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疾病疊加流行 殃及陸童

中國網路傳出學童在醫院邊吊點滴邊寫作業的畫面,引起熱議。(圖取自微博)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中國流感、黴漿菌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病例激增,兒童成為主要族群,多張患病兒童在醫院裡邊吊點滴邊做功課的照片,近來流傳,引起熱議;中國官方昨天發布通知指出,今年冬季至明年春季可能面臨COVID-19、流感、黴漿菌肺炎等多種呼吸道疾病疊加流行局面。 中國呼吸道感染疾病病例近1個月來快速上升,兒童的情況尤其嚴重,不少學校班級出現疑似群聚感染現象,許多家長因此必須陪伴子女就醫,身心疲憊,且導致自己被感染,不但讓許多醫院的呼吸道及兒童門診湧入大批病患,也造成大規模傳染風險。 進入11月以來,中國網路陸續傳出學童在急診室及住院治療期間,一面吊著點滴一面寫作業的畫面,一旁還有家長陪伴;還有學童甚至邊吸氧邊在病床邊拉小提琴,引起中國網友熱議,紛紛表達「現在的小孩太苦了」、「至於嗎」、「誰還敢再生娃」等意見。 另外,根據陸媒報導,這項名為「關於做好冬春季新冠病毒感染及其他重點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文件首先坦承,今年10月以來,全國流感、黴漿菌肺炎感染「逐步增強」。 預料流感將出現全國性冬春季「流行高峰」,黴漿菌肺炎感染未來一段時間仍將在部分地區「持續高發」。今冬明春全國可能面臨COVID-19、流感、黴漿菌肺炎感染等多種呼吸道疾病「疊加流行」的局面。

Read More

〈中華副刊〉藝術?

■周柳靜芝 在加州濱海小鎮的商業街上,一家地產商店前裝置了一個遠遠看到,就知是普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的肖像,那滿頭銀白髮色,以及他印入人心的罐頭湯複製圖,只不過這裡是用改裝的Campbell湯罐堆疊成的人身,湯罐味的名稱替換為店名Breen。 走近這戲作前,才看清人像周邊地下插了幾面沃霍爾強調的「大眾化」與「具象」的藝術宣言。我尤其喜歡其中所講的「別去想創作藝術,就是完成你的作品」。而這,也令我思及《藝術故事》(The Story of Art)中的名句:「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There really is no such thing as Art. There are only artists.)。 從小我就喜愛畫畫,沒人告訴我去練畫,我還特貪玩,唸小學時每天放學後,我就自己要畫張畫。大學讀英文系,出國改學電腦,一直在忙學業和生活,待中年才再有機會回到畫畫的天地。 美國人很天真,也直接了當,與我一起畫畫的美國朋友,個個稱自己是藝術家(artist)。我總說畫畫是我的業餘愛好,從來不敢,也不覺得「我是藝術家」。而我心裡知道自己對藝術的熱愛,絕不輸專業畫家。 那麼,到底什麼是藝術呢?藝術應該並非高高在上,或鎖在某些定義中,猶如我們生活裡的寬闊面,應該隨時隨地都能碰見藝術。英文中有一句說:「那是在醜的事件中流露出來的美」,甚至可以說,藝術就在我們心間。 我想,在我心裡:我應該也是藝術家。

