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年增5千人 熟女好發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每年新增近5千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醫師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30至50歲女性,其病程發展快速,且每位患者的發病程度不同,更需要整合各界資源,讓患者能積極面對治療過程中的每一步。為此,羅氏大藥廠及台灣中外製藥已正式組成策略聯盟,盼提供給全台病患更完善的用藥計畫。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鄭添財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約有20萬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且人數持續增長,為風濕免疫疾病大宗。 他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30至50歲女性,病程發展快速,近85%患者會於發病兩年內出現關節腫脹、疼痛,同時因全身性慢性發炎,所有的器官都可能受影響。 在治療上,鄭添財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過往使用傳統化學藥物,但僅能緩解症狀,隨著醫療技術進步,亦有生物製劑出現、提供患者更多元的選擇。 然而,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複雜,即使是使用同一種治療方式,也可能在效果、副作用表現上有很大的差異,加上疾病不可逆且無法痊癒,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更需要仰賴醫師及藥物的幫助,也多期待能有更好的醫療資源。 羅氏大藥廠及台灣中外製藥,在風濕免疫疾病領域已深耕多年,為提供更全面性的照護,兩方已正式組成策略聯盟,後續將共同推動多項病患支持、市場行銷以及醫藥學術活動,開啟風濕免疫疾病患者治療新旅程。

Read More

網友指正 搞錯姑婆芋/千年芋 食藥署致歉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日前說明姑婆芋與食用芋頭的差別時,被網友發現食藥署展示的並非姑婆芋葉,而是「千年芋」葉。食藥署2日指出,是因千年芋葉與姑婆芋業高度類似而誤採所致,對網友指正表示感謝,並會虛心檢討日後將務求謹慎。 食藥署指出,姑婆芋與食用芋頭皆屬天南星科,兩者外觀極為相似,常用的辨識方法為,芋頭葉面覆有絨毛,水滴在葉面上,會形成一顆顆小水滴,葉片呈盾形,且葉脈不明顯,葉面相接之葉柄呈深紫色;姑婆芋則葉面光滑,葉子是廣卵形、基部呈心狀箭形,水珠無法凝結,與葉面相接之葉柄呈綠色。

Read More

〈中華副刊〉花田繪寫/日影斜歲時

詩╲田運良 圖╲林瑩華 濤瀾婆娑,藏身塔岸汪海風情 壯美如許隨興恣意渲染 處處妝點綴滿浪翻澎湃 日影映曠洋,掃掠整座蒼穹天空 為盛世揮灑一輩子的景致交響 時光荏苒莽莽篩過肉身靈魂 光影錯落闖進歲月迷途 往事琳瑯凌亂著滄桑野渡 點點紅塵深邃幽微 如茫遠海景的徐緩悠然 心事輾轉間漫蔓著迷離幾抹 艷日繼續揮霍著波瀾瀲灩 年華返顧一再繪寫繽紛炫影 畫彩漫漶過豐饒燦麗曾經 韶光淡擬悲歡轉替,落日遞嬗 餘暉紀念比遠方更遠、較深處更深

Read More

北榮癌患占比逾1/3 癌症資源中心啟用

台北榮總全新的癌症資源中心空間寬敞、採光明亮,設有「溫馨廳」等叮讓癌友休憩放鬆。(台北榮總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長青樓癌症資源中心2日啟用,中心設有「溫馨廳」、「心靈聚落」空間及「諮詢暨康復用品室」讓癌症病友獲得更舒適與實用的空間。 北榮院長陳威明指出,照顧急、重、難、罕患者,是台北榮總不變的使命,目前台北榮總的癌症病人已超過病人總數的1/3,而且持續增加中,接受重粒子治療的癌症病人到今年底可望超過100例,應給予癌症病患更多更好的照顧,於是將長青樓設定為提供癌症治療及住院病患使用為主,並設置癌症資源中心。 北榮指出,中心內家具等設施是由龍達塑膠公司董事長孫加龍,及興珍工業公司董事長吳秀香伉儷捐贈,院長陳威明2日也致贈感謝牌,表揚這對夫妻的善行義舉。 北榮指出,去年4月剛啟用的長青樓,以提供癌症治療及住院為主,共設有447張病床,特別將2人房改為健保房,就是為了讓癌症病人在住院治療期間,無後顧之憂,減輕經濟壓力。北榮也持續美化的院區,荷花池中的療療、癒癒2隻黑天鵝,更撫慰了許多癌症病人的心靈。 北榮表示,癌症資源中心原設於第1門診1樓,因空間不足、服務質量受限;移建於長青樓1樓,空間寬敞、採光明亮,設有「溫馨廳」讓癌友休憩放鬆;「心靈聚落」空間,規劃辦理病友團動及各項紓壓活動;「諮詢暨康復用品室」則提供最完整癌症相關資訊,並設有假髮、義乳胸衣的展示空間。長青樓1樓的癌症資源中心結合2樓門診化療區及3樓以上的住院病房,將大幅提升服務的可近性及服務量,未來將擴大與相關專業及公益團體合作,發揮更大功能,嘉惠更多癌症病友。

