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骨折 翁膝關節變形成0型腿

61歲的藍先生(左)因骨折宿疾導致膝關節變形,經醫師吳家麟(右)以新式膝關節保留手術治療,找回健走人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提供/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骨折宿疾要留意,多年後恐致膝關節變形。一名61歲的男性,有次因左膝關節疼痛、無法蹲跪,久而久之形成O型腿,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就醫後發現,原來個案疼痛主因竟是10多年前骨折引起的膝關節內翻變形。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醫師表吳家麟示,膝關節健康對於日常活動至關重要,無論是因外傷或隨著年齡增長的退化性關節炎,長時間不良於行除了身體上的不適,亦可能連帶影響社交與日常活動,進而影響心理健康,是高齡社會值得重視的議題。 吳家麟指出,據觀察,是否接受膝關節置換術(人工關節)是多數病人最關心的問題之一,許多病人雖然飽受疼痛所苦,但對於換人工關節仍是多所考量,錯失治療時機。 他強調,臨床上已朝「保膝」方向發展,透過客製化膝關節保留手術及3D列印技術,不僅可成功保留膝關節,更能改善病人的關節功能與生活品質,迄今已累積逾百例。 吳家麟說,膝關節保留手術是專門修復膝關節問題的技術,常見方式包括高位脛骨矯正術(HTO)、遠端股骨矯正術(DFO),主要是矯正各種膝關節內翻、外翻的變形,並減少膝關節退化或運動損傷導致的疼痛,進而延緩人工膝關節的置換。 針對嚴重變形的關節,醫療團隊可合併上述兩種手術,搭配韌帶重建手術,有效處理因運動損傷導致的膝關節創傷性關節炎,並可促進膝關節內軟骨再生。 吳家麟指出,上述男性個案因10多年前骨折後的癒合問題,導致膝關節內彎變形,關節受力不當,長期損耗軟骨及韌帶,造成膝關節疼痛及O型腿,合併出現腳踝歪斜等症狀,導致無法蹲跪,上下樓梯也有困難,嚴重干擾生活作息;然而,在新式膝關節保留手術的幫助下,病人不需更換關節即能找回健走人生。

Read More

自體軟骨修復 前國手好膝力

自行車愛好者黃姓男子及7旬的羅阿公,因膝關節軟骨損傷,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經接受中榮運動醫療團隊「1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重獲健康。(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黃姓自行車愛好者、陳姓女前排球國手及7旬羅阿公都因膝關節軟骨損傷,生活品質大受影響;2人接受「1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重獲健康。 台中榮總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陳超平表示,這項這項創新療法在110年取得衛福部認證,今年更通過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截至7月底已完成逾100例手術,年齡跨度從11~73歲,術後1年追蹤發現軟骨缺損部分完全再生達97%。 黃姓自行車愛好者10年前右膝疼痛,檢查確認右膝軟骨損傷。他參與中榮臨床研究,接受「1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治療,目前騎乘累計超過10萬公里,高強度訓練也沒問題。 醫師陳超平表示,「1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術後1年追蹤結果顯示,軟骨缺損部分完全再生比例高達97%。(記者陳金龍攝) 他表示,因工作型態偶爾膝蓋會不慎碰撞機台,可能因此損傷軟骨。10年前右腳膝蓋在騎車時會疼痛,詢問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母親覺得症狀雷同。後來陪妻子到中榮就診,看到公告欄尋求民眾參與臨床研究,治療後騎車再無不適。 陳姓女前排球國手3年前在教練職上教學不慎、未妥善熱身示範動作傷膝,就醫發現雙膝軟骨幾乎磨光,到處求醫皆得到雙膝得置換人工關節的結果。「我的膝蓋像是被宣判了死刑」,可是自己才30多歲,換人工關節擔心有使用年限及活動度問題;後來到中榮雙膝治療成功後,不僅繼續擔任教練職,更重回球場當選手。 中榮副院長李政鴻強調,中榮致力提供民眾最優質的醫療服務,1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的成功是最好的證明。 醫師陳超平提醒,軟骨損傷若未及時治療,可能發展成退化性關節炎;1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為膝關節患者帶來希望,有助患者重拾健康,恢復生活品質。

