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快遞數位化解決方案跨境電商確保節假日物流通暢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2024雙十一網購活動正在熱烈展開,聯邦快遞引據調查研究指出,「雙十一」、「黑色星期五」、「網購星期一」等大型網購活動對吸引消費者參與購物旺季至關重要,超過一半(57%)的消費者更喜歡在電商平台上購物,70%消費者的動力來自於購物節的大量折扣和促銷活動,該結果突顯了此類活動對電商賣家和消費者的重要性。(附圖由聯邦快遞提供) 根據調查,對於消費者而言,「免運費」仍然是提升購物體驗和驅動購買決策的關鍵因素。消費者同樣也希望能在下單後2-3個工作日內收到貨物,並擁有方便快捷的配送方式選項。 消費者希望企業開發更多具備永續性的線上購物方式。消費者選購禮品時願意為永續性的包裝額外付費,這也使得提供永續性選項的企業更容易從競爭激烈的電子商務市場中脫穎而出。 聯邦快遞亞太區總裁裴佳華表示,亞太地區的送禮旺季從耶誕節前一直持續到農曆新年,為期數月之久。當前跨境電商持續迅猛發展,電商賣家正在加緊籌備,力求在此節假日銷售旺季提高銷量,尤其是中小企業。聯邦快遞憑藉覆蓋廣泛的物流網路以及智慧、直觀的數位化解決方案,幫助企業為消費者提供卓越的購物體驗,並確保節假日物流通暢,從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贏得機會。 該項調查研究覆蓋十二個亞太地區市場200家中小企業和300位消費者,旨在瞭解其對購物節的預期、購買的動力和顧慮,發掘在購物旺季塑造消費者行為的關鍵趨勢。調查研究顯示,70%的中小企業預計今年購物節的銷售額將同比增長,近80%的企業認為增長將主要來自亞洲市場,尤其是東南亞市場。這種樂觀態度反映了整體市場趨勢,即得益於數位技術應用和跨境貿易發展,東南亞電子商務市場2024年實現了雙位數增長。此外,亞洲的區域內貿易持續迅猛增長,預計2030年將超過13.5兆美元。

Read More

我國際商港旅客量擺脫疫情前三季旅客量增加近七成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今年我國際商港旅客量擺脫疫情榮景再現,前三季旅客量比去(112)年同期增加近七成。 交通部統計指出,今年一至九月我國際商港旅客量為94.25萬人次,不但超過去年全旅客量68.56萬人次,比去年同期持續回升69.64%,其中六個月單月旅客量超過十萬人次,今年全年回升至一百萬人次以上水準只在一步之遙。 前三季旅客量仍以基隆港馬首是瞻,係以76.89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一點四倍(+142.63%),並佔總旅客量八成以上比重(81.3%),其他各港旅客量分別是:高雄15.12萬人次(-22.89%)、花蓮14449人次(+23.44%)、台中4406人次(+13.94%)。

Read More

第二屆創新永續實踐競賽在海大 創新思維提出解決方案

(海大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臺北聯合大學系統「2024第二屆永續創新實踐競賽」決賽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盛大舉辦,期望深化學生對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認知與實踐,並鼓勵學生跨校、跨系所組成團隊,發揮創新思維,提出永續議題的具體解決方案,總獎金高達新臺幣10萬元,各組獎金最高的有3萬元。 臺北聯合大學系統(USTP)的成員包含國立臺北大學、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醫學大學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今年由海洋大學擔任輪值學校,故由海大社會責任實踐與永續發展中心負責此項競賽業務。本次競賽區分為永續創新創意組及永續實踐組,北聯大的學生相互跨校、跨系所組隊,將近40隊,計100多位學生報名。經過初選,決賽永續創新創意組及永續實踐組總共有20個隊伍,計60多位學生在海大現場面對評審進行簡報、播放製作的影片及答詢。 本次競賽由海大社會責任實踐與永續發展中心主任張文哲中心主任擔任主席,並邀請臺北聯合大學系統四校共8位老師擔任評審,包括:臺北大學永續辦公室洪健榮執行長及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劉坤億副教授、臺北科技大學資源所余炳盛所長及校務研究暨永續發展中心USR 顧問黃志弘教授、臺北醫學大學跨領域學習中心王明旭主任及通識教育中心謝宗宜兼任助理教授、海大永續中心永續發展組周睦怡組長及社會責任實踐組何攖寧組長。 永續實踐組金牌獎為「珍愛團隊」、銀牌獎為「影像辨識與資料串流應用於無人機河岸檢測系統」團隊及「卯澳里海實踐」團隊、銅牌為「死灰復燃」團隊及「診所藥袋維新」團隊與「風力與氫能雙贏政策」團隊。永續創新創意組金牌獎為「MicroCleaner 讓垃圾變黃金—解決塑膠問題的好幫手」團隊、銀牌獎為「創新永續社會有限訊號非同步量測之三端子輸電線路人工智慧型故障定位」團隊及「綠色行動聯盟」團隊、銅牌為「實在新」團隊及「綠洲希望城市」團隊與「夥雞伴麵」團隊。

