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 蕭蕭.文化隨筆 易經與意象的習得 ∣∣他是天地的觀察人,生命的思考者

文/蕭蕭 圖/葉繁榮  七月間,因為特殊的機緣,我來往彰化田野的次數變得多了起來,一個小時的高鐵車程,就可以看見我熟悉的農田、相思樹、平凡的水泥樓房、想像的綠葉下的山腳路。以高鐵的速度,當然也錯過了無數精彩的閩南式三合院。 不過,每次都會遇見那個躺在稻草堆上望著雲天的小男孩。 每次,都來不及打招呼,就到彰化站了,田中的彰化站。 田野靜謐,高鐵的呼嘯聲想來也不會讓小男孩翻個身、轉個頭、溜一下眼珠。 我知道,一輩子,他都是「天地的觀察人,生命的思考者」。   讓他繼續觀察這天地吧! 其實那時我也觀察我們家的稻草屋頂、土埆厝的牆壁、滲漏的水漬痕,在內外氣息相通的屋子裡,觀察最仔細的是暮行且夜行的壁虎,關於「壁虎」,我查了《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只查到「蟮蟲仔(siān-thâng-á)」,中文釋義說是「守宮、壁虎。爬蟲類動物。背部灰暗,身體扁平,能在直立的牆壁上爬行。」小時候,我們模仿牠的叫聲,叫牠「tsi-ling-á」,中文或許可以翻譯為「機靈子」,也有人叫牠「(siān-thâng-á)」的類近音,依我的辨識力,「仙翁子(siān-âng-á)」的譯文或許更合適些。 壁虎,是中小型的蜥蜴。學《易經》的朋友跟我說,「易」字是蜥蜴的象形文,我笑說,那我四、五歲就開始接觸易經了! 《說文》解說「易」字時,直接判定為象形文,同時列出蜥蜴、蝘蜓、守宮這三個不同的稱呼。如果再加上臺灣閩南語的(tsi-ling-á)、(siān-thâng-á)、(siān-âng-á),名目繁多,大安溪以北的壁虎都會驚叫出聲音! 這名目不算多。蜥蜴,是有鱗目爬行動物的統稱,地球表面上就有七千多種,體型從三、四公分的壁虎、變色龍、四腳蛇,到三公尺長的科摩多巨蜥。牠們會擺動姿勢、膨脹身體、變換顏色、還會伏地挺身,用以傳遞不同信息,甚至於有的還有不同顏色、不同圖案的喉扇,吐舌、搖尾靈活,示愛、示警,挑釁、威嚇,身體隨心意改變。前人選用蜥蜴作為「易」字定形、定義的模特兒,想來也是一直在觀察天地、思考生命。 以「易」為象形文的說法,同樣在《說文》引祕書說是「日月為易」,從動物的擬像,轉移到天體的朗照,把「易」的上半部看成「日」,下半部是「月」,上象陽,下从月象陰。喜歡用《周易》的道理來演繹煉丹的哲學思維,《參同契》也有「日月為易,剛柔相當」的說法。把陰陽的交替,時間的推移,加到「易」為象形文來思考,豐富了「易」字的內涵,我是喜歡的。 至於「易」的下半部如何在「月」與「勿」中轉換其形,自有文字書寫者在觀察與紀錄,甚至於有人將「日月為易」轉換為單純的「日出為易」,重視太陽跳出來的那股生命彈性,呼應西方人說的every day is a new day,我也覺得新鮮有趣。世上應該有很多人跟那小男孩一樣,一直在觀察天地、一直在思考生命、一直在翻陳出新。   為你傾注的易 跳脫性最大的,是將甲骨文、金文的「易」字,當作兩個容器在「傾倒、傾注」的會意字,八月的這個時節,想像為奧運頒獎典禮上,頒獎者將自己獎盃裡的酒(獎品)「傾倒、傾注」在受獎者盃中,這時兩人盃中的酒會有增減、「變易」,頒獎者與受獎者的傾注動作,相互之間就是「交換改易」,就頒獎者而言則有「賞賜、賜予」之舉,頒獎者盃中的酒會遞減,呈顯的意涵就會是「輕易、容易、簡易」了! 「易」的象形文、會意字,可以有這麼豐富的聯想,所以,鄭玄作《易贊》、《易論》,說:「易一名而含三義,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我們就此了解易經,不過是順勢而為罷了!鄭玄說「簡易」,舉的是乾坤二卦,「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隤然,柔順的樣子,這是簡易的天地。