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薈〉老大姊說故事的故事

■顏艾琳 我不是忽然變成詩人的。也不是一下子就變成好人。在我出生不久後,阿嬤把時辰拿去給算命的看,說我天生悲憫、女身男命、命座天同,對宮有太陰射入,三方有祿存來會,是白手起家的旺夫命、運途崎嶇卻總有貴人提攜化險、若早婚會結兩次、晚婚才會好……我檢驗上半生歷史,似乎總在大事上刻意違逆那張命盤。 才不信呢。天生叛逆。 雖然瘦弱,個性頑固倔強,自小便會跟惡男打架、設陷阱害人受傷、逼人低頭認輸、考試作弊、偷小東西;在學校偏偏又是作文、朗誦、演講、畫畫的比賽校方代表、合唱團團長、田徑選手、大隊舞蹈主跳……直到我得到縣級作文第三名及演講、朗誦、作文全校三冠王,常受被同學議論、排擠的國小六年級,終於閉鎖了活潑的自我,國中是我最靜默的學習階段。  好孩子、壞孩子的雙重身分交替顯現,至青少年被文學吸引之後,劣根性仍不改,老是把「人生就這麼一回」、「人不輕狂枉少年」當藉口,惡行劣素的一個藝文小太妹。我父搖頭稱我「潑猴」,娘親戲謔叫我「野馬」,兩老奇怪這女兒居然一邊參加藝文比賽、一邊還是田徑選手,白天乖乖在家看書寫東西,不然就是奇裝異服去舊書店挖寶、逛藝廊和美術館、晚上還約朋友去地下舞廳跳舞。又後來,報紙副刊上出現她的作品,卻讓他們的臉上青一陣、紅一陣的。 這是從小就自編自演故事劇的女兒嗎?一手史艷文、一手孝女白瓊,在大人面前演布袋戲的女兒,現在變成以詩、以散文來傾吐人生樣貌的作家了。一票弟弟妹妹們,偶而也在電視上看到家族的長孫女––他們的老大姊裝模作樣,說著一些奇怪的話。不論是多親密的家人親戚,他們從來不曾完整地看過我的一本書,更難了解我如何成為今日的作家、講師。 相信命盤,又如何?照樣叛逆,後天還要比先天精彩…… 說來話長,故事有太多的角色與轉折。可你們相信嗎?仍舊得從老家的老榕樹、炎熱的、停電的夏夜和捕抓螢火蟲、弟妹們的成長點滴、一齣齣的惡作劇、還有那無數說故事的夜晚,慢慢起頭呢,「古早古早以前,有一個郎……」弟妹們,我要講一個你們的故事給你們聽。那時,老家裡的芒果、棗樹、文旦、木瓜、蓮霧、芭樂、桑椹都輪著四季結果子,九重葛艷紅艷紅地攀在圍牆上,曇花開時全家大小陪它失眠,阿公在鐵路局南北跑,阿嬤看著天公臉色農作,曬穀場從一個小孩陪著阿嬤農事,到後來的五六個玩一二三木頭人、跳格子、十幾個分陣地玩打戰遊戲、家家酒、烤地瓜……我們輪流用電燈泡照顧剛孵出的黃色小鴨鴨、小雞、防止火雞被蚊子叮咬、夏天午後在曬穀場幫大人撥飼料玉米粒、曬稻穀、或我彈風琴教你們唱愛國民謠、跳李恕權的蚱蜢舞、畫故事書……當老大,我可不只哄你們睡覺而已!到現在我才知道,原來我還是整個家族的記憶體。 外公姜林戊牽著剛會走路的顏艾琳。約一歲多。 你們的故事是在老家發生的,但你們並不記得。譬如表弟,你不相信那時限電的夜晚裡,你潛入黑暗的客廳,一而再地將阿公的整套茶具掀翻,陶瓷茶壺杯具碎了一地,還咯咯咯地笑不停,換來你母親的一陣打;大堂弟阿鑫則是家族第二個內孫,出生就瘦瘦細細的,兩個小哥哥都巴望著新生兒快點長大,玩官兵打仗時,才不會輸給兩個一點都不溫柔的姊姊。 後來家族一共有十五個堂表姊弟兄妹,放假的時候,老家簡直要鬧翻天!床不夠睡,我和二妹擠著堂妹們,三四個堂表弟弟全擠另在一張床,在很深很深的夜裡聽我隨口編的故事,還不時插嘴亂派個角色進來,考驗我說故事的本領。一直到酣聲四起,只剩下有人喃喃著「然後呢……然後,呢……」我就知道要結尾了。 弟妹們,童年時我到底編過多少故事呢?竹林裡恐怖的吊死鬼、魚池中有蛤蟆怪、臺北山上住著吃人的大嘴怪和蛇妖、馬路上有拐騙小孩的壞人,把逃家的孩子變成畸形的怪胎賣給江湖賣藥的……你們嚇得要命,我就越說越離奇怪誕、越編越可怖,講到半夜尿急不敢上廁所,一群弟弟妹妹輪流尿床,一早起來房間都是尿臊味,大人問誰尿床,小孩一概不承認。大人洗了被單晾好,之後才在曬衣竿上出現某某自己洗好的褲子…… 大家忘記的,我卻記住了。 這些故事從來沒被我寫出,而我早也遺忘那些怪誕的情節。彷彿是約定,我後來成為作家;那是屬於我一人的版本,大家可以不必問,直接看我的書。只是家族的共同版本,前面二十年我可以倒敘、後面卻是殘章斷篇,難以拼湊後續的可能。 如今老大姊再說故事,會不會比童年時的睡前故事,離現實更遙遠、更荒誕迷離呢?台南培養我成為詩人,記憶你們的故事,讓我成為作家。