Read More

障友畫話生命 重拾希望

看門診的洪女士看到江永旭現場畫畫,購買藝點亮學員的明信片作品。(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慈濟醫院24日為脊損病友舉辦「畫話生命,你我共繪彩色未來」畫展,展出藝點亮身障培訓中心學員與老師的22幅油畫作品,畫作以台灣自然風光、花卉為主題,展現身障學員豐沛的創作能量與生命韌性。 台中慈院院長簡守信說,慈濟醫療財團法人今年在花蓮、台北、台中、大林四大院區成立脊髓損傷醫療重建中心,推動脊損傷友的復健與重建,提供醫療補助、職業訓練等服務,協助傷友重建生活。 簡守信院長、脊髓損傷醫療重建中心成員與展出畫作的畫家群。(記者徐義雄攝) 藝點亮身障培訓中心創辦人阮麗英表示,中心成立初衷希望能培養身障者一技之長,幫助他們走出戶外、面對社會。身障者咬筆創作並不容易,透過畫展提供他們展現自我的平台,肯定他們的才華。 學員沈永德在接觸油畫學習後,感悟生命就像一幅畫作,在有限空間創造無限可能。(記者徐義雄攝) 學員江永旭因脊髓損傷臥床十多年,2015年遇見台中慈院居家往診團隊,生命才有轉變。加入培訓中心學習口畫油畫,透過繪畫,找到人生新目標,重拾生活的希望。學員沈永德罹患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身體機能退化得所剩無幾,接觸油畫學習後,感悟生命就像一幅畫作,在有限空間創造無限可能。 看門診的洪女士看到江永旭現場作畫的過程,認為他們能完成一幅畫作並不容易,現場購買藝點亮學員的明信片作品。

Read More

糖友染肺炎流感 易併發重症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性疾病,除了會引發心血管疾病等多種併發症外,醫師指出,臨床研究也發現,糖友亦為肺炎、流感併發重症高風險族群。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許智堯表示,糖尿病控制不好會使周邊組織對胰島素的運用變差,當體內的胰島素變得不夠用,會讓身體代謝更差,使免疫系統功能下降。一旦不小心得到流感、肺炎時,就有可能因為抵抗力差而導致呼吸衰竭,甚至導致死亡。 根據我國糖尿病學會的建議中,糖尿病友除了每年注射流感疫苗外,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也是減少肺炎感染的方法。許智堯指出,糖尿病友是肺炎的高危險族群,想要預防肺炎的發生,可從接種疫苗開始。今年的流感疫苗已經開打。 為了提供65歲以上的民眾更全面的免疫保護,以有效減少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的風險,衛福部疾管署自112年10月開始實施3階段擴大免費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呼籲鼓勵符合資格的民眾,可依公布的階段前往接種,以維護自身的健康。

Read More

陸類流感攀升 籲赴陸前打疫苗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外電報導,近來北京、天津、瀋陽等地近來爆發「兒童白肺」病號導致急診壅塞,連世界衛生組織(WHO)都擔憂。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24日表示,當地類流感已經連續5週快速攀升,是過去3年同期的2.5倍,但中國大陸官方資料中只有2到3成是流感病毒,未揭露其他病原體是什麼,是最大隱憂。 羅一鈞表示,依據中國大陸11月13日中國衛健委記者會的官方說法,目前當地兒童的呼吸道感染跟肺炎,主要以黴漿菌肺炎為主,但同時也有多重病原的共同流行,像是RSV和H3N2流感等病毒,由於中國方面並沒有公布各病原體的占比、成人跟兒童的流行趨勢。 由於目前獲得訊息都較片面,也沒有統計數字,羅一鈞強調,疾管署會持續針對中國官方或非官方資訊進行監測,緊盯中國此波疫情變化和新訊息,就是擔心會重演當年新冠肺炎覆轍,怕有未知病原引發全球大流行。 在疫情不明期間,羅一鈞建議前往中國大陸民眾,最好先接種流感疫苗,同時做好勤洗手、戴口罩等自我健康防護,少出入人潮擁擠的公共場合。一旦出現有症狀,務必要就醫評估,不要自行買藥服用;而小朋友要注意是否出現有持續高燒、呼吸困難、發紺、臉色蒼白等缺氧徵兆。

