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重度牙周炎 光動力療法留牙

牙醫師丁羣展說,「抗菌光動力療法」是較新的牙周治療輔助方法。(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45歲徐先生因刷牙長期牙齦出血及牙齒容易敏感酸痛,就醫診斷為「重度牙周炎」,右下與左下大臼齒因嚴重齒槽骨破壞,醫師建議拔除。惟徐先生希望盡量保留牙齒,經歷一年積極非手術性治療,也努力保持口腔清潔及持續規律回診,並以抗菌光動力療法來輔助治療牙周嚴重受損區域,最後不僅保留住牙齒,還改善牙齦出血問題,牙齒敏感的症狀也減緩許多。 成大醫院口腔醫學部牙周病科醫師丁羣展指出,台灣患者對於牙周病治療的需求日益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口腔健康司的調查,台灣成年人牙周病盛行率高達8成,其中有一半處於嚴重狀況。重度牙周病的牙周囊袋深度通常較深,並伴隨齒槽骨嚴重破壞,因為預後不佳,也不適合進行牙周再生手術,牙醫師大多會建議拔除,然而大部分患者仍期望保留牙齒。針對這類情況,牙齒只能進行保守性的牙周治療,並加強口腔清潔狀況,盡量減少口腔內的牙周致病菌。 他說,針對牙周破壞較嚴重的牙齒,除了使用抗生素等藥物治療之外,「光動力療法」最近已成為新的治療選擇,針對細菌的光動力療法稱為「抗菌光動力療法」,此療法是利用光感劑將細菌染色,並使用適當波長和低輸出能量密度的雷射進行照射,達到牙周囊袋內殺菌的目的。抗菌光動力療法搭配非手術牙周性治療,顯著可改善且穩定牙周炎患者的臨床症狀,是較新的牙周治療輔助方法。 丁羣展說,持續接受牙周例行檢查與治療,平時做好正確潔牙並保持習慣,才是控制牙周病的不二法門。

Read More

血液逆流心衰 腳腫得像麵龜

蔡姓婦人因嚴重血液逆流導致心臟衰竭,童綜合醫院醫療團隊進行經導管二尖瓣膜置換手術,患者術後1週即出院返家休養。(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4歲蔡姓婦人15年前曾做心臟瓣膜置換手術,近半年她肚子、雙腳都出現水腫,腳腫得像麵龜一樣,走路困難也吃不下,童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張建榮看診檢查後,研判患者因嚴重血液逆流導致心臟衰竭,建議需要手術會診由心臟外科醫師郭家誠診療,經導管二尖瓣膜置換手術,術後1週即出院返家休養。 張建榮表示,心導管手術是用於檢查、診斷與治療心血管疾病的一種臨床術式;心導管檢查能測量心臟內各腔室壓力變化、血氧濃度、血管阻塞及心臟瓣膜功能等狀況,檢查出來的資料能幫助醫師為病人做出正確的診斷,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法。 同時也可直接利用心導管治療,打通狹窄的血管,減少心肌梗塞的危險性;這次將裝載人工瓣膜的導管以打針方式從股靜脈進入,藉由X光機協助順著血流進入到心臟,經由顯影劑輔助下,達到二尖瓣膜後進行置換,取代原本老舊的瓣膜。 郭家誠指出,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進入台灣已10年以上,目前健保已經有條件納入給付,只要符合80歲以上,或需再進行第2次心臟手術,或血管鈣化嚴重,或胸部做過放射性治療等患者,可專案申請減免許多手術費用。 經鼠蹊部經導管二尖瓣膜置換手術是這幾年才開始進入台灣,技術門檻相對高,目前仍需全額自費。而對於開刀風險過高的患者,不論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或二尖瓣膜置換都是患者與家屬的一大福音。 童綜合醫院副院長鄭伯智表示,目前人工瓣膜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生物瓣膜,使用10年左右就會硬掉退化,需要再進行第2次手術;另一種是機械瓣膜,可一直使用,但需要持續服用抗凝血劑。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因為沒有切口,僅有一個1公分針口大小的傷口,疼痛感幾乎沒有,對於高齡患者或者需要動第2次手術的民眾,是最佳的選擇。

