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吸入性感染 高雄類鼻疽翁死亡

記者戴淑芳、王正平∕綜合報導 疾管署22日公布,山陀兒颱風後新增2例本土類鼻疽個案,均住在高雄;其中,一名8旬臥床老翁死亡,研判為吸入性感染。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上週新增2例山陀兒颱風後本土類鼻疽病例,均住在高雄市,其中1例70多歲男性有慢性病及汙水/淤泥接觸史,目前仍在醫院住院治療中。另一例80多歲男性因有多重慢性病史,常因呼吸困難、肺炎頻繁住院,7日再次出現發燒、呼吸喘,就醫住院並採檢,13日因肺炎及自身慢性疾病死亡。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死者因有多重慢性病史,長期臥床,常因呼吸困難、肺炎頻繁住院,7日再次出現發燒、呼吸喘症狀,急診就醫發現雙側肺炎,白血球與發炎指數上升,住院以抗生素治療,但住院期間肺炎惡化且併發敗血症,住院後一週死亡。為山陀兒颱風後類鼻疽死亡首例。 今年累計98例本土個案,其中18例死亡,為2001年以來同期最高,以65歲以上57例和50-64歲31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74例、台南10例、台中4例、屏東4例為多,其中69例為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3例於山陀兒颱風後發病。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颱風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1個月內仍有機會出現個案;近期持續有潭美颱風生成,外圍環流可能帶來大量降雨,民眾颱風天應儘量待在室內並避免開窗及建議於室內外皆佩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帶有病菌的塵土或水滴,並應做好其他個人防護措施。

Read More

本土登革熱 新北+2苗栗+1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2日公布,上週新增3例本土登革熱;其中,新莊個案與中和、新店群聚事件的病毒序列相同,研判屬於同一起群聚。目前本土登革熱疫情穩定下降,但仍要慎防潭美颱風可能帶來降雨影響;但只要1個月沒有新增個案,最快可在11月中旬宣布疫情結束。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上週新增3例本土登革熱個案,分別為新北中和區1例、苗栗竹南鎮1例、新北新莊區1例。其中,苗栗個案為第一型(菲律賓株)與新北中和新店群聚無關;惟新北新莊個案確定為第二型,基因定序結果與中和、新店的病毒序列相同,屬於同一群聚。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雖然新莊個案沒有去過中和、新店,但疫調顯示,其工作地點曾有相關群聚確診個案的活動史,研判最有可能就是在工作地點遭感染。該名個案目前於醫院治療中,密切接觸者目前皆無症狀。 分析整體疫情走向,羅一鈞表示,這一波本土登革熱疫情,雖然評估疫情受控,但仍要慎防最新成形的潭美颱風,其外圍環流將帶來北部大雨,可能後續病媒蚊將孳生,請民眾主動清除積水容器,以免登革熱疫情反彈。惟只要1個月沒有新增個案,最快11月中旬宣布疫情結束。 根據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10月21,全台累計237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其中,入夏後累計73例,病例分布新北市67例、台北市及高雄市各2例、苗栗縣及花蓮縣各1例;另今年累計230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88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30例及泰國28例。

Read More

百憂解停產 替代藥有11種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禮來22日宣布,憂鬱症用藥百憂解將於年底全球停產。食藥署指出,百憂自9月已停止供應,至少有11種替代藥物,已要求其他業者增加生產,並不會影響患者用藥。 台灣禮來指出,基於公司策略調整,決定年底全球停止生產百憂解。這是治療抑鬱症、暴食症以及強迫症的藥物,健保署指出,百憂解20毫克口溶錠市占率約15.3%,去年健保申報用量約292萬顆,健保收載同成分、同含量膠囊劑型替代藥品有11項,即與百憂解同成分國內學名藥產品市占率已達85%,醫師也普遍接受使用學名藥。 食藥署表示,百憂解錠20毫克藥品主成分為Fluoxetine,台灣禮來6月24日即通知將停止供應,並於9月起停止供應。替代藥品包括中化裕民健康事業「禧濱膠囊20毫克」、信東「信樂膠囊20毫克」、健喬信元「解鬱膠囊20毫克」、永信「伏憂寧膠囊20毫克」、鴻汶醫藥「安保福憂停膠囊20公絲」等。 台灣禮來表示,已同步請醫療專業人員暫停處方百憂解予新患者,並請醫師依照專業臨床判斷,協助開給病患合適處方的治療替代方案,以期將影響降至最低。 健保署指出,百憂解在全球使用超過40年。而過了專利期的老藥退場,由同品質、藥價相對低學名藥接手,是國際藥品市場的常態。各醫藥先進國家均在專利期間給予原廠藥較高價格鼓勵創新;專利期過後,則會推廣使用學名藥,並將使用學名藥省下藥費資源,挹注於救命新藥之給付,讓醫療資源更有效運用。

