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銘
「血栓性靜脈炎」是指靜脈血管腔內急性非化膿性炎症,同時伴有血栓形成,是一種常見的血管血栓性疾痛,病變主要累及四肢淺靜脈和深靜脈。血栓可以引起炎症,炎症也可以引起血栓。
四肢的靜脈大致可分為淺靜脈和深靜脈,下肢的淺靜脈包括大隱靜脈、小隱靜脈及其分支;下肢深靜脈與下肢大動脈相伴而行,深、淺靜脈之間有多處穿支靜脈新戶連接。兩葉狀靜脈瓣分布在整個靜脈系統內,以控制血流單向流往心臟。血栓性靜脈炎包括深部血栓形成和血栓性淺靜脈炎。臨床症狀可分:
一,淺層靜脈炎,多發於四肢或胸部的淺表靜脈,沿淺靜脈出現硬條索狀腫痛,短的2~5公分,長的如柳條,壓痛明顯,沿靜脈周圍有的伴發紅腫灼熱炎症反應,約2~4週後,急性症狀逐漸減退,可與皮膚呈條狀粘連,或條狀灰褐色素沉著。
二,深部靜脈炎,好發下肢的小腿、胸靜脈及股髂靜脈,前者為小腿腫脹,後者以大腿腫脹為主。患肢腫脹呈筒狀,伴疼痛,行走加劇,遠端有壓跡、皮膚淺灰等,淺靜脈擴張明顯。約1~2個月後,患肢脹疼可漸緩和,但腫脹朝輕暮重,與活動有關。少數轉為慢性的靜脈迴流障礙,患者淺靜脈曲張,血栓性淺靜脈周圍炎,甚至鬱血性下肢潰瘍感染。
形成血栓性靜脈炎的常見原因包括手術、腫瘤 、外傷、長期臥床、妊娠、雌激素作用、高凝狀態、靜脈炎及靜脈介入診斷或治療導致靜脈損傷。傳統醫學將血栓性靜脈炎歸屬到「脫疽」、「壞疽」、「脈管病」等。
臨床治療上,淺靜脈炎急性期以活血化瘀,清熱利濕為主,方以五味消毒飲合三妙丸加減;慢性期宜活血瘀,通絡消腫,方以桃紅四物湯加減丹參、川七、赤芍、三稜、莪朮等。深靜脈炎可分:
1.濕熱瘀滯證:宜活血通絡,清熱消腫,方以桃紅四物湯合草薢滲濕湯加減。
2.氣虛瘀滯證:宜益氣和營,溫陽利水,活血通絡,用真武湯,補陽還五湯,當歸四逆湯等。
配合針灸治療,調節免疫系統。頭皮針可用:百會、足、踝、小腿、膝、大腿。耳針可用:額中帶、額旁三帶、免疫六穴、下肢相關穴位。眼針可用:眼八卦針。體針可用:血海、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太沖。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