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麻疹+1 北部男曾遊富國島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8日公布,新增1例境外移入麻疹病例,個案為北部30多歲男性,是今年4月以來境外移入首例,曾赴越南富國島旅遊,已掌握接觸者154人,預計監測至10月17日,即日提升越南麻疹之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一級:注意(Watch)。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我國今年累計12例麻疹病例,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5例為本土病例,7例為境外移入,其中2例感染國家為馬來西亞、2例為航空器群聚感染、其餘3例分別為泰國、柬埔寨及越南。今年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2例。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個案9月14日至18日赴越南富國島旅遊,9月23日至29日間陸續出現發燒、腹瀉、咳嗽、喉嚨痛等症狀多次就醫,9月29日出現紅疹,再次至醫院急診,當日即安排住院隔離治療,經通報檢驗確診,已於10月5日出院返家。衛生單位已展開各項防治工作,並持續進行接觸者追蹤管理。 目前掌握接觸者154人,為同住家人3人、非同住家人6人、就醫接觸者145人;接觸者中1人曾出現咳嗽症狀已檢驗陰性排除,其餘均無疑似症狀,預計監測至10月17日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非洲盧安達累計56例馬堡病毒出血熱病例,其中12例死亡。疾管署8日表示,已將當地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提升為第一級:注意(Watch),如需前往請避免接觸或食用野生動物及接觸醫院病人,目前也有瑞德西韋備用。

Read More

〈中華副刊〉水丰尚書 秀實新詩語錄

秋韻 文/秀實 圖/簡世哲 1.光影較之色彩更容易接近真相,猶如詩較修辭更接近真相。 2.面對紛紜變幻的世相,文字是一種抵抗而非妥協。 3.詩歌的敘事不同於其他,文字不宜掩蓋全部的意義。寫詩如裁衣,不能相體而裁,尺碼要極節約,足襟見肘,把某些「肉體」袒露出來,讓讀者有遐想的空間,如此方為上品。 4.我一直以為,詩較之其他藝術,走得更遠,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詩與遠方」。 5.「繁複」才能應對當下世相,也才有質素更高的藝術性,這便即「婕詩派」主張繁複句子的原因。世相本來就不是簡單的黑暗與光明的「二元」存在,其間有無數的「第三者」,詩人以繁複句子書寫第三者的真相,成就佳作,「抵抗」世俗。 6.詩壇也是如此,嬉遊者眾多,真正的泳手極少。五百個寫詩者中,重重圍困著一個優秀的詩人。而更為不幸的,我們評論的精力幾乎都花在論述「嬉遊者」上。這是一個「泳手」被湮沒的時代。作為某種意義上的真詩人,絕對是孤寂的。 7.優秀詩人總是對語言瞭然與斟酌,遠遠高於大多數。拈起與放下間,盡見詩人綿密的心思。 8.詩歌具有了「類小說」的情節感。這是散文詩藝術探索的方向之一。 9.人的思維會在不自覺中陷入二元對立的泥沼,而其實在兩元的內外,有無限可能的第三者在場。而這個第三者,許多時是潛伏著的,需要詩人挖出來。 10.角色的性質來分辨「散文詩與微型小說」的不同。散文詩的述說角色即詩人自身的投影,而微型小說不是。 11.優秀的作品讓文體的爭議遏然而止。……優秀的作品讓我們心中的豹逸出牢籠,躺伏於樹幹上凝視這個紛亂而危機四伏的叢林! 12.論詩,我一貫主張「除了語言,別無其餘」。白話詩因為褪下了所有形式枷鎖,就得回歸到語言去。 13.沙克詩集名字「向裏面飛」,正是詩歌語言的最佳注腳。日常語言是外張的,以傳遞訊息為目的,而語歌語言卻是內斂的,向裡面飛,止於細微,直戳未曾發見的事物,以達到奧地利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說的:「我不是以眼睛看世界,我以心看。」 14.我們應如何看待白話詩裏的生活語言!最基本的情況是,在分行的處理中,語言因為斷落、重組而與散文不同。但更為藝術的技法是前面所說及馬拉美的「移調」,即通過改變語序與詞性、詞義等方法,以突破生活用語的邊界。 15.於詩歌而言,「獨斷」是詩人必要的自覺與自信,而這種述說較之親身目睹有可能更為接近「真相」。真正的詩人必定明瞭,「事實」與「真相」間的差距。在假新聞滿天飛的時代,詩歌存在的價值即是:雨落在所有卑微的泥土上,詩能扒撥出真相來。 16.一幢大樓與一個郵筒,於詩人而言,兩者截然不同。但郵筒比一座建築更為親近。 17.「詩即食,詩即命」,這是我詩觀之一隅。意思是,好詩總是穿越本能而抵達存在。 18.「簡化字」與「詩」之間的距離何其遼闊。前者是溝通工具,後者則是預言或神諭。「在詩中找出處」則便是一個真正詩人畢生所作之事。 19.福柯(Michel Foucault)說:「(詩歌裏)每一個真實的詞語某種意義上都是一種僭越。」如建築物上的僭建。生活語語是居停,詩歌語言即是僭建。 20.詩歌中所有對醜惡的描述和對現實的批判,都懷有作者的夢想在。 21.於詩人而言,只要有誠,即所謂題材並非欄柵,一枚海螺可以聽見大海浩渺,一方郵票可以牽引百年歷史。 22.所謂詩,其意義即是把口述轉化為書寫的過程。口語的情懷總更真更濃烈,具感染力。詩歌創作即是把這種真而濃厚的感情加以文學性的處理,成為藝術。 23.凡細微的書寫都帶有批判性。因為細微帶來疑問。 24.詩壇是名利場,自然有有霸權主義者,拿官方資源作惡妄為。但時間總是還優秀詩人以公道。 25.每個詩人最終都應該有他個人的「詩歌密碼」。這是作為詩歌語言的一個重要條件。

