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潛遭海膽刺傷 釀蜂窩組織炎

本報綜合報導 有民眾日前前往小琉球浮潛遭海膽刺傷,1週後傷口演變為蜂窩性組織炎,持續服藥1個多月。南投縣黃姓婦人則發現家中洗衣機底下有不明動靜,家人用工具撈出1條龜殼花咬傷婦人右腳踝,經及時注射抗蛇毒血清住院觀察後出院。 張姓民眾母親節假期在小琉球一處被礁岩包圍起來海域浮潛時遭海膽刺傷,伸出水面看手已插入10幾根海膽刺,立刻前往琉球鄉衛生所就醫。護理師當下將刺用斷並說明多泡熱水代謝掉即可,回去1週後黑刺逐漸代謝掉,手指卻腫起無法彎曲,經就醫判定為蜂窩性組織炎,必須持續至感染科回診,至今已持續用藥1個多月。 琉球衛生所護理人員表示,海膽刺傷在小琉球旅遊旺季很常見,端午連假1天就有約10個求診案例。對傷口輕微者會先消毒、作衛教,提醒患者回去泡溫水破壞蛋白質,讓人體自行吸收,後續觀察傷口是否有紅腫;嚴重者則打破傷風並予以抗生素。 屏東縣衛生局表示,民眾海邊玩耍時遇珊瑚、海膽刺傷,可用42~45℃溫水浸泡30~90分鐘,緩解中毒導致疼痛症狀,若傷口未改善需儘速就醫。 另外,家住名間鄉的60歲黃姓婦人,日前發現家中洗衣機底下有不明動靜,家人用工具往洗衣機底部撈,不料撈出1條龜殼花咬傷婦人右腳踝,家人趕緊叫救護車將她送衛福部南投醫院,當下也拍蛇的影片供醫護參考,醫師觀察外觀特徵研判應是龜殼花,注射抗蛇毒血清後明顯消腫及舒緩疼痛。

Read More

7月起 2千家診所發放免費新冠快篩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表示,國內進入第6波Omicron變異株流行期,預估8、9月將達高峰。為有效運用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繼5月6日起在4500餘家藥局免費提供800萬劑快篩;預計7月起再透過約2千家診所發送300萬劑,總預算420萬元。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為保障就醫民眾健康,透過委託採購案在醫療院所設置免費發送點,7月起免費快篩改由2000家診所發放, 曾淑慧說明,採購方案履約項目包含,廠商至少完成300萬劑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分配至醫療院所發送,並督導醫療院所不得販售、僅能無償提供給民眾,配送點至少達約800點。總預算金額為420萬元,預計最快下週完成決標程序。 至於快篩試劑效期,曾淑慧說,有效期限為年底或明年1月,供民眾在就醫、接種疫苗等醫療照護時,如有症狀能即時分辨是否為COVID-19感染。

Read More

全球1.3億人早逝 疑與空汙有關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表示,人為排放與野火等其他來源造成的汙染,與1980~2020年全球約1億3500萬人過早死亡有關。 南洋理工大學公布校內研究人員領導的研究結果表示,諸如聖嬰現象與印度洋偶極等天氣現象,會導致汙染物在空氣中的濃度升高,進而加劇汙染物造成的影響。 稱為PM2.5的細懸浮微粒被吸入時會對人類健康有害,因為PM2.5小到可以進入血液,來源為汽車與工業排放以及火災和沙塵暴等自然來源。南洋理工大學在刊登於《國際環境》期刊的研究聲明中說,從1980年到2020年,這些細懸浮微粒與「全球約1億3500萬人過早死亡有關」。 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因空氣汙染死亡的年齡,比罹患可以治療或預防的疾病或症狀的平均預期壽命還早,這些疾病與症狀包括中風、心臟與肺部疾病和癌症。研究發現,天氣模式會導致死亡病例增加14%。 南洋理工學院表示,亞洲「歸因於PM2.5汙染的過早死亡病例數最高」,來到超過9800萬人,其中病例最多是在大陸與印度。研究報告也提到,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尼與日本也有大量的過早死亡病例,為200萬~500萬例之間。 這是迄今關於空氣品質與氣候最廣泛的研究之一,使用40年的數據,以助全面了解懸浮微粒對健康造成的影響。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亞洲環境學院領導這項研究的副教授史提夫.嚴說:「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氣候模式改變會導致空氣汙染變得更嚴重。」「當特定氣候事件發生時,像是聖嬰現象等,汙染程度就會升高,這代表可能有更多人會因為PM2.5汙染而過早死亡。」 他說:「這凸顯了為了保護全球人口的健康,在追蹤空氣汙染時有必要了解並解釋這些氣候模式。」

