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虎來了!高溫上看31度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梵高颱風登陸越南持續減弱,對台灣無影響,氣象局表示,未來一週天氣偏暖、週二起留意三十一度高溫的秋老虎,惟日夜溫差較大,請適時調整穿著,以免著涼。  氣象局表示,隨著梵高遠離,東北風減弱,對台影響越來越少,各地天氣會逐漸放晴並開始回暖,未來一週大致是穩定天氣,只有迎風面東半部有零星降雨,各地白天甚至感覺微熱,但早晚還是涼涼的,提醒民眾外出記得帶件薄外套。  氣象局表示,十六日風場為偏東風,迎風面的東半部地區、基隆北海岸及大台北山區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多雲到晴;氣溫方面,清晨低溫約十九至二十三度,白天除了東北部高溫二十五、二十六度以外,其他地區高溫均在二十七度以上,西半部局部地區高溫可達三十度上下,且日夜溫差較大。  週二至週五風場進一步轉為東南風,水氣更少,各地晴朗穩定,紫外線強,白天微熱、早晚涼,預估高溫可達三十一以上,是典型的秋老虎」天氣,各地大多為多雲到晴的天氣,僅週五(二十日)至下週日東半部地區偶有零星雨。  氣溫方面,未來一週清晨仍稍有涼意,低溫二十至二十四度間,白天高溫普遍在二十八度以上,西半部局部地區可達三十一、三十二度並有較大的日夜溫差,請注意。

Read MoreRead More

牛肉麵栽贓案 藍議員要求北市府告蘇丁

 記者吳靈芬/台北報導  行政院發言人丁怡銘日前在記者會指控北市冠軍牛肉麵使用「萊牛」引發外界譁然,儘管行政院長蘇貞昌及丁怡銘事後前往店家道歉,但仍引發各界抨擊;北市藍營議員王欣儀指出,此一事件已對北市府、官箴及冠軍店家商譽形象傷害甚鉅,她要求北市府應立即對行政院長蘇貞昌及發言人丁怡銘提起刑法妨害名譽及公然侮辱公署罪等告訴。  王欣儀指出,丁怡銘在十一月十二日的行政院院會後記者會中,以不實指控「北市辦的牛肉麵節冠軍,用的是含萊克多巴胺美牛」,且記者會背板、梗圖還用斗大標題寫著「二0二0台北牛肉麵節冠軍用的就是萊劑美牛」,及放上黃珊珊副市長與冠軍得主頒獎的合照,儘管行政院已將院會記者會影片下架,但假新聞的影片、畫面、內容,早透過媒體散播出去,且持續閱覽流傳、誤導民眾。  王欣儀強調,丁怡銘不是以個人名義召開記者會,而是在行政院內,代表行政院召開會後記者會,理應經過長官認可同意才會發布,此舉已對台北市政府及牛肉麵節主辦單位商業處的官箴信譽及名譽造成嚴重侵害,她要求北市府基於遏止中央政府以國家機器濫殺誣陷、捍衛市府名譽及官箴立場,立即對丁怡銘及真正該負責的蘇貞昌,就其製造假新聞等嚴重錯誤示範提出妨害名譽、公然侮辱公署等告訴。  台北市政府發言人陳智菡表示,近日確有收到市民相關意見及議員公文質詢,市府已了解訴求,但考量店家已接受政院道歉,不希望政治事件浪費太多社會資源,也希望勿因政治風波而持續影響店家生意,市府對於是否提告仍在審慎評估中。

