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手術易致癌?醫師說:反而降低罹癌風險

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吳東龍醫師表示,肥胖與多種癌症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肥胖可能導致一些癌症的發展。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隨著肥胖問題逐年增長,現代醫療提供多種解決方案,其中內視鏡縮胃手術(Endoscopic Sleeve Gastroplasty, ESG)成為廣受患者青睞的減重選擇之一。ESG手術在不同肥胖程度的患者中皆可達到一定的減重效果,坊間對於ESG手術後患者的癌症風險,許多人會有一些疑慮。以目前的研究顯示,ESG手術本身並不直接增加癌症的風險。 肥胖問題易導致罹癌風險增加 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吳東龍醫師表示,肥胖與多種癌症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肥胖可能導致一些癌症的發展: 例如乳腺癌、結腸癌和胰臟癌等。透過ESG手術減重,可以降低這些癌症的發生風險。吳東龍醫師說,接受ESG手術患者的減重效果以減少的百分比計算,因此BMI較高的患者在數字上減重似乎較多,但實際效果與BMI較低的患者相當,約可降低15-20%的體重,適合的群體包括BMI超過27且合併肥胖相關疾病者,或BMI超過30者。 ▲吳東龍醫師補充,手術前醫師會進行詳細的胃鏡檢查,以確保患者胃部健康,並排除幽門桿菌感染。 改善肥胖問題 有助降低三高進而避免罹癌 臨床試驗顯示,ESG手術對改善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壓有顯著幫助。吳東龍醫師指出,成功的減重手術可改善肥胖引發的代謝問題,並緩解其他健康問題如心血管疾病和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此外,ESG還有助於降低某些癌症的風險,如食道癌和大腸癌。 有些患者對ESG仍存疑慮,擔心手術風險,吳東龍醫師說,ESG屬於內科內視鏡手術,無需切開皮膚,因此不會留下外部傷口,術後恢復速度快,通常隔天即可恢復正常生活。對於擔心術後胃癌風險的患者,吳東龍醫師補充,手術前醫師會進行詳細的胃鏡檢查,以確保患者胃部健康,並排除幽門桿菌感染。若檢測到感染,醫師會進行治療,以降低風險。 長期健康目標的維持 應從生活改變 減重手術後,吳東龍醫師則建議,患者應漸進式恢復正常飲食,初期以流質飲食為主,逐步過渡至軟質食物;術後也應避免含糖飲料,以穩定控制體重,避免復胖。ESG手術的恢復速度較快,且不會導致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等問題,因為其並不涉及胃部組織切除,而是改變胃的結構。 內視鏡縮胃手術作為一種創新且低侵入性的減重方法,對BMI達標的肥胖患者有顯著幫助。不僅有助於控制體重,還能改善多種與肥胖相關的健康問題。吳東龍醫師提醒,雖然手術本身具有一定效果,患者仍需在ESG手術後保持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以達成長期健康目標。 ▲吳東龍醫師提醒,雖然手術本身具有一定效果,患者仍需在ESG手術後保持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以達成長期健康目標。

