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黨產條例是否違憲,憲法法庭須公正審理

司法院憲法法庭日前進行黨產條例是否違憲的言詞辯論,主因為黨產條例許多條文恐牴觸憲法。(中央社) 司法院憲法法庭日前進行黨產條例是否違憲的言詞辯論,聲請人之一的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合議庭在書面理由中強調,由黨產會經由聽證程序,做成認定屬於不當黨產的處分,並命令移轉政黨及附隨組織財產,侵犯司法權,違反權力分立及正當法律程序。這些論點雖然都依法有據,合情合理,但衡酌憲法法庭結構與以往經驗,未來釋憲結果令人擔憂。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合議庭一0八年三月四日裁定,對於黨產會一0七年二月一日認定婦聯會為中國國民黨附隨組織一案,在客觀上確信有違憲之具體理由,因此聲請釋憲,在釋憲案做成解釋前,停止訴訟程序。合議庭當時認為,黨產條例違反平等原則、比例原則、憲法保留原則,侵犯基本權、財產權、司法權,並違反權力分立及正當法律程序等等,確信黨產條例多項條文違憲。這次的言詞辯論庭,合議庭沒有派人出席,只提出書面,理由與上次裁決大致相同。  簡單的說,黨產條例之所以遭到非議,主要就是因為其中許多條文恐牴觸憲法。例如:黨產條例規定所適用的政黨,實質上完全針對中國國民黨,也就是以個別性法律剝奪特定人民或團體的財產權;並授權黨管會行使司法權力,有違權力分立與制衡原則,並與憲法規定財產權保障及基本權利限制條款相互牴觸。其次,黨產條例規定不適用任何時效制度,除違反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的規定外,也全然違反法治國原則下的「法安定性」原則,並悖離憲法過度侵害禁止原則。  再者,黨產條例將舉證責任轉換,將國民黨及附隨組織自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起合法取得與不當取得之財產,全都推定為不當取得財產;又限縮善意第三人範圍,排斥普通法的適用,並規定將推定為不當取得財產者,即受禁止處分之效力規制,違反法官保留原則,更實質侵害司法權核心領域,顯然不符權力分立及制衡原則。  同時,黨產條例規定黨產會行使行政調查之手段,並對違反調查協力義務者得命罰鍰處分,其規範內容與法律明確性原則、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權力分立與制衡原則,有所牴觸。而且,黨產條例規定黨產會不受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規定限制,其成員任免均在行政權控制之下,不受國會監督,悖離憲法增修條款規定及憲法民主國原則。  此外,黨產條例以立法權授權行政部門設置黨產會,排除包含憲法及各個普通法適用,採用推定方式,逕為政黨財產的各項處分行為,顯然不符憲法民主國及法治國的原則。  無奈的是,一0六年監察院針對此案做成調查報告後,提出釋憲聲請,卻被大法官做出「不受理」的決議,其理由除了本案並未符合大法官審理法的要求外,竟然是「憲法沒有給予監察院法律違憲審查權或專屬聲請權」以及「沒有形成對監察院聲請案都要受理的憲政慣例」。問題是,監察院並沒有要求法律違憲審查權或專屬聲請權,而是要求大法官解釋;何況歷年大法官解釋,其中就不乏是由監察院提出聲請釋憲。  更令人擔心的是,從去年十月起,蔡英文總統提名的大法官就有十一人,占絕對多數,超過三分之二的違憲解釋門檻,可以全權主導釋憲方向。在這樣的狀況下,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合議庭提出的釋憲聲請,能否公平公正審理?外界當然不免疑慮,擔心縱使黨產條例涉及違憲之處甚多,憲法法庭也可能做出不違憲或是一些無足輕重的部分違憲的解釋。這是黨產條例是否違憲的最終判決,外界卻普遍沒有信心。

Read More

〈 府城廣角鏡 〉與索馬利蘭互設處是外交突破嗎?

