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哲主祭秋祭武聖典禮 拔智慧毛吸引觀禮

記者陳治交/台南報導 「台南市各界秋祭武聖典禮」由市長黃偉哲擔任正獻官主祭。(記者陳治交攝) 臺灣祀典武廟三十日舉行「台南市各界秋祭武聖典禮」,由市長黃偉哲擔任正獻官主祭,臺灣祀典武廟主委林培火擔任分獻官,率領台南市政府及與祭人士進行秋祭大典,遵循古禮祭祀,典禮莊嚴隆重。典禮後的「拔智慧毛」,吸引觀禮師生、家長及民眾參與,祈求增長智慧。 「台南市各界秋祭武聖典禮」由臺灣祀典武廟主委林培火擔任分獻官。(記者陳治交攝) 秋祭武聖典禮遵循古禮,在雅樂與六佾舞中,包括迎神禮、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撤饌禮、送神禮,依啟扉、排班、班齊、執事者各執其事進行,市長黃偉哲擔任正獻官、臺灣祀典武廟主委林培火擔任分獻官,向武聖關公致上崇高敬意。 佾生在學校老師及廟方引領下,行迎神禮表達對武聖的敬意。(記者陳治交攝) 祭奠禮樂生由台南文廟以成書院禮生擔任,以木棍敲「祝桶」,代表「開始」,另一頭有一隻長得很像虎爺的小老虎,叫「敔」,禮生用木棍在上面擦出聲音,代表「結束」。六佾舞由立人國小四十七位學童演出,佾生在學校老師及廟方引領下,行迎神禮表達對武聖的敬意。黃偉哲頒贈佾生證書給學童並合影,讓參與六佾舞小朋友留下快樂的回憶。 市長黃偉哲頒贈佾生證書給立人國小學童並合影。(記者陳治交攝) 林培火表示,臺灣祀典武廟創建於明朝永曆年間,主祀武聖關公,俗稱大關帝廟,清朝雍正五年(西元一七二七年)奉旨列入祀典,又稱祀典武廟,每年九月三十日舉行秋祭武聖祭祀大典,目的在於表彰武聖關公的忠孝節義精神,並期待後代子孫傳承文化。 臺灣祀典武廟依循古禮,以牛、羊、豬三牲「太牢」祭祀。(記者陳治交攝) 臺灣祀典武廟維持古禮,以牛、羊、豬三牲「太牢」祭祀,「拔智慧毛」象徵求取聰明智慧、耳聰目明,吸引觀禮師生、家長及民眾參與,祈求增長智慧。 「拔智慧毛」象徵求取聰明智慧、耳聰目明,吸引觀禮師生、家長及民眾參與。(記者陳治交攝)

Read More

化粧品不可能消除泡泡眼及眼袋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期傳出市售號稱能有效排水、消除泡泡眼的化妝產品。對此,食藥署闢謠,實際上化粧品是不可能消除泡泡眼及眼袋,最多只能遮蓋或讓其較不明顯,並無法真的徹底消除。 泡泡眼常見成因包含有眼睛脂肪過多、皮下脂肪過多、眼皮過多、眼皮和眉毛周圍組織較鬆弛等。 食藥署表示,化妝品無法揮別泡泡眼等眼部問題,至於宣稱能消除眼袋的產品,只不過是透過矽酸鎂鋁產生水和作用,產生黏稠、凝膠狀,讓其較不明顯而已。 食藥署提醒,化粧品無法揮別泡泡眼,這些宣稱有效的產品,都已經涉及其他醫療效能的問題,消費者在購買時要特別注意;建議還是要諮詢醫師意見。

