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儀:護理人力短缺 盡速討論資源分配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朱聖恩在臉書指出,急診室護理人員工作繁重且薪水偏低,難以留住人才。衛福部次長林靜儀指則出,護理人力不單純是健保問題,與醫院調度配置、分級醫療等也有關,將討論各醫院薪資制度與人力資源分配,儘速提供協助。 台灣醫院協會、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台灣醫務管理學會昨發布共同聲明,指南朱聖恩在臉書呈現的「亞東醫院急診燃燒殆盡悲歌」是普遍情況,護理人員要輪夜班,且常需要同時照顧3-4名重症患者,但月薪僅有4-5萬元,比不上整形美容門診7-8萬元。 5大協會呼籲應帶頭增加健康投資,儘速將健保總額支付制度從「支出上限制」轉為「支出目標制」,保障健保點值合理性,短期目標至少0.95元,長期目標1點1元,低於目標由公務預算補足,協助醫界解決醫療經費。

Read More

18歲男車禍腦幹衰竭 捐出5器官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台大新竹醫院社工室近日分享一則溫馨小故事。一名從小由阿公阿嬤撫養長大的18歲男孩,突然遭逢嚴重車禍,造成腦幹衰竭,醫療團隊雖極力救治仍無效,社工當下徵詢器官捐贈意願,阿公阿嬤無法抑止內心悲慟及不捨,但更不願男孩受到疾病折磨,阿嬤說,「不要讓他繼續辛苦了。」阿公說,「他還這麼年輕,讓他去幫助別人感受這個世界」。最後,男孩捐出心臟、肺臟、肝臟、雙側腎臟和胰臟。 新竹市衛生局長陳厚全也響應器官捐贈日,加入簽署及打卡活動。陳厚全說、依據衛福部統計,去年新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並註記於健保卡人數全國達31,800人,其中竹市占878人。目前國內仍很多人在等待合適器官移植延續生命,同時依據「人體器官移植分配及管理辦法」器官捐贈者的配偶或其3親等內的血親,在等候器官移植時擁有排序優先權,故衛生局呼籲市民多響應這樣有意義、有價值的公益活動,讓生命大愛永續傳遞。 陳厚全說、一個生命的消逝往往會帶來撼動整個家族的悲傷,但器官捐贈卻賦予另一種面貌,傳承大愛,轉化悲傷,讓我們可以溫柔的「再見」。 新竹市衛生局為響應6月19日器官捐贈日,並配合衛福部113年度衛生教育主軸之一的生命教育,出「響應器官捐贈日,讓愛延續生命」打卡送魔豆活動。即日起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並將意願書提交至新竹市衛生局,可獲贈運動背包;另為多元宣導器官捐贈政策,衛生局10樓左側設置器官捐贈資訊手拿牌,市民只要持手拿牌拍照打卡分享資訊,即可獲贈魔豆植栽罐頭1個,活動自即日起到6月28日止,兌換品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民眾若有意願可至衛生福利部預立醫療決定、安寧緩和醫療及器官捐贈意願資訊系統(網址:https://hpcod.mohw.gov.tw/HospWeb//RWD/reg/Sign_choose.aspx)進行線上簽署或下載紙本簽屬書。

Read More

質量參差不齊 本土牙醫籲停止海歸牙醫偏鄉實習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由於部分偏鄉牙醫嚴重不足,衛福部將開放海歸牙醫受訓後到偏鄉服務,基層牙醫師協會17日指出,醫療專業性和品質是保障醫療服務的重要基礎,非本國學歷的牙醫師培訓質量參差不齊,且衛福部也無法保證這些海歸牙醫只能在偏鄉服務。 基層牙醫師協會指出,衛福部推動的優化偏鄉醫療精進計畫113年到116年的牙科部分,刻意排除1萬多名已有執照且經驗豐富牙醫師參加,反而花費近24億納稅人的血汗錢,將428位沒有執照的在國外就讀牙醫學系的「海歸牙醫」送入醫學中心實習,卻無法保證3年後能有多少新進牙醫師能真正進入偏鄉服務。 基層牙醫師協會指出,若允許這樣背景新手牙醫師快速進入偏鄉服務,可能降低醫療服務質量,對居民健康構成風險。這些牙醫多數集中雙北和六都,參與「牙醫門診總額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改善方案」比例遠低於本土學歷牙醫師,衛福部根本無法強制只在偏鄉執業,認為以偏鄉為由貿然開放,無易飲鴆止渴。

