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是全球乳癌防治月 衛生局呼籲女性踴躍參與癌症篩檢

10月是全球乳癌防治月,衛生局呼籲女性踴躍參與癌症篩檢。(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10月是全球乳癌防治月,國內外遍地染上一片粉色的氛圍,別上粉紅絲帶,倡議乳癌防治的重要性,高雄市衛生局黃志中局長20日溫馨提醒,呼籲女性朋友投入家庭與職場之際,莫因忙碌而忽略健康,應踴躍參與癌症篩檢,政府提供45~69歲或40~44歲有乳癌家族史之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 黃志中局長指出,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之癌症,可經由篩檢發現早期治療,進而降低死亡率,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公告,如篩檢結果為陽性,更應儘速回院所接受確診治療,乳癌如能早期發現,不僅可做乳房保留手術,5年存活率更可達90%以上,因此早期發現、積極治療,若能越早發現,存活率也比較高。 此外,衛生局辦理 「癌症篩檢月月抽」活動,即日起至10月期間完成國民健康署公費補助健康篩檢項目,如:子宮頸抹片檢查、乳房X光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 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B、C肝炎檢查等,並完成上網登錄,即可參加線上抽獎機會,首次篩檢者更加碼1次抽獎機會,參與抽獎者有機會把「無線吸塵器」、「擬真手感肩頸按摩器」帶回家。

Read More

為癌而跑!

為建立民眾對運動及定期癌症篩檢重視,新北市衛生局偕同台灣腸癌病友協會,19日於碧潭東岸廣場辦理「第8屆為癌而跑」公益路跑。現場設有營養、癌症衛教攤位闖關活動,讓市民養成規律運動、定期篩檢、均衡飲食習慣,為健康建立多重保險,讓癌症無所遁形。(圖文/記者吳瀛洲)

Read More

阿婆皮膚癢 中醫滋陰補氣改善

中藥材桂枝可解肌去皮膚風濕。(新營醫院提供) 記者翁聖權∕台南報導 90歲阿婆個子嬌小瘦弱,主訴皮膚很癢,背部紅紅一片,皮膚觸診乾燥,說話聲音低微。另一名40歲女性上班族體瘦面色較黃,腳掌皮膚很癢、會起白屑。另有一名17歲高中生身形高壯膚白微胖,手腳的皮膚癢、易起紅疹,尤其膝蓋後側和手肘部位更明顯。中醫依體質用藥治療調養,症狀均大幅改善。 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黃盟珠表示,門診經常遇到主訴皮膚癢的患者,可能是濕疹、異位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蕁麻疹、汗皰疹等。中醫學在分析疾病病因會從「風、寒、暑、濕、燥、火」6個方面去看;根據每個人的年齡體質不同,也會適當加一些調整體質的藥物。體內濕氣重的人使用化濕利水的藥物、血虛氣弱的補養氣血、陽虛的補陽、陰虛的滋陰,往往有不錯的療效。 90歲阿婆有陰虛的表現,氣也不足,雖然皮膚紅有發炎現象,在清熱的同時要注意滋陰補氣;40歲女上班族則是血虛,要酌加養血的藥物;17歲高中生體內痰濕較重,要加重化痰袪濕。 黃盟珠建議,體質的調整非一蹴可幾,患者需有耐心,注意自身的飲食,少食炸辣重口味等燥熱食物,衣物以棉麻寬鬆柔和為主,再配合醫師用藥,就能有不錯的效果。