Read More

〈彩繪人生〉南女體師蔡榮作 舞棍阿伯

永遠「全作」的蔡榮作老師。(記者楊淑芬攝) 台南女中體育老師蔡榮作,剛獲得112年教育部國教署112年度績優教育人員,他難得穿上西裝打上領帶,學生們看到照片忍不住大呼「老師太帥了」。 對台南女中同仁來說,蔡榮作是最好的伙伴,他是體育老師,在民國78年開始教學,對教學充滿熱情,全心投入,94年度就獲得教育部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優秀人員,是一位深受學生、同事和家長的尊敬和愛戴的老師。 熱愛排球運動,蔡榮作說「球不落地,永不放棄」。(記者楊淑芬攝) 蔡榮作在民國84年到台南女中服務,長期擔任排球隊教練,帶領球隊屢創佳績,且與隊員情感形同家人,每年均於過年期間辦理校友聚餐聯誼活動,凝聚情感,提攜後輩。 他也是著名的「舞棍阿伯」,肢體靈活,每年學生畢業會典禮,他也不計形象上台大跳熱舞,引得學生尖叫連連。 他曾任總務主任,在學校行政工作是最不討好工作,人人避之不及,蔡榮作任總務主任期間,令人印象最深刻是他身體力行,常常自己一人打掃清理,不管是清掃校園環境,甚至廁所,都以身作則,再引起響應;任職期間協助完成多項校務及校園改善工程案,讓師生有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在疫情最嚴重期間,蔡榮作盡最大努力完成戶外教學活動,讓學生留下美好回憶。 蔡榮作也與南女校友會維持非常緊密的關係,校友會祕書許家禎說每次校友會要舉辦活動前,他都盡力協助整理場地的整潔,讓校友回校園時,有個乾淨的環境,留下美好印象。南女校友會在校園內復育校花桔梗花,早晚要澆水,要定期清除雜草,蔡榮作都主動協助,讓南女校花桔梗花能在校園持續綻放三年多,讓校友們感動在心。 他自己對個人特質有也有很好的形容,他解釋自己的名字「榮作」,是榮譽之作,凡事盡己之力,而台語發音是「全作」,學校大小事只要能力所及不論兼任行政或專任教師,都「盡己所能、身體力行、用心服務」,全心全力為學校及學生付出。 蔡榮作熱愛排球運動,做為體育人,「球不落地,永不放棄!」是他最好的寫照。 (記者楊淑芬)

Read More

〈中華副刊〉圳水孕嘉南

■許永河 天地悠悠化育,四時緩緩嬗遞。嘉南曠野,曾是霧靄迷離的荒野,四海八荒的塵寰。盛夏白花花的太陽當頭罩著,爍石流金;嚴冬急颯颯的北風迎面襲來,飛沙走石。大半的時光總是籬下雨荒地表乾涸,綠葉漸萎枯枝顯見,庭墀失了生氣。而當飄泊的雲化為一場滂沱的雨後,飢渴大地難以消受,惡水漫流收了農作,化為烏有。田畔老農無奈看天,既巴望著甘霖降世,滌淨滿身塵土,迎來久違生機;也指望沛雨適時,澆灌滿園莊稼,收藏整季辛勤。 苦旱的年歲,稻穗不肯結粒,花蔓斷於灰土,交疊的樹影擰出初秋的膽汁。如果什麼都沒有,那就用勇氣來面對一切吧!八田與一技師耐著南國燠熱的煩躁,顛簸在重山疊壑間,穿梭於山巔水湄之處。歷經十年擘劃修偃築堤,於群山間結了一株綠珊瑚。當綠滿水漲春來時,淨水映青山,微風吹皺水面,以瀲灩波光回應遠山的邀約。溫煦的陽光撫摩著八田剛毅的臉龐,即便露出久違的笑容,殉工碑上刻鏤的姓名依舊是心底痛。 匯聚群山涓滴細流,浩浩湯湯成了一條輕快山溪。彷若歐陸綠草如茵景緻的世外桃源,西口天井不捨晝夜的劃著優美漩渦,吞嚥著碧綠山水,激盪出氤氳水氣,為靜謐增添生氣,也挹注群山那側的綠珊瑚活力。縱橫的圳道溝渠將來自綠珊瑚的活水灌注至原野,如大地血脈汩汩流動。圳水依著渡槽橋隆隆前行,巧秒化解溪河橫亙的天阻,水路南來北往蔓延嘉南廣袤地表,破除了洪澇乾旱與鹽害,成就了萬頃良田。 百年來,造福後代的不涸圳水,在大地的畫卷上,著了濃烈的色,閃著愉悅的光。圳水無色,孕化出繽紛繁花,妝點大地;圳水無味,澆灌出甜美稻香,撫慰眾生。當春臨大地蚯蚓翻土,螻蛄挖地,黑泥的土味在身旁浮動起來;當稻浪翻湧,被餵飽的秋天打著飽嗝,笑紋也就爬上老農黝黑面容。珊瑚潭水庫畔沉思的八田與一依舊靜默,依舊心繫著福國利民的水利工程,至死方休。前人所謂的「三不朽」,八田技師已在嘉南平原完美詮釋—圳水孕嘉南。

Read More

〈生活休閒〉走讀許石 感受音樂之美 (臺南市立圖書館廣告)