Read More

癌症死亡時鐘變快 每9分53秒1死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人癌症死亡時鐘又往前撥快了14秒,即每9分53秒就有1人死於癌症,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指出,大部份的癌症都可能與菸酒、不運動、不健康飲食及家族史有關,呼籲民眾遠離致病因子,並應進行癌症篩檢,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國人癌症死亡時鐘撥快到為9分53秒,比前一年快了14秒,更是比102年快了1分43秒,各別癌症死亡時鐘變快的有肺癌、乳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等,而肝癌及大腸癌的死亡時鐘則變慢了,顯示近年癌症篩檢的成效,國健署指出,112年癌症篩檢共487萬人,篩檢陽性後追蹤率達88.9%,呼籲民眾善用癌篩資源,早期發現治療,降低死亡風險。 賈淑麗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將癌症歸因菸、酒、不健康飲食、不運動或家族史等,但部份癌症的成因仍然不明,民眾應加強篩檢,目前子宮頸抹片檢查是每3年1次,可降低約70%的子宮頸癌死亡率。乳房X光攝影檢查每2年1次,可降低41%的乳癌死亡率。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的大腸癌死亡率。 賈淑麗指出,衛福部也對有肺癌家族史民眾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自111年7月實施後已逾10萬人篩檢,早期發現可增加25%存活率,5年存活率更達9成以上。另外,對嚼檳榔或吸菸者提供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於26%的口腔癌死亡風險。

Read More

高市首創防疫醫病雙向TOCC電子化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為即時偵測社區登革熱,高雄市衛生局今年起首創「防疫5問-醫病雙向TOCC」,並整合轄內618間診所看診系統,將TOCC電子化,透由雙向模式,醫、病雙方共同提高警覺,早期發掘可能潛藏於社區的感染症,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衛生局指出,自105年即透過「登革熱整合式醫療照護計畫」,提供NS1快篩試劑給合約院所,輔助診斷通報,今年起首創「防疫五問-醫病雙向TOCC」,以即時偵測社區登革熱。 「防疫五問-醫病雙向TOCC」係請就醫民眾主動回答近兩週有無疑似症狀、出國、被蚊叮、住家社區及工作場所噴藥、家人同事發燒不舒服等5個問題,並整合轄內618間診所看診系統,將TOCC電子化,透過就醫民眾主動告知醫師「防疫五問題」及醫師主動「詢問TOCC」的雙向模式,醫、病雙方共同提高警覺,早期發掘可能潛藏於社區的感染症,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衛生局說,以今年鳳山區群聚疫情為例,疫情發生地點位於該區鎮北里內一處中型百貨賣場,相鄰的社區工地及住家孳生大量病媒蚊,造成前往採買的民眾及該店店員確診;倘民眾感染登革熱未主動就醫或通報,其發病可傳染期間若再被居住地或活動地的斑蚊叮咬,預估最快11天後,將造成另一波社區疫情流行。 針對此波疫情,醫療院所總計通報1223人、衛生局擴大採檢617人,雖未再發現疑似個案,但由於疫情發生區域不特定對象進出人數眾多,因此,衛生局提醒居住或近兩週曾前往疫情發生地區的民眾,若出現疑似症狀請速就醫,並配合主動告知「TOCC」,並驗快篩,以利醫師診斷、快速防疫。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治療頸椎壓迫