Read More

孕腹悶悶 驚見胎盤早期剝離

醫師施宏明提醒,胎盤早期剝離高風險族群,從醫囑、配合治療,避免危及母體及胎兒。(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一名24歲懷孕35週孕婦因腹部「悶悶的」,檢查發現胎盤早期剝離症狀。醫師考量恐危及母胎生命,緊急進行剖腹手術,驚見子宮因隱藏型出血,已呈現多處藍紫色瘀青;經1個多小時手術搶救,胎兒不幸胎死腹中,但保住母親性命及子宮。 嘉基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施宏明說,一般胎盤早期剝離常發生在孕期中、後期,發生率約1/200,典型症狀包括陰道出血、腹部劇烈疼痛等;照超音波發現已有胎盤早期剝離情形,若不立即處理,不只造成媽媽大出血,胎兒也會因缺乏血液、營養供給而危及生命。患者因初次懷孕、子宮頸未開,採剖腹手術接生。 手術過程發現,患者子宮呈現藍紫色。施宏明表示,產婦所遇到的胎盤早期剝離,俗稱「子宮中風」,胎盤有一大塊瘀血,子宮被瘀血浸成藍色子宮,是婦產科急症中的急症;若未緊急處理,母親會大量出血,胎兒也會發生窒息,母子都有生命危險。 施宏明表示,剖腹手術約花1個多小時,胎兒不幸胎死腹中。但因在患者還未有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功能障礙前發現,考量其還年輕,將子宮保留,未來還有機會受孕。 施宏明說,胎盤早期剝離高風險族群,包括妊娠高血壓、妊娠毒血症、有前置胎盤者、腹部遭撞擊、抽菸或有藥癮孕婦等。患者懷孕前血壓正常,懷孕後發生妊娠高血壓,並有妊娠毒血症。提醒高風險孕婦要聽從醫囑、配合治療好好控制,注意有無腹部疼痛,甚至眼睛模糊、頭部疼痛等都要特別小心。

Read More

基因檢測納健保 產官學動動腦

為探討基因檢測納入健保給付之困境與挑戰,國衛院攜手高醫舉辦研討會。(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為探討基因檢測納入健保給付之困境與挑戰,由國衛院、高醫大及高醫聯合舉辦的「Learning Health Systems Conference:基因檢測與健保給付」研討會,5日於高醫舉行,透過產官學三由不同角度,探討基因檢測相關議題。 國衛院論壇副總召許惠恒致詞表示,此次研討會源自於國衛院論壇的「基因檢測之權益保護」議題,由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孫以瀚、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何之行及台大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學科暨研究所教授蔡甫昌擔任召集人,邀集國內專家提出政策建議。 高醫大校長余明隆提到,醫療進步伴隨著挑戰,基因檢測的技術與成果如何有效地納入健保系統、如何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與可行性,以及如何平衡醫療資源的配置,都是需要深入探討的重要議題。 以他所研究的C型肝炎為例,雖然有60~70%的病人對C肝治療的藥物有效果,但還是有約30%的病人對藥物反應不佳。透過基因檢測可以了解病人在診斷上的準確性,選擇適合病人的個別化治療,讓病人可以得到最佳的照護及預後。 國衛院長司徒惠康說,這一跨部門、跨機構的合作,透過全方位的基因檢測和智慧化分析,為醫師提供精準的臨床醫療決策支持。收案癌別包含肺癌及5大消化道癌症,截至今年5月已收錄近2000筆全球臨床與癌症基因資料,為未來研究和臨床應用提供資源、開創癌症精準醫療最佳模式。 研討會主持人包含國衛院論壇副總召集人何啟功、客座教授孫以瀚等人,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主講「健保給付癌症的基因定序─基因資訊管理及利用」、高醫大名譽教授鐘育志主講「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罕病基因檢測與健保給付的探討」、行動基因生技技術長陳華鍵主講「基因檢測與癌症精準醫療」等。

Read More

骨鬆肌少運動班 長輩體力大增

嘉義縣領先全國開辦「骨鬆肌少高風險運動營養班」,由各鄉鎮衛生所規劃12週運動及營養課程。(記者張翔翻攝) 記者張翔∕嘉義縣報導 嘉義縣領先全國開辦「骨鬆肌少高風險運動營養班」,由各鄉鎮市衛生所規劃12週運動及營養課程。民雄衛生所號召符合資格22位民眾加入,透過「起立蹲下超輕鬆、爬4樓不間斷、一覺到天亮等」效果,從每日運動營養延緩失能。 嘉義縣55歲以上民眾推估有7萬8939人面臨骨鬆肌少危機,可能造成骨折、失能、死亡等風險。嘉義縣攜手南華大學設計大重量阻力訓練、有氧運動及健走並搭配營養品補充,提升民眾肌肉質量,強化骨骼健康,民雄運動營養班學員12週訓練後多項指標明顯進步。 民雄衛生所主任汪維娜表示,為鼓勵踴躍參加,針對全程參與學員提供表揚及獎勵,有9人獲得全勤獎。一位長輩原因為肌少症、骨鬆,且有營養不良的高風險;訓練後,以前爬樓梯氣喘如牛,還得不斷停下來休息才能爬到3樓,現在一口氣可爬到4樓,運動後晚上一覺到天亮,整個人都變年輕了。 衛生局長趙紋華表示,去年結合AI智慧科技及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儀器(DXA),透過行動醫療推動骨鬆肌少篩檢服務。民雄約篩出600名高風險個案,其中約50人需轉介醫院治療,其餘衛教規律運動及正確的健康飲食,透過早期發現治療及預防,減少骨折發生率,讓鄉親活躍、健康老化,朝縮短不健康餘命目標努力。