Read More

新冠第6波流行 北部2童併肺炎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1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328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其中有2名北部1歲男童,研判是Omicron本土第6波疫情。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預估,這一波疫情將在8、9月達到高峰後才會下降。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依監測資訊顯示,國內上週新增328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的263例上升25%,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20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26例下降,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研判疫情上升且進入流行期。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上週新增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當中,有2例均為北部的1歲男童,2人都沒有潛在病史、也沒有接種最新的XBB疫苗,都在6月初出現40度高燒、咳嗽有痰、呼吸喘等症狀,就醫發現肺炎,快篩陽性,分別被收治住院,陸續康復出院。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指出,COVID-19以去年3月疫情較低緩時的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平均值每十萬人口1.47人次為流行閾值,目前觀察上週已到達每十萬人口1.53人次,為國內Omicron的本土第6波疫情,預期8月達到高峰。 而疾管署近4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為多,占比分別為64、59%,近期呈緩降;另KP.2及KP.3的占比則略升,KP.2的占比分別為10、22%,KP.3占比皆為9%,疾管署將持續監測變異株流行趨勢。

Read More

地區醫院全人照顧計畫 8月上路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健保署長石崇良11日指出,國內3高患者尚有233萬人未收案接受整合型照護;未來將在「大家醫計畫」下推動地區醫院全人全社區照顧計畫,預計8月上路,讓患者不論在醫院或診所都能獲相同照顧。 健保署今年起將「全民健康保險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升級為「大家醫計畫」,整合原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等論質計酬計畫,讓病人在同院所就可以接受完整醫療服務。 石崇良表示,全國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合計約500萬人,其中有233萬人目前尚未以家醫計畫或慢性病方案收案照護,僅2成習慣基層診所就醫,其餘8成習慣到醫院看病。 針對診所、擴充既有家醫計畫部分,石崇良說,已自4月中旬起實施,並為讓患者不論習慣在醫院或診所固定就醫,都能獲得相同的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性照顧,因此將推動地區醫院「全人全社區照顧計畫」,預計8月上路。 以糖尿病患來說,過往在診所就醫的患者,若經收案進入家醫計畫,會比較重視預防保健、是否定期接受成人健檢、癌症篩檢、疫苗接種等;在醫院就醫的慢性病患者,則是有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較重視糖尿病相關併發症,如視網膜定期檢查、腎病變定期追蹤、及血糖血壓血脂控制等。 石崇良說,希望整合兩者,在診所就醫的病人要多注意併發症發生,醫院的患者也要注意預防保健和打疫苗,並將結合AI人工智慧預測疾病情形,將患者依病情進行風險分級。 除了地區醫院,石崇良表示,未來區域醫院會納入全人全社區照顧計畫,並恢復大醫院門診減量措施,預計第3季啟動討論,有望年底前上路。

Read More

本土登革熱 高市新增1例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登革熱疫情打破連5週零病例。疾管署11日公布上週新增1起本土登革熱病例,是居住於高雄市20多歲男性。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將進行基因定序,研判到底是前一波疫情的延續,還是新一波流行個案。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國內上週新增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為居住於高雄鳳山區20多歲男性,6日因出現發燒、肌肉痠痛等症狀,7日就醫,經通報及採檢送驗後,確認為登革熱病例,密切接觸者目前無症狀。衛生單位已進行相關防治工作。 郭宏偉表示,今年截至6月10日累計165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分布高雄市136例、台南市19例、屏東縣9例及嘉義縣1例,並累計2例重症。 另上週新增3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均為印尼,今年累計100例境外移入病例。

