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鏈疫苗10萬劑 50-64歲免費打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為善加利用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疾管署28日宣布,即時起,短期開放50至64歲民眾「1974年(含)以前出生」公費接種1劑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預計約10萬劑,接種到用罄為止。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指出,國內50到64歲未接種過PPV23的人數約526.9萬人,包含從未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約521.7萬及僅接種過PCV13/15約5.2萬人。 肺炎鏈球菌常引發嚴重的併發症或死亡風險,依據最新評估,PPV23疫苗的打氣不如預期,加上效期已近,為使疫苗有效運用並兼顧保護高風險族群所需,依據5月20日專家會議建議,決定短期開放原本不在公費接種之列的50至64歲民眾也可以免費接種。 據了解,目前自費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約2千元,曾淑慧建議民眾,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對中重症保護力可達75%,能有效降低感染後如肺炎、敗血症等及死亡機率。

Read More

科技女疫後咳不停 急性氣喘惹禍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從事科技業的李小姐,從小就有氣喘病史,今年2月確診後,又出現嚴重咳嗽的情形,每次咳嗽還伴有呼吸困難、喘鳴和胸悶的症狀,至胸腔內科看診,藉由胸部X光、抽血和肺功能檢查,診斷為氣喘急性發作,經由一段時間的支氣管擴張劑治療,呼吸道的症狀漸趨穩定,也讓李小姐找回自信與生活品質,目前在專科的照護下持續追蹤中。 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醫院竹北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胡耕寧表示,胸腔內科是一個專注於呼吸系統相關疾病的醫學領域,這些疾病包括慢性咳嗽、支氣管擴張症、肺炎、肺結核、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及間質性肺病等。許多人可能會在生活中遇到呼吸系統相關的健康問題,例如經常感到呼吸急促、胸部疼痛、咳嗽、喉嚨痛等症狀,建議民眾不要焦慮,可至胸腔內科門診進行評估,並接受最妥適的治療,就像案例李小姐,因為及早發現和治療,才沒讓病程進展更加嚴重。 另外,預防勝於治療,若有家族病史、長期吸菸習慣或長久暴露在汙染、有毒物質的環境中,也建議可至胸腔內科進行檢查,掌握己身的健康狀況。 胡耕寧說,針對呼吸系統相關疾病的評估,通常醫師會詢問病人的病史和症狀,並進行身體理學檢查及如肺功能測試、X光檢查、電腦斷層掃描、胸部超音波、支氣管鏡等必要的檢查。評估後會根據病情和症狀,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向,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呼吸復健運動、正壓呼吸器等。此外,胸腔內科醫生還會協同個案管理師、呼吸治療師,提供關於管理和預防這些疾病的建議和宣導。 胡耕寧提醒,如果出現呼吸系統相關的症狀要及時就醫,接受專業的診斷和治療,確保及早發現疾病,以免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

Read More

家庭群聚 11月嬰染新冠重症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新冠疫情持續下降,但傳播威脅仍在,疾管署28日表示,上週新增241例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另新增23例死亡病例,與前一週新增相當,其中併發症個案年紀最小的是年僅11個月大的嬰兒,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國內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疫情仍具有傳播風險。 防疫醫師劉裕誠表示,併發症個案年紀最小的是年僅11個月大的嬰兒,有先天性疾病,5月中旬因為發燒、呼吸喘住院,入院中檢查新冠病毒,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 根據疫調,該名病童本身沒有打疫苗,也沒有出門,但同住家人同時也確診新冠,主要照顧家人接觸者只有1位接種過疫苗,還是呼籲有嬰幼兒家庭,符合資格的家人應該踴躍接種。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4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為多,占比分別為75%及64%,另JN.1衍生變異株KP.2之本土與境外占比分別為6%及11%,持續監測變異株流行趨勢。 國內新冠疫情持續,由於疫情傳播風險仍存在,接種XBB疫苗是能減少感染後重症或死亡風險最有效的方法,提醒滿6個月以上民眾儘速接種。另符合資格高風險對象儘速接種第2劑XBB疫苗,降低感染後併發重症及死亡風險等疾病威脅。

Read More

腸病毒增1重症 6歲童肢體麻痹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腸病毒高峰已過,疫情下降,但仍具威脅!疾管署28日公布,國內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一口氣較前一週下降超過15%,不過,上週新增一例北部6歲男童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一度出現急性無力肢體麻痺,現已康復出院。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1萬5180人次,較前一週下降15.1%,惟仍處流行期,研判國內疫情傳播風險持續。 不過,防疫醫師劉裕誠指出,上週新增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為北部地區的6歲男童,於5月上旬出現發燒、疱疹性咽峽炎等症狀就醫,3天後進一步出現頸部疼痛僵硬、單側無力情形再度就醫,經檢查疑似急性無力脊隨炎,於當日收治住院,通報為急性無力肢體麻痺(AFP)並採檢,檢出克沙奇A2型而通報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經審查研判為確定病例,治療後病狀改善已出院。 郭宏偉表示,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另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及D68型近期無新增個案,且感染個案均為輕症;今年累計3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其中2例年齡為未滿1歲幼童,病例數與去(2023)年同期(3例)相當,呼籲民眾及教托育機構人員注意預防措施及警覺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Read More

