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冒冷汗 心臟左前降支逾7成狹窄

男子胸悶就醫檢查,竟發現左主冠狀動脈左前降支已發生了70%以上的狹窄,經醫師廖振宇(左)進行冠狀動脈支架置放術,讓他重拾健康生活。(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一名平時在醫院擔任安全警衛工作的70多歲男性患者,近期時常覺得疲累、喘,偶爾還會出現冒冷汗的症狀。他剛開始以為只是過勞累,所以並沒有放在心上。但隨著症狀越來越頻繁,於是前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尋求心臟科醫師廖振宇診治,發現他具有抽菸史和三高疾病,建議患者進行心導管檢查。檢查結果顯示,患者的左主冠狀動脈左前降支確實已發生了70%以上的狹窄。 為了改善患者的胸悶及喘等諸多症狀,並降低猝死風險,廖振宇與家屬溝通後,決定為患者進行冠狀動脈支架置放術。手術過程順利,術後患者的胸悶喘症狀明顯改善。然而,術後患者偶爾還是會出現一些殘餘的心絞痛症狀。為此,建議患者服用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晚期鈉離子通道抑制劑,進一步緩解心絞痛症狀。經過藥物治療,患者的殘餘心絞痛症狀大幅改善,生活品質也得到了顯著提升,讓他重拾健康的生活。 廖振宇表示,冠狀動脈疾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典型症狀是心絞痛,表現為胸骨後或心前區的壓迫性、緊縮性或窒息性疼痛,有時疼痛會放射到左肩、左臂、頸部或下頜。此外,疲累、氣短、冒冷汗等症狀也可能是冠狀動脈疾病的表現。 廖振宇呼籲,首先應該先至心臟內科進行診斷,當檢查診斷結果血管阻塞小於70%時,會建議先以藥物治療為主,常用的藥物包括傳統藥物,例如鈣離子阻斷劑、乙型受體阻斷劑、長效型硝酸鹽,以及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例如晚期鈉離子通道抑制劑。 傳統藥物對心絞痛患者可以發揮效果,不過在使用上會有一些限制,例如心跳過慢、或血壓偏低的患者就沒辦法使用傳統藥物。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可以改善心肌細胞中的鈉離子通道,有助緩解症狀,較不會影響血壓與心跳,且頭痛、頭暈的副作用相對比較少,可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廖振宇表示,各種藥物適用的時機不盡相同,務必依照指示服藥。

Read More

AI遠距醫療 改變面對面傳統醫療

傳統面對面的臨床醫療模式,因AI與網路科技發展已受到遠距醫療的挑戰。(台北榮總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陽明交大醫學院副院長凌憬峯29日指出,在AI技術變革下,「面對面」的治療方式隨著新科技進步勢必將有所轉變,陽明交大醫學系已成立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推動中心,加速導入工程醫學,積極培育具備工程背景的醫學人才,以應對未來遠距醫療的趨勢。 國衛院舉辦遠距醫療的未來與醫學教育研討會,陽明交大醫學院長、台北榮總副院長王署君提醒,遠距醫療的發展也帶來了一些挑戰,包括個人隱私保護、法規完善、AI偏見等。不管資訊技術如何進步,醫學教育的本質還是同理心、能觀察及協助他人。 凌憬峯認為,「面對面」的治療方式隨著新科技進步勢必有所轉變,過去絕大部分醫療行為發生在醫院內,但現在可以運用雲端來收集大量的醫療數據,以人工智慧深度學習並進一步分析後,讓即時預防與精準醫療更有可能,這種轉變讓傳統臨床醫學的觀念逐漸被取代。 為因應這一趨勢,陽明交大醫學系已率先成立醫師工程師組,並成立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推動中心,積極培育具備工程背景的醫學人才。陽明交大醫學系副系主任、台北榮總教學部主任楊盈盈強調,遠距醫療更依賴數據分析在醫療決策中的運用,未來的醫學生不僅需要掌握生物醫學知識,還需具備工程醫學的背景。 台北榮總也展示遠距醫療與工程醫學的結合,研討會現場展出榮陽交團隊設計的遠距協作急救訓練系統「阿榮」。這是結合AI技術的系統,歷時27個月研發,具有輕巧、攜帶方便、即時反饋的優勢,非常適合偏鄉地區的急救人員培訓。研討會由國衛院與陽明交大主辦,台大、成大、北醫、中山、輔大、台北榮總、馬偕等校都派員與會,數發部及微軟、華碩等科技廠商參與,顯示出醫學與科技的緊密結合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

