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者觀點 〉以北約相比 美對台戰略轉清晰

王宏仁 美國自阿富汗撤軍,對盟邦的承諾受到質疑,台灣也出現「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的聲音。拜登十八日接受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專訪時強調,美國一向信守承諾,並指台灣若遭侵略,美方會做出回應。拜登的「護台」論立即引起廣泛的關注。 拜登受訪指出「美國對(北約創立條約)第五條做出神聖承諾,若任何人侵略或對我們北約盟友採取行動,美方會做出回應,對日本、南韓和台灣也一樣。」雖然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後來重申「一中」政策、台灣關係法、六項保證與三個公報的方式,強調這仍是美國政策。但顯然的,拜登潛意識裡已將台灣與北約、日、韓一樣,都視為同盟國的一員。 首先,美國對台灣由「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答案已是肯定的。從美國前總統川普開始,對中國大陸、對亞洲、對台灣的政策,早就沒有「戰略模糊」及「戰略耐心」。 其次,若要稱美軍撤出阿富汗,重心就會移往印太,對台灣反而有利?這就沒有邏輯上的關連性。美國二十年前出兵阿富汗,為的是反恐怖主義,而台灣則是「印太戰略」上的一員,國際反恐、印太戰略,美國各有安排,彼此之間並沒有什麼相互的利弊關係。 第三,美國自阿富汗撤軍,川普稱,中國大陸「看見了美國的軟弱」,盟邦似乎也對美信任出現動搖,部分人士擔心中國大陸是否藉此時機測試拜登對台灣議題的底線?其實,這種擔憂也沒必要。西方國家認為美國在阿富汗目的是反恐,但阿富汗已成了美國沉重負擔,中國大陸媒體拿美軍狼狽撤離作文章,但中國大陸自己並沒有高興的本錢。 因為,阿富汗先前已歷經英國、蘇聯侵入,被稱為「帝國墳場」,阿富汗一直被西方強權視為「燙手山芋」。美軍還在阿富汗時,對中國大陸而言,在因應反恐與新疆問題上,本來還具有某種程度的緩衝意義;如今,美軍走人了,對於塔利班政權,以及恐怖主義再起、新疆維穩等疑慮,中國大陸現在必須直接面對。 因此,美軍撤出阿富汗,不必往測試拜登對台灣議題底線的方向來推論,反而是拜登在受訪時,拿台灣與北約相提並論,才對中國大陸更具有警示作用。 最後,美軍自阿富汗撤出,有些觀察評論認為,這是拜登政府的重大外交挑戰?其實,美軍撤出,在道德形象上確實有些衝擊,但弔詭的是,美軍走人,引發助美阿富汗人、乃至於婦女與兒童等人道處境問題,反而凸顯了美國的重要性,彷彿美軍繼續留下來,這些人才有安全、才有希望。 直白的說,美國為反恐出兵阿富汗,為的是自己的國家利益,並不是要為阿富汗重建新制度、新國家,美國國內民意多數仍支持撤軍,很多西方國家也能諒解美國的決定,至於撤離過程與方式,確實在形象上帶來衝擊與批評,但也只是短暫。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王宏仁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學者觀點〉台海安全國際化?美未逾越一中原則

■丁仁方 台海安全議題成了國際政治焦點,或有「台海問題國際化」之說。其實,幕後的推手就是美國,蔡政府加入美國主導的多邊抗中聯盟,成了霸權的扈從,難有選擇的迴旋空間。 台海問題搬上國際,從美日峰會、美韓峰會,到G7外長會議、G7元首高峰會、拜登與北約會談等,台海和平議題被刻意凸顯或載入國際文件。這一系列發展的幕後推手就是美國,亦即把台灣問當成制衡中國大陸的關鍵議題。 拜登上台後,美國印太政策協調官坎貝爾曾說,美國若在台灣問題上「戰略清晰」,恐對美不利。基本上,美國本該朝向「戰略模糊」的方向;但又覺得對中方的壓力不夠,因此,提高台灣戰略重要性,並藉由多邊方式向中方施壓。