Read More

高醫大、彰基開發 AI預測肺阻塞

高醫大與彰基共同推展醫療大數據研究新方向,盼為台灣醫療帶來更多創新突破。(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肺阻塞位居全球十大死因第3名,每年死亡人數近300萬人,目前台灣肺阻塞病人面臨著高死亡率、高住院率、高惡化率及高共病率的「四高問題」。高醫大與彰化基督教醫院攜手開發能預測肺阻塞病人急性惡化的AI模型,並共同舉辦一場成果研討會,展示雙方在醫療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臨床數據應用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高醫大指出,這場研討會凸顯雙邊在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及急性病預後管理中的合作成就,為醫療研究和臨床應用帶來了新的思維。 高醫胸腔內科許超群教授團隊與彰基林慶雄副院長團隊共同開發能預測肺阻塞病人急性惡化的AI模型;藉由此類AI預測模型,醫療團隊能夠更精確地預測肺阻塞疾病進展及預後情況,幫助醫師為患者提供個人化的治療方案,並在病情惡化前提前介入。這項技術對於肺阻塞病患者達成預防急性惡化及降低死亡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高醫家醫科李純瑩主任與彰基家醫科劉晏孜主任團隊合作研究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藥風險,藉由大數據分析揭示了潛在的不適當用藥風險,並提出用藥監控與調整建議,將有助於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提升病患用藥安全。 高醫胸腔外科張博智醫師與彰基胸腔外科黃章倫主任團隊研究發現,臨床上胸部鈍傷後的康復過程較為複雜,且面臨較高的併發症風險,如呼吸衰竭等,藉由到院時所量測的生命徵象和患者的年紀、與相關共病等大數據可以預測病患的預後,所屬醫療團隊可以針對此類患者提供更適宜的治療,以減少併發症及提升生活品質。 高醫林宗憲副院長與彰基大數據中心許秋婷組長團隊合作,運用AI技術建構住院患者心臟驟停的早期預測模型,能即時辨識高危險群患者;該系統將顯著提升醫護人員的應對效率,為病患爭取更多寶貴的搶救時間。

Read More

超微創脊椎手術 當日即出院

北醫附醫超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民國107年引進脊椎內視鏡設備,將超微創內視鏡運用椎間盤切除、脊椎狹窄減壓及內視鏡脊椎融合等脊椎減壓手術,引領治療新趨勢。(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77歲洪先生因腰部疼痛及腿部麻木而就醫,經診斷為椎間盤滑脫,經北醫附醫以超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手術當日便能下床走動,當天即返家休養,腰部疼痛感明顯解除,展現超微創脊椎手術「傷口小、臥床少」的優勢。 收治洪先生的北醫附醫骨科部主任吳孟晃表示,傳統脊椎開放式手術通常需要大範圍切開皮膚和肌肉,傷口較大,恢復也較長,診間往往有病人聽到脊椎手術就擔心卻步。 為提供更安全、高效的脊椎治療模式,打破傳統脊椎手術傷口大、住院時間長的印象,北醫附醫107年引進脊椎內視鏡設備,將超微創內視鏡運用於椎間盤切除、脊椎狹窄減壓及內視鏡脊椎融合等脊椎減壓手術,以極小傷口和精準操作,助病人加速術後恢復。 截至112年11月,脊椎內視鏡手術已治療470位病人。今年4月起更結合新推出的「樂康專案」,截至8月已有21位病人術後復原良好,當日手術、當日出院,大幅提升就醫舒適度與生活品質,開創脊椎手術新趨勢。 吳孟晃強調,隨著人口高齡化,對長者而言,長時間臥床休養可能導致肌力流失,也可能增加跌倒及其他健康風險;超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快速復原的優勢,讓病人手術當天即可下床走路,縮短病人住院與臥床時間,有助於長者保持身體機能,減少肌肉流失風險。

