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講》返母校屏大講座有感:回首來時路無限感念與追憶

黃炎東 我出生於台灣最南端的屏東恆春半島海角七號旁的車城海口小漁村,這裡依山傍水,風景綺麗迷人無比,每年來自國內外到此出遊人士多得難以數計。我的先祖本是世居恆春仁壽里、網沙及猫仔坑等地區,後遷至車城海口村小漁港定居,小學我就讀車城國民小學,初中(國中)念恆春中學(當時恆中之高中部及初中部合一),民國五十三年八月初中畢業後,我是那一屆唯一考入省立屏東師範學校(現國立屏東大學)就讀者,當年能考取師範學校在我們偏鄉地區可是一件很重大的新聞,很多鄉親皆會予以熱烈祝賀一番。 在故鄉恆春大平國民小學任教三年後,我又考入輔仁大學深造。輔大是一所天主教會所設立的現代化學府,校風開放國際化很濃厚的大學,國內外一流師資及優質校園環境陶治下,我在屏師(屏大)早已打下的文武合一,術德兼備的師範良好基礎教育。 在輔大接受了四年追求真善美聖為教育指標的洗禮後,我又於民國六十三年八月以優異成績考入台大法學院三民主義研究所(現國家發展研究所)第一屆就讀(所應考的科目尤其是國文、英文及法學等科目皆是名列前茅),當年台大法學院三民主義研究所第一屆直屬校長,後改隸法學院,所長先由閻振興校長兼任,改隸法學院後三民主義研究所所長由前教育部次長、後任台大法學院長、教務長姚淇清博士兼任,所裡開課的教授約分為三種,一是專任教授,二是兼任教授,三是每學期邀請至本所作專題講座的校內外教授,或是在政界、經濟企業、司法、教育文化等專業頂尖卓越的專家學者等,也往往會被聘請至三民主義研究所授課,因而所裡不但擁有一流師資,且考入之研究生也是很優秀(考入很難,畢業也不容易),且畢業學生出路也很好。 我在台大念首屆三研所時代,不但是所班代表,也是台大研究生協會副理事長,在學業及學生活動中我可是樣樣要兼顧。畢業後校方本是希望我能留在所裡擔任專任教職並兼行政工作,有鑑於當時執政當局屬意我前往革命實踐研究院(陽明山莊)工作,從事訓練國家各種高級人才,以蔚為國用。 在上面中央大力厚植之下,之後台大及警大的教職工作也只能以兼任方式進行了;而當我又要入博士班深造時,因當時台大三研所只有設立碩士班,因而於一九七八年考入當年全國唯一設立三研所博士班的中國文化大學就讀,歷經了七年多的刻苦攻讀,终於民國七十三年拿到法學博士學位。 其時母校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無論是師資皆是在各學術領域之頂尖卓越權威學者,而研究生之素質也有很優質的水準,因而我在文大取得法學博士學位後,旋榮獲台大校長孫震博士、院長姚淇清博士、所長賀凌虛教授、恩師秦孝儀教授、周道濟教授等大力培植下,於一九八五年就在台大三研所博碩班及大學部開授法政專題課程,我在台大歷經了三十多年的求學及教學研究黃金歲月。 在教學與研究階段,曾先後前往美國德州大學奥斯汀分校政治系及日本東京大學(裁判員制度研究)擔任客座學者,因而歷練累積了我之後所以能在警大、崇右影藝大學、國立台北商業大學、國立東華大學等學府,及獲聘為大型優質幸福企業集團及全國性商業聯合總會顧問等職埸及公益志業,於從事各種工作上,皆能鍛鍊出堅毅全力以赴完成各階段任務之優質能量。 尤其在學術的生涯上,我在母校屏東師範學校(現國立屏東大學)畢業逾半世紀後,又能承蒙母校屏大厚植再回校任教,並於今(一一一)年三月十九日上午十一時舉行校友總會理監事聯席會議中,由校長古源光博士與校友總會理事長張平沼博士兩位母校最為大家所尊崇的師長共同頒授我母校國立屏東大學大武山講座教授聘書。 在我人生學術生涯中最感到無比光榮歷史性的此刻,我深深的體會到我當年選擇就讀屏師(屏大),且在歷經多少次的職場轉換工作跑道,即使工作有多忙,大環境有多麽艱難困頓,但我一路走來始终如一的從沒有離開過我這一輩子最為鍾愛的教學研究的工作,以教育翻轉人生,以教育英才奉獻國家社會為終身志業之堅定信念與實踐之毅力與恆心,也令我在內心深處,總是永遠感恩所有培植過我的母校師長,我所服務的公私機構的長官們,於我厚植之鴻恩大德,真是山高水長,永銘心中,終身難忘矣! (作者歷任台大教授,警大教授,崇右影藝大學,大學講座教授)

