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中共「反獨促統」的基調不可能改變!

李克強的工作報告未提「九二共識」,意味中共向民進黨示好?(路透) 因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而延後的中國大陸政協及人大兩會,恰好選在蔡總統就職典禮隔日開幕,應該是有欲藉此年度重要政治場合回應其就職演說之意涵。更重要的是,各界皆認為,蔡英文高票連任是得利於香港反送中抗爭及台灣內部仇陸激情兩大因素,故中共如何回應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勢必影響兩岸互動,當然備受關注。  政協主席汪洋及中共總理李克強在工作報告中,皆未提到「和平統一」及「九二共識」,甚至連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都省略,被部分綠營人士解讀為中共向民進黨示好,前者只說要「深化同台灣島內有關黨派團體、社會組織、各界人士交流交往」,後者則重申「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行徑,完善促進兩岸交流合作」。  若只按字面意義來看,彷彿中共已經「翻過」「九二共識」這一頁,準備與蔡政府恢復官方溝通機制、進行兩岸大和解。但是,汪洋二十三日在參加政協小組座談時,又重申中共「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強調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因此,要理解中共對台政策的走向,必須全盤分析其長期一致性的基本立場方屬恰當。  對中共而言,追求兩岸統一是無可動搖、且會影響其執政合法性的最高層級戰略目標,其執行方式雖會因時空環境有所調整,但最終目標絕不會改變。換言之,中共對台戰略清晰、但戰術可因時地而調整。因此,面對民進黨執政時,不僅提出「兩岸一中」原則外,更將反台獨列為對台工作重點。反之,當國民黨主政,不需偏重反獨促統,而是加強兩岸交流及惠台措施,希望藉此消弭彼此誤解、促進互信,為兩岸和平發展打好堅實基礎。  既然兩岸統一不僅涉及「民族復興大業」,更攸關中共政權合法性,因此中共領導人絕無可能在此一底線退讓。不可否認,這正是兩岸最大的政治歧見所在,也是阻隔雙方政治接觸的最主要障礙。由於台灣民主化之後,台灣人民享受自由民主制度,兩岸統一已不再是我方的迫切問題,捍衛中華民國才更是所有國人的共同目標。台灣人民認為,唯有中共放棄共產制度,才能有效化解彼此誤解,逐步達到兩岸人民心靈契合境地。  中共仗恃其政經軍實力施壓台灣,更令民眾反感,且往往適得其反,反而促成台獨聲浪高漲,這確實是中共必須嚴肅思考之處;接受中華民國的存在事實,才是重新恢復兩岸對話的捷徑。  中華民國是所有台灣人民安身立命的所在,不是中華民國台灣、更不是台灣共和國,所謂的「中華民國台灣」只是蔡英文為了穩住中間選民及安撫獨派的政治術語,一個國家元首連自己國家的正式國號都不敢公開使用,豈能說服所有國人共同支持?玩弄文字遊戲只會讓人看輕,因為如果連自己國家定位都說不清楚,雖可獲得政治短利,卻無法打破兩岸僵局。長此若往,對台灣將是一大傷害。  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之規定,台灣及大陸皆屬中華民國領土,因此蔡總統既然承諾會以憲法及兩岸條例處理雙邊事務,為何迴避兩岸定位?此舉只是討好獨派的作法,實屬不智。  蔡總統雖提出「和平、對等、民主、對話」,卻讓人感覺她根本毫無改善兩岸關係的動力,反而想利用戰爭邊緣策略挑釁對岸。在中共不可能放棄反獨促統下,民進黨又不願誠實面對憲法,民共非但沒有對話可能,對抗意味反而越來越濃。但問題是,台灣有能力承受長期對峙嗎?

Read More

<社論>台灣防疫成功靠民主,難道美國不民主?

