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登革熱升溫 研議設指揮所

記者傅希堯、吳瀛洲∕綜合報導 新北市本土登革熱群聚新增6例,截至28日累計49例,顯示疫情持續升溫,衛福部長邱泰源29日指出,疾管署已成立機動小組,每天派員與地方衛生局合作防疫,至於是否在新北市設置前進指揮所,衛福部將評估個案數、嚴重度及健康危害等後再議。 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新北新增6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包括2男4女,年齡介於59至86歲,新店區及中和區各3例,發病日介於23日至27日,除1例住院治療外,5例病況穩定並已康復。由於新增病例全數是醫療院所通報,從民眾出現症狀就醫到衛生局接獲通報的隱藏期平均不到2天,顯示民眾及醫師警覺性明顯提升,有助阻斷疾病傳播。 新北市中和、新店發生本土登革熱群聚,邱泰源指出,新北市除了在疫情熱區域設置社區篩檢站、新北市也宣布天山公園與三介廟等高風險場域已展開封山1個月。新北市政府指出,經全力投入防疫將登革熱疫情控制在中和區及新店區,目前的高風險區域沒有擴大。

Read More

罕病藥費 明年加碼20億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114年健保總額,醫界主張罕見疾病藥費等項移出,掀起病友團體反彈。衛福部長邱泰源28日強調,「罕病仍在健保項目中」且持續增加,明年額外加碼公務預算20億元。 對於醫界主張罕病藥費等項移出健保,改由公務預算支應。邱泰源表示,「罕病還是在健保裡面」,且相關預算持續增加;健保1年頂多增加約4%,罕病藥費每年增加約10%,除健保總額給付,明年公務預算也加碼20億元,讓罕病患者與家屬得到最好照顧。 另外,對於醫院代表提案編列247億元改善點值受阻。邱泰源說,醫院代表希望藉此提升員工職場環境,提升醫療品質;但這次可協商總金額僅174億元,此提案超過可協商總數,「所以健保署無法通過,我想醫院方面也會了解」。 《健保法》明訂實施總額支付制度,每年協定下年度醫療給付總額,醫界及付費者代表委員25日舉行總額協商會議,討論近14小時,牙醫門診、中醫門診總額及門診透析服務有共識;醫院、西醫基層總額部分,則對健保資源優先投入項目仍有差距,將以付費者代表方案總額9207.5億元、醫界代表方案9257.3億元,兩案併陳送衛福部決定。

Read More

久臥不動、肥胖 增肺栓塞機率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日前江蕙自曝封麥不是去享受人生,而是和癌症奮戰。抗癌期間承受可能失去金嗓,陷入生命交關並且經歷肺栓塞,引發外界對其癌症類型的猜測。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頭頸癌治療中心召集人侯思任表示,雖然目前還無法確定江蕙罹患的是哪一種癌症,但從她反覆開刀、化療,並出現肺栓塞的情況來看,臨床上包括婦科癌症、乳癌治療、肺部腫瘤和頭頸部腫瘤等患者進行化療時較易發生。 侯思任說,所有化療藥物都可能導致血管受傷、凝血功能改變,再加上癌症本身影響血液凝結,因而增加肺栓塞風險。此外,久臥不動、肥胖等因素也會提高罹患肺栓塞的機率。 侯思任建議,接受癌症治療患者在身體狀況允許下,應適度下床走動。睡覺時可適當抬高腳步,促進血液循環。大多數醫師在為病人進行化療前,都會評估其身體狀況,檢測凝血功能等指標,以預防併發症。侯思任指出,大部分癌症在早期幾無明顯症狀,若出現異常體重減輕、疲累,要當心。

