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休息站翰林綠茶腸桿菌超標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首次就國道服務區餐飲業進行稽查,食藥署16日表示,發現在石碇、中壢及東山服務區都有業者違規,包括2家標示違規、1家綠茶產品腸桿菌科超標,各裁處3萬到15萬元之罰款。 高速公路局表示,食藥署公告之國道服務區餐飲業稽查專缺失項目,高公司已經督導業者改善完成,日後將持續依食安相關法加強業者查核,以保障民眾食用安全與權益。 食藥署指出,國道服務區為旅遊路程中短暫休息及提供餐飲之重要場所,為保障民眾飲食安全,食藥署聯合各地方政府衛生局執行國道服務區餐飲業稽查專案,針對國道服務區供餐業者查核其食品業者登錄、產品責任險、製程環境及人員衛生等總計查核159家,並抽驗即食餐食、現場供應飲冰品及自製調味醬等檢驗食品中微生物衛生標準共160件。 食藥署表示,經查台東山服務區的翰林茶棧的綠茶產品,被檢出腸桿菌科83CFU/m,食藥署署長林金富表示,標準限量為10CFU/mL,地方政府已裁處業者3萬元罰款。另外,中壢服務區的田媽媽傳統滷味現場使用重組豬肉片卻未在菜單上標示,也被裁處3萬元罰款。 石碇服務區的摩斯雞塊,沒有在外包裝標示並加註「僅供熟食」或「熟食供應」等同字義的醒語,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針對上游業者魔術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15萬元罰款。 食藥署呼籲食品業者遵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並落實自主管理,如查獲產品標示不合格,可處以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款;食品不符食品中微生物衛生標準,經命限期改正而複查仍不符規定者亦可處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款。

Read More

治心梗藥愛栓通 藥商申請退出健保

記者傅希堯∕綜合報導 治療心肌梗塞藥物「愛栓通」將退出健保,健保署15日指出,這次是藥商主動申請,無關健保對財務與成本的評估。且共擬會評估這款藥物非主流、可替代藥物多,不影響民眾用藥權利。 抗凝血注射劑「愛栓通」從明年起退出健保給付藥務,部分醫師擔心「愛栓通」拉下來恐退出全面退出台灣市場。健保署表示,生產「愛栓通」之藥廠於3月21日主動申請退出健保,主因是同類藥品市占率僅3%,非主流藥物,該公司經通盤考量後決定退出健保。 食藥署指出,健保署於接獲「愛栓通」退出健保申請後,曾詢問藥廠退出健保決定是否與成本提高有關,主動告知藥價成本不敷時,依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規定,廠商可透過成本分析資料,提出價格調整建議,但廠商有強調退出健保與藥價無關。 食藥署表示,經健保署與專家評估心肌梗塞病人臨床端用藥狀況,因「愛栓通」之使用限制多,在急性冠狀症候群、不穩定心絞痛與特殊型心肌梗塞使用條件嚴格,所以並非醫師主要之用藥選擇,造成臨床用量少,再加上抗凝血替代藥品非常多,不影響患者用藥權利,共擬會已於6月份同意退出。 健保署表示,「愛栓通」注射劑在112年健保用藥申報量為5866支,同成分藥品替代藥品包含apixaban同分組藥品4項、edoxaban同分組3項、rivaroxaban同分組7項與dabigatran同分組2項,同分組替代藥品超過10個品項,病人與臨床端皆無須過度擔心。

