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5遲5軟 中醫早療可捏脊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幼童發展遲緩看中醫也有效!恩主公醫院中醫部主任張晉賢指出,台灣地區每年新增1萬2千名發展遲緩兒,中醫使用藥物、針炙雙管齊下,並建議家長給予遲緩兒「捏脊」按摩,可協助幼兒脊柱發展。 張晉賢表示,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發展遲緩兒發生率約為6%至8%,台灣地區去年出生13萬5571名嬰兒,推估發展遲緩約1萬2000人,而發展遲緩是指在認知、語言及溝通、心理社會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有疑似異常的情形,須經由專業醫療評估確認。 張晉賢指出,兒童發展遲緩的原因有很多,目前已知基因遺傳及環境因素的影響為最大,而環境因素包括後天營養、家庭環境刺激等。發展遲緩的治療只要以早期療育為主,包括物理或職能治療,以及感覺統合刺激,藉由活動訓練,促進兒童的神經發展以及強化肌肉訓練,來改看遲緩的程度。 張晉賢表示,一般來說3歲前是發展遲緩的黃金治療期,提早診斷治療,效果可提高10倍以上。 傳統中醫學也有類似發育障礙之描述,也累積了許多治療發展遲緩兒童的經驗。在《小兒藥證直訣》中談到「五遲」就是中醫對小兒發育遲緩的觀察,有立遲、行遲、語遲、髮遲、齒遲等;「五軟」則是指小兒頭軟、項軟、口軟、手足軟、肌肉軟。這5種發育遲緩和5種肌肉萎軟的疾病都屬於小兒發育障礙病症。 張晉賢指出,中醫在治療上述「五遲」、「五軟」等兒童發展遲緩,主要有兩種策略,一為「藥物」,二為「針灸」,自古以來中醫將這些情況分屬不同臟腑的虛損,臨床上使用通竅、醒腦、健脾、補氣、滋腎等相應的藥物來治療。 針灸對於減輕臨床症狀具有價值,特別是能夠解除或緩解肌肉痙攣造成的疼痛,也可針對不同病狀和需求,選取頭皮真相對應的區域,如運動區、感覺區、語言區等還搭配治療。針灸能刺激人體一定的部位,激發經絡之氣,調節臟腑氣血功能,達到防治疾病,使機體康復的一種醫療方法。 除了針灸及藥物治療外,平時在家裡也可以幫小朋友「捏脊」。捏脊的操作方式:用雙手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無名指3指的指腹對應用力,捏住小兒脊柱兩側肌肉,從正中間旁開兩指節的寬度(以小孩子的食指及中指的寬度測量),拇指在後,另3指在前,3指向後捻動,拇指向前推動,每捏一次,向上推移一點。從尾椎骨處開始,和緩地向上推移,至頸部後為止,協助幼兒脊柱發育。

Read More

下月上路 兒童發展篩檢補助 每人6次

記者傅希堯∕綜合報導 國健署日前公告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方案,7月起提供具健保身分的未滿7歲兒童,每人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國健署表示,兒童發展遲緩應及早診斷、接受早期療育,這對日後身心發展相當重要。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告「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方案」,參考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及國內專家建議,建立兒童發展篩檢模式,於今年7月1日起,針對未滿7歲兒童新增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以期及早發現發展遲緩兒童,及早療育,以提升兒童健康。 國健署婦幼健康組指出,先前公告版本僅針對本國及兒童提供發展篩檢,但考量相關兒童預防保健資源是針對所有具健保資格兒童,因此修訂為所有具健保卡的小朋友都可適用。此方案針對具健保身分的6至10個月、10個月至1歲6個月、1歲6個月至2歲、2至3歲、3至5歲、5至未滿7歲兒童,各補助1次篩檢服務,可配合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執行。 方案並提供篩檢量表,由執行醫師針對兒童的動作、語言、認知、社會等面向,進行發展篩檢;若發現發展異常,醫師應給予篩檢結果說明,並利用健保電子轉診平台進行轉介,以及時提供早療等資源。 方案執行機構為辦理國健署兒童預防保健的健保特約醫事服務機構,須由登記執業的兒科、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或取得證明的幼兒專責醫師,且須具國健署認可單位所辦理「兒童發展篩檢量表使用說明」課程合格證明。而本方案經費來源由國健署運用菸品健康福利捐支應,補助兒童發展篩檢服務費每案每次400元、兒童發展篩檢異常個案轉介獎勵費每案每次250元,均不列入健保總額預算。

