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微環境 誘使免疫細胞倒戈

陽明交大和北榮23日舉行「肺腺癌研究新突破」記者會,研究團隊分享成果。(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榮陽交團隊最新研究發現,肺腺癌腫瘤微環境就像黑道的堡壘,會遊說免疫細胞叛變,反促進癌細胞生長;其中,白血球細胞膜上的CXCR2為關鍵。未來CXCR2拮抗劑可望成為治療策略,助克服抗藥性。 肺癌是國人10大癌症死因之首,肺腺癌是常見的樣態之一,儘管治療技術日新月異,仍無法克服腫瘤的轉移與抗藥性。特別是科學界已知NKX2-1是肺組織分化重要的轉錄因子,卻一直無法掌握其上下游機制。 陽明交大與台北榮總組成團隊,透過研究證實當NKX2-1表現下降時,癌細胞會分泌CXCL趨化因子,這些趨化因子就像被打開通道的遊說集團一樣,會透過白血球細胞膜上的CXCR2,遊說叛變的嗜中性白血球進入腫瘤微環境,改變腫瘤的組織結構,是推動癌症轉移的重要過程。 研究團隊指出,嗜中性白血球雖然是先天性免疫的第一道防線,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在腫瘤細胞的微環境中,這些本來具有免疫功能的白血球可能會「叛變倒戈」,轉為抑制免疫反應,進而促成腫瘤生長。研究顯示,腫瘤微環境中嗜中性白血球數量較多,與患者低存活率與較差預後正相關 在發現訊號傳遞路徑後,研究團隊進一步透過CXCR2拮抗劑,成功在動物模型中顯著降低腫瘤生長。這也代表CXCR2的靶向治療,可能是改善肺腺癌患者的治療策略。 陽明交大藥理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邱士華23日說明,腫瘤微環境中的NKX2-1會引發免疫細胞叛變,反而幫助癌細胞增生。 (中央社) 指導這項研究的陽明交大藥理所講座教授邱士華表示,此研究再次強調NKX2-作為肺腺癌潛在臨床生物標誌物的重要性,其表現量的降低與腫瘤惡化和患者不良預後密切相關。同時,也了解NKX2-1在塑造免疫微環境中的作用,為探索癌細胞與免疫系統間複雜相互作用的新型治療策略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Read More

慢性傷口 中醫細心內外照護

中醫師陳建閔醫師說明慢性傷口中西醫合療的成效頗佳。 (記者翁聖權攝) 記者翁聖權∕台南報導 慢性傷口照護較為困難,耗費成本也較高。對於難以癒合的傷口照護,首先由西醫的皮膚科或外科進行細菌培養與清瘡手術,然後由中醫師依情況施以內服藥、針灸、放血、拔罐等治療手法,最後每天以「沖、擦、敷、看」4步驟對傷口進行治療,可收到頗佳的效果。 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陳建閔表示,大多數慢性傷口常停滯於發炎或增生期,缺血缺氧是傷口癒合不良常見原因,常見於長期臥床的褥瘡及末梢循環不佳的糖尿病足,如能為組織提供足夠的血液和氧氣,能幫助機體恢復自我修復的能力。 中醫在治療上利用內服藥物補氣補血,或是針灸、拔罐、放血療法促進局部血流灌注,以利慢性傷口修復。像是對於難以收口的瘡口,火針可溫通經絡、行氣活血,具有收肌斂瘡的功效。 另外,中藥外用亦可促進傷口癒合,常用的「青珠膏」可促進傷口良好癒合,減輕炎性反應。尤其對於長期臥床有褥瘡的病人,傷口外敷可根據褥瘡分期,第一期使用紫雲膏或青珠膏;第二期採紫雲膏或金創膏;第三、四期則使用金創膏。在褥瘡第一、二期經中西醫合療後有大幅提升傷口痊癒機率及縮短治療時間與縮小傷口範圍。

