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端迴腸結核 他3度腸阻塞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結核菌不是只會在肺部,還可能跑到腸子裡。台中一名60歲男性近半年反覆腹痛,體重掉了10公斤,最近3個月3度腸阻塞掛急診,其中一次切除阻塞腸子,切片檢出結核菌,原來是腸結核作祟。經台中醫院醫療團隊緊急施以抗結核藥物治療,終於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台中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明駿指出,患者半年暴瘦10公斤,一度懷疑腸腫瘤,腹部斷層掃描顯示,部分腸阻塞,大腸鏡進一步檢查發現大、小腸交接處的「末端迴腸」嚴重狹窄,切片未發現明顯異常。但患者經藥物、切除阻塞小腸治療、症狀不但未緩解,術後3週,甚至出現腹水,進一步化驗才發現竟是感染結核菌造成。 台中醫院抗結核團隊立即投以「抗結核藥」,果然治療後,腹水消失,確診患者反覆腸阻塞是「末端迴腸結核」造成。幸好進一步化驗痰液未發現結核菌,也讓醫護人員跟家人鬆了一口氣。 吳明駿指出,結核菌存在於大自然中,很多人幼時改染後潛伏在體內未發病,但年長或免疫力下降時就可能發病。然隨著公衛條件進步,肺結核病的發生率逐年降低,但近來「肺外結核」的案例有增加趨勢,可能與糖尿病、肝腎疾病、或免疫抑制劑與抗癌藥物的使用有關,除了腸道,腦、心、肝、消化道、腎、腹膜、淋巴、及骨隨等重要器官也可能感染結核菌。 吳明駿說,肺外結核占所有結核病約10%,其中腸結核占所有結核病的1%至3%,臨床上並不少見,他提醒腸道結核的症狀包括腹痛、食慾不振、腸胃出血、發燒、盜汗、或體重減輕等,體重減輕、貧血、腹痛超過3個月,經治療症狀未緩解,應速找醫師進一步診斷。