Read More

抗癌心路歷程 有「畫」慢慢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當癌症無遇警敲門,治療路上跌跌撞撞,該用什麼態度面對?不妨把藏在心裡的聲音、把說不出口的心情、把想要表達的字字句句,用「畫」慢慢說。 「因為參加《彩繪希望》繪畫比賽,我畫下了爸爸最後的身影…」小慧在爸爸走後,把全家最後一次出遊的畫面以及最愛的爸爸媽媽畫了下來,除了紀念一個美好回憶,更代表了家人間細水長流的愛與陪伴…這是來自第9屆彩繪希望繪畫比賽得獎者的分享。 第10屆《彩繪希望》繪畫比賽即日起至12月31止已熱烈徵件中,癌症希望基金會邀請癌友、身邊陪伴的親友與醫護人員等所有與癌同行的朋友,將在抗癌路上的心情與感受,拿起畫筆描繪,一起來參加,把藏在心裡的聲音、把說不出口的心情、把想要表達的字字句句,用「畫」慢慢說,第一名可獲2萬元比賽獎金。

Read More

長時間追劇滑手機 小心枕神經疼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許多民眾長時間追劇、滑手機,一段時間後脖頸後傳來陣陣疼痛,當心可能為「枕神經疼痛」找上門。醫師指出,此病主要是「長時間固定姿勢」所致,包含長期仰頭工作、或喜歡在床上看書、追劇,長時間保持不良的頭部姿勢,都容易導致相關疼痛症狀發生。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高瑛表示,枕神經疼痛是指枕神經受到夾擠導致的神經痛症狀。疼痛症狀多半會是後腦接近上頸線的地方有一個激痛點,按壓此處會引起放射狀的頭痛,從後腦勺延伸至頭頂、側面、甚至眼睛後方。 引起枕神經疼痛的原因,包含有外傷(直接撞擊、高位頸椎骨折、或是頸部揮鞭性損傷導致頸椎第2節神經根壓迫)、神經腫瘤、頭頸椎關節移位或發炎等。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長時間固定姿勢」,導致頸部肌肉僵硬引起疼痛。有些人可能因為長期仰頭工作、或喜歡在床上看書、追劇,長時間保持不良的頭部姿勢,導致疼痛發生。 高瑛也提到,部分患者可能會自己嘗試吃藥或者忍耐一段時間,當疼痛持續較長時間並影響生活品質時,才會尋求專業的幫助。偶發性的枕神經疼痛,有機會以藥物緩解,但若症狀持續或程度增加,以及合併其他神經學症狀如手腳麻木,則建議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排除其他嚴重的神經病變。 在治療上,醫師通常會使用保守治療方法,像是藥物、物理治療等;也會建議病患嘗試頸部的伸展如頸部下壓或側拉運動,若症狀嚴重則可以考慮經皮注射類固醇以達疼痛緩解目的。另,有少部分的患者經保守治療仍未見改善,或是外傷導致的枕神經疼痛,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減壓枕神經。 高瑛提醒,頸椎的保健不外乎注意姿勢,避免過度前彎或後仰,看電腦平板每30分鐘建議稍作伸展及活動,以維持肌肉血液循環;在大眾運輸工具上,手機過小的螢幕注視太久,也會引起頸部和眼部肌肉僵硬。若頸痛症狀嚴重可以考慮短期使用頸圈緩解頸部僵硬及肌肉發炎狀況。

