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控制+運動 糖友積極控血糖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55歲張姓男子是科技公司主管,健檢時發現血糖高,平時身體健康的他,不願多吃藥,跟醫師溝通後,利用飲食控制及運動改善,加上自我監測血糖,持續3個月,血糖值明顯下降。  成大醫院內分泌代謝科醫師洪晧彰指出,張男健檢時發現血糖高,就診檢查顯示空腹血糖209mg/dl(標準值為80-130 mg/dl)、糖化血色素高達9.5%(標準值為7%以下)。由於張男考量身體健康,不願吃藥,表示願意透過飲食控制及運動改善,他也自驗血糖,記錄了解在不吃藥下平日血糖變化,3個月後他糖化血色素已下降到7.5%。  洪晧彰說,如果糖尿病患能積極控制血糖,就能有效減少心血管疾病併發症,包括減少17%的心肌梗塞與15%的冠狀動脈疾病,可以降低患者的心臟病死亡率;要積極控制血糖,需要從掌握日常血糖變化開始。以第2型糖尿病為例,這是慢性的代謝性疾病,平常不會有任何症狀,但當長期血糖控制不良的慢性併發症一旦發生,包括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腎病變、心臟病、中風及周邊阻塞性動脈疾病等,大多已無法挽回,可說是健康的隱形殺手。  他提醒,結合正確且有效的自我監測血糖與日常生活飲食及活動記錄,能幫助患者與醫療人員清楚生活型態、飲食與藥物對血糖變化的影響,醫師才能與患者共同討論依其個人需求的血糖控制目標,做到個人化的血糖管理,以維持平時良好的血糖控制。

Read More

血尿? 火龍果吃太多!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53歲伍姓男子每半年至2年就會尿路結石發作,日前上完廁所發現「血尿」,他想「又結石了」。前往看診,醫師幫他驗尿並無紅血球,X光也找不到石頭。一問之下才知他2天內吃了很多紅肉火龍果,致尿液呈紅色,並非結石引發的血尿。  衛福部彰化醫院泌尿科醫師蔡卓榮指出,紅肉的火龍果中含有甜菜青素,使得尿液呈紅色,吃多火龍果引起的紅色尿液應稱為「甜菜青素尿」而非血尿。同樣含有甜菜青素的甜菜根若吃大量,也會引起相同情況。這只是暫時的,多喝水,尿的顏色就會恢復正常。  蔡卓榮說,尿路結石是發生在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的結石,可能和個人體質有關,也和代謝異常及生活型態有關,曾結石的人超過一半的人會再發生。  蔡卓榮表示,一旦尿路結石發作,疼痛及血尿是最典型的兩大症狀,是因為結石阻塞在腎臟與輸尿管接合處或卡在輸尿管,引發神經刺激輸尿管平滑肌痙攣蠕動,腰腹部因此劇烈絞痛,結石移動時常會刮傷泌尿道,造成血尿。  伍男表示,他結石過20多次,都是尿路結石,每當石頭卡在輸尿管都痛得在地上滾,有幾次他一發現血尿,就馬上看診,以體外震波擊碎或內視鏡取出,有了這樣的經驗,這次他一發現尿液變紅,自然就認為血尿。  蔡卓榮強調,血尿除了最可能的尿路結石外,還可能是膀胱炎、尿路感染、攝護腺肥大等,最可怕的是膀胱癌,通常會出現無痛性血尿,有些病患會認為只是血尿又不會痛,血尿也會停止,因而掉以輕心。  蔡卓榮指出,曾有患者診斷出膀胱癌末期,卻是早在2年前就曾經無痛性血尿,後來因血尿的頻率不高,就一直不以為意,到了解尿困難、解尿疼痛、腰痛、腹痛,已是膀胱癌末期,如果血尿之初就嚴陣以待,結果一定不同。