Read More

傷口僅針孔大小 免縫合 超音波導引針刀術 告別板機指

醫師蔡國聖(右)、陳彥廷(左)指出,超音波導引針刀治療時間短、傷口小。(新樓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40歲張姓男子平時工作需頻繁抓握物品,突然發現右手中指、無名指出現僵硬、疼痛症狀,甚至有時還會「卡住」、失去控制,需左手協助復位。經門診進行超音波導引針刀,手術時間僅需10分鐘,症狀大幅改善。 台南新樓醫院復健科醫師陳彥廷表示,板機指是手指屈肌腱及其周圍腱鞘的發炎和厚化導致,造成腱鞘內的肌腱無法順利滑動,常見於反覆使用手部進行抓握或其他重複性動作的族群,如鍵盤工作者、工廠工人、使用球棒球拍類運動者等。常見症狀包括手指僵硬,常於早晨間發作,僵硬後隨之出現手掌底部的疼痛;病情加重時,手指會發出「卡住」或「彈跳」的感覺,甚至完全無法伸直或彎曲,無法自主恢復到原位。 板機指的治療如輕微或早期情況,可使用非手術治療緩解發炎、改善症狀,為組織修復提供較佳的條件,如透過超音波、石蠟浴、震波等儀器治療軟化肥厚的腱鞘或肌腱,或以手指護具固定、減少手指彎曲動作。另可服用非類固醇等抗炎藥物,或在局部皮質注射類固醇。但長期注射類固醇可能會有肌腱斷裂風險。 陳彥廷指出,傳統板機指手術須進開刀房,會留下約1公分傷口,術後手指即可恢復活動,後續須回診拆線。現行的超音波導引針刀可於門診診間進行,傷口僅有針孔大小、免縫合免拆線,手術時間僅需10分鐘。但板機指微創針刀術並非適用於所有情況,仍應經醫師評估及治療,確保治療效果及安全性。

Read More

全身水疱 婦染瀰漫性帶狀疱疹

醫師陳麒亘表示,單純及帶狀疱疹病毒皆有可能出現瀰漫性的病症,應儘速就醫,以防病毒擴及體內其他器官系統,造成更嚴重的疾病傷害。(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61歲王姓婦人罹患糖尿病及高血壓,因胸壁右側出現多顆疼痛性水疱,左側腹、背、四肢、嘴唇等亦發現許多水疱病灶,有些變成破皮傷口或乾掉結痂,診斷為瀰漫性帶狀疱疹病毒感染。經全身性抗病毒藥物治療,約1週後水疱多結痂掉落,疼痛獲得改善。 奇美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麒亘表示,一般而言,帶狀疱疹病毒產生的症狀較為嚴重,可能出現嚴重的神經痛,甚至是侵犯到眼睛、聽覺平衡系統、或中樞神經系統等。就皮膚而言,當出現瀰漫性感染時,除主要受影響的皮膚區域外,還會蔓延至身體其他較遠且不連續的部位,並出現20顆以上的病灶,即可被視為瀰漫性疱疹病毒感染。 單純疱疹及帶狀疱疹病毒皆有可能出現瀰漫性的病症,兩者的區別是前者可能一開始出現在嘴唇或生殖器附近,之後蔓延到皮膚其他地方;後者則大致可以見到原先受影響神經所支配的皮節處,有最多且集中的病灶,其他部位的病灶則較為散在性。 陳麒亘提醒,無論何種情形,一旦發現瀰漫性病症是病況變嚴重的徵兆,通常是罹患嚴重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身上才會出現感染,當下需要住院接受靜脈注射抗病毒藥物治療,以防病毒擴及體內其他器官系統,造成更嚴重的疾病傷害。 陳麒亘表示,目前針對50歲以上的成人,以及18~50歲具有罹患帶狀疱疹高風險的族群,建議施打2劑非活性重組帶狀疱疹疫苗。臨床試驗證實具有良好的保護效果,尤其是高風險族群重要的防護措施。 已經罹患帶狀疱疹病人,雖然短期內再感染機會不高,但復發風險仍存在,建議於急性期緩解後再進行帶狀疱疹疫苗的接種,提升免疫力。

Read More

常摔破碗碟 指關節腫痛無力 類風濕關節炎作怪

醫師孟家駒呼籲,如有2個以上關節持續腫脹、疼痛、僵硬、無力,或是活動度受限逾6週,尤其雙手關節同時出現症狀,須趕快尋求醫師診療。(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陳金龍∕台中報導 42歲家庭主婦手指關節腫痛無力,經常摔破碗碟;超音波檢查發現不但多個手指關節有類風濕關節炎,連兩手的腕關節也發炎。經免疫藥物治療,症狀大幅緩解。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免疫風濕科醫師孟家駒表示,手部的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是類風濕關節炎最常見的侵犯部位。醫學統計,女性和男性罹患類風濕關節炎的比例為3比1,且以30~60歲女性居多;致病原因除基因外,可能與抽菸、牙周病、感染後導致的免疫功能失調有關。 婦人經常摔破碗碟,超音波檢查,右手腕關節發炎情形(紅圈處)。(記者陳金龍攝) 患者經由身體檢查、按壓手部各關節,發現多隻手指的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兩手的腕關節都有腫脹、疼痛情形;抽血檢查發現類風濕因子陽性、發炎指數偏高。進一步以超音波檢查發現,其雙手的5個掌指關節、2個近端指間關節、2手的腕關節都有發炎情形,符合類風濕關節炎典型特徵。 孟家駒呼籲,民眾如有2個以上的關節持續腫脹、疼痛、僵硬、無力或是活動度受限達6週以上,尤其雙手關節同時出現症狀,須趕快尋求專科醫師的診療。對已罹患類風濕關節炎者,關節疼痛時應多休息,減少患部關節過度彎曲;症狀緩解後避免大角度活動、避免手指負重過大,早上起床需先做適度關節活動後再進行日常工作。

