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航募空中仁醫 提供突發醫療協助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長榮航空2日宣布推出「空中仁醫」計畫,邀請具有醫師身分旅客,在機上旅客有突發性醫療需求時,可以即時提供醫療專業協助,以提升旅客飛行旅途中的健康照護品質。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也十分支持。 長榮航空自2011年起與Med Link公司簽訂空中醫療諮詢服務,當機上發生旅客身體不適的突發狀況時,空服員除了以衛星電話聯繫Med Link值勤醫師提供專業之遠距醫療諮詢外,在過去也會做機上廣播尋求具有醫師資格旅客的協助。 未來加入「空中仁醫」計畫的醫師搭機時,長榮航空會自動將搭機資料提供給讓當班空服員知悉,在必要時可私下徵詢加入醫師之同意,提供醫療的協助。 醫師公會全聯會表示,長榮航空「空中仁醫」計畫,不但可以讓機上乘客在有健康狀況時,空服員能在第一時間徵詢參與計畫的醫師,在醫師同意下,協助長榮航空及地面醫療支援團隊提供旅客醫療建議。 同時,如若發生任何醫療爭議訴訟,長榮航空也會完全負責處理後續事宜,以保障長久以來見義勇為的愛心醫師的法律權益,用意良好,也符合世界潮流。醫師公會也長期關心此項計畫,不斷力求計畫的周全性。 長榮航空表示,「空中仁醫」計畫即日起開放登記,有意願加入的醫師可登入長榮航空官方網站會員專區「空中仁醫」申請專頁,完成填表作業,後續經與醫師公會共同審核完成後,即成為本「空中仁醫」計畫的醫療諮詢成員。有了熱心醫師的加入,更可讓MedLink發揮更大的功能,使旅客可擁有更好的醫療照顧。

Read More

奇美醫今小兒流感及疫苗介紹

▲奇美醫學中心健康照護活動,三日上午九時三十分至十時,在第一醫療大樓二樓門診兒科候診區,舉辦「認識小兒流感及疫苗介紹衛教」,內容包括小兒流感介紹及施打疫苗之重要性。 (汪惠松)

Read More

降低開學不適應 小小新生快樂上學去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學校陸續開學,家長們面對孩子上學難免會有些壓力,特別是對於上幼稚園或是國小新生,因第一次離開家庭,孩子的不適應是難免的,專家建議,家長們要幫助孩子們降低開學不適應,才能快樂上學去。 小小新生入學總是會哭哭啼啼,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張自強表示,降低開學不適應,就要在上學前先讓孩子熟悉環境,如提前先去幼稚園玩遊戲器具,熟悉未來環境,降低陌生感。 此外,父母跟孩子約定要遵守,例如:說好幾點離開幾點接回要守時,除了讓孩子清楚父母的接送時間外,更清楚自己父母會有一段時間不在身邊。若有鄰居或家中手足同一所學校時,可以相約一起上學,降低對陌生環境的影響。 上學初期可攜帶家裡玩樂的玩具或玩偶,讓自己家裡熟悉的玩偶陪伴,可以增加在學校時的安全感。 張自強表示,父母初期不能心軟,但也不能威脅,但最怕的是,孩子一哭,父母就捨不得走,建議要對孩子說明,要上班了,下課會來接,給孩子信任感和保證。並盡可能在孩子上學初期提早來接,在老師面前稱讚和鼓勵,共同協助建立老師是朋友的角色。回家後可以給予適度正向回饋及關心,透過孩子在學校生活分享,表達對孩子的支持。 開學後,孩子若出現不想上學、精神不佳懶散、學習興趣不高,或想到上學就頭痛、肚子痛等的情形時,可能是因為長假後的第一次正常作息的上學,加上混亂作息突然要調整,張自強建議,父母的應該耐心陪著孩子們一起來調整,以縮短適應不良的時間。 不過,若精神不佳、常打哈欠、呈現疲倦或想睡,甚至脾氣暴躁易怒等情形,經調整後仍無改善,且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或是親子互動時,張自強則建議,可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做進一步改善。

