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姻親不能當眷屬加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健保署提醒,依現行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被保險人之眷屬如為尊親屬,需為直系血親關係且無職業者才能作為眷屬加保,若為姻親關係(如:公公、婆婆、岳父、岳母等)皆不能依附當眷屬加保,僅能依附在配偶或子女名下加保。 小琪(化名)的婆婆健保未在保,由於小琪與婆婆同住,且為主要照顧者,擔心生病的婆婆,無法以健保身分就醫,因此洽詢健保署,希望婆婆以眷屬身分依附在小琪名下加保。然而,由於小琪與婆婆關係屬姻親,依健保法規定無法以眷屬身分依附加保;經健保署承辦人員解說及協助,順利將婆婆以眷屬依附其子女名下辦理加保。 健保署高屏業務組長林淑華表示,根據現行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被保險人之眷屬如為尊親屬,需為直系血親關係且無職業者才能作為眷屬加保,若為姻親關係者皆不能依附當眷屬加保,僅能依附在配偶或子女名下加保。 對於確無可依附加保者,須自行在戶籍所在地的公所投保。林淑華說,由於全民健康保險採申報制,並明確規範各類保險對象及眷屬投保身分,倘保險對象接到未加保通知,應儘速以適法身分辦理銜接加保,以免影響就醫權益。

Read More

治攝護腺肥大 無創消融術新選擇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83歲林姓老先生因攝護腺肥大,出現頻尿、排尿困難而就醫,卻意外發現除攝護腺肥大之外,也有癌化現象,由於年紀較大,心肺功能較差,醫師在討論過後,決定採用「海神無創標靶消融術」,以高溫消融方式,讓攝護腺癌細胞凝固壞死。由於這項手術屬於無創,無動刀、無傷口、無放射線,治療後恢復也快,對中高齡攝護腺癌患者來說,是值得考慮的手術方式。 光田綜合醫院泌尿科主任盧智強指出,在台灣每年攝護腺癌的患者約有7000多人,是相當普遍的疾病,而「攝護腺肥大」是攝護腺因年紀而不斷增生良性組織,但如果增生的是惡性組織,就成了「攝護腺癌」,由於攝護腺癌一般患者的年紀都在50歲以上,年紀愈大機率愈高,因此也有人戲稱為「長壽癌」。 盧智強說,海神刀為目前最新穎的無創治療系統,早期第1代的海福刀,同樣以高強度聚焦超音波的方式,消融癌細胞組織,效果非常不錯,而最新世代海神刀,則在第1代的海福刀上再改良,能在醫師執刀時,提供高解析即時超音波影像,同時導入MRI影像與3D融合切片,協助醫師在治療時影像定位更精準,能保留更多完整的健康組織,提升治療成效。 盧智強建議50歲以上的男性民眾,在每年的健檢時,一定不能輕忽攝護腺的檢查,等到血尿或癌轉移引發的症狀(如骨頭疼痛)出現時,往往就已經是3期或4期,雖然說攝護腺癌的治癒率很高,但太晚發現,能選擇治療的方法會愈少、預後也愈差,因此,他呼籲中高齡以上男性在健檢時切勿輕忽。