Read More

心房顫動 婦感冒引發心悸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一名60餘歲婦女過去多年偶發心悸症狀,但休息就會緩解,這次出國返鄉後感冒引發心悸不適,高榮南院心電圖顯示快速心房顫動,經住院治療恢復正常心律。心臟科主治醫師顧長生表示,心房顫動病人發生腦中風機會是正常人4倍以上,提醒應早期發現及預防。  顧長生表示,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台灣地區約有26萬名心房顫動患者,約有13~23%心房顫動病患無臨床症狀,大部分是在中風就醫後才被確診,但往往為時已晚,已造成偏癱、臥床等悲劇。  他說,心房顫動於心臟循環學影響大致分2類:一是心跳速率快慢不規則,隨著年紀的增長,發生的比率也會增加。臨床發現患有高血壓、心衰竭、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病人,也容易患有心房顫動。  顧長生說,治療心房顫動除控制心房顫動本身外,還需考慮腦中風的發生,需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以預防心房顫動發生,或服用降低心跳藥物,以防止心房顫動發生時心跳過速情形發生。但當有心跳過慢且有昏厥現象發生時,便需要裝置心律調整器,以防止心跳過慢。  由於心房顫動發生時,心房的跳動變得快速且混亂,導致心跳加速、忽快忽慢,雖有些患者並無異狀,但有些人則會覺得心悸、胸悶痛、頭暈無力、呼吸急促等症狀,若出現這4大警訊,應積極就醫。

Read More

防治腸病毒 苗增購耳溫槍

 記者葉蒼秀/苗栗報導  網路社群網站流傳苗縣某學校學生疑似因腸病毒而死亡,引起家長恐慌,縣長徐耀昌指示教育處動用第二預備金300萬元,緊急採購耳溫槍配發給全縣國小1407班加強校園防疫,讓學生進入教室前先體溫篩檢。  衛生局指該案為疑似腸病毒重症,就診醫院依據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已進行通報,相關病歷及血液檢體已送至疾管署檢驗,是否確診為腸病毒重症需由疾管署專家委員研判。  本次通報疑似腸病毒重症個案,13日出現發燒就醫,次日因症狀未改善且出現全身紅疹、喉嚨痛及口根腔水泡等再前往診所就醫;16下午出現發燒、呼吸喘、全身紅疹等前往醫院急診室就醫,至晚間突然出現高燒、冒冷汗、嘔吐及抽搐,經緊急轉院病途中病情惡化,於救護車上緊急施予CPR並緊急轉送至醫學中心,到院後急救無效死亡。  苗栗縣107年曾有1例克沙奇A6型腸病毒重症案預後良好;今年以來共通報6例腸病毒重症案例,4例排除,2案仍由疾管署專家委員研判中。

Read More

人瑞每日吃8種藥 藥師急調整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針對老人家常罹患多種慢性病,成為用藥高危險族群,食藥署積極推展藥事照護服務,透過藥師介入,幫助老人家控制病情。 參與食藥署藥事照護服務的開業藥師鄭文柏指出,103歲的趙伯伯有阿茲海默症、青光眼、腸胃不適等多種疾病,服藥品項過於複雜,執行藥事照護服務時發現,趙伯伯使用達8種以上的藥品及保健食品,且常未依據醫囑服藥,導致腸胃問題一直無法緩解,經過藥師與醫師討論調整藥品種類及劑量,並提供家人正確的用藥知識,趙伯伯的疾病終於獲得良好控制。 趙伯伯的太太是高齡90歲的奶奶,也患有糖尿病多年,但降血糖藥劑量吃到最重,血糖仍不受控,經詢問才發現,奶奶天天以餃子、包子、麵條等高升糖麵食為主食,導致血糖飆升,經藥師 協助調整飲食後,奶奶減少吃麵點,並改吃糙米或白米,讓血糖問題已獲緩解。 食藥署科長楊博文表示,食藥署6年來推動藥事照護網,透過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聯會與地方衛生局執行照護計畫,現已有15縣市參與,在全台1195家藥局推動社區式藥事照護,諮詢1萬5000多人次、教育輔導12萬8000多次用藥觀念。 楊博文表示,透過藥事照護服務的守護,90%以上民眾經介入後提高服藥順服性,達到藥物治療的目標。另外,處方判斷性服務合計3493位個案,共發現2239筆疑似藥物治療問題,其中以重複用藥或用藥交互作用比率較高,約占35.5%,經藥師與醫師合作,有效解決問題,提升民眾用藥安全。因此,預計明年將經費重新分配,讓全台22縣市都有藥師提供服務。

