董事、總經理李武成,山東省港口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霍高原,山東省港口集團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李奉利,海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賈少謙,海信集團高級副總裁陳維強、海信網路科技公司總裁張四海等高層出席座談會及簽約儀式。(附圖取自SITC) 座談會上,三方介紹各自企業的發展和三方的合作前景,在國家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均表示將充分發揮各自的行業優勢和整體的組織優勢,通過資源分享、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共同探討與推進戰略、產業、平臺等方面合作,共同打造企、港、航合作新高地,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根據簽署的三方策略協議,山東港口青島港將繼續發揮在港口主業營運、綜合物流、數位科技等領域的優勢,疊加海豐國際在航線、船舶、艙位、倉儲、物流等領域綜合保障,為海信進出口產品提供全程、全要素、全方位的供應鏈綜合服務,海信持續保證進出口貨源在山東港口青島港、海豐國際業務範圍內的操作鞏固深化三方合作。

Read More

兄腦死弟簽器捐 遺愛5人

奇美醫學中心首席醫療副院長田宇峯(中)率領團隊,在器捐宣導系列活動中簽卡宣誓支持響應。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55歲單身王男倒臥浴室,家屬送餐發現送醫,發現腦動脈瘤破裂緊急手術,因腦幹衰竭呈現重度昏迷(腦死)狀態,弟弟簽立不施行CPR同意書並決定器官捐贈,幫助5個受贈者得以重生。 奇美醫學中心首席醫療副院長田宇峯表示,院方自88年完成第1例器捐移植手術迄今邁入第24年。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截至6月12日全台共有10929人等待器捐,其中以腎臟最多,次為肝臟;今年至5月2日接受器官移植者僅328人,超過1萬人的家庭等待延續生命的可能性。 奇美醫移植醫學科主任孫定平表示,如果病人能在意識清醒時向家人清楚表達意願並簽下「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器官捐贈同意書」,是生死兩相安的最好詮釋。器捐移植登錄中心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正式上線「器捐聲紋卡」,讓關鍵時刻可以聽見捐贈者的心聲,家屬做決策時也會更加的肯定及放心。 奇美醫自105年12月開始將3D列印技術應用於器捐者身上,以仿真的心臟、肝臟、腎臟、胰臟(對)、肺臟於手術後放於捐贈者體內,彌補大體的缺憾。迄今共有38名捐贈者使用3D列印器官,使用數達136個。 奇美移植醫學科目前已完成822例器官(含組織)捐贈案例。為推廣民眾對器捐的觀念並提高同意書簽署的意願,除連續3天在第一醫療大樓一樓大廳、二樓空橋及第三醫療大樓一樓中庭舉辦器捐宣導系列活動;28日並田宇峯率領團隊簽卡宣誓對器捐的支持,更有民眾及院內員工持宣導標語拍照打卡上傳器捐宣導活動FB,擴大社會大眾對器捐理念之認同。

Read More

震波治療 作業員擺脫骨關節疼痛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擔任作業員的45歲許女平日裡忙於工作和家務,休息時滑手機當消遣。因右手肘外側有按壓疼痛伴隨肌肉痠痛無力,進行復健、針灸及止痛藥物治療,每次治療後疼痛感會獲得緩解,但過一段時間就復發。透過臨床與超音波檢查顯示為肘外上髁肌腱炎合併肌腱部分撕裂,接受3次聚焦式震波治療後,症狀大幅減輕。 福苗診所院長暨復健科醫師徐苡瑄表示,現代人常因過高工作強度及過長工作時間,造成各種職業傷害與骨骼肌肉痠痛等問題,治療方式有侵入性(如靜脈或皮下止痛針注射、手術)及非侵入性(如口服止痛藥、復健),然而有些效果慢、易復發,疼痛難以獲得顯著改善,侵入性的手術治療又常讓病人怯步。新型震波治療則是屬於非侵入性、治療時間短又可促進復原。 一般熟知的震波運用在泌尿道結石的體外震波碎石;而震波運用在骨關節疼痛上,不僅可以減輕疼痛、促進修復,也可幫助鈣質吸收、治療鈣化。 目前震波治療主要分為聚焦式與擴散式2種。聚焦式震波的單點能量集中,適合鈣化性的肌腱炎、肌腱或韌帶撕裂、網球肘、足底筋膜炎等;擴散式震波的能量擴散範圍廣,適合大範圍的肌肉痠痛、肩頸僵硬、筋膜放鬆的治療。