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中)表示「百分之百挺阿中部長」。(翻攝畫面,中央社) 駐日代表謝長廷日前指出,台灣將新冠肺炎疫情損失控制至最小,最重要的原因是實行民主。言猶在耳,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卻要求政風處介入調查主動檢測的彰化衛生局,兩相對照,讓人感覺格外諷刺。  截至本月二十二日,台灣累計確診四百八十七例,死亡七例,現有確診二十三例,防疫表現確實不錯;特別是政府運用資訊科技、生產販售口罩及打擊假新聞等獨特的防疫管理體制,被外界稱為「台灣模式」,受到全球矚目,政府也以此洋洋自得。  然而,冷靜思考,台灣防疫如果真是這麼成功,為什麼許多國家開放邊境管制時,台灣卻被排除在外?難道歐盟及日本等國都無視於「台灣模式」的成功嗎?另外,政府始終強調台灣沒有社區感染,可是最近兩個月來,一再爆出台灣出境而在其他國家檢測發現確診案例,台灣儼然已成為疫情輸出國,這顯然證明台灣疫情並不像政府形容的那麼輕微。  在這樣的情況下,謝長廷大談台灣防疫有成,最主要是實行民主,這種論點自然更站不住腳,因為台灣的防疫模式,本身就未必民主;何況民主跟防疫成敗,完全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舉例來說,目前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十個國家中,真正獨裁國家只有俄羅斯一個,其他像美國、巴西、印度、西班牙,哪個不是民主國家?以此來看,民主跟防疫的成敗有關嗎?  事實上,台灣民眾對政府政策的高度配合,以及全民高度的防疫觀念,才是台灣疫情不致快速擴散的主要因素。再者,外界也強烈懷疑,低篩檢率很可能是台灣確診病例一直不高的真正原因。根據Worldometer統計,截至昨日為止,在全世界兩百一十五個國家、地區當中,每百萬人的篩檢人數,新加坡為二十九萬八千零九十六人,排名第十五;美國為二十二萬七千八百二十七人,排名第十八;香港為十萬三千九百七十六人,排名第五十二;台灣只有三千六百零六人,全球排名第一百七十七名,可見台灣篩檢率之低。  在這種情況下,全台最早出現疑似社區感染的彰化縣,一方面與台大公衛學院合作針對四大高風險族群進行萬人抗體篩檢,一方面從四月至七月進行大約一千四百件的檢測,結果發現一名無症狀者確診,這種主動積極的作為,政府理當獎勵,但衛福部卻啟動政風調查,府、院、黨矛頭也全面對準彰化縣衛生局,綠媒和網軍更對主導其事的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痛加撻伐。  平心而論,彰化縣衛生局的做法有無瑕疵?當然可受公評。但衛生局查出確診怎麼會跟貪瀆扯在一起?何況地方本來就可裁量並經當事者同意進行篩檢,豈有啟動政風調查之必要?照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的說法,主要是衛福部誤將篩檢新冠病毒的「咽拭子檢測」當作萬人血清檢測計畫的案子,認為研究案不可以用公費篩檢,才下令政風調查;他認為這件事根本就是「錯把馮京當馬涼」。  衛福部是不是惱羞成怒,將錯就錯?姑且不論,但蘇貞昌所提的三大質疑,包括彰化有沒有做好回報程序?防疫有沒有針對採檢的程序做好防護?及後端經費補助的核銷等等,彰化縣都已經明確回應,基本上都按照規定辦理,但綠媒和網軍還是繼續抹黑,不管葉彥伯擔任理事長的台灣篩檢學會主要是針對癌症研究,影射葉彥伯「全民普篩,協會發大財」,此無異於人格謀殺。試問,這樣的假消息,政府怎麼不迅速澄清?難道這樣的台灣模式就可以有效控制疫情嗎?

Read More

<社論>全球經濟持續探底,紓困尤應急所當急!

三三會理事長許勝雄(左)呼籲政府開始規劃紓困4.0。(中央社)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零點一一個百分點,成為百分之一點五六;環顧全球經濟景況,第二季國內生產總值(GDP)持續探底,國際主要經濟機構仍然沒有給出好轉的看法。十九日,重量級財經團體三三會呼籲政府開始規劃紓困四‧0,再度反映產業界心中的急迫感。由此觀之,蔡政府不但應儘速籌謀下一階段的紓困方案,更應將紓困力道灌注在有迫切需求的產業。  主計總處預測,今年全年併計商品與服務之全年實質輸出將負成長百分之二點七四、實質輸入將負成長四點四三,民間消費實質負成長百分之一點四四,民間投資則將實質成長百分之二點四一。從這些預測依據來看,主計總處下修今年全年GDP成長率的主要原因,仍在於全球經濟不振,導致商品與服務輸出入疲弱,而民間消費則因經濟景況不佳而縮手。  主計總處預估的數值是否準確,仍待未來驗證;但是,今年全球經濟一片愁雲慘霧,卻是已經發生的真實情況。日經中文網昨天就報導,占全球GDP總值三分之二的二十四個主要國家,四到六月GDP較去年同期萎縮百分之九點一。如果將這二十四個國家再拆解觀察,更可以實際感受今年上半年各主要國家的慘狀。  以全球GDP龍頭美國而言,今年第二季GDP成長率為負百分之三十二點九,不但較第一季的負百分之五慘上許多,甚且為七十年來最慘;日本第二季GDP年增率為負百分之二十七點八,日本政府原本預測疫情影響最為嚴重的谷底期為四至五月,但八月疫情不但未見趨緩,而且依舊被形容為「遍地烽火」;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預測,南韓今年經濟將出現萎縮,為二十二年來首見。  歐洲國家也烏雲罩頂,歐元區第二季GDP季減百分之十二點一,繼第一季之後再創一九九五年最大減幅,其中法國季減百分之十三點八、義大利季減百分之十二點四,連表現「較好」的德國也季減百分之十點一。英國第二季GDP年減百分之二十點四,創下歷史最慘紀錄。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僅中國大陸第二季季增百分之十一點五,年增率已擺脫第一季的負值,為百分之三點二,包括惠譽、瑞銀等國際機構已相繼上調中國大陸今年全年GDP成長率。  台灣今年前兩季GDP年增百分之零點七八,與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災情相對輕微;不過,由於全球景氣不佳,下半年台灣勢必還會受到拖累。尤其,台灣經濟高度仰賴外貿,但世界貿易組織(WTO)昨天公布商品貿易預測指數為八十四點五,為二00七年以來最低數值,第三季雖將出現局部上升,但復甦強度「高度不確定」。在此情況之下,不難理解台灣仰賴進出口的業者為何會心存忐忑。  再從各產業觀察,今年一至七月外銷金額除資訊通信年增百分之八點七、電子產品年增百分之十七點二之外,光學器材、基本金屬、機械、塑橡膠製品、化學品都呈現年減,其中又以化學品年減百分之二十點二、塑橡膠製品年減百分之十三點六、基本金屬年減百分之十二點七最為嚴峻。甚至,有工具機業者大喊,如果政府再不伸出援手,到明年六月最壞的狀況是恐有三分之一工具機廠面臨倒閉。  總體而言,在全球經濟景氣仍不知何時方能由剝而復的情況下,政府不但應儘速通過紓困三‧0預算,也應未雨綢繆規劃紓困四‧0,而且應確實考察產業界實際需求,方能對症下藥。