Read More

〈中華副刊〉牠就叫黑冠麻鷺

文/攝影 陳皮梅  最近發現好幾個社區小公園裡都出現不怕生的黑冠麻鷺身影,平時牠們棲息在公園樹上,一遇雨後就經常在濕漉漉的草地上找蚯蚓吃,也懶得管身邊有多少人在公園裡做操運動,不管做操的音響多響亮,依然自顧自地四處悠閒地巡視和覓食,人們也視牠們為公園的一部份而不驅趕捕捉。 黑冠麻鷺,也是我們的俗稱的大笨鳥,正確名為黑冠鳽。 牠們體型粗壯,身體羽色呈深紅褐色或黑色,多半喜歡單個活動於山區林間的河川、溪澗水庫邊及竹林等處或稻田或池塘旁,不過可能因為環境的惡劣或汙染,牠們不得不變得與城市公園或校園更親近了,這點有點類似烏鴉具有在城市裡覓食的趨勢接近。 在一些紀錄中是這樣描述牠們的:黑冠麻鷺性情羞怯,習慣夜間行動,以魚、蝦及水生昆蟲為食。關於這點,恐怕資料又要做出一些修正了,至少根據我的長時間觀察,在台灣北部,黑冠麻鷺也經常出現在白天,牠們更不羞澀,這可能牠們已習慣在城市裡覓食甚至繁殖有關,所以有人又叫牠們為大笨鳥,這也跟牠們行動似乎遲緩兒不怕人有關,再者牠們通常以聽覺來偵測泥土下獵物的聲響有關,與許多其他一見到人接近就飛走的鳥類相比較,黑冠麻鷺就顯得不機靈,所以被一些人不懂黑冠麻鷺習性的人冠上大笨鳥的稱號。 有一回,我騎著單車直直穿過一個都會公園的外圍,小路的一邊是矮灌木叢七里香,另一側是稀稀落落的雜草,忽然一隻黑冠麻鷺從車輪前竄出欲橫過小路,我差點就狠狠地撞上牠,而牠呢,只是有點慌張地向前衝出兩步,好像又發覺不對,又在我車輪前急急往小路中央躲,這一躲,竟與我前進的方向一致了,結果我雖放慢的速度,但牠依然在前,我在後,就這樣一前一後,我也無法像旁躲避,而牠更看似笨笨的在前跑著也不向旁躲避。看來,牠們被戲稱為大笨鳥不是沒有原因的,但這也可能顯示黑冠麻鷺已很適應城市公園的生活,甚至對人類不抱任何防備之心。 牠們,未來的命運未知,但正因為不懼怕人類和城市的適應,也可能對牠們未來的族群造成傷害。 其實牠們一點也不笨,牠們可能因生活環境所迫,而不得不生活在喧囂的城市中,也為了提供身體所需而大量頻繁的覓食,因此有許多時間停留在城市公園或校園等地的地面或草地上尋找食物,而不得不與人們多親近,所以這種可能被逼不得已只能從野外進入城市的鳥類,只能默默被人們以揶揄的眼光看待了。 黑冠麻鷺這種其實體型與鷺鷥成鳥差不多的大小的鳥類,其繁殖期為5至6月,常成對營巢,一些鳥書上的記載是:通常黑冠麻鷺築巢於原始林中河流與溪流邊高大的喬木樹上,巢多置於樹冠層樹枝間,每窩產卵4至5枚。 但其實,如果我們足夠細心觀察,在台灣北部許多公園和校園具有眾多掩蔽性高大樹木上,也能發現牠們窩巢,當然,如果公園或校園夠大,樹木也夠眾多和隱蔽,能提供牠們很好的窩巢隱地性,在這種安全性的考慮下,牠們和窩巢出現的數量會比一般社區小公園和小校園來得多,這也意味牠們能找到足夠的食物以供養窩巢裡的後代。