台南市立圖書館、許石音樂圖書館配合「許石月」,規劃兩場音樂走讀小旅行,帶領民眾透過景點,認識許石創作的歌。 (市圖提供) 以往旅行探訪看的是歷史文化,但你知道音樂也可以走讀嗎?台南歷史悠久、景物豐碩,具有深厚的本土文化基礎,也因此孕育出了許多在台語流行歌壇舉足輕重的重要人物,其中,許石(1919-1980)更是台灣歌謠界的經典人物,就讓我們來一趟「咱的許石咱的歌」音樂走讀小旅行吧!跟著許石的創作靈感景點,哼歌回顧各時代的庶民生活和情感! 許石音樂圖書館規劃許石常設展,透過各項展品,讓民眾認識許石的創作。(市圖提供) 音樂才子許石多才多藝,能彈唱、編作曲,一生創作出百餘首歌曲,其中名曲〈安平追想曲〉、〈南都之夜〉、〈鑼聲若響〉更是傳唱各地,歷經各時代,也奠定許石在台灣歌謠界的崇高地位。 台南市立圖書館、許石音樂圖書館配合「許石月」,特別規劃兩場音樂走讀小旅行,帶領民眾走過台南大街小巷,一邊聽台南的地方歷史人文故事、一邊哼唱許石所創作的歌曲,在台南的老巷弄中,重新迴響起你我熟悉的歌聲。 穿梭巷弄 踏查音樂家創作之路 「到許石家作客」小旅行,行經赤嵌樓、祀典武廟、大井頭、大西門遺址、寶美樓、普濟殿、許石故居、米街、廣安宮,這些景點都和許石歌曲創作具有關連性,你知道〈安平追想曲〉的創作靈感來源嗎?據聞是作詞人陳達儒當年陪妻子回台南娘家過年,至寶美樓聽到「安平金小姐」故事,寫出經典詞句,再由許石作曲,推出後,果然轟動,不僅多人重唱,故事也被改編為電影、小說、雕塑,甚至是歌仔戲,而位於西門路二段的寶美樓,如今成為咖啡館。 除創作,許石也採集許多台灣民謠,如〈天黑黑〉與〈丟丟銅〉,文化局也為其出版專書,許石從小居住在中西區巷弄內,夜深人靜,安靜的房子,也讓許石文思泉湧。 第二條路線為「與許石約會」,從許石音樂圖書館的許石常設展出發,走過北門遺址、市仔頭福隆宮、台南火車站、德慶溪遺址、旭峯號、開隆宮、公會堂等地。火車站是許多人南來北往之地,據說許石和作曲家楊三郎惺惺相惜,楊將外甥女介紹給許石為妻,〈夜半路燈〉據聞即是兩人相約台南火車站,許石站在路燈下的即興創作。同為中西區的真善美戲院(延平戲院、宮古座),當年許石發表〈新台灣建設歌〉(別名〈南都之夜〉)即在此發表。 透過音樂走讀,讓人在傳唱聆賞歌曲之際,更能感受其詞意及樂音的深長意味,除認識這位經典的台灣音樂家,也能從不同角度,讓人一窺台南這座城市的音樂之美。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中秋月明慰鄉愁

■王慰 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天高雲淡,無風無雨,便是賞月好時節。 夜色分外明亮,天格外藍,藍得像大海一樣夢幻。湛藍天空飄浮朵朵雲彩,閃爍點點星光,把藍天點綴得更美、更亮。一輪清澈皎潔的滿月斜掛在柳樹後,條條柳枝構成一道拂動的簾子。簾後的嫦娥、玉兔、桂花樹是古典的、浪漫的,充滿詩情畫意,令人浮想聯翩。 逢中秋,喜月圓,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月圓而明,月華如練,光彩照人,如夢如幻。在古代,客居他鄉的遊子,總是以明月來寄託深情。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白居易的「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都是傳達思鄉之情的千古名句。 「中庭地白棲樹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朝詩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觸景生景,唯美浪漫。月光如霜的庭院裡,鳥兒靜靜地睡著了。多情的秋露悄然打濕了芬芳的桂花,詩人遙望明月,不禁感慨:哦,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那顆桂花樹吧?而普天之下,此時此刻,人人都在望月思鄉,思念遠方的人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唐朝詩人張九齡的《望月懷遠》纏綿悱惻,朦朦朧朧,更是一曲相思絕唱。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思念之情在彼此心頭纏繞。晶瑩無瑕的月光是那麼美妙,卻不能滿滿地捧在手心將它送給遠方的愛人。愛人啊,讓我們夢中相會吧!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宋朝大文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與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寫思念之情,張九齡的月光溫婉細膩,蘇軾的月光灑脫豪放。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是蘇軾寫給弟弟蘇轍的不朽名句,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健康,不管相隔千山萬水,都可以共一輪美好的明月。字裡行間不僅表現了詩人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而且借月抒情,情真意切,與中秋的背景非常吻合,可謂情景交融,令人拍案叫絕。 一輪中秋月,悠悠千古情。那秋之靜夜,夜之圓月,是思念之鏡,是圓滿之境,它已不是月亮本身,而是亙古不變的美好的心靈寄託。 古往今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明月,縱有「陰晴圓缺」,只要眼裡有光,心中有愛,月亮始終明媚如初。明月裡溢滿了對故鄉的思念,對人生的感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還有那些心心念念的深情。 今夜,皎潔明月下,明媚月光裡,孤身在外的遊子,以一顆詩意的心,在唐詩宋詞中悠然遊走,從容而愜意。月亮照亮了遊子夢中的回鄉之路,月光撫慰了遊子心頭的綿綿鄉愁……

