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打類固醇 嬰染重症風險高

國衛院與長庚研究團隊分析發現可能早產的孕婦使用類固醇,雖可加速胎兒肺部成熟,但嬰兒出生1年內患嚴重感染的機率則明顯高於其他嬰兒。 (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衛院研究員蔡慧如與長庚兒科醫師姚宗杰6日指出,分析12年間4萬5千名曾於孕期注射類固醇之孕婦子女,發現在嬰兒在1歲前嬰兒感染敗血症、肺炎等重症之機率明顯高於母親未施打類固醇的幼兒,建議懷孕35週以後的孕婦應審慎考慮是否注射類固醇。 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指出,這篇研究報告是發表在有180年歷史,且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的英國醫學期刊上,期刊投稿接受率只有4%到7%,顯示國際間對這項研究的關注與肯定。 蔡慧如指出,研究結果顯示,孕婦在產前施打類固醇,嬰兒出生第1年內產生任一嚴重感染的風險較未施打類固醇者高出1.24倍;分析特定感染症發現敗血症高出1.52倍、肺炎高出1.22倍和急性腸胃炎高出1.35倍。進一步分析發現,產前施打類固醇對早產兒與足月兒都有增加嚴重感染的風險。 姚宗杰指出,可能早產的孕婦注射類固醇,是為以加速胎兒肺部成熟,可以降低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及死亡率,尤其對34週前出生的嬰兒死亡率可降低2.2%,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國際臨床指引都建議,懷孕34週以內有早產跡象孕婦施打類固醇,而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建議35、36週有早產跡者象也可使用。 姚宗杰表示,由健保資料進行大數據分析,出生前母親曾施打類固醇的嬰兒,得到嚴重需住院治療的感染,卻由每千人年之8.65,上升到每千人年之14.72,這是顯著的上升。且產前施打類固醇的孕婦,有4成最終會足月生產;而足月生產的嬰各項感染風險,更比早產兒還要稍高。 姚宗杰說明,使用類固醇雖讓早產兒增加1.7%嚴重感染機率,但可減少4.3%呼吸窘迫症候群機率,對足月兒則反而可能弊大於利;因此晚期早產孕婦是否需再施打類固醇,需要再審慎評估。 蔡慧如指出,團隊近期研究發現,療程在14天內之短期服用類固醇,成人有1.8到2.4倍消化道出血、敗血症、心臟衰竭風險,兒童有1.4到2.2倍消化道出血、敗血症和肺炎風險。但整體而言,對早產兒來說,孕婦使用類固醇,好處還是多於壞處。

Read More

部立醫院護理師 明年調薪4%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6日指出,自今年第1季起部立醫院陸續調高護理師薪資,平均年薪可達64萬8千元至92萬元,即使未在今年調薪行列,所有部立醫院護理師,不論是否具公職身分,明年1月起都會調升4%薪資,每個月最高增加2500元。 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部屬26家醫院分布全國,有都會型、偏鄉離島型,有區域醫院及地區醫院大小規模不一,所以不會用統一標準做處理,要視每家醫院的營運狀況等,決定可能調整的幅度。 衛福部表示,各部屬醫院留任護理人力的策略包括,多元招募,與學校合作培育及公費生共分發118名護理師;爭取偏鄉離島人員適用退撫法78條退休後回任;提升醫院智能工作減輕護理人員負擔,包括行動護理車、護理資訊系統升級;自3月起陸續改善薪資待遇福利,如加薪,及發給各項獎金、津貼等。 有關改善薪資待遇福利,截至今年10月,已有18家部立醫院自今年第1季起陸續調整護理師薪資,包含久任獎金平均每月3000元、夜班津貼每月1850元、特殊單位津貼依病房屬性每月1600-2500元,證照津貼每月2000元,護理師平均年薪可達64萬8千元至92萬元。 衛福部進一步指出,11月1日起仍有部屬醫院會增加病房輪班津貼每月800到2000元,今年護理薪資未調整的部立醫院,多數是偏鄉、離島與精神科療養院。 此外,即使未在今年調薪行列,所有部立醫院護理師都將於明年1月起配合政策調升4%薪資,不論是否具公職身分,全數調薪,每名護理人員平均月增1500至2500元,共8026人受惠。 目前衛福部各大部立醫院,護理人員是公職人員占比26%、其餘74%非公職。若以每月調升1500元計算,年增支出至少1億4千多萬元,由醫院基金支應。