Read More

港務公司首辦數位發展應用工作坊競賽 祭出獎金吸引數位創意提案

港務公司「數位發展應用工作坊」提案競賽第一名及最佳人氣獎-「公用散雜貨碼頭營運效率智慧化管理」提案團隊。(港務公司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臺灣港務公司舉辦首屆「數位發展應用工作坊」競賽,由總公司及基隆、臺中、高雄、花蓮分公司同仁跨單位組隊提案,競爭激烈,從24組提案中挑選出9組進入決賽,最終經8位內外部專家學者評選,由「公用散雜貨碼頭營運效率智慧化管理」團隊獲得第一名,獲頒2萬元獎勵金;第二名「隨時隨SEE,坐擁港灣」獲得1萬6千元;第三名「履約一把罩」獲得1萬2千元。 臺灣港務公司表示,此次「數位發展應用工作坊」競賽活動先在基隆、臺中、高雄、花蓮港口所在地,進行了4個月的提案培訓及初選,從24組提案中選出9組入圍決賽。獲獎團隊中,第一名團隊以「公用散雜貨碼頭營運效率智慧化管理」為主題,運用RPA(流程機器人)技術辨識及處理逾萬筆船舶簽證與艙單等資料,除可望透過數位工具降低人工作業,並有助分析客戶貢獻度、發掘潛在商機;第二名「隨時隨SEE,坐擁港灣」結合CCTV與AI辨識技術,建置港區數位儀表板,即時偵測垃圾、設施損壞等異常狀況,實現港區智慧化管理;第三名「履約一把罩」聚焦工程管理流程優化,透過系統整合與自動化簽核,每月減少30%以上行政作業時間。本次競賽的各項提案橫跨營運管理、安全監控、工程履約等多元面向,並結合數位工具應用,為港口營運管理帶來更高效的營運模式、更精準的管理決策,以及更安全的作業環境。 臺灣港務公司業務副總經理鄭淑惠表示,首屆「數位發展應用工作坊」競賽團隊主要由基層同仁組成,希望引進創意能量,作為啟蒙數位思維的種子,競賽成果豐碩,這些來自第一線的創新方案,不僅展現同仁的創意能量,更為提升港口營運效能帶來實質效益。鄭淑惠強調本次競賽的目的在於激勵同仁敢於突破及勇於嘗試提出新想法,希望未來透過這樣的平台,孵化更多數位創意想法轉化為實際港口應用服務。