Read MoreRead More

嬰幼食品/禽畜內臟 重金屬限量加嚴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指出,7月1日起加嚴嬰幼兒食品及禽畜內臟重金屬限量標準。(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26日指出,7月1日起將加嚴嬰幼兒食品之鉛限量,並增訂鎘之限量標準,以維護嬰兒發育安全;同時下修禽畜之內臟鉛含量標準,巧克力則訂明年1月實施新標準。 食藥署指出,參酌國際管理及風險評估資訊,3月28日發布修正「食品中汙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針對特定嬰幼兒食品加嚴重金屬鉛之限量及增訂鎘之限量;對於禽畜內臟類產品,酌調加嚴其鉛之限量。另外,由於堅果、油籽類為近年國人喜食之嗜好性食品,為加強管理,增訂該類別之重金屬鎘之限量。 嬰兒粉狀食品之鉛容許量將由0.05ppm加嚴到0.02ppm,飲品則由0.03ppm加嚴到0.02ppm。新增定鎘限量為幼兒粉狀食品為0.02ppm、液狀0.01ppm,嬰幼兒飲品為0.02ppm。牛羊內臟含鉛量由0.5ppm下修為0.2ppm,豬內臟由0.5ppm下修為0.15ppm,禽內臟由0.5ppm下修為0.1ppm。 林金富表示,因為重金屬恐影響神經發育,嬰幼兒食品本來在管理上就更加嚴格;至於禽畜內臟、堅果油籽則是考量國人食用習慣。巧克力則因預告期間,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提出巧克力新標準,比國內規劃更為嚴格,因此依國際標準重新規劃及預告,最快明年1月可以施行。