Read More

高燒有瘀斑 1歲女童染腦膜炎不治

醫師林亭妤說,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好發於嬰幼兒,致死率高達4成。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1歲女童出現感冒及發燒症狀至診所就醫,服藥後症狀改善;9天後又出現輕微發燒,第12天因發燒、嘔吐症狀再次就醫,由於症狀未改善當晚至大醫院急診,隔天出現躁動不安及瘀斑等情形,轉至加護病房治療,仍因病情惡化不治。後來查出是「B型腦膜炎雙球菌」感染造成。 郭綜合醫院小兒科醫師林亭妤指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引起之侵襲性感染,致死率可高達4成。腦膜炎雙球菌根據莢膜多醣的化學組成及抗原性,目前至少可分為13個血清群,其中6種(A、B、C、W、X、Y)易造成流行;在歐美國家及台灣超過80%的侵襲性感染均由B型所引起,某些國家如非洲則以A或W為主。台灣每年約有10~20人感染,全年齡層均可能感染,尤其好發於嬰幼兒;以及密集生活型態,如軍營、住宿學生等。 她說,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傳染途徑主要為接觸感染者或帶菌者之喉嚨及鼻腔分泌物或飛沫傳染,常見症狀有發燒、劇烈頭痛、惡心、嘔吐、頸部僵直、畏光,以及神經學症狀如精神錯亂(譫妄),約75%的腦膜炎個案可在血液中分離出此細菌。即使給予合適抗生素治療,致死率仍有10~15%;另外,約有5~20%的個案未經腦脊髓膜炎症狀,直接進展至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敗血症,出現猛爆性紫斑、休克、急性腎上腺出血及多重器官衰竭等。1歲以下的嬰兒臨床症狀不典型亦不易察覺,常只有發燒、嘔吐,還可能會出現躁動不安、哭叫、不易餵食等症狀,另有囟門突出的情形,臨床上不易診斷。疫苗是目前已知最有效的預防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方法,考量本土流行,建議以B型疫苗為優先。

Read More

少女長期胸悶 揪12cm淋巴癌

醫師黃振銘強調,胸悶在兒童和青少年中並不罕見,當胸悶頻繁發作或症狀持續時應該保有警覺心。(門諾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一名13歲少女因長期胸悶不適,檢查發現胸腔長了一顆超過12公分的腫瘤,由於腫瘤體積龐大、血流供應豐富,醫療團隊採用微創單孔胸腔內視鏡進行切片手術,確診罹患罕見的T細胞淋巴癌。因腫瘤壓迫心臟,醫療團隊制定治療計畫,進行全身性的化學治療並搭配放射線或干擾素治療,有相當大的機會能達到完全緩解,不需要接受進一步的腫瘤切除手術。 門諾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黃振銘表示,縱膈腔的腫瘤常見有胸腺瘤、胸腺癌、畸胎瘤和淋巴癌,多數為惡性。造成淋巴癌的原因很多,包括基因、長期接觸化學物質或輻射、免疫系統功能低下以及病毒感染等;一般來說,淋巴癌的典型症狀包括無痛性淋巴結腫大、反覆發燒、夜間盜汗和體重減輕。 黃振銘提醒,大部分小朋友或青少年的胸悶是因為肌肉骨骼的問題引起,尤其因課業壓力或運動引起的筋膜炎、肋軟骨炎較為常見;也可能是因為器官的疾病,臨床上常見原發性氣胸、縱膈腔氣腫等。另外,少部分可能是先天性心臟疾病造成,罹患淋巴癌則相對罕見。 他提醒,家長若發現孩子常常胸悶或胸口不適,應及早帶到醫院進一步檢查,避免延誤重大疾病的治療時機。 黃振銘強調,胸悶在兒童和青少年中其實並不罕見,許多情況只是壓力、疲勞或姿勢不良所引起。當胸悶頻繁發作或症狀持續時,還是應該保有警覺心,才能早期發現,並積極治療。他也呼籲家長,別忽視任何持續性的身體不適,積極治療才能確保孩子健康成長。

Read More

小陽光畫未來

 陽光基金會今年以「魔法」主題徵選畫作,邀請孩子繪出心目中的「魔法世界」及「未來的自己」,並挑出17組畫作進行「神彩輝陽,藝起有魔法」畫展,即日起~25日於高醫故事館展出;期盼「小陽光」透過畫作展出,讓社會更了解同理他們,勿投以異樣眼光。 (圖文/記者王正平)