Read More

〈中華副刊〉母校的豆腐乳

■李勝國 週末,兩個學友攜家眷來家裡玩,中午雞鴨魚肉準備了一桌子菜,三家人坐在一起邊吃邊聊。桌上放著早餐吃剩下的一小塊豆腐乳,學友夾起來吃了,另一個學友問還有沒有,我便把一瓶豆腐乳放到桌上,學友麻利地一股腦全倒進盤裡,兩個人抄起筷子搶食似的吃光了。 友妻說在家就經常買豆腐乳吃,到了這兒還搶吃豆腐乳,你們怎麼就這麼愛吃豆腐乳。你不懂!我們三人幾乎異口同聲。 上師範的時候,學校每月有三十一元的飯票補貼。這點錢對於一個女生來說不但足夠,而且還能有結餘。反觀男生,那絕對是遠遠不夠的。一個人吃飯每個月都要再添三十多元。為了盡可能的節省,男生多兩三個搭夥一起吃飯,稱之為「飯團」。大家將飯票聚在一起花,每次只打一份菜,這樣每月添個十幾元,就夠了。 我們男生不僅特能吃,而且特貪吃。月初,剛發下飯票,一個個像暴發戶一樣,想吃什麼吃什麼。蘑菇炒肉,炒肉湯……吃包子時每人三個包子外加兩個饅頭…… 當初吃的有多豪橫,月底就有多拮据。往往是還有一週左右才能發下個月的飯票,我們這些男生手裡的「糧草」已告急。這時,我們男生——幾乎所有的男生,菜盆裡只會有一樣菜——豆腐乳。 豆腐乳在中國已有1800餘年歷史,與豆豉、豆醬與醬油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發酵豆製品,並有「中國乾酪」之美譽。腐乳南北方都有,但有明顯差異。北方的腐乳色澤紅潤,鹹香濃郁,我們叫它紅腐乳;南方的腐乳軟滑細膩,融合了甜和辣味,我們叫它白腐乳。學校買的多是紅腐乳,偶有白腐乳。我和兩個學友都喜歡吃紅腐乳,三個人五塊腐乳,每人一碗米粥,兩個饅頭,這樣一頓飯也就是先前奢侈的一份飯錢。 記得有一次還有一天才發飯票,吃晚飯時把所有飯票掏出來,買了饅頭和粥,剩下的只夠買一塊腐乳。沒辦法,我們「飯團」三人堵在食堂打飯口,央求大師傅把泡腐乳的紅色湯汁給我們來半勺。三個人把一塊腐乳分了後,蘸著腐乳汁硬是吃進了兩個饅頭。 吃豆腐乳的時光,我們切實感受到了「物價飛漲」。從一開始五分錢一塊,到一角一塊,兩角一塊,後來直接五角一塊,畢業時價格賣到了八角一塊。 我們一邊發著牢騷說食堂「黑」,一邊吃的歡。我們都戲謔:豆腐乳就是我們的命。 有需求就有了市場,街上很快就有兩家醬菜館開業,而且是緊挨著我們學校。他們除了賣各種醃制的鹹菜外,主要還是豆腐乳。不是盛在小玻璃瓶中十塊八塊的,而是陶罐裝的,分大中小。即使小罐也有二十多塊,卻只賣五元錢,算下來比學校食堂的便宜多了。 我們每次只買小罐,而有的同學乾脆買一大罐慢慢吃,問其何必買那麼多?他們一曰預防漲價,二曰存命。 豆腐乳吃得多了,連放的屁都一股子腐乳味,再匯合著五臟六腑其他廢氣,那味簡直無法形容。每次那個同學在班裡不小心泄了「氣」,如同投放了一枚核彈,人群迅速如波浪般散去。女生掩著鼻,笑罵著:「你們男生怎麼那麼愛吃豆腐乳?」全班的男生幾乎是異口同聲:「豆腐乳是我們的命!」見我們男生也捂著鼻子躲,女生追問:「既是你們的命,跑什麼?」男生大聲道:「豆腐乳要了命嘍!」 說畢,哄笑著四處逃竄……