Read More

小分子標靶藥 異膚精準治療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異位性皮膚炎等慢性皮膚病過去多用類固醇、抗組織胺等藥物,但治療中仍可能復發。醫師指出,隨著生物製劑、小分子標靶藥物研發,可透過精準治療讓患者更快恢復生活品質。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於5月24日至26日舉辦2024 AMWC Asia-TDAC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春季學術討論會,TDAC大會祕書長王昭欽指出,今年抗衰老議程是與老化科學會合作舉行,國際與會者占大會總註冊人數逾3成;會中並與韓國皮膚科醫師協會共同規劃論壇,也從老化基礎科學研究出發探討抗衰老的臨床應用,並與顏面整形外科、眼整形外科醫學會等合作舉辦論壇。 林口長庚皮膚科醫師黃毓惠指出,慢性蕁麻疹影響民眾健康及生活品質,隨著對其病理機轉的了解發展出新治療,而蕁麻疹和腸道疾病及腸道微生物間也可能相關等也都在會中深入探討。 台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醫師陳志強說明,異位性皮膚炎、乾癬、癢疹、白斑皮膚疾病等,都是免疫系統疾病,因為體內激素有問題造成。以慢性蕁麻疹為例,就是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自己造成過敏,傳統治療會吃抗組織胺或類固醇緩和症狀,但無法有效阻斷疾病,吃藥過程中還是會繼續發生。 陳志強說,近年發展出生物製劑,可以對抗免疫球蛋白,讓患者得到較好治療,不過藥效發揮較慢;小分子標靶藥物則是針對疾病的進展部分,阻斷下游發炎反應,可更快速治療疾病,讓病人回到較好的生活品質。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治療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陳俊銘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是指由於頸椎退行性變後或受到外傷等因素、椎體節段間不穩、刺激了頸部的交感神經,使之興奮或受到抑制,而表現出多種多樣症狀的疾病。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有以下幾個典型症狀,包括1.頭部症狀:頭痛或偏頭痛、頭沉、頭昏、枕部痛或頸後痛;但頭部活動時這些症狀並不加重。2.面部症狀:眼裂增大、視物模糊、瞳孔散大、眼窩脹痛、眼目乾澀、眼冒金星等症狀。3.心臟病症狀:心跳加快、心律率亂、心前區疼痛和血壓升高。4.周圍血管症狀:因為血管痙攣,肢體發涼怕冷,局部溫度偏低,或肢體遇冷時有刺癢感,或出現紅腫、疼痛加重現象。還可見頸部、顏部和肢體麻木症狀,但痛覺減退並非按神經節段分布。5.出汗障礙:表現為多汗,此現象可局限於一個肢體、頭部、頸部、雙手、雙足、四肢遠端或半側身體。6.其它:肢體發涼怕冷,還可有一側肢體少汗,頭頸、顏面或肢體麻木等現象。 由於椎間盤退變和節段性不穩定等因素,從而對頸椎周圍的交感神經末梢造成刺激,產生交感神經功能紊亂。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症狀繁多,多數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症狀,少數為交感神經抑制症狀。由於椎動脈表面富含交感神經纖維,當交感神經功能紊亂時常常累及椎動脈,導致椎動脈的舒縮功能異常,因此交感型頸椎病在出現全身多個系統症狀的同時,還常常伴有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足的表現。 常見病因有1.頸部慢性損傷:長期不正確地低頭工作或過仰頭顱作業,導致頸部負荷過度,可使頸部軟組織勞損或高枕睡覺均可引起頸慢性積累性損傷;或頸椎骨關節錯縫而致病。2.咽部及頸部感染:炎症沿淋巴擴展到關節囊、韌帶,刺激交感神經而致病。3.局部感受風寒濕之邪:使得局部血運障礙,肌肉痙攣,代謝產物堆積致病。4.急性外傷:如扭、閃致傷,或頭顱直接受外力撞擊致傷者,往往並發有頸部間接外力致傷等,有的可發生頸椎旋轉移位。5.其它:如偏癱引起頸椎生理平衡失調,繼發頸椎代償性增生,或骨關節移位,刺激或壓迫交感神經,導致頸椎病。 中醫治療交感神經型頸椎病,主要以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郁,寧心安神,益心氣養心陰為主,來讓交感神經系統放鬆,副交感神經系統作用提高,改善一系列因頸椎病所引起交感神經長期過度亢奮,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一系列症狀產生。臨床常以血府逐瘀湯、黃耆五物湯、烏藥順氣散、行氣活血化瘀,加減葛根、丹參、川七、赤芍、雞血藤、木瓜、生白芍、甘草等,改善頸椎壓迫所帶來的不適,並以加味逍遙散疏肝解郁,甘麥大棗湯寧心安神,生脈散益心氣養心陰,加減柴胡、龍骨、牡蠣、石決明、玉竹等,緩解因頸椎不適帶來交感神經亢奮的一系列症狀。 配合針灸,頭皮針常用穴位如下:百會透太陽、四神聰。耳針:下視丘、視丘、基底核、腦幹、杏仁核、海馬迴、邊緣系統。眼針:眼八卦針。體針:合谷、曲池、足三里。以及舌針,靈活搭配運用。再加上小針刀治療,可有效改善頸椎病,進而根本改善頸椎病所帶來一系列的自律神經失調。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施打長效針 思覺失調男幫忙煮飯下田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55歲「阿龍」是妄想型思覺失調症患者,18歲開始因精神症狀干擾有滋擾社區情形,對家人出現被害妄想。剛開始以口服藥物治療,治療後仍缺乏病識感,覺得自己已經痊癒無須服藥;住院期間改以長效針劑治療,出院後持續至巡迴醫療的衛生所施打長效針劑,症狀逐漸緩解。家人表示,阿龍現在會幫忙煮飯,也會跟著去田裡幫忙。 思覺失調症患者常缺乏病識感,不願意或無法好好地接受藥物治療,導致疾病復發,反覆發病住院。藥物治療除口服藥以外,打針也是一個選項,長效針劑從過去的每週注射1劑,目前已發展到第2代抗精神病藥可以每3個月打1劑,頻率拉長打針次數減少、療效更好、副作用小,對於患者是一大福音。 精神科醫師蔡長哲說,思覺失調症患者常因缺乏病識感及拒絕服藥,是治療過程常遇到且是最難處理的困境,而每次的疾病復發都會對腦部造成難以復原的傷害。 台南市衛生局說,衛福部統計至去年12月底,國內罹患思覺失調症人數約15萬人。此屬於需要持續醫療介入的慢性化的腦部疾病,好發於20~30歲,需要透過適當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維持疾病及症狀穩定。長效針劑可有效維持病情穩定及大大降低疾病復發,唯一缺點是相當昂貴,一劑約3000~8000千元不等;健保署已編列27億元長效針劑的預算專款專用,讓更多的病人可以穩定接受治療。

