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幼童發展遲緩看中醫也有效!恩主公醫院中醫部主任張晉賢指出,台灣地區每年新增1萬2千名發展遲緩兒,中醫使用藥物、針炙雙管齊下,並建議家長給予遲緩兒「捏脊」按摩,可協助幼兒脊柱發展。
張晉賢表示,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發展遲緩兒發生率約為6%至8%,台灣地區去年出生13萬5571名嬰兒,推估發展遲緩約1萬2000人,而發展遲緩是指在認知、語言及溝通、心理社會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有疑似異常的情形,須經由專業醫療評估確認。
張晉賢指出,兒童發展遲緩的原因有很多,目前已知基因遺傳及環境因素的影響為最大,而環境因素包括後天營養、家庭環境刺激等。發展遲緩的治療只要以早期療育為主,包括物理或職能治療,以及感覺統合刺激,藉由活動訓練,促進兒童的神經發展以及強化肌肉訓練,來改看遲緩的程度。
張晉賢表示,一般來說3歲前是發展遲緩的黃金治療期,提早診斷治療,效果可提高10倍以上。
傳統中醫學也有類似發育障礙之描述,也累積了許多治療發展遲緩兒童的經驗。在《小兒藥證直訣》中談到「五遲」就是中醫對小兒發育遲緩的觀察,有立遲、行遲、語遲、髮遲、齒遲等;「五軟」則是指小兒頭軟、項軟、口軟、手足軟、肌肉軟。這5種發育遲緩和5種肌肉萎軟的疾病都屬於小兒發育障礙病症。
張晉賢指出,中醫在治療上述「五遲」、「五軟」等兒童發展遲緩,主要有兩種策略,一為「藥物」,二為「針灸」,自古以來中醫將這些情況分屬不同臟腑的虛損,臨床上使用通竅、醒腦、健脾、補氣、滋腎等相應的藥物來治療。
針灸對於減輕臨床症狀具有價值,特別是能夠解除或緩解肌肉痙攣造成的疼痛,也可針對不同病狀和需求,選取頭皮真相對應的區域,如運動區、感覺區、語言區等還搭配治療。針灸能刺激人體一定的部位,激發經絡之氣,調節臟腑氣血功能,達到防治疾病,使機體康復的一種醫療方法。
除了針灸及藥物治療外,平時在家裡也可以幫小朋友「捏脊」。捏脊的操作方式:用雙手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無名指3指的指腹對應用力,捏住小兒脊柱兩側肌肉,從正中間旁開兩指節的寬度(以小孩子的食指及中指的寬度測量),拇指在後,另3指在前,3指向後捻動,拇指向前推動,每捏一次,向上推移一點。從尾椎骨處開始,和緩地向上推移,至頸部後為止,協助幼兒脊柱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