Read More

罕病男染疫後黃疸 外泌體治療緩解

醫師鍾智淵表示,外泌體有生長因子以及細胞營養素,沒有細胞核,一般認為治療安全性相對高。(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35歲林姓男病患,去年因為covid-19感染導致免疫力嚴重失調,黃疸指數高達10以上(正常值是1),加上有先天罕病Kloppel Treone症,毛細血管畸形,及長期洗腎,不斷出現喘、嚴重貧血、黃疸等症狀,身體非常虛弱,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經過醫病溝通,決定以外泌體治療,細胞治療修復大約2個月。 林姓病患說,自己當初幾乎面臨生死交關,現在已經不再出現喘等不適症狀,黃疸指數也完全恢復正常。 中醫大癌症中心主任鍾智淵表示,外泌體泛指細胞分泌細胞以外的小囊泡,過去被認為是代謝廢棄物,2013年美國與德國學者針對外泌體的研究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發現外泌體有生長因子以及細胞營養素,讓外泌體垃圾變黃金。 鍾智淵說,外泌體來自自體以及異體,自體大部分為脂肪幹細胞或骨髓細胞培養,異體主要來自新生兒臍帶細胞去培養間質細胞,培養過程中產生分泌出來的小囊泡就是外泌體,因為沒有細胞核,一般認為安全性相對高。 鍾智淵指出,外泌體適合3種類型的人,首先是免疫失調的人,像是皮膚過敏、腦霧、肺損傷、心肌炎等症狀的人,以及退化性疾病的病患,例如中風、老年癡呆、帕金森氏症等,以及第3種類型皮膚或是禿頭的患者。禿頭除了本身疾病,頭皮產生免疫調節失調或營養素不夠,外泌體可促成細胞修復以及免疫調節。

Read More

男嗜鍋愛滷肉 胸悶竟是心梗

大甲李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江孟橙提醒,心肌梗塞前兆通常會出現警訊,胸悶、胸痛、盜汗等,要注意飲食控制維持健康生活習慣。 (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季節轉換日夜溫差近10度,容易造成血管收縮,增加心臟病或中風急性發作風險,尤其8日就是立冬,許多人喜歡吃鴨母鴨、羊肉爐、燒酒雞等食材進補。醫師提醒,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要注意,日前有一名60多歲的男子,平日喜歡吃鍋物,飲食不忌口,愛吃滷肉,偶爾應酬喝酒,根本不知自己有高血壓,上班時突然胸悶不適送醫,檢查後是心肌梗塞所幸緊急做心導管手術,救回一命。 大甲李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江孟橙表示,該患者自述胸悶不舒服已經兩天,剛開始不以為意,還忍痛照常上班,沒想到,胸口劇痛愈來愈嚴重,還猛盜汗,痛到幾乎無法忍受,伴隨著呼吸困難,就醫檢查後發現是心肌梗塞,在黃金時間內,馬上緊急開刀手術置放支架,經過治療、用藥後,已經脫離險境,身體也逐漸恢復中。 江孟橙透露,該患者平時不注意自己血壓,住院後抽血,總膽固醇超過240mg/dl,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膽固醇也超過正常值130mg/dl的1.5倍。 江孟橙說,心肌梗塞前兆通常身體會出現警訊,例如會胸悶、胸痛、盜汗,常有換氣困難的感受,也會無故的心絞痛,急性症狀會因呼吸不順而冒冷汗,時間持續達15分鐘以上,如果沒有緩解就該立刻就醫。 江孟橙指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日夜溫差近10度的季節,更要特別注意,飲食也要控制。特別在立冬時,很多人喜歡進補、吃火鍋,在大快朵頤進補的同時,卻忽略自己身體狀況。由於鴨母鴨、燒酒雞等鍋物,多半含有米酒,喝了含酒精的熱湯,萬一患者血管比較脆弱,在血管大幅度的收縮下,便很容易誘發心肌梗塞或中風等致命的心血管疾病。 「立冬進補補過頭,恐怕更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罹患高血壓的患者,服用降血壓藥和防治血栓的抗凝血劑病患,在進補吃鍋時更要注意血壓變化,避免血壓突然升高暴衝,一般健康的民眾,如果三不五時就吃鍋進補、取暖,在吃進過多高鹽、高油、高熱量的食物,會讓身體負擔更大。