Read More

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 病童痰多咳到吐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1名1歲半女童,最近剛被送去托嬰中心,但才送去一個多禮拜就開始高燒,且常常咳到吐,嘔吐物中還帶有像似痰的黏液,即使服用症狀藥物還是燒燒退退,幾天後女童活動力明顯下降,而且呼吸明顯費力且偏快。就醫檢查後診斷為「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合併續發性細菌性肺炎」。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顏培如表示,近日因疫情解封加上開學,許多學童連番生病,小兒科門診常聽到家長抱怨,幾乎每隔一兩個禮拜就需要看醫生。 時序即將進入秋冬之際,更多呼吸道病毒開始蠢蠢欲動,根據疾管署資料統計,從9月開始,呼吸道融合病毒的分離陽性率開始急起直追,目前僅次於流感病毒。 顏培如說,5歲以下嬰幼兒是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的高危險群,會引發細支氣管炎、哮吼及肺炎。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會破壞小支氣管的上皮細胞,產生大量的壞死細胞以及分泌物,因此臨床上會觀察到病童的痰液很多。 當痰液阻塞幼兒的氣管後,就會使病童劇烈咳嗽、咳到吐,甚至呼吸急促,聽診時也會聽到氣管的咻咻聲,且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病程常常比一般感冒來的長,通常發燒會持續3到5天,整體的呼吸道症狀平均需要將近兩週才會明顯改善;另,具有氣喘體質的小孩感染後也容易導致氣喘急性發作。 顏培如指出,呼吸道融合病毒治療方式目前以症狀治療為主,需要多補充水分,藥物只能幫助緩解症狀,針對咳痰力道不足的嬰幼兒,家長可以在餵奶前拍痰或用居家噴霧器化痰,吸鼻器也可輔助抽吸鼻涕,幫助幼兒改善不適。若發現病童活動力下降、食慾不振、呼吸急促或是出現明顯喘鳴聲時,應就醫讓醫師評估。若是持續高燒不退,或是燒退幾天後又再度發燒,也須小心是否併發中耳炎、鼻竇炎或是細菌性肺炎,若是以上情形,就會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

Read More

嬤跌倒腰椎塌陷 微創球囊擴充椎體

有骨鬆症的高齡婦人壓迫性骨折,椎體僅剩正常高度1/3(左)。接受微創經皮球囊擴張椎體成形術時,球囊先充氣撐起塌陷椎體(中)。再將人工骨水泥注入椎體(右)達支撐止痛效果。(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有骨鬆病史的8旬婦人,近日跌倒後,不僅背腰疼痛,還沒法久站,被迫坐輪椅後就醫,經診斷為腰椎第1節壓迫性骨折,椎體塌陷只剩正常高度1/3;考量患者高齡且有多重慢性病,建議她接受微創經皮球囊擴張椎體成形術,以局麻手術,不僅傷口只有針孔小,手術時間短,且幾乎不會失血,緩解疼痛效果好。 收治病例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指出,患者除有骨質疏鬆症,還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病史;就醫診斷檢查發現,患者因意外跌倒引起腰椎第1節壓迫性骨折,被壓扁的椎體只剩薄薄一層,在尺規量測下,椎體只剩正常高度的1/3。 腰椎壓迫性骨折不僅造成嚴重疼痛,影響婦人生活自理能力,若未及早接受手術治療,婦人還可能因椎體嚴重塌陷而導致駝背。 楊椒喬考量患者高齡及多重慢性病史,建議她接受微創經皮球囊擴張椎體成形術。此一術式,是利用骨髓針將人工骨水泥注入椎體,因此術後傷口僅有針孔大小;並經由球囊充氣,先將塌陷的椎體撐起,創造出注射骨水泥的空間,待骨水泥硬化後便可提供椎體足夠的穩定度。 楊椒喬表示,球囊可減低骨水泥外漏的風險,並改善可能因椎體塌陷而導致的駝背。即便婦人椎體只剩正常高度的1/3,藉由球囊支撐力量,順利創造出注射骨水泥的空間。 楊椒喬說,此一術式的優點,還包括只需局部麻醉,手術時間又短,且幾乎不會失血,對於高齡患者或多重疾病患者而言,可大幅地降低麻醉及手術風險,提高手術安全性。 高齡並有慢性病婦人壓迫性骨折,接受微創脊椎手術,傷口只有針孔大小。(記者王正平翻攝) 楊椒喬表示,婦人術後當天就可下床,已可步行走動,且疼痛狀況明顯改善,隔天即可出院。避免因術後需臥床休息,而帶來其他併發症,如,肺炎、肌肉萎縮等。

