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流感高峰 營養疫苗雙管齊下 增強免疫力

吃對營養素並接種流感疫苗雙管齊下,有助提升免疫力度過流感高峰期。(南市醫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流感高峰期再度來襲!近兩年因COVID-19疫情趨緩,防疫措施逐漸鬆懈,類流感、流感確診數增加,流感重症病例及死亡數均呈上升趨勢。台南市立醫院提醒,飲食搭配疫苗接種是增強免疫力的關鍵,平時可以透過飲食強化免疫系統,來做好日常防範提升抵抗力,降低感染的機會。 南市醫營養師翁詩雲表示,平時利用幫助身體強化免疫系統,包括均衡攝取蛋白質、維生素A、C、D、E及ω-3脂肪酸等營養素,可在支持免疫健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能幫助修復身體、抗氧化及減少發炎反應。 各營養素的功能與天然食材如下:1.蛋白質:蛋白質是免疫細胞的重要原料,充足的蛋白質不僅提供身體能量,還能幫助維持身體正常機能及免疫健康。2.維生素A:除了維持正常視覺功能,維生素A還與上皮粘膜的完整性及免疫功能密切相關,幫助修復受損部位,降低病菌感染機率,食物有豬肝、小麥胚芽、蛋黃、胡蘿蔔、南瓜、地瓜等。3.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抗發炎作用,能保護皮膚並增強免疫細胞分化,有助提升免疫力,包括芭樂、檸檬、番茄、奇異果、綠色蔬菜。4.維生素D:可增強免疫力,預防和改善發炎現象,足夠的維生素D還有助於維持上皮細胞的完整性,有雞蛋、香菇、黑木耳、牛奶、鮭魚、秋刀魚等。5.維生素E:強大的抗氧化力有助於清除體內自由基,並增強免疫功能,像酪梨、堅果種子類、植物油。6.ω-3脂肪酸:能減緩體內的氧化壓力,具有抗發炎作用,如鮭魚、鯡魚、沙丁魚、秋刀魚等深海魚類,或亞麻仁油、核桃等食材。 翁詩雲說,除了攝取前述營養素,保持適當運動、規律作息,並定期接種疫苗,可達到好的防護效果。

Read More

愛美食又三餐不正常 廚師糖化血色素狂飆

大甲李綜合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陳昱瑋建議,飲食要少油、少鹽,以防糖化血色素飆高。(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大甲李綜合醫院最近有患者是廚師或小吃攤販,檢查發現都是有高血糖、高血脂,其中,一名50歲廚師,平時愛吃美食又飲食不正常,身體不適才到院檢查,發現糖化血色素飆高逾10%,是正常值的2倍多,建議改善飲食及用藥控制。 新陳代謝科醫師陳昱瑋指出,門診中有患者是自行開店的廚師或夜市賣小吃的攤販,平時在正常用餐時間皆忙著出餐給客人,自己無法正常用餐,長期飲食不正常,又喜歡吃美食、高熱量食物,等到身體不適就醫,才發現自己血糖過高,罹患糖尿病,甚至有高血脂、高血壓的病症。 陳昱瑋表示,廚師在忙碌烹煮時,千萬不要餓太久,如果已經罹患糖尿病,正在用藥、使用胰島素治療,餓過久會增加低血糖的風險,如果沒有時間吃飯,建議可以喝豆漿或是牛奶補充蛋白質,不要讓自己過餓。他強調,廚師的工作環境通常比較悶熱,流汗過多如果沒有補充水分,會容易脫水導致血糖升高。 糖尿病衛教師鄭惠文說,一名50歲的廚師,平時愛吃美食又飲食不正常,忙碌之餘還要照顧年邁的父親,長時間飲食不正常,後來因心臟不舒服就診,檢查後才發現不只血脂、血壓過高影響心臟,糖化血色素還飆高逾10%,是正常值的近2倍。 另外,還有一名40多歲的上班族體重過重而感到身體不適就醫,營養師張詩宜透露,患者一開始依照營養師的方式控制飲食,體重也逐漸下降,但是後來沒有再依照建議飲食,體重一下子彈升回復,追問之下,患者喜歡喝有甜的飲料,把各式果汁加入無糖氣泡水中,沒想到血糖失控,檢查發現血糖空腹值是正常的4倍多,高達438mg/dL,而且飲食不正常,雖然故意早餐吃很多、中午不吃飯,但下午卻吃點心,下班後跟著家人吃晚餐或消夜,讓體重降不下來,血糖也無法獲得控制。 陳昱瑋建議,少吃勾芡、加工類、焗烤的食物,盡量以原形食物為主,在烹煮時盡量少油、少鹽,比較甜的醬料也要少用,以辛香料代替調味料,如果要吃消夜,以選擇輕食、低熱量的食物為主,才不會造成腸胃負擔及血壓過高。