但有兩個觀察點: 其一,美國不會逾越「一中原則」,也不會走到「戰略清晰」。以美國日前派C-17軍用運輸機載送聯邦參議員來台為例,係以民航航班做申請、過境而非入境的「擦邊球」,操作之細膩,就是不挑戰美中關係臨界的頂線。 其二,從韓國總統文在寅對台海問題發言謹慎,到法國總統馬克宏更挑明說「G7不是抗中俱樂部」、「北約的主要敵人不是中國」。這代表了各個國家、歐盟仍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在聯手抗中的這件事情上,仍存在分歧。 台海安全成為國際政治焦點,蔡政府正面回應並拿來當大內宣;但蔡政府並不去提到台灣為此付了多少代價。例如,萊豬進口、大筆軍購支出之外,還要面對台灣想進世衛大會仍不得其門,對疫苗需求孔急,但美國七十五萬劑疫苗尚不知何時到貨等的無奈等。 至於國民黨,對G7公報首提台海問題,江啟臣的回應是「期盼G7落實對台灣的實質幫助」。其實,這對在野的國民黨拿捏並不容易。一來,國民黨對美國沒有足夠的資訊,二來,若挑起蔡政府甘為美國扈從所要付出的代價、風險,容易被批是在「唱衰台灣」。 台灣被美拉進與日、韓一起的抗中聯盟,已經沒有選擇的迴旋空間,台灣承擔的風險、代價被掩蓋不提,但凡只能看美國的臉色。然而,美國政策又並非穩定,一旦美中競合關係有所改變,台灣恐怕只能獨自承受。 目前,中國大陸把重心放在反制美國主導的多邊抗中聯盟,對台灣問題除了表明立場外,並沒有處理解決的急迫感。台灣現在急需的疫苗問題,在民進黨隨時見縫插針下,大陸沒有太大的切入點;至於大陸軍機、軍艦在附近海域的活動,主要還是在針對美國雷根號航母打擊群。 美中對抗已是結構性框架,拜登指中國大陸對國際安全構成「系統性的挑戰」,中國大陸對美也有長期對抗的準備,美中兩強最後比的還是硬實力。國際社會講究的還是實質利益,美國以民主價值同盟抗中,難以長久,加上美國經濟走下坡,嚴重的赤字與通膨問題浮現,拉長戰線的美中對抗,對美國並不利。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丁仁方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 學者觀點 〉日本疫苗援台的幕後─美國出手

陳俊昇 日本捐贈台灣一二四萬劑AZ疫苗, 四日下午順利抵達台灣。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是日政府運籌疫苗援台的背後影武者,而真正的關鍵則是美國出手。美、日聯手為蔡政府解危,從戰略觀點看,是「印太戰略」的實踐。 日本疫苗援台灣,動作之快,有些出乎意料。從日本的角度觀察,日本的國防、外交主要還是前首相安倍在主導。安倍政府時期與美國川普政府共同提出「印太戰略」,此次運送疫苗援台,正是因為台灣是印太戰略的重要一環,並居於圍堵中國大陸第一島鏈的樞紐位置。 分析日本的外交、國防,目前的首相菅義偉是安倍昔日的幕僚長,現任國防大臣岸信夫是安倍的胞弟,現任外務大臣茂木敏充,也曾是安倍主政時期的經濟產業大臣,日 本駐中國大使垂秀夫也是安倍的親信。換言之,安倍雖卸任,仍在幕後為日本外交、國防下指導棋。 日本這批疫苗本來是要透過世衛的COVAX來分配的,外務省也打算要這麼做,但安倍認為緩不濟急,經與菅義偉協商後,快速促成這批疫苗在極短的時間內運抵台灣。 目前揭露的消息,中間有很多重要人士的折衝。其中,五月廿四日在我駐日代表處的餐敘中,除了安倍前首相的輔佐官薗浦健太郎外,美國駐日代理大使楊舟(Joseph M. Young)也在場。這代表了美國力量的介入。美、日決定聯手後,才告知我駐日代表謝長廷。 現在,除了日本的一百二十四萬劑疫苗外,美國白宮宣布將在六月底釋出八千萬劑疫苗,其中的七百萬劑,將送往包括 台灣、印度、馬來西亞及越南等亞洲國家。台灣會分到多少美國疫苗?目前還不確明。但可明顯看出,這是美國全球布局的一部分,要和中國大陸在防疫戰上互別苗頭。 