Read More

慢性疼痛大腦老是警戒 SEEDS助緩解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慢性疼痛恐伴隨許多其他病症,不僅影響生活品質,嚴重者甚至會導致失能。醫師指出,慢性疼痛是一種看不見傷口的疼痛,除了醫療方面的協助外,民眾可掌握「SEEDS」關鍵策略,即從日常生活中睡眠(Sleep)、運動(Exercise)、飲食(Eat)、日記(Diary)還有壓力(Stress)等5個面向著手,便能有效緩解並終結慢性疼痛。 衛福部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表示,慢性疼痛是一種適應障礙,即使急性損傷的威脅已經消失,大腦依然處於警戒狀態,導致身體持續產生自發性的疼痛,此症狀雖不致命,但卻會影響經濟與生產力。 慢性疼痛是一種「沒有傷口的疼痛」,和壓力高度相關,還可能還有許多共病症,陳韋達分享,根據臨床經驗,慢性疼痛的病人常合併情緒障礙(憂鬱、焦慮)、和認知功能衰退(如記憶力、專注力、判斷力變差)、長期失眠、疲累等,不僅影響生活品質,嚴重者甚至會導致失能。 然而,慢性疼痛還是能透過治療或日常生活的保養讓疼痛好轉,甚至不再發作。除了醫療方面的協助,陳韋達在《終結慢性疼痛的14堂自救必修課》一書中,建議病患從「SEEDS」等生活面相著手,打造無痛體質。 「SEEDS」即是指日常生活中睡眠(Sleep)、運動(Exercise)、飲食(Eat)、日記(Diary)還有壓力(Stress)等5個面向。陳韋達表示,建議民眾每天11點前入睡,睡眠至少6小時,最好有7-8小時,以側睡姿為佳。國外神經科學最新研究,大腦的神經膠質細胞淋巴系統每天晚上11點以後排毒,右側睡有助淋巴系統將大腦毒物排出。 另,運動要達到流汗、喘才有效益,「散步不是運動」。陳韋達與台北榮總復健部職能治療師王柏堯首創「核心快走法」,在快走過程中結合核心訓練、重量訓練甚至高強度間歇訓練,強化核心緩解疼痛造成的不適。 飲食方面則建議採用抗發炎飲食,1天至少5蔬果,可以吃醣(五穀根莖類)不要吃糖(精緻澱粉)。蛋白攝取也很重要,每天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1.2公克。烹調食物建議用橄欖油、苦茶油或酪梨油。 此外,患者可每天寫日記記錄每天的疼痛程度、位置、型態、誘因、服藥情況、運動量、睡眠品質與壓力指數;也建議身心靈多方面解構壓力改善疼痛。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治療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陳俊銘 「髕骨疼痛症候群」是一個常見的疾病,尤其常見於運動員及女性。病因尚未明確,但和髕骨排列不正常有相當大的關係,例如Q angle的增加、髕骨高位、足部過多的旋前及脛骨過多的外轉等。而以往相關研究結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股內斜肌與股外側肌之間的失衡,導致股內斜肌無法抵抗股外側肌和髂脛束的力量,使得髕骨排列不正確,進而影響股四頭肌。 常見症狀如下:一,病人在久坐、蹲、跪或上下階梯時會有疼痛產生。二,一些個案中,膝關節在彎曲伸直時會有捻髮音。三,病人可能因髕骨軌跡不正確而導致對軟組織之不當壓力,而影響本體感覺。常見致病原因包括1.生物力學結構上的缺失:主要是骨骼方面的問題,這就如同一棟建築的鋼樑有問題,影響到整體的穩定性,使的建築的某些部分分外承受過多的壓力。就下肢而言,主要包括三大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與踝關節,任何一個關節的缺失都可能會導致下肢整體生物力學結構的改變,進而影響下肢動作的功能,壓迫到髕骨股骨關節間的軟骨而導致疼痛。2.肌肉系統的失調:這種情況最常發生在肌肉柔軟度差的人身上。肌肉連接在骨頭上,帶動骨頭產生動作,但如果肌肉有些太緊、骨骼被緊繃的肌肉拉扯,改變原本正常的下肢生物力學位置而使關節軟骨受壓迫。3.組織的過度使用:好運動的人,尤其是那種下肢需要大量承重的運動,例如慢跑、籃球、跳高等,只要是那些有要跑、跳、上下樓梯的動作,就易對髕骨股骨關節軟骨產生比一般使用更大的壓力。用久了,易造成軟骨間的疼痛與傷害。 患者出現髕骨疼痛症候群,不易區別是哪一個因素造成的,在同一個人身上或許就能看2-3種現象,很難去區分是哪個是主因,因為其中一個原因就可能造成另外一種現象的出現。但不變的是,這都會造成髕骨股骨軟骨的「過度承重」,而這就是引起疼痛的原因。 中醫治療本症主要分三部分:中藥、針灸、針刀。在臨床上養肝血,補腎水,活血化瘀為治療主軸,肝主筋,腎主骨,補肝腎顧筋骨,可用獨活寄生湯合疏經活血湯,芍藥甘草湯,加減千年健、狗脊、木瓜、丹參、川七、赤芍等。可配合針灸,頭皮針常用穴位:額旁二帶、額旁三帶、大腿、膝、小腿。眼針:眼八卦針。耳針:下視丘、視丘、基底核、腦幹、大腿、膝、小腿。體針常用穴位:血海、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膝眼、伏免、陰市。如果膝關節疼痛反覆發作,組織腫脹,形成沾黏,外觀可看出微腫,壓可碰觸到條索狀硬結塊,而且痛點明顯,此時小針刀正是鬆解沾黏的利器,運用小針刀,將條索狀硬結塊裡面的沾黏組織鬆解,改善疼痛,效果好且不易復發。(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預防醫學專欄 〉7-10%的體重下降 可以翻轉代謝症候群

