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國際青少年音樂節 北市2校奪金獎

台北市國、高中獲維也納國際青少年音樂節金獎,市長蔣萬安在二十二日市政會議接見並表肯定。(教育局提供) 記者孫曜樟∕台北報導 台北市北市敦化國中弦樂團、私立復興實驗高中弦樂團及國小部合唱團於今年七月參加維也納國際青少年音樂節比賽,皆榮獲金獎殊榮,二十二日獲獎學生至北市府市政會議與市長蔣萬安分享榮耀,蔣萬安也肯定與勉勵兩校三團將近一一0位學生在維也納國際青少年音樂節的優異表現,並讚揚他們以傑出的音樂表現讓世界看到台灣。 教育局表示,維也納國際青少年音樂節已舉辦十五屆,參加者來自世界各國,於舉世聞名的金色大廳以音樂表演互相交流,此次敦化國中弦樂團以「阿里山之歌」、私立復興實驗高中弦樂團以國旗歌融合四季紅、雨夜花等台灣特色曲目表演,雙雙獲得金獎殊榮;私立復興實驗高中國小部合唱團以優美動人歌聲,音準精確與情感投入征服評審,也榮獲金獎榮耀。 敦化國中弦樂團及私立復興實驗高中弦樂團、合唱團學生於二十二日上午八時三十分至市政會議與蔣萬安市長分享此得來不易的榮耀,現場並由私立復興實驗高中國小部三十位學生獻唱歌曲「Why We Sing」,為市府帶來一場音樂饗宴。 市長蔣萬安也肯定與勉勵兩校三團將近一一0位學生在維也納國際青少年音樂節獲得金獎,台灣學生在音樂領域的優異表現揚名國際,實屬不易,也再次肯定孩子們持續努力不懈的練習,也要感謝學校師長、指揮用心指導,以及家長全力支持,用音樂跟世界交流,讓世界看到台灣。  

Read More

女兒太會演 林美秀讚不絕口

林美秀大讚「愛女」溫貞菱、李霈瑜好演技。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八大最新原創戲劇《妳是我的姐妹》宣告殺青,林美秀見證「愛女」溫貞菱、李霈瑜好演技,讚不絕口。 由八大電視出品、崇右影藝大學聯合出品、四方四隅製作的最新原創戲劇《妳是我的姐妹》,是金獎編劇溫郁芳繼叫好又叫座的《她和她的她》後又一溫暖作品。 《妳是我的姐妹》歷時3個多月拍攝順利殺青,主演溫貞菱、李霈瑜(大霈)、張軒睿、林美秀、林思宇、徐鈞浩日前在殺青宴齊聚一堂。溫貞菱為了角色「尤未來」,每天花1小時吹整頭髮,才能完成特有的「泡麵頭」,殺青之後將暫別角色,最想做的事就是睡到自然醒。 飾演溫貞菱優秀的完美姐姐大霈表示,殺青最不捨的是劇中全家人和很棒的劇組,「大家年紀相仿,也都聰明又專業,每一次一期一會都是珍貴的緣分。」殺青後,大霈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曬太陽,「因為我實在太容易曬黑。殺青後就可以去海邊玩了!立刻衝綠島!」 身為兩姐妹的「媽媽」林美秀也見證「愛女」溫貞菱、李霈瑜好演技,透露和溫貞菱對戲時,原本感覺她就是規規矩矩地背劇本,「後來才發現沒有耶!她雖然是說劇本台詞,但是處在角色裡面講的!」而大霈飾演的「姐姐」,也被林美秀點評難度很高,「我每次看到她的時候,她都很輕鬆,可是她都愁眉苦臉,不論劇情是要跟我們吵架,或者對我們撒嬌,她都還是保留劇中角色個性的矜持。」