Read More

女抗癌成功移植凍卵 順產女嬰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一名來自醫學期刊案例25歲已婚未曾懷孕女子,罹患霍奇金氏淋巴瘤4期,化療前取下一側卵巢冷凍保存,31歲時表達懷孕意願,醫師判斷癌復發率低,將她冷凍卵巢解凍接受自體移植,5個月後恢復規律排卵週期,前後9.5個月自然懷孕成功分娩體重3720克健康女嬰。 奇美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科主治醫師温仁育指出,現今癌症治療技術日新月異,許多癌症的治療預後良好,也意味著有更多癌症病人在克服疾病難關後,未來會希望生兒育女組成家庭。 世界各國重要癌症學會指引皆建議,有生育需求的癌症病人應接受生育保存諮詢。其中,卵巢組織冷凍進行自體移植是一項能夠為因癌症,或是非癌症治療附帶而使將來有高度不孕風險的所有生育年齡(含青春期前後)罹病者保存生殖能力的先進技術。 早在2004年,比利時聖呂克大學醫院便成功幫助癌症病人利用癌症治療前冷凍的卵巢組織進行自體移植,並誕下一名世界首例活產女嬰。美國生殖醫學會在2019年12月正式宣告是一項可行的生育保存技術,不再視為實驗性質的技術。截至2022年,全球已累積超過萬例卵巢冷凍案例,以及300例以上利用自體卵巢移植後成功誕生的活產新生兒。 有鑑於此,為確保台灣能順利推展卵巢冷凍進行自體移植技術,避免因國際落差造成病人醫療權益之缺損,奇美醫師温仁育專程前往比利時聖呂克大學醫院,向世界首例的醫療團隊學習此核心技術,並將此技術引進台灣,造福有此需求之病人。 温仁育表示,早期介入和適當的生育保存措施,除可提高女性的生育選擇,更能讓她們在面對疾病時保有希望與未來的可能性。而卵巢組織冷凍的適應症包括癌症、骨髓移植治療、高風險卵巢早衰。生育保存首先適合經腫瘤科醫師評估後有良好的5年存活率者,惟目前都未列入健保給付。