外交部長吳釗燮七月一日下午出席記者會說明,台灣將與非洲國家索馬利蘭互設代表處,為台灣外交重大進展。(中央社,資料照片) 李正修  沉潛許久的外交部長吳釗燮這幾天突然又活靈活現,彷彿終能一吐過去接連丟失邦交國的怨氣。他先興高采烈地宣布蔡英文政府終於做到「外交突破」,將與位於非洲東北角的索馬利蘭共和國互設代表處,並稱兩國並「將秉持互惠互利的精神,在漁業、農業、能源、礦業、衛生、教育及資通訊等領域進行合作」。  隔天,外交部宣布,在太平洋戰略地位重要性的考量下,決定重新恢復我駐關島辦事處,藉此提升台美關係為「全球合作夥伴」,將有利於台灣經營與太平洋島國的多層面關係。  因未在索馬利蘭使用正式國名而遭各界質疑,吳釗燮辯解說,因為不是正式建立邦交關係,所以不是使用正式國名,況且這也不是我國第一次以台灣為名設處。至於是否是因中國大陸壓力而未能正式建交,他斬釘截鐵地說「沒有」,強調索馬利蘭並未與中國大陸建交,因此「不認為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會因此變壞」。  雖說國人都支持政府拓展國際空間、爭取更多友好國家的努力,但也不願意看到執政黨只會空口說白話的宣傳,卻得不到任何實質的外交成果。  索馬利蘭會願意與台灣往來互動的關鍵,是因為中共不願得罪索馬利亞及衣索比亞,所以才有這個機會讓台灣得以開展雙邊關係。因此,被譏為「斷交部長」的吳釗燮,當然希望藉此為自己雪恥,也能酸一下中共。  然而,台灣與索馬利蘭互設代表處就是「外交突破」嗎?雖說有幾個國際組織及二十多個國家在索國設有機構,卻因該國並未被任何國家外交承認、亦非聯合國會員國,因此充其量只不過是台灣找到一個東非的外交據點,談不上所謂的突破。  其次,不論是否為正式邦交關係,外交部第一優先當然應該以中華民國為設處名稱,畢竟這不該是任何國家都必須做的嗎?還是因對方的堅持,迫使外交部只能使用台灣?倘若是遷就上級長官的意識形態,這樣的外交部就犯下瀆職之罪。倘若連正式國名都說不出口,甚至是顧忌獨派會抨擊而不敢使用,這樣的政府值得信任嗎?口口聲聲要捍衛主權的民進黨,在關鍵時刻卻棄守國號,豈不是自打嘴巴?  至於恢復關島設處更暴露民進黨的短視近利。我邦交國過半在南太平洋,因此關島本該就是我經營南太地區的重要據點,蔡政府當年以預算有限為由而裁撤,現在又說重視,明顯就是前後矛盾。  順帶一提,由於這是蔡政府自己在二0一七年的決定,現在被批評對當時國際趨勢發展的認識嚴重不足也只能默默承受,否則民進黨一些政客肯定會把帳算在國民黨頭上。  當國民黨質疑為何避開正式國號時,卻有綠營立委護航吳釗燮,根本就暴露其台獨真面目,把黨派利益放在國家利益之上,也逼使外交人員不得不礙於國內政治風向而選邊站。長此若往,偏獨思維慢慢侵蝕外交體系,將來哪有能力及決心捍衛中華民國?  說穿了,民進黨只不過是紙老虎,只顧著向主張兩岸和解的在野黨抹紅,卻不敢真正走向台獨,所以才有違背憲法的「中華民國台灣」稱謂出現;而吳釗燮一向以嗆聲中共自豪,完全不像一個有智慧、能力馳騁國際疆場的外交大將。  套用前台大校長傅斯年的話,連國號都不敢用的外交部長已不適任,「這個樣子的吳釗燮非走開不可」。 (作者為國政基金會外交及國防組副研究員,本文為大華網路報授權刊登)