Read MoreRead More

1/3成年人 活動量不足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根據最新公布的一項大型研究,近1/3成年人身體活動量不夠,對世人健康構成越來越大的威脅。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其他研究人員的研究顯示,2022年超過31%的成年人身體活動未達建議量,相當於18億人,比2010年增加了5個百分點。 WHO健康促進司長柯雷屈表示:「缺乏身體活動是對全球健康的無聲威脅,顯著地加重了慢性病負擔。」他在網路記者會上表示:「不幸的是,世界並沒有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為保持健康,WHO建議所有成年人每週至少花150分鐘進行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包括步行、騎自行車甚至做家事等,或至少75分鐘的劇烈強度運動,例如跑步或參加體育比賽。 柯雷屈說,若運動量未達這種程度,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糖尿病、某些癌症以及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 根據刊登在《刺胳針全球衛生》期刊的研究,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到2030年成年人缺乏活動的程度預計將上升到35%。 WHO健康促進司身體活動處長布爾表示,這項研究「敲響警鐘,提醒我們做得還不夠」。 各國民眾缺乏活動的比率差異甚大,阿拉伯聯合大公國66%成年人身體活動量不夠,馬拉威則不到3%。另外,性別也有差距,全球近34%女性未達門檻,男性則有29%未達標準。 布爾說,活動率整體下降有「多種原因」,包括人們走路的次數減少、在電腦前工作的次數增加,以及休閒時常花更多時間盯著螢幕等。

Read MoreRead More

深層腦部電刺激 巴金森症狀改善

65歲陳先生(中)罹患巴金森氏症超過10年,嘉義長庚醫院為他進行深層腦部刺激術,5個月後病情明顯改善。(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65歲陳先生罹患巴金森氏症超過10年,隨著症狀的惡化,動作變得越來越遲緩,步態困難需要助行器的協助,每天服藥次數不斷增加。經接受精密的「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DBS),術後第5個月追蹤顯示,病情有了明顯的改善,除能夠使用輔具行走出門,更大幅降低服用藥物的種類和頻率,生活品質也大大提升。 嘉義長庚神經內科醫師謝宗達指出,巴金森氏症是一種與身體動作和走路姿態有關的退化性疾病,主要是由於腦部細胞退化,導致無法分泌足夠的神經傳遞物質「多巴胺」;當多巴胺不足時,人體的動作協調性便會出現問題,表現為動作緩慢、不自主顫抖、四肢僵硬以及步態異常。另外,還可能伴隨著精神上的憂鬱表現,以及記憶減退等症狀。 神經外科醫師鄭群鈺表示,儘管醫學上可以透過藥物補充多巴胺治療巴金森氏症,但無法延緩神經細胞的退化;藥物治療5年以上的病人,更可能會開始出現對藥物反應不佳或藥效波動不穩定的情況。這時,DBS便成為了一種可行的替代治療方法。 鄭群鈺進一步說明,DBS利用在大腦內植入刺激電極取代藥物的化學刺激,達到治療效果。但由於所需要刺激的丘腦下核體積非常小,且位於人腦中最深層的腦幹附近,周遭有著重要的神經血管,手術成功與否取決於能不能精準地把電極植入。精準影像導引手術不同於傳統立體定位框架式的手術,採用無框式術中電腦導航定位,只須在頭上安裝5或6個定位點,病人術中即可進行電腦斷層掃描,並將當下所完成的影像與術前核磁共振模擬的路徑相結合,精確地找到目標,有效提升手術的精準度,縮短手術時間,降低風險和併發症。

Read MoreRead More

單一化 化粧品7月起不分類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指出,7月1日起化粧品管理將不再分類,消費者可透過食藥署建置之「化粧品產品登錄平台系統─民眾查詢」了解各項產品資訊。(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7月1日起我國化粧品管理將不再分類,並全面推動化粧品產品登錄制度,業者必須完成16項資訊登錄後才能販售產品,違者最高可罰款100萬元。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指出,過去化粧品分為一般化粧品及特定用途化粧品,而防曬劑、染髮劑等列為特定用途化粧品,造成消費者不易辨識或誤解化粧品具有特定功效。順應先進國家化粧品管理趨勢,7月1日起化粧品將不分類,特定用途化粧品一詞將不復存在,使化粧品管理單一化。 食藥署表示,未來除了免辦理工廠登記場域所生產的產品,如手工香皂外;所有化粧品業者在產品上市前,要先到「化粧品產品登錄平台系統」完成16項資訊登錄,否則不能製造、輸入、贈送、陳列供試用,相關用途統統不可以,違者可處1萬~100萬元罰款。 王德原表示,推行全面化粧品產品登錄制度讓產品資訊透明化,除讓主管機關掌握相關產品於國內市場流通情形,消費者也可透過食藥署建置的「化粧品產品登錄平台系統─民眾查詢」查詢產品資訊。 另外,食藥署指出,我國目前為國際化粧品法規合作會議(ICCR)之輪值主席,7月9~11日期間ICCR年度閉門會議將在台北舉行,交換各國化妝品趨勢與法規資訊,同時也將舉辦化粧品產業轉型與創新國際研討會。