Read More

211餐盤減澱粉 男成功控糖

醫師張育睿建議「211餐盤」掌控血糖。(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40多歲沒有糖尿病病史的劉姓男子平常喜歡喝很多水、排尿量也很多,但近來發現體重有明顯減輕情況。檢查發現血糖超過500mg/dL,糖化血色素飆到10%,確診為糖尿病。除以降血糖藥物治療外,並調整日常飲食型態,從原本三餐加量白飯、乾麵的習慣,調整成蔬菜2份、蛋白質1份、全榖雜糧類1份的「211餐盤」,雙管齊下控制血糖,幾週後血糖數值明顯下降。 灣橋榮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張育睿指出,成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標包括糖化血色素小於7%、餐前血糖維持在80~130mg/dL、餐後血糖峰值小於180mg/dL。要達成這些目標,健康的飲食型態相當關鍵。 張育睿建議,糖尿病患者應多攝取非澱粉類蔬菜,減少添加糖分及精製的穀類食物如白麵條、白米飯、饅頭和麵包類,改以原型食物為主食,並減少食用加工或有過多調味的食物。 張育睿進一步說明「醣類」、「蛋白質」、「脂肪」及「鈉」的攝取原則。減少攝取碳水化合物能有助改善血糖,建議患者優先選擇富含纖維、加工程度低,例如蔬菜、豆類、水果及全穀類食物,取代精製澱粉和糖分;適量攝取植物性蛋白質,如毛豆、豆腐、魚肉等,並使用低脂或脫脂乳品,有助於保持健康體重,也能延緩飢餓感以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量。 此外,「體重管理」對於糖尿病預防和控制也相當重要。研究顯示,過重糖尿病前期病患,若減輕7-10%體重,可預防進展為第2型糖尿病;而對於許多超重或肥胖的第2型糖尿患者,體重減輕5%則有助於改善血糖、血脂和血壓。

Read More

在宅急症照護 方便又省錢

健保署長石崇良(左4)、宜蘭縣長林姿妙出席「在宅急症-社區整合照顧的關鍵時刻」居家醫療研討會。(陽明交大附醫提供) 記者張正量、陳柏翰∕綜合報導 「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7月1日起推動。健保署長石崇良19日表示,試辦迄今有96%收案對象在家完成治療,不需轉到醫院,明年會繼續試辦。 陽明交大附醫與台灣居家醫療醫學會在宜蘭大學舉辦「在宅急症-社區整合照顧的關鍵時刻」居家醫療研討會,探討如何落實在宅急症照護,讓民眾能夠在家中或照護機構內就地獲得高品質的急症治療,邀請石崇良等人出席。 石崇良表示,明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達20%,推估可能有長者失能情形,需要往返醫院急症照顧。衛福部7月1日起推動「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迄今有96%收案對象都能在家裡完成治療,不需轉到醫院,成功經驗會將試辦計畫繼續擴大到明年。 在宅急症研討會參加人員一起合影。(陽明交大提供) 至於計畫是否會增加健保及醫護人力負擔?石崇良表示,經統計,在宅急症照護患者的治療天數,平均比到醫院的治療天數縮短,相對的費用就比住院低;需要住院病人改為居家照護後,反而為健保更省錢。人力方面,希望整合社區內的基層診所、居家護理所的資源,醫院還是以住院病人照顧為主,更落實分級醫療。 研討會由宜蘭縣衛生局指導,陽明交大附醫及台灣居家醫療醫學會主辦,邀請國內外的專家分享實務經驗,包括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在宅醫療中心執行長高承楷、日本緣在宅院長岩谷健志,探討智慧醫療科技在在宅急症照護中的應用。 會中也聚焦如何整合急性醫療與長期照護,及強化各級醫療院所間的垂直轉銜合作。