Read MoreRead More

<開講>台灣新願景:透過交流促進兩岸和平穩定發展

黃炎東 日前台灣新願景論壇協會,在台北市南京東路(知道了會議廳)舉行第二屆第四次理監事暨顧問聯席會議。本次活動由理事長吳敦義前副總統主席主持,出席的貴賓有副理長吳清基前教育部長總校長、前立委張平沼總裁博士、林中森董事長、劉盛良總會長、陳兩傳董事長、鄭錦洲董事長、譚量吉董事長、周繼祥秘書長等卅二位幹事同仁踴躍出席。 吳理事長在致詞中特別向所有出席人士多年來全力以赴同心協力推動會務,績效卓著,貢獻良多,表達衷心的謝忱,今後更希望所有會員能秉持成立之宗旨,透過辦理文化學術活水營等活動,培植青年幹部以蔚為國用,並透過文化交流等活動推動促進兩岸和平穩定之發展,營造兩岸良性交流,共創兩岸人民及世界人類之幸福生活。 大會中張平沼總裁特贈其最新大作《驚濤駭浪30年—張平沼的兩岸交流回顧》予吳前副總统賢伉麗,以表達他對吳前副總统崇高之敬意。張平沼總裁甫出版問世的巨著論述內容精闢生動寫實,對促進兩岸經貿和平良性交流貢獻至為厥偉,深獲吳前副總统及出席人士大為稱許,更加增添本次盛會温馨熱络無比的氛圍。 (作者黃炎東博士歷任台大教授、中央警察大學教授、崇右影藝大學副校長)

Read MoreRead More

<開講>有優質的教育才是培植一流國家人才之不二法門

林碧楨老師(右三)、林碧楨老師之長女(右一)、黃炎東講座教授(右四)、林玉葉老師(右二)。(作者提供) 黃炎東 日前我與內人玉葉一起特前往台北市景美拜訪恩師林碧楨老師,林老師學養頂尖卓越,自台灣師範大學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奉派至當時花蓮師範學校任教,當年能考入師範學校就讀可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林老師在花師任教時,她們的校長是李昇先生(按李昇先生的公子李安先生即是享譽國際的知名導演),在李校長卓越的帶領及林老師等導師們共同努力下,確實培育了很多優秀的教師人才,分佈於各處為培植國家人才做了很大的貢獻。 所謂教育乃是百年樹人的神聖志業,從我與內人能有機會向林老師當面請益,所論述的內容更可得到有力的印證。 李安導演的父親李昇校長。(作者提供) 林老師府上皆是很頂尖卓越且對國家教育工作貢獻至為厥偉的教育家,按林老師的先生趙金祁博士,歷任師大教授、國立中山大學校長、教育部政務次長;林老師的公子趙涵捷博士,曾任國立宜蘭大學校長,現任國立東華大學校長,他們皆能長年獻身教育神聖志業,春風化雨,為國培育優秀人才以蔚為國,實踐了良師興國的崇高理想,真是功德無量。 林老師不但國學底子深厚,而且也精外國語文,在聚會中偶爾談到當年她們求學階段,她的日文造詣可是精通流利無比,令我深深的感受到當年師範教育是德智體群樣樣精到,而我與內人有機會親自向林老師當面請益,深感榮幸之至。 (本文作者黃炎東歷任台大、警大教授、崇右影藝大學副校長,現為大學講座教授)