Read MoreRead More

流感公費藥劑 擴大使用至7月底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因應夏季流感疫情升溫,疾管署26日宣布,即日起再次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用藥措施至7月31日。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依疫情監測資料顯示,近期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且處流行期,近4週社區合約實驗室監測顯示流感病毒以A型H1N1為多。 由於112~113年流感季截至今年6月24日累計1144例重症病例,其中214例死亡,流感重症病例數及流感住院人次仍多,再次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條件為「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適用期限即日起至7月31日。 曾淑慧表示,目前公費藥劑配置於各縣市衛生局規劃之全國約4000家合約醫療機構,配置藥劑包括克流感、易剋冒、速剋流及瑞樂沙。 由於流感可能與COVID-19共同流行,若民眾有類流感症狀,除可用COVID-19家用快篩輔助檢測,如有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應盡速就醫,並由醫師評估是否符合公費藥劑用藥條件。

Read MoreRead More

7月新制 通訊診察治療增5族群

本報綜合報導 衛福部7月新制將上路,未滿7歲兒童有6次發展篩檢,視訊看診、在宅急症照護開始執行。另外,隨著COVID-19疫情再起,診所發放免費快篩。 國內COVID-19疫情連5週上升,疾管署預估7月進入疫情高原期。因應疫情,7月起在全台約2000家診所發放300萬劑家用快篩。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說明,透這批快篩試劑有效期限為今年9月、12月或明年1月,將陸續配發至全台約2500家合作診所。 因應COVID-19後疫情時代未來醫療新常態發展,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擴大病人適用範圍,新增5種特殊情形,包含慢性病照護計畫收案病人、疾病末期照護、矯正機關收容照護、行動不便照護,以及災害、傳染病或其他重大變故照護,有條件開放醫師以通訊方式提供醫療服務。 新制增加醫師可通訊提供醫療項目,包含諮詢、會診、精神科心理治療、開立檢查、檢驗單等。醫事司長劉越萍說明,經醫師評估病人狀況穩定,放寬開立電子處方箋領藥,慢性精神疾病患者或疾病末期照顧對象有條件開放嗎啡類等管制藥品,7月1日起上路,預計247萬人受惠。 健保署擴大居家醫療照護,推出在宅急性照護,施打長效抗生素即可控制病情的肺炎、泌尿道感染、軟組織感染等患者優先試行;若只須使用抗生素、無須進加護病房治療,可在原居住地照顧。在7~9天不等急性照顧期間,搭配通訊診療,輔助醫師每天巡診或與其他專科醫師照會。 另外,國健署7月1日起,未滿7歲兒童新增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接受標準化篩檢工具包含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認知、社會發展等4大面向,找出關鍵原因,早期發現問題,及早轉介療育服務。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文薈〉顏艾琳詩歌中的女性意識流動與解讀