Read More

<社論>香港局勢變化,為兩岸關係投下不利因素

香港實施國安法之後,警民衝突頻傳。(路透) 七月一日香港國安法正式實施,香港街頭瀰漫硝煙味,民眾與警察衝突頻傳,國際社會先前所表達的疑慮與擔憂,恐將一步一步地成為真實。從兩岸關係的角度來看,一國兩制在台灣的接受度勢必因此更加低落,而中共當局對香港的強硬態度,則讓更多台灣民眾選擇不信任中共當局。總體來說,香港局勢的變化,為兩岸關係投下了不利因素。  由於港人渴望的特首直選等民主制度,長期遭到中共當局一再推延與否決,港人的抗議行動已持續多年,對一國兩制的信心持續下滑,尤其年輕族群自我認同為「中國人」的比例到去年六月更低於百分之三;而近年來中共當局對香港的態度更趨強硬,香港「合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路線式微,「勇武派」則大行其道,街頭抗爭當中的警民衝突更加激烈。  七月一日當天,香港多處發生縱火,七名警員遭尖刀、電單車衝撞等方式攻擊;香港警方不但在一天之內逮捕約三百七十人,更強硬宣示「將施襲的凶徒及逃犯緝拿,絕不手軟」。去年反送中抗爭之後,港人移民暴增;香港國安法通過之後,詢問移民的人數再增數倍。對許多港人來說,香港已不再是他們過去安身立命的香港。  針對香港國安法的實施,包括英國、日本、歐盟十五國在內的二十七個國家發表聲明,強調香港國安法威脅香港的各種自由;相對的,古巴、緬甸、埃及等五十三個國家發表聲明,力挺香港國安法。這兩個聲明,其實可看到背後美國與中國大陸對抗更加尖銳的影子;香港國安法的實施,更因此被帶入國際關係的角力當中。  從兩岸關係的角度來看,中共當局強行實施香港國安法引發朝野一致反彈,立法院朝野黨團更在五月底發表聯合聲明,表達強烈遺憾及嚴厲譴責,但中共當局卻仍執意而為。中共當局必須認知到,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就標舉中華民國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國;尤其中華民國在台灣已建立起總統直選在內的民主制度,包括強行實施香港國安法在內,中共當局在香港的諸多作為即與台灣人民所信仰的民主制度相違逆。  再以一國兩制而言,鄧小平於一九八0年代初期提出一國兩制,蔣經國即以「一國良制」作為回應。一九九一年,海基會首任秘書長陳長文訪問北京,在與大陸國務院副總理吳學謙會晤時,亦曾提出「就兩岸關係而言,『一國良制』應是更好的選擇」;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三日陸委會再指出,「『一國良制』優於『一國兩制』」,「『良制』是民主、自由和均富。我們尤其希望『良制』早日在大陸實現」。質言之,中華民國在台灣進行民主轉型至今,「良制」的理念早已深植人心。  中共當局也必須認知,當中共當局對香港的態度更趨強硬時,港人對中共當局的認同更加低落,在台灣也呈現類似情勢。二00九年即有學術論文歸納出:「北京立場強硬,台灣民眾的反彈也就趨向強硬」。另外,根據陸委會長期民調,二0一八年十一月台灣民眾認知大陸政府對我(台灣人民)不友善的比例,一度降到百分之四十,至少是二0一0年四月之後的最低點;但在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於去年一月二日的談話提出「探索『兩制』台灣方案」之後,此一比例即直線攀升到今年三月的百分之六十一點五,中共當局豈能不慎思何以致之?  總體而言,香港局勢的變化勢必影響台灣民眾對中共當局的觀感,進而影響兩岸關係的發展,中共當局應當嚴肅面對。

Read More

<社論>香港未來前景如何,世人仍須持續關注!

香港實施國安法之後,全世界仍須持續關注香港的前景,避免讓這顆東方之珠光芒盡失。(路透) 中國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於六月三十日通過香港國安法,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旋即簽署,並於七月一日起實施。對中共當局來說,香港國安法或許是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大陸二十三週年的一個「大禮」;但對許多香港居民、甚至許多國家來說,這恐是讓香港一國兩制更加岌岌可危的一部法律。無論如何,香港的前景仍須全世界持續關注,避免讓這顆東方之珠光芒盡失。  香港國安法通過、實施之後,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表示「痛惜」,日本政府表示「遺憾」;英國等二十多個國家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呼籲大陸當局重新考慮實施香港國安法。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認為,實施香港國安法削弱了一國兩制的可信度;英國末代港督彭定康認為,香港國安法象徵著一國兩制的終結;美國則在香港國安法通過之前,即已對香港祭出制裁措施,避免香港自治受到侵蝕和損害。  從歐美英日等國及相關人士的反應來看,反對大陸當局在香港實施國安法的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一國兩制與人權兩大面向。  首先,就一國兩制而言,香港國安法通過、實施之後,即傳出中共當局將由副部級官員在香港籌設國安機構,此一機構人員執行職務不受香港特區政府管轄、逮捕的人員可由中國大陸的司法機關起訴與審理。中共當局派駐香港的中聯辦昨天也發表聲明指出,不要低估香港國安法的剛性約束,不要低估大陸中央政府嚴正執法的能力。從此一法律規定和中聯辦的聲明來看,外界的確有理由擔憂香港一國兩制恐已宣告結束。  況且,大陸當局在實施香港國安法之前,自一九九七年七月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大陸之後,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五度解釋香港基本法,這五次釋法都遭質疑破壞一國兩制。二0一五年十月發生的「銅鑼灣書店」事件,更被質疑是大陸公安跨境到香港「執法」;今年四月,將近十位香港法官、律師及外交人員,認為中共當局對香港司法系統的打擊是多方面的。正因為有這些前例,如今再加上香港實施國安法,外界自然對香港一國兩制的前景更加悲觀。  其次,在人權方面,香港國安法臚列「分裂國家罪」、「顛覆國家政權罪(包括煽動)」等四項犯罪行為。即以「顛覆國家政權罪」而言,中共當局的認知與作法即與美國迥異。一九六0年代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曾經審理一件涉及顛覆國家政權罪案件,此一判決顯示,即使嫌犯發表主張暴力和違法的言論,但並非煽動他人即刻違法,或以產生即刻違法行為為目的,政府就不能限制其言論。簡言之,在美國,構成「顛覆國家」的前提,是暴力行為;倘若只是言論,而未付諸暴力行為,則應屬無罪。相類似的,在台灣主張台獨,也屬言論無罪。  然而,大陸當局的認定標準卻是「言論恐有罪」。以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而言,他即是因與大陸憲政學者張祖樺等人起草《零八憲章》,即被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處十一年徒刑。正因為如此,再加上香港國安法賦予大陸司法機關認定是否「顛覆國家」的權力,外界自然擔心香港的人權狀況恐受威脅。  大陸當局在香港實施國安法,目前看來木已成舟,但如何實施、違法認定標準如何等問題,卻尚不明朗;甚至,香港實施國安法之後,會不會對香港經濟產生衝擊,也還有待觀察。而面對諸多國家的疑慮,大陸當局應當自我克制,最基本要讓香港仍能自我維持港人治港及人權狀況,否則中共當局與諸多國家的對立恐將更加尖銳。