Read MoreRead More

<開講>麟洛國小百年校慶,滿滿的祝福

黃炎東 4月2日上午8時30分,我與內人玉葉陪同我就讀車城國民小學時代的導師劉祿德校長,以及師母出席麟洛國民小學百年校慶,劉祿德校長並由屏東縣潘縣長及吳進源校長頒授百年校慶傑出校友。 本次麟洛國小百年校慶由校長吳進源主持,麟洛國民小學曾榮獲世界網球冠軍,為台灣爭光。恩師劉祿德校長於1945年畢業於麟洛國小,今日出席的貴賓有屏東縣長潘孟安、周春米立委、鍾佳濱立委服務團隊、邱志偉立委、屏東縣政府教育處江國樑處長、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陳麗萍處長、麟洛國小傑出校友劉祿德校長、楊麗川將軍、縣議員李世淦、縣議員王景山、縣議員宋麗華、麟洛鄉長鍾慶平,本次大會百年校慶籌備主委黃啓仁及各界人士皆踴躍出席本次盛大活動。 本次我與內人回故鄉屏東清明掃墓,有幸應我輔仁大學及屏東大學的傑出校友的邀請出席本次活動甚具意義,而人生一切講究的也是緣,在今日出席的貴賓中我遇到多位在政界、教育學術文化界、民意代表、企業及媒體界人士們皆是當今故鄉屏東出身的各界精英俊彥一時之選人士,大家一起來慶祝麟洛國小百年校慶生日快樂。 吳進源校長是我屏大(屏師)、輔仁大學的兩度同學,邱志偉立委是我任教於台大社科院國發所教過的學生,(我在台大國發所<前身為台大法學院三研所>及中央警察大學開授法政專題課程有三十多年,教授過的學生分布於國內外,從事中央或地方政務、司法、警政、消防、海巡、移民、獄政、國安等部門工作,且皆有傑出的表現,至今仍有保持很好的聯繫,師生情誼深深,殊值珍貴),他今日看到我就向我說,當年他在台大修我的法政課程,甚是想念在台大研究所的生涯,那椰林大道、傅鐘聲中、醉月湖畔、卓越研究中心、鹿鳴堂等台大校園之各角落皆有留下,我們一起走過的痕跡,今日師生又能於此重相逢,真是太喜悦了,他也是今日麟洛國民小學傑出校友的得獎者。 在今日活動中也遇到多年不見的老朋友,現任六堆客家風雲雜誌社鍾振斌社長,他的文筆一流,多年來從事客家文化的闡述不遺其力,貢獻卓著,建樹良多。 從這次吳進源校長所主辦的校慶盛典,也使我深深的感受到,麟洛國民小學創校百年來,的確為國家社會培植了很多傑出人才,並分布於國內外各行各業,且皆有很卓著的貢獻。尤其自吳校長主持校務以來,在既有的良好基礎上勵精圖治,辦學績效卓著,特別是他對客家文化教育之推展更是全力以赴,深耕客家文化的精神與成就,普遍客家族群高度的肯定與稱讚,從今日出席這次盛會的各級長官貴賓們的致詞中,皆一致的肯定吳校長主持的校務推展,卓著績效更可加以印證,殊值敬佩。 (作者黃炎東博士歷任台大、警大法學教授、崇右影藝科大副校長,世界客家雜誌社榮譽社長)

Read MoreRead More

〈府城廣角鏡〉大學全人教育的核心理念與時代價值(下)