南高屏降雨多 病媒蚊指數飆高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隨著梅雨鋒面南下,南台灣天氣持續高溫多雨,疾管署28日提醒,台南市、高雄市以及屏東縣3縣市的病媒蚊指數已較正常為高,呼籲民眾落實澈底清除孳生源。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國內上週無新增登革熱本土病例,今年截至5月27日累計164例本土病例,係去年疫情延續,累計病例分布高雄市135例、台南市19例、屏東縣9例及嘉義縣1例,並累計2例重症病例。 另上週新增6例境外移入,感染國家為印尼(4例)、新加坡及疫調中(各1例),今年累計92例境外移入病例,高於2020年至2023年同期(介於2-52例),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根據監測顯示,台南市、高雄市及屏東縣病媒蚊指數出現較高警訊,監測當社區誘卵桶陽性率大於或等於60%,或布氏級數達3級以上。由於後續高溫、降雨等不利因素,仍需密切觀察疫情後續發展。

Read More

遏制禽流感 歐美考慮接種疫苗

中央社∕芝加哥─倫敦27日綜合外電報導 歐美多國政府官員表示,正設法採購或生產H5N1禽流感疫苗,以保護家禽與牧場工人、獸醫等。專家也認為此舉可遏制禽流感大流行的威脅。 美國官員上週說,他們正將流感疫苗大廠CSL Seqirus的產品轉換為成品疫苗,預計將可提供480萬劑。歐洲衛生官員也告訴路透社,他們正進行談判,以收購CSL在疫情前生產的禽流感疫苗。 加拿大衛生官員表示,他們已和加國季節性流感疫苗製造商葛蘭素史克(GSK)會面討論。一旦該公司的流感疫苗生產階段告終,即可下單並生產禽流感的「大流行前疫苗」。 科學家說,英國等國家正討論如何研發禽流感的大流行前疫苗。 2020年底,新型禽流感病毒株引發爆炸性傳播,造成野生鳥類和家禽前所未見的死亡數量,並開始感染越來越多的哺乳動物。 美國官員於今年3月通報全球首見的乳牛禽流感疫情,9個州的數十群乳牛和2名牧場工人染疫。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估計,全國有20%牛奶出現遭病毒汙染的跡象,這也顯示病毒可能出現更廣泛的傳播。 人類在家禽和乳製品製程中接觸禽流感病毒,可能增加病毒變異的風險,使其變得更容易在人群中傳播。

Read More

桃產檢補助升級 納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測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唐氏症基金會統計,台灣約每1200個嬰兒裡,就有1名是唐氏症寶寶,平均照顧時間達55年,醫療成本是一般家庭13倍。婦產科醫師表示,孕婦除了要定期產檢外,胎兒染色體異常低風險的孕婦也要接受產前遺傳診斷檢查,像是NIPT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測。 NIPT是非侵入性、懷孕10週以上,就可以進行的染色體篩檢工具,能提早在懷孕初期以無風險方式,篩檢胎兒染色體是否異常。目前設籍在桃園市的孕婦媽媽,自即日起,可選擇NIPT(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測)篩檢補助,每次有2200元補助,可望進一步提高產前唐氏症的檢出率,讓懷有唐氏症寶寶的家庭盡早接受遺傳諮詢,及早因應。。 桃園秉坤婦幼醫院院長洪秉坤表示,過去傳統母血唐氏症篩檢,最多只能檢測出約8成唐氏症患者,然而更精準的NIPT檢測,只需抽取媽媽的靜脈血,用血漿中所含的胎兒DNA資訊進行分析,即可檢測胎兒是否患有如唐氏症、愛德華氏症、巴陶氏症等多項胎兒常見的染色體疾病風險,NIPT除了唐氏症胎兒檢測準確率達99%,優於傳統血清篩檢,亦能夠及早篩檢,擁有兩大優勢,今年桃園市府團隊提供孕婦有更優質的產檢補助。 洪秉坤強調,臨床上,許多父母經常忽略掉性染色體異常,此種異常可能導致寶寶語言發展遲緩,甚至影響生育能力,傳統唐氏症篩檢無法檢查出性染色體異常,NIPT正好可以補足這塊缺口。因此除了超音波檢查,建議懷孕婦女也需要與醫師進一步討論,選擇合適的產前篩檢。 NIPT為自費產檢項目,過往費用從1萬多到3萬多不等,為了降低孕婦檢測花費,訊聯生技推出NGS-DS次世代唐氏症篩檢方案,以最高不到8000元檢查費,為懷孕婦女提供更佳選擇。