Read More

斥資億元 屏基引進2項高階裝備

屏基引進高屏地區第1台1152切電腦斷層。(記者毛莉攝) 記者毛莉∕屏東報導 屏東基督教醫院斥資億元引進衛福部認證最高1152切數電腦斷層及數位透視診斷遙控X光機。院長吳榮州表示,這2項裝備進駐對屏基而言是「如虎添翼」,幫助第一線臨床醫師做最快速、最精準的診斷及治療。 1152切電腦斷層全台目前僅有5台,屏基率先引進高屏地區第1台。1152切雙球管雙能高階電腦斷層,搭載全新3D相機技術,透過AI精準對位,具有低輻射劑量、減少顯影劑使用量、高解析度及降低影像假影等特性。 1152切電腦斷層擁有極快的轉速,肺部檢查掃描僅0.5秒;冠狀動脈血管掃描檢查約0.4秒;全身掃描只需2秒,在瞬息之間,便可完成檢查。 而數位透視診斷遙控X光機,為先進的高頻X光機種,降低受檢者的輻射劑量,針對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統以及介入性血管診療,透視攝影讓細微病灶可以清楚呈現無所遁形。 放射科主任曾文盛指出,這2項設備可提升醫師在臨床上的影像判斷效率及精準度,及早介入病人治療規劃;尤其1152切高階電腦斷層,在心臟血管影像的應用,可以更容易取得快速跳動中的心臟,清晰的診斷影像。 屏基放射科團隊在副院長施丞貴及主任曾文盛帶領下,影像診斷及治療有長足的進步。曾文盛專精介入性放射線學臨床應用,透過血管攝影術,將穿刺針、導管等物質送入體內達成診斷與治療,像是肝癌動脈栓塞、內臟出血栓塞,對於無法手術或有高手術危險性的病人,給予與外科手術同樣效果的治療方法,今年1至10月已完成超過400件血管攝影診療。

Read More

精準殺死癌細胞 北榮獲贈硼中子捕獲治療設備

漢民科技創辦人黃民奇捐建加速器型硼中子捕獲治療設備。(北榮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22日獲贈加速器型硼中子捕獲治療設備,含場地裝置設定費價值12億元,可更精準的殺死癌細胞。北榮團隊將腦膜瘤、婦癌及乳癌等規劃為未來發展方向。 漢民科技創辦人兼董事長黃民奇捐建一套禾榮科技自行研發的加速器型硼中子捕獲治療設備,簽約儀式由北榮院長陳威明、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及黃民奇共同主持。 北榮指出,這套設備預計明年開始興建,民國116年完成後由陽明交大無償提供北榮管理與使用,屆時將成為全球極少數能同時提供重粒子及加速器型硼中子捕獲治療的醫院,提升台灣癌症放射治療水準。 北榮表示,硼中子捕獲治療結合藥物與輻射線的精準癌細胞內標靶放射治療,利用腫瘤細胞對含硼藥物吸收的特異選擇性,當腫瘤細胞累積足夠含硼藥物濃度後,再用中子束對腫瘤區域進行照射,腫瘤吸收的硼藥物會與熱中子作用發生核反應,產生百萬電子伏特等級能量,且能量範圍相當於一個細胞大小。這種核反應會將含硼藥物高的腫瘤細胞殺死,而對周圍未含硼藥物的正常細胞不造成傷害,可稱為細胞層級標靶放射治療。 北榮指出,目前北榮利用清大原子爐進行硼中子捕獲治療棘手癌症,所有病人皆是其它治療失敗後復發的病人,自99年8月11日開啟第一個復發性頭頸癌臨床試驗迄今,已治療超過500位病人,頭頸癌治療後2年整體存活率為47%,整體反應率65%。腦部復發性膠質母細胞瘤亦有70.6%整體反應率。 北榮強調,作為台灣唯一能進行硼中子捕獲臨床治療的醫療機構,目前正專注於腦部復發性膠質母細胞瘤的臨床試驗及緊急醫療。未來這套設備啟用之後,不僅可大幅減少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的舟車勞頓,有效降低緊急狀況下的風險;更能提供及時且足夠的醫療,真正做到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服務。北榮團隊會將腦膜瘤、婦癌及乳癌等規劃為硼中子捕獲治療未來發展方向。

Read More

「這」心律不整腦中風機率高!1年內死亡率高達50% 如何治療、預防?