作者: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 杜思德主治醫師 根據健保署的資料,國內糖尿病就醫人數5年成長14%,其中20歲到未滿60歲的大概有83.5萬人,顯示糖尿病已經不是老年人的專屬疾病。而這些第2型的年輕病友,由過去的研究發現,他們的胰島細胞比高齡族群衰老得快,並發病更猛。而且,由於這些年輕族群往往為了經濟打拚,忙於工作而疏忽,常常自行停藥或減量,導致病情加重。 根據2023年美國內分泌臨床學會對於有糖尿病前期、飯前血糖異常,及葡萄糖耐受不良的族群,建議肥胖或過重病人治療目標是要減重7%到10%,當然首選藥物就是我們現在國內已有的腸泌素這一類的藥物。 也就是說,對於糖胖症或代謝症候群這一類病人的治療,已經從以血糖為依據的治療,轉化成以體重下降為目標的管理,並進而達成血糖穩定控制的治療目的。簡單地說,控制糖尿病先從體重管理開始,是目前治療的趨勢。 我們從臨床以及文獻發現,糖胖症、糖尿病前期、代謝症候群,以及肥胖的病人,單靠行為介入要長期維持減重的成效是困難的。而從去年發表的科學文獻發現,使用腸泌素治療病人減重,可以大幅度降低肥胖或是糖胖症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高達20%。因此,我們若有心協助病患減重,不需要遲疑,因為現在有好用、衛生福利部核准的合法減重藥物,且減重效益可能比苦口婆心地衛教要來得更好,透過藥物減重帶來的成就感,讓這些病人在往後減重的過程當中,對於生活型態改善的教育及飲食控制的配合,可以獲得更強的動機及成效。 所以我們必須教育民眾,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如果能夠減重5%,對於高血壓或血糖異常將會有幫助;如果能減重5%至10%,對於一些肥胖的多囊性卵巢的病人,或是有非酒精性脂肪肝、高血脂的病人,或是代謝症候群預防糖尿病,成效都非常好。如果能夠減重10%至15%,往往睡眠呼吸中止、逆流性食道炎、心血管疾病、尿失禁及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也可以得到症狀的改善;如果真的能夠減重15%以上,有些初期診斷的二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就可以得到緩解,而且可以減少這些人的心血管死亡率,甚至連心衰竭,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症狀緩解。 總之,了解肥胖治療遵從性的影響因素,進而透過病人對藥物治療的正確期待,以及建立病人的信心跟動機,並在持續治療過程中,經由一些行為的療法,譬如自我監測,控制刺激因子、用一些替代行為來取代進食的渴望,以及幫助病人認知如肥胖對於健康的影響,再共同設定治療目標,加以善用數位及科技,一定可以讓肥胖及糖胖症患者得到非常大的健康助益,也會重建他們的信心。 最後還是必須強調,雖然目前減重相關的治療藥品,對於體重管理非常有效,但是持續回診、追蹤,對於長期體重維持相當重要;唯有持續生活型態改善,以及治療能夠到位,才能讓病人的體重維持在一定的理想程度,不致復胖,對於病人本身的健康狀況,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為統一企業及統一超商於2003年共同捐助成立之公益基金會,致力於預防醫學及營養保健之社會教育、研究發展、國際學術交流。)