Read More

苗縣首例 嫗植無導線心律調節器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95歲陳奶奶有病竇症候群,衍生心跳忽快忽慢、陣發性心律不整、正常心跳中突然停跳數秒問題,過去以藥物控制;近日常出現暈眩及暈倒的狀況,且發生頻率越來越高。經接受裝置無導線心律調節器,術後血壓、體力及活動狀況恢復良好,後續追蹤也未再發生暈倒的情形,也成為苗栗縣首例植入無導線心律調節器個案。 長輩因老化影響,容易導致心律不整的狀況;若藥物控制不佳時,就需要以心律調節器協助穩定心跳。苗栗大千醫院109年率先引進有導線心律調節器植入技術,今年更完成苗栗首例無導線心律調節器個案。 心臟內科醫師羅健賢表示,病竇症候群常見於高齡長者,大多是因老化導致竇房結的機能異常,出現心律不整、心跳緩慢的症狀,造成腦部血流不足,引發頭暈、昏厥甚至休克,嚴重可能發生缺血性急性腦中風。當藥物控制不良時,建議植入心律調節器幫助心跳恢復正常。 心律調節器分為有導線及無導線兩種,皆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植入。有導線的心律調節器在胸前會有3~4公分的傷口,約1週可以癒合;無導線的心律調節器則由鼠蹊部打針進入,沒有傷口照護問題。

Read More

滑倒後耳鳴 揪小腦動脈破洞

核磁共振顯示左側前下小腦動靜脈瘻管,小腦表面靜脈叢格外明顯與腫大 (紅圈處)。(醫師陳建志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50歲林姓婦人1年前因做家事滑倒,一屁股坐在地上,頭也撞到牆壁,造成頭頸腰皆疼痛,復健2個月才緩解;最近左耳屢聽見心跳般「噗、噗、噗」聲,深夜更加格外清晰。就醫診斷為「小腦動靜脈瘻管症候群」,立即做血管介入性治療,找到前下小腦動脈破洞處作栓塞治療,挽回一命。 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陳建志指出,患者自述症狀,直覺可能是某種外傷性腦部血管疾病所致;核磁共振檢查顯示,左側前下小腦動脈自基底動脈分出到達小腦後方,血液直接進入該處靜脈,致左側小腦表面靜脈叢明顯腫大。 他說,婦人罹患「小腦動靜脈瘻管症候群」原因,極可能來自於做家事滑倒那一次的頭部撞擊,導致該處小腦動脈及底下的靜脈管壁同時破裂,短暫的顱內出血引發疼痛;不久兩處破洞同時癒合,管壁互相連在一起。日後,當動脈血直接灌流入靜脈時,血流震動小腦及腦幹,波動訊號經由背側耳蝸神經核傳進聽覺路徑,就會在耳部未接受到外面聲響的情況下為患者所聽見。若當時破洞過大,動靜脈同時大量出血,致血腫擴大壓迫到腦幹,後果輕則失能,重則致命。 陳建志說,此病不可能自癒,卻也無需冒險作開顱手術,僅靠血管介入性治療即可。從一側鼠蹊部股動脈或手肘關節窩肱動脈插入導管及導引線,再打入顯影劑,藉著X光攝影找到頸椎內動脈到達基底動脈,進入前下小腦動脈,確認破洞「漏血」處,直接栓塞治療。若不治療,患側小腦僅剩側支循環供血,若血壓降低或動脈血流減少,可能因缺血導致中風;另小腦靜脈叢一直承受動脈壓,管壁擴大日漸曲張衍生靜脈瘤,管壁變薄易破裂致顱內出血。雖然搏動性耳鳴絕大多數是安全的,但仍須排除動脈病變問題。