Read More

中醫治療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陳俊銘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是指由於頸椎退行性變後或受到外傷等因素、椎體節段間不穩、刺激了頸部的交感神經,使之興奮或受到抑制,而表現出多種多樣症狀的疾病。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有哪些典型症狀? 1.頭部症狀:頭痛或偏頭痛、頭沉、頭昏、枕部痛或頸後痛;但頭部活動時這些症狀並不加重。 2.面部症狀:眼裂增大、視物模糊、瞳孔散大、眼窩脹痛、眼目乾澀、眼冒金星等症狀。 3.心臟病症狀:心跳加快、心律率亂、心前區疼痛和血壓升高。 4.周圍血管症狀:因為血管痙攣,肢體發涼怕冷,局部溫度偏低,或肢體遇冷時有刺癢感,或出現紅腫、疼痛加重現象。還可見頸部、顏部和肢體麻木症狀,但痛覺減退並非按神經節段分布。 5.出汗障礙:表現為多汗。這種現象可局限於一個肢體、頭部、頸部、雙手、雙足、四肢遠端或半側身體。 6.其它:肢體發涼怕冷,還可有一側肢體少汗,頭頸、顏面或肢體麻木等現象。 由於椎間盤退變和節段性不穩定等因素,從而對頸椎周圍的交感神經末梢造成刺激,產生交感神經功能紊亂。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症狀繁多,多數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症狀,少數為交感神經抑制症狀。由於椎動脈表面富含交感神經纖維,當交感神經功能紊亂時常常累及椎動脈,導致椎動脈的舒縮功能異常。因此交感型頸椎病在出現全身多個系統症狀的同時,還常常伴有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足的表現。 常見病因: 1.頸部慢性損傷。長期不正確地低頭工作或過仰頭顱作業,導致頸部負荷過度,可使頸部軟組織勞損或高枕睡覺均可引起頸慢性積累性損傷;或頸椎骨關節錯縫而致病。 2.咽部及頸部感染。炎症沿淋巴擴展到關節囊、韌帶,刺激交感神經而致病。 3.局部感受風寒濕之邪。使得局部血運障礙,肌肉痙攣,代謝產物堆積致病。 4.急性外傷。如扭、閃致傷,或頭顱直接受外力撞擊致傷者,往往並發有頸部間接外力致傷等,有的可發生頸椎旋轉移位。 5.其它。如偏癱引起頸椎生理平衡失調,繼發頸椎代償性增生,或骨關節移位,刺激或壓迫交感神經,導致頸椎病。 中醫治療交感神經型頸椎病,主要以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郁,寧心安神,益心氣養心陰為主,來讓交感神經系統放鬆,副交感神經系統作用提高,改善一系列因頸椎病所引起交感神經長期過度亢奮,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一系列症狀產生。臨床常以血府逐瘀湯、黃耆五物湯、烏藥順氣散、行氣活血化瘀,加減葛根、丹參、川七、赤芍、雞血藤、木瓜、生白芍、甘草等,改善頸椎壓迫所帶來的不適,並以加味逍遙散疏肝解郁,甘麥大棗湯寧心安神,生脈散益心氣養心陰,加減柴胡、龍骨、牡蠣、石決明、玉竹等,緩解因頸椎不適帶來交感神經亢奮的一系列症狀。配合針灸,頭皮針、耳針、眼針、舌針、腹針及體針靈活搭配運用,再加上小針刀治療,可有效改善頸椎病,進而根本改善頸椎病所帶來一系列的自律神經失調。  

Read More

馬戲訓練 讓孩子更自信開懷

中央社/台北1日電 研究發現,孩子從事馬戲等技巧提升運動,可增加自信、改善情緒。專家建議,家長可協助孩子安排有難度的運動訓練,如排球、羽球等,快樂運動有助分泌腦內啡、提升專注力。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透過新聞稿發布一項今年發表的研究指出,支持促進兒童的心理健康措施可以創造更健康的社區及確保經濟效益。以兒童馬戲技能課程為例,為孩子在馬戲訓練計畫中投入每1元,可省下未來可能花在心理健康成本的7元。 此研究由澳洲南澳大學的學者進行,針對參加方案的55名兒童(8至14歲)追蹤。在方案中,兒童有機會學習、改進和擴展新的雜技、平衡、雜耍和空中運動等的技巧。 結果發現,馬戲訓練讓兒童感受到更大的自由、自信和快樂,與剛參加計畫時相比,兒童的擔心和壓力減少,獲得更多的成就、勇敢,在身體和心理層面都感到更好。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從上述研究得知,兒童參與類似馬戲團的技能訓練能有效促進身心健康,建議家長可協助孩童找有難度的訓練,如參與排球、羽球、籃球等有技術性挑戰的運動。突破後會增加信心及自我肯定,訓練過程與同儕肢體及言語的交流學習互動,有助於孩子的社會化。 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提醒,相較於國外,台灣孩子運動量較少,建議家長可多支持孩子從事有趣的運動,從中增進「動」的技巧。但要避免將運動變成一種競賽,應讓小朋友「快樂運動」,透過趣味運動可分泌腦內啡、提升專注力、增加社交互動性,讓孩子的身心更健康。