黃炎東 還有,美國師承英國優質的民主,自由教育和進取的精神,以民族熔爐的包容性廣納全球第一流的人才,並以杜威的全人教育(博雅教育)和福祿貝爾強調的愛與榜樣的教育理念,為歷史只有兩百多年的美國開創空前的盛世。又如日本特別強調道德教育及法國也強調民主、科學、道德的全人教育(博雅教育),都是因此而躍居為全球強國之一。 我在課堂上特別強調以色列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曾經亡國兩千年,最後卻奇蹟般的復國建國,並且三次打敗中東強國,這都是因為以色列特別強調教育。他們以開放自由的環境,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並勇於挑戰真理,二十年內誕生了十位諾貝爾獎得主,這一切也是因為他們採用全人教育(博雅教育)的原因。 「全人教育」也特別強調要注重親子關係、家庭關係、人際關係、專業知識和職業道德以及全球發展和國家競爭力,同時要整合民族精神與科技,並重視道德的提升,教育學生端正品格,導正社會風氣,以增加國家的力量。 在資訊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只憑一個人的聰明才智是不能夠成就大事的,切莫恃才傲物,而是要重群己關係,所以個人的品德就更顯重要,擁有真誠的心才能夠感動別人,旁人自然會來幫助你,也要有成功不必在我的精神。古聖先賢說:「君子不器」,又說:「士不可不弘毅」。「全人教育」不是一成不變,不能夠死板,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回顧和檢視自己人生計畫是否需要修正。 譬如: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非裔女性國務卿康朵麗莎‧「康迪」‧萊斯(Condoleezza “Condi” Rice),她原來是以音樂為她一生發展的志向,後來受挫便轉向政治發展,這就是有彈性,也是「君子不器」所說的。你不能只有一種專業技能,要能夠有彈性的去適應社會,最好是有兩種專業,若有三種專長那是最好。萊斯在面對挫折後,還是能夠堅持自己的方向,「士不可不弘毅」也正是這樣的意思。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我們都是社會的中堅份子,受教育不僅是為了個人的榮華富貴功名利祿,除了修身齊家,更要能夠治國,並且提升因應全球化世界潮流趨勢高品質之職能,此乃孔子所說:「士不可不弘毅」。 因此,「全人教育」的真正目的在於增益因應全球化政經社會變遷,及知識經濟來臨大時代的專業知能,強化大學生畢業即能就業的頂尖卓越競爭力;也就是說,「全人教育」這一學門乃是教導大學生如何追尋人生的夢想,從認識自我、了解生命的真諦,做好生涯規劃,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強化個人的逆境智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形塑優質的家庭與職業倫理,以落實德智體群真善美的教育理想境界。 「全人教育」提升國民的生活優雅品質,建立美好家庭,增進社會和諧群己關係,開拓人生視野,終身學習以適應地球村急劇變遷的國家社會之多元文化環境,實現自我理想,培養職場專業技能,建立家庭開創事業,施展所學所能,以奉獻國家社會所必須建構的基本修持與正確的價值觀。 這些正是當今無論是就讀任何科系的大學生,在其修習「全人教育」中之核心理念,與重中之重的最大課題之所在。 (作者為大學講座教授,歷任台大、警大法學教授,崇右影藝科大副校長)

Read MoreRead More

〈府城廣角鏡〉 大學全人教育的核心理念與時代價值(上)

黃炎東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神聖志業,也是立國興國的重大要務,有了優質的教育,才能造就一流的人才,為國家社會做出最好的奉獻。 在漫長的教育生涯中,在大學教授「全人教育」課程實令我印象深刻,上課的學生學養俱佳,富於探討專業學術真理的熱忱,且因為大部份學生也具有實際的社會工作經驗和相當的人生歷練,所以成熟懂事、念書努力、態度認真、尊重師長、樂群互勉是他們的特徵,他們願意重回學校念書追求知識,這正是「全人教育」所強調的終身學習。 在大學所講述的不僅是學習的方法和內容,也是跨領域的科技整合,包括德智體群美的品格教育,是理論和實務並重的,旨在培養學生的專業職能競爭力,以及增加在全球化潮流趨勢下學生的總合競爭力,期盼學生能充份發揮品格及智慧的能力奉獻國家社會,以海洋立國、海洋興國為己任,實踐知識與品格並重的全人教育。 我們師生共聚一堂,以「終身學習、終身運動、終身反省、終身追求學習新知」的「全人教育」理念為主軸,以此教育英才、蔚為國用,實為吾畢生之志業。我採用論述研討和腦力激盪的模式,由老師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再由學生分組討論並以「全人教育」擇題發表報告,在此自由討論充份思考溝通的氛圍下,許多同學也因此受惠良多。衷心期待學生在當今社會及全球迅速變化的環境中,能將「全人教育」運用在更高層次的研究,並於職涯生活中能夠達成全人教育中所述的群己和諧。 「全人教育」也是一種生活態度—保持彈性,時時更新,終身學習,終身追求新知識,也常懷感恩之心,感謝生命中經歷的一切,知恩圖報,無愧於心。「全人教育」讓我們活出有厚度的人生。 「全人教育」是引述中西學術理論並集成東西方教育思想大家之精粹如:康德、米勒、亞里斯多德、杜威、孔子、羅家倫、嚴復等所論述的思想內涵及案例而成。也是多年來所研究的實際案例及實踐篤行之,並融會貫通古今中外的教育學者和現代的思想家之核心思想及重要案例論述。 「全人教育」不僅要發揮個人尚未開發的潛能,更要注意執行實踐的力量,也要做愛人的榜樣,要有慈悲為懷的心情,也要同時具有全球觀和注重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世界潮流趨勢,並培養專業的技能和跨領域的科際整合,以終身學習、自我學習、增進自我專業能力以及提高自己造福人類的能力。尤其要記得西方的哲學家及教育家柏拉圖曾說:「教育的力量就是國力的展現」,環顧古今中外世界大國的興起皆與此有關。 德國在一八六0年代僅是一個二等弱國,鐵血宰相俾斯麥上台後,首開國民義務教育之風,頃全國之力發展教育、哲學、科學,終於在一八七一年成為大國,於普法戰爭中一舉打敗法國,並取而代之成為歐洲的第一強國。 在當時,德國知名的哲學家及教育家康德強調教育的目的在於道德教育的養成,他的絕對準時和一絲不苟的行事作風,形塑了現代德國人的個性,德國能成為今日的強國,康德功不可沒,這也就正是「全人教育」的精神所在。 (作者為大學講座教授,歷任台大、警大法學教授,崇右影藝大學副校長)