Read More

甲狀軟骨成形術 重獲新聲

醫師謝麗君指出,單側聲帶麻痺常見症狀有聲音沙啞、因聲帶無法完全閉合出現講話氣息音、音量減小,嚴重時還會伴隨吞嚥困難。(中央社)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42歲女子開完第2次心臟手術,因插管不慎傷到喉返神經,返家後聲音「消風」,無法與人正常交流,讓她連講電話都害怕。就檢查發現左側聲帶麻痺,注射玻尿酸仍無法改善;改採可調式甲狀軟骨成形術及語言治療輔助,終於重獲「新聲」,不只重返職場,還能回到教會唱詩歌。 馬偕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系喉科主任謝麗君表示,單側聲帶麻痺高風險族群是手術經脖子、胸腔入口位置,如甲狀腺、心肺或食道癌手術;到門診求助患者,醫源性約占3~4成,常見症狀有聲音沙啞、因聲帶無法完全閉合出現講話氣息音、音量減小,嚴重時還會伴隨吞嚥困難。但仍有2~3成的單側聲帶麻痺是不明原因。 謝麗君表示,在COVID-19疫情期間,曾收治1名32歲確診後單側聲帶麻痺患者,考慮病毒感染造成的麻痺可能恢復,採取注射玻尿酸保守性治療,追蹤神經恢復狀況。 單側聲帶麻痺治療方式有很多種,如採取注射玻尿酸或自體脂肪等物質填補聲帶麻痺造成的空隙,但因注射物質會被人體逐漸吸收,大約只能維持半年~1年;另外,甲狀軟骨成形術則較有持久度。謝麗君說明,由台灣醫師研發的可調式咽喉植入,近期通過食藥署審查取得醫材證。 謝麗君表示,可調式甲狀軟骨成形術適合出現聲門閉合不全,導致發聲困難及進食嗆咳症狀者,會在頸部留有4~5公分傷口;醫師手術中可讓病人嘗試說話,對發出聲音立即調整。術後聲帶消腫後,若對聲音不滿意,可門診微調,不需特別復健、練習及保養,恢復正常生活。 謝麗君提醒,這項手術需注意呼吸道阻塞風險,甚至不是所有聲帶麻痺患者都適用,雙側聲帶麻痺、喉部惡性腫瘤就無法進行;還有18歲以下孩童,因聲帶會隨著生長發育,有聲帶麻痺困擾,不建議採用植入物方式;另外,雖然手術、住院有健保給付,但醫材需自費大約15萬元。

Read More

七月4項新制 急診最高繳750元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指出,7月1日起除100%蜂蜜可稱純蜂蜜外,蜜含量60%以上者應標示加糖蜂蜜,不足60%者應標示蜂蜜口味;同時,7月1日起將實施美容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以杜絕美容產品強迫推銷。 另外,為減輕中、重度失能家庭負擔,7月起住宿長照機構補助從6萬元調增為12萬元,取消排富條款,但須評估長照等級或符合身障資格,估6.8萬人受惠、經費約77億元。 健保門診藥品、急診應自行負擔費用調漲,門診一般藥品藥費部分負擔,基層診所、地區醫院維持100元以下免收,其餘收20%,上限200元;區域醫院、醫學中心藥費100元以下收10元,其餘按20%收取,上限300元。慢箋部分負擔,基層診所3次調劑免收,地區醫院以上醫療機構慢箋首次調劑比照一般箋,第2次以後免收。 急診部分負擔,基層診所與地區醫院不變150元,區域醫院調整為400元,醫學中心調整為750元。 至於近年來SPA等美容產品屢傳強迫推銷等消費糾紛,「美容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7月1日起生效,明訂業者應清楚揭露與應詢問的事項等。