Read More

〈耳鳴暈眩保健專欄〉耳蝸動脈入口處狹窄 聽見尖銳火車減速聲

前庭耳蝸動脈(標示1)繼續分支成後方前庭動脈(標示2)與前方耳蝸動脈(標示3)。前方耳蝸動脈(標示3)入口處發生狹窄,近端耳蝸管出現病變(紫色區)。大量血流進入後方前庭動脈(標示2),震動球囊、橢圓囊與後半規管(褐色區)。(醫師陳建志提供) 一名45歲女性,某日熬夜工作時,右耳逐漸聽到持續不斷的「嘰~嘰~嘰」,聲音相當地尖銳,彷彿火車進站減速時,輪子和鐵軌間摩擦的聲音,愈來愈大聲,會起雞皮疙瘩。原本以為是身體太累所致,遂小憩片刻,結果一躺下,就看到天花板會扭動,頭暈目眩,一閉起眼,感覺身體正被一股看不見的力量所操控,反覆地拉向右側,再放掉。到了早上,耳鳴聲更大了。 該女性患者以為是腦中風,趕緊就醫,電腦斷層檢查正常。只好轉至耳鳴門診,深入檢查,我發現她右耳高頻處出現了輕中度聽力障礙,確定是耳蝸重度病變,而非聽神經病變。請她平躺,發現她眼球一直在微微向右震動,即使做了耳石復位術,眼震依舊。 該患者其實是罹患了「前方耳蝸動脈入口處狹窄症候群」。根據解剖,總耳蝸動脈分成後方耳蝸動脈與前庭耳蝸動脈,後者再分成後方前庭動脈與前方耳蝸動脈。倘若前方耳蝸動脈入口處發因動脈硬化、發炎水腫或管壁痙攣而狹窄,近端段耳蝸管動脈缺血,高頻處耳蝸管功能受損,患者會聽到高頻耳鳴。原本要進入前方耳蝸動脈的血液,轉向進入後方前庭動脈,動脈血量增加,震動球囊及下方橢圓囊內的耳石斑,患者會感受到一陣一陣的水平加速度,震動後半規管壺腹內的頂帽,感受到一陣一陣的旋轉加速度。 此病治療,會建議每日口服抗血小板劑─阿斯匹靈100毫克或保栓通75毫克,幫助紅血球順利通過狹窄處。大量飲水,增加血液容量,增加從後方耳蝸動脈來支援的血流。需注意的是,耳石復位術無法治愈這種疾病的暈眩,唯有服用乙型受器調節劑,降低動脈搏動,方可止暈。本文個案在接受治療後1週,耳鳴及暈眩緩解,但仍建議每日服用2,000毫克的二十碳五烯酸(EPA) 至少半年,避免該處動脈管壁又狹窄。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陳建志)

Read More

早期賀爾蒙陽性乳癌 20年內仍可能復發

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治療後20年仍有復發風險,醫籲強化早期篩檢、持續治療、規律回診追蹤。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47歲鋼琴老師許小姐,34歲時因莫名咳嗽半年與觸摸乳房有硬塊就醫,檢查確診乳癌時,三種生物標記ER、PR和HER-2皆為陽性,遵醫囑治療與追蹤。9年後胸側皮膚冒出濕疹,化驗後發現是乳癌復發,且HER-2表現遭化療抑制,轉變為第二期荷爾蒙陽性乳癌! 台北榮總副院長曾令民表示,相較於歐美國家,台灣乳癌死亡率偏高、難以下降關鍵原因之一便是發生率增加太快,近26年來每年新增乳癌患者人數增加3.5倍。 為了解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病友對復發風險的認知,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公布,針對全國1至3期的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病友進行線上問卷調查,發現約9成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病友確診5年內,有近4成癌友表示非常擔心,但5年後自認「畢業」,非常擔心復發比例降為2成4。 調查也發現,逾5成病友不知道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術後20年內仍有1-5成復發風險,且接近1成(8%)癌友低估長期復發風險。