Read More

中榮國際研討會 逾3百專家交流

中榮42週年院慶,副總統蕭美琴(左4)與院長陳適安(右4)等人一起切蛋糕。(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榮總42週年院慶國際醫學研討會26日開幕。副總統蕭美琴表示,淨零碳排不僅是目標,更是對環境永續的承諾,中榮在台灣醫界面對淨零碳排挑戰扮演領導者角色。 中榮26、27日舉辦國際醫學研討會,匯集國內外320名醫學及跨領域專家,針對尖端醫療、智慧醫療、精準醫療、再生醫療、國際醫療、醫學教育和醫療永續等7大領域交流。蕭美琴在退輔會主委嚴德發、衛服部次長呂建德等人陪同下,頒獎表揚從業40年資深員工,並與院長陳適安等人切蛋糕慶祝。 蕭美琴致詞表示,中榮從照顧榮民、榮眷的任務型醫院,逐步擴及一般民眾,配合政府政策從事海外醫療,在陳適安和中榮團隊努力之下,成為國家級醫學中心,同時是台灣人道關懷的外交醫療尖兵。 蕭美琴指出,氣候變遷是全球醫療體系共同面對的困境與挑戰,中榮綠色醫療永續高峰論壇,在台灣醫界面對淨零碳排的挑戰上扮演領導者角色。醫療機構作為社會的支柱,除必須負起社會責任,更需重視醫療產業對環境影響,淨零碳排不僅是目標,更是對環境永續的承諾。 陳適安表示,中榮近年在智慧醫院表現不錯,最大的榮譽莫過於台灣首度有醫院獲評選為2025年全球百大智慧醫院,會議中有數位設備、全E化的展現。此外,中榮近年亦響應國家政策,在ESG、能源、節能減碳做許多努力。

Read More

14歲童經導管置換三尖瓣膜

14歲小琪患有複雜先天性心臟病,經中國醫大兒童醫院心臟科醫師進行「經導管三尖瓣膜置換術」,成為全台兒童首例。 (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心臟科於今年9月成功完成全國首例兒童「經導管三尖瓣膜置換術」,這次手術為14歲患有複雜先天性心臟病的女童小琪(化名)帶來健康的新希望。 小琪出生時即被診斷為肺動脈閉鎖無心室中隔缺損,此病特徵為三尖瓣發育不良造成三尖瓣膜狹窄,雖然自出生後已接受一系列矯正手術與心導管氣球擴張術,但狹窄依然嚴重。 多年前曾接受傳統的外科手術置換生物性三尖瓣膜,但由於瓣膜逐年衰退,功能喪失,病情逐漸惡化、身體越加虛弱。中醫大兒醫心臟科團隊經過多次討論與審慎評估,決定採用此一新式心導管介入術式「經導管三尖瓣膜置換術」,成功為小琪完成手術。術後各項評估結果顯示,新置換的瓣膜運作良好,小琪在術後第3天順利出院,狀況穩定。 「經導管三尖瓣膜置換術」可讓病人免受再次「開心手術」之苦,近年來在國外醫學中心針對術後再次退化之瓣膜有不少成功經驗,國內也有少數成功案例,但僅侷限在成人,尚未有兒童手術的成功案例。 該瓣膜最初是使用在成人「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今年9月,中醫大兒醫團隊考量小琪右心房與右心室的壓力差可能惡化原本受損的右心室功能,且術前評估顯示其STS分數(美國胸腔外科學會手術風險指標)超過8%,表示再次手術的風險極高;因此心臟科團隊決定讓她接受新式心導管介入術式─「經導管三尖瓣膜置換術」,術後有效緩解了長期右心房的高壓差,順利置換小琪衰退的舊瓣膜,創下國內兒童首例成功案例。 中醫大兒醫兒童心臟科主任徐宗正說,「經導管三尖瓣膜置換術」對已置換過三尖瓣膜的病人來說,是相對安全且有效的。其原理是用帶有新瓣膜的金屬支架,將舊的瓣膜壓扁,在相同位置進行置換,不用取出舊瓣膜。此技術僅適用於生物性瓣膜,金屬瓣膜雖然使用年限長,但無法重複放置。生物瓣膜平均壽命約10至15年,視病人的個體差異與生活習慣而定,部分情況可能提早衰退。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國外經驗,「經導管三尖瓣膜置換術」置換方式可多次重複進行,以延長瓣膜的使用期限。