Read More

年輕時壞膽固醇過高 心血管風險增64%

心臟科權威洪志凌演講說,心臟健康從降膽固醇做起!(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心臟病有年輕化趨勢,心肌梗塞成隱形殺手,高膽固醇更是心臟病元凶。高雄長庚醫院介入性心臟內科醫師洪志凌表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分析3萬6,030位5歲至84歲民眾的健康資料,發現年輕時低密度膽固醇(LDL,壞膽固醇)過高者,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會增加64%。 洪志凌說,不要以為低密度膽固醇130mg/dL是正常。大型隨機取樣的臨床研究均證實,低密度膽固醇降越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越少;近期還有研究指出,當低密度膽固醇低至20mg/dL,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最少,這就表示沒有所謂的標準值了!他表示,近30年來,由於史他汀降膽固醇藥物問市,美國因冠心病引起的死亡率出現下降趨勢。 洪志凌說,多個超過萬人隨機取樣、雙盲、多中心的臨床研究,在5、10、甚至於20年的長期追蹤,證實降低膽固醇能有效地減少中風及心肌梗塞機率。 他進一步指出,倘若服藥後,始終達不到「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標準,不妨參考外國,選擇服用高劑量高效力的史他汀類藥物,盡量把低密度膽固醇降低。 根據研究顯示,低密度膽固醇每降40mg/dL,每年可減少21%心血管死亡、心肌梗塞及中風機率。 根據衛生署統計,腦血管疾病和心臟疾病,高居國人死亡率的第2、3位。造成心臟血管疾病的原因很多,主要危險因子包含高血脂、高血壓、吸菸者、糖尿病患者、高齡、有心肌梗塞的家族病史、周邊或心臟血管疾病史、肥胖、缺肥運動、飲食習慣不良等,因此,洪志凌呼籲除了定期健康檢查之外,平常預防更是重要。 洪志凌說,光是1994年7月到1995年6月那1年,他已累積800台心導管手術和300支支架的經驗,也令他體悟到心血管只要一處出問題,全身都將發生病變,尤其是心臟與腦部,還會影響生命及生活品質。

Read More

退化性關節炎 運動+減重=良方

健康學院物理科黃靖雅老師講解「退化性關節炎保健」,教導鄉親避免發炎和疼痛。(記者許正雄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年長者是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族群,高雄市新興區建華里長吳文欽29日邀請健康學院物理科系黃靖雅老師,從台北南下在里服務處進行「退化性關節炎保健」示範講解,教導鄉親如何保護膝關節,避免引起發炎和疼痛。 黃靖雅表示,造成膝關節痛退化主因是年齡增長、膝關節受傷及重複性膝蓋壓迫,包含韌帶扭傷拉傷、軟骨撕裂、肌腱炎及關節炎。如何保養避免引起發炎和疼痛,是日常生活的重要課題。 隨著年齡增長,關節腔製造潤滑液的速度會變慢,如果關節腔受損,潤滑液無法提供充足的潤滑和緩衝,關節軟骨面會慢慢磨損,使軟骨表面不平整,一旦活動就會出現關節「卡卡」的問題,不管走路、負重等活動都會引起發炎和疼痛,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退化性關節炎」。 黃靖雅提到,避免關節軟骨磨損可說是大家膝關節保養的首要關鍵,如何保養,首要保持適當的體重可以避免多餘的負重,以免拉扯、加重膝關節負擔,增加關節軟骨磨損及罹患關節炎的風險。 黃靖雅建議鄉親避免不當運動姿勢、強化肌肉訓練、選擇衝擊性較低的運動、使用輔具減輕膝關節負擔、多攝取富含膠質的食物等。 她提醒大家還是要靠著運動與減重來改善退化性膝關節炎,再配合治療。若狀況進展到需要手術,則要考慮膝關節鏡或膝關節置換手術來增進生活品質。