說「不易」,舉的也是乾坤二卦:「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但在至簡至易的天地之間,卻是變動不居的,上下而無常的萬象,變色龍、四腳蛇那樣項目繁雜,肢體瞬間如蜥蜴可徙可化。 天在上,地在下,一直觀察天地的那小男孩,會不會發現:讓人目眩神迷之時,竟然可以回到「簡易」、「不易」的天地二維碼?   可以回到「簡易」、「不易」的天地二維碼嗎? 《易經》的意象,從「天地風雷山澤火水」的具體象,歸結為「乾坤巽震艮兌離坎的」無限意,而後走向六十四卦的文言卦辭,我們如何執守、看待、迴環《易經》的這些文字? 年輕的王弼(226-249)說:所有的「象」,是為了顯出「意」的;至於言語文學,是用以顯明「象」的。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因為言生於象,所以可以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所以可以尋象以觀意。所有的「意」是以「象」來做完善的表達,所有的「象」卻有賴於「言」加以彰明顯著的。 不過,年輕的王弼也認為得象就要忘言,得意就該忘象。就像山野中捕兔子的人以專用的兔罝(蹄)來守株待兔,兔子抓到了,馬上將兔子放在特製的兔籠裡,不會一直讓兔子困縛在兔網裡掙扎。就像水邊捕魚的魚郎,用竹編的魚籠(筌)來捕魚,筌,易進而難出,捕住魚的魚郎會即刻將魚取出,改放在水桶裡,讓魚自在。 兔子自在,魚自在,才是真正的天機吧! 清.袁枚,適意的人,他說後人沒有不學古人而能為詩的,然而「善學者,得魚忘筌;不善學者,刻舟求劍。」(《隨園詩話》卷二) 聖人,立象以盡意;詩人,立象以生象,盡意以生無盡意……   你還記掛著那望著雲天的小男孩嗎?   註: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 言生於象,故可以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以尋象以觀意。 意以象盡,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 (節選自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 大雨之後

詩/葉莎 攝影/陳永鑑 屋頂的瓦片 遞來微妙的訊息 它說心智,來自於 窯火的欺凌與淬煉   若我聽懂了一夜的雨 感受到輕且另類的打擊 所有睿智的文字 將不如一場雨的灌頂 瓦片的心意和火的暗示   白天我在大賣場 獨自繞了一圈又一圈 帶回一個讓夢棲息的枕頭 枕上有盛放的草原和花朵 也許深睡 勝於閱讀也優於思考   刻意揀選的草原和花朵 就是心靈構築的家園 我的家園總是少雷聲也少雨點 一切存在依稀不存在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黃昏透早的紅嘴黑鵯

文∕攝影 陳煌 2024年3月8日,驚蟄過後已三天,但距離立春後已是一個多月了,伊境有東北勁風,雨後,早春的樣跡象呢? 這一天,早起,天未亮,打開書房的燈,披衣坐下,等待猶寒的初陽由背後的窗外走過來,然後去傳統菜市場一趟,但在這之前,只能潤潤舊稿,電腦的螢幕有點蒼白,反射著頭頂天花板光照的光暈,一切謐靜安然。 我一直在等待初春,倘若東北風的寒冷不來,我就可以再見到一些粉蝶在小巷中上下穿梭,看到七里香結出討喜的深紅色果實,看到剩餘的芒花將餘留的細細密密花穗般的花穗高高左右揚起,可以想像透早的早晨是如何裝扮出初春少女的樣子。 不過,我還在書房裡,或許我會在天亮後先去種下那泡了八天後的六顆小小七里香的種子,它們想必也迫切地在等待有點遲來早春的祝福。 我想,濕濕的泥土已經急著接納它們了,期盼能冒出翠綠如玉的新芽。 起身,我走入廚房去喝點水,一旁的玻璃窗外一片冷冽的黑暗,唯有遠處幾點華燈依舊揮霍著,黑夜中的寒,被風吹襲著。 然後,乍起一聲清嘯,穿透尚早的黑暗透早,迅速在迷濛的重樓屋宇間來回迴盪,那是今年早春的第一聲紅嘴黑鵯的啼叫,象徵著春天不遠了,就在窗外的透早黑暗中開示著美好的光景。 