Read More

中年男喘吁吁 心臟腫如文旦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50歲中年男子長期出現明顯水腫與氣喘吁吁的症狀,後期甚至無法躺平睡覺,緊急就醫後安排X光檢測,才發現本該拳頭大小的心臟已腫大到像一顆文旦,檢測心臟超音波時射出分率(EF)竟僅10%。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能量供給器官,一旦罹患心衰竭,宛如失去核心馬達的機器人般,無法正常運作。然而心臟功能衰退或疼痛的感覺,往往容易與胸痛或其他器官不適混淆,使多數民眾難以察覺而延誤就醫。 衛福部資料指出,台灣心衰竭5年死亡率高達5成,可說是我國最危險的疾病之一!研究預估,2050年時台灣心衰竭患者將高達80多萬人,屆時將嚴重影響我國社會生產力。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趙書平提醒,心衰竭不僅會造成頭暈目眩、認知功能失調等症狀,嚴重更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心包膜積水,並且常與慢性腎臟病、糖尿病互相影響,危險性不容小覷。 數據指出,急性心衰竭患者併發腎功能惡化比例達45%、並有約40%心衰竭患者同時患有糖尿病,證實心衰竭、糖尿病與腎臟病3者息息相關,因此包括美國與歐洲心臟學會治療指引中皆建議,評估心衰竭治療時,應注意是否合併其他共病,顯見「共病共管」成為當今心衰竭治療重點。 適逢9月29日世界心臟日,趙書平提醒,近年心衰竭已有多種治療藥物問世、更有能兼顧心糖腎的藥物加入治療行列,若能及早發現、積極治療,患者仍有機會穩定症狀、逆轉心臟功能。民眾除了應認識心衰竭基本症狀,最重要的是要搭配定期健檢與心臟超音波等,檢測自身心臟功能是否正常,並同時管理心、糖、腎風險,遠離心衰竭危機。

Read More

無家族史 基因檢測揪腸癌風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50多歲的女性CEO,平時保養得宜,但因有血癌家族病史,透過全基因體定序(WGS)檢查,結果並未顯現血癌相關基因突變,但卻具有較高的大腸癌風險基因,回顧她過往健檢紀錄,發現腸息肉檢出率的確明顯偏高,需格外留意腸癌風險。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院長、醫師顏佐樺表示,現今個人化醫療已經進入精準健康管理的新時代,民眾對於基因檢測的概念不應只停留在發現疾病,更應往前推進以降低風險、預防管理為核心,強調前瞻性的預防醫學。 全基因體定序技術的突破,更能全面解讀整個基因組,包括約30億個DNA序列。這不僅涵蓋對多基因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精神疾病)的風險評估,也包括單基因遺傳疾病(如地中海型貧血、血友病、威爾森氏症、苯酮尿症)的分析。 不僅如此,WGS亦可協助更了解自身對於藥物和營養素的反應。如臨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凝集藥物「保栓通」在台灣有超過3成的民眾可能對其產生抗藥性,因擁有CYP2C19基因的變異,使得這類藥物無法被肝臟代謝成有效形式,從而降低預期該有的療效。若事前已知悉自身的基因狀態,更能協助醫師制定更為妥善的醫療計畫。 根據最新研究顯示,已知的單基因隱性遺傳疾病約1800多種,平均每個人身上帶有2個隱性遺傳疾病的帶因基因,若父母都是無症狀帶因者,有1/4機會生下患病孩子。 WGS全基因檢測可以一次完整檢查相關基因,協助降低隱性遺傳疾病的風險,且無論任何年齡都可以接受檢測,終身僅需測一次WGS全基因即可。顏佐樺指出,目前醫療的進步,基因檢測已經從早期的NGS特定區域篩檢,發展到如今的全基因體定序(WGS),亦已能比對出500多種疾病。