Read More

<社論>ECFA簽署滿十年,台灣處境益趨被動

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前右)與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前左)簽署ECFA已屆滿10年。(路透資料照) 二0一0年六月二十九日,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與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兩天前已屆滿十年,今年九月十二日則為生效屆滿十年。十年來兩岸政經情勢發生重大變化,ECFA生效十年之後還能不能存續下去,更攸關台灣經濟前景。以目前情勢來看,台灣的處境已愈來愈被動,蔡政府似乎只剩下「靜觀其變」一個選項。  在兩岸政經關係錯綜複雜的背景之下,以促進兩岸經濟合作為宗旨的ECFA,簽署之後就逃不過政治放大鏡的檢驗,更因為二0一四年三月的一場政治大戲,導致ECFA架構中的服務貿易協議至今未能生效,更導致後續的貨物貿易協議、投資保障協議的談判進度擱淺。儘管ECFA生效即將屆滿十年,但目前執行的部分仍然僅有貨品貿易、服務貿易二者的早期收穫清單。  雖然早收清單只是ECFA當中的一小部分,但十年來對台灣已有所貢獻。根據我財政部海關統計,至今年二月為止,ECFA貨貿早收已為台灣出口大陸減免了六十七點四一億美元關稅,而早收清單僅占台灣出口大陸的百分之五。服貿早收方面,台灣的銀行、證券商、保險業也得利於ECFA,而在大陸設立約五十個據點;此外,亦有台商在上海設立獨資醫療機構。  僅以貨貿、服貿早收來看,台商已從中獲利不少,倘若ECFA能完成所有協商,台商受益將更為全面。再者,由於台灣與東協國家當中僅和新加坡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而大陸與東協十國的FTA早已生效,因此台商也還可藉ECFA降低競爭力的減損;再者,東協與大陸、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可望於年底簽署,倘若ECFA能夠存續,台商或許尚有機會參與此一巨型FTA。  去年國安會研判大陸可能威脅終止ECFA之後,蔡政府呼籲大陸方面「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不希望大陸片面終止ECFA,其主要原因即如陸委會所說「實施以來對雙方均有利」。然而,蔡政府在呼籲對岸不要終止ECFA的同時,可曾反躬自省問題癥結何在?是否能夠為了ECFA的存續而回歸務實考量?何以蔡總統及民進黨在完全執政前極力反對ECFA,完全執政之後又呼籲大陸方面不要終止ECFA?  持平而論,二0一五年蔡英文還在角逐總統寶座時,明白表示在她的兩岸政策裡,兩岸貨貿協議談判要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完成立法之後,按照該條例逐項檢視。然而,二0一六年蔡英文當選總統、民進黨在立法院掌握完全優勢之後,「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立法進度卻遲遲未見進展。去年四月十七日,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審查「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總共有六個版本,但獨缺行政院版,蔡政府的態度已令人質疑。  再者,在這六個版本當中,時代力量版和民進黨立委尤美女版將兩岸定位為兩個國家,民進黨版的定位則係依據兩岸關係條例。倘若蔡政府和民進黨有心完成立法,絕對可以堅持民進黨版中的兩岸關係定位,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但蔡總統和民進黨卻縮手不前,該條例的立法進度因而陷入停擺至今。蔡總統和民進黨到底有沒有決心訂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答案已不難看出。  依據ECFA第十六條規定,ECFA屆滿十年之後兩岸任何一方均可提出終止,蔡政府如果沒有主動向大陸方面釋出善意,恐怕就只能被動等待大陸的決定了!