Read More

女性調養體質 勿錯過3時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中醫講求調體質、治未病,對女性來說,一生中重要的3階段:青春期、孕產期、更年期,就中醫觀點,更是調養體質的絕佳時機。 愛群醫療集團總院長賴榮年日前在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華夏文教基金會的線上視訊講座中指出,女性的一生基本上會經歷3個階段,即青春期、孕產期及更年期,這些階段女性因受到荷爾蒙變化,在心情及身體上造成影響。 藉著飲食調整、保養,讓體態及身心達到完美狀態,不要以為「吃清淡」就是健康,唯有營養均衡,才可應付各階段的挑戰。 賴榮年說,從中醫觀點來看,女性這3階段,都是全面「調整體質」好機會;建議漢方食補,改善先天弱勢體質,如手腳冰冷、過敏等,讓身體達到最佳狀態。其中又以「孕產期」最為重要。 青春期女孩代表即將蛻變成女人時間點,也是打好體質關鍵時機。此階段體質較燥熱,可選擇平性食材,如糙米、菠菜、蓮子、芭樂、蘋果等來做調養。同時需要充足睡眠、適當運動,配合均衡飲食,補充足夠鈣質,滿足成長發育所需。 懷孕生產女性,身體若未調理好,日後易衰老。考量到孕期胎兒及產後哺乳,此階段最好保養方式,少吃生冷、多吃天然食材調理。 更年期女性最重視「抗老」,從中醫角度,就是「腎氣」是否充足。多數更年期女性腎氣不足,會有衰老現象,還易形成「虛火」,導致熱潮紅或失眠。建議多吃滋潤性食物如木耳、百合、山藥等。

Read More

超微手術換二尖瓣 不必開胸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長庚醫院6日指出,超微二尖瓣人工鍵索修補手術,可在心臟跳動下以超微手術進行二尖瓣脫垂修補,心臟手術不需鋸開胸骨,甚至不用輸血就可進行,且病患可在數小時內轉至普通病房休養。 長庚醫院表示,台灣已是高齡社會,隨著年紀增長,心臟瓣膜會退化而失去正常開闔功能。二尖瓣逆流是最常見的瓣膜疾病,在一般成年人二尖瓣逆流或脫垂的盛行率約3%至5%,尤好發於年輕女性,然而早期因症狀不嚴重,常延誤治療黃金時機,早期治療對二尖瓣膜逆流患者長期結果相當重要,拖得愈久,心臟功能愈差,治療風險也愈來愈高。 長庚醫院指出,一位60餘歲有冠心病史男性病人,過去活動時會出現呼吸喘症狀,因心臟衰竭症狀加劇,進展為端坐呼吸及心律不整自外院轉送到林口長庚醫院,經心臟團隊檢查診斷為二尖瓣腱索斷裂,造成嚴重二尖瓣逆流,併肺高壓及急性心臟衰竭。 在長庚心臟治療專家團隊評估後,採超微二尖瓣人工鍵索植入術,手術時間約2小時,手術過程不需鋸開胸骨,心臟不須停跳,不用使用體外循環機的狀況下進行,沒有輸血,術後於手術室內移除呼吸內管,術後數小時恢復後即轉入普通病房。 長庚心臟血管外科副主任陳紹緯指出,超微二尖瓣人工鍵索植入術,是透過左胸超微手術切口,於心臟跳動下,新式人工鍵索植入器材由左心尖進入左心室及心房,在3D重組超音波影像的導引下,定位二尖瓣脫垂造成逆流的位置,並於腱索斷裂的病變處,植入新的二尖瓣人工腱索3到4條,最後在高解析超音波協助下,測量最佳長度後固定。因為不用鋸開胸骨、心臟不停跳,不用使用人工心肺機、不用打開心臟,患者恢復比較快。 二尖瓣逆流將導致血液鬱積於心臟,首先造成心臟擴大,之後出現左心室功能不全,最後才出現心臟衰竭臨床症狀。患者可能經常感到頭暈、心悸、運動耐受力差,喘不過氣,下肢水腫等。長庚醫院呼籲,有二尖瓣逆流的民眾,不要因為害怕手術而延誤就醫,宜及早至專科門診追蹤及治療,避免憾事發生。