再從蔡政府的處境來看,目前正陷於疫情蔓延、苦無疫苗的困境,近期,包括孫文學校校長張亞中、佛光會、鴻海郭台銘等在內,都設法爭取大陸自製疫苗或大陸代理的BNT疫苗。台灣內部要求接受中國大陸疫苗的聲浪愈來愈大,對蔡政府已構成很大的壓力。 台灣疫情嚴重,確診及死亡人數持續攀升,蔡政府力擋中國大陸疫苗的正當性持續弱化,民怨只會繼續升高,一旦大陸疫苗進入台灣,承諾要協助台灣的美國不但顏面無光,也會危及蔡政府的支持度,這使得美國不得不重視蔡政府的困境。 美日為堅守第一島鏈,體現印太戰略,決定出手幫蔡政府解危,並在日本自己疫苗足夠的狀況下,讓一二四萬劑疫苗快速到貨。這不是蔡的功勞,而是美國伸出援手。 (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台日經貿文化交流協會副秘書長陳俊昇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專家觀點〉人民有權要求政府限期提供足量疫苗

林石猛 台灣疫情嚴峻,疫苗卻嚴重不足。桃園市議員舒翠玲等已於日前赴台北高等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衛福部於六月底前,提供人民足夠、經世衛認證的疫苗。茲就當前防疫困境,從憲法、大法官解釋、傳染病防治及行政法等提出看法。 提告要求衛生福利部限期提供足量疫苗,係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年二月公告的COVID-19疫苗接種計畫,其計畫內容也載明疫苗來源包括「國際投資」(COVAX機制)、「國內自製」及「逕洽廠商購買」等方案同時進行,目的是要即時達到群體免疫效力,確保國人生命、健康及財產權益的維護。 人民生命、健康及財產權,均為憲法保障的基本人權。台灣為因應疫情,還訂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賦予行政機關諸多的空白授權,其中雖有空白授權資以限制人民權利自由的違憲疑義,但多數國人為了防疫,仍願忍受、不願苛責。 但要強調的是,國家基於保護人民義務,尤其是涉及健康權事項,相關法制設計若不符健康權最低限度的保護要求,即為憲法所不許。政府若怠於作為,致人民健康權明顯受到威脅,人民也有權訴請國家的主管機關履行保護義務。這在大法官歷年的解釋與傳染病防治之相關法規中,都說得很清楚。 自五月初疫情爆發以來,國內確診死亡人數驟增,其中不乏確診後極短時間內即喪命於隔離處所,甚至有部分民眾等不到病床或等不到救護車即告死亡,人民的生命、健康權已明顯處於高風險下。 現在,中央仍強調統籌處理疫苗,但國內進口疫苗數量太少,顯然不敷使用,我們標榜是現代民主法治國家,預見未來損害發生的可能,基於健康權防禦功能,本就享有排除危害或危險的請求權,亦即要求政府儘速提供經世界衛生組織WHO核准的疫苗立刻施打。行政法院自當秉於「司法以保障民權為天職」的憲法誡命,儘速開庭審議。 目前世衛已經核准緊急使用的疫苗中,僅中國大陸製造的國藥與科興疫苗,涉及是否需修改「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貿易許可辦法」之禁止規範外,其他經世衛認證的疫苗皆無法律的限制。但近日,包括企業、宗教團體、民間人士積極洽商要捐贈疫苗,仍舊是關卡重重,還掀起偏袒國產疫苗與炒股話題。 法界有人主張,針對疫情擴散,應依刑法第一三0條公務員廢弛職務釀成災害,向檢察官告發,並向監察院舉發;另就內線交易炒股疑雲,亦由檢察官發動偵查。 其次,本土疫苗研發,涉及臨床試驗的監督管理機制,以及衛生藥政主管機關是否依法審查把關。如果枉顧科學專業與法律,出現的是沒有公信力的「政治疫苗」,屆時有誰敢打? 至於此時還有人譏笑商人不懂繁複的法令?只能說,捐贈者的熱血、義行,本應該得到鼓勵與讚許,特別是法律人,要問責的對象應該是政府,而不該苛責捐助者不懂法令。 向政府提起疫苗供應的訴訟途徑,是憲法賦予人民的權利,能否藉法律排除政治防疫的障礙?正考驗司法部門有無能力監督依法行政了。 (訪談前高雄高等行政法院法官、現為執業律師林石猛,疫苗行政訴訟案義務協助律師,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學者觀點〉九二共識擱置爭議 兩岸關係或能解封