Read More

<直言集> 向中火陳抗靜坐絕食 黃健豪羅廷瑋行動派

黃健豪與羅廷瑋議員在中火電廠外靜坐絕食抗議,引起各界人士前往關注。 (記者徐義雄攝) 議員黃健豪與羅廷瑋向中火陳抗靜坐絕食,投下震撼彈,簡直是「炸鍋了」。  黃健豪在三年前,因捐肝救父,此事外界並不熟知。昨天議會開議,議員張瀞分與媒體聊天道出,她現場看了兩次,「很擔心健豪身體」,外界才略知一二。未料,下午黃健豪絕食體力不支緊急送醫,引起各界極度關切。  黃健豪與羅廷瑋議員,這兩人是國民黨新生代,在議會經常有驚人表現。黃問政穩重,發言論述能力頗強。羅有用不完體力,常與綠營議員直球對決。 黃健豪與羅廷瑋議員在中火電廠外靜坐絕食抗議,引起各界人士前往關注。 (記者徐義雄攝) 如果按照藍營過去思維與操作,中火案要陳抗,最好是經過慎密計畫與操作。偏偏黃與羅兩人,不按牌理出牌,二十八日即興之舉就前往中火靜坐。議會國民黨團對這「兩位小伙子,有點生氣,又認為很可愛」,因而調整戰略與戰術全力配合作戰。  市長盧秀燕二十九日上午在議會說,下午會前往現場加油打氣。羅廷瑋隨即現場發表談話,希望盧市長不只是來加油,也希望參加靜坐。這就是年輕人的思維,完全是行動派。就是說話做事「簡單、快速,不繞著彎路走」。  昨天彰化及南投縣長及立委及議員與支持者 ,已將中火陳抗現場擠爆了,國民黨主席江啟臣也二度在現場聲援。  中火二號機組燃煤案,盧秀燕與中央過招,重罰兩千萬並將台電董事長楊甫函送法辦。  國民黨新生代黃健豪與羅廷瑋,初生之犢不畏虎,敢說敢幹,無所畏懼,大膽創新,勇於創新,果然是「好苗子」。  (記者徐義雄)

Read More

<社論>國民黨應將兩岸關係帶回健全正常軌道!

國民黨改革委員會兩岸論述小組的建議報告,仍須經黨主席江啟臣徵詢黨代表及各方意見後,才會做最後定案。(取自國民黨網站) 國民黨改革委員會六月中旬提出兩岸關係新論述的建議報告,提出「堅持中華民國主權、保障自由民主人權、維護台灣安全優先及創造雙贏共享繁榮」四大支柱,希望在接連敗選後,能提出足以讓人耳目一新的兩岸新論述,讓兩岸關係能重新回到和平交流的正軌,不再讓民進黨有繼續操作仇視中國大陸的空間。  只不過,這個草案才推出,立即引發各方討論,特別是黨內幾位前主席的意見,更讓外界誤以為國民黨陷入路線之爭。前總統馬英九、前主席連戰及洪秀柱分別呼籲黨中央應堅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既定立場,也重申兩岸共識的重要性,期許國民黨能繼續扮演穩定台海和平的中道力量,無須因敗選而自我否定。  草案只是兩岸論述小組的建議報告,仍須經黨主席江啟臣徵詢黨代表及各方意見後,才會做最後定案。或許因為國民黨內部還在針對兩岸關係進行檢討,才讓外界質疑產生意見分歧。  改委會提出的建議報告正面描述「九二共識」對兩岸關係的巨大貢獻,也認為國民黨依循中華民國憲法之兩岸定位提出的兩岸路線,遠比民進黨口惠實不至的台獨立場更能捍衛國家主權及維護台灣利益。其次,鑑於兩岸關係的變化及最新民意,新論述也提出「沒有中華民國、就沒有兩岸共識」的強硬說詞,雖據傳中共相當不滿,卻能讓國人看到國民黨的堅持與改變。  事實上,新兩岸論述建議報告並未明言要放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只是希望提出四大支柱,作為台灣爭取兩岸接觸的保護閘,也等於向中共當局表明和平、對等交流的底線。雖然有人誤認為新論述是某種程度地靠攏蔡英文的說法,卻忘記這早就是國民黨多年以來的基本原則,只是執行上出現許多為人詬病的紛擾,才讓民進黨有抹紅汙衊的機會。對此,報告書也建議黨中央,應儘快制訂「黨公職兩岸交流行為準則」,進而徹底「杜絕不正當的利益交換,也保障合法合理合情的兩岸交流」。  不可否認,改委會裡也有呼籲國民黨應拋棄「九二共識」、另闢蹊徑的聲音,認為不該為了被汙名化的兩岸共識而放棄年輕選票。他們也認為,其實是民進黨靠向中華民國及國民黨,因此不該虛耗在爭論「九二共識」的存廢,而是強化國民黨對兩岸未來走向的論述能力,所以希望國民黨共同思考,該如何解決該共識現在所面臨的困難及挑戰。  另外,中共也必須為兩岸僵局負起部分責任,應改採「求同存異、互信雙贏」的新思維,放棄「併吞中華民國」的「兩岸統一」窠臼,尤其不該否定國民黨「各表」的操作空間,否則就等於把所有台灣人民推向對立面。  此次國民黨內的兩岸論述紛擾,不應被視為路線之辯,反倒可當成回應當前最新民意及兩岸情勢變化進行調整的機會。國民黨過去一直被批評對中共過於軟弱,往往為了顧及兩岸和平穩定而放棄指責中共非理性行為的堅持,尤其未能有效、積極宣傳闡述「一中各表」的精髓及其特殊意涵,導致「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民意支持度急速下滑,反成了國民黨敗選主因。  長期以來國民黨的基本立場是捍衛中華民國、維護台灣利益、堅守民主價值、主張台灣優先,卻被抹紅為「舔共集團」。在蔡英文政府無心也無能打破兩岸對抗的情況下,國民黨必須儘速導正台灣社會敵視對岸的扭曲心態,將兩岸關係帶向健全往來的正常軌道。這才是國民黨的應有作為以及其兩岸新論述該有的基本方向。