Read More

嘉榮貼心 推雙語服藥衛教片

嘉義榮院推行多語言影音服務,提升高齡者、榮民(眷)及外籍病患醫療安全。(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嘉榮為提升健康照護水準,護理部團隊以多媒體製作「教您正確服藥」的國語、台語版影片,為長者及高齡榮民(眷)病患居家用藥安全盡一份心力。此外,精神病房團隊也把各式單張語音化,並翻譯成國與、泰語、日語、英語等,讓外籍病患及家屬感受嘉榮醫療的親切友善,可以輕鬆學習自我照護技巧,享有更高品質的生活。 嘉榮精神病房護理長石玉玲說,臨床經常遇到病患對服藥時間產生疑問,或對衛教單張理解不易等情形,因此病房護理團隊集思廣益,製作語音化衛教單張,內容涵蓋「身心病症藥物服用指導」、「情緒管理」、「出院後自我照顧」、「過動兒照顧」、「躁鬱症患者照顧技巧」、「拒絕毒品」、「認識菸酒危害」等11個主題,除了國語語音,還翻譯有英語、日語、泰語、越語及印尼語共6種語言QR code,讓醫病溝通能夠跨過語言隔閡,更加便利無礙。 嘉義榮院護理部主任張蘭英強調,將醫療、科技與人文結合應用,以平台影音及QR CODE掃描方式呈現,不但可以進一步確保提供給病患及家屬標準化、一致性的完整衛教資訊,也希望能讓病患感受到嘉榮醫療的多元友善與醫護人員的用心及關懷,同時,達到降低資源消耗的目標,貫徹嘉灣榮院實踐ESG環境保護與社會責任的決心。

Read More

醫療服務不中斷 高醫設置綠色通道優化大同醫院病患轉診流程

醫療服務不中斷,高醫設置綠色通道優化大同醫院病患轉診流程。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訂明年1月交棒予長庚醫療體系,財團法人私立高雄醫學大學醫療體系鄭重承諾,醫療服務不會因經營權移交而受到任何影響,同時超前部署設置「綠色通道」,優化且簡化病患轉診的程序,讓每位病患都能夠透過友善的轉診規劃,繼續留在高醫體系持續安心地接受專業、優質的醫療照護。 高醫指出,自2009年接手經營大同醫院以來,已服務超過820萬人次門急診病患,在急重症醫療與心血管疾病治療累積了豐碩的成果,獲得市民的高度信賴;在此交接之際,各界都收到不少民眾詢問,目前於大同醫院服務之醫師未來的門診規劃,為讓民眾能及早安排就醫規劃,高醫已將兩百位目前於大同醫院服務之專任與支援醫師2025年1月的門診資訊完整於高醫體系各醫院官網公告,民眾可隨時下載或於線上查閱。 而大同醫院醫師歸建後,在體系醫院每週將有539診次以上之服務,並將視民眾需求滾動式調整並增加門診診次,診次安排以高醫體系各醫院做整體規劃,以就近照顧廣大市民,讓民眾能夠便捷獲得妥善的醫療照顧。 高醫指出,已與長庚醫療法人密切合作,確保在交接過程中,所有醫療團隊的工作將無縫銜接,讓病患的診療計畫得以順利延續,已安排多元培訓課程無私傳授,期望與長庚醫療法人進行詳細的醫療服務交接,確保病患的診療流程不會因轉換而受到影響。無論是正在接受治療的病患,或是即將安排手術或長期追蹤的患者,我們都會以病患權益為最優先的考量,讓病患的就醫需求獲得全面保障。

Read More

5大指標自我檢視有無代謝症候群!血壓、血糖、血脂都出問題如何改善?