Read More

老照片說故事 延緩長輩失能

多媒體懷舊展讓失智長輩述說人生故事,減緩失能。(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嘉義市攝影學會3年前起推動搶救老照片行動,透過掃描、重新翻拍等技術,數位化保存逾萬張老照片。衛生局攜手嘉基失智症整合中心、智邦公益館,舉辦「一張老照片」多媒體懷舊展,讓失智症長輩述說人生故事,減緩失能。 嘉基失智症整合中心主任陳誠仁已發起2次失智照片攝影活動,發想初衷是失智者雖然遺失現在記憶,透過與照顧者一起找出老照片,由失智長者親自闡述其口故事,被深藏的記憶可能被重新勾勒出來。他說,醫學研究發現,看老照片回顧往日的「懷舊治療」,能減緩失智、失能。 國健科長陳秀玲表示,失智者短期記憶功能逐漸衰退,對往事卻如數家珍,藉照片、熟悉物品或對象,喚起過往經歷,加上家人陪伴、活動、認知增加,能適度刺激腦部「海馬迴」,增加突觸數量及神經網絡連結,減緩失智。

Read More

孕婦應少吃生菜沙拉

醫師李耀泰強調,不同烹飪方式保留的營養素不盡相同,可以輪流使用。(郭綜合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蔬菜含維生素A、C、K、多酚、類黃酮、鋅、鎂、銅、鐵及纖維等營養素。醫學研究顯示,長時間高溫烹煮會導致蔬菜中許多微量營養素消失;但蔬菜沙拉若清潔不完全,可能殘留寄生蟲、蟲卵、細菌等。醫師建議,孕婦還是不宜食用生菜沙拉,以避免提高流產、早產、新生兒體重過輕、敗血症等風險。 台南市郭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李耀泰表示,汙染的土壤和水均可能導致蔬菜、水果殘留病菌;若未經完整消毒、清洗,或廚師、器具處置不當,可能造成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A群鏈球菌等傳染,李斯特菌甚至會造成母嬰垂直感染。 避免細菌感染,高溫烹煮是關鍵;但高溫也容易造成許多營養素流失,特別是水溶性的維生素C等。而微波爐、炒鍋、壓力鍋、火烤和煮沸清燙等方式均會減少多酚;以蒸汽烹調最能保存蔬菜中多酚物質,但也會流失溶解性蛋白質。微量營養素和維生素在短時間加溫下流失較少,微波爐加熱最能保留維生素C、K。 孕婦的維生素營養補充該如何選擇?李耀泰強調,不同的烹飪方式,保留的營養素不盡相同,可以輪流使用,原則上加溫時間不宜太長。生菜沙拉可選用有機菜蔬,再以開水或礦泉水清洗過較為安全,不過仍不建議孕婦食用。

Read More

胸腔病院即日起開打「左流右新」公費雙疫苗

胸腔病院院長黃紹宗率先接受「左流右新」雙疫苗施打。(胸腔病院提供) 記者黃文記/仁德報導 秋、冬是季節性流感流行高峰期,流感病毒及新冠病毒的活動逐漸增加。衛福部胸腔病院表示,施打疫苗是降低重症最好的方法,呼籲符合公費接種資格民眾在疫苗開打後儘速預約接種,兩種疫苗同時接種,以降低流感及新冠病毒傳播的風險,保障自身及周遭親友的健康獲得雙重保護。 胸腔病院表示,流行性感冒是具有高度傳染力的疾病,症狀較一般感冒來得嚴重且痊癒的時間也會相對較長,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傳染,感染會有發燒、頭痛、肌肉酸痛、全身無力、咳嗽及喉嚨痛等明顯症狀,五歲以下小孩、孕婦、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免疫功能不全及具慢性疾病者較容易引起嚴重併發症,因此不可輕忽。 預防流感及新冠除了注意個人衛生習慣、落實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平時養成勤洗手,與其他人交談時儘量保持適當距離,然而目前的治療方法仍以支持療法為主,因此降低重症最好的方法就是施打疫苗。 胸腔病院指出,第一階段公費流感疫苗給幼兒、學童、孕婦、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及慢性疾病等高風險族群,新冠、流感疫苗將同步於十月一日起分階段開打。第一階段接種對象包括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學齡前幼兒、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等;第二階段自十一月一日開始,新冠疫苗為出生滿六個月以上對象(未列於第一階段者),流感疫苗對象為五十至六十四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 胸腔病院院長黃紹宗表示,接種疫苗後約需二週才可產生足夠保護力,而預防流感及新冠併發重症最好的方法就是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