Read More

<社論>超高齡社會提前到來,台灣準備好了沒?

德國以政策善用高齡人口特質潛能。圖為94歲的羅毓彪仍在擔任國小籃球隊教練。(中央社) 行政院國發會十八日公布二0二0年至二0七0年人口推估,預計台灣將於二0二五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較兩年前推估的二0二六年提前了一年。另一方面,今年七月台灣總人口數已較去年十二月減少兩萬四千多人,也較兩年前推估台灣人口出現負成長的時間點提早兩年。台灣人口年齡層結構改變所帶來的挑戰,已更不容輕忽,問題在於:台灣到底準備好了沒?  二0一八年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的比例超過百分之十四,正式宣告進入高齡社會;二0二五年,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的比例將超過百分之二十,成為超高齡社會。二0一八到二0二五年的七年之內,台灣就從高齡社會跨入超高齡社會,不但要面對可能漸次產生、逐步迫切的問題,還必須提出確實可行的政策,能利用的時間並不算多。  台灣人口高齡化的主因之一,在於年輕族群不願生育,而過去幾年來政府所推出的政策,也無法改變年輕族群的心意,最具體的表現在於二0一五年起新生兒人數年年減少、年年刷新歷史新低紀錄;去年平均每月新生兒人數為一萬四千八百多人,今年一至七月當中,沒有任何一個月的新生兒人數超過去年單月平均數。顯見,台灣提振生育率的政策至今都還沒準備好。  其次,過去針對世界各國高齡、超高齡社會所可能面臨的問題之研究顯示,人口結構高齡化之後,經濟環境也會隨之轉變。儘管此次國發會公布的資料顯示,台灣「人口紅利」將延長一年至二0二七年;但是,高齡社會、超高齡社會常見的現象,就是勞動人口減少,因此有此問題的若干國家也提出相對應的政策,以維續、甚至提升國家競爭力。  例如,二00九年即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德國,早就啟動跨部會機制提高高齡人口就業意願,分別從創造就業機會、鼓勵創業、終身學習、鼓勵參與志工、強化健康照護等層面著手,以達到善用高齡人口特質潛能與維持永續競爭力的目的;日本也早已推出「銀髮族求職求才網」、以就業為前提提供高齡者職業訓練。  根據勞動部今年一月公布的調查,台灣勞工規劃退休的年齡為六十一點一歲,遠低於勞基法規定的強制退休年齡六十五歲。事實上,在台灣已屆六十五歲但仍生氣勃發者比比皆是,但試問,政府有何政策提高勞工延退意願?對於企業雇用高齡就業者,政策面是否可提供足夠的鼓勵或誘因?政府與企業是否能攜手設計適合高齡者的就業職務?須知,勞工願意延後退休,即或可降低年輕族群的扶養壓力、減緩勞動力流失的速度,台灣在這方面準備好了沒?  再者,在高齡、超高齡社會中,行動遲緩的人數勢必增加,台灣對高齡者的友善生活環境亦亟待建立。例如,新加坡將智慧科技導入無障礙交通環境,透過大眾運輸通用性設計,強化無障礙設備及空間;美國許多退休社區為方便高齡者過馬路,紅綠燈可能都是三分鐘起跳。根據統計,去年台灣交通事故造成一萬七千一百三十三名行人傷亡,其中百分之三十五點二為高齡者。對於台灣高齡人口越來越多所需面對的交通環境,試問政府與所有民眾準備好了沒?  高齡社會、超高齡社會,勢必會面臨政治、經濟、社會各層面所需配套處理的問題,包括國家財政、高齡者的休憩與照護需求、住家的內外在環境,乃至於跨世代資源移轉等等,在在都需要妥善的政策安排。台灣對於這些政策的需求已刻不容緩,準備妥當的腳步更須加快!