Read MoreRead More

〈萊豬不要來〉系列報導 進健康豬拒瘦肉精 台美更友好

台大教授蘇宏達對蔡政府以行政命令就開放進口萊豬深不以為然。(國民黨提供) 記者王超群/專題報導  台灣大學政治系莫內講座教授蘇宏達關注萊豬議題已有時日,他接受本報訪問直指「進口健康豬,拒絕瘦肉精,台美更友好。」 蘇宏達強調,歐盟和全球一百六十個國家,已全面禁用瘦肉精,而美國大部分的豬,也都不用瘦肉精了,但蔡英文政府一紙命令進口瘦肉精豬肉,這是「反健康、反民主」的舉措。  禁用萊劑 全球食安一致共識  蘇宏達表示,外界有著眼於台美關係,但是否開放瘦肉精,台美就可以簽貿易協定?他指出,美國政府或在台協會從來沒有承諾過,連暗示都沒有,台灣進口瘦肉精豬肉,雙方就可以展開貿易談判。美國向來是根據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展開、中止或退出貿易談判,和台灣人吃不吃瘦肉精豬肉其實沒什麼關係。如果美國判斷有必要、對美國有重大利益,就會主動要求談判協定;如果不具有必要性和重大利益,台灣人吃再多瘦肉精,也沒用。  今年十月一日,在五十位美國參議員聯名寫給美國貿易談判代表的信函中,雖然提到「台灣已經宣布將解除對美國豬牛肉產品限制」,但主張美國應與台灣展開全面貿易協定談判的真正理由,是強化美國印太戰略、減低美國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並反擊中國大陸不公平貿易手段。  貿易談判 與萊豬無直接關係  蘇宏達引述現任僑委會委員長童振源的意見說,童曾表示,開放瘦肉精與經貿自由化,「兩者沒有直接關係」;「這只是台美雙方眾多貿易往來的一小部分,即使我們開放進口,也不代表台灣經貿比較自由化。」我駐美代表蕭美琴也曾說,即使台灣開放瘦肉精美豬、美牛,也不能保證美國就會和台灣談貿易協定。  蘇宏達認為,「進口健康豬,反對瘦肉精,台美更友好。」由於美國大部分豬肉已經不含瘦肉精,要打開台美貿易談判,政府可以主動宣示:凡願意洽談貿易協定的國家,開始談判後,台灣將主動降低其進口豬內和製品百分之十二點五到百分之三十五的關稅。如此一來,不但美國可能會考慮,連帶對歐盟、加拿大也產生誘因。政府不應屈從占少數的美國瘦肉精豬肉小廠的壓力。  蘇宏達更建議我方更可以思考,如何透過官民合資和台美合作,甚至建立主權基金,入主美國重要的豬肉企業,在美國建立台灣的海外農場,從源頭飼養供應台灣人所需的健康豬肉,同時外銷其他亞洲國家創造創收,台美雙贏。  反過來說,如果政府執意孤行,一旦開放,全台淪陷,青少年首當其衝。蘇宏達表示,台灣人均年消費豬肉超過三十七公斤,亞洲第一。豬肉自給率達八成六,一成三來自進口。去年台灣進口豬肉的四大來源,都不得有瘦肉精殘量。一旦開放美國瘦肉精豬肉進口,也連帶必須開放加拿大瘦肉精豬肉進口,等同支持美加瘦肉精豬肉取代現有的美歐無瘦肉精豬肉出口台灣,形成劣幣逐良幣。  一旦開放 學生外食族受其害  瘦肉精豬內和內臟一旦開放進口,就會流向全台各地小吃店、夜市、路邊攤、貢丸、肉丸、肉鬆等食品加工廠,甚至傳統市場和一般餐廳,民眾根本無從分辨。而台灣外食人口龐大,誰也逃不了。依賴便當的青年學生和外食族,更是首當其衝。  蘇宏達說,蔡政府等同逃避民意監督,獨裁黑箱。然而,民進黨現占立法院絕對多數,在野黨根本無力抗衡。因此,台灣人只有訴諸公投,才能重建民主監督的力量。(系列十二之八)