「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是臨床上相當常見的心律不整,也是容易引發腦中風的原因之一。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腦血管疾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在112年十大死因排行中位居第4位,平均每年奪走1萬多條寶貴的性命。振興醫院中風中心主任兼神經內科醫師賴昱樺表示,其中「心房顫動」患者腦中風機會比常人高出許多,而且疾病嚴重度、致死率也更高,須適當治療、預防風險。 心房顫動者腦中風機率增5倍 中風死亡率高達50% 心律不整、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不良生活習慣等都是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其中「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是臨床上相當常見的心律不整,也是容易引發腦中風的原因之一。 賴昱樺主任表示,在台灣每6名中風患者中,就有1人有心房顫動問題,一旦發生心房顫動,腦中風的機率就會增加5倍,若併發腦中風,1個月內死亡率可達25%,一年內死亡率更可高達50%。 心房顫動如何診斷?為什麼容易引發中風? 心悸、呼吸短促、頭暈、胸痛、胸悶、吸不到氣等是心房顫動的常見症狀。賴昱樺主任表示,在診斷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做心電圖檢查,但是有些心房顫動屬於陣發性,可能需要做7天連續心電圖居家監測,才能偵測到陣發性心房顫動。 不過為什麼心房顫動容易引發中風呢?賴昱樺主任說明,由於左心房無法規則收縮,會導致血液無法完全輸送到左心室,滯留在左心房的血液就容易產生血栓,血栓一旦散落至左心室,就有可能隨著血液流動到身體各處造成血管阻塞,若阻塞到腦部便會導致腦中風。 賴昱樺主任表示,患者若想預測心房顫動引起腦中風的機率,可以諮詢專科醫師評估,醫師也會依照每位患者的中風風險分數,來給予不同的治療藥物降低腦中風風險。 心房顫動如何預防中風?「這些」治療可降風險 在治療藥物使用上,賴昱樺主任提到,對於心房顫動患者來說,若使用一般中風患者會使用的抗血小板凝集藥物,只能降低中風風險於2成以下,因此會考慮使用抗凝血劑,它能降低近7成中風風險,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使用抗凝血劑。 賴昱樺主任表示,若心房顫動患者無法忍受抗凝血劑的副作用、使用後仍反覆梗塞、效果不好、服藥順從性差、藥物交互作用過多等,也可以考慮進行左心耳封堵術(LAA occluder)減少血栓的形成,達到預防中風的效果。 除了心房顫動患者需要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預防中風外,賴昱樺主任提醒,腦中風患者也要仔細評估有無心房顫動,若合併有心房顫動,其疾病嚴重度與腦中風復發率都較高,需搭配適當的治療,才能有效預防。 資料來源:振興醫訊-心房顫動患者為腦中風高危險群 正確評估及配合用藥方能有效預防