我的一個社去對面就是一個中型的社區公園,公園四周有著密密麻麻高大的各種喬木,枝葉也茂密,所以這樣眾樹的環境,至少能提供兩對黑冠麻鷺進行築巢,以及安全繁殖,和就近在草地上找到足夠生養的食物,這就足以讓他們感到安全的長期生活下來了。 這種前額、頭頂有著稍長的冠羽黑色的黑冠麻鷺,其頭頂的冠羽長達10公分左右,當他遇到外敵接近或感到警戒時,就會伸長脖子而同時豎起頭頂這冠羽,難怪也有人叫牠們是憤怒鳥,但這不是牠們憤怒的表現,而是一種警戒,甚至是嚇阻外敵所產生的生理現象,藉由豎起頭上那一撮冠羽,來嚇唬對方,以達到自我保護或警界的作用。因此,下回再遇上牠們時,請別刻意靠近或以行為嚇唬牠們,弱小的牠們只能豎起冠羽外,就只能緊張兮兮地揮動翅膀離開了,牠們飛上高樹上尋求安全,或是另謀一處更安全的地方生活。 至於,為何稱為「黑冠」,那當然其冠羽是黑色的關係,但這只出現在成鳥頭上,一些亞成鳥的冠羽是呈細細黑白相間斑點的羽色,那所謂的「麻鷺」,就與牠們的下體棕黃白色而雜有黑色斑點的羽色有關了,那種如同表面看似粗糙有著細碎斑點的羽色就呈現出紛亂如麻的感覺,所以就比較容易去辨認牠們,尤其是剛出生不久的亞成鳥,牠們幾乎不部分的羽色是黑白斑點的樣子,就很容易偽裝而融入背景環境中,以自我保護。 如果要較詳盡的描述牠們的羽色,有一些資料是如此引述的:「頭的兩側、後頸、頸側、背、肩和翅覆羽栗紅色。頦和喉白色沾黃,前頸和胸赤褐色,喉部有一條黑色中央線一直到上胸。其餘下體棕黃白色而雜有黑色斑點。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灰色;綴有褐色或棕褐色。翅覆羽和內側飛羽具細的,不甚明顯的黑色蟲蠹狀斑。大翅覆羽淡栗色,外側尖端白色;飛羽黑色,尖端栗色,初級飛羽尖端白色,尾黑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具黑白相間橫斑。虹膜金黃色,嘴角褐色,下嘴底緣黃色,眼先和頰部裸露皮膚藍綠色。跗蹠和趾暗綠色。幼鳥頭頂和羽冠黑色,具白色橫斑,上體黑褐色,肩背綴有白色,翅覆羽和內側飛羽具皮黃色蟲卷狀斑。喉白色,中央具黑色中線,前頸和胸具黑色和白色斑點和橫斑,其餘下體白色,具黑色條紋,翅下覆羽和腋羽似成鳥。」這是一種枯燥無味的描述只是用來給一些賞鳥者最為辨識之用。 但在我過去長達約三十多年的鳥類觀察中,通常我會自己做出觀察的描述,同時,不同階段成長中的黑冠麻鷺,會有不同變化的羽色,我社區對面那公園中的亞成鳥黑冠麻鷺就有十大剌剌便飛過來,不怕生地停在社區大鐵門的高處,讓風掀動牠的羽毛,露出黃褐色內的白色羽色,而在那之前,牠全身卻有著黑白點狀似相間的斑紋,遍佈全身,怯怯地在公園草地上覓食,一被驚嚇就飛上附近高樹的枝頭,久久不肯下來,但牠的羽色卻讓牠輕易的隱身在樹枝間。其成長的羽色變化,經常讓我懷疑我見過的那一隻黑冠麻鷺是否與這一隻是同一隻。