Read More

<社論>所得分配悄然惡化,政府應速提緩解政策

今年新冠肺炎衝擊經濟,此一因素恐將使所得分配差距擴大。(路透)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公布《一0八年家庭收支調查結果》,觀察所得分配差距的指標基尼係數較前一年度悄然上升,而且是自一0五年起年年上升。持平而論,相較於其他國家地區,台灣所得分配差距較許多國家地區為低,甚至低了很多,但差距持續擴大的趨勢卻令人心憂。蔡政府有必要儘快提出有效的緩解政策,避免所得分配差距惡化到積重難返的地步。  基尼係數是國際間觀察所得分配情形的常用指標,其數值介於零至一,數值越高代表所得分配越不平均。以中國大陸為例,一九八0年時大陸還被稱為「均貧」社會,基尼係數為零點一六,到二0一六年時已達零點四六五,顯示這三十幾年來大陸貧富差距嚴重惡化。  再觀察台灣的情形,民國六十五年的基尼係數是零點二八,隨著經濟起飛等因素,民國九十年已上升到零點三五;之後基尼係數呈下滑趨勢,到一0五年時已降至零點三三六。不過,一0五年起基尼係數每年上升零點零零一,去年已到零點三三九,而且是民國一00年之後的新高。  若與香港的零點五二四、美國的零點四一四比較,台灣的所得分配還算是相對平均;但是若與挪威的零點二七、芬蘭的零點二七四、荷蘭的零點二八五比較,這些國家的所得分配卻更平均。事實上,若干因素可以影響所得分配,其中包括區域發展政策、產業政策、勞工政策、貨幣政策、貿易政策、稅制、社會福利制度等等。  儘管近年來台灣的基尼係數逐年悄然上升,但與一般公認的高度不平均最低值零點四還有段差距。不過,若干導致台灣基尼係數恐繼續上升的因素已然存在,甚至若干因素恐將導致明年以較快速度上升。  例如,以去年上市上櫃員工薪資而言,半導體產業平均年薪為一百四十一點八萬元,觀光產業為五十三點五萬元,前者為後者的二點六五倍,其差距不可謂不小。而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觀光業哀鴻遍野;但另一方面,今年上半年台灣出口堪稱全賴電子零組件業、電腦電子產品業支撐大局。換言之,在一消一長之下,明年半導體和觀光產業的薪資差距大於二點六五倍的機率相當的大。  若干研究也顯示,當國際間爆發重大因素(經濟或非經濟因素)衝擊經濟成長時,也可能影響所得分配。以另一項觀察所得分配的指標「大島指數」(所得最高百分之二十戶數組平均所得為所得最低百分之二十戶數組平均所得的倍數)觀察,民國九十六年台灣為五點九八倍,一場全球金融海嘯下來,九十七年、九十八年上升到六點0五倍、六點三四倍,之後轉呈下滑趨勢。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強於當時的全球金融海嘯,明年台灣所得分配是否因此一因素而惡化?政府尤應密切注意!  為緩解所得分配惡化,許多國家以政策手段降低高所得者的可支配所得、增加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所得,以縮小所得差距;例如直接稅、規費,及政府對個人(或家戶)的現金濟助(移轉收入),令人憂心的是,台灣這兩項政策的所得重分配效果都逐漸弱化。例如,移轉收入的所得重分配效果於民國九十八年可將大島指數降低一點七五倍,去年僅能降低一點0二倍;民國一00年直接稅、規費可將大島指數降低零點一六倍,去年僅能降低零點一四倍。質言之,從所得重分配的角度來看,這兩項政策都必須趕緊調整。  所得分配事關蔡政府經常掛在嘴邊的「正義」,蔡政府應拿出具體行動以表達重視!

Read More

<社論>高雄市長補選後,三黨仍各有嚴峻考驗!