我開始又想像,第一隻早春紅嘴黑鵯是如何意味到春天氣息的,以及可能引發接下來的一整夜一整夜的清嘯,從透早的天空,到黃昏的小巷,牠,牠們會比春燕還更熱中於在城市裡享有翻飛自在的天際,和屋宇,以及樹,還有錯綜複雜的電線。 我在臉書上發了一則訊息:「今天3月8日一早,天未亮的夜空中,聽見今年第一聲紅嘴黑鵯的啼鳴!春天近了!」當作對初春天空的留念。 接著,我盼著,在我上班小巷的每個透早與黃昏,都能聽間清笑破空的春天聲響。 牠,牠們,如黃昏透早的初春精靈,預告了春之蠢動。   * 2023年2月某日雨水時序的黃昏,寒氣十足的東北季風被預告暫時會掠過上空,雨水也時續時斷地在陰霾天空的小巷裡徘徊,冬日似乎還不忍離去,而前一日正是時序的立春。 那隻工廠的小黑狗未醒,若週日無任何干擾,牠可以在厚紙箱上繼續捲曲睡到午後。 但牠似乎在這寂靜寒氣的黃昏被一隻紅嘴黑鵯吵醒了。 今年立春,第一隻歸來的紅嘴黑鵯,像春天的使者一樣,早早就立在寒風中對面的一間廠房屋頂,那高高的電視天線上,清亮地大叫,比誰都早到,開始證明牠是最早光臨小巷的春天使者。 整條巷頭巷尾,都迴盪著牠絕對悅耳卓絕的明淨叫聲。而我一人倚著門框,開始想像過去的冬季裡牠是如何流浪的,生活的。 那小黑狗揚起一隻左耳和惺忪左眼,似乎不解地在說,這關你什麼事,春天要來就來吧,牠別吵醒我就行。 我也沒理會牠,因為那身披油亮黑色整套外衣,擦著紅通通口紅長嘴的紅嘴黑鵯已經不甘寂寞了,春天是牠的,高聲呼朋引伴長達十分鐘又有何不可? 然後,丟下了立春的最早訊息後,牠繼續同時邊飛邊招喚地一路揚長而去,當消失在屋樓的背面後,我還清晰聽間牠嘹亮清爽的春天聲音。 這個黃昏,立春的雨水逐漸停歇了。 但我和小黑狗的心中,好像那紅嘴黑鵯猶未離去。   * 天還未醒,一聲聲連續不絕尖細的「九七九、九七九、九七九……」就在城市一角的小公園裡,比任何一隻早起的麻雀和白頭翁還早的叫醒了那趴在公園旁機車坐墊上打盹的黃白色懶貓,叫醒了附近每一扇睡眼惺忪的窗子,叫醒了還做著能紅遍公園美夢的每一片香楓葉子,叫醒了不遠處在小巷騎樓上已疲累守候一整夜紅豆湯的紅燈籠,叫醒了彎腰振筆又已經寫了近十年歌詞的李臨秋背影,叫醒了一具斑駁老舊不堪搖擺木馬的童年。 我四處尋找牠的蹤影,最終只得到一隻高高在樹梢上不甘寂寞透早就起床紅嘴黑鵯的黑影,和一片剛被悶悶不樂叫醒的鬱鬱深藍天空。 那一天,整個未醒的小公園上上下下,牠都是唯一主角,和主唱。 那隻黃白色懶貓醒了卻依然動也不動,如試圖讓牠完全清醒,那不如將牠趕下溫暖的機車坐墊。我想,牠早就已習慣那紅嘴黑鵯的持續在凌晨中高亢清亮鬧鐘般聲響了吧,雖然那紅嘴黑鵯的叫聲有點讓牠討厭,但天快亮了,又能怎樣。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春遊網師園

黃昏之約 文/黃筱婷 圖/李若梅 蘇州向來以其園林聞名,在十全街的闊頭巷內,有座規模最小的「網師園」,即使規模最小,但在所有的蘇州園林中,網師園卻是最為精緻細膩的一處;園內有園,景外有景,頗有儒雅之風,尤其是那明式小院「殿春簃」,堪稱網師園的經典建築;殿春簃四周圍的樓閣名稱,全部出自於經典的詩詞古籍,單是從其名稱便可見其風雅意境。 名列「吳中四才子」之一,世居蘇州府的曹家巷弄的文徵明,將自己年輕時期的藏書樓命名為「玉蘭堂」,留下了諸多以玉蘭為主角的畫作,除此之外他更曾為這雅致的花兒賦詩作〈玉蘭〉「綽約新妝玉有輝,素娥千隊雪成圍。我知姑射真仙子,天遣霓裳試羽衣。影落空階初月冷,香生別院晚風微。玉環飛燕原相敵,笑比江梅不恨肥。」總覺著文徵明這位大才子有著獨特的玉蘭花情結,我想他大抵是極為喜愛玉蘭花的,畢竟和那寒冬時節開放枝頭的緋紅寒梅相比,發散著淡淡微香的玉蘭倒是顯得平易近人了許多。 我眼前這座玲瓏小巧的網師園原是南宋侍郎史正志的萬卷堂舊址,其舊名為「漁隱」,有著「隱居釣翁」的含義;清朝乾隆年間,宋宗元將此地買下並重建,並以網師園為其名,不過到了乾隆末年,網師園已是雜草叢生的荒蕪之地;商人瞿遠村之後購得此園且進行「疊石種木,布置得宜,增建亭宇,易舊為新」的增修工程,當時所修建之園林被稱為是「瞿園」或「蘧園」;目前在網師園內的亭台樓閣等園林建築,大部分都是在瞿園時期所留下的。 