Read More

27歲女乳癌轉移 全乳切除重建恢復佳

醫師陳昱天提醒,台灣乳癌患者罹癌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及早診斷、及時處置可提高存活率。 (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27歲林姓女子因左側乳房疼痛,超音波檢查發現有纖維囊腫屬於良性變化;不料沒有疼痛感的右側乳房被檢查出有2顆約1公分左右的惡性腫瘤且轉移至腋下淋巴結,診斷為乳癌第2期。經半年的化療及荷爾蒙治療,再施行「微創內視鏡全乳房切除手術」後予以重建,恢復狀況良好。 台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陳昱天表示,部分乳癌與基因突變有關,會使罹癌機率大幅提高至50-80%。而雌激素暴露部分與早經、晚停經導致的雌激素濃度上升相關;暴露時間越長,罹癌風險相對增加。 此外,肥胖、飲酒、吸菸及缺乏運動,也證實與乳癌風險相關。環境化學物質及現代生活壓力增加,都會影響免疫系統和激素水平。 陳昱天說,過去的乳房全切除手術連同皮膚、乳頭一起切除,不僅重建效果不佳,患處更有長達20公分傷口;微創內視鏡全乳房切除重建手術則利用精密器械從腋下開約3公分傷口進入,在內視鏡輔助下進行皮下乳腺切除後重建。 經醫師評估能在同一手術中重建乳房,則由整形外科團隊接手,達到相近真實乳房狀態;但若病理報告顯示出現轉移,後續可能須接受化放療,術中則會植入組織擴張器,待療程結束後再執行2次手術。

Read More

幼年患水痘 成年免疫力差冒皮蛇

醫師蒲柏瑞說,幼年罹患水痘,成年後有可能罹患皮蛇。(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58歲邱姓婦人後腰疼痛多天並伴隨灼燒感,診斷為帶狀皰疹感染;經抗毒藥物治療並休息安養後康復。疾管署研究計畫報告指出,台灣人得到帶狀皰疹的機率是32.2%,50歲以上的患者併發帶狀皰疹後神經痛比率約28%,越高齡者出現皰疹後神經痛機率越高;小時候得過水痘,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會終生潛伏在體內的神經節裡,等到年紀大或身體免疫功能比較差無法抑制病毒時,潛伏的病毒就會伺機活化。 嘉榮家醫部主治醫師蒲柏瑞表示,帶狀皰疹特徵為沿著皮膚感覺神經分布,出現單側、疼痛、水泡性的皮疹,但在皰疹出現前數天就可能有灼熱、感覺異常,輕微發燒、全身倦怠等前驅症狀,數天至數星期內會在發紅之表皮上長出內容物清澈之水泡;神經痛的感覺常被描述為具燒灼感、刺痛、麻痛等。中南部冬天日夜溫差大,老年人抵抗力差更易引發「皮蛇」纏身。 蒲柏瑞說,皮膚科醫學會建議Shingrix帶狀皰疹疫苗接種對象為50歲以上的成人,及18歲以上有免疫、代謝、血液性疾病、HIV感染者及罹患惡性腫瘤等高風險族群;此外,感染過帶狀皰疹未來仍有可能再次感染,建議可在感染半年後施打疫苗。根據適當的年齡施打帶狀皰疹疫苗,也能有效預防帶狀皰疹的產生。民眾經由適當的運動、規律的生活及飲食均衡提升免疫力,亦是預防的良方。

Read More

中西醫合療 他免換心截肢

三總藥劑部中藥局悉心煎製下,讓中藥材發揮最大效果,使47歲心臟驟停患者免於換心與截肢。(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一名47歲男性無心臟病史,在家中發生院外心臟驟停(OHCA)急診,診斷為心源性休克,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及體外葉克膜,出現多器官功能不全惰況;醫師植入雙心室輔助裝置,患者再出現肢體缺血壞疽。經中藥照顧下成功保住心臟,四肢缺血壞疽部位則塗抹「生肌玉紅膏」,最大範圍保留肢體。 三總藥學部中藥局組長藥師廖培伶指出,中醫部開出一帖有25味藥的處方,其中增加心臟收縮力的炮附子與晉耆,一帖用藥就使用超過半斤。一般患者的中藥約要熬製1小時,該患者的中藥則得熬製3.5小時。藥學部中藥局細心調劑,務必作到每幅藥的濃度相同,且經長時間煎熬也能照炮附子毒性顯著降低,卻可維持藥效。 由於患者心臟受損,四肢末端循環不良出現發黑壞疽,西醫認為應進行截肢手術;但在患者要求下,改使用中醫「生肌玉紅膏」,最大範圍的保留了自已的肢體,也由於沒有截肢,患者現在已經可以自行站立。 患者去年5月感染COVID-19,先使用了清冠一號10天濃縮中藥,病毒沒有轉陰;改以清冠二號水煎劑,6天後轉陰,沒有接種疫苗也順利度過SARS-CoV-2感染,且康復後沒有出現任何併發症。