Read More

採神經間接減壓 套針脊椎矯正 嬤背挺直不麻痛

↑76歲阿嬤(右)經醫師李孔嘉(左)以針孔微創脊椎手術治療,身體變得挺直,背痛腳麻症狀也獲得改善。 (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一名76歲阿嬤因脊椎退化而背痛、腳痲、駝背,經醫師以「套針脊椎矯正手術」治療,阿嬤術後身體變得挺直,背痛、腳痲也改善了。 陽明醫院骨科醫師李孔嘉表示,很多脊椎患者因受傷或退化有駝背、腰椎滑脫或退化性側彎等情形,除了會腰痠背痛,躺下睡覺時感到疼痛,甚至翻身都很困難,下床走路會軟腳、跌倒,如有神經壓迫,還會引起坐骨神經痛,下肢感到抽痛、無力。 李孔嘉表示,傳統手術因需打鋼釘、手術時間長、流很多血,還要穿鐵衣,住院多天,手術還有癱瘓風險,造成部分患者害怕手術而拖延治療,因而產生馬尾症候群,嚴重者甚至大小便失禁。 醫師說,經他研究以及上萬例手術經驗,發展獨特的「套針脊椎矯正術」,首先徒手做脊椎復位,先把退化或受傷而變形的脊椎矯正到接近正常的解剖狀態,然後在X光透視機底下,用套針伸到病變處,以加壓灌漿方式,把椎體及椎間盤再次撐開復位,進一步利用椎體間骨水泥固定術強化,讓脊椎穩定,不再變形。 如果是骨質疏鬆病人,灌入骨水泥後不易再產生壓迫性骨折,整個脊椎強化穩定後可減輕下背疼痛,神經間接減壓,大部分的人不用再做椎板切除術,或是做椎間盤切除術。 李孔嘉表示,套針脊椎矯正手術傷口僅幾個針孔,流血不多,基本上,開完刀後不用穿鐵衣,且局部麻醉,開完刀休息一下就能下床走路,一切都正常就可以出院。不過,他也提醒,每個人的脊椎都有獨特解剖結構,病變機轉也不同,建議手術前須先經脊椎外科醫師審慎檢查評估,對症下藥,才能發揮最大效果。

Read More

女大生心房中膈缺損 引起腦中風

女大生「開放性卵圓孔型心房中膈缺損」引起腦中風,經由「卵圓孔關閉器」封堵,症狀未再惡化,復健1個月後,肌力恢復。(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20歲女大生突然右側無力,口齒不清,就醫未發現腦出血,但症狀惡化,左側顏面神經麻痺,腦部核磁共振,發現基底核左側腦梗塞,轉送中山附醫神經內科,起初未發現異常,會診先天性心臟科安排微創心導管檢查,發現「開放性卵圓孔型心房中膈缺損」引起腦中風,經由「卵圓孔關閉器」封堵,復健1個月後,肌力恢復。 中山附醫兒童心臟科主任郭業文指出,依據台灣腦中風發生率研究,35歲以上人口發生率,約千分之3,以35歲以上人口數,接近1千萬計算,每年腦中風新發生數約3萬人,近年來也發現有越來越年輕化趨勢,約兩成有缺血性中風情形,年齡介於在18歲至50歲之間。 郭業文表示,腦中風目前是國人十大死亡率中,僅次於「癌症」的第2位死因,平均每年有1.3萬人到1.5萬人死亡,若將不同癌症個別統計,腦中風會成為所有單一類疾病中,最主要的死因,同時,腦中風也是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1500萬人罹患腦中風,其中更有500萬人死於該病,另有500萬人因腦中風而永久殘疾,死亡率在65歲之後甚至增加了10倍之高。 郭業文說,臨床上,腦中風分成兩大類,包括出血性腦中風與缺血性腦中風,即出血性腦中風的原因是腦部的血管破裂,缺血性腦中風則是腦部的血管阻塞,而大約70%至80%的中風是屬於缺血性腦中風。 另外,腦中風原因也包含動脈粥狀硬化所導致的血管破裂、出血或狹窄,還有心房顫動引起的血栓,以及非粥狀動脈硬化疾病,如凝血問題及動脈炎等因素,其中有25%至40%之缺血性中風找不到明確病因,被稱為「隱源性中風」。 郭業文說,「隱源性中風」在45歲以下的族群發生率較高,對患者和家庭容易造成巨大衝擊與負擔,隱源性中風可能原因很多,其中有50%隱源性中風的患者同時還有開放性卵圓孔,容易罹患突發性臉部、單側肢體、四肢發麻無力、口齒不清或暈眩等症狀的小中風,通常會在24小時內恢復正常。