Read MoreRead More

〈府城廣角鏡〉拜託別再出現「萊豬二‧0」

 ■劉心月  美國國務卿龐培歐日前宣布,國務院次卿柯拉克將於二十日領軍與台灣展開「第一屆經濟繁榮夥伴對話」,該對話會是由美國在台協會(AIT)與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主辦,採實體搭配視訊進行,實體部分在華府舉辦。  蔡政府將這項對話視為增進台美經貿互動的重大成果,也有意藉此佐證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美豬(萊豬)進口,「並不是什麼都沒有換到」,蔡英文總統更喜孜孜地表示,台灣經濟打國際盃,並不是說說而已,是有實質進展的。  對台灣產業來說,值此「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即將正式簽訂之際,台灣無緣於此一涵蓋全球人口最多、GDP最高的區域自貿區,已引發不少憂慮,如果此時台美間能透過對話,進一步形成台美經濟同盟、甚至透過美方的力量,協助台灣加入一些國際組織,當然會是一件好事。  不過,鑑於過往的經驗,台美間即將舉行的這項夥伴對話,有幾點值得關注:  首先,根據已揭露的資訊,台美這次對話將就鞏固供應鏈、乾淨網路及5G安全、半導體、基礎建設開發、投資審查、婦女經濟賦權、衛生安全,及科學科技合作等八大議題,進行討論。  仔細分析這幾個議題,幾乎全部都是美方所主導、關切的主軸,台灣最關心的自由貿易協議(FTA)或是雙邊貿易協議(BTA),以及疫苗等,則完全沒有觸及。  外界不免擔心,這場所謂的對話,恐怕名不副實,台美並不是站在平等互惠的立場進行意見交換或協商,而是由美方完全掌握了議題設定權,台灣只能被動的照單全收、甚至最後演變成單方面的付出者,就像引發台灣民怨的開放萊豬一般,是蔡政府主動提出,且迄今並未明確獲得美方實質的承諾與回饋。  其次,這次的夥伴對話是由美方的國務院而非實際主管對外經貿談判的貿易代表署(USTR)所主導,由此可見,此次台美夥伴對話不會在經貿談判上著墨太多,FTA與BTA當然就不會是重點。  外界盛傳,九月間柯拉克訪問台灣時,本有意與台灣舉行類似的夥伴對話會議,因USTR的強烈反對而作罷;這次的台美對話又是由柯拉克主導,能有什麼值得期待的突破呢?  第三,美國大選剛結束、二個月後很可能會進行政權交接,現任政府應該已進入看守狀態,在這個過渡階段,理論上,美方不會做出重大決策,那麼,川普政府特地在這個節骨眼舉行這樣的一個會議,究竟有何盤算,實在令人好奇。  國人當然樂見台美之間能夠建立更深刻、更密切的經貿關係,但是請蔡政府把握好分寸、確實為台灣的權益和福祉把關,千萬不要再出現「萊豬二‧0」了! (作者為作家兼評論員,本文為大華網路報授權刊登)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主編精選〉蝌蝌啃蠟與可口可樂

■程奇逢 1979年12月19日,中美宣布建交的第二天,可口可樂正式宣布重返中國。實際上,52年前,1927年,可口可樂就進入中國,並在上海設廠生產。那時它的名字叫「蝌蝌啃蠟」,這不知道是哪位仁兄的手筆。棕褐色有點怪味的液體配上這古怪的中文名字,直接導致它在中國市場的慘淡。 1935年,可口可樂公司以350英鎊的獎金徵集新的中文名字,這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錢。一位旅英的中國學者蔣彝在《泰晤士報》上看到廣告之後,提交了「可口可樂」這個名字應徵,直到今天它仍被公認為是譯得最好的品牌名,不僅保持英文的發音和字解,而且表達了美味與快樂的含義,簡單明瞭,易於傳誦。 現在知道蔣彝名字的人不多,上世紀中葉他是飲譽世界的藝術家、詩人、作家。1933年,他自費赴英國留學,以「靜默行者」(silent traveler)的筆名,出版英文散文、遊記、小說和畫冊。1955年蔣彝移居紐約,成為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並受聘為哈佛大學講座教授。英國有一個傳統,在歷史名人的故居門前放置一枚藍色橢圓形的標牌,以示紀念。至今,獲得這種榮譽的中國人僅有三人:孫中山、老舍和蔣彝。這個精彩的翻譯後面是深厚的語言底蘊。 幾部外國小說的譯名也獨具匠心。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小說《Gone with the wind》,傅東華將它譯成《飄》,經受了時間的考驗,成為翻譯史上的絕響。小說中主人公因任性而使愛情隨風飄逝,家園因戰爭破壞隨風飄走,南方代表的農奴制被暴風卷走,傅先生只用一個字把所有意思涵蓋在內,也把Gone的意味揮灑得淋漓盡致。有人把它譯成「隨風而去」,漢字字數越多,意義上受的限制也多,「飄」一個字有巨大的想象空間。 另一個例子是普魯斯特的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它法文原名是: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我不懂法文,據譯者之一楊松河教授講,這個名字不難譯,法語專業一年級的學生就可以敲定:「尋找失去的時間」。英語版譯成: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首字母正好是法文版的首字母,一般譯為「追尋逝去的時光」。而中文的「追憶似水年華」美多了。「似水年華」就很美,「追憶」也是,連在一起就像一句詩,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有一句就被譯成這樣。普魯斯特用細緻的筆觸探索「我」的每一個細緻感受,追憶色彩斑斕的生活,愛情、友誼、嫉妒、死亡時而交疊在一起,時而游離開來,重現過去的時光,它值得配有這樣一個這麼美好的中文名字。很多人不會去讀它,250萬字的鴻篇巨制,但只要見了這個名字,便記住了這本書。 詩人、翻譯家王佐良說:「譯者處理的是個別的詞,他面對的則是兩大片文化。」好的翻譯像是給兩種文化開個派對(這個詞也是對party的很好翻譯),讓雙方來一個文化的狂歡。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的蛙蛙哇