Read More

寶林茶室再添1死 換肝女病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北市衛生局11日指出,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下午再添1死,個案為46歲、接受換肝的女性。目前此案累計6死。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造成死亡個案,疾管署「寶林茶室信義A13店專案」個案通報監測在4月26日截止,累計接獲通報35例。然而,後續又接連傳出死亡案例,另有1名個案經換肝後持續在醫院接受治療。 根據北市衛生局資料,寶林茶室案最後住院者為46歲女性,3月21日至寶林茶室食用滑蛋河粉,3月23日就醫。衛生局11日證實,該女子雖接受換肝手術仍死亡。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此個案曾經轉到一般病房治療,但經醫院回報,病患於11日下午3時56分宣告死亡。 據了解,這名原本收治在萬芳醫院的46歲女性,11日因病況惡化,出現呼吸較喘、咳血等狀況,移回到加護病房,但發現個案呼吸喘的情況並未好轉。經與家屬溝通後,凌晨進行緊急處置,將左上肺葉切除,同時因為缺氧,呼吸狀況差,放上葉克膜,上午10時收到病危通知。 依衛福部先前統計,重症個案中僅49歲女性黃舒君經治療後出院,其餘個案至今皆已死亡;輕症個案則都已出院返家。

Read More

膠囊內視鏡 1-3天排出體外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現代人承受高度生活壓力及過於精緻化的飲食,增加罹患腸胃道疾病的風險及出血的機率,除了傳統的內視鏡,如今也可使用膠囊內視鏡看清腸道內部情況,檢測之小腸範圍更大,且1至3天可排出體外,讓腸道檢測更輕鬆無負擔。 台北市立聯醫陽明院區院長陳冠仰指出,小腸長度約6公尺,占了消化道總長度3/4,但小腸罹患惡性腫瘤比率卻只有1/10,使得小腸在腸胃道診查上排序,落在胃部及大腸之後,2000年以色列的Given公司運用太空科技開發膠囊內視鏡,病人吞下具有攝影鏡頭的膠囊,以每秒拍2張照片之頻率,用無線傳輸技術將資料載入紀錄器,可錄下整個腸道內部畫面。 土城醫院副院長蘇銘堯表示,目前膠囊內視鏡已發出360度拍攝鏡頭,可無死角的記錄下每一吋的腸道,且膠囊攝影機本身的記憶容量也大增,患者也不需要再背著記錄器,只要沒有電力不足而無法錄影,或是腸道狹窄、變形、沾粘阻塞使膠囊卡住無滑動,其成功診斷率可達7到9成。 蘇銘堯指出,膠囊內視鏡由患者自口部吞食,在腸道內約拍攝1萬5千張照片,腸胃科醫就必須逐一檢視,看看腸道內出現哪些異常,這是非常花時間的工作,目前AI軟體發展快速,已開發出根據腸道顏色、形狀來判斷是否有病變的軟體,可標示出疑似病變的區域,但大部分醫師仍會親自再看一遍,以免有漏網之魚。 食藥署表示,傳統內視鏡檢查須吞嚥相當長的軟管,容易造成患者強烈的嘔吐感,而膠囊內視鏡外觀大小似藥丸,內含攝影機,吞食後通過腸胃道系統可進行8小時的腸道攝影,經1-3天排出體外。過程中,患者可自由移動,影像透過無線方式傳輸到配戴的記錄器,膠囊內視鏡完整通過腸胃道系統,可檢測之小腸範圍更多,也可可提升病灶檢出率。 食藥署指出,使用膠囊內視鏡須避免同時使用高頻電磁波產品,以免干擾影像傳輸,膠囊內視鏡亦可能滯留體內,須由專業醫生評估患者是否適用,如使產生不適,或未於預期時間排出,應立即與醫生聯絡接受診斷。