因此,我很少理會類似的制式描述文字,而讓自己透過實地的觀察做出判斷。觀察黑冠麻鷺時也是。 有些文字是這樣記錄黑冠麻鷺的:「在台灣地區喜好在密林的山泉溪澗中及竹林地上活動。曾在1800米的溪流中發現。」可見,這樣的紀錄已過時了,因為對多數的城市人來說,可能有更多的機會城市的公園或校園等的角落驚見黑冠麻鷺的身影,而不是在密林的山泉溪澗中及竹林地上。 至於,曾在1800米的溪流中發現,這樣的紀錄我查了一下網路,有台灣的相關網站也引用了,但卻無法得知更進一步的資訊,比如是誰或哪單位發現的,因此我無法評論。但關於他們的棲息環境,我過去極少在樹木稀少的新抬河畔公園和台北河濱公園見到黑冠麻鷺,其稀少的程度猶如去發現一隻五色鳥或啄木鳥一樣,因為這兩處公園雖然有廣闊的草地,但及其稀少的樹木,連運動的人們都不願在大太陽出現時的毫無樹木遮掩的公園中多作逗留,更何況是需要樹木做棲息和築巢的黑冠麻鷺,因此其行蹤也十分飄忽不定,唯一我發現一隻亞成鳥出現在新北這邊的河畔公園一隅,那還是一片小小的榕樹林,由十餘株榕樹雲圍成一個大大的C字形,在這樣環境的一個晨間,陽光還未完全發揮其熱力的一個夏日晨間,牠就慢悠悠地出現在豎因下尋食,我停下單車找出相機對準牠,在拍攝的幾分鐘內,牠只是不動的擺出一個固定姿勢任我拍照。 我在猜想,牠如此擺出僵直不動的身影,是否有在迷惑我的意思,或是讓我一時間找不到牠,因為牠一動,我就能抓到牠的身影了,而牠是在等待我下一個行動嗎,如果稍稍在接近牠而驚擾時,牠就立刻採取行動翅膀傓動較快地發出聲響一飛而去,果若不然,牠就直立在那裏與我對峙,這是因為牠能確定我對他並無造成威脅嗎? 牠行動上的遲鈍緩慢,那是牠在藉由自己敏銳的聽覺在偵測辨認草地下的獵物動靜,等確定方位和目標後,牠會遽然伸出常常的脖子和長長的尖喙,精準地將獵物從草地下的泥土裡叼出來。這是牠的餐點。 不過,過去的黑冠麻鷺也被認為是夜出性鳥類,常在清晨、黃昏和晚上活動。不過,牠們在今日已全天候的出沒在城市中了,如此生活習性的轉變應該與食物的變化有關。當黑冠麻鷺與城市越發親近時,是否意味著荒野的破壞已加劇,而逼得牠們不得不往城市遷移,討食? 當我在一些公園裡都能輕易見到黑冠麻鷺棲息覓食的身影時,當我在一些公園裡都能輕易見到黑冠麻鷺與人類活動更親近的身影時,我是該慶幸這種人鳥共處和諧一家親的景象,還是該為牠們可能失去原來家園棲息地環境而遺憾? 晨間的城市社區公園裡,每一隻黑冠麻鷺就警惕式的緩緩走出每一步,好像也在警惕身邊出現的人們會侵擾到牠們一樣,每走一步都似乎在考慮再三,也許為了城市社區公園草地裡有更多的食物,牠們心裡是怎麼想的? 我不知道。我只能看著牠們游離在城市中,就像每一個平凡世俗的城市人一樣,在這城市裡為了一口飯一個家而汲汲營生,日復一日。 我通常還是會多看牠們一眼,儘管牠們經常在我眼中面前走過飛過,閃逝而過,而只留下啪啪即處拍翼的聲音。