 ■文/攝影 劉素美  大兒子當完兵後勤奮的念書及打工。一天,他帶回一隻角蛙,說是花了兩千多元買的。嘖嘖,什麼蛙身價這麼貴?鄉下田野間,到處不都是蛙仔乒乓跳,呱來嘓去拚大聲!  對牠,沒有一見鍾情,而是敬而遠之。瞧牠滿身疙瘩,活像癩蛤蟆,多看一眼,感覺自己的疙瘩要完勝牠了!一雙凸眼尖角,不跳不叫,鎮日杵著,是有多厭世?每當兒子餵牠或幫牠換水時,我都要再三叮嚀,抓牢看緊點,絕對不能讓牠跳出來,那會雞飛狗跳鬧翻天的。  牠的窩就在我常坐的沙發旁。每次我閒聊、追劇,牠一逕瞇眼放空;每當我看書寫作,牠就閉眼沉思,總是不動如山,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直到有一晚,雷雨交加,我們熄燈上樓睡覺,隱隱約約,竟聽到牠的叫聲,啊,這種雨夜,牠會惶恐不安?聽了很不捨。  後來,兩個兒子相繼離家,養蛙大任就落在我身上,我當然推給老公。  偶爾我會餵牠吃飼料,那真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期待牠吃又怕牠咬我(真會咬?),繃緊神經,隻手顫顫地挾著飼料伺候,蛙大爺不吃就是不吃,連眼皮都不屑抬一下,有時卻又猛地一跳,嚇得我哇哇大叫、倒退數步!真是什麼人養什麼蛙,大兒子小時候多難餵,幾cc的牛奶就得耗上老半天。  每次,我向大兒子抱怨蛙的臭脾氣,他總是說,兩個可愛的兒子不在身旁,怕我寂寞,角蛙剛好陪我解悶呀,呵,還真是感恩哪!  一個大雨霹靂的午後,混著雨聲,我拿起麥克風,肆無忌憚的高歌幾曲,哇,角蛙竟又叫又跳,無比雀躍,太捧場了,難得遇到知音耶!(敢情不是驚嚇過度?)  雖然牠其貌不揚,雖然牠脾氣頑固,但日久還是生情了,看牠不吃、看牠蛻皮,總是會擔心牠餓了、髒了。  角蛙的平均壽命是5-8年,我們養牠六年多了,哪天牠不在了,真會若有所失傷心好一陣。蛙兒,你要好好多活幾年,陪我個夠,也許哪一天,我會鼓起勇氣拍拍你的背,說聲:「乖,快吃!」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藍色斷想

 ■黃克全  11.自艾自憐是另一種以自己為對象的勢利眼。  12.對過往或拋忘或記憶,其間的選擇,究竟是自由的?或身不由主?難以釐清,猶如走在迷霧。  13.詩是什麼?詩,無非是一種喻稱,宣喻人受到超乎自身之外的什麼控制著——但這「什麼」可能就是自己。  14.人宣稱自己在世一遭,只能形單影隻來去。但是他其實也明白,自己也滿身帶著有形無形的伴侶在世,沒有人能夠孤獨一人在世,前面所說的孤獨,只是抒情的表意。  15.你感到孤獨,表示你己經意會到「群體」,那就不是真正的孤獨了。隻身一人是不能體會到自己的,只有看到他人,才能見到自己。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落日‧將晚時分