Read More

空腹也脹氣 恐小腸菌叢過度增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現代人普遍都有餐後脹氣的毛病,醫師提醒,若明明沒吃甚麼東西,甚至是空腹的情況下,卻有脹氣情形,且持續7-8個小時都無法緩解,即有可能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BO)」。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提醒,脹氣是SIBO的主要症狀,經常的腹脹,最顯而易見的影響即是食慾不振,面對營養及美味的食物卻不能如常享用,不僅有礙營養的吸收,更是極大地影響生活品質。 顏佐樺表示,在正常的腸胃蠕動功能下,吃進去的食物會在順利消化後,進入大腸才產生氣體,並透過放屁的方式,將氣體排出體外。而在SIBO的情況下,卻由於消化不良或腸胃蠕動功能不佳,導致食物沒有完全消化,並且囤積在小腸而產生氣體,就會有脹氣、腹脹不舒服的狀況。 臨床上,一名接手家族企業的高小姐,由於自我要求較高,壓力相對較大,自覺1-2個月以來進食時常常覺得食道有卡頓感,且容易脹氣,即使空腹狀況下也有脹氣情形,導致食慾低落。雖然因脹氣情形已看過不少門診,連腹部磁振造影檢查也找不出問題。 直至透過聯欣診所功能醫學的角度,經過完整的檢測如腸道菌相功能檢測、腸保健康套組2.0,釐清相關症狀,才找出真正的原因是由於壓力大,致使腸道蠕動不良,且有消化酵素過低情形,是造成SIBO的原因,也導致她經常脹氣。 由於SIBO非常容易復發,若只是針對SIBO所引起的腸胃症狀處理,復發的可能性非常高,因此唯有釐清成因才能有效診治與預防。

Read More

疫情年 國人平均餘命減10月

本報綜合報導 世衛指全球平均預期壽命受COVID-19影響而減少;衛福部統計2022年國內民眾健康平均餘命亦減少10.4個月,專家推測是受疫情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WHO)24日發布年度統計指出,全球平均預期壽命因2019至2021年COVID-19疫情大流行而減少1.8年,回到2012年平均71.4歲的水準;報告另指全球仍有肥胖和過瘦的營養失調兩極問題。 健康平均餘命是指身體健康不需依賴他人的平均期望存活年數,由疾病、功能障礙及死亡的存活曲線,分別計算各年齡別健康生命的存活率與未罹患慢性疾病狀況下的平均餘命。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22年國內民眾健康平均餘命為72.43歲(男性69.92歲、女性75.07歲),較2021年的73.30歲減少約10.4個月,創下2001年以來最大跌幅。另外比對2022年國內民眾前10大死因,當年COVID-19是首次入榜,且位居第3名。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邱政洵說,台灣健保世界第一,醫療制度也沒有崩潰,健康平均餘命會突然下降,就代表有很多人生病,因此應與COVID-19疫情有關,不過與國際不同的是,國內2020、2021年還沒受影響,2022年健康餘命才下降,台灣減少的幅度看起來比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還要小,代表台灣沒有表現太差。 邱政洵表示,若確實是受COVID-19影響,相信國內民眾的健康平均餘命在2023、2024年就會慢慢回升。

Read More

術後腸阻塞 嚼口香糖/針灸/腳底按摩建功

記者傅希堯∕綜合報導 台中慈濟醫院副院長王人澍指出,面對手術後腸阻塞,中醫可透過咀嚼、針灸與腳底按摩三管齊下,協助腸胃恢復機能。 王人澍指出,一位72歲女性因嚴重腹痛就醫,檢查發現罹患盲腸癌,經手術切除後,患者卻虛弱無力,且將近15天腹脹、腹痛、持續未排便;後中醫建議以經咀嚼口香糖、雷射針灸刺激及腳底按摩等中醫治療手段,僅3天就成功讓腸氣消了非常多,而順利出院。 王人澍表示,術後腸麻痺造成梗阻是手術併發症之一,一般認為術後4天仍未恢復正常的腸道生理功能,則為「病理性術後腸阻塞」,除增加患者不適、不利術後恢復、延長住院時間及浪費醫療資源外,甚至產生併發症而危及患者生命。 王人澍指出,為了避免藥物互相作用,中醫處理術後腸麻痺,基本條件是「不能讓患者吃任何藥」,因此治療上採取按摩、針灸等物理性手段,咀嚼口香糖,是利用人體自身的反射作用促進腸胃蠕動。人在咀嚼時會引發「口胃反射」,不僅口腔會分泌唾液,也會刺激胃部蠕動並分泌消化液,而胃部的蠕動又會刺激胃結腸反射,帶動腸部蠕動,因此每天早、晚咀嚼口香糖,每次20分鐘,能促進腸胃蠕動。 在針灸方面,王人澍表示,是從足陽明胃經等傳統中醫經絡中,歸納出有效穴位,可以用針、施灸,或利用雷射針灸等方式,刺激包含合谷穴、足三里穴、梁門穴、中脘穴及下脘穴等穴位。 在腳底按摩方面,王人澍指出,腳底按摩可透過脊椎、脊髓與自律神經的反射,促進腸胃增加蠕動,每天由家屬按摩病人腳底2到3次,每次20分鐘,且須達到有痠脹或悶痛的感覺,就能達到有效刺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