阿扁認為邁團隊該戒慎惕勵,「不容樂觀,也大意不得」。(中央社) 如同選前預料,民進黨提名的陳其邁贏得高雄市長補選,以六十七萬票、約七成得票率,擊敗代表國民黨的李眉蓁的二十四萬票、近兩成六的得票率。至於代表台灣民眾黨的吳政益則只獲得近四萬票或百分之四的總票數,連兩百萬保證金都遭沒收。  在勝負已底定的情況下,選情熱度不若往常的例行性選舉,縱使民進黨傾全黨之力拉抬陳其邁的選情,蔡總統等中央大員連番南下助陣,都無法超越他在二0一八年囊括的七十四萬票,遑論選前設定的「罷免韓國瑜」的九十三萬票高門檻,更別說趕上陳菊的九十九萬票。此結果恐對陳其邁的未來仕途形成一道阻礙,端看他能否在兩年內端出選民滿意的市政成績單。  這次補選可確定的是,台灣政壇暫時形成了一個獨大的民進黨、一個中型的國民黨,以及民眾黨、時代力量等小黨的格局。柯文哲創立的民眾黨若無法複製其群眾魅力,無法及時找到足夠的人選及支持者,不僅兩年後的九合一地方選舉堪慮,更不用說如何衝刺下次總統大選了。因此,有政治評論者預言,若不改其兩面討好的模糊作法,柯文哲的總統夢可以醒了。  這次補選結果可確定的是,民進黨重掌高雄之後,短期內在南部票倉相當穩固,沒有任何政黨具備能撼動其勢力的條件,連國民黨掌控的高雄市議會兩年後都恐將面臨遭翻盤的苦果,畢竟掌有市府的民進黨將以逸待勞,以龐大行政資源挹注其議員,如此也為蔡英文的執政打穩根基,能安穩地為地方選舉熱身。  然而,如同前總統陳水扁所言,陳其邁如願入主高雄市府,但得票數與罷韓票的差距達二十七萬張,邁團隊該戒慎惕勵,「不容樂觀,也大意不得」。雖大局有利於民進黨,但現在陳其邁代表的英系,與陳菊及新興的海派仍各有算計,如何維持派系平衡,恐有一番拚鬥,也攸關陳其邁能否坐穩市長寶座。或許是熟悉民進黨派系生態的陳水扁看出端倪,才會提出如此警告。  反觀國民黨,韓國瑜遭罷免等於錯失了藍營在南部重新扎根、擴大選民支持的機會,在找不到足以激起群眾熱情的候選人之前,國民黨往後將更難在南台灣挑戰民進黨,也等於應驗了「韓國瑜選總統、國民黨將三輸」的預言。雖說李眉蓁敗選是意料之事,但是低投票率使得她無法跨越黨主席江啟臣定下的「三三三防線」,恐將對他本身的領導威信帶來嚴峻挑戰,連帶也影響國民黨的未來發展。  事實上,各政黨仍須思考如何面對消退的韓國瑜現象,尤其是韓流的興起及衰退皆與當時的台灣政經環境息息相關。倘若當時的民進黨不是盛氣凌人,單單一個韓國瑜,豈有能力掀起旋風?當然,若國民黨倚賴他席捲全台就想重返執政,也過於天真,畢竟「馬上得天下」,不代表就能治天下。韓國瑜這幾年的大起大落,應該可以給所有政治人物一些啟發吧!  許多選後評論即指出,這次補選已暴露出三黨各自的罩門:民進黨要防範黨內派系惡鬥外溢,反而影響到整體執政表現;國民黨必須找回後韓國瑜現象的黨魂,跳脫傳統派系框架,提出足以讓民眾耳目一新的論述。至於台灣民眾黨的未來,若未能在後年的地方選舉有所斬獲,勢必淪為無關輕重的泡沫小黨。  民進黨已有長期執政的雄心壯志,在野政黨更不該輕言放棄監督政府的天職,而朝野良性互動則是國人的殷切期盼。英國工黨歷經二十多年在野而重掌政權,誰說不會發生在台灣?

Read More

<社論>勞保改革日益急迫,蔡政府應儘速推動!