Read More

精進緊急醫療服務品質 心肌梗塞秋季國際學術研討會登場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昨日舉辦秋季國際學術研討會,匯聚國內外心肌梗塞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臨床應用。(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昨日在中國醫藥大學水湳校區卓越大樓辦理秋季國際學術研討會,今年大會主題為「心之挑戰  突破邊界:探索心肌梗塞治療的新境界」,匯聚國內外心肌梗塞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臨床應用,提升心肌梗塞照護品質。 台中市副市長鄭照新表示,依據衛生福利部近10年公布的10大死因統計結果,心臟疾病一直高居第2位,僅次於惡性腫瘤,其中心肌梗塞的死亡率更是居高不下。有鑑於心肌梗塞是1個具有救治時效性的急症,到院前後的黃金搶救時效非常重要,因此台中市為提升急重症緊急照護量能與品質,營造友善優質緊急醫療服務,自去年9月起市府跨局處推動辦理「台中市急性心肌梗塞緊急處置網絡計畫」。 鄭照新說,「台中市急性心肌梗塞緊急處置網絡計畫」藉由市府衛生局、消防局及17家急救責任醫院三方協力合作,透過119緊急救護預通報,建置到院前無縫銜接醫院內處理流程及醫院綠色通道,爭取搶救黃金時間,縮短發病至到院及治療等待時間,提高治癒率及預後恢復狀況。 衛生局表示,經衛生局統計,透過119送醫且預通報的心肌梗塞病人相較119送醫組及自行就醫組,平均到院至灌流時間(D2W)可分別縮短約17分鐘、21分鐘,可見119送醫且有預通報可提前讓醫院預先準備,讓心肌梗塞病患即早接受治療,進而提升存活率及預後改善情形。

Read More

高榮快樂商店 助精障友返職場

高雄榮總成立「快樂商店」創新服務。(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高雄榮民總醫院首創結合精神醫療與企業力量,成立「維康─高榮快樂商店」,是國內醫院的創新服務,將便利商店轉化為精神復健之友的高階工作訓練場域,展現企業社會責任與精神健康的成功結合。 高榮院長陳金順表示,精神復健之友重返社區過程中面臨重重挑戰,以此為契機,將原本由精神部職能治療獨立運作的「快樂商店」高階工作坊,以公開招標的方式與醫療用品的經營資源結合,是精神復健的重大突破,也為精神復健之友回歸社區鋪設實質的基礎。 高雄榮總院長陳金順說「快樂商店」是項創新服務。(記者許正雄翻攝) 精神部主任張正和表示,精神障礙者在求職路上困難重重,原因大半來自社會偏見引起就業歧視。這項國內醫院創新服務,將成為《精神衛生法》修正案12月14日正式施行前,保障精神病患權益及防止汙名化的範例,有助於推動社會與企業共創健康友善的環境,使更多身心障礙者能學習一技之長,重返社區實現獨立生活。 高榮與美德耐集團旗下品牌維康醫療用品合作成立商店。集團董事長賴調元表示,導入專業的醫材便利店營運模式,讓高榮的精神科醫師及職能治療師全方面輔導病友,醫院及企業彼此合作創造「良性、愛、尊重」的環境,協助康復之友社會適應及職能訓練。