Read More

迎霜降怎補身?中醫推3大養生重點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天氣漸涼,早晚溫差大,中醫師建議 ,民眾可以從日常食材,來補身,像是山藥,白木耳等,可以滋陰生津,而且,秋天補身,會比冬天補身還要更好,與此同時,如果能喝一口藥膳羊肉湯,也特別暖胃!

Read More

以為針眼 竟是罕見惡性皮脂腺癌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50多歲病人眼瞼邊緣處長了1顆小顆粒,1年多來就醫求診多認為是針眼或是霰粒腫,不料卻久久未癒,且腫塊有增大趨勢,經切片檢查發現,竟是罕見惡性皮脂腺癌。所幸完成腫瘤切除手術及眼瞼重建,成功恢復眼瞼功能及外觀。 收治個案的萬芳醫院眼科醫師丁以晟表示,針眼是毛囊或皮脂腺的感染引起的急性發炎,常伴隨紅腫、疼痛等症狀;霰粒腫則是皮脂腺阻塞引起,通常無疼痛感,且這兩種情況大多無害。但若眼瞼的腫塊持續不退,甚至變大或反覆出現,應高度警覺,有可能是惡性腫瘤皮脂腺癌的徵兆。 皮脂腺癌是一種罕見且具威脅性的惡性腫瘤,常發生在眼瞼上,早期症狀與針眼或霰粒腫相似,容易被忽視,許多病人在腫塊出現時並不會感到不適,只是發現眼瞼上有個小突起物,隨著病程發展,腫瘤可能變得更大。 更危險的是,皮脂腺癌有擴散的風險,如果未能及時診斷和治療,癌細胞會經由淋巴系統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增加治療難度,甚至需要配合化療或放療,相較之下,早期發現並進行手術切除,大幅提高預後,5年存活率可達80%至90%。 丁以晟表示,由於皮脂腺癌在初期與良性腫瘤難以區分,但眼瞼腫塊若出現持續性變化,如變大、紅腫發炎、睫毛脫落等情形時,應立即就醫,並進行病理切片檢查,避免延誤治療,早期發現是降低皮脂腺癌擴散風險、提高治癒機率的關鍵。

Read More

中西醫合療 腳踝骨折加速消腫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52歲劉先生是一名水電工程師,工作中不小心從兩公尺高的A型梯子上摔落,腳踝著地時腳踝內翻,經醫師評估後為了縮短消腫時間並提高術後恢復能力,採用中西醫聯合治療的方式。劉先生的消腫情況非常良好,也能夠盡早手術和出院休養,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個案。 嘉基骨科醫師陳宥廷建議先穩定病情、緩解腫脹和壓力,然後再進行手術,這樣對於恢復也較有利。針對劉先生嚴重的下肢腳踝骨折腫脹情況,西醫使用了高壓氧治療方法,在臨床上治療感染、燒燙傷、傷口癒合和軟組織消腫等方面有良好效果。陳醫師在傳統治療的基礎上,採用抬腳、冰敷,更搭配高壓氧治療,促進新血管生成和收縮,加快軟組織的消腫速度。 中醫部醫師阮膺旭表示,在中醫理論中,骨折被稱為傷筋挫骨,這種情況下,血液循環會發生一些變化,而且可能出現氣血淤滯現象,類似河道改變,水會容易積聚並引起局部水腫。 阮膺旭選擇使用雷射針灸的方式治療骨折傷患,減少了傷口感染的風險,並針對三陰交穴、復溜穴、丘墟穴等穴位治療,促進血液循環,輔助軟組織修復,活血化瘀以及局部消腫。劉先生在接受針灸治療後感覺到明顯的改善,腳踝的活動性得到了恢復。阮膺旭指出,中醫可以打通迴路改善循環,提升局部組織得到營養,讓腫脹很快消除,增加骨折術後的復原。 此次治療由中西合併以加速軟組織消腫及術後復原,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阮膺旭進一步指出,中醫有補骨藥方幫助骨頭更快地癒合,讓病人盡早重返工作崗位。