Read More

韓高中生抽電子煙 氣喘增逾2倍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健署15日警告,韓國研究分析逾3萬位名高中生,結果顯示,使用電子煙者罹患氣喘是不曾使用者的2倍以上,且使用電子煙可能是影響氣喘的危害因子。推估我國近8萬名青少年使用電子煙,顯見電子煙對青少年危害的嚴重性。 自112年新版菸害防制法上路後,已全面禁止電子煙,使用者最高可處新台幣1萬元。統計國內今年1月至7月,共稽查電子煙16萬件次,其中發現違法使用、從境外攜入等共有370件次,已一一開罰。 不過,根據國健署110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顯示,110年國中學生電子煙使用率上升至3.9%;高中職學生亦上升至8.8%,國內推估超過7.9萬名青少年使用電子煙。 國健署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24年發布學齡兒童健康行為之調查研究,在歐洲、中亞及加拿大15歲青少年中,約有25%曾經抽菸,而15%在過去30天內曾經抽菸。此外,有超過30%曾經使用電子煙,且過去30天內使用過電子煙者亦達20%,顯見電子煙對青少年危害之嚴重性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重要課題。 國健署分析,全球使用電子煙比例居高不下的原因,與菸草業者宣傳手法有極大關係。尤其近年來菸草業者使用各式行銷技巧,包含添加有別於傳統菸品的多變口味、設計酷炫多變的產品造型,使得電子煙等新類型產品在年輕族群間擴大市場,且讓許多使用者沒有意識到電子煙對健康的負面影響。國健署強調,大部分電子煙含有尼古丁,而尼古丁會引發成癮性的問題,並影響青少年的大腦發展,甚至胎兒的大腦及肺部發展,此外,電子煙含有許多致癌化學物質,可能潛在導致癌症;丁二酮等電子煙的香料吸入至肺部也會引發嚴重肺部疾病。 依據韓國最新一份分析逾3萬名高中生的研究結果顯示,使用電子煙者罹患氣喘是不曾使用電子煙者的2倍以上,且使用電子煙可能是影響氣喘的危害因子,電子煙對人們健康有不利影響的證據越來越多,且無法證明有助戒菸。

Read More

氣溫34度 中風急診臨界溫度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科會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日前發布,暖化趨勢下的台灣極端高溫與衝擊研究報告顯示,綜合台灣、日本與波多黎各的相關研究後,證實氣溫低於8度,或高於34度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研究報告指出,透過地理資訊系統空間分布繪圖,根據鄉鎮區層級繪製溫度變化的熱點區域地圖,發現在過去數十年中,各地之低溫情況略有減少,高熱情形則略有增加,且高熱情況的持續時間更長。結果顯示溫度與中風風險之間呈現出U形反應曲線,即溫度高於或低於最適溫度時風險均會增加。 進一步觀察,台灣地區不論是出血性或缺血性中風急診的最高溫臨界溫度均為34度。而每日最低溫之溫度臨界值為8度。 研究團隊以全球暖化程度攝氏2度進行推估,預估2043年前後,1年中日最高溫超過攝氏34度的天數將增加至36.4天,日最低溫低於攝氏8度的天數,則預計將減少至4.6天,即未來中風高風險的高溫天數預計將會增加,須盡快對此提出應對措施。 國衛院助理研究員吳威德指出,過往相關研究多以死亡日進行分析,但國內因有健保資料庫,可找出疾病發生日資料;透過研究,可更明確了解氣溫影響疾病發生風險,提醒慢性疾患者與老人等高風險族群,注意氣溫變化,預防疾病發生。

Read More

非洲M痘突變 致死率增18倍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非洲M痘(Mpox)疫情大爆發,突變病毒株致死率增加達18倍,世界衛生組織昨宣布M痘疫情已構成「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跟進WHO,疾管署15日表示,即起提升非洲7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籲民眾注意。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此為全球疫情最高警戒,非洲M痘(Mpox)疫情以剛果民主共和國為爆發中心,今年報告病例數已逾1萬5600例,537例死亡,主要因開始流行能快速傳播之Ib型病毒,並陸續透過人際接觸擴散至周邊國家,目前已知Ib型病毒可能主要透過性行為和家庭接觸傳播,感染者多為年輕的成人和兒童。 羅一鈞說明,我國M痘疫情仍繼續升溫,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年8月14日累計確診399例病例(377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累計40例(37例本土及3例境外),目前尚未有感染M痘Ib型病毒個案,惟須留意境外移入個案造成國內傳染風險。 為提醒民眾注意,疾管署即日起將剛果民主共和國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並將該國鄰近已有疫情、或已出現Ib型病毒之國家,包括:中非共和國、剛果、蒲隆地、肯亞、盧安達、烏干達等六國,提升至「第一級:注意(Watch)」。 羅一鈞指出,為因應國際M痘疫情,將在機場、港埠以多元方式宣導出國旅客注意疫情和自身防護,並積極整備國內防疫量能,執行各項衛教宣導、個案通報、檢驗與處置照護等防治措施。 同時,疾管署已預定於16日召開民間團體座談會加強社群宣導,後續亦邀集專家會議,研議強化M痘防治策略及調整疫苗接種對象。 接種疫苗為目前預防M痘最有效的方式,羅一鈞提醒,請符合接種條件的民眾,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以達完整保護力。 疾管署統計,目前國內已儲備足夠M痘疫苗與口服抗病毒藥物,疫苗庫存約2萬瓶,年底將再進貨1萬瓶,約可提供7-8萬人次M痘疫苗接種,另口服抗病毒藥物尚有約440人份。