Read More

首家酒癮防治中心揭幕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飲酒過量將引發多種健康問題。為推廣正確酒精知識、提升酒癮防治識能,衛福部委託馬偕醫院成立國內首家「戒酒暨酒癮防治中心」,將提供臨櫃與專線等簡易諮詢管道,提供酒癮篩檢,並可轉介至全台135家治療機構,盼促進民眾求助意願與機會。 國健署推估,全台約有843萬飲酒人口,其中高達100萬人有暴飲情形。有鑑於此,衛福部委託馬偕紀念醫院成立「台灣戒酒暨酒癮防治中心」,於24日正式揭幕。 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酒癮是重要公共衛生議題,不僅是引發肝癌等癌症的重要肇因之一,也會造成其他負面影響,像是酒駕、家暴,急診暴力、妨害醫療等事件,皆常與飲酒有關。這次酒防中心設置,將提供酒癮患者民眾本人或家人諮詢,盼促進承認酒癮問題、尋求資源協助。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說,酒精造成的疾病負擔已經上升到全球疾病負擔第5名,全台每年有4500人因酒癮死亡、另有約4萬人因不當飲酒罹患肝癌、大腸癌等疾病,造成整體醫療損失新台幣35億元;加上公共危險、家庭暴力等,總經濟損失高達549億元。 另,根據調查資料指出,近年國內整體癮酒人口大致持平,但在國中到大學生等年輕族群,和高學歷女性族群都有上升趨勢;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每投注1元再飲酒治療,社會可以回收10元。 台灣酒癮推動防治17年,今年再推「3支箭」,包含推出聰明酒杯提升酒精標準量適能、酒癮防治相關預算自去年2800萬元提升到4000萬元,及成立酒癮防治中心。 關於防治中心願景,陳亮妤說,包含增進疾病識能、深化醫療專業、提升醫療量能及強化本土研究,期能提供簡易求助管道,並蒐集本土數據提供未來政策參考。

Read More

疑用水不潔 4嬰染退伍軍人病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左)24日在記者會中表示,國內今年發現4例新生兒感染「退伍軍人病」病例,為過去10年來首次,4例都不排除與出生後照護院所用水設施有關。(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4日表示,國內今年出現4例新生兒退伍軍人病確定病例,距上一次有新生兒個案已經是10年前,禍首疑似4家照護院所的用水設施,因目前沒有罰則,只能籲請機構及照顧者注意用水設施清潔,並留意新生兒配方奶泡製用水安全,以降低感染風險。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4例新生兒感染退伍軍人病個案,分別於今年2月至10月,約出生後6~10天內出現發燒、呼吸喘、食慾及活動力下降等症狀,經醫院通報並採檢送驗後確診。 由於後續追蹤該其出生後照護院所共4家同期照護之新生兒均無疑似症狀,目前4名感染新生兒均已康復出院,另4家院所亦更換或停用相關用水設備,同時進行管路及環境清消與採檢複驗,確認複驗陰性才重啟前述設備。 羅一鈞表示,衛生單位已完成疫情調查並採集環境檢體送驗,經比對菌株分型圖譜為同源,不排除個案感染來源可能分別與其照顧單位之飲水機或水龍頭等管路相關。 三軍總醫院特聘醫師張峰義強調,退伍軍人病是經由吸入或嗆入含有退伍軍人菌的氣霧或水滴而致病,並不會人傳人,常在1天內快速發燒畏寒、出現乾咳、腹痛、下痢、厭食、肌痛與頭痛等症狀,同時高燒,一般人都有可能受到感染,但少見於20歲以下族群,以免疫力較差族群為高風險群,年齡越大,病情越嚴重,大多為50歲以上。 張峰義指出,依據國際間相關文獻,新生兒感染退伍軍人菌的途徑主要是暴露於會產生蒸霧或氣霧之治療或設施、經水中生產、嗆入或吸入汙染的水等途徑感染,若發生肺炎其臨床表現與其它病原菌引發的症狀相近,鑑別診斷難度較高。 張峰義也提醒,因為退伍軍人菌要70度以上才殺得死,透過高溫殺菌才能保護小朋友,泡奶時要使用煮沸過的開水,才不致讓不潔的帶菌水傷害孩童。 羅一鈞也表示,根據國健署相關的指引,沖泡奶粉務必使用70度以上水溫,才能殺死不只是退伍軍人菌,還有沙門氏菌、阪崎氏腸桿菌等新生兒常見害怕的細菌。 據疾管署監測資料,今年截至11月22日止,共累計334例退伍軍人病確定病例,其中326例本土病例及8例境外移入;本土病例中,男性243例(占75%),以50歲(含)以上299例(92%)為多,其中4例0歲新生兒。