Read More

WHO流行病預防協議 談判無果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世界衛生組織(WHO)會員國當地時間24日結束磋商,未能就因應未來流行病做法的全球協議內容達成共識,但各國都希望繼續推動這項具里程碑意義的全球協議。 COVID-19造成全球數百萬人死亡、經濟低迷、醫療系統癱瘓,各國深受重創後花了2年時間試圖就大流行病預防、準備和因應做法敲定具有約束力的承諾。相關會談在最後數週取得動能,但未能在世界衛生大會(WHA)登場前的最後期限內達成共識。 世衛秘書長譚德塞在瑞士日內瓦世衛總部的會談結束時堅稱:「這並非失敗。」他敦促各國將此視為「重振的好機會」。他說:「全球仍需要一項大流行病條約,而且需要做好準備。」 世衛大會預定本月27日~6月1日在日內瓦舉行,將評估進度並決定下一步行動。政府間談判小組共同主席德里斯和瑪索索表示,各國顯然希望達成最終協議。 主要爭議圍繞在各國境內檢測到的病原體取得機制,以及疫苗等對抗疫情的產品取得機制。其他棘手的議題包括永續融資、病原體監測、供應鏈,以及篩檢、治療和疫苗的公平分配和生產方式。

Read More

染幽門桿菌 胃癌風險增6倍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幽門螺旋桿菌是少數可存活於胃部的細菌。醫師指出,其已被證實會造成慢性胃炎,最終恐引發胃癌風險;研究統計,幽門桿菌感染者,胃癌發生風險增加6倍。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黃國維表示,幽門桿菌確切的傳播途徑雖尚未定論,但已知最重要傳染途徑是經口傳染。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家庭內的人與人相互傳染是重要來源。 由於幽門桿菌是少數可存活於胃部的細菌,已被證實會造成慢性胃炎,長期發炎將導致胃腺體破壞及胃黏膜萎縮及胃內菌相變化,進而產生胃黏膜腸化生,最終導致胃癌。研究統計,幽門桿菌感染者胃癌發生風險增加6倍。 黃國維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在1994年將幽門桿菌列為第1級的致癌物,若能透過幽門桿菌的篩檢以及根除治療,預期可以大幅降低胃癌的發生率。台灣、日本、大陸及韓國是胃癌盛行率高的國家,皆已積極評估幽門桿菌篩檢以及除菌治療來預防胃癌。 2018年政府開始在偏遠地區進行胃癌防治試辦計畫,提出以家戶為單位的篩檢法,以提升除菌效果,也避免交互感染。此外,胃癌高風險族群也是幽門桿菌優先篩檢的對象,包括一等親屬有胃癌病史者、50歲以上民眾、居住於胃癌高發生率地區民眾。 黃國維說,幽門桿菌的篩檢方法分為非侵入性及侵入性檢查。其中,非侵入性檢查包含血清學檢驗、糞便抗原檢驗、碳13尿素吹氣法等;侵入性檢查則是使用胃鏡採檢檢查。一旦篩檢出幽門桿菌,建議接受除菌治療。 目前第一線治療建議使用四合一治療,療程約10~14天;若第一線治療未成功,可採取第二線治療。至於病人該用哪種篩檢法及療法,建議由醫師進行評估。