某個早春的時節,我在蘇州的網師園,窺得那滿園盛開的玉蘭花朵,即便滿樹都已被淡粉色的花瓣給點綴著,還是覺得玉蘭花過於低調了些,比起其它那張牙舞爪的豔麗春花來說,玉蘭花確實不甚引人矚目,雖說無傾國傾城之貌,但奇妙的是無法讓人忘卻那灼灼風華,從石板路上撿了一朵玉蘭花兒細細欣賞,恍惚之間,倒是有了如蘇軾那「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泰然自若。就如同那玉蘭花一般,默默開放枝頭,不爭搶牡丹的豔麗、亦不傾慕玫瑰的嬌貴,自有人會專為其雅潔芳華而來。 是呀,蘇東坡《定風波》中所描寫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那對待生活的泰然處之與瀟灑從容的處事態度,不就像是那玉蘭花朵淡然超脫的秀雅容貌嗎?如若對待人生之逆境有如大文豪蘇軾那曠達自適的境界,那麼任何事都僅會是微末塵埃,不必為其癲狂,只要自詡心境足夠純淨自然,那麼周遭必然亦會清靜舒暢許多。 蘇州園林多是以池水作為建築的主題中心,向四面八方分別延伸出各式的院落宅第,池水旁則建造有各式奇石,搭配以樹木與石橋,勾勒出一幅絕妙的園林藝術畫;再者,蘇州的園林多為告老還鄉的文人們所建造,他們多數喜好風雅但不願過分張揚,同時也多偏愛以意境為首的精巧表現。 網師園內的水池名為「彩霞池」,它的面積雖然不大,卻是蘇州人口中最為有靈性的池水,我坐在池邊長廊眺望那天光雲影,不遠處是蘇州典型的白牆民宅,眼前的一切一點兒都不突兀,環繞於池水邊的樹木此時已冒出點點翠綠新芽,池水那微微蕩漾的漣漪,眼前的一切都在宣告著春天的到來,就連空氣中亦彌漫著那淡淡的、清香的玉蘭花氣息,讓人不忍亦不願離去。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 之外 進食的方式

文/林佳樺 圖/袁圈 《灶跤–辣椒魚》 十多年來,娘家餐桌總有一只裝滿吸管的塑膠盒,方便媽媽取用。 媽媽年近花甲辦理退休,規劃人生下半場將是學畫、旅行、玩孫的自在日子,卻不幸罹患原發性顫抖症,致病原因不明,粗估也許是因為大腦皮質神經傳導交接器失調,導致手腳肌肉及嘴角常不自主地抖動。由於拿不穩鍋鏟,熱衷料理的她只好將掌廚工作移交給兒女,用餐時因為雙手不受控制地顫動,飯菜經常潑灑到桌上。漸漸地,衣服鈕扣無法精準扣合,倒水、寫字、點按手機的通訊軟體或股票訊息對她益發困難,服用中西藥物均不見效。媽媽感嘆自己是老舊的車,要進廠報廢了。 歷經周折,我們得知全台引進了最新型手術刀,對腦部深處丘腦電擊,藉由調節刺激腦核來控制顫抖的頻率與強度。開刀後遺症是會尿失禁,行走時失衡跌倒的頻率頗高。 這消息如身陷洞穴裡點燃了一枝尋覓已久的火把,但材薪瞬間便燒完了。 由於此病,媽媽婉拒親友間的固定聚會。曾經在飯店與友用餐、卻不慎潑灑羹湯,讓她視外出吃飯為畏途。拿不穩筷子湯匙,媽媽改以吸管用餐,稀如水的粥、用果汁機打碎的羹湯,所有味道混攪起來都失了氣味。 以前媽媽是廚房裡的女王,鍋鏟是她的權杖,全家只能聽任差遣擦桌、擺盤、洗碗。吃飯時她會殷勤幫大家夾菜,說殘餚剩菜處理麻煩,胃是儲存食物的最佳去處。 病後,她由動手改成動口,指導我和爸爸如何將飯菜煮成她可以吸食卻又不失味的濃稠度,拜託我過年不要出國,年菜需要幫忙,請我週末時分擔廚房重任,偶爾要我舀取方便入口的菜餚餵她。 媽媽用粗吸管食粥、羹,以細管喝果汁,喝熱湯則用不鏽鋼材質。當菜色有丸子、無刺魚塊,媽媽顫巍巍地以不鏽鋼吸管權當叉子,那時年僅三歲的我兒正在學習拿筷子、湯匙,見狀,吵著要學外婆以吸管用餐,認為簡單又方便。 媽媽患病後只能吃無刺肉品,極懷念秋刀魚滋味,她的唇是好看的菱型,厚而微寬,我外婆說那面相有福氣。以前我常好奇媽媽為什麼可以將秋刀魚吃得如此優雅,筷子細心挑刺,魚肉入口,以舌遞出刺,吃完,魚頭及魚骨主幹仍保留完整,餐盤上一根根晶瑩潔淨的魚刺是多麼自豪又令人豔羨的絕技;如今媽媽彷彿回到嬰兒期,只會吸吮。我看過她的唇,以吸管吸食的這十多年,她吸進了好多挫敗。 