Read More

手腳麻跛行 竟是頸椎狹窄

宋姓電子業工程師(中)半年前起手腳陸續發麻,甚至惡化到跛腳拖行,就醫診斷是頸椎狹窄,經手術置換可動式頸椎人工椎間盤後恢復良好,28日與醫療團隊一同慶祝康復。 (中央社)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32歲宋姓電子業工程師體重破百,半年前手、腳陸續發麻,甚至跛腳拖行;診斷為頸椎狹窄,嚴重恐導致癱瘓,開刀後10天康復出院。 宋男約半年前右手開始發麻,以為是腕隧道症候群;之後右手五指無法完全伸直,確診COVID-19後病情惡化,整個右腳跛腳,走路必須拖行。他以為是中風,前往衛福部基隆醫院就醫。 神經內科醫師黃旭東經過問診、神經學檢查與深層肌腱反射測試後,懷疑宋男是脊髓病變,安排頸椎核磁共振檢查(MRI),確認是頸椎第4~6節椎間盤突出壓迫到頸椎,造成頸椎狹窄。若不小心跌倒,嚴重可能會導致全身癱瘓。 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神經外科醫師唐寄皋表示,接續為宋男安排電腦斷層掃描(CT),骨密度及頸椎動態X光檢查,加上宋男有步態不穩等表徵,確診頸椎狹窄;經手術置換可動式頸椎人工椎間盤後恢復良好,術後第2天宋男就能下床行走,第10天順利康復出院。 黃旭東研判,宋男會出現這些症狀應與體重超標有密切關係,且宋男就醫時身體質量指數(BMI)高達40。宋男說,半年來,他配合醫師減重30公斤,雖然手部還會發麻、疼痛,但已恢復約8成。 黃旭東呼籲,民眾若出現手腳麻痛、力氣變差、不對稱性萎縮,或做某些動作,例如寫字「卡卡的」或大小便失禁,甚至擦屁股時肛門沒有感覺,有可能是頸椎狹窄問題,建議儘速就醫檢查。

Read More

腸病毒71型疫苗 2月-6歲自費接種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腸病毒71型疫苗將開放施打,疾管署參考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醫療指引,二十八日提報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疫苗專家會議,公布最新接種建議,滿2個月~未滿6歲幼兒自費接種,可與其他疫苗同時施打。 ACIP委員、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玉成表示,腸病毒71型疫苗是全病毒型不活化疫苗,耗時近20年開發,2023年取得食藥署核准上市。接種腸病毒71型疫苗可預防幼兒感染造成重症風險。 黃玉成說,據藥廠提供資料顯示,腸病毒71型疫苗在血清抗體的體外試驗中,可交叉保護腸病毒71型的不同基因亞型,如B5、C4;但針對大多數病毒型別,如克沙奇A16型、腸病毒D68型等,未有證據顯示具交叉保護效力。 黃玉成說,高端的腸病毒71型疫苗經臨床試驗證實,仿單上寫明可以和其他疫苗同時施打;國光的腸病毒71型疫苗雖沒有臨床試驗數據佐證,但委員會專家根據學理,認為不活化疫苗可與其他疫苗同時施打,無需間隔2週。ACIP專家提出可同時接種建議。

Read More

猴痘疫苗下月擴大接種 3類人可打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國內猴痘疫情仍在高原期,疾管署28日宣布,7月將放寬猴痘疫苗暴露前預防接種對象,納入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最快下週開打。 疾管署表示,因應本土猴痘(Mpox)疫情持續處於高原期,上午召開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會議,建議擴大疫苗接種對象。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明,7月將放寬猴痘疫苗暴露前預防接種對象,納入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 羅一鈞表示,調整後接種對象確切實施日期將另行公布,視各縣市政府衛生局與Mpox合作醫療院所作業準備時間,預計7月初正式實施;目前國內猴痘疫苗庫存仍有1萬5127瓶、約可施打5萬人份。 羅一鈞提醒,可接種第2劑疫苗民眾,可儘速完成第2劑接種,以達到9成保護力。經統計確診個案中約9成無接種疫苗;且接種疫苗後,約需14天產生抗體,在14天內或僅接種1劑的民眾仍要減少暴露風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