Read MoreRead More

<開講>讀簡太郎新作有感:一流文章與真誠見證

黃炎東 我的故鄉屏東縣出身的傑出鄉長,前行政務委員、行政院前秘書長簡太郎兄長,最近出版了一本《雪泥鴻爪》大作,我花了兩天之夜間夜深人静之際詳細拜讀一番,內容豐富,見解精闢,描述其一生努力為國家為鄉親們努力打拚的心路歷程,績效卓著,貢獻良多,殊值敬佩。 太郎長官大哥終身服務公職,全力以赴努力打拚,皆有傑出表現,做什麼就像什麼,終身為民服務的志業不斷,因而人緣甚佳,他這一本甫出版問世之大作乃是最佳之寫實,我讀了受惠良多。 因疫情關係我以電話向其恭賀一番,向他請益書中有關論述情節,沒想一談就是將近深夜,誠如古聖先賢所言「讀其文章知其人」,而典論論文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真是有其真理之所在。 (本文作者黃炎東博士,現為大學講座教授,歷任台大、警大法學教授,崇右影藝大學副校長) (以上文章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Read More

〈 觀策站 〉被民進黨情感勒索的台灣人民

汪志雄 台灣人民,現在就好像是被執政黨情感勒索的可憐人質,像極了韓劇「雖然是神經病但沒關係」裡面的角色。 情感勒索通常涉及了擁有親密關係的兩個人(如父母和子女、配偶、兄弟姐妹或兩個親密的朋友)。勒索的一方,往往利用特殊的懇求和情感敲詐來得到他們在家庭系統中所要達到的目的和自我需求。 情感敲詐者在他們的人際關係中使用恐懼,責任和罪惡感,確保他人感到害怕或責任感使然,不得不屈服於他們的要求。如果他們拒絕,就會被罪惡感淹沒。臨床上稱此為「情感迷霧(FOG)」,即「Fear,Obligation、Guilt」三個字母的縮寫。 勒索者知道親密的家人或朋友因著愛,或者因著需要被認同,或者因為害怕失去,因此藉著情感威脅,使對方必須通過讓步妥協來迎合他們。 一個人想要感到被愛、安全、有價值、讚賞、支持與需要等,這並沒有錯。然而情感勒索者以強迫控制的方法,在完全不考慮對方的需求與反應的情況之下,往往造成被勒索者內心隱藏、深沉且壓抑的傷害。 在情感迷霧的壓力下,一個人可能成為一種人質,被迫在對另一人的崩潰負責的威脅的壓力下採取行動。人們可能會陷入一種模式,讓勒索者控制自己的決定和行為,而在這種情感迷霧中失去了理性的思考,進而迷失了自我。 民進黨最擅長的就是訴諸悲情、恐懼、仇恨,綁架勒索台灣人民血濃於水的鄉土之情。不幸的是,也正是因為在這種愛台的「恐懼、責任、罪惡感」的迷霧之下,許多人喪失了理智,而自甘於被民進黨「愛台仇中」的廉價情感所勒索。這些人對中國充滿了莫名的恐懼,認定抗中是每一個台灣人的責任,不這麼做的都要背負違背台灣價值的罪惡感。因此在這種扭曲病態的愛台情結底下,支持民進黨已經不是一種政黨選擇,而是一個神聖信仰。 當然這其中最大的不同是,一般的情感勒索者本身也都經歷心靈創傷,所以情緒勒索對他們而言是一種自然的防衛機制。而民進黨對台灣人民的情感勒索,卻是出於滿滿的虛假、貪念、與壞心眼而刻意設計出來的惡意敲詐與感情欺騙,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掏空台灣,占為己用。 最可憐的就是那些長期被民進黨情感勒索的台灣人民,最後夢醒時分才發現原來所有的美麗承諾都是虛情假意,是為了騙取錢財而刻意演出的設計橋段。 所有的心靈創傷,都必須選擇面對而非逃避。我深信不論是個人或是這個國家,惡夢初醒,都會需要經歷一個療傷復原的陣痛期,才能重新出發。怕的就是這樣的陣痛延續的時間太長,造成的傷害太深,最後也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作者為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Read MoreRead More