Read More

〈中華副刊〉渺光之律

胡同俳句 山蘇花 女仍山望海的三角點 茂林夾道的碎石子路 大暑 杯中落日滑下樹梢 蟬鳴 迎城隍人看人 亂彈 開燈的夜歸女子 曇花 香馨 收拾兒子的舊衣櫃 風吹揚露天銀幕 夏至 中年的滑溜人生 塗虱池 做晨操的山地學童 向日葵 裝飾音樂吧的漂流木 夏濤 叼煙斗收釣竿 夏陰 (華文俳句社供稿)

Read More

〈生活休閒〉2022台南獎得主聯展

傳藝類陳一中、東方媒材類蘇毓青、攝影類林彣鴻展精湛技藝 陳一中的作品《純金 花‧草‧鳥‧蟲》,微縮呈現,展現其高超手藝。(記者林雪娟攝) 文化局推出「南喃—2022台南獎」得主聯展,由台南美展台南獎得主,傳統工藝類陳一中、東方媒材類蘇毓青及攝影類林彣鴻等藝術家,於台南文化中心第一藝廊聯合開展,展示這些得主的精湛技藝。 聯展邀請南應大美術系助理教授徐婉禎擔任策展人,以「南喃」為題,取「南方呢喃」之意,強調台南美展多年來作為台南藝術代表,發出南方聲音之意,即使時代在變遷,仍能以其南方之音,自成南方腔調,訴說屬於自身獨有價值。 文化局表示,為讓台南獎意義更加深化,二一年起提供當年台南獎得主於次年展出和舉辦工作坊機會,透過展覽平台,鼓勵藝術家繼續創作,以「南喃」為主題,強調台南在地美學的主體性及延續性。 陳一中的作品《純金 花‧草‧鳥‧蟲》,將大自然之一隅,微縮呈現,精細程度令人嘆為觀止,足見藝術家手藝高超!一對小鳥目光相對、眼神交流,猶似聽得吱吱喳喳正相互交談中;小鳥身上羽毛絲絲分明、石縫間竄生布滿小花小草、作為小鳥掩蔽的細長葉穗,自角落抽出、微彎型態,顯現出迎風搖曳韌性,蝴蝶、昆蟲穿梭其間,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蘇毓青作品以傳統設色水墨繪出生活日常。(記者林雪娟攝) 蘇毓青作品〈居家〉,以傳統設色水墨繪出生活日常,斜方柔光自左上方籠罩而下,伴隨著主人翁「睡得像豬一般」的沉沉好眠。白日中熟睡的「豬」,不是幻覺投射,不是矯飾造作,而是人工光照發明後,熬夜居家日常最誠實、最真實的寫照,畫面中,相容於工筆細緻的不紊不苟,設色清新脫俗雅麗之中,一派的恬適靜好。 林彣鴻以黑白單純調性,展現作品的情緒。(記者林雪娟攝) 林彣鴻作品〈浪〉則是一幅不似攝影的攝影作品,不使用相紙而使用泰納水彩紙,以黑白單純調性卻展現極其豐富層次的海浪變化,岸邊岩石嶙峋矗立,海水蕩漾閃著點點晶光,沖向岩石的海水瞬間激起浪花四散,攝影的紀實化為版刻拓印或水墨皴擦交織而形成的夢幻,勾起內在心緒激盪如浪,澎湃洶湧。展期至十月八日。 (記者林雪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