Read More

55歲以下白內障手術 年增30%

食藥署提醒家長,2歲以下幼童切不可使用3C產品,以維護眼睛健康。(食藥署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醫師提醒,台灣1年約有27萬人接受白內障手術,白內障不再是老年人專利,55歲以下以每年30%速率增加,深度近視者本就是屬於白內障高風險族群,有家族史、長期服用類固醇、糖尿病患者、眼睛曾受創者更要注意。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副署長王德原27日在食藥署記者會以自己經驗提醒,當視力減退、模糊、看東西色調改變,像是看東西都變黃色,或是有畏光、黑點、複視等現象,就要快點找眼科醫師。 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任呂大文指出,過去白內障好發於60歲以上民眾,現行健保給付規定55歲以下白內障手術,必須事先申請,依健保資料庫來看,這部分以每年30%的速率增加,可見年輕人、55歲以下白內障比例越來越高。 呂大文說,遇過比較特殊年輕個案是年約19、20歲患者,近視高達3000多度,深度近視者本就是屬於白內障高風險族群,其他高風險族群還包括家族史、長期服用類固醇、糖尿病患者、眼睛曾受創、眼睛發炎或長期虹膜發炎等,視力變差、對比敏感度差、視覺模糊、辨色力下降等都是白內障可能產生的影響,嚴重恐失明。 台灣1年約有27萬人接受白內障手術,超過台灣2300萬人的1%,成為常見且逐漸年輕化的疾病,跟3C產品普遍使用相關,所以國健署才會著力於兒童視力保健,控制近視就可以減少白內障的早期發生。 當白內障造成視力模糊而影響工作或生活時,便是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的適當時機。呂大文說,手術方式包括囊外摘除術、超音波乳化術、雷射乳化術等,至於人工水晶體選用,則視使用者本身需求,年齡、健康狀況、日常生活、工作性質等,加上醫師評估患者度數、角膜、視網膜、黃斑部及視神經等是否能發揮水晶體的功效。 食藥署補充,據統計,過去3年累計共92件不良反應通報,其中35件是屬於術後不良反應、57件認定與產品相關;術後不良反應如炫光、頭痛、眼壓升高等,產品問題則多半在術前就已經發現,比方說有刮痕、異物等,後續都有進行相關矯正預防措施。

Read More

台大×迪士尼 打造歡樂治療空間

台大兒童醫院、喜願協會與迪士尼共同打造兒童門診治療中心,讓病童不再對於就醫抱有恐懼。(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大兒童醫院、喜願協會與迪士尼合作打造兒童門診治療中心27日啟用,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指出,他小時候也怕看病,看到穿白袍的醫生就會被嚇哭,台大與迪士尼合作打造更溫馨、歡樂的治療空間,可讓病童不再對於就醫抱有恐懼。 迪士尼台灣及香港董事總經理陳永樂表示,自2018年起迪士尼以1億美金推出兒童醫院計畫,由迪士尼幻想工程師打造,以觸人心弦故事及豐富多元經典動畫角色,構築溫馨、歡樂治療空間,重新塑造病童與家屬的入院體驗,讓病童不再對於就醫抱有恐懼。 陳永樂表示,目前已在全球45個地區之1300餘家醫院推出迪士尼候診或治療區,台灣地區目前已與北醫附醫及台大兒醫合作。迪士尼兒童醫院計畫也將持續在台灣拓展,以生動的迪士尼經典角色與故事,擺脫傳統治療空間的緊繃與冰冷感,舒緩病童們的焦慮與恐懼。 台大兒童醫院李旺祚院長表示,今年是台大醫院兒童醫院10歲生日,兒童門診治療中心打造成以迪士尼為主題之兒童治療空間,相信每位病童在接受治療的同時能感受迪士尼經典角色的正向溫暖力量,進而勇敢的去面對各種治療,而不再感到害怕。