Read More

〈中華副刊〉後悔的精神現象學──讀林瑞麟的〈後悔〉

■森宇 極短篇小說〈後悔〉於1998年7月26日,發表於聯合報副刊,後收錄於作者林瑞麟於2023年出版的極短篇小說集《寂寞穿著花洋裝》。 一、後悔與時間意識 梅洛龐蒂說:「時間從未實際上將當下給封閉起來,當下一直都像一個傷口一樣,我們的力氣經由這個傷口滲漏出去。」(註一)當下並未閉合,而是一個傷口,人的時間意識於是像序幕一般被揭開,在每一個當下,我們都同時擁有著面對過去與前瞻未來的視域(Horizont)。 後悔是一種精神現象,它有自己的內在時間結構。後悔的人佇立在作為傷口的當下之前,聽到未來的自己與過去的自己在說話: 「如果我是你,我就不會如此的浪費生命!」年長的我說。 「如果我活到六十歲,我一定會看淡一切,隨遇而安!」年輕的我說。 這種內在的「聽」,含藏著一種弔詭──後悔的發生,似乎既在時間之中,又不在時間之中。後悔者的時間彷彿停滯,因為他和作為意識之流的時間拉開了一段反思的距離。(那種在傷口面前的佇立,究竟是站在哪個時間節點上呢?) 二、生命的責任 除了時間,後悔還發源於人意欲上的矛盾。年老的自己抱怨道,過去「應該做的事情」做太少,致使他無力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年輕的自己則因為都在應付「應該做的事情」,而感到「想做的事情」做得不夠。這讓現在的我該如何自處呢? 應該做的事會壓制、排擠想做的事;但是某些應該做的事卻是另一些想做的事的前提或基礎。其間的矛盾像銜尾蛇般不斷反咬著自己,由此令每個後悔都成了同一個傷口的兩個面:應該完成的事做得遠遠不夠、想做的事也都遠遠無法完成。誰該為這種意欲的不滿足負起責任? 這是一種「生命的責任」、是現在的我無力一肩扛起的重負,它像朝兩邊延伸的扁擔那樣壓垮我們。過去的我和未來的我都在將責任外推,卻沒意識到,在生命的每個階段,想做的事和應該做的事著實有著重大的區別。真的可以有一個「我」,夠格判定自己是否在浪費生命,或活到幾歲的時候可以隨遇而安嗎? 生命是個謎一般的整體,其中的每個階段都有獨立的價值與奮鬥的目標。但我們卻佇立於時間的破口處凝望媽的多重宇宙;藏身無限瀏覽模式,用假設語氣做反事實推論;滯留在反思的距離中推諉現時的責任;每個我都妄圖成為「生命的法庭」來給彼此定罪……直到最後,只留下穿著花洋裝的寂寞。 三、後悔的精神分析 注定有限的我們,在一切的可能性中泅泳。寂寞是「一種內化的、由匱乏界定的不適感。」(註二)在後悔的情緒裡,這種不適感是自我分裂所帶來的現象。時間意識的傷口,同時也是通往無意識的入口。 年輕的我、年長的我與現在的我像極了佛洛伊德的本我、超我與自我。本我追求原慾的實現,超我卻橫加扼斥,自我則像餅乾的夾心,是種不穩定的黏著劑。若以客體關係學派的理論觀之,後悔實是一直被壓抑的「內在壞客體」的浮現──「自我求而不得的對象」與「不斷譴責與貶低自我的對象」,在意識自我遭受挫折,變得脆弱與疲憊時,便會從人格的底層開始對我們發話,此時個體將變得自恨而無力去愛。這是老年抑鬱症的根本肇因,原慾需求衰微,但自我攻擊的力道卻未減。 後悔是內在分裂自我間的對話,它作為一種恆存的可能性,並沒有健不健康的區別──記得嗎?人找不到任何能證成自身的生命法庭。生命,沒有絕對的制高點。誠如《沙丘》裡的伊若琅公主所說:「你鄙視什麼?人們經由這一點真正認識你。」(註三)我們也可以說:我後悔什麼?我經由這一點真正認識自己。 從當下的傷口,我們直面無意識裡的愛與痛。後悔是一條通向與內在壞客體達成和解的道路。那些在我面前錯肩而過然後分道揚鑣的幽靈,都是我實實在在的一部分、是人格面具背後的陰影,是引領我做進一步價值追問與辯證的悖論(paradox)。 (註一)Merleau-Ponty, Maurice. (2012).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trans. by Donald A. Landes. New York: Routledge. p. 87 (註二)涂瑋瑛(譯)(2020)。《寂寞的誕生: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原作者:Fay Bound Alberti)。臺北:商周出版。(原作出版年:2019)頁297。 (註三)顧備(譯)(2021)。《沙丘(1)》(原作者:Frank Herbert)。臺北:大家出版。(原作出版年:1965)頁328。