Read More

胃痛懼吞胃鏡 國人研發磁控膠囊內視鏡減懼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傳統胃鏡檢查的不適感,估約造成20萬名民眾畏懼,非等到胃痛劇烈才願就醫檢查,常因此延誤病情。國人研發成功的磁控上消化道內視鏡18日上市,病患透過吞入膠囊鏡頭,可與醫師進行詢問及互動,大幅降低恐懼。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接受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約有100萬人次,中山醫院膠囊內視鏡主任吳文傑表示,內視鏡檢查胃部不適狀況最直接的一種檢查,透過從病患口部插入長管攝影鏡頭,從影像檢查食道、胃部或十二指腸等消化道部位,是否出現潰瘍或其他病變。 由於病患在檢查過程中,易出現嗆到、嘔吐等不適感,即使是胃鏡無痛檢查,透過麻醉方式減少不適感,但因病人睡著後無法與醫師互動,甚至可能因操作不當刮傷腸胃壁等。 此外,為避免交叉感染,重複使用的內視鏡也必須徹底消毒。 吳文傑表示,由群曜醫電研發的磁控上消化道型內視鏡,就像是吞藥丸,讓病患吞下膠囊內視鏡,再由醫師用大磁鐵控制膠囊方向,檢查食道、胃、十二指腸等上消化道,病患在檢查過程中,可以清醒透過螢幕看到清晰檢查畫面,並向醫師詢問及互動溝通。 不過,吳文傑表示,膠囊內視鏡自費約1萬元的檢查,無法完全取代胃鏡,但可讓病患降低吞嚥或恐懼感。

Read More

中藥+針灸 治過敏鼻炎效果佳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臨床上鼻竇炎、過敏性鼻炎有很多相似的症狀,像鼻塞、流鼻水及嗅覺不靈敏等。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李俞生指出,抓到病症的話,使用針灸和藥方治療過敏性鼻炎和鼻竇炎,會有很好效果。  李俞生說,儘管過敏性鼻炎和鼻竇炎有很多相似症狀,但兩者還是會有一些差別。例如,當鼻腔內有異味和黃濃鼻涕,這是鼻竇炎在作怪所出現的症狀,過敏性鼻炎並不會有。而打噴嚏、眼睛癢、黑眼圈則是過敏性鼻炎造成,無關鼻竇炎。  李俞生指出,中醫在過敏性鼻炎的治療已累積許多經驗。治療方法還要是依體質來決定治療原則,若是虛寒症的患者,用藥可分為兩類:一類以溫補為主,另一類以散寒通竅為主。久病也分為屬陰虛有肝肺熱者,久病不癒還能加用活血化瘀藥治療,整體來說,這些都能調節自身免疫作用。一般若能抓到病症,往往治療一週就能有所改善,後續再逐漸調養為主。  另外,鼻竇炎在中醫治療方面,除了以中藥調理自身免疫力,也可以透過針灸加強疏通鼻腔循環減少鼻塞不適感;更能透過中藥蒸氣煙霧熏鼻方式,改善鼻黏膜感染。  李俞生說,中藥能抗菌的藥材,如黃連、夏枯草、黃芩、金銀花,對於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綠色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卡他球菌的抗菌力效果明顯。

Read More

怕熱又怕冷 竟是罹糖尿病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身體沒有症狀,但卻怕熱又怕冷,醫師提醒,可能是血糖代謝長期異常,讓神經與血管功能受到損害,是糖尿病的前兆,不可輕忽。 一名48歲男性曾服用抗糖尿病的藥物治療,後來覺得沒什麼症狀,便自行停藥。最近幾週天氣熱時就很不舒服,身體活動增加時,覺得快要中暑,常口渴補充許多水分,尿量也多,卻不太流汗;但進入有冷氣的地方,若溫度調得稍低,便容易覺得寒冷。經檢查發現,已罹患糖尿病。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表示,有些疾病會影響患者對環境溫度的感受,例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會造成怕熱,甲狀腺功能減低會怕冷,糖尿病可能導致怕熱又怕冷。主要是血糖代謝長期異常,會使神經與血管功能受到損害,在熱的環境中,皮膚血管不易舒張散熱,排汗量也低,因此怕熱;在冷的環境中,皮膚血管不易收縮保熱,也不易靠脂肪產熱而怕冷。 何一成表示,吃多、喝多、尿多和體重下降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狀,但有些人的症狀並不明顯或沒有典型症狀,反而是對溫度感受和以往不同、身體黏膜發炎、傷口不易好等。 由於糖尿病未積極治療,可能誘發許多慢性併發症,如心肌梗塞、腦中風、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尿毒症、神經病變等,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舉凡曾檢驗出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偏高;年齡大於40歲;體重過重;一等親內有罹患糖尿病;有妊娠糖尿病史,或曾生過體重大於4.1公斤嬰兒的母親;高血脂患者;高血壓患者;平常缺乏運動者等等,都屬於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平時更需留意血糖變化。