Read More

乳癌BRCA基因突變死亡風險高!早期也有標靶治療 NGS納健保精準治療用藥

今(2024)年5月健保署將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納入健保給付,BRCA基因檢測也可獲得部分給付,有助於乳癌患者獲得精準及個人化治療。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潘昱僑報導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乳癌在112年女性十大癌症死因中排行第2位,死亡率較去年增加。對女性健康的威脅不容小覷,尤其帶有gBRCA基因突變的乳癌患者風險更高。 今(2024)年5月健保署將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納入健保給付,BRCA基因檢測也可獲得部分給付,有助於乳癌患者獲得精準及個人化治療。恩主公醫院乳房外科主任黃星華呼籲,除了晚期乳癌之外,也建議早期乳癌患者進行檢測,在術後做完化療、放療等,可以考慮加上PARP抑制劑減少復發風險。 乳癌威脅女性健康 有BRCA基因突變者風險更高 BRCA基因包含BRCA1、BRCA2等,這2個基因屬於「抑癌基因」是雙股螺旋DNA損壞修補過程中最重要的基因,如果它們都突變壞掉了,就只能靠另一種補救措施「非同源染色體結合(non-Homologous end-joint)」來修補。 不過黃星華主任表示,非同源染色體結合會使得錯誤DNA產生的機會變得非常高,容易導致細胞癌變,即使癌變細胞都治好了,但正常細胞中還是帶有癌變基因,因此有BRCA基因突變的乳癌患者就容易有復發的情況產生。 此外,有BRCA基因突變的乳癌患者易復發且易轉移,黃星華主任說明,這主要是因為它會讓癌細胞轉化為會移動的間質細胞,所以細胞就容易跑到其他器官形成轉移。 由於BRCA1、BRCA2基因突變的乳癌患者容易復發、轉移,因此死亡率也相當高。黃星華主任提到,2020年研究指出,有gBRCA基因突變的乳癌患者復發後死亡率,會比其他類型的乳癌患者高,而且BRCA2 基因突變的相對死亡風險增加幅度高於 BRCA1 基因突變。 ▲恩主公醫院乳房外科主任黃星華 早期乳癌也建議基因檢測 有BRCA基因突變可用PARP抑制劑 若乳癌患者能及早透過BRCA基因檢測,了解自己是否有BRCA基因突變,對治療將有很大的幫助。黃星華主任表示,如果是晚期乳癌患者帶有BRCA基因突變,在使用前導性免疫治療或是前導性荷爾蒙治療失敗之後,臨床會建議使用PARP抑制劑,它能延長使用化療的時間、增加病患的生活品質。 黃星華主任分享,曾有位31歲的女性個案,懷孕15週時確診第三期乳癌,而且是三陰性乳癌,由於她非常希望保留孩子,因此只接受手術,不接受其他輔助性治療,等到孩子生下來後才做化療,不過很快就復發了,使用其他化療藥後也沒有改善,基因檢測發現她有BRCA基因突變,使用PARP抑制劑兩個多月後,皮膚轉移就完全消失,雖然後續還是有做化療,不過還是有很好的生活品質,也沒有太大的副作用產生。使用這一類藥品常見的副作用可能有疲倦感、貧血或噁心,這些症狀大多可以通過適當的支持性治療來管理,並未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除了晚期乳癌患者之外,早期患者同樣也能獲得更好的治療選擇。黃星華主任表示,早期患者如果做完手術及化療、放療等,接受基因檢測發現有BRCA基因突變,使用PARP抑制劑可以降低疾病復發率、死亡率。 次世代基因定序納健保給付 減輕經濟負擔、精準治療用藥 目前美國最新的NCCN癌症治療指引也建議,早期乳癌患者若有家族史、小於50歲等應做基因檢測以利選擇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 黃星華主任表示,雖然次世代基因定序是部分健保給付,不過已經可以幫助病患減輕經濟負擔,協助醫師制訂後續精準治療計畫、減少復發的機會,呼籲早期乳癌患者也可接受檢測了解自己是否有BRCA基因突變。 目前恩主公醫院也已跟國家認證的中央實驗室合作,黃星華主任提到,民眾若有需要都可以在恩主公醫院接受檢測,院內也能提供手術、放療、化療等跨團隊整合性治療,讓三鶯地區的民眾避免舟車勞頓,就近就能獲得完整的乳癌治療與照護。