Read More

基隆長庚腦瘤病友座談 分享新知

記者鄭鈞云∕基隆報導 為增進病友間的疾病適應、經驗分享及情感交流,基隆長庚醫院由神經外科陳品元教授帶領腦神經腫瘤團隊舉辦病友座談會,陳品元教授、血液腫瘤科薛舜文醫師及放射腫瘤科蔡介生醫師分享腦瘤治療的新進展,神經外科專科護理師黃莉媛護理師說明術後傷口照護的小技巧。 陳品元表示,原發性的神經腫瘤在二0二二年美國CBTRUS統計,平均每十萬人有二十五人會發生,患者其中三分之一為腦膜瘤,而原發腫瘤約三成為惡性,這個數據已維持十年,臨床上常見的轉移腦瘤反而比起原發來的多。 目前腦瘤發生的原因不明,惡性與良性的腦瘤風險因子也大多為輻射線、基因變異、老化、荷爾蒙、化學物質氯乙烯、肥胖等等。電磁波、頭部外傷、飲食都沒有證據顯示會造成腦瘤的發生。大部分的腦瘤患者都是無症狀的,或是一些不明顯的頭痛或頭暈,常見的症狀還有腦壓高頭痛(血壓高心跳快)、視力模糊、癲癇、失語症狀等等神經學症狀。腦瘤檢查最常做的是腦部的核磁共振 (MRI(C+/-)、MRS),其他還有電腦斷層掃描(CT、CTA)和血管攝影(angiography),目前影像學是做為輔助的角色。 基隆長庚腦神經外科為了增加手術的安全性,整合高科技,包含病灶定位:導航、超音波、術中CT/MRI、螢光呈像、機器手臂等;功能定位:高階磁共振、術中神經電位偵測、清醒開顱手術等;切除腫瘤:顯微鏡、超音波刀;輔助醫材:止血材料、組織粘膠、人工腦膜等。尤其是目前醫病共享決策下的選擇,可以使用最新「清醒開顱術」,透過靜脈麻醉和局部麻醉藥,可以不用插管,會在術中重要步驟的時候喚醒病人進行語言、神經功能的測試互動,許多病人回饋都說「像在拔牙有感覺但不痛」、「比放導尿管還好」。 院方強調,腦神經腫瘤的治療是艱難而且漫長的的一段路,過程需要病人、家屬和醫療團隊們的共同努力,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晚期發現積極治療。

Read More

公費肺鏈疫苗打氣旺 3天接種2.5萬劑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為善用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疾管署自28日首度短期開放50至64歲民眾免費接種一劑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短短3天就接種約2.5萬劑,預計6月3日再釋出5萬多劑,用罄即告專案截止。 疾管署依據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今年5月20日專家會議建議,自5月28日起短期開放50至64歲民眾,為1974年(含)以前出生者,公費接種1劑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擴大施打,至公布用罄為止。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自5月28日起擴大施打,撥發2.5萬劑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短短2天幾乎全數接種完畢,由於各縣市剩下疫苗數量非常少,6月3日將再次配送5萬多劑,按照各縣市50至64歲尚未接種疫苗人口比例分配,預測下週用罄結束專案。 不過,曾淑慧指出,配合原定公費接種對象所需,這次疾管署仍控留1至2萬劑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備用,如若不足,再規劃是否採購。 疾管署表示,控留PPV23疫苗的接種對象為65歲以上民眾、55到64歲原住民,及後續將擴大的19到64歲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高風險對象,包含脾臟功能缺損、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腦脊髓液滲漏及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及器官移植者。

Read More

頸動脈狹窄 男缺血性腦中風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60多歲的蘇姓老翁患有高血壓多年、有抽菸習慣,日前下午與友人下棋時突然發現一側手、腳無法動彈,也無法清楚說話,緊急送醫檢查才發現罹患缺血性腦中風。經新樓醫院診治發現蘇翁右側內頸動脈嚴重狹窄,透過微創手術放置動脈支架,血流恢復正常,現也在家人支持下努力復健。 台南新樓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曾宣靈表示,腦血管疾病在國人十大死因中排行第五,而缺血性腦中風占所有腦血管疾病約七成,其中約三成有頸動脈狹窄的問題。而頸動脈是向大腦供應血液的主要血管之一,當這些血管變窄時,就會增加中風的風險。 針對曾出現腦部缺血症狀及有其他血管疾病高危風險的患者,臨床上建議都應進行頸部血管超音波檢查,若檢查顯示有嚴重狹窄,病人應立即接受進一步治療。治療上已放置支架撐開狹窄血管為主流,曾宣靈指出,透過微創手術,從鼠蹊部股動脈穿刺放入導管,沿血管推送至患部放置支架具有傷口小、復原快的優勢,然而目前台灣健保給付的頸動脈支架僅適用於有症狀的頸動脈狹窄大於六成以上或無症狀的頸動脈狹窄大於八成以上。 曾宣靈強調,中風及其併發症是可以通過及時的醫療協助和正確的生活型態調整來減少風險的,包括控制血壓、戒菸、酒、管理血糖、血脂、體重及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等,現醫療技術與支架設計、保護器材的進步,提供更多治療選擇。