有天下午,我輕聲走到廚房想準備晚餐食材,媽媽背對我坐著,右肩及肘臂不自然地動著,我腦中閃過許多疾病,慌忙跑到她跟前,她手上的鋼盆哐啷掉在桌上,才知她正扒食中午沒吃完的炒飯;鼻、口、右手黏滿油膩、以及尷尬羞慚。我們不斷地相互道歉,當下除了對不起,也找不出更恰當的對話。 當天晚上,我用魚漿混在炒飯中加強黏性,捏成適合一口吞食的飯糰,下鍋微煎,再用海苔包覆,倣日式料理做了海苔飯捲。媽媽顫抖地拿起飯糰,她看到全家用餐方式與她並無二致,肩膀漸漸垂下,不再緊張地聳高。 最近我迷上手做焦糖布丁,媽媽不喜甜食,卻主動以吸管品嘗。我納悶她口味丕變,她說能吃的食物已經不多了,還挑?然後慢條斯理地吸吮,含在口內緩緩嚥下。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 簡政珍詩學隨想《隨想》──詩與散文的區別

文/簡政珍 圖/嚴玟鑠 詩和散文最大的差異,在於文字中「空隙」的有無、空隙的多寡。所謂空隙是詩作觸動讀者想像回味的空間。 一般散文大都語意明白,很少留下空隙。但是刻意製造空隙,詩作將顯得造作,類似文字遊戲。 一般散文詩詩質不是很濃密,但散文詩並不等於詩的散文化。散文詩可能留有空隙;但詩的散文化,意謂文字傾向「說明」、「交代過場」,而缺乏空隙。 現代詩是白話文。白話文不能當作詩散文化的藉口,因為這百年中,我們已經有了無數詩質濃密的現代詩。 詩是否散文化,不能單獨抽出其中一兩行詩行就加以論斷;因為這一兩行可能與前後文對應或對比的過程中展現詩意。 有些詩個別詩行看來像平白的散文,但其詩意建立於整首詩的戲劇性;看完整首詩後,讀者感受到迴峰路轉的興味或反諷,這時仍是首成功的詩,而不是散文。 詩人因為散文無以表達心中的沉默,故寫詩。 因為空隙,詩得以保持沉默。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因果獨奏 每天放煙火的城市

花 文/葉雨南 圖/胡采炘 「安靜是迷途的。」老捲昨天又迷路了,他曾是受災戶,但她母親和她說過:「捲啊!你七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迷路了。」現在一個月裡他迷路的次數總會超過十次,五十歲了也一樣真誠迎接迷思,家住在瀑布旁邊,瀑布旁邊有一座李子鐵塔,他每天都會摘一顆李子,但每摘一顆李子鐵塔就會變得矮一截。 「康蒸海你怎麼又被裁員了?」老捲彎下腰,他的腰曾因一場地震,閃出了更多絕望的距離,當年他的腰被瓦片重擊到無法動彈時,每天都在研究如何預測地震,但總是都會遇到:「那些地質的本身、怎麼樣去判斷何謂形成?這樣基本的問題。」但往往基本的更像是蒸籠裡出身何謂出生的深度。康蒸海是老捲的兒子,曾是製作蒸籠的師傅,但因堅持一定要在蒸籠裡加上大量的酒釀味,且要求使用的酒年份一定要超過五十年,製作蒸籠時,他會仰頭瞧看龜裂的縫隙,沒有步驟,是他為傲的流程,仰頭的方向是火侯或者失去的拿捏,每天製作蒸籠的方法都在變,也不允許任何人接近「舞酌間」。 舞酌間是蒸籠的醫院、蒸籠的承擔,明明這舞酌間是不被允許任何人進入和參觀的,因某次的地震,舞酌間在當時葬送了二十人的命脈,且這二十人全部都是蒸籠師傅。 「什麼樣的神情能讓真相凝固?」 「微醺或蒸發。」 「為何有裂痕?」 「康蒸海,你的神情,讓你不斷失去工作。」 「何謂工作?」康蒸海正要讓大量的酒倒在自己的劉海。 「你怎麼還無法認清?」 「爸!你自己不也像個不斷重新塑造撕斷過空間的蒸籠?」 「工法、作以人類冷靜不是?」 「我們蒸籠師傅,有宿命論的。」 「誰沒有宿命論?康蒸海你不要因為酒意而放縱。」老捲麻痺的雙腳又朝瀑布走得更近,他連續摘了十二顆李子,瞬間朝地的十二顆李子像鋪排成反省文明的煙火藏住自己無法背對傷痛的籽,有幾顆李子些微褪色,那幾顆李子的籽貫穿身形,彷彿拔河,但老捲已不再有河的心態,變的是,他迷路的步伐是喉腔在進行哽咽時,交錯的違反地心的純樸。 「明天去找回自己吧」 「工作不是找回自己。」 「那難道糜爛就能找回自己?」 「康蒸遠在死去前一個小時,整身汗味,他和其他人都早已知道異狀,其他人都早已逃跑,他卻堅持留在舞酌間雕塑蒸籠。」 