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瑪電動正面吊及叉車產線建成

(卡爾瑪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卡爾瑪在上海舉辦了以“豈只於電 上海2023”為主題的新品發布會活動,正式宣布卡爾瑪將在上海工廠投入生產電動正面吊和智選系列叉車。 卡爾瑪上海工廠建於2005年,位於中國最具活力的制造業中心之一的上海臨港工業園區。卡爾瑪上海工廠始終遵循卡爾瑪全球統一制造標準,專註生產各類高端貨物裝卸設備:正面吊、空箱堆高機、碼頭牽引車,被上海市政府評為六大安全生產企業之一,產品遠銷全球,發往亞太、非洲、南美洲、大洋洲以及中東地區。 卡爾瑪電動正面吊提升重量高達45噸,有提高了貨物裝卸的作業效率,同時幫助客戶保持最高水平的生產效率和安全性。卡爾瑪電動正面吊配有一系列模塊化電池選項和充電解決方案,適用於集裝箱碼頭和堆場、多式聯運和三式聯運作業以及工業重型提升等多種應用場景。 卡爾瑪智選系列叉車基於成熟平台制造,適用於覆雜,要求嚴格的應用場景,卡爾瑪智選系列叉車的提升重量從10噸到18噸可選,是搬運集裝箱、鋼材和木材的理想選擇。事實證明,卡爾瑪智選系列叉車深受經銷商的青睞,上海工廠生產的首批叉車將交付區域客戶。 Alf-Gunnar Karlgren,卡爾瑪副總裁,平衡重型設備負責人表示:“這是卡爾瑪電氣化全球交付和生產規模擴大的重要一步,這一舉措將幫助我們滿足中國和區域市場對可持續電動設備日益增長的需求並擴大我們的全球交付能力。此外,中國是我們全球商業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卡爾瑪智選系列中型叉車在上海工廠正式投產,能夠有效縮短交付時間,降低運輸成本,這再次彰顯了我們擴大本地業務的堅定決心。” 卡爾瑪副總裁,非洲、中東和亞太區域負責人張耀文表示:“最近,我們收到了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訂單,這些訂單表明:客戶對更經濟環保的設備解決方案越來越感興趣,大部分客戶正在努力實現運營的低碳化和燃料成本的最優化。”

Read More

臺北關籲請多利用EZ WAY 稅費查詢功能

(臺北關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臺北關表示,鑑於跨境網路購物興盛,空運快遞貨物簡易申報單(完稅價格新臺幣5萬元以下)數量逐年攀升,致使「海關進口快遞貨物稅費繳納證明」用紙量亦大幅增加,為配合節能減碳政策,呼籲民眾多加利用「EZ WAY易利委」/「稅費查詢」功能,共同推動稅單無紙化。 該關進一步表示,海關於實名認證「EZ WAY易利委」APP設有「稅費查詢」功能,民眾於申報資料點選「申報相符」後,點選「稅金總額」之「明細」,再點選「稅費繳納證明瀏覽」,即可於線上瀏覽該筆貨物稅金總額及稅費明細;另點選「寄送稅費繳納證明」,該筆稅費資料即自動以PDF檔傳送至民眾註冊「EZ WAY易利委」時填寫之電子信箱。 臺北關呼籲,網路時代,以電子文件代替紙本資料,除減少用紙量也能節省存放空間,請商民多加利用實名認證「EZ WAY易利委」/「稅費查詢」功能,減少索取紙本繳納證明,從日常生活落實節能減碳,共同為環保盡一分力。

Read More

朱碧新出任中遠海運集團董事總經理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中遠海運集團公佈高層人事,空缺18個月的新任董事、總經理由朱碧新出任。 中遠集團召開領導班子(擴大)會議,中央組織部宣佈關於中國遠洋海運集團總經理任職決定,由朱碧新擔任集團董事、總經理、黨組副書記。該空缺18個月係因去(2022)年六月付剛峰調任到國投集團。 新任中遠集團董事、總經理朱碧新1965年次,管理學博士、正高級經濟師,曾任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中國路橋(集團)總公司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工會主席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總法律顧問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黨委副書記。