■楊丹 自1945年後,臺灣政局更迭。受各種國際思潮影響,臺灣詩歌「代際」風格明顯。「假如從1949年算起,幾乎10年為一代,目前正是四代詩人並列,各自開闢自己的道路。」1972年,《第二性》的第一個中譯本在臺灣出版。到了80年代,臺灣女性詩歌在藝術風格和創作手法上已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而到了90年代,臺灣女性詩歌中女性意識愈顯強烈。 女詩人顏艾琳,生於1968年9月24日,臺灣省臺南下營人,名字來源於當年9月底襲擊臺灣的「艾琳颱風」。十三歲即發表第一首現代詩《回音穀》,此後以令人不敢直視的閃耀光芒活躍於臺灣詩壇。陳克華高度評價顏艾琳道:「這個企圖『撩起所有陽物的鄉愁』的美麗女子,以她的不懈詩作在二十世紀末的臺灣詩壇構建了一個與傳統美感對決的昂然之姿。」除了在臺灣詩壇上對於情欲書寫具有獨特建樹,顏艾琳也經常受邀大陸詩歌文化節的活動,在兩岸女性詩歌的交流上也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顏艾琳的詩歌從性別話語批評的角度出發較多,這當然是研究該詩人最主要的切入角度。但關注的點限制在其早期成名詩作中的女性情欲書寫,討論最廣泛的是其詩集《骨皮肉》。而顏艾琳詩作的多元與後期女性書寫的轉變卻被忽略了,從其詩歌中以不同形式呈現的女性意識,到其女性書寫的形式突破與其詩歌對女性個體的多元關懷,是本文探討的內容。   一、顏艾琳詩歌女性意識面面觀 人之所以為女人,並非「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女性、妻性、母性就像社會套在女性身上的重重枷鎖,女人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扮演被書寫的角色,卻唯獨失去了作為獨立主體的個性。「女性的主體性主要表現在女性主體自覺意識、審美意識、個體意識三個層次上。」這是按照史學的觀點來考察我國女性文學的發展,如果我們把臺灣女詩人顏艾琳的寫詩與生活歷程看作是時間軸,那麼不同時期所寫的詩歌,恰恰反映了其女性意識的深化與發展。本文認為顏詩在情色詩、生活詩、親子詩這三類題材中,非常鮮明地流露出個人的女性主體自覺意識、審美意識與個體意識。我們不妨借用歷史的眼光,來察看女詩人從青年到中年在詩作中女性意識的變化。   (一)情色書寫中主動的女性 在《骨皮肉》的自序中顏艾琳談到,因為很想瞭解自己、認識女人,於是寫下這樣一本可以暴露的成長記錄。《骨皮肉》最早出版於1997年,是顏艾琳早期創作的結集,因書寫大膽、風格鮮明而成為顏艾琳的成名之作。《骨皮肉》2018年再出經典複刻本,書中加入自己的攝影作品,其中有幾首做了修訂。時隔21年,後附顏艾琳接受花語提問的訪談錄。在接受花語的採訪時她曾提到,她年輕時是少年,從不說自己是少女,而直到認識到性徵差異、起了生理上的變化之後,才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女性身分。可以說《骨皮肉》中的部分情色詩就是顏艾琳在認識到女性身分帶來的「麻煩」後,對現實中女性定位的深思和反抗。 「臺灣新詩史上『女性主體』的建構,最早來自於覃子豪、餘光中、白荻、楊光中等詩人的『男性凝視』。」從覃子豪的《小鹿》到餘光中的《鶴嘴鋤》,再到白荻的《香頌》以及楊光中的《好色賦》,男性詩人中不乏情色詩寫作的佼佼者,但在他們的詩中女性始終以被動的姿態來接受男性的審視與馴服。而在女詩人顏艾琳的筆下,女性終於睜開雙眼,有了從女性視角出發的話語和行動。 「親愛的小孩/你貪心地吮吸我的乳房/含糊而滋潤地說/你的雙乳很原始/你的乳頭很古典/你的體溫很東方……」在女詩人溫存的筆下,「他」變成了沒有任何攻擊力的天真小孩。詩中將「親愛的小孩」一連重複兩次,彷彿是母親對孩子的溫情呼喚。這種呼喚打動「他」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於是雙雙回到最原始的狀態。「但/我們還是蜷躺著吧/用肉體建築最初的洞穴/潛躲我們害羞而不可告人的進化。」這種強壯而溫情的母性呼喚,將人帶回了母系社會的原始狀態,詩人以天真的眼光來描寫燃燒的情欲,以自然的交合消解了男女的二元對立。而這裏用來做參照的則是《超級販賣機》:「我覺得饑渴/我投下所有的錢/它什麼也沒給我……最後我把靈魂投給了他,它吐出一副骸骨/並漠然表示/恕不找零。」情境回到都市社會,詩歌的意境也隨之發生了陡然的轉變。「我」的深情呼喚消失了,「他」的天真美好也蕩然無存了。轉而變成的是「我」的予求予給,以及「他」的予給予求。《超級販賣機》中「我」的處境,就是現代社會中女性的普遍處境。詩人以女性視角追溯原始故事的同時,對現實生活也有著理智而清醒的認識。 (節錄)