〈學者觀點〉拜登模糊捍衛 蔡英文以為撿到槍

■丁仁方 蔡英文總統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專訪,證實確有美軍在台協訓國軍。其實,美軍在台的議題傳聞已久,蔡英文此次受訪雖予以證實,但看來並沒有刻意要操作這個議題。 美國持續軍售台灣,在川普政府任期最後達到高峰,台灣購買了這麼多的美式武器裝備,美軍派員到台灣教授武器操作、戰術、戰法,協訓國軍,這也是合理的。蔡英文受訪時承認美軍協訓,但沒有過度延伸,基本上來看,算是低調。 拜登政府在抗中戰略下看待台灣議題,目前有兩個考量:第一,認為台灣武器採購不足、方向錯誤,這顯示台灣自我防衛的決心不夠。第二,認為台灣的後備動員戰力太弱。 換言之,拜登政府希望台灣增加國防支出,提高對美軍購,讓台灣提升防禦能力。但過去美國軍售台灣,被質疑有「清倉」的意味,亦即賣給台灣的武器,並非台灣真正最需要的,例如川普政府時期售台戰車等;現在的拜登政府,是否會賣給台灣需要的地對艦飛彈?這是可觀察的指標。 蔡英文先前接受《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雙月刊邀請撰寫專文,就提及台灣要大量投資在不對稱戰力,包括移動式陸基反艦飛彈,並將於二0二二年成立「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署」。「全民防衛動員署」,指的就是後備動員力的提升,主要還是希望發展出應對的力量,並著眼於嚇阻作用。美國若認真思考要協助台灣,也會投入協助國軍訓練後備戰力。 拜登政府重申美國對台灣承諾「堅若磐石」,拜登本人八月十八日接受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訪問重申美國信守承諾,「若有人要入侵或對北約盟國採取行動,美國會回應,日本、南韓、台灣亦然。」本月廿一日又在CNN節目上對「若中國攻擊台灣,美國是否會捍衛台灣」的問題,兩度回應說「對,我們有此承諾。」 拜登本人這兩次受訪的答覆,已表明了他的本意,口誤的機率很低。雖然美國白宮和國務院也都馬上出面澄清對台政策沒有改變,但這就是美國的兩手策略。 對於美國的兩手策略,相信中國大陸也已了然於胸,但只要美國沒有挑明的大動作,例如依《國防授權法》派美軍部隊駐台或美國軍機軍艦入台、泊港等明顯的軍事動作,大陸官方除了循例口頭回應警告外,是否會有進一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還待進一步觀察。 此外,拜登也並沒有講明要如何捍衛台灣。美軍來台協訓國軍,提升防禦與後備動員力,這和配合美國戰略的「協防」概念又不同,亦即美日同盟的協防概念,不能套用在美台關係上。美中關係在重要關鍵之處,拜登政府仍然會模糊處理,代表拜登政府現階段並不願與中國大陸攤牌。 但是,蔡英文的國慶文告指「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則是幾近攤牌,立場強硬,背後依靠的主要還是美國的支持。只是,被視為外交老手的拜登,上台後的外交表現,美國政界、學界已開始對其國安團隊的能力提出質疑,美國的外交政策走向會對兩岸關係會帶來什麼影響,值得持續關注。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丁仁方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Read More