Read More

前 11月中歐班列發送貨櫃量超過去年全年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大陸鐵路集團統計指出,今年一至十一月中歐班列發送貨櫃量已超過去(2022)年全年運量。 據統計,今年中歐班列前十一個月累計開行16145列,發送貨物174.9萬TEU,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7%、19%,綜合重櫃率100%,貨櫃運量已超過2022年總運量,目前中歐班列已通達歐洲25個國家217個城市。 國鐵集團貨運部表示,該集團持續推動中歐班列高品質發展加快通道建設,蘭新鐵路精河至阿拉山口段增建二線工程今年十一月卅日開通營運,年運輸能力由1500萬噸提升至6000萬噸,運輸時間壓縮40分鐘。全程時刻表中歐班列穩定開行,運輸時間較普通班列平均壓縮20%以上,截至上(十一)月底累計開通五條線路。

Read More

達飛/中遠海運聯合推出遠東至印度航線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達飛航運(CMA CGM)與中遠海運聯合推出遠東至印度西岸航線,消息指出,該兩大航商聯手在遠東和印度西岸之間建立新的貨櫃連接。 達飛與中遠新線係投入五艘五千TEU型船,其中達飛提供四艘、中遠一艘,該航線將在AS1線運行,AS1是由達飛獨立營運,中遠為租方。 AS1靠港序為:青島-上海-寧波-深圳-新加坡-那瓦舍瓦(印度)-蒙德拉(印度)-凱西姆港、卡拉奇(巴基斯坦)-新加坡-青島。 AS2:上海-寧波-深圳-新加坡-可倫坡(斯里蘭卡)-蒙德拉(印度)-那瓦舍瓦(印度)-新加坡-上海。 AS2航線日前自上海首航由“APL MINNESOTA”輪提供服務,連接從東南亞經新加坡到印度次大陸,部署五艘貨櫃船航行週期為35天。

Read More

穩健迎接疫後復甦 民航局持續推動機場建設

高雄機場建設的示意圖。(民航局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表示,疫情期間,加速各處機場整建與改善工程,陸續完成台中、台東、南竿等機場相關建設;疫後航空業快速復甦,民航局也持續推動高雄與各離島機場相關建設,透過提升旅運服務品質,穩健迎接疫後復甦。 民航局目前管轄16處機場,疫情期間,民航局利用航班大量減少的空檔,加速推動機場建設,雖面對疫情與缺工等嚴苛考驗,相關計畫均陸續完成。 今年5月南竿機場航廈整修與第二航廈新建工程全數完工啟用,航廈年容量由41萬人次提升至57萬人次;7月台中機場既有航廈整體改善工程完工,航廈容量提升至369萬人次;11月台東機場滑行道與機坪道面整建工程完工啟用,未來可起降大型航機,有助推動國際包機;後續將再投入7.36億元繼續整建跑道,預計明年6月發包,進一步提升機場服務水準。 此外,北竿、蘭嶼等離島機場改善計畫也進入收尾階段。民航局場站工程組組長林宏憲表示,北竿航空站站前停車場已完成結構體工程,預計明年6月完成周邊景觀美化後啟用;蘭嶼機場跑道整建工程已陸續分階段完成道面整建,也可望在明年6月完工。 各機場中,高雄機場新航廈計畫是近年除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外,國內最大的航廈建設計畫。民航局場站工程組組長林宏憲指出,高雄機場新航廈計畫前期工程包括東側立體停車場工程、A滑行道北移工程,均已完成基本設計。 林宏憲表示,東停統包已完成招標,月底前將發包,工程經費新臺幣19.8億元,將興建地上5層、地下1層立體停車場,並整建拆除周邊老舊建築物、遷移變電站及增設太陽能板等,除提供主航廈施工期間替代停車空間,也強化機電系統韌性;A滑行道北移統包工程經費約28.2億元,除了北移,也一併更新機坪鋪面及相關管線,預計明年3月發包。 高雄以外,林宏憲指出,由日本大師團紀彥設計的七美、望安、綠島、蘭嶼四處機場門戶意象改善計畫,已經公告招標,總工程經費11.5億元,預計明年2月發包。道面逐漸老化的金門機場,也預計投入23億元經費,如獲行政院同意,可望在114年啟動。 林宏憲表示,在滿足未來旅運量需求、提升機場設施服務品質及飛航安全前提下,讓機場朝綠化、智慧化發展,是現階段機場整建與改善主軸,未來其他機場整建與改善計畫也將在此原則下推動,穩健地在疫後提供更優質的旅運服務。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南應大數位插畫坊 馬國插畫家露一手