Read More

〈中華副刊〉筷子與叉子

■雅茹 她喜歡用叉子吃東西,無論是吃飯、吃麵、吃餃子、吃水果,她總喜歡用叉子這麼一戳,展現她那快、狠、準的急驚風的性格,她說叉子可以是叉子,也可以是湯匙,多麼方便而又快速呀,正如她的個性直爽、開朗,卻又有些冒失、易怒。 而她的丈夫始終覺得筷子好用多了,那提醒了自己細嚼慢嚥品嘗食物美味的重要,那帶著技術的巧勁與柔勁,注重細節,那種氣定神閒,卻又距焦於自己目標的模樣,就好像他的性格,態度和藹、有耐心、成熟穩重,就算每每被她說是慢郎中,他也覺得那是他性格裡好的一部分,沒必要改變。 她和他,一個用筷子,一個用叉子,看似性格上有所差距,卻又非常地互補,各自都明白那截長補短的相處之道。

Read More

多重用藥 恐致心血管疾病

成大藥學系教授賴嘉鎮團隊透過大數據分析,發現多重用藥造成體內累積過量抗膽鹼作用,恐致心血管疾病。(成大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銀髮族的多重用藥問題易被忽略,成功大學藥學系教授賴嘉鎮研究團隊,透過大數據分析,發現平常單一使用具有抗膽鹼作用的藥物雖然安全,但累積過量的抗膽鹼作用,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醫學會官方雜誌《the BMJ》上,獲極高評價。 賴嘉鎮說,他看過一名65歲高血壓的男性患者,需要同時使用血壓藥與平日的安眠鎮靜藥物,後來又因為天氣變化,需要使用感冒症狀緩解藥物,如此就成了多重用藥高風險的病患;一旦服用的藥物中抗膽鹼作用累積超標,只要短短幾天內,就可能產生出現心肌梗塞、中風、心律不整等嚴重心血管副作用症狀。 他表示,隨著年齡增加與身體老化,高齡族群會有許多疾病陸續發生,不同疾病所需服用的藥物也隨之增加,容易產生多重用藥與藥物交互作用的問題,引發藥物不良反應導致住院;然而,相關用藥問題卻時常被忽略,研究團隊長期透過大數據分析藥物,整理出藥物的不同類型的副作用,盼能找出藥物與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這次的研究採創新的研究方法、謹慎的臨床分析,發現有近200種常見的感冒藥、暈車藥、身心科藥物、抗生素、血壓藥、利尿劑和安眠藥等藥物,除了它們本身藥理主作用之外,也可能具備抗膽鹼作用,而當體內累積過量的抗膽鹼效果,可能會產生藥物不良反應事件。 賴嘉鎮指出,有些人同時服用感冒藥與過敏藥、身心科藥物等,這些都是高危險族群,由於這些藥物的來源可能屬於不同科別的醫師,這時候就必須仰賴藥師幫忙進行整合,評估藥物交互作用,把關用藥安全。未來盼能配合智慧醫療,透過電腦偵測,掌握抗膽鹼的累積作用劑量,即時給予醫師處方時的建議,避免藥物不良反應風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