Read More

免疫力降 打疫苗預防皮蛇上身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隨著年紀的增長,人體的免疫功能會隨之衰退,50歲以上的成人中,約每3個人就有1人終生可能罹患至少1次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醫師提醒,預防皮蛇上身的不適與難纏的後遺症,可透過施打疫苗來提前預防。 全台首創以「全民疫苗防護網」為策展理念的生命藝術互動展—「疫」起新開始,民眾衛教特展,即日起正式登陸三創生活園區市民藝文廣場。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表示,帶狀疱疹為例,除了發病時疼痛堪比生產外,病人也常衍生「疹後神經痛」的後遺症,並隨著發病部位不同,也可能產生相關併發症,包含視力、聽力、面部因神經受傷, 導致相關功能受到損害。 黃玉成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疫苗不限於小時候施打,而是不分年齡都可以施打。因此,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希望更加深全民對於施打疫苗的相關正確觀念,特舉辦「疫」起新開始,民眾衛教特展,期望藉由展覽中活潑有趣的切身互動,縮短民眾與艱澀醫學知識間的距離,除了提高民眾對於疾病與對應疫苗的認知外,更希望觀展民眾能身體力行加入施打疫苗行列,建立自身的「強力盾牌」。 關注帶狀疱疹議題的藝人李李仁24日到場觀展,他表示,因為工作的關係有機會接觸到帶狀疱疹的衛教知識,才知道自己其實就是高危險族群,呼籲若本身也和他一樣,生活作息不規律、長期處於高壓環境的民眾,也都應和醫師討論並評估接種相關疫苗。

Read More

銀髮族有效控糖 降憂鬱症風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最新研究發現,血糖對大腦結構和功能的影響也連帶影響憂鬱症的風險。董氏基金會建議銀髮族有效控制血糖,有助降罹患憂鬱症風險。 據國健署統計資料,在台灣平均每10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去年就醫人數更超過256萬人,也是2022年國人10大死因的第6位。董氏基金會引述2023年6月發布於《全球轉型(Global Transitions)》期刊的研究指出,大腦灰質體積的減少可能在血糖與憂鬱症之間的關係起了中介作用,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尤其是針對年長者,可以對大腦健康產生正面影響,並可能降低憂鬱症的罹患風險。 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暨台灣家庭醫學會副理事長李龍騰說明,糖尿病與憂鬱間的關聯性一直都有學者探討兩者的因果關係。 以憂鬱症來說,導致原因可能是基因遺傳、生活壓力或內在因素等,血糖高或低也會增加罹患的風險;而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者,得憂鬱症的機率較高,兩種疾病間的因果仍需更多的探討。 李龍騰提醒,糖友在控糖上除了按時服藥外,飲食也需作調整,可減少每天攝取的熱量,像少吃碳水化合物,多攝取蛋白質或富含纖維的蔬果等食物,同時盡量維持規律生活,固定時間就寢起床,和親朋好友保持互動,更重要的是養成運動的習慣,不僅降低血糖也能紓壓帶來好心情,同時培養1、2個感興趣的嗜好,為自己找些娛樂。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人在血糖不足時,情緒控制變弱、會易怒或焦躁,所以我們都知道餓肚子時避免商談重大事情。這份研究結果更是提醒血糖控制的重要,特別是大腦灰質體積的影響,當糖尿病前期病變患者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影響更顯著。 葉雅馨表示,要能有自覺,當控制得宜,可降低因血糖引起的相關病變及憂鬱症的發生率,從被血糖控制者轉為主導者,享受美好人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