Read More

落實3班護病比 擬增7500護師

總統賴清德(右4)與衛福部長邱泰源(右2)、考試院秘書長劉建忻(左2)28日出席台灣護理學會110週年慶祝大會。 (中央社)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總統賴清德28日出席台灣護理學會110週年慶祝大會指出,為確保護理人員的安全與權益,政府目標是增加7500位護理人員,相關政策計劃已編列到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將改善護理人員的待遇及工作環境。 賴清德指出,政府針對護理人才留任與投資展開一連串行動,第一是投資護理人力整備,透過跨部會合作推動12項策略計畫,共同討論育才、留才政策,從教育、考試、聘用、職場環境、薪資改善角度著手,建立醫院護理人力留任正循環機制,促進領照護理師職業最大化,也讓台灣護理人力發展接軌全球醫事人力綱領。 賴清德說,衛福部3月開始實施各層級醫院三班護病比,以夜班護理人員獎勵以及三班護病比達標醫院獎勵,逐步推動合理照護人力,目標讓全國再增加7500位護理人員,相關政策計劃已編列到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改善護理人員的待遇及工作環境。 另外,在健康台灣深耕計畫,政府會廣納更多支持模式,讓醫事人員可以兼顧職場參與、健康與家庭平衡,讓優質專業人員進入職場,在政府和護理界合作下,持續改善護理師工作環境,達成健康台灣目標, 賴清德表示,今年國際護師節主題「有護理師才有未來 ,護理創造經濟實力」,每位護理師對醫療及社會發展扮演重要角色,感謝護理師的付出,提供患者最好支持與照顧,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協助台灣社會度過挑戰。未來政府將持續投資護理,確保護理人員的安全與權益,期待台灣護理協會繼續帶領護理業進步發展,走向世界。

Read More

邱泰源:遠距醫療挑戰 積極吸取國際經驗

「遠距醫療面對的挑戰」國際研討會28日在北醫大雙和校區舉行,衛福部長邱泰源(右2)、國衛院長司徒惠康(左2)、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左)、北醫大董事長陳瑞杰(右)出席。(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衛院論壇、北醫大、陽明交大主辦「遠距醫療面對的挑戰」國際研討會28日登場。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台灣遠距醫療對醫療體系創新與發展有深刻影響,以病人為中心醫療模式,結合科技與醫療相當重要。政策發展須從全球角度吸取經驗與國際持續對話。 邱泰源表示,「社會處方」概念強調醫療人員應站在病人立場理解需求,而不僅是從醫療專業角度出發。這種以患者為中心醫療模式,在COVID-19疫情期間,更凸顯其價值與重要性。回顧多年來在醫療領域經驗,他從民國77年擔任衛生所主任開始,涉及遠距醫療和安寧照護發展。當年在安寧病房經歷,反映患者除醫療環境也涉及更廣泛生活場景環境,凸顯人性化醫療照護重要性。 邱泰源說,世界醫師會對遠距醫療品質、法令、隱私等有不同看法。疫情後促使各國重新思考遠距醫療(通訊診療)推廣和應用,其發展已成全球共同課題。台灣要從全球角度吸取經驗,並與國際間持續對話。 國衛院論壇副召集人許惠恒表示,疫情過後遠距醫療仍面臨醫療品質監測、患者隱私與安全問題、法律規範以及監管機構審查之挑戰。隨累積經驗,今年遠距醫療政策再次修訂,並在7月起納入常態健保體系。 北醫大校長吳麥斯指出,疫情後,距離觀念被科技進步大幅改變,健康產業、官方、學術和研究「健官學研」整合,讓台灣重新定義什麼是遠距醫療,並在新時代如何照護病人。