Read More

氣喘童耳膜充血 併急性中耳炎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3歲幼童有過敏性鼻炎及氣喘,本月回診拿藥時,發現喘鳴聲加重,鼻涕也變多,醫師告知可能有合併上呼吸道感染,幾天後孩童因發燒和嚴重咳嗽回診。檢查發現其雙側耳膜充血、光反射消失,家長想起近日孩子有提到耳朵不舒服,且三不五時就抓耳朵;經臨床診斷為中耳炎合併氣喘急性發作。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蘇軏表示,急性中耳炎是兒童最常見的細菌感染之一,好發於3歲以下兒童,中耳與鼻咽部之間透過耳咽管連通,當鼻過敏或感冒時,耳咽管可能發生阻塞、功能失調,使得細菌容易進入中耳造成感染,臨床上常見兒童在上呼吸道感染後1到7天左右併發中耳感染。 根據統計,有過敏性鼻炎的兒童罹患中耳炎機率是一般兒童的2到4倍,80%在3歲以前至少得過一次中耳炎,而3歲以下兒童上呼吸道感染時,約有30%會併發中耳炎。 蘇軏說,過敏性鼻炎、氣喘患者受到過敏原刺激時容易有鼻黏膜、呼吸道黏膜發炎、水腫的變化,而影響耳咽管功能,分泌物也會增加,當分泌物過多,就會需要常常擤鼻涕,而擤鼻涕時產生的壓力,也容易讓含有病毒、細菌的分泌物逆流進入耳咽管,使得病菌容易在中耳孳生,引起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發生在較小的幼兒時,除了發燒、偶爾抓耳朵外,通常沒有特定症狀;較大的兒童,臨床表現可能會有耳朵痛、耳鳴、聽力受損、暈眩等症狀。在耳鏡檢查時可能會發現耳膜充血、光反射消失、不透明、膨出甚至穿孔等變化。 蘇軏指出,急性中耳炎治療以抗生素為主,會依照兒童的年齡、疾病嚴重程度以及病史、過敏史等選擇適當的抗生素及療程,針對合併發燒或耳朵疼痛症狀的患者,會搭配消炎止痛藥來緩解不適。中耳炎如果未經適當治療可能影響聽力,也可能出現內耳炎、乳突炎、中樞神經感染等併發症。 他提醒,1週內有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倘出現新的發燒或耳朵疼痛等疑似中耳炎的症狀,應盡快就診評估是否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療。

Read More

長效乳標鮮乳引反彈 食藥署再議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明年起紐西蘭液態乳將可零關稅輸入,食藥署日前預告保存期限30天以上乳品可標示為「長效鮮乳」,酪農團體卻表示無法接受使用「鮮乳」為標示,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指出,將邀集各方討論並在年底前找到大家可接受的名稱。 依據台紐經濟合作協定,明年起紐西蘭乳品輸入將為零關稅。食藥署日前表示,所謂「長效乳」之乳源仍是生乳,與一般之「鮮乳」只有殺菌方式不同,所以同意保存期限30天以上的乳品,標示為「延長保存期限鮮乳」、「長效鮮乳」、「ESL鮮乳」等名稱。 食藥署公告長效乳可使用「鮮乳」名稱,卻引發酪農業界之大反彈,認為政府是在保障進口牛乳,如果保存期限長達90天的進口牛奶也可稱為「鮮乳」,將會讓國產鮮奶失去市場優勢。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指出,由於各方對「鮮乳」標示字樣有意見,食藥署將在年底前邀請各界討論出各方可接受的名稱,先由公部門取得共識,再邀集各界利害關係人、消保團體、相關產業協會及專家學者討論,希望在產業保護與經貿議題間找出最大公約數,在年底前訂出各方可接受的名稱。

Read More

腹部悶痛 罹罕見十二指腸壺腹癌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苗栗一名41歲青壯男子日前因腹部常有悶痛情形,就醫檢查發現十二指腸乳頭處腫瘤,而進一步做內視鏡膽胰攝影檢查並切片,確診為罕見「十二指腸壺腹癌」。醫師提醒,壺腹構造小、位置難以發現,初期無明顯症狀,或與一般腸胃不適類似,因此易被忽略。 衛福部苗栗醫院外科醫師陳雁捷表示,「十二指腸壺腹癌」是一種罕見的消化道癌症,主要發生在胰管和膽管交匯處的壺腹,壺腹癌是相對少見的癌症,發生機率低,初期無明顯症狀,隨著腫瘤成長後,較有可能出現明顯的症狀進而被診斷,那時分期往往已接近晚期。 個案中的男子因前陣子腹部常感悶痛到院求診,由於胃鏡檢查發現十二指腸乳頭處腫瘤,進一步做內視鏡膽胰攝影檢查並切片,後續由外科進行惠普氏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經病理報告確診為早期壺腹癌。 陳雁捷說明,初期症狀與一般腸胃不適很類似,所以常被忽略,例如:肚子漲、上腹或右上腹處悶痛、惡心嘔吐、腹瀉、胃口差、體重減輕或是尿液變紅茶色。 當腫瘤逐漸變大塞住胰液和膽汁出口,就會出現黃疸,約7成患者都曾出現黃疸症狀。 隨著病程進展,可能會有灰白色糞便、胰臟發炎、疼痛加重輻射到背部等症狀,甚至侵犯到十二指腸附近腸壁,造成腸胃道出血情形。 目前壺腹癌有效根治的方式仍是外科手術切除腫瘤,需於病灶處行根治性切除,標準手術為惠普氏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此手術除了根治性切除以外,還需重建胰管、膽管與消化道,為肝膽胰手術中複雜且困難的術式。 如果評估不適合手術的病人,也可以在壺腹與十二指腸處裝上支架,或經皮膚引流膽汁以減少膽汁淤積引發感染,作為暫時性緩和治療。 陳雁捷提醒,民眾應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吸煙和過量飲酒,以降低罹患消化道癌症風險。 民眾可以每隔幾年固定接受腹部超音波和抽血檢查,如有發現膽管變粗,可進一步安排內視鏡膽胰攝影檢查或核磁共振檢查,及早在無症狀出現時發現腫瘤,盡早摘除。一旦出現症狀則要盡快就醫,以期達到最好治療效果。