Read More

南台灣鬧血荒 呼籲捐血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由於暑假、豪大雨及颱風影響,南台灣血液供應吃緊,高雄捐血中心表示,目前血液供應量庫存不足,僅勉強可供應數日之用,因此,呼籲民眾乘天氣放晴之際,踴躍出門捐血,以解血荒。 台南及高雄捐血中心可說是過了一個緊張的夏天,由於暑假學生捐血來源大減,加上南台灣每日約需要2千餘袋醫療用血,而又適逢豪大雨及颱風侵台,導致民眾出門捐血意願降低,致雲、嘉、南、高、屏及台東,目前各血型均出現顯示危急的紅燈。 高雄捐血中心小編也在粉絲頁上高喊「颱風麥擱來」,也盼更多人知道即使是停班停課日,傷病患仍有輸用血液的需求,號召粉絲們幫忙分享缺血訊息,呼籲熱血民眾若見好天氣就踴躍出門響應,挽袖捐血救人。

Read More

想要零疤痕 別抹消毒藥水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傷疤是許多人的夢魘,除了影響外觀,還可能會痛、癢。醫師提醒,如果只是表皮損傷時,不太容易留疤;但若傷及皮膚核心—真皮,難免會留下永久的印記,不想留下明顯的痕跡,就要避免塗抹各種消毒藥水,妥善照顧傷口,並做好除疤祕訣。 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科醫師邱足滿表示,一般而言,常見傷口種類包括:開刀、外傷、燙傷、抓傷、痘疤等,萬一出現感染時,一定要妥善治療,若有皮膚濕疹發炎,則要治療發炎。 依照傷口狀況選擇合適的藥膏、敷料也很重要,照護傷口的大原則是,必須維持適當濕潤度,換藥不造成沾黏、疼痛,傷口快速癒合,就能減少疤痕的明顯程度。 在傷口乾淨、沒有感染的情況下,適合使用人工皮類水膠體敷料,但要注意,傷口癒合過程會有組織液,和水膠體敷料結合會出現白色外觀,常讓人誤以為是膿。 如果不想留下疤痕,邱足滿表示,受傷時一定要避免塗抹優碘藥水、紫藥水、白藥水等,因為各種消毒藥水雖然有殺菌力,但也傷害幫助傷口癒合的正常細胞,對於乾淨的傷口,千萬不要使用各種消毒藥水,最好用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 當傷口的組織液、滲液較多時,則要用海藻敷料、水膠體纖維敷料、泡棉敷料等,吸收組織液能力強的敷料,並適時更換。 邱足滿提醒,當傷口完全癒合之後,務必做好防曬措施,才會讓色素逐步淡化、減少沉澱,至於是否可使用淡化色素的藥膏,可請教專業的醫護人員。 經縫合後拆線的傷口,要貼半年的美容膠帶(免縫膠帶),以免皮膚張力使疤痕擴張而變寬。若持續使用矽膠成分的藥膏或矽膠片,可減少疤痕突起的風險,對於燙傷的疤痕,可能需要穿著壓力衣,壓迫疤痕。 此外,如果是已形成的疤痕,邱足滿表示,要依據疤痕狀況予以治療,包括:疤痕內注射藥物、雷射、疤痕重建手術、注射自體脂肪或填充物(凹陷性疤痕)等。