Read More

腸癌三度復發 腹腔鏡除病灶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40歲蔡姓男子罹患大腸癌,曾兩度手術切除,也接受切口疝氣修補治療,腹部留下一道長傷疤,他每年都追蹤檢查,日前發現大腸有一小顆扁平息肉,切片證實為惡性,透過立體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江驊哲表示,患者分別在6年前及4年前,在大腸左右兩側陸續發現惡性腫瘤,經透過剖腹手術切除,兩年前還接受切口疝氣手術,使得肚皮上「留有一道如中央山脈」的疤痕。  日前接受大腸鏡檢查時,發現大腸內有一顆扁平息肉,經內視鏡黏膜下切除後化驗,竟然是大腸癌。為了不增加患者的腹部傷口,及有效的清除淋巴結,決定透過立體腹腔鏡手術清除病灶,術後也確診為大腸癌第3期,淋巴結已有轉移。  江驊哲指出,雖然患者當年罹患大腸癌時,配合醫囑手術治療,但當免疫系統無法有效壓制游離癌細胞時,仍有可能復發,患者這次診前身體並無出現不適,所幸他多年來重視追蹤的重要性,才能在大腸鏡檢查發現病灶後,積極接受治療,目前恢復良好。  不過因患者過去曾接受三次腹部手術,及放過人工網膜,也增加這次手術困難度,光是腸沾黏分離即進行5小時,且因大量大腸切除,導致大腸吸水功能減少,糞便無法成形。  江驊哲提醒,雖然原位癌和第1期大腸癌復發率低,但仍建議術後1年內做1次大腸鏡檢查,2年內復發率最高,務必定期追蹤。

Read More

南韓爆A肝疫情 10年新高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秋涼時節,也是出國賞楓的旺季,但疾管署提醒,南韓正爆發A型肝炎疫情,今年累積病例數已破萬,創下近10年新高,研判禍首是受汙染的醃漬貝類,國人赴南韓旅遊,切勿生食。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郭宏偉表示,根據國際疫情監測資料顯示,南韓A型肝炎疫情自今年初持續上升,自5月底開始每週新增病例數都超過500例,上週即新增報告551例,且今年累積病例數已破萬人大關,為14325人,是繼2009年後再次累計破萬例,創下近10年新高。  以近4週病例分佈來看,以京畿道4450例最多,其次為首爾2648例及大田2084例。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南韓疾管當局今年初在疫情升溫時,尚未確認疫情主因,日前才經疫情調查指出,今年夏季爆發疫情的主因,在釜山發生多起A肝群聚,8成個案曾生食醃漬貝類,且多半商品是中國大陸進口,因此將產品勒令下架,全面檢測相關產品,並呼籲民眾停止食用與銷售。  A肝是透過糞口傳播,若將受污染的食物或水吃下肚,可能出現發燒、倦怠、食欲不振、嘔吐等,數天之後發生黃疸,大多數病例會自然痊癒,並終生具有免疫力。  羅一鈞表示,生蠔、牡蠣、蛤蜊及文蛤等貝類水產品,具有濃縮水中病原物質的特性,貝類若只是汆燙或醃漬,中心溫度未達70°C,無法殺死A肝與諾羅病毒,因此,國際間經常發生民眾因食用受污染的貝類,導致感染A型肝炎或諾羅病毒。  由於目前各國未針對A肝疫情發布旅遊疫情警示,羅一鈞表示,將持續追蹤南韓A肝境外移入病例,不排除發布旅遊疫情警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