 文/離畢華 圖/盧兆琦  雖然時序已進入夏末,可天空依舊清澄,幾朵白雲剛被漿洗過,晾在高高的風中,舒爽的漂移。四周樹木花草依舊綠的綠紅的紅,也有黃成點點亮成片片的金色,適然配色其中。原本如K金閃耀的黃如今已然轉換成足金沉穩地的黃,或許,秋天就快到了吧?  趁著立秋之前,何妨上山一趟,看看老木屋是否依然屹立、看看田邊溝俊水流仍否哼著小調、看看翠竹會不會還是以洞蕭似的低沉嗓音吟唱一闕竹枝詞。  整修過的鄉間小路便利汽車通行,說是小路,兩車相會時路面空間猶有餘裕呢,因此可以徐徐前行,看看車窗外的花草樹木。  「啊!」同伴驚叫一聲,以為路況或車況出了問題還或是看到蛇。「家裡那瓶花怎麼辦?」家裡擺的那瓶花是該換水了,心想向日葵耐看又耐旱耐放,幾日不理會她,她還是會精精神神的活得好好的吧,需要如此驚叫嗎?出門前已看到水位剩三分之一,這種高溫氣候,水分蒸發得快,待我們歸遊,只怕她魂斷奈何天呢。  有人正為花朵的水分擔心著,山中綠林裡此起彼落綿延不絕的蟬唱聲中,忽爾飄起陣陣霧雨。綿綿密密的像雪花冰的口感,將四周景物變成水彩畫裡用適當的水分洗過色彩,淡淡柔柔的應是一個綺麗的夢境。不多時,雨便停了,我們好像從美夢中轉醒。當我們抵達位於山頂的老木屋時,真是「雨後煙景綠,晴天散餘霞」, 一來,說是山頂,其實山外有山,有山之外又有山,如此層層疊疊的山景,每一片都是被清洗過的翠玉屏風一樣。望向西天,條條縷縷堆積的雲朵,一條條一縷縷鋪展開來,好像為了方便夕陽將它們染成緗金、橘橙、赤朱、褐栗,瞬息萬變的一忽兒,從蒼藍又變成靛紫色,最後,玄黑像一則隱喻,鋪滿天空,只提供幾顆早星作為線索。  「落日無情最有情」,正是。  幾年前和朋友一起搭建的木屋,稱之為老,是因為全部用廢材建造,本來看起來便舊舊的,加上山裡風霜凌厲,木料外觀的木紋更見深刻,時光用自己的方式為老木屋鬃上她想要的顏色,或許這個顏色才是「本色」吧。  屋內陳設簡單,兩張單人床和一個地舖,床只是一片三合板加上四個角架,跟第鋪差不多;再有一方一圓的桌子,若放上德國鐵鍋肯定會壓垮她,瓶瓶罐罐杯碗瓢盆到沒問題,記得有一次朋友在此聚會,電力供應不穩,大家劈柴做飯菜,就著蠟燭和手電筒的光吃過飯,人手一杯或酒或咖啡,聊到曦光初明,這一幕,也一直在每人心裡頭亮著吧,我想。後來老木屋在風雨中倒塌,想要找回往日的記憶,或許已隨風而逝了。  回到家時又是黃昏的時候黑黑的屋子尚未亮燈,卻有一道一道小小的夕光斜進屋裡,那光像染了金粉的布疋,晾掛在如夢非夢的夢裡,在這般侘寂的空間,連一顆剛在高速公路緊張的飛馳的心沉靜下來。尋杯茶來解渴,這才開了燈。  真是「花落時欲暮,見此令人嗟」啊,那瓶向日葵將萎未枯依舊堅挺如唐基柯德的長茅,仍想刺向渾圓金紅的夕陽,可是已見老態的花瓣業已微微捲縮,因為瓶子裡的水已經乾了。  為了留住她最後輝煌的頹廢風華,重新在瓶裡注了水,那出筆紙,已比往常作畫時更多的水分層層喧染、色色浸潤,好像如此一來便能換回她最初的花顏一般。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母親的縫紉機