■陳俊銘 頸椎共有7節像竹子一樣由一節一節構成的,每節之間有一個纖維軟墊叫作「椎間盤」。隨著年齡增加引起的退化現象再加上頸部姿勢不良,或者生活上一些加重頸部負擔的動作,日積月累加速頸椎骨刺的增生,脊椎神經孔的管徑本來就是有限的,如果發生神經孔內骨刺增加,便造成對脊髓或脊神經的壓迫,因為人的脖子活動最頻繁的是在頸椎的第5及第6節,次之是第6、7節,因此往往症狀都是發生在第5及第6脊神經。 骨刺有兩種,第一個叫椎間盤突出常發生在年輕人又叫「軟骨刺」; 第二個叫「硬骨刺」常發生在年紀較大的。 軟骨刺就是椎間盤因為頸部用力不當外傷引起椎間盤向外突出壓迫到頸神經所引起的;硬骨刺是一種退化性疾病,跟長年使用頸椎有關, 所以年紀大或常用脖子頂重物的,比較會發生。 隨著年紀增長,每個人幾乎都有骨刺,X光上看到骨刺不用太擔心,只有壓迫到神經的骨刺才需要治療。骨刺壓迫到神經大概有幾種症狀: 1.上肢神經痛:從頸子背面肩胛骨處開始痠痛,還會順著肩膀、手臂到手指產生麻痺刺痛,像順著一條神經從頸部沿伸下來,時時隱隱作痛,脖子轉到某個方向會使疼痛加劇;轉到另一個方向會使疼痛減緩。 2.感覺異常:上肢某些部位的皮膚用東西輕輕括時會產生麻的感覺和正常不一樣,手指末端感覺也變得遲鈍像扣釦子這種動作都沒辦法做,拿筷子也變得不靈活。 3.肌肉力量減弱:肌肉無力可能無法提東西或連扣釦子握手都沒力量,時間久了甚至會發生肌肉萎縮。 4.神經反射減弱:醫師檢查時還可能發現手肘二頭肌及三頭肌肌腱神經反射減弱,或是腕關節神經反射也減弱。 以上些症狀就可能是頸椎生骨刺壓迫到神經,尤其是發生在年輕人身上的椎間盤向外突出壓迫到頸神經所引起神經症狀。此症狀跟「落枕」引起的肌肉痛和腕部隧道症或稱腕隧症有點像,但肌肉痛和腕部隧道症不會有順神經走向的麻痺刺痛感,也沒有使不出力氣及神經反射減弱的現象。 5.脊髓病變:骨刺壓迫更厲害連脊髓也波及就會產生脊髓病變,患者除了上述的上肢神經痛症狀外,還多出下半身的症狀,如走路腳步越來越僵硬,越來越走不快,而且兩腳會麻痺刺痛感覺異常。膝蓋和腳跟的神經反射反而增強,甚至把腳底板用力彎曲時會產生不停的顫抖,這是脊髓被骨刺壓迫到,時間久了甚至會發生肌肉萎縮,大小便失禁。 頸椎椎間盤突出壓迫頸椎神經,造成上肢麻,頭後仰或前俯皆造成上肢麻加重,甚至痠痛傳導不適,臨床上中藥、針灸、針刀可有效改善一系列症狀。中藥以行氣活血化瘀為主,配合針灸治療,並以小針刀鬆解頸椎神經循行路徑的壓痛沾黏組織,可有效緩解頸椎神經壓迫的痠麻痛,項靭帶沾黏鬆解後,頸椎關節活動靈活,椎間盤突出有機會慢慢縮回正常位置。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1歲以下高危險群 嬰兒染RSV 住院率為腸病毒7倍

記者戴淑芳、傅希堯∕台北報導 「歌神」張學友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緊急停辦演唱會,14日才病癒復唱。醫師表示,除了老年人與患有呼吸道共病族群外,1歲以下嬰兒更是RSV感染以及併發重症住院的高危險群,最好的預防方式是讓嬰兒接種單株抗體,以降低RSV感染與重症風險。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教授黃立民醫師說明,RSV是一種各年齡層都可能感染的病毒,常見於嬰幼兒族群,症狀包括流鼻水、食慾減退、咳嗽、打噴嚏、發燒或喘鳴,大多數會在1到2週內康復,但對於是1歲以下嬰兒與患有慢性病的長者,感染RSV後住院風險較高。 RSV感染的嚴重程度與肺容量成反比,1歲以下嬰兒因肺功能尚在發育,支氣管如筆尖般狹窄,一旦感染後會導致呼吸困難且急促和氧氣濃度降低,嚴重症狀可能出現缺氧、發紺、肋骨下凹陷,需住院治療,住院率高達腸病毒的7倍;此外,嬰兒感染RSV會因為呼吸不順暢而影響進食、睡眠等日常作息,導致脫水或營養不足,更不利於復原。 黃立民指出,RSV具有高度傳染性,每位感染者可傳染給4位嬰兒,在產後護理之家、托嬰中心等場所,不時會發生群聚感染事件。且感染過RSV也無法帶來終生免疫,更可能留下氣喘、反覆性喘鳴等長期後遺症,恐損害呼吸道功能持續長達10年,影響孩子的童年。 黃立民強調,家中如有年幼嬰兒,除了要注意月子中心、托嬰場合的感染控制外,也建議盡量減少出入人潮密集的場合,當家人有感冒症狀時也要隔離避免傳染。最好的預防方式是讓嬰兒接種單株抗體,可預防RSV感染及重症。一旦嬰幼兒出現高燒、呼吸短促、有喘鳴聲、活動力變差等情形,一定要盡快就醫,如併發肺炎、細支氣管炎等下呼吸道感染,造成的傷害與影響甚鉅,家長應重視疾病預防。