Read More

〈中華副刊〉再賞桂花

倪濤 什麼時候認識了桂花?好像已經很遙遠了,只記得那年秋天和同學去爬山,走到入口就被一陣陣的幽香所吸引,什麼花這麼好聞?空氣中瀰漫著甜絲絲的味道,我不禁四處打探著。卻有人用手指向門前的那四棵不起眼的樹說道:「就是那桂花了。」走近桂花樹,卻發現,那樹上開的花一串串的,但是花兒卻是好小好小,像小米粒一般大小且是黃顏色的小花,很不起眼。面對著如此秀小的花粒我疑惑著,難道這麼小的花蕊卻能夠散發出如此沁人心脾的花香來?有些不可思議,湊近些聞來,卻發現遠沒有隔遠了聞著香,好奇怪的花啊。 桂花不僅僅只是賞聞,其實用其花做糕點和糖果來也為美味增添了不少香氣。如桂花麻花或者桂花糕都是借助了桂花的香氣,而增添了甜點的美味。我還記得夏天桂花酸梅湯好喝至極,其實說是桂花酸梅湯,裡面的東西可是不少,如烏梅、烏棗,山楂、甘草、豆蔻、幹桂花、糖漬桂花和冰糖,這幾樣東西在一起熬製成湯汁,還沒喝就會流口水啊,當然主要起作用的香味還是來自於桂花。 印象最深的是桂花陳酒。記得,有一次聚會,一個同學帶來了幾瓶桂花酒,看著那色澤金黃,晶瑩明澈的桂花陳酒,我還以為是什麼果汁呢,就開玩笑說:「這是酒麼?分明就是果汁。」同學笑我無知,打開酒瓶蓋子給我們每人滿上一杯,我小酌了一口,沒想到是那樣的香甜,於是就和朋友一杯一杯地碰了起來,喝到了最後,終於開始頭重腳輕了起來,眼前一片轉悠,同學笑我喝醉了桂花陳,沉香倒地不識酒時,我卻還在用食指在眼前晃晃說道:「我沒醉,喝果酒怎能醉。」於是就歪到了一旁,後來酒醒後很囧,原來這樣的果酒也能醉啊,卻對桂花陳酒有了深刻的印象。

Read More

疫苗打氣兩極 流感創新低新冠翻倍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公費流感、新冠疫苗同步在10月1日開打,一週打氣出現兩極,疾管署8日公布,因颱風假影響,流感疫苗接種數為去年同期約65%創新低;新冠疫苗則逆勢增加,為去年同期的2.2倍,應與兩疫苗同時開打及陪同者可提前接種便利性有關。 根據疾管署統計,從10月1日公費疫苗正式開打以來,截至10月7日為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約73.1萬人次,疫苗接種率約11.3%,為去年同期110.1萬人次的6成5;公費新冠疫苗開打一週接種約17.9萬人次,則是去年同期8.1萬人次的2.2倍。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今年是首度同步開打「左流右新」,不過,受到上週颱風假的影響,有部分縣市被迫延後開打,因此,流感疫苗接種進度人數較去年同期略低;而新冠疫苗則受到「左流右新」兩種疫苗同時開打的效應,增進了民眾接種意願和便利性,尤其今年還開放陪打者可以提早打新冠疫苗的措施,接種逆勢增加。 羅一鈞說,本週起各地接種服務恢復正常,疾管署預估流感疫苗單週接種可破百萬人次、新冠疫苗單週接種則可突破20萬人次。 不過,羅一鈞也提醒,東北季風來襲氣溫轉涼,流感新冠等呼吸道傳染病疫情恐提前升溫,請長者幼童等11類第一階段對象把握時機踴躍接種。另陪同第一階段對象接種之民眾,倘陪同者為第二階段對象,亦可於當下同時接種新冠疫苗,及早獲得對抗主流病毒株之免疫保護力,降低感染COVID-19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在空大的第一堂課