「你不需要提蒸遠,蒸遠比你還要微醺,你們兩兄弟都是迷路之人。」 「你才是迷路之人吧?到現在還不知道舞酌間的正確方位。」 「那你每天一定要放煙火,不也是一種迷途的宣示?」老捲其實知道蒸海會堅持在「蘭遇」,不遠離記憶,而是駕馭記憶,是因為想要讓自己的良心還有辦法呈現蒸龍般的蜿蜒。 「蘭遇」這城市每天都規定一定要放煙火,城市一個月只有二十天,一天十八個小時,每天晚上九點康蒸海都會穿著龜裂的風衣,站在拔河隊的中間,開始思索等等十點整要放什麼形狀的煙火,她的妻子鳳紉之,從小無父親,居住在深山的熊撫養長大的,是蘭遇拔河隊的創辦人,她們不是用繩子拔河,應該說原本她們是遵循傳統的繩子在使力,但後來改成切過塊的長條肥皂,肥皂的左右兩側都一定要挖一個洞,那個洞用一條一條牽牛花形狀的抹布纏住,抹布的中間用毛筆寫著「雷聲」兩個大字,寫完後會用水桶倒一半的水讓字跡只凸顯一半,兩邊的拔河隊伍要拉扯抹布直到字跡完全不見後,只要隊伍有兩個人還站得穩,就是勝利的隊伍。 「火既然要熄、要滅,何不讓它出現形式?」這是康蒸海堅持在一個月只有二十天的「蘭遇」,每天都要施放三十分鐘的不同形狀的煙火,每次施放煙火時他會帶一個小型蒸籠,先點燃蒸籠的間隙,讓點燃的程度達到足以出現偽裝的蒸發,再用「蘭遇」特有的李子水去掩蓋。 「蒸海,妳不覺得灰燼太多了嗎?」鳳紉之在肥皂右側,持續鍛鍊灰燼以外的濕冷。 「人要去面對煙和火的矛盾,不能逃避的。」 「我每天施放的煙火,不是情緒、不是藝術,只是在讓每一雙迷路過的眼睛重新找回正確的方向。」 「施放煙火有這麼偉大?」鳳紉之感覺蒸海加速傲氣的琢磨了。 「不是的。每一刻出現的聲音都像垂直的鸚鵡,重覆一樣的亮度卻無法重覆真正有形或無形的悼念。」 「悼念?施放煙火是悼念?」 「你還無法從蒸遠的理想中僵直的走、踏實的活嗎?」 「那是在悼念文明,灰燼?灰燼總要有個樣子吧!人類都開始嚮往怠惰了,留在某個短暫範圍內的供給,不能是一種理所當然地下墜嗎?」 「你粥吃得太多了?還是酒喝過頭了?」鳳紉之突聞到火的拜訪,她覺得等等施放的煙火不會順利進行,停下鍛鍊的姿態說:「今天就先別施放煙火了吧?」「你也好久沒陪父親去摘李子了,每天施放煙火,那你只是在展現你對儀式有多麼地熟練而已,老捲眼睛也不好了,每次他迷路都會不小心繞到我們拔河隊這邊,我們的隊員當然都會告訴他正確得方向,久了我才發現,他根本沒有迷路過,他只是留在沉溺的迷路矛盾裡徘徊。」 「不可能!迷路已經變成他的專長了,他甚至想要推廣迷路這樣的理念,紉之,你就別去分析這樣比灰燼更難以訴說的事情了吧!」 「蘭遇」拔河隊上空的煙火還是進行施放了,今天是施放蟒蛇形狀的煙火,表達著矛盾的巨大,但原先排列穩定的煙火突然失去控制,燃點往紉之的右肩膀滂沱地脫落,大幅度燒傷的面積正不斷醞釀和疼痛運算生死,迷路中的老捲出現在紉之旁:「康蒸海,你別讓自己的沉淪,也形成無法矛盾的煙火了。」 楓葉如針,刺住了眼前的擋風玻璃。失去妻子的康蒸海,一樣每天在「蘭遇」施放煙火,不同的是,他相信老捲從來沒有迷路過,他發現真正迷路的是他自己,那些煙火流出的想像、那些老捲迷路的場景,縮短了、縮短了煙推開火的獨自,他也開始迷路了,他迷路的第一天,遇到正在摘李子的老捲說:「今天晚上我施放的煙火是閃電形狀和句號形狀的冰點。」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 天亮了

詩/攝影 葉莎 才發現自己猶站在水中 魚群繞過髮絲拍打眼睛 又將肉身鑿穿 身上流出諸多不淨物 必是沉澱心中多年的塵埃與污垢 可笑的念想與慾望 (我慣用的抽象名詞,總是空洞且不著邊際,彷彿逃脫了生活的實境,方能擁有自由的新生) 鳥啼聲連成一條繩索 從遠處拋過來 順勢帶來更巨大的天光 天亮了 才看清內心深埋的黑暗 昨夜被池水深深浸泡 又無數次清洗的碎裂黑影 原來是自己陳舊的一顆心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 珍惜‧擁有 與老鼠相遇 