Read More

佛堂變診間 斗六慈院婦兒中心啟用

雲林縣斗六慈濟醫院佛堂變診間改建為婦兒中心,4日啟用。(記者陳正芬攝) 記者陳正芬∕雲林報導 雲林縣斗六慈濟醫院於2019年由診所升格為醫院,醫療量能持續增加,為提供民眾更好就醫環境,將5樓原為佛堂空間改建為婦兒中心,增加11個診間及多間衛教室,4日舉行婦兒中心啟用剪綵,結合病人安全週病安園遊會,邀鄉親一起來同慶。 院長簡瑞騰指出,過去20多年來斗六地區慈濟師兄姐共修辦活動的佛堂,在斗六慈濟升格為醫院後,醫院設備不斷提升及人才網羅,擴大醫院服務的深度及廣度,經過1年多的規劃、設計及施工,終在9月份完成,並於4日正式啟用,提供民眾高品質醫療服務。 簡瑞騰說,斗六地區婦科、產科及兒科的需求大,5樓新診區主要在婦、產及兒科,營造婦兒友善就醫環境,大幅提升診間設備包括超音波等,目前有8位婦產科醫師、6位兒科醫師,其他科別則留在1、2樓診區繼續服務,造福鄉親。 病安園遊會中,簡瑞騰院長也與同仁演短劇宣導病人安全,在醫師提醒下,清楚說明不舒服部位及症狀等,有疑慮會主動詢問,還會使用健康存摺APP,查詢就醫記錄及用藥,讓醫師根據病人情況開立合適用藥,助病人早日康復,也邀請民眾一起來關心病人安全問題。

Read More

5歲童染諾羅 1晚吐8次

5歲童高燒嘔吐感染諾羅病毒,還傳染全家,台中醫院小兒科主任李德敏提醒民眾勤洗手、注意飲食衛生,才是防疫之道。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疾管署上週公布,國內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創下近5年同期最高,病毒體以諾羅毒病占48.8%居多。台中醫院小兒科主任李德敏近1個月門診發現,高燒合併狂吐或狂拉急性腸胃道症狀患者比去年同期增加1至2成,甚至有5歲童染諾羅病毒後傳染全家,提醒勤洗手、注意飲食衛生,才是防疫之道。 李德敏指出,今年9月初開學不久,5歲男童高燒39度,合併嘔吐症狀,到住家附近診所就醫,但服藥後症狀未改善,整晚連吐8次,媽媽嚇得帶他到醫院,因為出現脫水與鈉離子過低症狀,收治住院。未料男童住院首日,其7歲哥哥也發燒嘔吐,隔日在醫院陪床的媽媽也被傳染到又燒又吐,第3天連在家中照顧哥哥的爸爸也感到惡心嘔吐,全家4口都中鏢。 李德敏說,諾羅病毒好發於秋冬季節,今年因為連續2個颱風影響氣溫驟降,初秋就出現諾羅群聚感染現象,門診上感染諾羅患者比去年同期增加1至2成,約占腸胃炎就依個案病人5成左右,其他則為腸病毒與一般感冒。 李德敏指出,諾羅病毒潛伏期只有2至3天,來得快去得快,感染主要與清潔習慣跟飲食有關,提醒民眾,山陀兒颱風雖才離開,颱風過後除了不吃生食,飲水清潔也要注意;萬一家中有人出現腸胃道症狀,被感染者應避免與其他家人共食,確實以香皂濕洗手,才能避免遭受諾羅病毒威脅與感染。 李德敏提醒在新冠流行期出生的幼童,幾乎都曾經感染過新冠病毒,但未必感染過最新的JA.1新型病毒,甚至很多6個月以上新生兒從未感染過新冠病毒,呼籲家長帶6個月以上新生兒到醫療院所「左流右新」雙疫苗先接種,才能避免幼童感染病毒遭受併發重症威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