Read More

南市七夕做16歲 成年禮遍地開花

中西區開隆宮於廿二日農曆七夕,舉辦做十六歲。(市府提供) 記者陳銀全∕台南報導 中西區開隆宮於廿二日農曆七夕舉辦做十六歲,市長黃偉哲也到場祝福,期許每位滿十六歲的青少年,能夠成為更懂事與守法的好公民,勇於承擔社會責任與人生新挑戰,並祝福學業進步、展翅高飛。 開隆宮做十六歲,由黃偉哲與廟方主委曾景雍擔任主祭,市議員陳怡珍、沈震東及蔡宗豪擔任陪祭,參加做十六歲的學子們依循傳統科儀祭拜七娘媽,上百位青少年穿著傳統服飾或狀元服,於行禮祭拜後,鑽過七娘媽亭,並在橋上掛起許願卡,象徵著已完成「轉大人」的成人禮儀式,接著更有廿名著狀元服的青年男女騎馬前往孔廟。 黃偉哲表示,台南為全台唯一舉辦做十六歲活動的城市,除了傳承孝道及善良風俗,更是感謝神明保佑孩子平安成長與父母偉大的養育之恩。期盼青少年透過做十六歲體認到自己在家庭及社會可以開始負起更多責任,未來成為南市的驕傲,甚至成為台南之光。 黃偉哲更指出,市府也希望藉著與各宮廟合作,持續舉辦這項古老的文化儀式,一起把做十六歲的傳統發揚光大,讓更多人看見台南,認識這項全國唯一的傳統文化。

Read More

啟智社發協會攜手孔廟 學子轉大人

記者陳銀全∕台南報導 中西區啟智社區發展協會與孔廟商圈產業促進會,廿二日在孔廟舉辦「做十六歲」活動,副市長葉澤山也出席活動。葉澤山表示,希望在孔子保佑下,學子們學業及生活一切順利。 包括忠孝、建興、中山國中學生,廿二日參加由啟智社區發展協會在孔廟舉辦的「做十六歲」,首先由葉澤山帶領向上天參拜,接著向七娘媽及孔子參拜後,學生們分別鑽過七娘媽亭,由葉澤山等人將學生扶起。 葉澤山致詞時表示,孔廟可說是台南文化中的核心區,沒到過孔廟,就不算來到台南,對於學生們能在大成殿前參加「做十六歲」,可說相當幸運,因為有孔子的保佑,未來生活及學業能更加順利。 葉澤山指出,「做十六歲」習俗為農曆七夕為兒童守護神七星娘娘的誕辰,過去清代時期年滿十六歲即代表成年人,因此在十六歲的七夕,家長會替小孩「做十六歲」,以敬謝七星娘娘的守護,同時也象徵小孩長大,可以開始分擔家計及負起社會責任,也象徵責任加重。 啟智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文龍說,社區舉辦「做十六歲」,除了上香祭拜與鑽七娘媽亭後,還有奉茶感恩,以及至魁星樓參拜魁星,希望學子們學業順利。

Read More

中華中道文化永續講座 媒體人黃肇松指出社會需中道思想

(台北訊) 由中華中道領導文化總會舉辦中道文化永續系列講座,今(二十三)日晚間七點將邀請資深報人黃肇松,就「媒體文化與清淨輿論」發表專題演說,歡迎大家到鎮江街5-1號2樓中道總會參加。 黃肇松指出,清淨文化才能孕育出健康的社會,媒體職司真實、客觀、公正、平衡等四大責任,這是媒體對打造清淨社會的神聖責任,媒體再發達,更需要中道思想的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大愛心,在為期兩個小時演說,他將帶領與會者一窺這些年媒體變化。

Read More

開隆宮上百青少年鑽七娘媽亭

中西區啟智社區發展協會與孔廟商圈產業促進會「做十六歲」,副市長葉澤山(右二)扶起鑽過七娘媽亭的學子。(記者陳銀全攝) 記者陳銀全∕台南報導 中西區開隆宮於廿二日農曆七夕舉辦做十六歲,市長黃偉哲也到場祝福,期許每位滿十六歲的青少年,能夠成為更懂事與守法的好公民,勇於承擔社會責任與人生新挑戰,並祝福學業進步、展翅高飛。 開隆宮做十六歲,由黃偉哲與廟方主委曾景雍擔任主祭,市議員陳怡珍、沈震東及蔡宗豪擔任陪祭,參加做十六歲的學子們依循傳統科儀祭拜七娘媽,上百位青少年穿著傳統服飾或狀元服,於行禮祭拜後,鑽過七娘媽亭,並在橋上掛起許願卡,象徵著已完成「轉大人」的成人禮儀式,接著更有廿名著狀元服的青年男女騎馬前往孔廟。 黃偉哲表示,台南為全台唯一舉辦做十六歲活動的城市,除了傳承孝道及善良風俗,更是感謝神明保佑孩子平安成長與父母偉大的養育之恩。期盼青少年透過做十六歲體認到自己在家庭及社會可以開始負起更多責任,未來成為南市的驕傲,甚至成為台南之光。 黃偉哲更指出,市府也希望藉著與各宮廟合作,持續舉辦這項古老的文化儀式,一起把做十六歲的傳統發揚光大,讓更多人看見台南,認識這項全國唯一的傳統文化。