Read More

海保署前往新加坡學習海洋污染應變技術 強化海洋防護網

所有參訓學員順利完訓。(海保署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率領中央及地方應變主管機關及相關事業夥伴,飛往新加坡進行專業海洋污染應變訓練。海保署說明,為因應全球貿易增加帶來的海洋化學品污染風險,此次訓練旨在提升海洋應變人員的專業能力與應變效率,參訓的30位學員皆已順利完訓並取得 OPRC-HNS 操作級與管理級證書。 海保署表示,此次特別邀請英國 Gorton Consultancy Limited 的專家進行指導,增強我國在面對海洋污染事件時的應變能力,課程涵蓋化學品分類與標示、國際海運危險品章程(IMDG Code)及有毒有害物質(HNS)的運輸及洩漏應變策略等,更實地前往新加坡Resolve Marine 海事公司參訪並交流海難事故應變心得,也邀請國際油輪船東污染防治協會(ITOPF)分享其在海難事故的賠償計畫,課程最後以假定情境進行分組兵棋推演作為總結。 海保署指出,由於海上載運的化學品來源多樣、成分複雜及型態多元,相較於海洋油污染事故,化學品事故在應變上最大的挑戰主要來自化學物質的差異性(火災、爆炸、毒性和環境危害)和不同物質特性展現(氣體/蒸發、漂浮、溶解及沉降),本次訓練更著重於事故案例解析,深入剖析化學品洩漏的應變策略及物質特性,強調事故發生初期的關鍵決策對污染控制的重要性。 海保署署長陸曉筠說,本次訓練共30位學員皆順利取得 OPRC-HNS 操作級與管理級證書,透過此次訓練及寶貴的經驗分享,學員能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術,進一步強化我國的海洋污染應變網。海保署亦將持續培訓海洋污染應變人力,確保海洋環境的永續發展。

Read More

台船承造海巡署艦隊連江艦交船暨花蓮艦命名下水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台灣國際造船公司基隆廠承造海洋委員會海巡署艦隊分署第三艘1000噸級巡防艦「連江艦」交船暨第四艘「花蓮艦」命名下水。 台船公司承造海洋委員會海巡署艦隊分署六艘1000噸級巡防艦,基隆廠昨(六)日舉辦第三艘「連江艦」交艦及第四艘「花蓮艦」命名下水聯合典禮,活動由行政院鄭麗君副院長主持並率同海委會管碧玲主委、台船公司黃正弘董事長與基隆市議會多位議員、基隆市政府代表,及海巡之友會幹部等產官學各界共同見證參與,其中「花蓮艦」特別邀請由鄭副院長命名與擲瓶,希冀為本艦帶來滿滿祝福、保衛海防。(見圖,台船提供) 台船表示,海洋委員會海巡署為加強巡邏台灣海域及保護漁民,特別委由台船建造六艘1000噸級巡防艦,首艦彰化艦已於111年11月交船,第二艘台中艦於112年12月交船,昨日第三艘「連江艦」交船,第四艘「花蓮艦」命名下水。 新造1000噸級巡防艦船身相較過去1000噸級巡防艦更長、更大,耐浪性更強,武器系統方面,搭載中科院開發之鎮海武器系統,取代 40 快砲,該系統射程約 10 公里,可裝載 42 枚 2.75 吋火箭彈,負責水面近戰防禦任務,對射距內目標具威嚇與攻擊的能力。同時配備射程達120米之高壓水炮,能在東北季風期間海象惡劣之海域執行護漁及查緝走私偷渡等勤務,有效打擊越界作業之大陸漁船,提升我國海域執法與護漁能量。 台船公司將協助海巡署及海軍造艦之需求,參與各型作戰與後勤艦艇之設計與建造工作,以滿足海巡署及海軍之所需各類型艦艇之汰舊換新期程,力推「國艦國造」造艦方案期許,亦配合政府推動「國艦國造與造修合一」之既定政策。