Read More

〈醫師專欄〉腓骨肌腱脫臼

■吳重達 門診不約而同來了幾個因滑雪急性受傷的病人,有遠端橈骨骨折、有近端肱骨骨折,醫師得以欣賞韓國、加拿大醫生的打石膏手藝。還有膝關節韌帶拉傷,忍痛回台再就醫。 一位30多歲男性坐下來就表演「受傷」處給醫師看,直接挑戰性的問:「這是什麼傷?」醫師反問他如何受傷?受傷多久?他自己也不清楚,只知道是經歷了2、3季認真滑雪後,有一天突然注意到,傷悄悄地出現,沒有症狀。 病人「表演」左踝外側遠端腓骨附近,隨著活動踝關節,可以看到一條「東西」滑上滑下,進進出出。醫師壓住腓骨後某處,病人驚訝地發現,他的表演失效了。 診斷是腓骨肌腱脫臼,病人質疑「這麼簡單就看出來?」醫師開玩笑回說:「你今天碰到的是「老司機」呢!」接著,正色請病人再回想他滑雪的狀況。雖然沒有明顯大傷,一路跌跌撞撞,廢寢忘食的爭取時間練習;全身疲勞、局部關節酸痛,病人認為是應該的。不過,踝關節的不舒服比較明顯,畢竟穿的都是租來、不一定合腳的滑雪鞋。 推測的受傷機轉,踝關節不斷承受各種壓力、扭力、與鞋子的摩擦力等,固定腓骨肌腱的繫帶(retinaculum)因此有急、慢性變化,最終就無聲無息的斷了,肌腱脫臼就是結果表現。這是慢性,過度使用性傷害(Chronic Overuse Injury)。也是滑雪常見的傷害。 這種傷害並不常見。急性傷害是踝關節發生足面向上扭傷,加上旋轉力量,使得固定繫帶斷裂,此時可嘗試石膏固定保守療法,失敗率不低;慢性傷害就建議手術。及早治療很重要,滑進滑出的肌腱遲早會斷裂,那又是更棘手的問題。 醫師送他去做核磁共振檢查,確認傷處後轉介給專家同事處理。聽說,後來又可滑雪了。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

Read More

子宮鏡切除息肉 只要10分鐘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30歲女性因月經量多及出血時間過長,檢查發現子宮有息肉,進行手術切除;術中透過子宮鏡發現近3公分的息肉,經由冷刀幫助,手術在10分鐘內結束,完整切除息肉。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鍾凱丞表示,子宮息肉好發於育齡女性,約20~50歲左右。發生原因推測為與雌激素曝露相關;其中,以身材肥胖、多囊性卵巢,或是補充過多雌激素藥物的女性風險較高。如果息肉生長於子宮頸口,可透過內診檢查到;但若生長於子宮腔內,則需要透過超音波或子宮鏡確認。 鍾凱丞說,大部分的息肉為良性,沒有症狀可以考慮定期追蹤即可;但是當息肉造成症狀,如經血量過多、出血時間過長、非月經期間出血、停經後出血或影響懷孕等情形,則建議手術切除,除了緩解症狀以外,也可以透過病理檢查確認息肉的良惡性。 鍾凱丞指出,切除息肉的手術可分為傳統的子宮內膜刮搔術,後來發展出透過子宮鏡的電燒刀,以及新式的冷刀切除。 子宮內膜刮搔術無法在鏡頭下看著病灶處理,在刮除息肉時容易造成周圍的內膜受傷,產生術後沾黏的現象;後續發展出子宮鏡手術,醫師可以透過鏡頭準確地看著病灶進行切除,避免造成其他不必要的損傷。 新式的子宮鏡冷刀息肉切除則在鏡頭下對準病灶,透過高速旋轉的刀片將息肉切割、絞碎後,配合抽吸管直接將組織吸出子宮腔,不需要器械反覆進出子宮,減少手術所需時間。 鍾凱丞說,子宮鏡冷刀切除過程中沒有經過電燒,不會有熱傳導效應,降低手術後沾黏風險,保有較高的手術懷孕機率。冷刀的器械管徑也較傳統子宮鏡細,可避免因手術而過度擴張子宮頸造成受傷或出血情形。