 ■吳宜昌  有記憶開始,母親便做著縫紉的家庭代工。彼時,客廳有台自動縫紉機,母親手按布料,腳踩踏板手向前一推,喀噠一聲,完成一道縫線,代工以件計酬,我坐在機前,修剪線頭,將布料一片片疊好放到箱子裡。  最早,母親接的加工是洋娃娃衣服,記不清詳細的工作內容,也許是縫合蕾絲綴邊。母親做出一件件美麗的迷你華服,我很好奇,不知是怎樣的洋娃娃需要這麼漂亮的衣服搭配。一件娃娃服上有多道車線加工,母親久久才完成一件,我經常在剪完幾件線頭後便沒耐性,耍賴出去玩了。  後來母親接了鞋面加工,單片鞋面數秒鐘便完成縫線,一片片鞋面串連著,不間斷地從縫紉機上垂下,像瀑布一般。我拿著剪刀修剪線頭,一片剪完又一片,好似永遠做不完。於是我加快動作,好不容易追上母親的速度,便跟母親央求出去玩。母親總會應允。有時玩過頭忘記時間,母親就大喊:宜昌,快回來幫忙工作喔。我總是在聽見母親叫喊後,才匆匆跑回家。有時趕工,母親的速度比平常更快,怎樣也追不上,此時若外面傳來鄰居嬉鬧聲,不耐不甘與委屈的情緒湧上心頭,我氣得將頭壓低,做無聲抗議,也許母親察覺到我的情緒,總是藉故離開讓我休息一下。  國中時,有次家政課作業是製作便當提袋。我拿針線縫了半天,央求母親幫忙,母親露出無奈的表情說:實在有夠憨慢,乎我來。於是挑起了線軸的顏色,挑好線色後,接著將線軸啪的一聲安裝好;然後見母親神情專注,拿起材料放在針車台上,手法俐落的將布料翻過來又翻過去,沒多久便做好提袋,工整又漂亮。母親將提袋交給我,一派輕鬆地說:這不就好了。我第一次如此驕傲母親的工作,交作業那天開心地向同學炫耀,同學羨慕的眼光讓我得意許久。  母親天天從早到晚工作,常常,我入睡前,仍能聽見踩踏機子的聲音,持續規律地響著,那聲音總能讓我感受到母親的陪伴,聽著聽著便安心入眠。  高中時,母親年紀大了,視力變差,她總要我幫忙將線頭穿進針孔裡。過沒多久,家裡換了一台自動剪線的縫紉機,我只需整理鞋面裝箱,坐在針車前陪母親的時間減少了。之後,母親生病體力變差,停下工作。人事變化之速讓我不知如何應對,只能被動接受,有次見到母親手撫機台,神情落寞的說:身體不好,什麼都做不了。母親的語氣有些怨艾與不甘,我安慰母親:趕快好起來要做什麼都可以,做那麼多年很辛苦,之後遊山玩水就好了。母親聽完淡淡的說:如果真可以這樣就好了。少了縫紉機的聲響,家裡一下子冷清起來,病中的母親,夜裡經常久咳,那聲音更讓人難以成眠。  母親過世後,我仍不時會想起昔日做加工的日子,每每,臨睡前耳邊會隱約響起那熟悉的喀噠聲響,那聲音讓我覺得似乎母親仍舊看顧著我們。

Read MoreRead More

青農開放農田 親子拔蘿蔔樂無窮

新市區青農開放體驗,吸引親子前往農田拔蘿蔔。 (記者林相如攝) 記者林相如/新市報導  「拔蘿蔔了!」新市區青農康世銓,開放蘿蔔田讓親子體驗拔蘿蔔的樂趣,吸引大小朋友前來,小朋友走進農田裡,抓著葉子,用力向上一拔,白玉蘿蔔馬上拔起來,相當開心,直說好好玩,看到小朋友開心的模樣,父母親也相當高興,也說回家後好好料理蘿蔔,讓小朋友吃的更健康。  康世銓與陳思吟夫妻兩人,都是新市區的青農,兩人在潭頂里以友善耕作的方式,種植各式蔬果,尤其溫室栽培的蔬菜,更受到喜愛,如今種植的白玉蘿蔔已到熟成的階段,想到不少小朋友只在書本上看到拔蘿蔔,卻沒有體驗拔蘿蔔的經驗,因此決定開放蘿蔔田,讓親子實地體驗拔蘿蔔的過程。  昨天上午蘿蔔田陸續吸引民眾前來拔蘿蔔,有的是父母帶著小朋友前來,有的則是全家大小,三代同堂來拔蘿蔔,小朋友在大人陪伴下,行走在蘿蔔田裡,隨後小朋友彎下腰來,抓起綠色的葉子,向上一拉,很快的就拔起一根白蘿蔔,相當開心。  由於拔蘿蔔的體驗收費是一袋一百元,大小朋友就在農田裡,努力的拔蘿蔔,小朋友甚至拿著蘿蔔到處晃,忙碌不已,卻也快樂無窮,經大家一番努力,最後提著一袋袋的蘿蔔,滿足的離開。  康世銓表示,現採的白玉蘿蔔放在冰箱裡,可以保存一個月,民眾採完後,回去可以慢慢的煮食,不論是煮湯或者醃漬蘿蔔干,都相當不錯。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