Read More

立院交委會考察馬祖及參加高雄馬祖包機首航儀式 交長陳世凱指示推動各項交通暨觀光建設

(交通部航政司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立法院交通委員會6日考察馬祖地區交通及觀光建設,此次馬祖考察立法院由陳雪生委員與連江縣縣長王忠銘、縣府各局處首長及相關縣議員等民意代表親自出席。交通部由部長陳世凱率次長林國顯、航政司司長韓振華、公共運輸及監理司司長林福山、觀光署署長周永暉、民航局局長何淑萍、航港局局長葉協隆、公路局局長陳文瑞、中華電信董事長簡志誠、中華郵政總經理江瑞堂等主管人員參加,另數位部亦派代表出席。 上午考察行程首先赴馬祖大橋預定地勘查,馬祖大橋計畫係由連江縣政府委託公路局辦理綜合規劃作業,綜規報告業依行政院相關意見修正完成,另因本大橋海事工程困難度高,國發會現正委託國外顧問公司再詳細評估其工程可行性、經費合理性等。陳部長表示,馬祖大橋未來完成後,可以陸運方式連結南、北竿,交通運輸更有效率,屆時如南竿機場配合拆除,可讓土地作更活化的運用,後續國發會評估結果定案後,交通部及公路局將積極協助縣府辦理綜合規劃檢討修正相關事宜。 接續立法院交通委員會進行連江縣交通觀光座談會,針對縣府所提觀光、陸海空運提案逐一討論處理。觀光部分,縣府提案馬祖淡季振興旅遊獎勵活動,陳部長表示將由觀光署針對活動予以協助,共同行銷及推廣馬祖淡季觀光旅遊。陸運部分,縣府爭取補助南竿鄉清水村停車場新建工程,部長請縣府儘速將計畫提報公路局進行審議,以利納入「前瞻基礎建設-城鄉建設-改善停車問題計畫」審核補助;另馬祖大橋計畫部分,部長已請公路局後續依國發會評估結果妥予檢討修正。 海運部分,縣府提案補助新建客貨船加強疏運、補貼連江縣海運補貼1.1億元事項,航港局提出縣府先就針對新建客貨船各種營運情境進行財務分析、調整相關海運經營管理合約等建議,陳部長指出,海運在馬祖地區聯外交通扮演重要角色,歷年來交通部亦協助縣府爭取各項補助,請航港局協助縣府進行新建客貨船可行性評估作業及審查,也請縣府參考航港局建議尋求改善作法。另提案建構莒光鄉與南竿鄉之間貨運渡輪,航港局已協助提供縣府參考澎湖縣租用貨船之模式,委託民間船舶執行物資運補,並將持續協助縣府研討精進做法。 空運部分,縣府提出南竿-高雄航線包機轉為定期航班,請中油於南北竿設置航空加油營運站點及相關設施等訴求,陳部長請民航局持續觀察包機成效,並邀集縣府、中油公司、觀光署及航空公司等單位評估前述包機轉為定期航班議題,以及就航空加油設施需求予以協處。另縣府提出由民航局就北竿機場跑道改善案回應地方關切關場時間並研商配套措施等訴求,陳部長要求民航局於設計及施工階段積極滾動檢討,評估縮短關場時間之可行性,並搭配連江縣政府相關配套措施,降低對馬祖居民及旅客影響。 下午考察行程,由陳部長偕立法院交通委員會等委員參加高雄馬祖航線包機首航儀式,陳部長指出交通部已向提升馬祖便捷交通的目標大步邁進,相信對馬祖在地發展與觀光有大幅的助益,也已要求觀光署、民航局持續觀察包機成效,結合公、私部門妥為規劃包裝旅客遊程,吸引旅客前往,促使觀光業者與民航業者共同合作逐步開發市場並永續經營。

Read More

〈 台南市中醫師公會專欄 〉中醫針灸有效緩解足底筋膜疼痛

最近有些朋友來到診間,苦惱地說自己每天起床都感到足底疼痛,尤其是剛下床腳底觸地瞬間的那種痛感,有如針扎劍絞,非常惱人。 足底筋膜疼痛是個難纏的問題,以前被認為是腳底的筋膜與腱膜發炎而產生疼痛;在較近代的研究當中,則認為是因長期的過度負荷而導致膠原蛋白退化使得足底筋膜增厚的結果,也難怪有些病人的疼痛會反反覆覆、纏綿難癒(器質性的病變往往需要長時間的與醫師配合診療)。 足底疼痛的病程演進,大致為小腿肌肉長期過度負荷,導致小腿激痛點產生。足底肌筋膜張力變大產生疼痛、長期未處理引發膠原蛋白退化,使足底筋膜增厚。建議有小腿或足底緊繃、足底或足跟疼痛等症狀,一定要及早注意並處理這些問題。多數人以為的「足底筋膜炎」很可能只在小腿激痛點剛出現的階段,此時及早進行治療將筋膜張力復原,較能預防後續發展成真正的足底筋膜炎(筋膜增厚)。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在足部進行針刺治療後,很容易會「感覺怪怪的」,包含膝蓋的激痛點治療、小腿的激痛點治療等,這是因為身體長時間處於肌筋膜張力不平衡的狀態,突然幾針下去將激痛點解除掉、張力還原回去的瞬間身體反而會不適應;尤其腿部肌肉又一定需要出力來承重,這種怪怪的感覺會特別明顯,都屬於正常現象。建議前來治療的民眾給身體一段休息與適應的時間,通常也建議治療後24小時再開始進行運動與訓練。   (作者∕台南市長安中醫診所醫師陳柏瑋)

