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后燈塔位在旗津的制高點,居高臨下,與砲台共構。
始終不令北部人失望的冬天暖陽,火力十足地關照著高雄港,如同高雄人粗獷熱情,飽滿的生命力彰顯出混亂中的人情味;而眺望這座港灣城市之雄偉壯闊、波瀾起伏的雍容大度,無疑地,高雄燈塔是絕佳選擇。
文、圖/記者王超群
百年市定古蹟 罕見砲台共構
如同台灣諸多景點一樣,高雄燈塔這座高雄地標性建築,在戒嚴時期是不得越雷池一步的防衛重地,直到一九九二年起,才開放給民眾參觀。抱著一睹風采的想像和期待,長假前到訪,避開了人潮而能真正領受它屹立百年的堅定與孤單。
高雄燈塔舊稱旗後燈塔、旗后燈塔,於一八八三年由英國技師所建,與砲台共構在台灣十分少見,百年歷史見證高雄港篳路藍縷的開發過程;內政部在一九八七年將其核定為市定古蹟。
座落在旗津島上制高點,與西子灣隔港相望,居高臨下,俯視著港口內往來出入的大小商船,與頻繁擺渡的客貨小輪。
從哈瑪星鼓山渡輪站搭小輪,到對岸的旗津渡輪站,不過短短十分鐘,早年危顫顫的小舢舨早已不復存在,如今的渡輪可以將機車直接騎上船,刷一卡通或悠遊卡都嘛通,十分方便。假如遊客沒有交通工具,抵達旗津也可以上岸直接租借,針對狹長的旗津,才可能歡快遊玩。
信步登上旗后燈塔園區。涼風襲襲、心情暢開,這正是海洋之都永遠讓人正向陽光的能量來源,還有什麼比海風、陽光、大輪、海鳥更讓人奔放、更令人舒懷。
由旗后燈塔俯視可將對岸西子灣中山大學校門盡收眼底。
旗后燈塔為國內唯一的白色八角形磚造燈塔,塔身為八角形,至頂部轉為圓筒狀,有陽台可供遠眺,塔前有座西洋式白牆辦公室,展示燈塔以前所使用過的儀器、燈塔照片及位置圖,外面綠意盎然的草坪上,還有一座日晷儀。
據說在一八六0年英法聯軍之役後,台灣開放打狗港(高雄港)通商,船隻通行日漸繁多,一八八三年由英籍工程師建立方型磚造燈塔,以供船隻安全照明使用;日據時期配合高雄港區擴建計劃,於原址旁改建為白色八角形磚造燈塔,塔高十五點二公尺,於一九一八年完成。
旗津天后宮據稱是高雄最早的媽祖廟。
俯瞰西子灣 覽壯闊景觀
旗津天后宮 走過三百年
二次大戰時雖曾遭受機槍掃射,但無損運作,無間斷地照耀海上的船隻,守護來往船隻通行安全。燈塔位處旗津最高點,雖園區不大,但對岸西子灣中山大學校門一覽無遺,俯瞰海岸大船入港榮景及燦爛的金色夕照,懷想港都悠悠百年歲月。興味濃時,園區內設小咖啡座,店員回應客人的問話饒有深意:「園內任何可以坐的地方都是位置。」也就是讓客人隨性落坐。不拘小節,正是抒情美麗文化旅行的合拍行為。
燈塔腳下的旗津天后宮原名旗後天后宮,文獻記載清朝康熙十二年(西元一六七三年)閩藉漁民徐阿華於海峽遇颶風,船筏隨波漂蕩擱淺於旗後,徐氏目睹旗後依山傍海,為居棲與撈捕之樂土,遂回故梓接眷定居,並邀同鄉漁民蔡月、洪應、王光好、李奇、白圭、潘踄等六戶同行,又隨身迎奉媽祖神像來台,在現址搭祠供祀名為「媽祖宮」即為旗津天后宮的前身,其七姓頭人立下「墾耕契文」劃定廟界,自此旗津即以天后宮為聚落發展並成為打狗最早的發源地。據記載,這座宮廟已歷三百多年,亦為高雄市第一座媽祖廟。
萬三小吃部呷粗飽是旗津當地著名的食舖。
旗津一度有業者在此投資開設豪華露營區,主打海景第一排。不料去年七月一場颱風,將業者的投資全數吹垮,成為重災區。
露營不成,倒是不妨口福。知名的萬三小吃部,經常座無虛席,凡是高雄在地市民,可說是家喻戶曉。萬三主打的是百元海鮮。吃客先買餐券,再憑券取餐,據說券用不完是可以退款。除了海鮮、熱炒、炸物是必點佳餚,炒飯炒米粉還有味噌湯都是免費供應。俗又大碗,讓人吃免驚。
港史館見證高雄港百年歷史。
高雄港史館 見證港都發展
作為一座有山有海、有港有工業的大城,高雄的發展向來離不開海港,然而,早一輩的高雄人對高雄港可遠觀不可褻玩;近些年逐步的解鎖,高雄市民的眼界也隨港口的面貌一新,而翻開新頁。
位於蓬萊商港區三號碼頭旁「高雄港港史館」,就是這段一路走來的歷史最佳見證。大正五年(一九一六年)創建,次年完工,當時是台灣總督府財務局派駐打狗港(高雄港)區專責徵收砂糖消費稅的官吏出張所的辦公廳舍。從日治時期建造至今已近百年,曾歷經稅務、稅關、海事、港務等單位的官廳,可說是近代高雄港發展變遷的縮影。
主體建築為英式風格的兩層樓房,為鋼筋混凝土所建,紅磚製成的外觀也讓它有「紅樓」的別名,紅白相間的外牆、圓拱形的大門與白色裝飾帶也是特色之一。
到訪的這日,館內正在布展,工作人員婉拒參觀,粗略觀之,展出似乎也和港史無關,可見一座文史建物的保存和其活化,是完全不同的兩大課題。但無論如何,建築能保留總是難得的時代印記。
棧貳庫房是高雄市新興的休閒去處。
一九九四年時這座建物因年久失修,一度計劃拆除,後考量其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一九九七年加以整修後,轉型作為高雄港港史館使用,其後公告為歷史建築。
台灣港務公司曾為港史館修建後重新開幕,舉辦過相關活動,因為與近年來的觀光熱點棧貳庫、水花園及大港橋等串連,可望成為觀光新亮點,地方人士對此寄予厚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