Read More

血癌/大B淋巴癌 CAR-T給付 每人藥價819萬

醫藥費動輒千萬起跳的CAR-T細胞免疫治療健保給付上路,讓病患在標靶及放射治療無效後,還有治癒的希望。(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用於血癌及大B細胞淋巴癌治療的CAR-T細胞免疫治療法,1日起納入健保給付,健保署長石崇良2日指出,預估每年將有100名患者受惠,健保將採為期2年的暫時性支付,每位病患之藥價高達819萬元,預估健保每年需挹注約8億元。 石崇良指出,我國是亞太區少數將CAR-T細胞免疫治療納入健保的國家,CAR-T細胞免疫治療屬一次性治療,通過健保給付後,可以確保後線治療的患者,有機會接受個人化精準治療,為其帶來治癒曙光。 石崇良表示,CAR-T治療費用,以美國為例約需要1500萬元,健保核價819萬元,適應症皆納入支付,但因要價高昂,所以給付條件必須限縮,化療有效者並不在適用範圍,僅化療無效或骨髓移植失敗者可用,預計每年100人左右受惠,健保年增支付約8億元。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李啟誠理事長表示,健保給付未來給付CAR-T細胞免疫治療藥品的對象為「25歲以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或「成人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經過兩線標準治療後,若治療反應仍不佳或發生復發者,讓過去因為無法負擔千萬藥費而無法獲得適切治療的患者,也有機會在癌末階段力拚長期存活甚至治癒。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暨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醫師黃泰中指出,一名62歲的男性大B細胞淋巴癌患者,經化療等無效後,自費1090萬元進行CAR-T細胞免疫治療,當時患者的頸部淋巴已腫脹到影響呼吸而必需氣切,全身淋巴系統都已瀰漫癌細胞,但注射培養的CAR-T細胞後,其體內癌細胞可以完全消滅,足見CAR-T治療效果。 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免疫治療科醫師黃威翰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病程來的又快又猛,未及時治療恐在短短幾個月就有生命危險,而第一線的化療約可治癒8到9成的白血病,7到8成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但不幸復發者的5年存活率都非常低,透過CAR-T治療,82%之白血病復發者及54%大B淋巴瘤患者都獲得明顯改善。 慈濟醫院放射科醫師周紹賓罹患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合併血癌,經自費1500萬元採用CAR-T細胞免疫治療,使病況獲得改善,2個月後就重返醫院工作崗位。(記者傅希堯攝) 健保署通過可以執行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醫療院所有7家,為台大醫院、台大癌醫分院、林口長庚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醫、台中榮總、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花蓮慈濟醫院等。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靳秀麗表示,「新藥新科技給了癌症患者希望,但天價藥費卻令人心碎」,很開心見證CAR-T治療通過健保給付,每年拯救的將是100個家庭,一般民眾不必再因高昂的醫藥費,而眼睜睜看著自己或家人被癌症奪走生命。 新聞小辭典 CAR-T細胞治療法是結合基因治療及細胞治療的免疫治療法,因淋巴癌及血癌一般是由B淋巴球(B細胞)變異所引起,而T淋巴球(T細胞)則是具有消滅癌細胞之能力。由於B淋巴球表面有一種CD19蛋白質,可以做為辨識的標記,醫學界於是在癌症病人體內取得T細胞,透過基因轉植讓培養中的T細胞認識並攻擊CD19,再將培養的T細胞注射回患者體內,進而消滅B細胞達到治癒淋巴癌及血癌的目標。    (記者傅希堯輯)

Read More

手指腫脹 類風濕關節炎 主婦肌腱斷裂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45歲的家庭主婦怡君(化名),每日忙於照顧孩子及整理家務,兩年前手指出現莫名腫脹,且常起床時感到全身痠痛,苦不堪言,後來經診斷確認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肌腱已因長期發炎造成嚴重侵蝕,造成伸指肌腱斷裂。 經醫師檢查發現,怡君手部關節異常突起,經骨骼肌肉超音波檢查顯示肌腱已因長期發炎造成嚴重侵蝕,造成伸指肌腱斷裂,最後決定手術開刀修復,另外因發炎指數持續過高,評估後協助申請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介入治療,半年後成功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讓她重獲快樂的家庭生活。 台北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蔡凱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發炎疾病,正常的關節裡有一層薄薄的關節滑膜細胞,主要作用是保護關節表面及潤滑,維持關節正常運動。 若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就會造成身體內的免疫系統亂掉,導致滑膜細胞異常增生和發炎,進而擴散到全身各個關節,特別是手指、手腕、掌指關節及指尖關節等部位,嚴重會導致關節永久變形,造成握持筷子、湯匙或進食等動作變得很困難,有些甚至會侵蝕韌帶,造成韌帶斷裂影響關節正常功能。 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進展相當緩慢,民眾不易察覺,蔡凱倫建議平時可透過「333法則」先自我評估,若關節疼痛部位超過3個;晨間僵硬超過30分鐘以上及關節疼痛超過3週,就應立即就醫檢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