Read More

關節炎釀禍 翁腿抽筋 夜難眠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許多人夜間睡覺常會因腿部出現痙攣劇烈疼痛而醒過來。台南市郭綜合醫院提醒,造成夜間腿部抽筋的原因很多,尤其是老人可能會增加夜間跌倒的危險,要請醫師診斷檢查找出原因。 一名83歲黃姓阿公有高血壓、攝護腺肥大、焦慮合併失眠、下背疼痛等疾病。最近1-2個禮拜,夜間腿部常抽筋,導致夜眠品質變差,嚴重失眠,身心俱疲。就醫經評估懷疑是脊神經壓迫合併神經性跛行併下肢痙攣,安排腰椎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腰椎因退化性關節炎,導致嚴重的壓迫脊椎管,造成椎管狹窄,神經根壓迫;於是進一步轉介至神經外科治療。 郭綜合醫院表示,腿部痙攣是腿部局部肌肉強直收縮的現象,會造成肌肉僵硬以及劇烈疼痛,最常發生在小腿肚的肌肉,且常發生在夜間睡眠,症狀持續數秒至數分鐘,醫學上稱之為「腓腸肌痙攣」。根據健康族群之社區統計,發現「腓腸肌痙攣」中年以上較易發生,夜間腿部痙攣的盛行率隨年紀增加而增加。年過65歲之健康族群盛行率37%,約有8成發生於夜間;80歲以上更達8成有此經驗。於曾經發生夜間腿部痙攣中,約5-10%的人幾乎天天發生。 造成腿部抽筋的原因包括以下:1.足部構造問題,如扁平足、膝反曲等。2.肌肉過度使用。3.久坐、坐姿不良導致循環異常。4.在過硬的地上工作或長時間站立。5.不合腳或不舒服的鞋子。6.神經學疾病,如神經病變、帕金森氏症、肌肉病變。7.脫水、體液容積異常、電解質失衡(鈉、鉀、鈣、鎂)及末期腎臟病。8.代謝疾病,像糖尿病、甲狀腺疾病、代謝性肌肉病變。9.週邊動脈或循環疾病(腿部靜脈曲張)。 郭醫說,針對老人族群,頻繁發生的夜間腿部抽筋,要仔細評估一些繼發性原因。根據研究,這個年齡層的下肢腿部痙攣與週邊血管疾病(風險較常人高 2.9 倍)以及關節炎(風險較常人高 2.26 倍)有較強烈關連。預防方法可在睡前泡些熱水或按摩易抽筋的部位,幫助血液循環及肌肉放鬆,或是針對易抽筋部位做伸展運動;飲食多補充鈣質、維生素D的食品如小魚乾、海帶、豆類製品等。

Read More

睪固酮不足 嗨咖變宅男 6旬CEO常感疲倦 社交慾也缺缺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59歲CEO原是個人際關係活躍、熱愛社交的嗨咖,週末常喜歡約朋友打球。但近幾年常常感覺疲倦、無力,甚至變得不太愛外出,只想窩在家裡當宅男,少了原有的幹勁。進一步檢查發現,竟是睪固酮惹的禍。 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醫師表示,正常男性睪固酮分泌的高峰期為15至30歲,之後每年會以1~2%的速率逐漸下降,到40歲之後,有些人就會開始產生不足的症狀。 睪固酮分泌不足常見症狀,除了熟知的性功能障礙外,更易增加代謝症候群、骨質疏鬆、大腦功能退化、失眠、肥胖、心血管疾病、情緒失調等多重健康風險。 睪固酮是男性活力的泉源,更是男性荷爾蒙的重要指標之一。男性荷爾蒙低下的症狀,不像女性更年期那麼明顯,容易以為「只是最近太累」、「年紀大了都是這樣的」而受到忽略。 林美秀表示,從「紓壓」、「減重」與「運動」等,加上飲食、作息三管齊下,大部分中年男性在運動、減肥後,睪固酮可以逐漸恢復正常。

Read More

婦打鼾就醫 發現突變型肺腺癌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46歲女性5年前因睡眠打鼾就醫,意外發現肺部左右兩邊各別有一個腫瘤,確診為晚期EGFR基因突變型肺腺癌,在醫師建議下先手術切除腫瘤,再使用TKI類標靶治療和抗血管新生治療,幾次療程後,腫瘤明顯縮小,之後每個月定期回診,晚期一線用藥迄今,病情控制穩定,未見復發。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醫師指出,台灣一年有超過1.3萬人罹患肺癌。由於肺癌初期沒有症狀,等到患者因為喘、咳嗽或是疼痛等症狀就醫,多數已是晚期。據統計,當中僅有3成左右患者第一時間得以接受手術治療。 至於不適用外科手術的病患,除傳統化療、放療之外,目前有多種標靶藥物可提供有效治療,其中,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標靶治療藥物,也就是TKI類藥物使用最為廣泛。 陳育民說,目前健保已經核准第一代、第二代TKI藥物用於治療晚期EGFR基因突變肺腺癌,大幅提升晚期肺癌治療成效,但即便如此,晚期EGFR基因突變肺腺癌患者使用這類標靶藥物後,多半會在一年左右,因抗藥性等因素,導致病情再度惡化。 近年多項研究發現,若能將現有藥物合併使用,像是將不同機轉標靶藥物合併治療,可增強現有藥物療效,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 陳育民說明,抗血管新生方法除能改造腫瘤周邊環境,將腫瘤血管正常化,讓標靶藥物更容易進入腫瘤細胞裡面發揮效果外,同時還能透過調節腫瘤免疫,提升身體打擊癌細胞的能力。 臨床研究顯示,若將第一代TKI標靶藥物,與現有的抗血管新生方法合併使用,做為具有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腺癌病人之第一線治療,有一半的人無惡化存活期可延長到近一年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