Read More

泰北少年來台完成漏斗胸手術 重拾自信

醫師甘錦康與來台接受手術的泰北少年父子合影。(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來自泰北金三角的16歲華僑楊以信熱愛籃球,卻因先天性漏斗胸心肺功能受限,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在社會各界幫助下,10月來台到嘉義基督教醫院接受手術,重拾健康與自信。 他的父親楊崇明表示,兒子從小罹患漏斗胸,曾在當地求醫,當地醫生建議持續觀察,等待病況隨著身體成長改善;但多年過去不僅沒有進步,呼吸反而越來越不順、容易疲倦,讓他對任何活動都提不起勁。之後以信愛上籃球運動,甚至參與比賽,也從中找到自信,然而漏斗胸的困擾卻如影隨形,每次打籃球最多只能撐10分鐘就氣喘吁吁提早下場,胸壁內凹的狀況也日益嚴重,導致他夜夜難眠、白天精神不濟,成績一落千丈。 嘉基胸腔外科醫師甘錦康表示,漏斗胸是一種先天性胸廓畸形,病人胸前會有不正常的凹陷,會壓迫心肺、影響呼吸功能,發生的確切原因目前不明。需要評估病人的凹陷狀況、位置及是否有不適感決定治療方式。 甘錦康提醒,平均每300、400人就有1位罹患漏斗胸,男性發生機率約是女性的4倍,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有胸廓畸形的現象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嘉基國際長陳俊和醫師表示,以信來台就醫是一筆龐大的負擔,這次除了甘錦康捐出手術費、醫院員工自願捐款,也感謝社會各界慷慨相助。

Read More

中醫大新竹附醫竹科職場戒菸班 成功率近5成

復健科醫師陳俊龍指出,運動介入在戒菸過程主要扮演的角色,是幫助病人減少尼古丁戒斷症狀。(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為了體貼新竹科學園區科技人工作繁忙,想要戒菸卻沒時間?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與寶山衛生所前進園區舉辦『企業職場戒菸班』,戒菸班團隊結合家醫科、復健科醫師、營養師、心理師及個管師協助學員戒菸,戒菸成果在三個月戒菸成功率達近五成。 家醫科主任胡松林表示,除了詢問個案,近期是否有抽菸行為,院方採用更精確的吹氣一氧化碳的監測方式,香菸經過不完全燃燒,會產生一氧化碳,所以,當香菸抽越多,吹氣一氧化碳濃度會更高,透過一氧化碳吹氣的監測,更精準個案在近期是否有抽菸。 家醫科主任胡松林醫師表示,戒菸靠一個人的意志力,成功率只有約5%,如果透過醫護團隊,戒菸成功率可達到五成。(記者彭新茹攝) 胡松林指出,香菸含有尼古丁成分會增加新陳代謝,所以在戒菸過程,新陳代謝會比較慢,戒菸過程也會增加食慾,吃的多,加上新陳代謝變慢,戒菸過程體重會比較容易增加,有些人可能會擔心變胖排斥戒菸。因此,戒菸班特別邀請營養師,教導戒菸如何避免復胖,透過健康飲食,例如綠色蔬果以及原型食物維持體重,以及透過營養補充減少香菸致癌物的危害。 另外,其他輔助戒菸的方式,復健科陳俊龍醫師指出,運動介入在戒菸過程主要扮演的角色,是幫助病人減少尼古丁戒斷症狀,以及降低因食慾增加、代謝下降所帶來的增重問題。工作中沒有時間做運動,可以嘗試把每天最低運動時間三十分鐘拆成「三次十分鐘」,走路當運動就是最好的開始,其他降低煙癮的方法,例如緩步穩定上下樓梯、淺蹲(適合膝關節不適者)、深蹲、深吸緩吐的呼吸調節等等,都是可以立即上手的桌邊運動。 胡松林強調,戒菸過程會出現戒斷症候群,指的是,沒有抽菸時,會產生情緒緊繃、煩躁、失眠、坐立難安或頭暈等症狀,會增加對香菸的渴望,目前都可以透過藥物減少戒菸症候群。胡松林表示,戒菸靠一個人的意志力,成功率只有約5%,如果透過醫護團隊,戒菸成功率可達到五成。