Read More

韓童新冠確診激增 估月底達高峰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韓國COVID-19疫情擴散,兒童確診人數2週內增近2.8倍,可能在8月下旬達到高峰。 據韓國疾管廳對220所院級醫療機關進行調查結果,今年以來因確診COVID-19住院患者人數在2月第1週達到高峰875人後持續減少,但在6月再次遞增;至8月第1週回升至861人,近4週內確診人數幾乎每週倍增。 大韓兒童醫院協會統計,會員中42家醫院收治確診兒童狀況,8月5~9日達1080人,比兩週前大增2.79倍。其中增幅最大的忠清道地區則在兩週內暴增超過4倍。 協會說明,多數確診兒童皆未出現症狀,更容易在不經意間傳染給同儕。 韓國疾管廳傳染病政策局表示,夏季天氣炎熱,民眾多數時間都待在密閉的冷氣房中,可能是疫情擴散的最大原因;隨著暑假結束、民眾生活行為變化,恐怕導致疫情進一步擴散,預期確診人數會在8月下旬達到新高。

Read More

慎防熱傷害 夏日補水 注意適時適度適量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衛福部14日公布,8月截至13日,熱傷害就診人次累計達358人次。國健署提醒,夏日運動補水有3大原則,千萬要注意適時、適度、適量補充水分,避免身體陷入缺水危機。 國健署長吳昭軍提供「補水3適」原則。適時:戶外活動前1小時開始喝水,並分兩階段補充水分;儘量在活動中每15分鐘喝水。 適度:依據天氣、活動量及流汗量,適度補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因為口渴時已經表示身體已處於缺水狀態;若活動超過1小時或補水量超過1000毫升,則需補充含低濃度碳水化合物及電解質的運動飲料,避免飲用含高糖分、咖啡因或酒精成分之飲料。 適量:出門前1小時適量慢慢喝下400~600毫升的水,戶外活動中,則每15分鐘飲水200~300毫升,避免熱傷害的發生。 國健署提醒,若運動後體重減輕,減輕的體重即代表缺水量,須逐步補足身體流失的水分;同時,注意觀察尿液顏色,深黃色表示身體缺水,需再補充飲水,此外,每小時最大飲水量勿超過1500毫升,避免短時間內攝取過多水分造成水中毒。

Read More

小林製藥紅麴案 又漏報11死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今年3月起傳出有消費者服用日本小林製藥含紅麴成分保健食品後健康出問題。日本小林製藥表示,又有11例疑似死亡案例未通報給厚生勞動省。 日本小林製藥宣稱,這是自家員工的人為疏失,承辦人員在歸類諮詢案例至公司內部的資料庫時發生疏漏。日本小林製藥再度確認相關資料庫,以便8月19日起受理補償申請時,發現了漏報狀況。 這11例之中的4人,仍待醫師等專業人員判斷死因是否與產品有關;另外2人,日本小林製藥仍在調查是否攝取旗下保健食品。其餘5人經確認並未服用過小林製藥相關的紅麴保健食品。 日本小林製藥3月22日公布最初的健康受損案例後,僅統計被診斷出有腎病的死亡案例,並公布有5人的死因疑似與服用旗下含紅麴成分保健食品有關。 包含這次漏報的案例在內,死亡相關的諮詢案例達356人,其中仍在調查是否服用相關紅麴產品,以及疑似與服用有關的死亡案例達116人。

