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守鋼 圖/簡昌達
(1)
熱了一個夏天,總算飄來了一點涼意,是綠而黃,黃成紅的季節了。
這季節,該出遠門。
細而長的島國,中間地帶盡是高聳起伏的山脈。靠日本海的部分四季明顯,冬天陰濕寒冷雪多,被稱為「山陰」;而太平洋一側溫暖,雨雪不多,叫「山陽」。因為山的阻擋,山陰那地方,常掛在嘴上念叨,但涉足去的不多。卻說,出遠門的「遠」,其實只是一個時間概念,而非空間行程。多少年前和多少年後,同樣的空間距離走出了不同的時間觀念。
一千多年前成書的《土佐日記》,記述了回京城的三百公里旅程。要是如今自駕不過四小時多一點,而當年途中停停歇歇,避風避雨避海盜,居然用了五十五天,悠閒!不,無奈。所以,詩人紀貫之只得寫寫詩,還裝成女人寫日記,聊以自慰,遂成日記文學的始祖。
稍後,出自一位多情善感少女之手的《更科日記》,也記述了跟隨去地方任官的父親,任期結束返回平安京的旅程。照理說,父女倆總算離開了叫天不應、叫地不靈的偏僻地,打道回府該是欣喜的「輕舟已過萬重山」,盼就盼著能「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快快快,哪怕早一秒也好。 行程五百公里,也就是從台北的最北到台南的最南那段不算距離的距離吧,哪知竟走了整整三個月。旅途中,父親怎麼打發時間的日記裡未提,但是,少女呢,整天手捧著憧憬的《源氏物語》,入迷得有如如今的男女老少刷手機,片刻不停。當然,一點兒也沒覺得無聊。
(2)
俺這次去黑部峽谷看紅葉,在山的那邊,雖然山的這邊還鬱鬱蔥蔥。從東京到峽谷,就是從太平洋走向日本海。
「海」與「洋」之間,隔著無數的高山平岡。
還是窮留學生時的許多年前,新幹線還沒開通,坐的是長途汽車,一大早出發,天微微黑才到。至今仍留著夥伴們一邊唱著懷鄉的歌,一邊飛馳在山連著峰的記憶。
山是出遠門的最大障礙。山連山,峰疊峰的山路不平坦,所以,這「行路難」讓住在山溝溝裡的愚公忍耐到八十歲,實在忍不住了,才把子孫召集起來移山。
山的這邊與山的那邊全然不同,有文為證。
島崎藤村的長篇《黎明前》的開頭描述了在山間穿越的那段崎嶇山路:
「木曾山路整個就在山中。有的路段傍著懸崖峭壁,有的路段下只見幾十丈深淵的木曾川,而有的路段是從山腳走向深谷的入口處。山路貫穿在幽深的叢林中」。
而穿越之後的路段呢,川端康成《雪國》的開頭可引:「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
就是說,山的這邊還暖洋洋時,山的那邊竟已大雪紛飛,積雪最深處有三米。
(3)
所以,前往日本海那邊,俺眼前出現的盡是山,山峰和山路。
以前由徒步而汽車,如今,新幹線。由幾天以上縮短到兩小時多一點,空間未變而時間變了。
在時間與空間面前,焦躁的現代人當然最優待時間。選擇了時間以後,才會給空間一小塊位置。
坐上新幹線。左側,靠窗。列車徐徐駛出月台不久,眼前頓時像掛起了一張連一張的地毯,都是錦繡的。
有如中了頭等獎一般樂不可支,正是這個季節,才會想到要去遠方。
一路上,眼裡盡收的是這季節的特色,交錯著的黃綠,綠黃,綠綠黃黃而一覽無遺。還有來湊熱鬧的北阿爾卑斯山脈、山頂上還留著一團白雪的立山,更有無數有名字卻叫不出的高山不時出沒,如今都開始匆匆忙忙地換裝了,換上一年中最能展示身段的盛裝。
盡是山,山山嶺嶺,島國山多是常識。其實日常的油鹽醬醋中卻很少有與山相遇的機會。要是沒有這些錦繡的紅葉襯墊,一坐上快速安穩的新幹線,就會打起瞌睡來。然而,沒有睡意。
就這麼呆呆地、呆呆地坐著不動,一心不亂地注視著眼前這些顏色的變化與遷移。
山的那邊就是山,僅有山。此時,這印象愈加鞏固,增深增厚。
下了新幹線,還要轉車才能到達黑部峽谷。但是,轉車時間不充裕,所以,下車以前先要去廁所。
於是,站起身來往車廂前面走。
無意中,往右張望了一下。視野裡出現的居然不是山,盡是一片藍色,也就是遠處地平線的蔚藍與上邊的白雲蒼狗匯成一片。聯想起多年前在泰山頂上所見,也是這樣天與地一線,蔚藍蔚藍與純白純白天衣無縫地連接在一起的那一幕。
是去山的故鄉,怎麼會出現海的世界?奇怪。
回程時,又注意了一下,才知這條新幹線有三分之一的路程其實是沿著海岸在疾駛。總以為,往北的路,是山的故鄉,卻看見了海。北陸僅有山的這一根深蒂固的印象瞬間崩潰。
可以有佐證來後續的是,此後的幾天裡,山珍不多,盡是海味。端上桌的生魚片、壽司是剛從富山灣捕捉來的,就地取材,新鮮,美味,價廉。
從那一刻起,山那一邊的印象全然不一樣了。
換個角度,調整一下站立的位置會有不同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