Read More

<社論>小明與陸生仍禁止來台,豈非政治考量?

台灣滯陸孩童父母自救會日前到疾管署門口陳情,陸配郭媽媽落淚下跪,希望政府能早日開放他們的子女返台。(中央社) 儘管台灣邊境禁令開始鬆綁,但陸配子女和大陸來台就學的學生始終被排除在外;無論商務人士、境外生和轉機客,來自中國大陸的人士也都被排除在外。這種作法既沒有客觀標準,對陸配子女更缺乏人道精神,完全是政治考量,對台灣的防疫表現顯然是弊多於利,得不償失。  中國大陸最早爆發疫情,因此早期封鎖大陸居民來台,當然有相當程度的正當性與合理性。現在雖然北京確診病例又持續增加,採取「控封不控城」措施,但北京之外的大陸許多地方疫情已算基本穩定。在這樣的狀況下,二十九日起外籍人士有居留證者、十一個低風險國家地區(包含港澳)學生皆可開放來台,台灣民眾的港澳配偶與子女持居留證者也可入境台灣,但仍然全面不准中國大陸民眾來台,自然就沒有什麼道理,對陸配子女跟陸生也不公平。  事實上,陸委會原先在二月十一日二時宣布,「基於家庭團聚及人道考量」,從十二日零時起,開放持「社會考量專案長期居留證」或「長期探親證」之國人或陸配子女入境,須居家檢疫十四天;五個小時後,陸委會又宣布國人或陸配子女不再一律准許入境,必須符合「未成年」且「在中國大陸親人無能力照顧」,才能申請專案審查回台;當天深夜,陸委會再發布新聞稿,又增加「父母皆在台灣」條件;十二日下午一點,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未來陸配子女若無中華民國國籍,一律暫緩來台。  這段過程充分顯現,陸委會不是不了解,不讓陸配子女來台,是不符合「家庭團聚及人道考量」,縱使後面加上「未成年」、「在中國大陸親人無能力照顧」及「父母皆在台灣」三條件,至少也證明,陸委會當時認為,開放陸配子女確實有其必要,最多只需要有所限制;其所以在二十四小時內政策大翻轉,基本上是因為網民反彈;問題是,網民顧慮的狀況已經有所改變,不准陸配子女來台的政策何以一成不變?難道現在就不需要考慮人道了嗎?  值得商榷的是,台灣始終不准陸配子女入境的理由是「大陸疫情仍然嚴峻」,但具有中華民國國籍的陸配子女就可以,這表示疫情嚴不嚴峻根本不重要,凡是「中國籍」的人,不管居住哪裡,疫情輕重如何,都不能入境,試問,這樣的理由有什麼科學依據?按什麼標準?  以歐盟為例,是依據各國疫情是否比歐盟嚴重來決定開放名單,基準是歐盟過去十四天平均新增感染率。目前歐盟每十萬人有十六個新增病例,相較之下,美國為一百零七人、巴西一百九十人、俄國八十人,都遠高於歐盟基準,所以歐盟禁止這三國旅客入境,對大陸則可能開放。  更重要的是,美國和巴西是全球確診人數最多的前兩名,俄國排名第三,來自這些國家的旅客,對台灣的威脅顯然很大,但他們都可以在台轉機,也因此會接觸到台灣民眾;反而是疫情遠較這些國家輕微的大陸居民,卻被排除在外,這難道不是雙重標準?  陸生亦復如此,疫情指揮中心宣布逐步開放來自低風險地區的境外生返台就讀,大陸的七千六百名學生依舊不得其門而入,理由或許是比照對陸配子女的標準,但大陸多個地區已經連續多日沒有新增病例,為什麼不能區別對待?境外生權益小組就建議政府也按大陸不同省分評估疫情風險,政府為何不能採納?何況現在其他國家的外籍生和商務人士,只要篩檢陰性加上隔離,確認沒有感染之虞,就可以入境,為什麼「小明」和陸生不能比照辦理?這不是政治考量是什麼?