■馮國豪 疫情嚴峻,即使台灣對疫苗需求十萬火急,兩岸關係依舊僵持。但看全世界疫苗注射比例逐漸升高,各國旅遊交流解封也逐步展開;台商、台生也關心疫情穩定後,兩岸何時「解封」、恢復交流?然而,兩岸關係不單純只是疫情問題,更有千絲萬縷情結糾纏,此時強調「擱置爭議,務實協商」的「九二共識」,更顯重要。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二月上任時,曾表示期盼未來兩岸關係「春暖花開」,如今早已入夏;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曾明白回覆,春暖需有東風,東風就是「九二共識」。但眾所周知,自二0一六年蔡英文當選總統後就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如何破冰?更是一大難題。 原本,不少學者專家冀希國民黨能在兩岸間扮演橋梁角色,可惜國民黨歷經二0一四、二0一六兩次敗選並失去政權,國民黨的「一中」立場被認為是失去年輕人支持的主要原因。部分國民黨的支持者希望重新詮釋「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黨主席江啟臣在九二共識起草人蘇起協助下,於去年九月國民黨全代會上定調「基於《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亦即回歸強調《中華民國憲法》。 由於民進黨也需要借「中華民國」之殼,因此對「基於《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並沒有做大規模攻擊;甚至邱太三也提出,「九二共識」要做出一些調整,希望創造一個「建設性模糊的空間」。可惜的是,民進黨沒有進一步順勢丟出「基於《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做為與大陸溝通談判的籌碼,主要還是對「九二共識」四個字的敏感與抗拒。也因此,高孔廉才提出是否嘗試用「九二諒解」取代「九二共識」。 另一方面,江啟臣的「基於《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也不被對岸接受,認為這是國民黨在「九二共識」立場上退卻或放水。最近,北大教授李義虎甚至提出江啟臣是把「中華民國」清晰化,只談「一個中國」不談「統一」。 李義虎的看法不完全正確。江啟臣提出的「基於《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只針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中的「各表」,對台灣內部提出說明與詮釋,強調各表的「一中」,在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來反擊民進黨所謂「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的謬論;同時,也呼應前總統馬英九在二0一一年「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說法。 其實,國民黨始終沒有改變,李義虎認為國民黨不談統一,更是誤解。因為憲法增修條文開宗明義提示「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國民黨引用《中華民國憲法》,就是要維持未來統一的可能性,避免民進黨走向獨立。 