Read More

反覆腦中風 揪冠狀動脈硬化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4歲的姜先生因出現反覆的腦中風症狀,包括單側手腳無力等,經檢查發現心臟有嚴重的冠狀動脈硬化及狹窄問題,使用高壓氣球擴張術、切割氣球導管及鑽石旋磨切除系統仍無法打開嚴重的鈣化狹窄處;為確保安全,改以藥物治療1個月後,再利用AI影像導航系統結合震波氣球擴張術,才成功打開血管,完成支架放置手術,術後恢復良好,已回歸正常生活。 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洪俊聲指出,心臟病治療目前以藥物治療及生活型態介入為主,對於嚴重鈣化的冠狀動脈,若是無法使用氣球順利擴張,往往無法順利放置支架,或支架因未得到適當擴張,從而增加中長期再發病率或支架再狹窄風險。這類病人多只能接受傳統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然而,對於高齡、多重慢性病及體弱病人,開刀風險比較高,常讓病人及家屬陷入兩難。 近期醫學界對於冠狀動脈心臟病治療方法取得重大突破,引入如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AI影像分析、3D重組、旋磨系統及震波氣球等,這些技術的應用使得過往難以處理的嚴重鈣化冠狀動脈問題迎刃而解。旋磨系統利用高速旋轉的鑽頭有效打碎鈣化沉積物,使其更加容易被移除,但有一定的風險性,包括血管破裂等;而震波氣球則通過釋放高能量的聲波,將鈣化組織粉碎,從而把鈣化狹窄的血管得到充分的擴張,裝上支架。血管內AI影像技術提升診斷準確性,旋磨系統與震波氣球保障手術成功率。 洪俊聲表示,旋磨系統和震波氣球技術的應用,使得過去冠狀動脈難以處理的重度鈣化問題得以有效解決,先進技術的結合使用在多個臨床案例中成效顯著。病人接受治療後,冠狀動脈的血流改善,心絞痛症狀減輕,生活品質大幅提升,不僅提高手術成功率,更減少手術併發症的發生率。

Read More

腳滑打翻熱鍋淋身 翁三度燙傷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位近7旬老翁將剛滷好的豬腳從廚房端到餐廳享用,卻沒注意腳下濕滑,重心不穩,將一鍋熱騰騰的豬腳淋在身上,導致右上臂和前胸大範圍的三度燒燙傷,送醫經多次手術處理,住院逾月餘才出來。安南醫院整形外科主任王冠智提醒,家中及外面餐廳「濕滑的地板」和「不穩定的桌子」是常見的危險因子,多留意以防燙傷。 王冠智指出,家中較常發生燒燙傷事件的地方是廚房及浴室,在外則以熱食餐廳或高溫工作環境較易燒燙傷;另外,車禍意外也容易因接觸排氣管而燙傷。而燒燙傷現場處理的好,關係後續治療效果也很好。「沖、脫、泡、蓋、送」急救5步驟正確概念,分別為:1.沖:連續沖水15-30分鐘,如果是化學物品導致的燙傷,則需要沖水30-60分鐘;2.脫:在水中慢慢將衣服脫下,如衣服黏在皮膚上,可等送醫後再處理,不需強制脫除;3.泡:將傷處泡在冷水15分鐘以降低溫度;4.蓋:用乾淨的毛巾覆蓋傷口;5.送:盡快送醫處理。 他說,燙傷發生當下,多數人往往只想到快點送醫,而未落實急救步驟,尤其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沖水」,此既是第一點、亦是最重要的步驟,因為透過沖水讓皮膚快速降溫,可以阻斷熱度繼續傷害皮膚組織。一旦燙傷,記得將傷處置於水龍頭下沖水至少15分鐘;一般沖水龍頭冷水即可,但若天氣太冷,可以微加熱水至20度左右,避免身體失溫。 王冠智說,燒燙傷可分3等級。一度燒燙傷:傷處發紅,會些微疼痛但無水泡,類似曬傷;二度燒燙傷:傷處有水泡,且明顯疼痛;三度燒燙傷:傷處水泡破裂,且皮膚變乾,開始出現不同膚色如深黃、白、黑之顏色,此時因皮膚神經已遭破壞,反而不會有明顯疼痛。當傷口已開始出現水泡(即二度燒燙傷以上),應立刻就醫。