文/圖 林少雯  生命,是珍貴的,不僅人類的生命很珍貴,任何生物的生命都很珍貴,這一世死了,有人相信輪迴,認為生命還會以全新面貌回到人間,或投生到其他道,一世世循環無端……。有人不信輪迴,覺得這一世結束了,生命就滅亡,不再存有。 不論信不信輪迴,有知覺、有意識、有感情的動物,都知道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有誰不貪生怕死!人如此,動物也如是! 人類是萬物之靈,除了看重和珍愛自己的生命,當然也愛惜親朋好友,還珍惜自己家中所飼養的寵物,視牠們為毛孩子而疼愛有加。2024年在4月3日花蓮7.2級的大地震中,年輕的花農康老師,為救愛貓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是眾生平等的至高情懷,令人感動和感佩!這是動物,包括人類在內,因為心中有情、有愛、有義,生命因此豐富!人與相處在一起的動物感情彌篤,已不分彼此,遇難皆能相互救援。康老師的貓,不是畜生,而是知心好友、是孩子……。 記得有一年,與一隻老鼠相遇的經驗令我難忘。我在杭州希言樓小住,有一晚,看到地面上有一個東西在動著,定睛一看,是一隻老鼠。這棟小樓,平時少人煙,也不儲存食物,老鼠在這裡是找不到糧食的。我看著這隻比一般鼠類還要大隻的黑色老鼠,牠跑不快,動作也有點緩慢,我想要將牠請出門外去,於是去廚房拿了一個盆子,用盆子將老鼠蓋住。 老鼠被制伏了,感覺得到牠在盆子裡轉圈圈,也感受到牠的驚慌害怕。 「不怕!不怕!我不會傷害你。」我說。 老鼠似乎聽懂了,安靜了下來。 我思考著要如何將老鼠放出屋外。盆子一掀開,牠可能一溜煙就不見了。但繼而一想,這隻大老鼠,是因為太胖了,所以動作緩慢,一下子就被我用盆子蓋住?不可能?又不是童話故事,哪來的胖老鼠?難道是牠懷孕了,肚子裡孕育著小生命?鼠媽媽的肚子裡一胎至少有十隻小鼠,這讓牠大腹便便且動作緩慢! 我忽然心生一計,想到要如何將牠放生,於是壓住盆子,將盆子慢慢往大門的方向移過去,接著打開大門,繼續將盆子移出至門口的平台上,然後掀開盆子,讓牠離開。 看著這隻並不驚慌的老鼠,往院子裡慢慢走去,我在心中對牠說,找個地方生下你的寶寶,去吧!去吧!看牠消失在草坪的麥冬和茶花樹下,我才轉身進屋。 與老鼠相遇,這一段緣,讓我有機會日行一善!謝謝你,鼠媽媽!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她者之迷/謎 ── 讀王婷詩集《甜祕密》

文/楊小濱 圖/王婷 去年年底,詩人畫家王婷在台灣師大藝術學院德群畫廊的畢業個展就是以「閨密」為主題,透過拉岡的精神分析學說來表達及闡述作為她者的閨密如何成為主體性不可分割的要素(這也是她碩士論文的題旨)。這次,「閨密」再度成為王婷這本詩集的主導動機——閨密的「倩影」不時出現在各篇詩作中,成為貫穿了整部詩集的關鍵詞。當然,詩歌寫作絕不是概念的演繹,因此,即使「閨密」一詞並未出現在除了書名和標題之外的詩歌文本(詩行)裡,我們仍然不難察覺到王婷對於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各色「閨密」的敏銳捕捉——無論是精神性的,還是現實性的。 用王婷自己在詩中的文字來說:「孤獨會削減春天的美∕而春天需要∕我與非我」(〈閨密〉)——即使是從美學的意義上,孤立的自我也會減弱美感——自我只有在與非我的連結中,才能回應春天對美的呼喚。我以為,這裡的「非我」,閨密便佔據了主要的部分。雖然是「非我」,但閨密要是「我們」的一部分,要么是親切的「你」——始終佔據著君臨主體的關鍵位置:「即使沒有回頭∕我知道你一直都在」(〈閨密三〉)、「我們互相照耀」(〈閨密四〉)、「海洋與貓都是你∕你是我的恆星」(〈貓說閨密十二〉)……一再體現出這個「她者」不可或缺的決斷性存在——無論是在現實還是修辭的意義上。 在與她者共存的情景裡,王婷所感受到的與當代詩中的經典畫面(或者也可以說是過於寓言化的畫面)可相對照,或可看出一種衝突性的互文關聯。「浮雲有時很近有時很遠」(〈閨密十四〉)就改寫了顧城「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遠和近〉)的武斷名言。