Read More

確認無虞 安星輸液已恢復產線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日洗腎輸液廠安星因PIC/S GMP問題產線暫停、庫存不出貨。衛福部次長林靜儀24日指出,安星輸液供貨與近日永豐輸液事件是兩回事,安星輸液已恢復產線,確認庫存可繼續供貨。 林靜儀表示,診所及透析中心大宗契約的安星公司因PIC/S GMP疑慮,暫停出貨與產線。安星與日前永豐輸液事件無關聯,多數洗腎機構與安星採購,所以比較緊張,衛生福利部已快速處理文件,5月22日確認無疑慮,庫存可放行,後續正常製造。 另,林靜儀也在臉書提到最新輸液供應進度,與永豐公司有合約的機構,合格庫存由食藥署協調配送,現在是控貨階段,「無法讓醫療機構為了安心一口氣要求2個月的貨量」,倘若將大量貨源給單一機構,恐怕輸液就會缺貨,即使專案進來還是會再控貨一陣子。 針對非永豐公司合約機構,如中小型醫療機構,不會有大批貨量性質的合約,通常是有需要才向永豐叫貨,林靜儀說,現在將協助中小型機構取得其他合格藥廠供貨,台灣本來就有部分廠量有少量產線,現在已增產,預計增加2至3倍,「不會讓廠商吃虧,希望不要哄抬價格」。 林靜儀指出,藥品通報平台持續協助媒合,國內輸液供應短期確保穩定供應;中期輔導改善並平衡市場,並檢討盤點藥品成本和品質的平衡;長期建立藥廠警示及緊急措施機制,避免大廠出現檢驗,就會影響國內貨源穩定性,屬於內部管理辦法規定,相關機制無須修法。

Read More

萬芳骨鬆篩檢 AI互動衛教諮詢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國建署統計,60歲以上的人口中有16%患有骨質疏鬆症,其中80%是女性。響應5月28日世界婦女健康日,萬芳醫院引進AI問答機器人,舉辦骨鬆肌少篩檢活動,呼籲女性關注骨骼肌肉健康。 年長者更應注意骨質疏鬆症,骨頭因疏鬆而變薄、變脆弱,稍有不甚易造成骨折,依據統計,老人髖部骨折,如未經適當治療,1年內的死亡率,可以達到20%以上。 萬芳醫院骨鬆肌少防治中心主任陳昱斌提醒,年長者除了要留意骨質疏鬆,還要警惕肌少症的威脅,肌少症是指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和力量減少,讓人容易疲勞,活動力降低。 萬芳醫院為喚起民眾對女性健康的關注,特於5月25日上午在醫院大廳舉辦「為自己健康動起來」的活動,由副院長林明錦率領醫療專業團隊,針對女性更年期可能會遇到的婦女疾病、骨質疏鬆問題展開一系列的闖關活動,民眾在現場不僅可以接受免費的骨質健康檢測、肌少症檢測,還有2位醫師將會帶民眾深入了解更年期對骨質和肌肉健康的影響,並提供預防和治療相關問題的方法,並為民眾解答各種疑惑難題,邀請民眾一起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 值得一提,今年首次加入AI問答機器人,現場民眾可與機器人即時互動,同時提供衛教與諮詢,互動式形式來進行交流,將會更加深入人心。 除了闖關活動,萬芳醫院婦產科及骨科醫師在現場分享婦女保健與骨鬆肌少防治相關知識,婦產科醫師張宇琪表示,更年期是每個女性都會經歷的生理階段,通常發生在45到55歲之間,隨著女性停經後,雌激素下降,骨質疏鬆的風險也會增加,這可能會導致腰酸背痛、易骨折等問題,影響生活品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