Read More

麻醉治療測血氧 雙手留根手指勿彩繪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美甲貼片及指甲油恐影響透過指頭量測血氧濃度,台北榮總麻醉部主治醫師李易軒建議,有指甲彩繪習慣的民眾,若將接受麻醉相關治療時,雙手應至少留下一根手指不要彩繪。 李易軒表示,中文傳統用語「氣血」是確實的,呼吸換「氣」,的確會影響到膚「色」的表現,血液中和氧氣結合的氧化血紅素,看起來是鮮紅色的;而未結合氧的還原血紅素,顏色則偏暗紅色。 根據美國麻醉醫學會指引建議,不管接受何種麻醉方式,病人的氧合狀態、呼吸及循環系統 與體溫都需要被連續監測,其中連續性氧合狀態的監測,就需要仰賴血氧飽和儀。 血氧飽和儀主要運作原理是利用不同血紅素間對不同波段光譜吸收能力差異的比值,去估算出血液中攜氧血紅素占所有血紅素的比例,即血氧飽和濃度,以評估一個人的氧合狀態,使得在膚色出現變化之前就能提早發現缺氧情形。由於攜氧血紅素在940奈米波長段的莫爾吸光度,大於640奈米的波長段的莫爾吸光度,而缺氧血紅素則是相反。血氧飽和儀就是透過這兩個波長段光吸收能力的比值來計算出血氧飽和濃度。由於要透過光被吸收 (穿透) 的比例,血氧飽和儀通常使用身體較易透光部位來做監測,最常使用的部位就是手指指尖。 李易軒表示,指甲美容顏色花樣種類越來越多樣化,據研究指出,不同顏色的指甲油確實會導致不同程度的血氧飽和儀數值干擾。所以,血氧飽和儀製造商、美國FDA或我國食藥署都建議將要進行血氧飽和監測的指甲卸除指甲油,以免干擾準確度而延誤發現低血氧的產生。 李易軒表示,若即將接受各類麻醉相關的治療時,建議雙手至少留下一根手指不要彩繪。但如果是已經做完指甲彩繪的民眾,也會建議至少卸除一根手指的指甲油供血氧飽和儀監測血氧使用,以增加麻醉過程中的安全性。

Read More

家醫照護 嬤醣化血色素降8%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7旬楊姓阿嬤有10多年糖尿病史,因血糖值控制不佳,心情一直很低落,2年前經轉介至住家附近成大醫院合作社區醫療群的家醫計畫診所就醫,接受藥物治療並配合醫療團隊給予飲食衛教及運動指導,在家人的鼓勵及醫護人員照護下,有效的將醣化血色素值從14%降至6%,體重亦逐漸減至理想體重範圍。 健保署南區業務組長林純美說,我國自2003年起實施家醫計畫,建立以病人為中心、家庭為核心、社區為範疇的健康照護觀念,提升醫療服務品質;並期盼透過今年「大家醫計畫」朝向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照護,首要整合糖尿病、初期慢性腎臟病及代謝症候群方案,藉由數位追蹤管理,監測病人健康狀況。同時,也將加強家醫計畫醫師對於糖尿病、初期慢性腎臟病的疾病管理能力,提升慢性病照護品質,讓慢性病患可獲得更全面照護。