Read More

新店小客車逆向撞4機車騎士 傷患皆送醫救治

(新北市消防局第四大隊提供)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新北市消防局第四大隊於今(22)日18時51分獲報,新店區北宜路與中興路口,有一自小客車逆向撞到4台停等紅燈的機車及一台新店客運公車,立即出動7車16人前往救援,到場發現1名男性患者外科ohca,立即送往新店慈濟醫院急救,另一名男性機車騎士(輕傷),與自小客車駕駛(輕傷)皆送新店耕莘醫院。 (新北市消防局第四大隊提供) 第四大隊大隊長陳志瑋呼籲,當車禍發生時切勿任意移動患者,趕緊撥打119報案,使患者維持呼吸道暢通並保護患者頸椎,避免造成二次傷害。 https://www.cdns.com.tw/wp-content/uploads/2023/08/714398210.500334.mp4

Read More

解決農業缺工 龍眼脫粒機將問世

中興大學研發龍眼脫粒機即將問世,在仙湖農場舉辦觀摩會,現場操作示範。(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農業缺工,加上龍眼一向以人工脫粒,費時又耗力,國立中興大學研發龍眼脫粒機即將問世,廿二日在東山區仙湖農場舉辦示範觀摩會,將一串串的龍眼放進脫粒機後,一顆顆的龍眼由枝梗脫粒掉下來,平均每小時可脫粒一百卅至一百五十公斤,省工又有效率,吸引不少果農前往觀摩。 台南龍眼栽培面積達三千六百多公頃,產量約二萬二千多公噸,去年產值約有八點五億元,東山區種植面積一千三百多公頃,為全台主要產區之一。龍眼的採收方式多以人手折斷或用剪刀剪斷、或以鋸子鋸斷成串的枝梗果實,並以成串果實上市販售;成串的果實不利運輸、儲藏、加工以及外銷,且消費後殘留的枝梗葉廢棄物造成環境負荷。 農業部農糧署農業資源組農業資材科長陳麗玉說,面對缺工和龍眼逐漸走向粒裝消費的趨勢,一一0年起研發機器因應需求,經過三年的研發脫粒機已可使用,提供果農就地脫粒的方式,讓枝梗廢棄物留置果園供做堆肥再利用。 「農業機械與自動化研究計畫」由中興大學研發龍眼脫粒機,取得國內「果粒脫粒機」等發明專利,並完成商品機零組件之規格化工程製圖與製作組裝工程研製完成商品試驗機,該脫粒機不僅可用於龍眼,也能用於荔枝。 龍眼以人工脫粒,費時又耗力。(記者陳佳伶攝) 該脫粒機只要一人操作,每小時龍眼的脫粒效率可達一百卅公斤至一百五十公斤,相當有效率,預計今年內將技術移轉給相關業者加以推廣,以造福果農。 不少參與觀摩會的農民說,目前農業缺工問題嚴重,加上人力成本高,龍眼脫粒機問世可成為農民的好幫手,不過,龍眼採收期短,未來脫粒機可能以代工或租用方式較划算。