南應大視傳系邀馬國插畫家辦理「即繪即展」插畫工作坊,學生以電腦手繪版完成繪圖立即輸出展示,展現數位插畫成果。 (記者汪惠松攝) 台南應用科大積極推動國際化產學交流合作,其中視覺傳達設計系辦理「即繪即展─數位插畫的快狠準」插畫工作坊,邀請馬來西亞The Creation Studio創辦人林承輝擔任講師,學生於講師示範結束立即以電腦手繪版繪圖,並進行成果展,展示學生學習優秀作品。 南應大視傳系主任陳黎枚表示,全球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對數位內容產業的需求不斷攀升,各國也紛紛推出相關政策,以促進數位人才的培訓。今年暑假該系獲教育部補助,選送7位學生前往馬來西亞的設計、插畫、行銷等公司進行海外實習,其中林承輝創辦的The Creation Studio即為合作廠商之一,共同協助南應大培訓數位插畫之人才。 林承輝長期投入數位插畫的領域,擅長繪製肖像畫,其作品遍布台、港、星、馬等地,展現精湛且優異的插畫技法與繪圖實力,2023年更榮獲「馬來西亞50大傑出文化藝術大獎」,為數位插畫界帶來新的視野與啟發。 此次工作坊是為技優領航學習進階設計實務技優類專班辦理,特色為「即繪即展」,亦即學員在講師示範結束後立即以電腦手繪版進行繪圖,由於十分緊湊,學員們莫不埋頭繪圖,試圖儘量展示出講師所指導之原理和技巧,於指定時間內完成後,視傳系直接將學員作品輸出,展示於該校設計大樓5樓專業設計空間中,以呈現每位學員畫筆下的人物肖像優秀作品,吸引了許多師生前來觀賞,並對學生的才華給予讚譽和鼓勵。 林承輝表示,這次工作坊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元的學習和交流的平台,透過工作坊的舉辦能將自身數位插畫的技術傳授給台灣的學生們,藉由跨國合作更能激盪出文化衝擊的火花,再淬煉成創作的能量。 南應大校長楊正宏表示,未來該校將持續進行國際化的交流與跨國的教學或產業合作,為該校師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展示平台,持續厚植南應大文創學府的實力。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口腔癌又染新冠 翁戴呼吸器返家照護

新營醫院呼吸照護病房醫護人員與患者合影。(醫院提供) 記者翁聖權∕台南報導 衛福部新營醫院今年耗資整建加護及呼吸照護病房,並延攬醫護人力,提供台南市溪北地區民眾優質的健康照護。從年初至今,已有多名民眾因為嚴重的病情,入住加護病房接受重症加護治療,後續病情改善順利出院。 新營醫院表示,陳先生本來身體健康無重大疾病,有一天與兄長通完電話便倒地不起。經鄰居報警送至該院急診,收治住院。病患因為病情變化快速,曾經插管使用呼吸器幫助呼吸、腎臟衰竭接受血液透析(洗腎)。後來因為呼吸器脫離困難,下轉至呼吸照護病房接受後續呼吸訓練,目前已成功脫離呼吸器,順利出院重返家庭。 王伯伯因為口腔癌及新冠肺炎感染,在其他醫院加護病房接受治療後,因為病情尚無法脫離呼吸器,需要後續積極呼吸訓練,便轉至新營醫院呼吸照護病房繼續治療,住院期間與醫療團隊感情融洽。 王伯伯後續雖因病情須長期依賴呼吸器,但外籍看護及家屬經過醫院出院準備服務團隊訓練及教導後,目前順利返家接受居家照護,回到他最懷念的家鄉及家人身邊。 新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汪政德表示,重症病人需要專業醫療團隊彼此通力合作,以病人為中心,提供優質的照護。 該院最近汰換老舊設備、整建新病房、採購高壓氧治療艙與128切電腦斷層,積極延攬優秀專業醫護人才、深化大型醫院醫療合作,致力守護溪北鄉親健康。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南台USR建置神農街無屋頂博物館