時序已過春暖花開,兩岸疫情若能適時得到穩定,或許可以期待秋高氣爽之時,嘗試從恢復行之有年的「國共論壇」開始。但兩岸恢復交流的通關密語,還是在強調「擱置爭議,務實協商」的「九二共識」。 疫情嚴峻,兩岸依舊劍拔弩張,此時強調「擱置爭議,務實協商」精神的「九二共識」更顯重要。民共兩黨能體諒台灣民眾對和平發展的渴望,國民共三黨都能放下一些執著,重新看待「九二共識」(或「九二諒解」),共同尋找「建設性的模糊空間」,或許兩岸關係可以「解封」。 (崑山科技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系副教授馮國豪撰稿,記者趙家麟整理)

Read More

〈 學者觀點 〉求疫苗若渴 藍速團結執政縣市與在野力量

■余元傑 台灣本土疫情風暴正在延燒,從國際疫情與國內疫苗準備的狀況觀察,要有長期抗疫的準備。中央已宣布三級警戒延長到六月十四日,新增死亡人數仍在逐日增加,人心焦慮,惶惶不安。 防疫,要料敵從寬,禦敵從嚴。目前主要重點在疫苗採購、增加篩檢能量、籌備台版方艙醫院。其中,疫苗是重中之重。根據蔡英文廿六日最新說法,到八月底,將會包括外購和國產疫苗一千萬劑。 但台北市長柯文哲說「撐到八月,恐怕死傷慘重」、「等到八月打疫苗打的是國產疫苗,等同國運賭在一個不可知的期望上面。」因為,未來這兩個月疫情變化難以預測,國產疫苗屆時能否順利得到國際認證?還是大問號。 遠水難救近火。積極開拓多元管道,克服政治障礙,採購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疫苗,地方聲音愈來愈大。日前,大陸官方已表達協助台灣防疫的意願,上海復星代理德國BNT輝瑞疫苗也願提供協助台灣。 前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率先挺身願向中國大陸爭取符合世衛組織緊急授權認證的疫苗後,金門縣長楊鎮浯、南投縣長林明溱,也向中央爭取申請向大陸採購疫苗;接著,前高雄市長韓國瑜也呼籲,讓各地方政府能夠自行向國際藥廠採購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疫苗。 現在,地方求疫苗,如十萬火急,但是,中央表明疫苗採購與分配,統籌由中央處理。地方無奈,除了礙於中央的堅持外,採購疫苗動輒幾億元,地方根本沒錢,也就不敢「逆時中」。 但,防疫既然視同作戰,人命關天,落實執行防疫工作的還是要靠地方。國民黨身為最大在野黨,以防疫優先、延後選舉是明智決定,當務之急有兩件要事: 第一,積極整合十四個執政縣市,並與其他縣市等在野力量團結起來,要求中央儘速處理疫苗採購、快篩能量、台版方艙醫院、經濟紓困方案,否則就應適時對地方授權、給資源。 第二,三級警戒牽涉層面廣泛,已涉及中央跨部會整合協調、物資整合,甚至動用到軍警。此時,應強力要求由至少由閣揆擔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真正落實指揮權責。 當世界各國疫苗接種逐漸發揮群體免疫效力,疫苗護照即將成為國際移動、出入境必備通行文件時,台灣若還在為取得疫苗傷腦筋,人民持續曝露於接種率全球吊車尾的險境,屆時,台灣恐被實質鎖國,前景堪慮。 (嘉南藥理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余元傑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學者觀點〉拜登親信團訪台 疑為傳達跨黨派共識