倘若將勞保平均薪資採計期間拉長為十年、甚至十五年,薪資較低的勞工族群接受度如何?(中央社) 受新冠肺炎影響,今年一至六月勞保基金連續六個月的收益率均為負值,也讓勞保基金破產問題再度引起關注。儘管蔡政府已啟動每年撥補兩百億元,但相對於潛藏負債近十兆元,以及必須給付的金額,兩百億元的撥補金額仍遠遠不足。由於勞保投保人數高達近千萬人,勞保老年給付更是許多人退休之後的生活依靠,蔡政府應儘速展開勞保改革,讓勞工族群得以安心打拚。  今年由於新冠肺炎肆虐,一月勞保基金收益率為負百分之零點八六,三月份更進一步降至負百分之十點三三,四至五月雖見好轉,但連續三個月的收益率仍為負百分之六點一0、負百分之四點五二、負百分之二點六四;勞保基金運用餘額,則自去年十二月的七千四百一十餘億元,降至七千三百五十八億餘元。  有關於勞保年金改革問題,早已是廣大勞工族群心中的憂慮。根據勞動部去年一月公布的勞保財務精算,截止一0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為止,勞保投保人數為九百八十萬人,勞保平衡費率應為百分之二十七點九四,但實收費率僅百分之九至九點五,由於平衡費率與實收費率差距太大,導致一0六年開始保費收支產生逆差,並推估於一一五年將出現基金餘額首度轉為負值,亦即勞保破產。  由於高齡化與少子化現象,勞保破產時間軸為動態調整;根據勞動部一0四年的精算結果,當時勞保基金破產年度推估為一一六年,但一0六年底的精算結果,已提前一年。另外,去年勞保老年給付發出一百三十八萬四千多件,金額三千七百三十一億餘元,是十年前的給付件數的六點七倍,這也是因為台灣高齡化所必須集體承擔的「共業」。  儘管蔡總統說勞工是民進黨「心中最軟的一塊」,但在她的第一個任期當中,勞保改革幾無進展,至今較為人所知的政策是每年撥補兩百億元,蔡政府也稱此作為係因「政府對勞保財務十分重視」,乃「行政院以積極解決問題之態度」,但這些說法完全禁不起檢驗。  根據勞保局統計,今年五月有一百三十二點二萬人請領勞保老年給付,單月給付支出金額約兩百三十二億元;換言之,政府每年撥補的兩百億元,還不夠一個月的勞保老年給付金額,勞工團體更戲稱每年撥補兩百億元是「把一顆石子丟進大海」。而且,每年撥補兩百億元並未法律化,未來是否確定每年撥補?撥補金額是否不低於兩百億元?都還有政策上的不確定性。  今年五月二十日蔡總統第二任就職演說中,對於勞保改革問題未有著墨;勞動部長許銘春緩頰稱,「不會因為沒有提就不重視」,七月中旬並指勞保制度改革方案已經浮現,改革方向為費率調升、調整年資給付率、拉長平均薪資採計期間等等,甚至保證不論怎麼改,勞工一定都是「繳少領多」,絕不會「繳多領少」。問題在於勞動部的方案,是否真符合勞工想法?  例如,現行勞保平均薪資採計期間為六十個月(五年),許銘春認為已超出合理範圍,但倘若拉長為十年、甚至十五年,薪資較低的勞工族群接受度如何?台灣人口年齡層結構改變,四年前大約每五點六個年輕人撫養一個老人,推估十六年後將大幅降低為二點三個年輕人撫養一個老人,現在以及將來陸續加入勞保的年輕族群能否承受得了重擔?  根據勞動部調查,百分之四十六點二的勞工規劃退休後的生活費用來源為勞保老年給付,勞保改革絕對茲事體大,蔡政府必須加快改革步調。

Read More

<社論>美國態度轉變,台灣國際參與走向何方?

美國衛生部長艾薩在台期間表示,若美國退出WHO,仍將透過雙邊或多邊機制進行公衛活動,並希望和台灣商討參與意願。(中央社) 美國衛生部長艾薩訪台,在他抵達台灣之前,日本《產經新聞》報導,艾薩將與蔡總統討論成立新的國際組織取代世界衛生組織(WHO),總統府雖然否認此一傳聞,但艾薩在台期間確曾提及倘若美國退出WHO,仍將透過雙邊或多邊機制進行公衛活動,並希望和台灣商討參與意願。持平而論,近年美國參與國際組織的態度已大幅轉變,這對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有何影響?政府應有所評估。  在中共當局的杯葛與施壓之下,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一向非常艱辛,即使政治色彩較低的國際組織亦然。即以WHO而言,誠如艾薩所說,台灣在公衛領域應該要能夠在國際會議中分享經驗及世界一流的專長,但台灣在過去四年內都無法參與。今年五月,艾薩在世界衛生大會(WHA)中更直言,WHO不該因政治考量而犧牲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的健康。  艾薩為台灣未能參與WHA而仗義執言,台灣確應感謝。但令人質疑的是,七月上旬美國已向聯合國寄出通知,美國將在寄出此一通知後一年內退出WHO;若台灣參與美國退出WHO之後所建立的國際公衛機制,台灣在公衛領域所能獲得的實質效益到底能有多大?  即以美國退出WHO的國際反應觀察,五月份甫傳出美國有意退出WHO時,德國衛生部長史巴恩即認為這是國際公衛領域上一次令人失望的退步,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萊恩呼籲美國必須避免削弱國際合作成果的行動。質言之,美國決定退出WHO,不但事先並未取得歐盟諒解,傳言出現之後也未依歐盟建議而改弦更張。  再者,美國係以WHO未做重大實質改革為由退出WHO,但決定退出後並未停止介入WHO,七日德法兩國退出WHO改革協商,義大利也呼應德法兩國立場,原因在於質疑美國太過強勢,試圖主導談判。由此來看,歐盟國家對美國的態度已從挽留升級為反彈,歐盟國家是否會參與美國主導的新國際公衛機制?確實令人存疑。再進一步而言,倘若美國主導的新國際公衛機制失去了歐盟這一大塊拼圖,即使台灣參與此一機制,短期內政治上的大外宣、大內宣效益較大,但公衛領域的實質效益恐低於參與WHO。  美國不僅在處理WHO方面引起歐盟國家反彈,自從川普入主白宮之後,美國接連退出諸多國際組織或協議,包括《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巴黎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伊朗核協議、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萬國郵政聯盟、中程導彈協議等等。美國這些「退群」動作早已讓人詬病其單邊主義;而由於美國的世界強權地位與力量,導致川普的單邊主義讓國際秩序更加無法預測,甚至治絲益棼。  正如美國退出WHO打算另立新國際機制一般,在美國這些「退群」過程中,國際社會也在討論美國是否成立新組織或新機制?倘若美國成立新組織或新機制,能發揮多大效果?是否重建國際新秩序?目前這些問題的答案尚待觀察,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國這些動作絕對是基於美國的最大利益,而美國的最大利益卻未必是其他國家的最大利益,這從歐盟國家對於美國退出WHO、卻又想強勢主導WHO改革產生反彈即可看出。  台灣確實需要多多參與國際活動,對於美國的支持也應感謝;但在美國處理國際組織、協議的態度已發生大幅轉變的情況之下,台灣爭取加入國際組織的努力應如何施力?仍應以台灣最大利益為考量出發點。