南台文化底蘊USR計畫團隊將神農街區建置成沒有屋頂的老街博物館,並協助設計簡介海報大富翁等,落實為老街創生的社會責任。(記者汪惠松攝) 南台科大承辦教育部「文化底蘊」USR計畫,經5年努力將神農街建置成沒有屋頂的老街博物館,計畫的駐點五條港文化會館成為博物館服務中心,每月神農街住民說故事系列課程,豎立了神農街博物館的優質學習環境,落實南台為老街創生的社會責任。 南台「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USR計畫,從107年成立計畫蹲點─五條港文化會館,就擔負起社會學堂的任務,每月會舉辦五條港職人系列講座、神農街住民說故事系列講座。為保存台灣珍貴的郊商所挖掘的五條港道,南台文化底蘊團隊也從109年開始,特別將計畫開設的20門課程,賦予世界遺產5Cs執行的任務,逐步將台南市中西區五條港中央的神農街,建置成街區博物館。 112年第3期計畫則希望能運作與活絡神農街街區博物館。已從20門課程找出優秀學生,成立博物館學生團隊,協助博物館的活動、導覽、文宣、設計簡介海報大富翁等。為活絡博物館,及讓民眾認識沒有邊界街區博物館的文化底蘊,南台團隊端出移動講堂的創意點子,讓民眾來博物館裡百年的老餅鋪─寶來香,參觀並學習與認識,藉此親近傳統餅藝。 還有邀請新駐店「袋」老闆洪榮茂在服務中心進行「皮革與生活」講座,並讓學員動手DIY體驗,將台灣造型的素坯皮利用畫線筆畫上台灣各縣市的輪廓,或利用壓花器自由地打出花紋,完成獨一無二的皮革鑰匙圈。 南台文化底蘊計畫主持人蕭百芳老師表示,沒有屋頂的神農街博物館,不僅有百年的老屋空間,像寶來香餅鋪裡代代相傳的餅藝文化,也是神農街博物館的珍寶。計畫團隊結合認識水仙宮,及了解與體驗傳統餅藝,讓學員覺得是個超優質的活動,透過移動講堂讓民眾深刻體認博物館蘊涵豐富的郊商文化,也透過實踐USR,南台一步步朝完備博物館的永續經營邁進。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極地救援 石門機器人社團成功

石門國小獲得AI機器人創意暨全國賽低年級組「極地救援」一、二名的小選手。 (石門國小提供) 安平區石門國小的機器人社團成立才3年,今年報名參加「台南市AI機器人創意暨全國賽」,囊括低年級組「極地救援」前3名及佳作,團體總成績是國小組第2名,表現優異,成為此次賽事一大亮點。 石門國小表示,「極地救援」比賽是模擬當在高山極地時,需要撰寫程式讓機器爬坡通過極地,並將目標物從極地精準送到目標地,因此學生必須撰寫程式碼讓機器從平地開始前進,爬坡上山後,運送走目標物運送至規定的方格內,完成救援任務。 為讓學生練習本次賽事,石門國小小選手於課後及假日進行密集練習,除了請家長協助製作模擬賽事場地,更舉辦多次模擬賽,讓學生更熟悉比賽流程與節奏,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 校長劉珍琳表示,學校機器人社團僅成立3年,感謝黃冰華、蔡純如及蔡欣芸老師指導,還要感謝家的陪伴協助,利用課後時間培訓練習,親師生共學才能有如此優異的成績。 葉家楷爸爸表示,兒子是首次參加比賽,一整天的比賽對低年級學生是個挑戰,不僅考驗學生專注度和耐性,也需要足夠的體力去面對比賽,感謝學校有安排各項練習和模擬賽式,讓孩子知道比賽的流程,能順利調整去面對比賽考驗,也期待明年能有更好的表現獲取更佳的名次。 四年級學生廖哲樂說,他很開心第一次參加機器人比賽就獲得第2名的好成績,這次比賽過程非常刺激,每一隊只有3次機會,每一次都要立刻調整,雖然比賽很累,但也學到寶貴經驗。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