丁仁方 美國總統拜登的摯友、前參議員陶德(Chris Dodd)率橫跨民主、共和兩黨的前朝副國務卿、現任國務院官員組團訪台,並在十五日拜會總統蔡英文。這個美國跨黨派的高層政要組合,是歷來首見,向蔡政府傳達美國朝野共識訊息的可能性極高。 這是拜登政府上任後的訪台首發團。訪問團的團員包括共和黨小布希主政的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及民主黨奧巴馬政府時期的副國務卿史坦柏格(James Steinberg),還有美國現任國務院台灣協調處長白丹利(Dan Biers)。專機在十四日下午飛抵松山機場,十五日到總統府拜會蔡總統,並安排會見國安高層官員。 這個特別的訪問團有幾個特色。其一,強調非官方,但政治意涵高;其二,由拜登的摯友率團,有高度代表性;其三,阿米塔吉與史坦柏格,分屬共和黨與民主黨,而且都曾任副國務卿,政治分量大;其四,白丹利是美國國務院現任涉台官員。 這個組合可謂前所未有。如果說要此行是為了讓蔡政府對美台關係安心?大可派一位亞太助卿來台,又符合《台灣旅行法》;但拜登政府並沒有這麼做。如果是為了表達挺台立場?國務卿布林肯等國安核心官員,都已陸續在公開場合強調挺台,實在沒有必要如此大陣仗請出拜登總統親信與兩黨大老一起出馬。 因此,推測這個訪問團來台主要任務,向蔡政府傳達訊息的可能很大,亦即由前朝大臣傳達現任政策,並有現任政府官員同行闡明執行走向;更重要的是,這個訊息是美國朝野跨黨派的共識,台灣方面不必再找政黨、官員各別遊說。 至於訪問團要傳達的是什麼訊息?外界很難窺究,必須要看未來的蔡政府作為與相關發言才能判斷。綜觀美中對抗的大主軸下,台灣是美國的關鍵盟友已自無疑義,但美國還是回到了傳統的「一中」架構下、以「非官方」來與台灣頻繁交往;簡言之,美國對台政策走回了戰略模糊,並非戰略清晰。 美國會這麼做,與台海情勢升高有相當程度關係。更具體的說,拜登開始務實的處理海峽中線問題,亦即如何讓台海回到美中共管的狀態;至於追究是誰改變了現狀?是非各執一詞的情況下,化解潛在的軍事衝突、緩和台海緊張,才是當務之急。 大陸解放軍的機、艦在台海週邊頻繁活動已持續相當一段時間,目前看來沒有退讓可能。台海敵對情勢若持續下去,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消耗戰,這對台灣吃不消;二是意外擦槍走火,美國很有可能被迫承擔。 美國目前內政問題多多,不但自己的債務嚴重,國內基礎建設百廢待舉,還有難解的種族歧視議題;美國在世界、在亞洲要維繫和平,有多少能力在各地部署兵力?此刻,拜登政府的外交,著重於多邊結盟、補修與盟邦關係,必須避免在台灣問題上因為意外擦槍走火而被拖下水,與中國大陸兵戎相見。 從北京立場來看,台灣問題是其最重要的核心利益,不可能再讓退;大陸強調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就是一中,蔡政府不提一中、兩岸關係強調主權獨立,北京最在意的兩岸定位,還會有海峽中線嗎?若從這個角度觀察,要降低兩岸軍事對峙升高,蔡政府是否會有積極作為,可能與美國訪問團此行欲傳達的訊息有密切關係。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丁仁方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學者觀點 鳳梨下一位是誰?蔡政府可有盤點?

余元傑 中國大陸海關總署公告從三月一日起,暫停受理台灣鳳梨報關、輸入。鳳梨是生鮮農產品,產季將要開始,此時發布禁止令,影響所及,關鍵不在政府花十億降低衝擊,而是蔡政府在面對嚴峻的兩岸關係下,已是誰來當陸委會主委都沒用。況且,鳳梨之後,還有沒有下一波?兩岸持續敵對的風險,蔡政府是否已有盤點? 根據農委會的統計,去年台灣輸出至大陸的鳳梨與鳳梨加工品,總計四萬二一二一公噸,價值約合新台幣十四億元。面對台灣鳳梨銷陸受阻,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將花費十億元透過內外銷管道行銷逾四萬公噸輸銷中國大陸的鳳梨。 另據農糧署統計,台灣鳳梨主要產地包括屏東、台南、高雄、嘉義、雲林等地,外銷市場占總產量約一成,而這一成中的九五%則銷往中國大陸市場。 