Read More

部桃舉辦糖友表揚活動 籲大眾重視慢性病管理

桃園醫院糖尿病中心於本周舉辦了以「長壽與幸福健康」為主題的優良糖友表揚活動。(圖/部桃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為鼓勵糖友們在健康管理上的努力與成就,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糖尿病中心於本周舉辦了以「長壽與幸福健康」為主題的優良糖友表揚活動。此次活動表彰了在血糖、血壓、血脂三項指標均達標的糖友,並藉由頒獎與經驗分享,激勵更多人重視糖尿病與慢性病管理,展現健康生活的可能性。 部桃副院長鄭舒倖表示,能為這些優秀的糖友頒獎是一份榮耀。他們的自律、堅持與正向態度,不僅帶來積極的健康成果,更成為社會的榜樣,激勵更多人追求幸福與健康。 藉由頒獎與經驗分享,激勵更多人重視糖尿病與慢性病管理,展現健康生活的可能性。(圖/部桃提供)   部桃說明,活動設置了多項獎項,包括「ABC達標獎」、「長壽獎」、「優良糖友獎」口服藥物組與胰島素藥物組、「幸福健康獎」及「妊娠糖尿病幸福健康獎」。其中,「ABC達標獎」特別表彰在血糖、血壓及血脂控制上表現卓越的糖友,展現糖尿病管理的可行性與成效。 部桃提及,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新增的「幸福健康獎」,以世界衛生組織的幸福指標量表為依據,表彰那些以樂觀心態面對生活的糖友。92歲的周先生為獲獎者之一,他談到,「雖然獨居,但我透過定期服藥與均衡飲食,成功管理血糖,甚至能親自下廚招待家人。」周先生的故事充分詮釋了長壽與幸福的真諦,令人感動。 部桃新陳代謝科主任李瑞祥指出,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糖尿病已成為一種與老化密切相關的慢性疾病,管理過程需結合身心靈照護,並強調家人及照顧者的合作,以實現個別化健康目標。營養師團隊則分享了高齡糖尿病飲食管理的核心在於「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藉由量身訂製的飲食計畫,幫助糖友獲得全面的營養支持。 糖尿病衛教師吳怡函感性地說,「作為糖友的陪伴者,看著他們在健康管理上逐漸進步,並找到自信與幸福,這是我們醫護團隊最大的成就。」她相信,透過持續的陪伴與教育,能幫助更多糖友邁向幸福健康的生活。 院方透過專題講座與多元互動,向大眾傳遞「幸福健康」的理念,展現多專業團隊攜手糖友共創美好未來的承諾。部桃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糖尿病教育與關懷,與糖友一起實現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景。

