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與長庚研究團隊分析發現可能早產的孕婦使用類固醇,雖可加速胎兒肺部成熟,但嬰兒出生1年內患嚴重感染的機率則明顯高於其他嬰兒。 (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衛院研究員蔡慧如與長庚兒科醫師姚宗杰6日指出,分析12年間4萬5千名曾於孕期注射類固醇之孕婦子女,發現在嬰兒在1歲前嬰兒感染敗血症、肺炎等重症之機率明顯高於母親未施打類固醇的幼兒,建議懷孕35週以後的孕婦應審慎考慮是否注射類固醇。
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指出,這篇研究報告是發表在有180年歷史,且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的英國醫學期刊上,期刊投稿接受率只有4%到7%,顯示國際間對這項研究的關注與肯定。
蔡慧如指出,研究結果顯示,孕婦在產前施打類固醇,嬰兒出生第1年內產生任一嚴重感染的風險較未施打類固醇者高出1.24倍;分析特定感染症發現敗血症高出1.52倍、肺炎高出1.22倍和急性腸胃炎高出1.35倍。進一步分析發現,產前施打類固醇對早產兒與足月兒都有增加嚴重感染的風險。
姚宗杰指出,可能早產的孕婦注射類固醇,是為以加速胎兒肺部成熟,可以降低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及死亡率,尤其對34週前出生的嬰兒死亡率可降低2.2%,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國際臨床指引都建議,懷孕34週以內有早產跡象孕婦施打類固醇,而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建議35、36週有早產跡者象也可使用。
姚宗杰表示,由健保資料進行大數據分析,出生前母親曾施打類固醇的嬰兒,得到嚴重需住院治療的感染,卻由每千人年之8.65,上升到每千人年之14.72,這是顯著的上升。且產前施打類固醇的孕婦,有4成最終會足月生產;而足月生產的嬰各項感染風險,更比早產兒還要稍高。
姚宗杰說明,使用類固醇雖讓早產兒增加1.7%嚴重感染機率,但可減少4.3%呼吸窘迫症候群機率,對足月兒則反而可能弊大於利;因此晚期早產孕婦是否需再施打類固醇,需要再審慎評估。
蔡慧如指出,團隊近期研究發現,療程在14天內之短期服用類固醇,成人有1.8到2.4倍消化道出血、敗血症、心臟衰竭風險,兒童有1.4到2.2倍消化道出血、敗血症和肺炎風險。但整體而言,對早產兒來說,孕婦使用類固醇,好處還是多於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