Read More

〈 府城廣角鏡 〉台灣面臨的壓力將會越來越大

 美國軍艦在太平洋海域進行操演。 (路透,資料照片) ■汪誕平  在美國軍機飛過台灣上空之後,中共軍機近日密集進入台灣西南空域,這固然顯示雙方加強較勁,也證明台海局勢確實越來越緊張。縱使短期內兩岸還不致發生軍事衝突,但台灣面臨的壓力勢必越來越大。  隨著中美關係持續緊張,兩岸關係不斷惡化,美國軍機近日頻頻出現台灣周遭。今年一月底,一架美軍B─52轟炸機從關島基地起飛,以飛彈攻擊航線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二月中旬,一架MC─130和兩架B─52分別在台灣兩邊飛行;四月十日,一架RC─135U電子偵察機,由東向西,經巴士海峽飛向大陸沿海;五月四日,兩架B─1B戰略轟炸機飛經台灣東北海域。  本月九日,一架美軍C─40A運輸機從沖繩那霸起飛,直接飛進基隆上空,沿著台灣西岸飛行,最後從台南外海離開台灣,向南海前進,不僅是一九七九年美軍撤離台灣後首見,還傳出曾在台灣降落五分鐘。這些動作,固然是要展現美軍在關鍵地區維持戰略威懾的決心,當然也有為台灣撐腰助陣的意味。  然而,共軍軍機的不定期繞台巡航,並沒有因為美國軍機的出現而減少,次數反而更加,也更有針對性。從六月以來,共機已經六次進入台灣周遭空域,而且從十六日起連續四天進入台灣西南空域,這是以往從未出現過的局面;同時,共機飛過海峽中線的次數,也越來越頻繁。這顯然表示,不管美國軍機是否出現,共機飛越台海中線,進行「常態化巡航」,已經是無法攔阻的趨勢;而且美國介入越深,大陸的反制就會越烈,一旦發生衝突,不只是防空識別區,就算是台灣領空,共機都有可能進入。試想,屆時台灣的軍機要不要攔阻?會不會出現擦槍走火的意外?  面對這樣的狀況,台灣的空防當然承受很大的壓力,不但飛行員的體力負荷加重,飛機的維修也倍增負擔。長久下來,台灣空軍必然疲於奔命。同樣的,美國軍機若要跟共機較勁,除了派遣航空母艦巡弋台海之外,無論從日本或關島的美軍基地起飛,都要長途跋涉,占有地緣優勢的共軍,大可以逸待勞。換言之,縱使整體軍力中美仍有相當差距,但美國軍機目前已經無法嚇阻共機。  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台灣理當積極修好與大陸的關係,降低戰爭的風險;不幸的是,民進黨政府仍舊高度寄望,中美對抗會使美國更加支持台灣,並且深信在美國的保護下,台灣的安全將可確保無虞。表面看來,中美角力對台灣似乎有利。去年以來的中美貿易戰,台灣拜轉單效應和台商回流之賜,成為全球極少數獲利的贏家;儘管兩岸關係從「冷和平」轉向「冷對抗」,貿易也仍然持續成長,這好像意味台灣即使對大陸採取強硬態度,也不會有太多負面影響。  不過,冷靜思考,兩岸關係之所以沒有惡化到不可收拾,並不是因為中國大陸畏懼美國,不敢對台動武,更不是大陸對台灣投鼠忌器;而是在現階段裡,大陸最優先的事,主要是儘速控制疫情,恢復經濟成長,以及妥善應對中美對抗衍生的種種問題;台灣既沒有需要迫切處理的必要,只要不出亂子,大陸就不會急著動手解決。儘管如此,大陸也不會一味姑息,永遠容忍,因為事關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大陸絕不能放任台灣獨立,所以當台灣越來越走向「實質台獨」的時候,縱然還不到「法理台獨」的地步,大陸也會採取斷然措施處置,縱然美國介入,大陸也不會退縮。  更重要的是,在美國人的眼中,大陸固然是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但雙方還有許多合作的議題及互利的空間,而台灣只是美國的籌碼,並沒有太多利用價值,所以只要條件划算,美國隨時都可能犧牲台灣。川普把大陸看成桌子而把台灣視為筆尖,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從這個角度看,美國現在為台灣撐腰,派出軍機不時巡弋台灣,既不足以嚇阻共軍,反而更刺激大陸練兵備戰的行動;不但無助於台海緊張局勢的緩解,反而增添大陸儘速解決台灣問題的決心,對台灣自然是短多長空, 弊多於利,這樣淺顯易懂的道理,民進黨政府難道還不明白嗎?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本文為大華網路報授權刊登)