Read More

四次抗癌經歷教會他:癌症不可怕!積極心態才是康復關鍵

唯有保持樂觀、積極治療,才能活得更健康更快樂。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林宗憲、潘昱僑報導 有些民眾可能罹患不只一種原發性癌症,可能的原因包括吸菸、不當飲食等生活習慣,或隨著年齡增長而引發的基因變異,進而增加致癌風險。高齡72歲的電子公司董事長劉秋其,曾先後罹患過大腸癌、鼻咽癌及治療後又復發的膀胱癌。劉董事長表示,癌症其實並不可怕,但如果心態上已經失去信心,沒有立即尋求醫療,等到出現疼痛、不適,恐怕已經到了晚期。唯有保持樂觀、積極治療,才能活得更健康更快樂。 罹患多種原發性癌症原因多 恩主公醫院副院長同時也是泌尿科醫師王炯珵表示,先後或同時罹患一種以上癌症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可能是基因突變或特定致癌基因的影響。在身體老化過程中,致癌基因可能會在不同時期被啟動,例如年輕時得過甲狀腺癌,而後確診大腸癌的情況發生。此外,吸菸、飲食不當等不良習慣也會加速致癌基因的啟動,進而增加多種癌症的風險或引發癌症復發。 積極治療 才能避免病情惡化 劉秋其董事長表示,50歲那年健檢時,發現大腸內有一顆類似小山丘的腫瘤,醫師建議馬上動手術。在得知後立刻調整心態,不但配合醫師指示接受手術治療,並開始學習養生飲食、規律運動。劉董事長說,「其實癌症並不可怕,怕的是一個人的心態,如果對身體異狀沒有立即尋求檢查、醫療,等到出現疼痛或不適感的時候,恐怕已是晚期了。」 比癌症更可怕的是投降心態 劉秋其董事長分享他第二次罹癌的經歷,雖然他過去沒有吸菸習慣,但持續出現咳嗽、鼻塞等症狀,在朋友提醒下,他前往到醫院檢查,透過鼻內鏡發現一顆腫瘤,經切片確診為初期惡性腫瘤,並立即接受手術治療。 第三次罹癌時,他因為出現血尿,再加上有過兩次罹癌的經驗,立即尋求王炯珵副院長檢查。經電腦斷層掃描後發現膀胱有5個亮點,手術後確診為初期癌症。劉董事長認為,癌症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心態;如果身體出現異常而沒有即時就醫檢查,等到疼痛或不適無法忍受時,恐怕已經是晚期了。 ▲恩主公醫院副院長王炯珵   規律運動是對抗癌症的不二法門 王炯珵副院長表示,確診罹癌後,除了配合醫師的指示,還應瞭解目前是第幾期,因為每個癌症分期對應不同的治療方式,無論是手術、化學治療還是放射治療,都應選擇成功率最高的方式來進行。此外,根據英國癌症醫學會的研究指出,化療、放射治療可能會引起噁心、嘔吐、體能下降等副作用。因此,醫師應依患者的體能狀況開立運動處方,例如建議每週運動三次、每次30分鐘、每次心跳達130次以上的「333原則」,以幫助患者維持體力,能更好地面對治療。 因健檢開始養生 活出快樂人生 劉秋其董事長表示,過去罹患癌症時,健檢指數有9項超標,例如膽固醇、血脂肪、尿酸、血糖過高等,便開始控制飲食並運動。除了戒掉飲料、加工食品以外,現在每天會吃兩顆蘋果和三顆奇異果,晚餐只吃青菜,平時更會自己煮枸杞紅棗水來飲用。此外,劉董事長更會每日與朋友打高爾夫球,他認為運動可增強體能以外,接近大自然也能改善心態。曾創下一天完成82洞,走五萬步的驚人紀錄,就連身邊好友都驚呼不敢相信。 戒掉不良習慣可降低癌症發生率 王炯珵副院長表示,導致癌症或是癌症復發的可能原因很多,例如,吸菸不僅可能引發鼻咽癌,也可能增加罹患膀胱癌的風險。此外,從事容易接觸化學物質的工作或飲用水受到汙染,也都可能成為癌症發生或復發的因素。研究還發現,吸食毒品除了會導致膀胱纖維化、喪失功能,長期下來(約十年後)更可能大幅增加罹患膀胱癌的機率。王院長呼籲,民眾應戒除不良習慣,並透過適當的飲食控制和運動來提升健康,這對癌症的預防和康復都有幫助。

Read More

口服C肝新藥12週 單親媽媽意外緩解憂鬱症!