Read More

專家提醒:看恐怖片會讓身體缺氧 嚴重恐致命

觀看恐怖片可能導致身體缺氧。(取自Photo AC,老虎牙子提供)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十月一到,大街小巷都沉浸在萬聖節儀式性地感受緊張刺激的節慶氛圍,專家提醒,看恐怖片會讓身體缺氧,嚴重還有可能致命! 臺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謂文表示:「看恐怖片本來就會導致血管收縮,如果心臟本身又有問題,或是有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可能還會加重缺氧的情況、引發急性心律不整,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生命危險。」 除了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其他像是孕婦、作息紊亂或有焦慮傾向的人,其實都不適合自己嚇自己!尤其作息不正常或自律神經失調的人,更要儘量避免心臟受到過度的刺激。 其實從心理的角度,恐怖的感覺並不會讓人開心,但為什麼不少人還是會追求「被驚嚇」?有些人認為,其實觀看恐怖片時,觀眾不是「被動」接收訊息,而是扮演「主動參與」的角色,同步深入暗黑的故事情境,來回應內心深處的需求。有些會去追求刺激、冒險、極限體驗的「感覺追求者」,看恐怖片的產生的重大恐懼感,甚至對他們還有舒壓效果。 林謂文建議,真的想挑戰自己的膽量也不是不行,只是可以避開睡前1小時內不要觀賞恐怖片,讓身體有緩衝時間,回歸正常狀態。 林謂文也認為,不要以為坐在電影院或沙發椅上看恐怖片,就是一種休息或放鬆,其實看恐怖片而突然受到驚嚇而造成的心臟缺氧,和拖著疲憊的身軀工作一樣,都會對心臟造成嚴重的壓力! 林謂文說,如果身體缺氧,可以多喝水,或透過適度的運動或常常深呼吸,增加體內的含氧量。現在也有經研究證實飲用可以增加人體氧氣吸收量的「有氧飲料」,能提高細胞氧氣交換的能力,這些方法都可以讓人在觀看恐怖片之餘,身體不缺氧!

Read More

血糖波動沒感覺?醫師推薦的監測工具讓你控糖很有感!

健檢時可以測量空腹血糖、血糖平均指標「糖化血色素」和糖水試驗,這些指標能幫助民眾早一點發現血糖異常的狀況。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林宗憲報導 根據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顯示,45-64歲的「壯世代」糖尿病盛行率為12.7%,血糖異常比例隨年齡增長有上升的趨勢。血糖控制不佳可能會增加中風、心臟血管疾病風險,需特別注意。 耕莘醫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主任馬文雅提醒,血糖問題透過症狀可能不易察覺,因此監測相當重要,有監測才有機會發覺問題,健檢時可以測量空腹血糖、血糖平均指標「糖化血色素」和糖水試驗,這些指標能幫助民眾早一點發現血糖異常的狀況。 血糖異常無聲無息 可透過「這些」方法察覺血糖問題 壯世代常有三高情形(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再加上體重、代謝症候群等問題,就容易產生糖尿病或心血管相關疾病。馬文雅主任表示,其中糖尿病平均發病年齡55歲,但也有不少人即使已經發生糖尿病卻不知道,因為血糖偏高未必會有症狀。所以有糖尿病前期,那這種糖尿病前期的階段,其實是壯世代(45-64歲)很容易發生的問題! 但是血糖問題初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需要定期監測才有可能及早發現,馬文雅主任提到,通常測血糖大家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到醫院抽血,如果想在家自己監測的話,最常用的就是血糖機,透過扎手指滴血測量出自己的血糖值,不過除了這些傳統測量方法外,現在其實有新的測量工具叫作「連續血糖監測(CGM)」。 馬文雅主任說明,CGM測的其實不是血糖,它是植在皮下,測量皮下葡萄糖的濃度去跟血糖做對應,跟傳統血糖機最大的不同在於血糖機看到的是點,而CGM看到的是趨勢,它有點類似行車記錄器,像在錄影一樣記錄一段時間後去看血糖的波動。 CGM只要在皮下植入軟針配戴感測器,並將發射器裝在感測器上,與接收器連線後,就能透過手機APP看到自己血糖的連續變化相當方便。馬文雅主任表示,使用CGM能大幅降低民眾扎針的頻率,只有在儀器需要做校正,或是需要多一個訊息來做比對的時候再去扎針測量血糖就好。 糖友&亞健康族群皆可用CGM 了解血糖變化、控制疾病 透過連續血糖監測能讓民眾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進而在慢性病的控制及預防上提供幫助。馬文雅主任指出,研究上顯示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若有接受胰島素治療都很鼓勵使用CGM,比較知道胰島素劑量該如何調整,也能減少低血糖的風險。 另外沒有使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也能透過CGM找到血糖控制不佳的盲點。馬文雅主任提到,像有些人吃某些食物血糖會比較高,但自己不曉得,透過CGM觀察後才會發現;也有病人很小心控制,每次血糖數值都不錯,但不知道為何糖化血色素都有點高,使用CGM後發現罵小孩時血糖會升高,才知道除了食物外,原來還有其他影響因素,這是過去單點量測指尖血糖數值不能回答的。 而一般亞健康族群,若是比較關心自己的身體,想要將糖尿病風險降到最低,或是對自己的身體變化感到好奇,也可以考慮使用CGM。馬文雅主任分享,自己曾使用過一次,發現原來在不同狀態下吃一樣的東西,血糖波動會不太一樣,這是自己過去從沒觀察過的,覺得相當有趣。 CGM與傳統血糖機相輔相成 選擇適合的才有助血糖監測 不過CGM能及時看見血糖變化,有些人可能會因此而感到焦慮、緊張,馬文雅主任提到,甚至聽過有些人裝了CGM後不太敢吃東西而變瘦的,提醒民眾情緒、壓力也會影響血糖,不同的人使用同樣的工具會有不同的反應,每個人習慣不同,傳統血糖機、CGM是相輔相成的,使用時機也有點不同,民眾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工具達到監測血糖的目的。