Read More

<社論>朝野修憲若無共識,恐淪為政治口水戰!

總統是人民直接選出,成了國人究責的最後負責人。(中央社) 這屆監察委員提名案備受矚目,尤其針對前總統府秘書長陳菊是否適任監察院長乙事,屢遭各界非議,咸認她高雄市長任內的諸多弊案尚未全部釐清,接掌監察院難脫「吃案」之嫌。  此外,同時掌有行政及立法權的蔡政府竟然違反立委職權行使法,迴避監委個別資格審查及質詢的法定程序,更不顧在野黨的強力反對與質疑,逕行投票通過。這對向來主張廢除考試院及監察院的民進黨而言,豈不是自打嘴巴?還是嘗到權力甜頭後,捨不得放棄已到嘴邊的肉?  民進黨立院黨團預計在新會期主導成立修憲委員會,除了推動朝野有共識的投票權下修到十八歲之外,是否廢除考監兩院或修正其他憲政議題,仍在未定之數。然而,國人無不憂心,面對當前憲政體制施行之紊亂,朝野政黨能否拋開各自的政治盤算,真心誠意地為國家好好擘劃一套權責相符、務實可行的憲法修正案,不再重蹈過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線炒作。  回顧過去的七次修憲案,除了前三次陸續通過憲法增修條文,全面改選國會、改變監察院屬性並通過總統直選外,其他修憲案難脫政黨利益考量之爭議,包括廢除行政院長經立法院同意及立委員額砍半等,都造成現行體制出現許多窒礙難行的局面。更重要的是,當行政院長不再須立法院同意後,等同使其矮化成總統的幕僚長,「行政院長為全國最高行政首長」之憲法規定形同具文。若再加上國安會的法制化,總統職權也變相無限擴大,雖與中國人習於強勢領導人的傳統文化相容,卻因立法院無法藉由人事同意權或預算權制約,導致台灣的民主政治出現缺失,行政權獨大的情況至今仍難改善。  近日傳出,國民黨目前正在思考全面性修憲議題,希望能推出權責相符的政府體制變革方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為「廢行政院長」的提案,明訂總統即為最高行政首長,每年應向國會提出國情報告與立法計畫。  雖然我國憲政體制偏向雙首長制,只是行政院長一直都難擺脫總統的巨大身影,況且總統是人民直接選出,當然就成了國人究責的最後負責人。歷數政府播遷來台之後的憲政史,除了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期間算是最單純的內閣制外,歷來的總統都發揮了極大的影響力。倘若未來的修憲案未能符合人民期待的話,恐將淪為朝野政黨的政治口水戰,對化解當前憲政困境毫無助益。  身為創建中華民國的百年政黨,國民黨不應隨民進黨起舞,在未有合理配套下,就輕言廢除考監兩院,讓已手握行政立法兩權的民進黨,得以進一步掌控公務人員甄試及考核的獨立權,等同重返無一黨獨大之名、卻有一黨獨裁之實的專斷體制。因此,國民黨應從改良行政與立法的權力制衡著手,讓在野黨得以有效監督,方能為國家奠定長治久安的堅實根基。  民主政治的精髓,除了政黨在公平公正公開的民主環境下,自由競爭、爭取政治權力外,更重要的就是權力分立與制衡,不讓行政權因掌握人與錢而凌駕其他憲法賦予之權力,甚至造成對人權的侵害,至少應讓獨立的司法權成為確保權力不會腐化的最後一道防線。由近期多位跨黨派前、現任立委涉嫌收賄的案件即可看出,絕對權力極可能絕對腐化。  民進黨匆忙倉促推出修憲議題,國人卻看不到有任何急迫性,其目的實在令人起疑。國民黨應謹慎思考其背後的政治動機,以完善憲政體制為考量,不讓修憲案再度成為民進黨道德綁架全民的犧牲品。