大陸禁台灣鳳梨,問題的嚴重性不在數量與金額,應該從兩岸關係惡化帶來的風險及經貿依存度的現實面來觀察,才看得更精準: 第一,蔡政府執政以來,從國安五法到反滲透法等,相關的法規都擺明將中國大陸視為「敵對勢力」。對於「敵對勢力」大陸出手反制,蔡政府是否本就有所準備? 第二,除了鳳梨外,台灣銷往中國大陸的主要生鮮農產品還有檳榔、蓮霧、鳳梨釋迦、葡萄柚和柳橙等。鳳梨之後,還有下一波嗎?是鮮果類,還是石斑魚?抑或是台灣的半導體電子零組件? 第三,大陸禁台灣鳳梨,是「窮台論」的起手式。從大陸近年來推動的「惠台」政策著眼,已聚焦在鼓勵、強化台灣的人流、金流、技術流往大陸發展;當兩岸關係惡化時,在台各類產業的兩岸經貿風險只會愈來愈大,執政的蔡政府有幾個十億?有無完備的因應之道? 從中澳關係可看得清楚一些。中國大陸與澳洲關係惡化,限制澳洲進口鐵礦、煤礦、龍蝦、大麥、紅酒等。中澳關係惡化下出現的貿易戰,以及農、工、生活消費產品的經貿制裁,早已在台灣鳳梨禁銷大陸之前上演了。 鳳梨三月一日起禁銷大陸,更透露今日兩岸關係嚴峻程度,只要最上層兩岸政策不改,已經是誰來當陸委會主委都沒用的地步。 根據經濟部國貿局公布的統計,台灣去年對大陸出口總值創新紀錄,高達一五一四點五億美元。鳳梨銷陸僅占其中的五0三六點四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十四億元)。去年,台灣對大陸順差高達八六六點七億美元,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依賴度現已高達四三點八%的情況下,若兩岸政治持續敵對相向,我方要付出多大的風險代價,蔡政府是否都已經盤點清楚?如果沒有,那就把兩岸關係看得太容易了。 (嘉南藥理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兩岸關係研究學者余元傑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 府城廣角鏡 〉 美對台政策會因川普下台而改變嗎?

古人常用「人去政息」來形容改朝換代後、特定政策被改變的政治發展狀況,尤其是指涉主政者個人色彩濃厚的政治決策思維。若以此名詞來描述蔡英文政府看待美國總統大選對美國台海政策的焦慮,實在太精確,當然也引發台灣社會對拜登是否會「川規拜隨」的討論。 民進黨一定不願也不敢承認,該黨事實上打從心底就是希望川普能連任,不是因為綠營真的喜歡川普這個人,而是過去四年美國「拉台抗中」戲碼不斷上演,使得蔡政府能一直在川普政府的庇護下,炒作「仇共」激情。正因為川普主打「美國霸權」,所以無法接受行之多年的國際組織機制,也必須製造「敵人」來美化其單邊作為,政經實力快速成長的中國大陸就成了頭號對手。 這種外交思維與亟欲打破台美中三邊架構的民進黨一拍即合,因此蔡政府對川普政府的所有對台政策都照單全收,認定只要能有效打擊中共就必然是好的政策,既不先研析是否對台灣有利,也不敢對美方提出異議。由於美台互動頻繁引起中共強烈反彈,反而有利於蔡政府藉此壓制內部的不同聲音,形成「台美互動熱、美中對抗僵、兩岸往來冷」的奇特現象。 平心而論,川普政府過去四年的對台政策確實為美台往來帶來許多突破性作為,卻因把台灣當成抗中籌碼的政治意圖太過明顯,後續影響恐怕在未來才會慢慢浮現,連紐約時報評論都點出此問題的後遺症。 川普任內的美國國會陸續通過許多友台法案,像是「台北法案」、「台灣再保證法」、「台灣旅行法」、「台灣防衛法」及「台灣關係加強法」等,都被視為提升美台關係的清楚標誌。再加上去年起美方官員接連訪台,國務卿蓬佩奧甚至不惜挑戰美國的「一中政策」底線,在政權交接的關鍵時刻欲派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芙特來台灣,種種舉措很難不讓民進黨動心,以為打破「一中框架」的夢想終於成真。 