Read More

先天性小腸閉鎖 新竹臺大分院跨團隊戰勝

賀紹茹醫師提醒,面對產前懷疑之胎兒先天性異常,可向婦兒科團隊諮詢,共同擬定出生及銜接新生兒照護計畫。(新竹臺大分院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懷孕的A小姐於診所產前檢查,發現疑似胎兒腸扭轉,經轉診到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竹北院區婦產部就診,許文瑋醫師詳細檢查後,確診為胎兒腸扭轉,且懷疑合併腸道破裂及胎便性腹膜炎,預期出生後可能需要緊急手術處理,故新竹臺大分院小兒外科黃元惠醫師提供A小姐術前相關諮詢及建議,小兒部與新生兒加護病房照護團隊也在A小姐生產前做好周全準備。 新竹臺大分院小兒部賀紹茹醫師表示,寶寶順利出生後,跨科部團隊觀察約24小時,發現明顯的腹脹、未解便以及膽汁引流液皆指向與產前高度懷疑的腸扭轉相關,因此安排緊急手術處理,術後確診為先天性小腸閉鎖。經過數次手術緊急減壓及切除閉鎖處,寶寶在小兒外科黃元惠醫師及小兒部新生兒加護病房照護團隊努力下狀況逐漸穩定,能夠全腸道進食,不需依賴營養點滴輔助,體重也逐漸增長,並在出生約四個月後順利出院。 賀紹茹醫師說,先天性小腸閉鎖為胎兒腸道在發育過程中發生異常,導致出生後腸道中的空氣、消化液、糞便等無法順利排出,發生原因大部分不明確,目前認為可能與胎兒在腸道生長時缺血有關,也要注意是否有合併染色體異常及其他器官發育問題,發生率約為3000分之1。 賀紹茹醫師指出,像個案A小姐這類的情況,婦產科醫師在產前完整檢查後高度懷疑胎兒有腸道問題,會預先向小兒外科醫師諮詢出生後可能的情況與處置,並事先向家屬解釋。小兒部及新生兒加護病房團隊也會一同參與照護計畫的擬定,包含出生時產房待命第一線穩定寶寶情況、新生兒加護病房後續照顧、手術前的評估與準備、後續的手術以及術後照護出院前準備等,都有賴團隊共同合作。 賀紹茹醫師提醒,先天性小腸閉鎖過去常以出生後新生兒表現出腹脹、嘔吐、無法進食等症狀進而被診斷,但近年來產前診斷技術越來越進步,產前超音波看到胎兒腸道擴張、腹水、疑似胎便性腹膜炎等徵象,也與出生後先天性小腸閉鎖相關,因此可以在產前即開始評估、諮詢,並且為寶寶擬定治療計畫。

Read More

靜脈營養注射 她撐過乳癌化療

神經內科主任陳惠萱表示,靜脈營養療法是一種能夠快速補充身體所需營養的輔助療法。(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一名50多歲女士,有腦中風和糖尿病病史,數月前被診斷出乳癌並開始接受化療。化療引發嚴重的四肢麻痛,發作時疼痛指數高達9-10分,伴隨食慾不振、嘴巴潰爛、體重下降等問題。醫師評估後,建議接受靜脈營養注射治療,疼痛指數大幅下降至1-2分,腸胃問題也有改善,體力逐漸恢復,幫助完成化療,重拾生活品質。 長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惠萱表示,神經病變是化療常見的副作用之一,可能導致四肢末梢麻痛,像是電刀般的劇烈疼痛,嚴重時會讓病患萌生想要放棄治療的念頭。這名患者的糖尿病病史進一步加劇化療引發的神經病變反應,在嘗試數週的西藥治療疼痛後,頭暈更不舒服,決定改用靜脈營養療法。 靜脈營養療法是一種透過周邊靜脈注射營養素,能夠快速補充身體所需營養的輔助療法。相較於口服維他命和食補,透過點滴注射可以讓營養更完全地被吸收,特別適合無法經口進食或營養吸收不佳的病患。靜脈營養療法能調節免疫、增進粒線體功能、改善疼痛及睡眠品質等等,幫助病患減輕化療帶來的副作用,幫助身體更好地恢復。 陳惠萱指出,每位病患的情況不同,治療過程中會根據病患的身體狀況給予個體化的配方,依施打後的反應隨時調整。病患在進行兩次靜脈營養治療後,疼痛指數從9-10分降至1-2分,配合飲食作息調養及靜脈營養約3個月,日常生活不再受到疼痛干擾,腸胃不適改善、體力恢復,生活品質大幅改善。 靜脈營養療法能有效緩解化療帶來的神經痛、食慾不振、虛弱疲倦及腸胃不適等副作用,幫助病患在化療期間保持更好的身體狀況,他們更有力氣面對癌症的挑戰,完成化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