李黎茗 學生時代因著種種原因沒能上大學,是我這輩子的痛,痛之餘,更多是自悲。來臺定居24年,其中我很努力的學習,學習如何當人妻和人母,適應如何與新鄉的一草一木相處,我愛閱讀,我愛寫作,喜歡文字或許是我與生俱來的天性。因為書寫我很快,因為文字我被受到肯定。但我認為不夠,我想更好,我想突破自己,更想成為那個有張學歷的的人。那是我這些年很想做的事情,只是後來,為了家庭,為了生活,始終沒能踏出這一步。 就在今年,再次在孩子們的鼓勵下,我又燃起求學之路。首先找學校,找哪間?哪間又符合我們新住民?哪間學校的費用又是我負擔得起?要兼顧好家庭又要工作的我及這群人,如何在科技時代完成學業,更是一大挑戰。就拿3C白癡的我來說,如上網課我是不是能完成每一次的功課……等等問題就如陷在沼澤泥塘一樣讓我進出兩難。 曾在書上讀過這麼一句,「如果你真心想做一件事,宇宙萬物都會起來幫你」,我是很相信這句話的。某天,女兒,好友,包括央廣的主持人范老師都在這個時間點出來幫忙,建議,給鼓勵。他們一個個不是在網上幫我搜尋資訊,就是從他們身旁的朋友幫忙瞭解。 某日,當我和閨蜜聊到想在臺灣再次上學時,沒想到閨蜜也早就想過,來去求學。最後當0.5的火引碰上另一個0.5的火引,就碰出了一個衝天的炮花。於是,我們就朝那個沒有盡頭的的「一」奔去了。第二天一早(即1月24日)閨蜜載我驅車直奔位於陽明交大校區的空中大學新竹校區。學務處兩位年輕的老師耐心和我們講解空大上課時間及環境: 「大多是網課,偶爾有面授課,上午課,或下午課,還有晚上的,可選適合自己的時間來上課。」 聽完老師的講解。我和閨蜜對了一眼,心中一致得出一個初步的結果。 「它可讓我們在工作家庭兩頭忙中,不受任何限制的接受學習。」 空大為所有渴望知識的人打開了一扇門。當下我倆立馬報名,繳費,指導中心的老師建議我倆選修兩門四學分的課,一門是生活美學,一門是數位學習環境及操作與應用。就這樣開啟了我們在臺的學習旅程。 2月19日這天,我和閨蜜迎來了在大學裡的第一堂課,「空大數位學習環境的操作與應用」,那天我早早等在線,晚上六點五十分左右,登入虛擬教室的同學越來越多。 「同學:首先麻煩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學號哦!」助教叮嚀我們這些新生發出的第一條信息。 這是一堂一學分排在晚上的網課。七點準時一到,老師立馬開講,滾動的留言版上立馬熱絡起來,一個個的禮貌招呼語,洗版了讓我眼花。因為是第一次上課加上緊張的關係,課堂上我總是在老師的聲音和那個箭頭中走丟,課程內容自然是有聽沒懂,這門課分三週上完。 上完第一堂課後,和閨蜜討論起學習心得才知,我們是一樣有聽沒懂,彷彿又看到了,什麼是波,坡,摸,又什麼是A,B,C,幾十年後類似的場景又出現在眼前,什麼是數位學習資源,所謂的網上寫作業,各種登入的學習窗口,以及完全體驗了一次霧裡觀花的相同概念,才知讀書這件事對中年的我倆來說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於是,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和閨蜜就開始沒日沒夜的苦讀起老師授課的影片,筆記作好做滿,遇到「業障」時,筆記裡找不到的就潛進討論版上,偷看同學們的學習經驗甘苦談。有一天,還讀到淩晨一點半,讀到我有點想吐。才在腦中捋出一些頭緒。如:(電腦版)章節中的學習進度,從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學習百分比;教材是否漏讀,(藍o中打√表示以讀)學習分析中開學以來我造訪了二千零二十五次,我的閨蜜更是厲害,是全班第一名,我則是第三名,在第二堂課上老師用玩笑的語調點名說:「前幾名的同學,希望你們是有在認真看教材。」聽了當下是有小小難過的,其實在那堂課的同學中我猜應屬我和閨蜜是弱勢,因為我倆從小就沒摸過電腦,教育程度也不是很高,別說上網課。我倆清楚自己的不足在哪?如在空大讀書,我們一定會比任何人要辛苦,如果想不被當掉,那麼必須要付出多倍的努力才能跟得上學習進度。然而,我和閨蜜的第一名和第三名,讀書點不是在公車上,就是在廚房裡,還有的在午餐的碗沿邊配著閨蜜做的講義吞咽,消化。甚至前幾週我還放下所有事情(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都是在讀書。就讀過的課程已來到數位應用的最後一堂課,接下來就是多堂的生活美學課,再接下來的科系有得我去探討。 雙主修的女兒(社會系,中文系)問我,妳修的這兩門課妳喜歡哪一門,偏文科的我當然是生活美學,因為美學這東西本來就沒一個規範的答案,它是要用心去感受,去聽,去發現,去傳導。相信很多人聽過活到老,學到老的勵志口號,但應該很少聽過活到死學到死的勉勵詞吧!生活美學課程中的終生學習不老人瑞趙慕鶴老師就是這樣奉獻了他的一生,十四歲學習鳥蟲體,八十七歲就讀高雄空大,九十二歲學唱戲,九十三歲去醫院當志工,九十五至九十八歲考上南華大學碩士,也是最高齡的碩士生,九十八歲學電腦並到清大旁聽準備考博士班,一百歲作品獲大英博物館典藏。一百零八歲仙逝,這種擁有美麗的有德者自然散發芬芳氣息,也能激勵更多人,這活到死,學到死的不老精神,是最溫馨最耀眼的。想到這,突然明白這些年,我一直在意的那張學歷彷彿沒那麼重要了。