Read More

早期肺癌也要基因檢測?術後有哪些輔助治療可減少復發?醫師來解答!

很多人以為早期肺癌開完刀就沒事了,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早期肺癌能透過手術治療,但術後仍有復發的可能。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凱靈指出,肺癌1B期術後5年復發率就有約45%,2期則有約60%,到了第3期更可高達70%以上,而且超過一半的病人都帶有EGFR基因突變,復發率會更高,尤其是在腦部轉移的部分,風險會比其他患者更高。 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隨著期別增加,復發、轉移風險也會隨之提升,目前針對晚期肺癌患者,多會建議做基因檢測以利精準用藥,那早期肺癌也要進行檢測嗎?術後是否也能使用標靶藥物來減少復發呢?李凱靈醫師一一解答! 早期肺癌術後治療新趨勢 基因檢測與標靶藥物應用 很多人以為早期肺癌開完刀就沒事了,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李凱靈醫師表示,針對早期肺癌患者,目前臨床上的標準流程是以手術為主,術後再進行基因檢測,檢測目的主要是為了選擇適合的術後輔助治療,由於早期肺癌開完刀後復發率仍然很高,所以在術後加上輔助治療是目前早期肺癌治療的關鍵。 從化療到標靶藥物 早期肺癌術後輔助治療的進展 過去傳統輔助治療主要是以輔助性化療為主,李凱靈醫師提到,輔助性化療療程大約2-3個月左右不算太長,很多病人其實都可以承受它的副作用,後來也陸續研發出其他藥物作為輔助治療使用,讓早期肺癌患者術後有更多的治療選擇,若經基因檢測證實有EGFR基因突變,可以用口服標靶藥物作為術後輔助治療降低復發風險,常見的副作用如皮膚炎、甲溝炎、腹瀉、口角炎,只要及早發現,就能用適切的藥物控制。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對藥品的反應不同,治療期間請配合醫療人員監測療效及副作用,確保用藥安全。 免疫治療與個人化方案 降低早期肺癌術後復發風險 而沒有基因突變的早期肺癌患者,其實也可以在術後使用免疫治療來降低復發的機會。醫師會根據病人狀況,決定合適的術後輔助治療,並監測藥物的副作用,確保用藥安全,建議病人可與醫療人員討論,共同決定治療方向。 基因檢測如何改變早期肺癌患者的術後治療 李凱靈醫師分享,過去曾有位60多歲女性患者,是醫院同仁的家屬,於政府機構上班,透過健檢發現肺結節,經診斷證實為第二期肺腺癌,由於患者擔心輔助性化療帶來的副作用會影響生活品質,剛好術後進行基因檢測發現她有EGFR基因突變,經過討論後決定使用口服標靶藥作為術後輔助治療,到現在兩年多了都沒有復發的情況,也沒有特別的藥物副作用。 標靶藥有望降低復發率 但早期診斷才是治療關鍵 針對有EGFR基因突變的早期肺癌患者,李凱靈醫師認為,比起輔助性化療,會更建議使用標靶藥物作為術後輔助治療,不過早期診斷才是肺癌治療的關鍵,定期檢查、定期篩檢相當重要,尤其是肺癌高風險族群更應重視,若透過檢查發現有肺癌也不用太擔心,現在治療發展非常迅速,可以讓早期肺癌患者獲得更好的預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