Read More

女大生感冒惡化 染黴漿菌

一名台日混血女大生赴日探親,返台後出現感冒症狀,治療1週卻未好轉,居然變成嚴重黴漿菌肺炎。(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入秋後日夜溫差大,台中醫院門診陸續出現黴漿菌肺炎感染患者,院方統計,比去年同期約多3成。22歲台日混血女大生暑假赴日探親,上月返台後因追劇日夜顛倒,出現感冒症狀。治療1週未好轉反而呼吸喘、咳嗽,進一步到台中醫院才查出黴漿菌感染,甚至出現極罕見的壞死性肺炎症狀,加強治療後才順利出院。 台中醫院家醫科醫師張祐維指出,黴漿菌好發於5歲以下幼童與65歲以上年長者,因飛沫傳染感染性極高,併發症通常不會太嚴重,但因國人最愛旅遊的日本近日報導黴漿菌感染人數創10年新高,甚至出現抗藥性的黴漿菌,連年輕大學生都染嚴重肺炎。 張祐維表示,這名台日混血女大生暑假赴日探親,9月返台後熬夜追劇,日夜顛倒加上人秋後早晚溫差大出現感冒症狀,有低燒(攝氏37至38度間)、乾咳症狀就醫,服藥1週未改善還出現呼吸喘、咳嗽、食慾變差、痰咳不出來的症狀,家人覺得不對勁陪同到台中醫院就醫,X光一照發現右肺下方一大片都白了,抽血檢查後確診是黴漿菌肺炎。 張祐維說,雖醫療團隊立即以第一線抗生素治療,3天後再照X光卻發現肺炎未改善,進一步斷層掃描顯示出現壞死性肺炎症狀,緊急加強後線抗生素治療1週,病況才終於穩定出院;一般黴漿菌感染病程約5到7天可痊癒,此個案卻長達1個多月,更出現壞死性肺炎併發症,相當罕見。 張祐維說,近期因為日夜溫差大,門診陸續出現黴漿菌肺炎感染患者,較去年同期約多3成,推論與國內口罩政策解除有關。提醒民眾出現乾咳、低燒等感冒症狀經治療1週以上未改善應到大醫院就醫檢查,避免延誤治療。

Read More

骨鬆運動營養班 專家帶領增肌

嘉義縣衛生局首創骨鬆運動營養班,助長者強化骨骼與肌力。(記者張翔翻攝) 記者張翔∕嘉義縣報導 嘉義縣衛生局首創骨鬆運動營養班,透過專業師資帶領學員增肌運動,衛生局長趙紋華強調,透過運動以及均衡飲食,可以有效強化骨骼維持肌力,即使年紀漸增也能充滿活力的行動。 衛生局表示,當民眾年齡增加,骨質流失的狀況也會日漸加劇,衍生骨鬆及骨折問題。目前行動醫療車設有骨質疏鬆檢測,今年也領先全國開辦骨鬆運動營養班,由專業師資帶領學員完成12週運動課程,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營養師也教導學員骨鬆防治飲食策略,讓每位老勢大都能成為「肌優骨」。 嘉義縣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營養師張家瑄表示,預防骨質疏鬆要從平日飲食及生活習慣做起,鼓勵民眾參考「預防骨鬆飲食運動3+1」招數。 第1招「豐富蛋白質」,每餐食用一掌心的原型豆魚蛋肉類,作為骨骼建造及肌肉合成的原料;第2招「足夠鈣質攝取」,食用小魚乾、鮮奶、豆干及黑芝麻,可以穩固骨骼,建議每天至少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第3招「補充維生素D」,充足日曬活化體內維生素D,提升鈣質在小腸的吸收率;第4招「搭配規律運動」,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完成阻力或重量訓練。 趙紋華說,骨質疏鬆症會造成許多健康問題,如脊椎關節變形、行動不便及臥床,是影響高齡長者失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嘉義縣醫療專車配置先進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查設備,定期到各鄉鎮提供骨質疏鬆篩檢服務,鼓勵民眾多加利用,呼籲民眾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及預防,保持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習慣,減緩骨質流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