Read More

6歲以下可預防死因 兒虐上榜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健署29日公布最新6歲以下兒童死因報告,111至112年兒童高度可預防性死因,分別有79案是事故傷害、43案與猝死相關。事故傷害個案中,最多與兒虐有關,共有19人。 「6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回溯分析結果報告,主要針對民國111至112年回溯個案,共有19個縣市舉行會議,依選案機制選取344個案進行討論,高度可預防性有122案、占35%,中度56案、占16%,低度137案、占40%,其餘為資訊不足。 344位討論個案依死亡年齡區分:出生0-6天死亡65位(19%),7-27天晚新生兒死亡20位(6%),28-364天後新生兒死亡160位(46%),1-6歲死亡99 位(29%)。 被歸類為高度可預防性者122位個案中,79位是事故傷害,43位與猝死相關;中度可預防性之56位個案中,41位為猝死,8位與周產期相關,6位與照護議題相關,以及1位疑似兒虐案件。 低度可預防性之137位個案中,61位死因為疾病,45位為極早產或極低出生體重,16位為與周產期相關,15位是猝死,但是沒有睡姿與環境相關紀錄。 高度可預防性122位個案中,79位是事故傷害,43位是猝死。事故傷害個案包含:19位兒虐、16位交通事故、12 位溺斃、9位火災、8位窒息、5位墜樓、3位跌落相關、2 位重物撞壓、1位狗咬、1位車內熱衰竭、1位誤食成人藥物中毒及2位孕產婦吸毒。 被歸類為高度可預防性猝死相關43位個案,有8位是與睡姿相關的猝死甲類,報告資料明確指出,照顧者陳述讓個案(年齡小於6個月)以「趴側睡姿入睡」。有35位是與環境相關的猝死乙類,報告資料有明確提及「窒息」或「呼吸道阻塞」或「遮蔽口鼻」之物件或人。

Read More

首批進口20萬袋輸液 6/10前抵台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次長林靜儀29日在臉書指出,面對國內輸液短缺,健保署共擬會同意啟動緊急專案進口,第1批約20多萬袋預計6月10日前到貨。 衛福部指出,永豐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供應台灣地區7成之輸液,因嚴重違反PIC/S GMP,加上許可證到期,獲展延之前不得生產製造。食藥署預估,以500cc單位換算,永豐的月供應量為196萬袋,推估6月約有110萬袋缺口,7月起則每個月須補足150萬袋才足應需求。 林靜儀29日在臉書上表示,感謝健保署共擬會委員們配合緊急措施,加開會議並同意啟動緊急專案進口。健保署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臨時會結論為,生理食鹽水輸注液及0.9%沖洗液納入支付品項及議價結果,「NaCl 0.9%注射液500mL」每袋56至73元、「NaCl 0.9%注射液1000mL」每袋99至119元、「NaCl 0.9%沖洗液500mL」每袋約44元、「NaCl 0.9%沖洗液3000mL」每袋約246元。 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表示,共擬會同意的輸液專案價格約是平時的2至3倍,後續將由食藥署視輸液實際使用情形,評估、決定專案進口輸液期程長短,但健保署承諾只要是在專案期間的專案進口輸液都會是這個金額支付。 林靜儀表示,如作業順利,則6月10日前會有第1批輸液到貨、數量約20餘萬袋,銜接目前控管的永豐藥廠庫存輸液,衛福部將以週為單位追蹤進度,目前預計每週數量應該沒問題,但仍將控管分配一段時間,另外,如有找到1公升包裝的貨源,就會規劃第2批進貨,目前正在處理中。