Read More

臨床/研究並重 培育成癮醫療人才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全球濫用藥物與成癮問題日益嚴重,衛福部委託國衛院執行「成癮醫療研究與臨床人才培植發展計畫」,為國內首次結合醫學中心、精神科專科醫院及成癮醫療研究單位3方合作模式,學員除了在國衛院接受成癮醫療的基礎課程,並於台大醫院進行為期9個月的臨床精進訓練,讓學員參與成癮政策制定會議。 成癮防治涉及多方面問題,需要精神專科醫師不斷持續投入成癮臨床和基礎研究,以期找出更有效的處遇模式。 為培育成癮科學研究人才,衛福部委託國衛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陳為堅,近年規劃並執行「成癮醫療研究與臨床人才培植發展計畫第1期」,培育具有成癮研究與臨床治療專業能力的精神科主治醫師,提升成癮研究能量,並提供實證為基礎的治療,進而提升國民健康。 「成癮醫療研究與臨床人才培植發展計畫」是國內首次結合醫學中心、精神科專科醫院及成癮醫療研究單位3方合作模式,學員除了在國衛院接受成癮醫療的基礎課程,並於台大醫院進行為期9個月的臨床精進訓練,讓學員參與成癮政策制定會議。 國衛院指出,此計畫不僅可提升培訓醫師在基礎與臨床研究方面的能力,還讓他們對相關政策制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成為未來我國成癮醫療政策執行的中堅力量。  

Read More

擴大接種 公費肺鏈疫苗剩1.5萬劑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疾管署5月底宣布,短期開放50~64歲民眾可公費接種1劑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至疫苗用罄為止。公布最新統計指出,截至7日僅剩約1.5萬劑,籲要打要快。 疾管署日前公布,短期開放50~64歲民眾公費接種1劑PPV23,並自5月28日起擴大施打,至用罄為止。最新統計,5月28日~6月7日,50歲以上民眾PPV23共接種7萬8979人次,縣市庫存僅剩約1.5萬劑。 疾管署說明,這批提供50~64歲民眾接種的PPV23疫苗用罄後,恢復提供原65歲以上民眾與55~64歲原住民PPV23公費實施對象,提供65歲以上民眾公費接種1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及1劑PPV23,2劑接種間隔至少1年。 若為65歲以上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高風險對象、機構住民及洗腎患者上述2項疫苗則間隔至少8週即可;另55至64歲原住民則公費接種1劑PPV23。

Read More

泡水高貧倦5警訊 當心腎病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是「洗腎王國」。醫師提醒,若出現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以及倦怠等腎臟病常見5大症狀,建議應就醫檢查。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表示,不少人對腎臟病是否上身感到擔憂,但對於腎病卻一知半解。他提供腎臟病常見5大症狀「泡、水、高、貧、倦」,作為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依據。 「泡」即泡泡尿,因尿蛋白增加,造成小便容易有泡泡而且久久不散;「水」即水腫,主要出現在下肢,按壓後會產生凹痕、無法馬上回彈。「高」即高血壓,慢性腎臟病是造成高血壓的原因之一;原本就有高血壓的人,如果合併腎臟病,會讓血壓控制更困難。 「貧」即貧血,腎臟有促進紅血球生成的功能,慢性腎臟病會造成貧血及血紅素下降;「倦」即倦怠,容易感到疲勞。若出現上述臨床症狀,可透過基本的抽血及驗尿檢查了解腎臟受損情形。 謝至同指出,抽血檢查主要看的是腎臟過濾體內毒素能力,以檢測血液中肌酸酐(creatinine)的方式推算出腎絲球過濾率(eGFR),腎絲球過濾率至少要有60ml/min以上才算正常,在健康年輕人甚至可以到90~100ml/min。 另外,若腎臟過濾功能出問題,尿液檢查也會出現蛋白尿和血尿現象,但血尿可能受到泌尿道出血(包含泌尿道感染、結石、腫瘤等)影響,需要排除才能確認是腎臟問題。 謝至同提醒,如果持續有蛋白尿、血尿,或者是腎絲球過濾率小於60ml/min持續3個月以上,代表腎臟功能異常,需要儘早就醫。慢性腎臟病第3期前常常沒有症狀,建議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提早發現腎臟病才能及早介入治療、延緩腎臟功能退化、遠離洗腎風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