Read More

翁吃魔菇看到魔神仔/尿失禁 送醫搶救

台灣最常通報蕈類中毒個案為綠褶菇。(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至少有29種毒菇,一名69歲男性吃了20朵自己摘的野菇,出現幻覺,看到魔神仔、尿失禁,被送醫搶救。尿液鹼性藥物篩檢,發現psilocybin的代謝物,俗稱「魔菇」,兒童誤食嚴重恐死亡。 北榮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全世界已知的蕈類至少有5000種以上,約100~150種屬於有毒蕈類,台灣已知毒蕈至少29種。 毒物中心統計,1986~2004年間共登錄43起蕈類中毒事件,絕大多數發生在春季至秋季雨後,主因是採食野生蕈類所致。中毒者以成人為主,臨床表徵以急性腸胃炎為主,無死亡個案;1986年至去年共282名蕈類中毒諮詢個案,平均每年約7.4名蕈類中毒個案,最常通報蕈類中毒個案為綠褶菇。 楊振昌表示,含psilocybin的蕈類俗稱為魔菇,在人類已有久遠歷史,在墨西哥一帶用於宗教儀式,北歐等其他地區則有濫用個案,會產生迷幻、交感神經興奮及副交感神經的拮抗作用。魔菇中毒後30~60分鐘可產生頭暈、無力、焦慮、視力模糊、脈搏加速、高血壓等交感神經興奮表徵,可能有時空錯亂、幻覺及躁動不安。多數症狀在4小時內會消失,少數病患會持續至12小時,嚴重者可能會昏迷、高燒、抽搐及死亡,以小孩為主。 食藥署提醒民眾對野生蕈菇應遵守不採不食原則,如如誤應保留食餘檢體儘速就醫,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食藥署/提供)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提醒,看到路邊野生菇類,應遵守「不採不食」原則,也不要餽贈親友,避免誤食危害健康。若因誤食不明野菇,出現生理不適的中毒症狀,應盡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Read More

連吃3天羊肉爐 滿頭痘痘

50歲陳姓男子皮膚敏感,連吃3天羊肉爐,脖子跟頭皮長滿痘痘,搔癢難耐。(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7日就是立冬,很多民眾開始進補。一名男子連吃3天羊肉爐後脖子及頭皮長滿痘痘、皮膚搔癢嚴重。衛福部台中醫院6日召開記者會,中醫師鄭惟仁表示,進補前先了解食材及藥材屬性,補對了可以補氣養身,補錯了當心傷身。 鄭惟仁指出,補冬的藥膳種類繁多,包括「溫補」、「平補」、「涼補」等,一般健康正常人3種食補吃了都沒問題;但有些體質較燥熱或涼冷民眾,或是患有皮膚、自體免疫等疾病,就應該要選擇性進補。 鄭惟仁舉例,入冬常見的羊肉爐、麻油雞、薑母鴨、藥燉排骨、四物雞、燒酒雞等,藥性多屬於「溫補、芳香、甘甜」,服用後常感覺全身溫暖,有提振元氣、促進循環等保健作用;但若體質溫燥或患有特定疾病的人,應避免過度溫補,否則容易出現上火症狀,如煩躁、失眠、口破、長痘痘等情況加重的不良反應。 中醫師鄭惟仁建議,民眾冬令進補,可選擇「平補」或「涼補」的藥膳料理,較不會出現溫燥的不良反應,是適宜普羅大眾的選擇。(記者陳金龍攝) 鄭惟仁也提醒,體質燥熱、患有自體免疫疾病如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或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痛風等代謝性疾病,以及患有濕疹、乾癬、痤瘡、蕁麻疹等皮膚疾病患者,應避免服用溫補性質藥膳;還有正在感冒發燒、急性腸胃炎等急性感染症患者,以及癌症患者也不適合溫補。 但進入冬天如仍想體驗藥膳,鄭惟仁建議,可選擇「平補」或「涼補」的藥膳料理,如四神湯、山藥排骨、苦瓜排骨、老菜脯雞湯、香菇雞湯等都屬於藥性溫和,較不會出現溫燥不良反應,是適合大眾的選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