Read More

<社論>美衛生部長防疫外交豁免,政治凌駕專業

日本的疫情最近又快速蔓延。圖為戴著口罩的東京街頭行人。(路透) 美國衛生部長艾薩率團訪台,由於不用居家檢疫,引起外界強烈質疑。政府雖以「外交豁免」解釋,但此舉不僅可能造成防疫工作出現嚴重漏洞,也證明台灣的防疫往往是政治凌駕專業,標準因人而異。  按照外交部說法,艾薩是二0一四年以來,美國再度派遣閣員訪問我國,也是一九七九年以來,訪台排序最高的美國政府閣員,來台目的是和台灣討論應對新冠病毒肺炎、全球公衛和台美夥伴關係。平心而論,美國官員到台灣取經,吸取防疫經驗,顯然是對台灣防疫工作的高度肯定,來訪官員層級提高,確實也是好事一樁,但不斷吹捧艾薩是斷交以來「訪台層級最高的內閣官員」,卻讓人感覺模糊焦點,民進黨政府最在意的,不是雙方防疫合作,而是艾薩的身分地位。  更令人非議的是,艾薩僅須檢附登機前三天核酸檢測(PCR)陰性報告,搭乘專機來台後機場再次接受採檢,不須居家檢疫十四天。依照目前疫情指揮中心的規定,入境縮短隔離天數有一定的申請條件,對象除了必須是短期來台停留商務人士,出發地限定指揮中心公告的低或中低感染風險的十七個國家及地區,即使當事人出發時取得檢驗結果陰性報告,至少要在台灣隔離五到七天後,才能申請自費篩檢,兩次檢驗確定為陰性,才能外出活動。艾薩一行跟其他人完全不同,非但明顯是雙重標準,更有高度風險。  眾所皆知,美國是當前全世界疫情最為嚴重的國家,累計確診病例已經超過五百萬例,現有確診病例超過二百三十萬例,累計死亡超過十六萬人,每天還以五至七萬多人確診的速度增加;而且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估計,實際感染病例數量可能是目前已確診的十倍之多。這意味美國現在不但無法有效控制疫情,在檢疫方面也有很大漏洞。  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艾薩行程再怎麼短,就算採取包機來台、專車接送,都照樣有帶來病毒的可能;在禦敵從嚴、抗疫優先的原則下,當然不能輕忽。何況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才強調,現在國外發生第二波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我們要更加警惕,尤其是境外移入的案例有所增加,所以更要小心。為什麼對美國官員就可以放水通融,無須隔離,難道病毒還看身分嗎?還是說美國官員就能豁免感染?為什麼大陸疫情已經穩定控制,陸生和「小明們」仍然不得其門而入?而全球疫情最嚴重的美國官員,卻可以完全不須隔離?  跟艾薩同天來台的日本前首相森喜朗,情況亦復如此。專程悼念李登輝前總統而來台的森喜朗一行十二人,不只無須居家檢疫,連入境採檢都免除。弔詭的是,疫情指揮中心宣稱,日本弔唁團需檢附資料「相對嚴格」,是登機前一至兩天內,也就是二十四小時至四十八小時內陰性證明;而日本方面則宣布,按台灣政府要求,訪台團員須附七十二小時內PCR陰性證明,兩者說法顯然有所出入,真相如何?固然還要查證,蔡政府也應清楚說明,但至少已顯示台灣對日本的要求更加寬鬆。  問題是,日本的疫情在六月解除緊急狀態後,最近又快速蔓延,目前每天動輒上千新增病例,單日確診屢創新高,可謂遍地烽火。值此之際來台的弔唁團,難道沒有帶來病毒的風險嗎?還是說境外移入已經將美國、日本排除在外?  總之,對於外國官員的尊重固然有其必要,但絕不應以犧牲國人的健康為代價。艾薩和森喜朗來台,既不能排除帶來病毒的可能性,當然就要隔離,否則如何令人安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