Read More

竹蓮寺做16歲 鑽轎腳轉大人

竹市府與竹蓮寺合辦七夕成年禮系列活動,二十二日上午「做十六歲」,市長高虹安為青少年學子「脫絭」,學生們也進行「鑽轎腳」儀式。(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八月二十二日是農曆七夕情人節,也是七娘媽(織女)誕辰日,新竹市政府與竹蓮寺攜手合辦二0二三七夕成年禮系列活動,二十二日上午舉辦「做十六歲」成年禮,市長高虹安與竹蓮寺主委、新竹市議長許修睿也到場為六名青少年見證「鑽轎腳」、「脫絭」、「飲成年酒」儀式,象徵十六歲青少年正式「轉大人」,現場有近千名青少年一同參與。 竹市府與竹蓮寺合辦七夕成年禮系列活動,二十二日上午「做十六歲」,市長高虹安為青少年學子「脫絭」,學生們也進行「鑽轎腳」儀式。(記者曾芳蘭攝) 高虹安感謝竹蓮寺長期以來對地方事務的熱忱,致力於傳承珍貴地方文化,也感謝許主委十幾年來持續依循傳統,在七娘媽誕辰日也是每年七夕,辦理成年禮儀式,讓新竹在地的孩子們能親身體驗優質傳統文化活動。 市議長許修睿主委表示,竹蓮寺自二十一年前開始辦理七夕成年禮,與市府合作舉辦七夕成年禮已七年,是全台唯二、北台灣唯一循古禮舉辦「做十六歲」的廟宇,感謝七娘媽的護佑,希望透過成年禮儀式,讓學子們體會「轉大人」的責任感、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同時帶給每位青年滿滿祝福。 竹市府與竹蓮寺合辦七夕成年禮系列活動,二十二日上午「做十六歲」,市長高虹安為青少年學子「脫絭」,學生們也進行「鑽轎腳」儀式。(記者曾芳蘭攝) 竹蓮寺表示,成年禮「鑽轎腳」儀式,學子需跪爬過「七娘媽亭」向七娘媽拜謝,以示感恩之情之外,也象徵前途在前並懂得謙卑;「脫絭」則為答謝七娘媽多年庇佑,將掛在幼兒頸上保佑健康成長的「絭」取下,讓孩子們認知到自己長大成人,「脫絭」後即完成「成年禮」。

Read More

西來庵禮生跪拜父母謝恩

參加西來庵成年禮的青少年奉茶跪拜父母,感謝雙親的養育之恩。(記者陳俊文攝) 記者陳俊文、林雪娟∕台南報導 今天台南市做十六歲成年禮遍地開花。北區唯一的西來庵熱鬧滾滾,禮生跪拜父母養育之恩,場面感人。海安路施姓大宗祠依古禮七娘媽亭用手扶持,還有一些已成年的親友利用機會補做十六歲,在眾人的祝福聲中終於「轉大人」。 做十六歲成年禮是府城獨有,但原始就發源於五條港區,很多宮廟和宗親社團近幾年也都舉辦這項儀式。北區遠離五條港區,但西來庵早先位於城中的正興街,現在雖然搬到大興街,自三年前也開始辦理做十六歲成年禮,是北區唯一的一場,吸引數十位北區青少年前往參加,尤其要求青少年跪拜奉茶,感謝父母親養育之恩的橋段,都非常感人,因為現在小朋友很少跪拜父母了。 位於海安路二段小巷弄內的施姓大宗祠已連續十數年在七夕舉辦做十六歲成年禮,昨天吸引三十位青少年和家長參加,有趣的是,做十六歲自古即是家中長子或長女才有的特權,很多小時候沒機會做十六歲的成年人,昨天利用陪小朋友參加的機會,也鑽個七娘媽亭,重新「轉大人」。 施姓大宗祠辦理做十六歲成年禮,陪同參加的二十來歲親友也趁此機會補做,重新「轉大人」。(記者陳俊文攝) 施姓大宗祠這項活動由台灣臨濮施姓大宗祠管理委員會和施姓宗親會聯合舉辦,由大宗祠主任委員施燈燦、前主任委員施性全、施姓宗親會理事長施朝桂和前理事長施瑞銘幫忙青少年扶亭,另一邊則由青少年家長手扶七娘媽亭,以女生右方進入、男生左方進入、再繞亭三圈的古禮辦理,和一般廟宇將紙亭放在案桌上的方法不同。 西來庵做十六歲成年禮是北區唯一的一場。(記者陳俊文攝) 同時,施姓大宗祠是與文資處、家扶基金會共同舉辦,邀請弱勢家庭屆齡少年,一起體驗成長雀躍,昨天三十位轉大人的青少年,南北家扶中心就有十五位,除每位參加者都獲得精美禮物外,施姓大宗祠和宗親會聯袂致贈南北家扶中心各一萬元助學金,兼做公益行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