Read More

雙北爆登革熱群聚 降雨不利防治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8日表示,雙北本土登革熱群聚一週增10例,個案數已明顯下降,惟颱風過後、東北季風仍帶來連續降雨,積水恐不利後續噴藥等防治工作。另登革熱病媒蚊之一的埃及斑蚊今年夏天在雲林北港現蹤仍待觀察,能否順利過冬是主要關鍵,國衛院持續監測到明年春天。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國內上週新增10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居住於新北8例(新店區及中和區各4例)及台北2例(文山區及大同區各1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70多歲,男性6例及女性4例,發病日介於9月22日至10月4日,與前公布群聚個案屬同一群聚事件,均感染登革熱病毒第二型。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該群聚案累計67病例,無重症及死亡病例。風險區域仍為中和新店交界處之三介廟及天山公園周遭、中和興南市場,另文山區高風險菜園亦已立牌拉警戒線管制。惟群聚個案均感染登革熱第二型病毒,須注意非典型症狀(容易有腹瀉、惡心、嘔吐等腸胃症狀),且重症及致死機率較高。

Read More

2類亞洲人罹肺癌難治療

本報綜合報導 藝人汪建民不敵肺腺癌離世,享年56歲。醫師說,目前臨床肺腺癌治療效果最好的是標靶治療,亞洲人、女生、不抽菸更容易有標靶突變基因,男性、抽菸2類亞洲人治療可能較困難。 汪建民曾表示,去年10月發現罹患肺腺癌第4期,體重掉了12公斤,經過10個月治療,身體好轉。沒想到今年8月底發現癌細胞已侵蝕到骨頭,9月初住進醫院後,就再也沒出來。 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肺腺癌化療有效機會平均約1、2成,大約存活半年至9個月,再加上癌細胞轉移,單靠化療基本上大概只能再活2到3個月,對於汪建民離世消息,「其實沒有太意外。」 蘇一峰說,雖然肺腺癌的化療成功率不高,但隨著標靶藥物的進步,肺腺癌患者存活5年以上,仍時有所聞,標靶藥物效果較好,是目前肺腺癌患者的第一線治療。面對肺腺癌新確診患者,都會先進行癌細胞切片染色,釐清是否帶有可使用標靶藥物的基因突變,這是治療策略規劃關鍵。 蘇一峰表示,肺腺癌患者可使用標靶藥物攻擊帶有基因突變的癌細胞,治療成功率可達7至8成,其中亞洲人、女生、還有不抽菸者會更容易有標靶突變基因,若患者為男性抽菸者,有標靶突變基因機率可能從6、7成一口氣降至3成,可能比較難治療,存活率自然也會降低,提醒民眾不要抽菸。 肺癌常會與抽菸做聯想,但蘇一峰說,與抽菸有關鱗狀上皮細胞癌、小細胞肺癌,並非台灣肺癌多數,台灣肺癌最大宗是肺腺癌,與抽菸關聯性較低。台灣肺癌人數越來越多,有很多醫生表示,台灣菸害防治這麼久,是否是方向走的不太對。 如何預防肺腺癌,營養師薛曉晶分享6大飲食重點,包括選擇地中海飲食模式、增加膳食纖維攝取、減少紅肉與加工肉類、避免內臟食物、多吃含大豆異黃酮食品,以及戒酒。其中她提到,研究發現,攝入大豆異黃酮可降低肺腺癌風險,特別是在亞洲人群,食物來源如豆類、豆製品、豆腐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