代謝症候群並非一個特定疾病,而是血壓、血脂等出現危險訊號的統稱,治療包含許多面向。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林宗憲報導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19歲以上的民眾約34%有代謝症候群的問題,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等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都與代謝症候群有關。代謝症候群就有如慢性病前身,若未及時發現、治療可能會導致中風、心血管疾病等。 但代謝症候群並非一個特定疾病,而是血壓、血脂等出現危險訊號的統稱,治療包含許多面向。面對這樣複雜的健康問題,整合醫學健康診所院長劉士銘表示,若以整合醫學的模式介入,較能深度地與病患做諮詢,由功能醫學醫師、營養師共同診治,較能從根本改善代謝症候群或其他慢性病。 慢性病前身「代謝症候群」 5大指標自我檢視 代謝症候群有5大指標,整合醫學健康診所營養師沈宛徵說明,第一個指標是「腰圍」,腰圍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與內臟脂肪比率有關,若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0cm,就符合代謝症候群其中一個診斷指標;第二個指標則是「血壓」,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也是危險因子之一。 另外沈宛徵營養師提到,在抽血檢測上,空腹血糖≧100mg/dL;三酸甘油酯(TG)≧15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40mg/dL、女性>50mg/dL,都是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指標,這5項指標符合3項就是代謝症候群的候選人。 代謝症候群與「生活型態」有關 應及早介入預防 代謝症候群的成因與飲食、生活習慣等有相當大的關聯,民眾應透過健康檢查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並調整生活型態提前預防,若是已有代謝症候群,更要留意自己的生活型態積極改善。 沈宛徵營養師表示,生活型態上除了飲食之外,生活習慣、壓力調整、睡眠、自律神經等其實都息息相關,都應包含在個人整體健康調理中,從最簡單的避免抽菸、喝酒等著手,此外「改善肥胖的程度」可能是首要工作,需根據檢測結果做飲食調理,另外生活習慣調整也包含運動,它對健康會有加成的作用。 整合醫學精準介入 有助改善代謝症候群 不過代謝症候群包含血壓、血脂、血糖等許多面向相當複雜,若無法透過自我健康管理改善,可進一步尋求家醫科、內科等醫療院所治療,另外「整合醫學」其實也能提供相關協助。 劉士銘院長表示,功能醫學、代謝體營養醫學或其他整合醫學模式的介入,其實能幫助民眾讓代謝症候群的相關指標不再進一步惡化,像在檢測上整合醫學可以做到更精密、更前端的細胞功能檢測,如:膽固醇次分析(包含緻密型膽固醇small dense LDL、氧化型膽固醇oxidised LDL等)或血糖次分析(包含胰島素阻抗指數HOMA-IR等)。 透過這些檢測對健康狀態有更精準地了解後,可進一步由「生活型態醫學」介入改善。劉士銘院長說明,所謂的「生活型態醫學」包含了飲食、運動、情緒壓力管理等,根據檢測結果,舉凡營養素補充,合併能量治療(如:靜脈雷射等)都是前端預防疾病的可能解方。 不同於傳統醫療模式 客製化提供健康計畫 整合醫學在檢測、治療上,與傳統醫療模式有些不同,較能根據不同需求精準介入,提供民眾較個人化、客製化的健康調理計畫。 劉士銘院長提到,雖然傳統醫療對急重症而言是好的治療模式,但對慢性病,特別是需從生活習慣介入的生活習慣病來說或許較有實證的功能醫學或整合醫學,也是另一個民眾可以考慮的治療模式。