政府提供45~79歲(原住民40歲起)國人終生一次免費B、C肝篩檢服務。胡炳任醫師說道,C肝治癒率高達99%以上,提醒民眾若篩檢出C肝趕緊治療。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佳慧報導 今年45歲的黃女士是一名單親媽媽,長期在衛生所治療憂鬱症,五年前驗出C肝,每次回診醫護人員都會建議她盡快治療C肝,以避免肝硬化或肝癌的發生。經過多次溝通後轉介至雙和醫院診治,沒想到在服用12週C肝口服藥後,不僅成功治癒C肝,就連困擾多年的憂鬱症也獲得明顯改善! 不只肝硬化、肝癌,逾半數C肝患者合併肝外症狀 負責收治黃女士的雙和醫院胃腸肝膽科胡炳任醫師解釋,研究指出,在完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約兩成的C肝患者在三十年後轉變成肝硬化,而肝硬化者每年又有3~5%會惡化成肝癌。但也有少部分人沒有經過肝硬化的過程就直接從肝炎變成肝癌,整體來說,平均每年都有1~4%的C肝患者會演變肝癌。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逾半數的慢性C肝者會在病程發展中合併肝外症候群,可能導致糖尿病、慢性腎病變、淋巴癌、甲狀腺功能異常、憂鬱焦慮等情感性疾患出現。 三個月就能成功治癒!口服新藥全額給付免擔心 胡炳任醫師補充,儘管目前醫界仍不清楚C肝病毒引起憂鬱症的作用機轉,但C肝病人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明顯高出許多,對於本來就患有情緒疾患的人來說,感染C肝病毒也會加重病情,好在C肝只要接受治療就能成功治癒。目前健保給付C肝全口服新藥,每天服用一顆,治療時間只要12週,成功率高達99%,不僅可取代傳統干擾素治療可能出現的副作用,且治療期間約18萬元的藥費全由政府買單,大幅減情民眾負擔。 超前部署打造社區防護網 不讓肝癌潛伏 由於早期C肝通常無明顯症狀,等到患者身體不適時,病情往往已相當嚴重。胡炳任醫師提到,台灣C肝盛行率約2~3%,為鼓勵潛在患者及早診治,以降低未來發生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健保署自2020年開始,提供45~79歲(原住民40歲起)國人終生一次免費B、C肝篩檢服務。雙和醫院配合政府政策,除了針對院內抽血站中符合資格者主動進行篩檢外,也會利用走入社區辦理四癌篩檢的機會,向民眾宣導B、C肝篩檢,至今每年辦理百餘場,成功揪出不少潛在患者並成功治癒。 善用健保篩檢補助 共創彩色新人生! 胡炳任醫師強調,C肝治癒率非常高,幾乎百分之百,呼籲有C肝的民眾儘速接受治療,同時也提醒正在治療C肝的患者務必配合醫囑,如果用藥過程中出現不舒服的症狀,應盡快回診跟醫師討論,千萬不要自行停藥,否則就無法再申請用藥補助。至於還不知道有無感染的民眾,可利用政府免費補助的成人預防保健B、C肝篩檢服務,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遠離日後出現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

Read More

困難傷口難治癒!醫:糖友恐難逃截肢命運「細胞療法」見效

困難傷口若採用細胞療法,將幹細胞置放在慢性不癒合傷口表面上,搭配進階傷口敷料,則可以在傷口癒合上起到關鍵作用,這種個別化治療的效果,明顯優於傳統療法。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過去醫療上種種難以治療的疾病,隨著醫療技術的日新月異,逐漸的找到更好的治療方式,達成更好的療效,如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用藥、癌症標靶藥物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衛福部2018年頒布特管法,正式開放六大項細胞治療技術,在主管機關嚴格的管控下,細胞治療可以運用在抗癌及再生醫療的領域。 糖尿病傷口延遲癒合 恐致惡化截肢 三軍總醫院外科部整形外科細胞治療中心喬浩禹醫師表示,對於困難傷口的治療,細胞療法可謂是一項利器,而所謂困難傷口包含:感染性傷口、燒燙傷、自體免疫傷口、壓瘡、糖尿病傷口與放射性潰瘍等,超過四週沒有明顯改善。以糖尿病患者的傷口來說,延遲癒合起因於巨噬細胞失衡,若用傳統治療方式,常因為反覆看診難以癒合,導致傷口惡化而截肢。若採用細胞療法,將幹細胞置放在慢性不癒合傷口表面上,搭配進階傷口敷料,則可以在傷口癒合上起到關鍵作用,這種個別化治療的效果,明顯優於傳統療法。 幹細胞治療重塑壞死部位 修補組織損傷 有一位75歲女性糖尿病患者,末期腎病變合併透析狀態,罹患急性右下肢血管阻塞,執行必要感染控制右足第二趾截肢手術,傷口感染較為穩定後使用PRP促進組織活化,並施以細胞治療脂肪幹細胞腹部取樣開始培養約一個月,後續一周一次局部傷口脂肪幹細胞治療六次,此治療方式重塑部分壞死的大腳趾及週邊足部傷口,讓傷害降至最低程度,達成最大程度復原狀態。 治療困難傷口 細胞療法成新利器 雖然細胞療法仍有其挑戰,包括細胞來源的獲取和純化需要製備時間、治療成本高昂,以及長期效果和安全性的評估。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研究的不斷深入,細胞治療有望在未來成為治療多種難以治癒疾病的重要手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