〈 學者觀點 〉從國防報告看黨政文件解讀

編按:國防部於八月卅一日將《民國111年度預算書》、《五年兵力整建及施政計畫報告》和《110年中共軍力報告書》送抵立法院。各方從兩岸、政黨、預算等角度有不同解讀,甚至批評。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針對國內外公開的黨政文件提出解讀規範,期能從整體架構來掌握真正格局,及其所欲傳達的政治訊息: 國防部為配合年度預算審理,依據《中華民國國防法》第卅一條,提出各項報告書與相關預算文件;但因其中內容受到外界關注,並且遭到指控為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致使此等官方報告獲得極多質疑與負面評議。 其實,全球各國都會在不同時機點,由不同黨政機構推出黨政文件與公開報告,如何解讀才能夠適當理解掌握真實意涵,可遵循下列相關理則規範: 首先,查法源基礎。以此次《中共軍力報告書》為例,係依據《中華民國國防法》第卅一條第二款:「為提升國防預算之審查效率,國防部每年應編撰中共軍力報告書、中華民國五年兵力整建及施政計畫報告,與總預算書併同送交立法院。」因此,其內容與國防預算審查過程,必然具有相當程度關聯性。 其次,是否為完整內容。此次《中共軍力報告書》各項內容,是否為資訊全貌?依據《中華民國國防法》第卅一條第二款:「前二項之報告,得區分為機密及公開兩種版本。」因此,究竟那些受到社會關注並且有所爭議的文字與論述,是否就是完整地表達國防部對此最終判斷與結論,其實還存在值得保留的空間。 第三,預定讀者是誰。是政府與公眾溝通的載體?還是提供專業人士據以分析研究的基礎?或具有預算生殺大權之國會議員?俗語說人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針對不同讀者,文件論述內容與取材方向也不同。 當然,此等文件與報告,誰是實際產製者?有多大的權限?所涉及事項是否獲得充分法律授權?涵蓋面向是遍及全國、特定領域,或是某些部會機關所主管事項,這都必須在閱讀文件前先行理解與掌握。 此外,對於定期或是不定期刊型之系列性報告與文件,必須掌握其與政治活動相互應對運作關係。比方說,與審議年度預算相關的法定文件,就可掌握與理解政治脈動與發展進程,其中,也可能會透過公開某些內容,希望爭取社會大眾支持,反過來增加國會議員審議預算的公眾壓力。 同時,必須注意同時提出的文件與報告,彼此之間相互呼應與支持關係。預算書本身或許僅有冰冷無情數字,但運用其他報告書呼應配合來支持預算需求,這在各國行政機構與國會溝通上,是常見的基本模式。 而且,對於系列性報告與文件,許多學者專家更會拿出歷史考證文件對比技巧,去理解掌握政策推移變化的軌跡。有時還會參證整個政治架構與戰略環境的變化,去辨識特定面向政策發展重要趨勢。所以,解讀文件時,橫向上要注意到同時所提文件內容,在時間縱軸上更要追蹤政策變化過程與幅度。 最後,報告與文件若有意向國際社會發送,自然會在製備文件時,同時編纂重要國際性語言文字版本,而此等語言譯本,也會顯現此等政策宣達投射目標。有些政府文件與報告會加強文字與圖表,更有刻意編寫提供學童閱讀注音版本或Q版報告;甚至還考量黨政系統後續逐次向基層,推動黨政文件學習教育所需教材讀本,此等衍生性資料在解讀時更是重點。 (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撰文,記者趙家麟整理)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