Read More

發生率約3千分之1 童長咖啡牛奶斑 確診神經纖維瘤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1名小四的學生,有次在學校體檢的時候,醫生發現他身上有2個超過1公分大的咖啡牛奶斑,之後由家長偕同至兒科回診,診斷為神經纖維瘤的表現,需定期到醫院檢查。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科主任簡穎瑄表示,神經纖維瘤主要分成兩型,第一型比較常見,第二型雖然比較少見,若是有聽神經瘤會造成聽力損傷,且為不可逆的。 她指出,在台灣,神經瘤發生率約為1/3000,並不算是罕見疾病。除了皮膚上的表現以外,沿著神經叢在腦部、身上、四肢都可能會有神經纖維瘤。 簡穎瑄說,雖然神經纖維瘤本身算是良性的,但是可能會造成發展遲緩、骨頭病變、以及外觀上的異常等等。目前除了開刀治療以外,已有對第一型的特定基因病變的治療藥物,已經在準備台灣的健保藥物申請。如果有懷疑為咖啡牛奶斑情形,建議至小兒神經科醫師門診接受檢查及治療。  

Read More

好發年輕女性 多發性硬化症 全台近2千個案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馬偕醫院神經內科總醫師吳緻微指出,多發性硬化症為神經科中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目前在台灣累計的個案數近2000人,多好發於年輕女性族群,患者應長期服用藥物控制病情,才能減緩並阻止發病病程。 多發性硬化症一般認為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異常,攻擊自己的腦部、脊椎和髓鞘組織,「硬化」則是因為不正常的免疫細胞造成發炎反應,在反覆受損及修復的情況下,形成硬化的疤痕組織。吳緻微表示,相較於西方國家,亞洲國家多發性硬化症的盛行率較低。 吳緻微指出,因為「多發」的特性,在不同的中樞神經系統都可能受影響,包含視神經、大腦、小腦、腦幹及脊髓。因此,臨床表現十分多元,如出現視力模糊或複視、思考障礙、動作笨拙或缺乏統合能力、失去平衡、麻木、肢體無力、認知功能障礙等,就應進一步諮詢醫師。如不幸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除了最初在急性症狀下給予的治療外,不論過了急性期症狀是否嚴重,都應及早改變病程藥物治療,以降低復發率及減少失能。

Read More

高溫易心臟衰竭 醫籲適當補水

本報綜合報導 中央氣象署持續發布高溫燈號資訊,醫師警告台灣心臟衰竭住院人數較10年前增9倍,高溫是心臟衰竭危險因子之一,提醒曾出現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適量」喝水,天熱更要注意日常保養。 基隆長庚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王兆弘15日在大師開講心衰衛教講座表示,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經過心導管等治療的患者,倖存下來之後,未來罹患心臟衰竭風險比一般人更高,提醒近期天氣只會越來越熱,心臟衰竭風險族群記得「不多不少」補充水分。 王兆弘提醒,極端高溫時避免身體缺水很重要,但絕對不是毫無節制地喝水,有心臟衰竭風險族群必須留意水分補充量,避免喝太多,造成身體來不及代謝,堆積腿、腳或肺部,產生下肢及肺部積水問題。民眾可注意「累、腫、喘」等3大症狀,一旦出現務必即時就醫。 台灣在過去10年因心臟衰竭住院人數,不斷攀升,甚至增加高達9倍之多。心臟衰竭因素,包含老化、心血管堵塞及心肌梗塞等,可透過胸部X光、心臟超音波等檢查進行診斷,早期發現可以積極介入治療。 隨著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心臟衰竭將是民眾健康一大威脅,王兆弘指出,除了心臟衰竭患者逐年增加,台灣心臟衰竭住院個案,半年內再住院率高達3-4成。王兆弘認為,心臟衰竭個案出院返家後,絕對不能只是仰賴吃藥控制,同時應避免患者有狀況只會往醫學中心跑,建議強化台灣的心臟衰竭社區照顧網絡,仿照歐美、日本推出心臟衰竭導師等專業護理人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