然而,蔡政府在吹捧台美關係達歷史新高的同時,卻不敢面對一個現實,那就是這些所有友台措施都在美國的「一中政策」範疇內進行。連最後一刻叫停的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訪台之行都要照章宣稱符合「一法三公報」,可見像蓬佩奧等鷹派官員也深知「一中政策」對支撐台美中三角關係的重要性。向來被視為民進黨好友的葛來儀都質疑蓬佩奧取消美台交往準則的作法,蔡政府還不警醒嗎? 實際上,支持台灣是美國歷任政府都不可能改變的基本方略,新上任的拜登政府也會繼續友台立場,因為這不僅涉及台海情勢的穩定,更與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安排息息相關。只不過,拜登不會重蹈川普「只破壞、不建設」的覆轍,而是在支持台灣的同時,也希望恢復美國領導的國際同盟機制,施壓習近平帶領的中共政權能重新遵守國際秩序。 換言之,美國力挺台灣的傳統政策不會因拜登上任而改變,但會與川普高調利用台灣刺激中共的作法截然不同。葛來儀也說,拜登政府會以「多做少說」的方式,推進美台關係,故蔡政府無須擔憂拜登政府是否會為了討好中共而犧牲台灣。 民進黨不該把台灣外交關係當成政黨鬥爭的政治工具,把國民黨反對含瘦肉精的美豬進口汙衊成反美,甚至利用輿論放話操作、惡意批評在野黨對政府的監督,蔡政府應先放下對川普的迷戀,才不會出現過度焦慮,因為這都不是民主國家應該出現的不合理現象。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家安全組副研究員)

Read More

〈府城廣角鏡〉地方聲請萊豬釋憲 門檻難跨越

■蔡文斌 萊豬元旦起開放進口,行政院卻在開放前夕宣告各地方自治條例訂有乙型受體素(萊克多巴胺)不能檢出的規定無效,新訂者也不予核定。已有多個縣市政府、議會分別提出釋憲及訴願等法律行動。 地方是否有權自訂萊劑零檢出?行政院又能否宣告無效?涉及中央與地方均權與分立的憲政法理: 第一,「均權制度」。孫中山在建國大綱中提出,中央與省之權限應採「均權制度」,凡事務有全國一致之性質者,劃歸中央;有因地制宜之性質者,劃歸地方;不偏於中央集權,或地方分權。 因地制宜,而有地方自治立法。中央與地方均權,都落實在憲法的基本國策、地方制度法。基於均權制度,應該回歸到憲法的基本國策與憲法增修條文,亦即有關國民健康事項,中央有政策,但地方也可以訂定自治條例做適切的規定。 第二,分立制。除了中央事項、地方事項為垂直分立之外,水平分立也有行政、立法與司法。中央有三權,地方也有代表行政權的縣市政府,以及代表立法權的地方議會,司法則是全國一致,對地方自治條例是否違法進行審查。 所以,地方因地制宜,基於國民健康,本來就有權訂定自治條例,中央政府憑什麼宣布牴觸憲法?行政院並沒有這麼大的權限。如果是個案打官司,也要經由刑事、民事、行政法庭審理,況且,普通法院也沒有違憲審查權。 現在有好幾個地方政府聲請釋憲,地方確有聲請釋憲權,但還要看大法官在程序上是否開門受理?程序就是第一關,即使受理了,由輪值大法官審查,又是否會宣告行政院違憲呢?從目前大法官的結構看來,很難。 大法官要審理法律有沒有牴觸憲法,依法要有大法官現有總額三分之二出席、出席人三分之二同意,才能通過。但現任十五席大法官,有三分之二都是蔡英文提名、任命,在此結構下,要拿到三分之二的十席,很困難,幾乎是不可能。 地方政府聲請釋憲,未來的可能有三種狀況:第一,直接宣告行政院沒有違憲。第二,做警告性的解釋,讓行政院對地方自訂萊豬零檢出無效的宣告,在一定時間後失效,但這種狀況頗嚴重,可能性也不大。第三,也是比較有可能的結果,亦即給行政院輕輕打一個屁股,要求檢討、改正就算了。 民進黨執政,蔡英文行政、立法、司法大權一把抓,過去陳水扁是朝小野大,蔡英文則是朝大野大。行政院強勢,傷害地方自治權,地方聲請釋憲,又奈若何。 (前考試委員、律師蔡文斌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