Read More

疾管署:新冠用藥儲備充足 可用至明年底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立法委員擔心未來新冠疫情再起,抗病毒藥物儲備不足一事,疾管署21日表示,依據近一年新冠病例全國每月平均就診人次,推估未來疫情就診趨勢,藥物採購儲備量估計足以使用至114年底。 立法院厚生會日前舉辦「後疫情時代新冠防疫政策總檢討」公聽會,會長萬美玲指出,面對明年新冠疫情可能再度爆發,目前儲備的抗病毒藥只有28.2萬人份,憂心難以因應。 對此,疾管署表示,已於今年提前部署編列預算採購儲備充足相關抗病毒藥物,並已完成瑞德西韋共30萬劑(15萬劑為開口合約)、倍拉維共50萬人份(10萬人份為開口合約)及莫納皮拉韋4萬320人分(2萬160人份開口)之採購。 依據近一年新冠病毒感染全國每月平均就診人次,推估未來疫情就診趨勢,藥物採購儲備量估計足以使用至114年底。 疾管署說明,相較於流感抗病毒藥物效期較長(如「克流感」膠囊效期為7年),新冠肺炎抗病毒藥物效期較短,以倍拉維為例,該藥於完成驗收交貨後之有效期限僅能維持約14至18個月,且因新冠肺炎疫情變化極大,無法像流感抗病毒藥物一樣一次性大量採購儲備。 為發揮採購抗病毒藥物最大效益化,避免藥物屆期失效,造成資源浪費,疾管署採用部分數量以開口合約進行採購之較為彈性方式,確保獲得充足在效期內藥物,並能配合疫情變化,適時依需求滾動調整採購數量。 疾管署再次強調,持續與原廠保持密切合作,爭取優先、快速供應藥物,確保民眾用藥需求無虞。 目前國內新冠肺炎抗病毒藥物儲備量充足無虞,亦將持續監測藥物使用情形,視疫情需要評估擴充需求。

Read More

秋燥口乾皮膚癢 白木耳水梨食療首選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不少民眾發現,時序進入秋天後,開始出現皮膚乾癢、口乾舌燥、呼吸道疾病等症狀,令人困擾,中醫在應對因為秋燥產生的症狀時,建議「潤燥」性平、滋潤的食物是首選,如白木耳、水梨等食物,並調整生活作息來緩解秋燥的不適。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沈祐任表示,秋天在五行中屬金,其性乾燥,亦即燥為秋季主氣,燥勝則乾,易耗津液;人體五臟中,肺也屬金,因此與秋天的燥性相應,容易受到秋天燥氣影響。 肺跟呼吸道連通,又主皮毛,臨床上常表現在呼吸道疾病及皮膚症狀,包括容易感冒咳嗽、皮膚乾癢加重、大便乾硬等乾燥的表現。 他說,秋燥依照其屬性可分為「溫燥」及「涼燥」;所謂「溫燥」,常見於初秋時,此時夏天的暑氣未消,還夾帶一點夏季尾巴的餘熱,加上秋季剛開始的燥性,而產生雙屬性的致病因素。常見頭痛、身體發熱、口渴、鼻腔乾燥、乾咳無痰等症狀。 「涼燥」,常見於中秋、深秋轉涼時,此時氣溫漸低,寒涼之性與燥氣結合。常見頭痛、惡寒、鼻塞、乾咳無痰等症狀。 中醫在應對因為秋燥產生的症狀時,選擇「潤燥」性平、滋潤的食物是首選,常選用的方劑如沙參麥冬湯、桑杏湯等,其中大多含有沙參、麥門冬等滋潤力較強的藥物,甚至桑杏湯中還有梨子皮這種含水量高的中藥。 他表示,這段時間可多攝取較自滋潤的食物,如白木耳、水梨等食物;其中,白木耳可潤肺生津、緩解乾癢,含有豐富的胺基酸、植物性膠質,可以皮膚滋潤、增加保水度,保持光澤和彈性,在烹煮時,可加入適量的冰糖、枸杞子更增風味。 另外,中醫古籍《南陽活人書》記載的麥門冬粥,是由麥門冬、梗米組成;在《本草正義》中提到,麥冬其味大甘,膏脂濃郁,故專補胃陰,滋津液;烹煮時加入適量冰糖、紅棗數枚,熬煮至麥門冬爛熟即可溫服。 沈祐任提醒,入秋溫差大,日夜氣溫明顯轉涼,建議外出可多添加衣物,預防著涼感冒;洗澡時不要過度清潔,水溫勿太高,否則容易脫皮加重皮膚乾癢症狀,沐浴後可依照自身膚質,擦拭適合的乳液或乳霜;在季節替換的過度時期,要調整生活習慣及飲食,來減緩秋燥的不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