Read More

災後類鼻疽暴增 恐免疫竊盜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凱米颱風過後國內類鼻疽疫情爆發,今年累積病例已達37例,創19年來新高。台大醫師黃立民14日分析,類鼻疽通報數增加,除與醫療院所提高警覺有關;也可能性是COVID-19導致的「免疫竊盜」,讓人體擋不住後續病毒細菌的入侵。 疾管署最新統計,凱米風災後國內已累積30例本土類鼻疽,其中3人死亡,4人住在加護病房。雖從通報趨勢研判疫情最高點已過,但後續仍不排除超過2005年海棠及泰利颱風後累積42例紀錄。 黃立民指出,類鼻疽可能在中小型醫院因培養不出被忽略。今年因颱風造成大面積災情,醫療院所提高警覺,發現比較多的個案。 黃立民指出,今年類鼻疽個案增加也可能是「免疫竊盜」。這和沒有機會接觸其他病毒導致的「免疫負債」不同,「免疫竊盜」是因為感染COVID-19後,體內免疫系統受損,容易再感染其他病毒或細菌,甚至重複感染,不管得任何一種疾病都會變得比較嚴重。 黃立民分析,COVID-19病毒會損害免疫系統,損害長久程度可能3年才有進一步分析,目前國外研究還在追蹤。不過,當病毒大規模流行時,會讓免疫系統處於高壓力情況,這時再碰到第2個敵人,反應就會比較差。 黃立民說,多次感染COVID-19會不斷削弱免疫系統,呼籲民眾重視防疫規範。

Read More

國中男嗜炸物 膽囊結石險爆裂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一名15歲男國中生因上腹痛多日到急診就醫,經醫師安排電腦斷層及腹部超音波掃描後,發現兩顆分別為2.5公分及1.5公分的膽結石卡住膽囊出口,診斷為急性膽囊炎,並安排腹腔鏡手術治療。術中發現病人膽囊已嚴重發炎、壞死,幾乎已到快破裂的狀態,幸好及時摘除膽囊與結石,才不致引發腹膜炎。醫師表示,膽結石發生族群年輕化,肥胖及高熱量飲食是關鍵。 大千綜合醫院外科部主任馮啟彥表示,過去膽結石較容易發生在中年以後的肥胖人士,但近幾年發現,發生膽結石的年齡層逐漸下降,究其原因是與肥胖、長期高熱量飲食以及飲食不正常有關,此次案例就是屬於愛吃高熱量油炸類食物(如:炸雞、薯條等),而且體重過重,BMI值高達32,屬於重度肥胖。過去像這種十幾歲就有膽結石問題的病人很少見,但近年來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因此特別提醒家長,要多加留意孩童的體重及飲食狀況。 另外,該名國中男生到急診就醫前都一直誤以為是胃痛,吃了不少胃藥及止痛藥都沒有改善。馮啟彥說明,膽結石的疼痛屬於上腹痛,偶爾會轉移到後背及肩膀疼痛,尤其是在吃飽後,膽囊收縮引起疼痛,這與胃痛總是發生在空腹時不一樣。 膽囊結石一旦造成疼痛,往往都會反覆不停的發炎、發作,若結石不幸掉入膽管,還會引發黃疸和急性胰臟炎。因此,若膽囊結石造成症狀發生時,一定要及早接受腹腔鏡手術切除治療。雖然膽囊切除後的後遺症是病人容易拉肚子,但發生的機率非常低,大多數的病人在手術後都可以正常飲食。 馮啟彥主任提醒,如果有不明原因上腹痛,且服用胃藥也無改善的病人,建議可到門診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確認是否為膽結石影響。另外,目前腹腔鏡手術是技術純熟且安全的手術,過程也不會耗費太長時間,就能順利幫助病人解決膽結石的問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