Read More

肺癌精準治療 NGS助找標靶藥

長庚醫院28日舉辦肺癌講座。醫師指出,近年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成為癌症治療的重要利器,有助找出基因突變使用標靶藥物,但後續可能有抗藥性問題,使用NGS的時機很重要。(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肺癌連續蟬聯國人癌症死亡率之首,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有助找出基因突變使用標靶藥物。醫師指出,即使有合適的標靶藥物,有突變的肺癌患者約7~8成後續可能有抗藥性問題,使用NGS的時機很重要。 林口長庚胸腔內科醫師李適鴻表示,在晚期肺癌治療中,NGS是治療過程中的利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50~60%的腫瘤帶有基因突變,相較於傳統單一基因檢測的耗費檢體,或傳統基因定序的曠日廢時,NGS能一次全面檢測數十至數百個基因變異,有助患者選用對應標靶藥物。 不過,就算有合適的標靶藥物,還要擔心「抗藥性」問題。李適鴻指出,驗出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約7~8成機率可能在後續出現抗藥性。 在檢驗腫瘤時考量病人安全,多數做局部切片,並依此進行治療,但可能只有檢測到部分細胞,導致使用藥物後有其他突變的腫瘤細胞取代被殺死的細胞,造成原來藥物失效。 此外,NGS技術高、價格貴,動輒20、30萬元,就算符合健保給付資格,一生也只有一次給付機會。李適鴻說,因早期肺癌可以手術治療,較不需考慮;不過隨部分標靶藥物開放早期使用,患者可與醫師充分討論。但太早做仍要擔心後續若出現抗藥性,恐還要再次檢驗才能找到適用標靶,使用時機相當重要。 他強調,治療癌症就像打仗,先幫患者擋下第一波攻擊,才有機會繼續使用其他新武器治療;NGS有助醫師選擇最有效的藥物,大幅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存活率,但仍建議等有治療需求再做。

Read More

戶外畏光流淚 中濃度散瞳劑作怪

醫師李致名表示,依據年齡、近視加重風險及速度、畏光及模糊副作用程度,使用不同濃度散瞳劑。(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許姓國中生在戶外活動時,出現畏光和流眼淚的情況,就診發現該生使用中濃度散瞳劑控制近視,致使雙眼過度畏光,影響戶外運動。經調整為低劑量散瞳劑後,成功減輕畏光症狀,目前近視度數穩定在100度,每月回診追蹤中狀況良好。 光田綜合醫院眼科部主任李致名指出,高度近視不僅會導致視力模糊,同時與青光眼、白內障、視網膜剝離等眼疾有密切關聯。雷射手術雖能矯正成年後的視力,但無法修復由高度近視引發的眼軸增長;應聚焦於兒童和青少年的視力保護,減少未來高度近視引發的併發症風險。 李致名表示,常見的防控方法包括各種低至高濃度的長效型散瞳劑、角膜塑型片、日拋周邊離焦軟式隱形眼鏡和周邊離焦眼鏡等。長效型散瞳劑可根據年齡、近視加重風險及速度、畏光及模糊副作用的程度,使用不同濃度預防及治療;角膜塑型片為夜間佩戴,通過硬式鏡片調整角膜形狀,防止近視加重;日拋周邊離焦軟式隱形眼鏡和周邊離焦眼鏡則為日間配戴,都證實可有效控制近視加重。 李致名說,許多人認為減少3C產品使用就能避免近視,其實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如閱讀、拼圖或玩樂高等)也會加重近視度數。家長應合理安排孩子活動時間,盡量減少長時間近距離用眼,適時凝視遠方或閉眼休息,放鬆眼睛睫狀肌,有助於延緩近視惡化。此外,增加戶外活動也非常關鍵,因自然光線能促使視網膜分泌多巴胺,從而抑制眼軸增長,有效減少近視進一步加重的風險。 李致名強調,及早進行視力檢查和防治,是避免高度近視及相關眼疾的關鍵。對於沒有近視的孩子,應保持良好視力習慣,避免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期望在18歲前維持良好視力;而已經近視的孩子,需積極採取防控措施,減少度數加深及各種相關眼疾的風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