在這樣的表達中,「浮雲」甚至意指了紛擾的世事或富貴,而這恰恰是她者的純粹特質所拒斥的。這也是為什麼詩人要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尋找那一雙理想的眼睛:「我將自己倒掛∕行走,倒立∕從逆光中尋找一雙眼睛」(〈三月的眼睛〉)。從某種意義上說,追尋她者的過程也是追尋自我的過程,主體往往是破碎的,亟需規整的,因此「我整理著散落各處的靈魂」(〈虛線〉)也必然是一種對她者所要求的主體秩序的努力,哪怕很可能是徒勞的努力。 不過,她者未必是一種實體的存在。對王婷而言,尋找她者的過程也是從虛無中創造出她者的過程:「想你∕用貓的眼睛∕虛構情節∕一些迷惑,一些魅力」(〈矜持〉)——在這個意義上,「虛構」便代表了創造她者的藝術行動,其實質在於對「迷惑」或「魅力」的建構。如果說君臨式的她者具有審視的功能,那麼王婷追索的她者褪去了符號性的外殼:「想你∕不需要名字」(〈矜持〉)——也就是不需要標籤化的、符號化的統攝。 王婷心目中的她者執行了多元化的功能,或者說那種所謂的魅力就在於異質的生活形態:「每次都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而我喜歡傾聽∕最怕只有一種聲音」(〈貓說閨密十二〉)——她者不再是終極真理的象徵,反而是眾聲喧嘩的源泉。從另一個方向來看,她者也就不提供清晰絕對的話語,她甚至暗藏玄機,捉摸不定,而這不正是「迷惑」或「魅力」的所在嗎?因此,「祕密」也成為王婷閨密美學的關鍵詞:「我們把祕密塞在彼此口袋」(〈閨密十四〉)或「你是老實樹∕每一片葉子都藏著我的祕密」(〈閨密十六〉)都體現出主體與她者互為神秘對象的關係。 對王婷而言,這種她者的神秘未必是桃花源式的幻境,也很可能體現出某種深淵的特質:「這暗黑的力量一直是一個謎」(〈閨密〉)是她從第一首詩開始就敏銳捕捉到的——無論如何,謎本身便是難以捉摸的、無法符號化的真實世界。甚至在追尋出口的路途中,神秘成為無窮盡的系列——「隧道的盡頭是另一個隧道」(〈你的藍色〉)——但也常常會有驚喜的結局:「時常在迷失過後∕在細節裡找到彼此」(〈閨密十四〉)。這種「寶物」(agalma)般的神秘存在成為主體欲望的對象,哪怕王婷也清醒地感受到:「友情是帖良藥也是毒藥」(〈閨密四〉)——偶爾,歡樂內部的神秘也會是冷峻的靈魂:「每次出現都是一次嘉年華∕但是笑容卻冷得像青銅」(〈女神〉)。在這種種矛盾、錯位的她者關係中,王婷探測出詩意的深度張力。 作為藝術家,王婷自然不會忘記,詩也是可以傳遞視覺藝術的美學效應的。她詩中時常出現的畫面體現出她者之境的多采和多元:「墨色∕焦、濃、重、淡、清」(〈閨密五〉)以水墨的濃烈與淡泊鋪展出情感的光譜;「變幻時美麗,彎曲,扭動∕層層疊疊帶著巴洛克式風格」(〈閨密十九〉)描繪出德勒茲式的異質褶皺;「從剝離的牆面上構出一幅畫∕蝸牛,漩渦,迷霧」(〈凹陷〉)具有梵谷晚期風格的某種暈眩感。而當「世界成了掏空的畫」(〈你的藍色〉),虛無的詩意更迫近了具有佛理的覺悟——色與空的辯證。 作為一種女性寫作,王婷的詩並不被婉約溫柔的美學所框限,反而常常流露出灑脫甚至狂野的風格。比如「星期天被風撕成碎片」(〈都會女子〉)、「日子是一匹柵欄內的馬」(〈日常之外〉)、「有時張狂蹬著波浪」(〈入境〉)這類畫面無法用「美」(beautiful)的概念來描述,而更接近於「震撼」(sublime),顯示出直面險境的勇氣。也有時,我們可以體會到某種灑脫的女俠氣質:「忘了用笑完成世界」(〈閨密十七〉)流露出難得的達觀——甚至連歡樂都是可以不必拘泥的,只要能夠獲得「完成」或「完滿」。這當然不外乎是楊牧式的,「朝向一首詩的完成」,表明了王婷依舊相信語言,因為語言世界承載了她者型式(秩序)的基本樣態。那麼,「水鳥駝著我們的語言飛翔」(〈拐一道月光〉)——幾乎可以讀作王婷的詩意烏托邦——這像是一幅藝術畫卷,展示出夢幻般的自由場景——而在這裡自由恰恰是語言——「我們的語言」——她者與主體的共同組建所賦予的可能。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