Read More

4至7成國人 不自覺罹患3高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去年國人10大死因統計,心臟病和腦血管疾病分別排名第2、第4位,加上高血壓與糖尿病,每年有超過5.6萬名國人死於心血管疾病,且數字逐年上升。響應9月29日世界心臟日,強化全球對心血管健康的重視,國健署呼籲民眾,從定期健檢並建立健康生活習慣,預防心血管疾病。 國健署表示,心血管疾病的根源為三高,高血壓會增加心臟工作負擔,高血糖造成動脈內壁損傷,高血脂導致動脈狹窄硬化,因而增加冠心病、心肌梗塞及腦中風風險。 2018~2022年國民營養健康變遷調查顯示,20歲以上三高異常國人約有4至~7成不自覺,由於三高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的不適症狀,使得民眾往往未及早改變不健康行為及接受治療,進而罹患心血管疾病。 為響應世界心臟日,國健署長吳昭軍呼籲民眾應定期健康檢查,並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為自己的心血管健康積極行動。 預防及延緩心血管疾病發生,國健署整理出日常生活應做到的7項改變:定期健康檢查,如健康檢查有紅字要加以重視,應儘速至醫療院所進行追蹤;居家自我血壓量測,以「722」原則,連續7天量測,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1次,每次量2遍,以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 第3是積極戒菸,因吸菸會增加「壞」膽固醇,長期吸菸易導致心血管的傷害。第4是維持理想體重及腰。第5是以「我的餐盤」健康均衡飲食。第6要提高身體活動量,減少久坐,每週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有助於預防肥胖及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此外,要有充足睡眠,每晚睡眠時間要有7~9小時。

Read More

乳癌病友協會籲重視篩檢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10月是國際乳癌月,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BCA)每年都會舉辦的「點亮雙色粉紅絲帶」活動也將邁入第21年, 今年10月20日將於國父紀念館舉辦,歡迎民眾踴躍參與,共同關心乳癌防治議題。 TBCA理事長黃淑芳25日分享2024倡議成果表示,今年度以「粉紅灰犀牛來襲」為主題,呼籲社會各界應該重視乳癌這個顯而易見卻被忽視的巨大危機,提出乳癌防治衛教資源整合及共享、乳癌篩檢補助年齡下修至40歲、提供病友心理支持資源、年輕病友生育保存、乳癌篩檢差額負擔自由選以及早期乳癌用藥納保等6大呼籲。 另外,乳篩補助年齡下修至40歲已獲初步成果,若預算通過,明年起公費乳篩年齡將擴大至40~74歲女性。 同時,《她們的美麗重生》展覽展出25位病友姐妹的抗癌故事,目前正在嘉義佐登妮絲城堡展出,展至10月30日。黃淑芳表示,透過這次展出,除了讓民眾了解乳癌防治的重要,也想讓大家看到乳癌姐妹堅強的意志,鼓舞其他病友或是處在低潮的人。 有關10月20日「2024點亮雙色粉紅絲帶─定期乳篩,健康愛i閃耀」乳癌防治園遊會,黃淑芳表示,今年是協會第21年舉辦點亮雙色粉紅絲帶活動,除了每年傳統排字活動外,特別準備了乳房X光攝影車提供現場乳篩活動,鼓勵女性朋友勇於篩檢,掌握健康主導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