Read More

大腸直腸癌轉移「標靶」增治癒奇蹟 縮小腫瘤升存活率

癌細胞侵犯肌肉,就已是癌症三期,癌細胞轉移就屬四期,就都要先標靶加化療,才可確認能否手術。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大腸直腸癌已在多年前邁入精準治療時代,就算癌細胞轉移至肝臟,仍有望透過標靶藥物快速縮小腫瘤,提升手術切除機率,有望大幅延長存活時間。臺北市立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醫師張家崙分享,診間個案就有一名卡車司機,在就醫時腫瘤轉移至肝臟與肺臟,所幸經基因檢測確認RAS基因無突變,接續透過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單株抗體搭配化療,成功快速縮小腫瘤,在接續手術切除後,至今已超過五年穩定控制疾病,在臨床上可說是已經治癒了大腸直腸癌。 標靶藥物帶來新展望 腸癌存活期有望突破30個月以上、能手術治療還可拚治癒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張家崙強調,越早發現大腸直腸癌,治療越單純,治癒率也越高,0期時癌細胞仍在腸黏膜,只要內視鏡就能移除,如果一期,癌細胞已侵犯腸黏膜下層,除了內視鏡切除,再加上部分腸道切除,但到癌細胞侵犯肌肉,就已是癌症三期,癌細胞轉移就屬四期,就都要先標靶加化療,才可確認能否手術。 張家崙主任也說,既然稱為「標靶」,就一定先找到靶,不同標靶藥會針對不同癌細胞特性產生效用,治療前醫師會先檢測RAS基因是否突變,若確認沒有突變,就可使用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單株抗體,阻止癌細胞生長,臨床經驗中,約60%病患RAS基因未突變,可以使用這款藥物對抗癌症。 張家崙主任補充,就算確診時腫瘤轉移非常嚴重,仍可用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單株抗體,把對抗癌症戰線拉長,同時也能穩定生活品質,在臨床研究中,發現第一線使用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單株抗體配合化療,無疾病惡化存活期能有10至13個月,根據病人狀況,存活期可望突破30個月。 萬芳醫院癌症中心有三宗旨 個管師讓患者安心接受治療 張家崙主任指出,針對癌症治療,許多醫院都有設立癌症中心,臺北市立萬芳醫院也有癌症中心,讓醫生們能共同討論出,各癌症治療準則,在統一方針下給病患最好處置,同時也協助政府統計數據,讓衛生部門能瞭解統計現象,調整癌症公共衛生政策。 張家崙主任提到,其實對癌症病患而言,癌症中心個管師相當重要,在治療期間,患者承受著藥物副作用,想要聯繫醫療單位時,個管師能及時給予關懷與協助,個管師也會主動關切自行中斷治療病人,希望他們能回到正規醫療,讓治療能回到正軌,在不同治療目標下,每位患者都安心受到照護。 張家崙主任也提醒,早期大腸直腸癌幾乎沒有症狀,要靠篩檢才能找出,政府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協助判斷腸道是否有癌化現象,如果家中有一等親,曾經罹患大腸直腸癌,就屬於高風險族群,可自行提前至40歲,一旦發現有鉛筆便、異常便秘、排便次數異常,最好立刻就醫檢查。