Read MoreRead More

末期病患等4類人 預立醫療諮商納健保

本報綜合報導 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前要先自費數千元進行諮商,成推動門檻。末期病患、輕度失智、公告重症及居家照護整合等4大類對象,7月1日起諮商將納健保給付,預計下半年6萬人受惠。 隨著時代改變,生死議題不再是觸霉頭禁忌,台灣「病人自主權利法」2019年1月6日上路,保障成年人成為末期病人、不可逆轉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其他經衛福部公告「無法治癒、痛苦難以忍受重症」,可選擇尊嚴善終。 《病人自主權利法》是亞洲第1部以病人為對象的專法,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去年底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人數累積6萬8000人,僅占國內成年人比例不到1%。與末期病人簽安寧緩和無須自費相比,不少醫療機構反應自費是預立醫療意願最大門檻。 簽下預立醫療之前,需要與團隊諮商,費用2000~3500元不等。健保署長石崇良說明,共擬會同意開放4類對象「住院時」預立醫療諮商費用健保給付,新制7月1日上路,推估健保花費約1.8億元。 石崇良表示,這次開放的適用對象為符合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末期患者、有自主行為能力輕度失智症患者、衛福部公告「難以忍受、無法治癒疾病」,以及仍有自主能力的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個案,預計全數約20萬人,「不會剛好這1年都有住院機會,預估下半年6萬人受惠」。

Read MoreRead More

肌少型肥胖 心血管病風險高

本報綜合報導 年約40歲的張小姐身材豐滿,卻被醫師診斷罹「肌少型肥胖」。營養師表示,脂肪較多「油包肉」的人,比單純肥胖者罹患心血管及代謝疾病風險更高。 衛福部台北醫院營養師王盈媗表示,現代人經常外食、活動量低,生活及飲食習慣不佳,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流失快速,體脂肪也快速增加,易導致「肌少型肥胖」,老年人及中年外食族要注意。 她表示,「肌少型肥胖」沒有統一的定義,診斷標準不同,臨床簡單說明為「肌少症加肥胖」,此類脂肪比肌肉多「油包肉」的人,比單純肥胖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20%以上,代謝疾病罹患風險更高。 王盈媗表示,建議罹患肌少型肥胖者的改善上應把握4重點,首先是均衡飲食,正餐吃飽、不吃點心,多攝取蔬菜。其次是攝取足量蛋白質,避免因為減重或低熱量飲食而導致肌肉流失。肉類優先選擇低脂及白肉類,避免攝取過多油脂和飽和脂肪。 她表示,第3是要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能減緩骨質流失,維生素D能幫助肌肉合成,改善肌少症和預防骨質疏鬆症。每天曬太陽10到15分鐘,能讓身體生成維生素D。 她強調,最後的重點就是要多運動,以快步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等有氧運動提升心肺功能、減少體脂肪;利用重物或彈力帶的阻力運動,能維持骨骼肌質量、提升肌肉力量。透過飲食和運動雙管齊下,才能有效預防及改善肌少型肥胖。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