Read More

PFAS塗層易致癌 外食增風險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全氟烷基物質和多氟烷基物質(PFAS)可能致癌,卻被普遍且廣泛應用,包括食品包材、家具與衣物表面塗層等,其穩定性高又難以分解、具生物累積性,恐危害健康。專家表示,民眾若三餐老是在外,暴露風險最高,研究顯示可能增加男性睪丸癌、女性乳癌風險,更可能「禍及子孫」,直接影響胎兒健康。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29日舉辦「PFAS檢測與健康影響現況」記者會。台灣大學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助理教授羅宇軒表示,現今PFAS的種類有上萬種,如果PFAS分子結構較長,或是結構中有氮、硫原子等,危險性就比較高。 危險性較高的PFAS留在體內的時間會非常長,除了可能致癌,也會引起人體內分泌干擾,若是懷孕甚至可能傳給胎兒。 羅宇軒進一步說明,PFAS實際對人的影響還是就暴露量(劑量)決定,台灣主要經由食物攝取到PFAS,如飲水、米食、豬肝樣本內,可能含有的濃度較高;台灣與西方國家飲食習慣不同,如月子餐有可能會有較高的曝露。 他指出,以健康的角度出發,建議依照總體管制的概念,如果食物吃得多,允許的殘留量就要低;若就台美對比,需比較台灣與美國飲食習慣,才能進一步評估殘留量並訂定標準,例如美國可能有較多乳製品、台灣有較高的內臟攝取量。 然而「訂定標準也涉及可行性」,羅宇軒認為,直接完全禁用全部的PFAS可能會發生產業的革命,一定要有替代方式,全面禁用的可行性滿低的;應該先將較長鏈分子式的PFAS禁用、再逐步走向短鏈。 羅宇軒也建議分散風險原則,若3餐全都是外食,曝露量一定會較高,自己在家料理比較能避免曝露;不同品項濃度不同,均衡飲食、透過平均下來曝露到的濃度就會較低。 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林郁真也認同沒有辦法一次性全面禁用,她表示,可以先針對已經非常明確知道的毒性管制。 林郁真認為,從源頭管制是最好的方式,但要完全禁用上萬種的PFAS是很困難的,生活愈方便就愈會有這些化學物質;做很多輸出到國外的製造品,也要依國外的法規,因此台灣也需要跟著全世界的趨勢走,如現在半導體業知道哪些替代品毒性高就不使用,這是全世界面臨到的問題,台灣也應該與世界同步。

Read More

屏傳日本腦炎 70歲翁發燒確診

記者毛莉∕屏東報導 屏東縣出現今年首例本土日本腦炎確診病例!為九如鄉70多歲男性,5月18日起陸續出現嘔吐、發燒等症狀曾至診所就醫,21日出現呼吸喘及抽搐等症狀再度就醫並住院診治,經醫院通報採檢後於27日確診,目前持續治療中,同住者無疑似症狀。 衛生局說,個案近期無國內外旅遊史,亦無相關疫苗接種史,平日活動地點以住家周圍為主,住家或活動地附近有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場所。 防疫人員已至個案居住地周邊進行懸掛捕蚊燈,誘捕病媒蚊及噴藥等緊急防治措施,同時加強對附近民眾衛教宣導及適齡幼兒疫苗催注。 衛生局說,台灣每年5至10月為日本腦炎的流行季,日本腦炎病媒蚊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和白頭家蚊為主,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大多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甚至昏迷或死亡。 衛生局長張秀君表示,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提醒民眾家中如有出生滿15個月以上的幼兒應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疫苗,以避免因感染衍生嚴重後遺症;如自覺有感染風險的成人,可前往旅遊醫學門診評估自費接種疫苗。

Read More

小林紅麴軟毛青鰴酸傷腎 台64人受害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29日表示,台灣地區通報食用小林紅麴不良反應之64案,都已請消保單位協助消費者求償,日本厚生省的研究結果,相信將使求償更為順利。 日本厚生勞動省證實,經動物實驗自小林製藥紅麴原料中檢驗出的軟毛青黴酸,會引發腎臟中的腎小管壞死,推測應是在培養紅麴菌階段,工廠內混入了青黴菌造成。 日本厚生勞動省和國立醫藥品食品衛生研究所目前仍在持續分析發生問題批次的紅麴中物質,日前公布報告指出,在紅麴原料中又驗出2種不應該出現的物質,目前仍在調查該物質。不過經過老鼠試驗後,確定之前發現的軟毛青黴酸會引發腎臟損傷。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病毒中心主任顏宗海受訪時指出,軟毛青黴酸相關毒性資料不多,但經本次事件進行動物實驗後,證實有腎臟毒性。認為軟毛青黴酸應是預期之外的染汙物質,需要釐清該物質究竟是怎麼進入到製程中的。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民眾食用小林紅麴不良反應通報累計64件,都已請消保單位協助國內消費者進行後續求償問題,而日本經動物實驗得出對腎臟有害之結論,證明小林製藥的責任重大,對國內消費者求償更有利。食藥署已公疑似使用小林製藥紅麴之產品下架名單,民眾如對食用後產生之不良效果有疑慮,仍可繼續上線通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