Read More

〈 府城廣角鏡 〉兩岸關係將影響台灣全球競爭力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於六月十六日發布「二0二0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台灣在六十三個受評比國家中排名第十一名,較去年大幅進步五名。(中央社) ■李沃牆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於六月十六日發布「二0二0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台灣在六十三個受評比國家中排名第十一名,較去年大幅進步五名;且在亞洲鄰國中,優於第二十名的中國大陸、第二十三名的南韓及三十四名的日本;僅次於排名第一的新加坡及第五名香港,為二0一六年以來最佳表現。台灣競爭力排名上升固然可喜可賀,但「經濟表現」衰退及「人才外流」依然相當嚴重;而兩岸關係日趨敗壞,將影響台灣未來的全球競爭力。  進一步言之,此次IMD排名中,台灣在「國內經濟」大幅進步十五名至第十名,主因固定資本形成毛額占GDP比大幅改善,及實質GDP與人均GDP成長排名提升。台灣在前兩年排名輸給中國大陸,今年超前應是中國大陸近年受美中貿易戰影響,所以不能得意忘形。  值得注意的是,首先,台灣的平均經濟成長率幾乎每十年下降百分之二,近年來都遊走在「保一」與「保二」邊緣,並已進入「高收入陷阱」,經濟停滯不前及薪資成長遲緩、少子化及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峻。尤有進者,近幾年貧富差距、財富分配不均現象並無改善,人民的幸福感亦未見提升。不可諱言,近兩年與亞洲四小龍經濟成長相較,台灣因獲轉單效應及台商回流效應,經濟表現相對穩健;但人均所得卻一直未顯著成長,遠低於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香港及南韓。此外,台灣主要成長動能來自外貿,但目前的FTA(自由貿易協議)覆蓋率僅百分之九點六九,對國際貿易競爭力極為不利。  台灣在去年的失業率為百分之三點七三,相較其他國家偏高,排名由十三名掉到第十八名。尤其是二十至二十九歲的青年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中央社,資料照片) 其次,台灣在去年的失業率為百分之三點七三,相較其他國家偏高,排名由十三名掉到第十八名。尤其是二十至二十九歲的青年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高學歷高失業率情況未見改善,政府宜速謀對策。  第三,眾所週知,台灣出口對大陸仰賴甚大;但蔡政府上任後,「親美遠中(中國大陸)」極其明顯。但令人憂心的是,美國長久以來一直視台灣為美中博奕的一顆棋子。近日,美國前國安顧問波頓新書《事發之室:白宮回憶錄》,明白的揭露中美雙方利益交換的內幕。他並認為「只要川普還是總統,台灣很可能就在背棄清單中名列前茅」。其實,英國的《經濟學人》也早在二0一八年的一期封面中以「台灣再度成為中美衝突熱點」為標題指出,美台關係將影響兩岸關係變化;一旦台海之間無法維持和平,台灣即會被視為不穩定地區,最終可能導致經濟成長及全球競爭力大幅衰退。  持平而論,台灣要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重要的區域經濟整合,中國大陸絕對是重要關鍵。因為CPTPP由日本主導,而日本與中國大陸,南韓可能很快簽署中日韓貿易協議,經貿關係將更為緊密;RCEP主要中國大陸主導。所以,台灣除了貿易政策調整,還需要相關的產業政策及兩岸關係的提升。坦然言,兩岸的ECFA、服貿及貨貿協議均有助於台灣加入CPTPP或RCEP打下堅石基礎;但目前服貿及貨貿早已胎死腹中,ECFA是否持續,仍是未定之天。  綜合而言,台灣今年的整體競爭力排名上雖然表現不錯,但未來將因人口結構改變、長期低薪及低成長困境,還有未能廣泛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及兩岸政經關係的不確定性而影響,不容小覷。 (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