Read More

嬤上腹痛 揪罕見十二指腸壺腹癌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80歲阿嬤因右上腹痛,到員榮醫院就診,檢查後,發現是罕見的十二指腸壺腹癌,經以達文西手術切除後,恢復情況良好。 員榮醫院指出,該患者因右上腹痛,由家人陪同到員榮醫院員生院區,由院長、胃腸肝膽科醫師郭武憲診治,經抽血、進行斷層掃描,發現患者膽管、胰管都有擴張,因有黃疸情況,再進行內視鏡檢查,發現十二指腸壺腹有腫瘤,將總膽管跟胰管阻塞住。 郭武憲在總膽管內放置引流管解決黃疸問題,並進行切片檢查,發現細胞有異常,可能是零期癌或癌前病變,之後轉診員榮醫院一般外科駐診醫師、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副院長黃挺碩。 黃挺碩表示,患者經檢查後確定是十二指腸壺腹癌,隨即安排達文西胰頭十二指腸切除手術,這種手術傷口小,術中出血量少,可提升淋巴廓清率,降低術後疼痛並減少住院天數,適合高齡患者,目前該患者門診追蹤。 黃挺碩說,壺腹藏在消化道裡,位置就在胰管與總膽管最末端2公分之接合處,開口於十二指腸壁。胰臟分泌的消化液與肝臟產生的膽汁在此匯集流入十二指腸,幫助消化。 黃挺碩表示,壺腹癌幾乎沒有明顯症狀,發生原因至今不明,初期症狀與一般的腸胃不適很類似,容易被忽略,很難早期發現,且腫瘤長在不易手術地方,若淋巴轉移5年存活率僅25%至40%,該患者十分幸運並未轉移,5年存活率約80至90%。 黃挺碩提醒,約有7成壺腹癌患者會出現黃疸症狀,如患者有黃疸、尿液如紅茶顏色,應盡快到腸胃肝膽科檢查。

Read More

夏日戰痘 清潔保濕防曬不可少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夏日氣候又濕又熱,皮膚科門診觀察,青春痘病人會明顯增加2-3成,醫師提醒,戰痘除了尋求專業醫師治療協助,也要注意溫和清潔、單純保濕、做好防曬3大重點。 皮膚專科醫師周宛儀表示,不同位置長痘原因不同,長在額頭的多是受安全帽、帽子、瀏海、流汗影響;兩頰則是口罩、霜類產品或卸妝油;下巴是含氟牙膏、口罩、安全帽帶、托腮、趴睡、生理痘、多囊性卵巢、刮鬍不當、奶製品、含糖飲料;髮際則與流汗、護髮或髮型產品有關;而成年人最常見的,就是化妝品或口罩造成。 台灣醫用雷射光電學會理事長胡倩婷說明,青春痘的成因跟內分泌、日常飲食作息、氣候等有關,這些因素很有機會影響到皮脂腺的分泌變得更加旺盛,加上毛孔堵塞就更容易造成發炎,形成青春痘。而皮脂腺其實就是出油的根源,所以如何利用新型雷射來控制皮脂腺是一大關鍵。 皮膚專科醫師林亮辰則指出,經過新型雷射3次治療並追蹤12週後,發炎程度從4下降到1.9、發炎型痤瘡減少62.3%、皮脂分泌量減少50%。顯示戰痘在新型的光電雷射加上傳統藥物輔助合併,會是未來讓青春痘治療更多元且客製化的治療新趨勢。 同時,正確的保養與生活習慣的改變,對於是否能戰痘成功也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周宛儀指出,在清潔保養上,要注意溫和清潔、單純保濕、做好防曬3大重點,清潔要以不乾澀為主;保濕要在有乾的地方或擦藥會刺激的地方,再局部擦清爽單純的保濕品;防曬時,日照厲害時先遮蔽,等痘痘穩定時,再使用清爽的防曬避免阻塞毛孔。 胡倩婷表示,WHO世界衛生組織已認定青春痘是一種慢性疾病,而青春痘治療已愈來愈多元進步,從口服、外塗到新型雷射的治療加入輔助治療,相信這個是一個未來趨勢,提供更全方位的治療方式,以傳統加上新型光電雷射搭配,為患者帶來更全面更多選擇的可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