Read More

咳不停可能是「嚴重氣喘」!生物製劑精準助攻 偏鄉往返治療不再麻煩

在國內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包括塵蟎、花粉等過敏原,以及胃食道逆流、慢性鼻竇炎、肥胖等共病症,都會埋下誘發氣喘的危險因子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呂佳恆報導 氣喘在國內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包括塵蟎、花粉等過敏原,以及胃食道逆流、慢性鼻竇炎、肥胖等共病症,都會埋下誘發氣喘的危險因子,其中要注意是治療上,若病患使用高劑量或多種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就被歸類為嚴重型氣喘,這時得規律用藥才能有效控制;衛福部桃園醫院內科部主任李世偉醫師指出,但對於偏鄉民眾而言,礙於交通不便、醫療資源不足等因素,導致無法定期回診用藥或難以及時介入控制,在治療上相對會碰到一些困境。 偏鄉醫療資源、人力不足 氣喘患者面臨治療困難 「偏鄉的氣喘患者在臨床上具有獨特性。」事實上,對於偏鄉氣喘的患者而言,即便獲得治療控制,但長期下來的用藥需求,加上若又演變為嚴重氣喘,恐怕得面臨許多治療難題;李世偉醫師說,「包括醫療資源、人力等不足都是偏鄉醫療面臨的問題,尤其氣喘治療是需要花許多時間衛教,除了醫師,也會需要護理師、衛教師、個管師等醫療團隊來幫助患者獲得全面照護,此外,不同的生活習慣及社會環境,可能也會影響患者對於氣喘的認識及治療的接受度,增加了治療上的挑戰。」 生物製劑提供多種給藥選擇 偏鄉氣喘患者治療福音 在氣喘臨床治療上,依照程度可分為5個等級,一旦進入第4、5級就屬於嚴重氣喘,得使用較高劑量或合併多款藥物治療,若控制不理想,嚴重時會引起後遺症,幸好隨著醫療進步,目前臨床上,已有多種生物製劑適用治療嚴重型氣喘,且能提供2週一次、2個月一次等多種給藥頻率的治療選擇,換句話說,對於偏鄉氣喘患者而言,能減少往返交通治療的不便性,也能獲得更佳的治療效果。 生物製劑精準打擊發炎物質 有效控制氣喘症狀 李世偉醫師解釋,氣喘致病機轉主要是當患者吸入過敏原後,促使呼吸道上皮細胞分泌許多發炎物質,這時身體就會產生一連串過敏反應,若演變為嚴重氣喘,且經治療後仍控制不佳,建議可搭配生物製劑治療,精準阻隔發炎物質持續傳導,減緩氣喘症狀,其中生物製劑又分成好幾類,包括抗免疫球蛋白E(IgE)、阻斷IL-4、IL-5的生物製劑等,治療上會依據不同嚴重氣喘症型,給予合適的生物製劑治療,像嗜酸性白血球偏高的嚴重氣喘患者,則可使用阻斷IL-5生物製劑治療,一旦控制良好,經評估也可減量口服類固醇用藥甚至停止用藥。 偏鄉民眾長期氣喘控制不佳 生物製劑助攻治療 一名住在桃園尖石鄉氣喘患者,礙於早期還未有生物製劑治療,這名患者時常因氣喘發作因而住院,並施打類固醇治療,即使出院後仍得長期口服類固醇控制氣喘,但依舊控制不理想;李世偉醫師提及,直到生物製劑開始用於臨床應用,便提供給這名患者新的治療選擇,臨床上,也根據患者氣喘病症申請健保給付,選擇適合的生物製劑治療,如今患者氣喘不僅控制良好,也不需再使用類固醇治療。 生物製劑治療嚴重氣喘 符合健保條件就能申請 相較口服類固醇等治療可能會引起不同的副作用,生物製劑目前應用於臨床治療上,副作用較為輕微,但仍須先經由醫師評估氣喘嚴重程度,且符合健保給付條件,才能申請相關生物製劑治療,以達到降低氣喘發作頻率,甚至進而改善肺功能;李世偉醫師呼籲,氣喘引起的發炎過敏反應,若長期未控制良好,就有可能演變成不可逆的情況,因此遵循醫師指示,挑選適合的用藥治療選擇,即使是偏鄉民眾也能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Read More

〈幸福安婦幼專欄〉NG的抱抱姿勢-談寶寶的髖關節發展

正確的抱姿和日常照護,對寶寶髖關節發育至關重要,而髖關節超音波檢查能早期識別髖關節問題。(幸福安診所提供) 照顧新生兒雖然充滿挑戰,卻也是一段充滿愛與喜悅的旅程,其中,寶寶髖關節的健康對於未來的成長發展尤為關鍵。髖關節發育不良可能影響寶寶以後的行走能力,因此,家長們要掌握正確的照護方法,為寶寶打下健康的基礎。 在寶寶出生後,醫生會進行髖關節檢查,以確保其正常發育,家長應特別關注寶寶在前幾個月的發育,定期帶寶寶回診,這樣可以及早發現任何潛在問題。日常生活中要密切觀察寶寶的活動情況,例如雙腿運動是否對稱、有無異常聲音,或在換尿布時是否有困難,如果出現這些異常,應及時就醫。 正確的抱姿和日常照護對寶寶髖關節發育至關重要。抱著寶寶時,建議讓寶寶的腿呈“M”字形,這有助於促進髖關節的發展。避免將寶寶的雙腿緊貼身體,並選擇寬鬆的尿布和衣物,讓寶寶的腿部有足夠的活動空間,這些小細節都能有效地幫助寶寶的髖關節健康發育。 髖關節超音波檢查技術現今已經相當成熟,這是一種無痛、無害且精確的檢測方式,能早期識別髖關節問題,透過定期檢查,醫師能及時發現異常並進行必要的治療,確保寶寶的正常發育。家長要與醫療團隊保持緊密合作,遵循醫生的建議,並定期進行檢查。 總之,照顧新生兒的髖關節健康不需要過於複雜,只要日常生活中保持細心、注意寶寶的活動、選擇合適的抱姿,並且定期回診,便可為寶寶的健康發展提供最佳保障。這不僅是家長的責任,更是對寶寶未來幸福的投資。 (作者∕台南市幸福安診所小兒科醫師楊允翔)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