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榮興
黃榮興先生現為台南市文物協會監事,專長及收藏方向為古代玉器,平日熱心玉文化推廣,目前為臉書中華古玩論壇管理員。
卑南遺址
卑南文化簡介
1980年位於台東市郊的臺東火車站新站工程動工,擾動沉睡千年的卑南地下遺址,這個台灣所發現最大的史前聚落,以及環太平洋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終於揭露在世人面前。
卑南文化因最大遺址位於日據時代原稱為卑南社的台東市南王里(南王部落)而得名,是台灣東部新石器時期中期的史前文化,存續時間約在5200年前至2300年前,分布範圍大致包含台東平原、花東縱谷南段與東海岸南段。
卑南文化和卑南族沒有必然關係,反而與現今排灣族、魯凱族、阿美族等部落文化高度相關。可能是因為部落戰爭和漢人入侵等因素,導致原本居住該地的原住民遷移,根據學者研究推測,一部分往山區移民,適應山地生活方式,成為後來排灣族或排灣群(包括排灣族、卑南族、魯凱族)的祖先。一部分留在原來的平原及海岸台地,成為阿美族的祖先。
卑南文化各處遺址出土文物顯示除了狩獵之外,在農耕與漁業方面都有相當規模。代表的遺址有台東縣境的卑南遺址、富山遺址、都蘭遺址、掃叭遺址、巴蘭遺址、花蓮縣境的公埔遺址等。特別是卑南遺址,估計地底有數以千具的石棺,出土諸多石器、陶器等生活器具,以及最廣為人知的精美玉器。
政府在卑南遺址設立史前博物館,因配合建築空間再造及展示更新工程,2020年5月31日起本館暫停對外營運服務(含水舞及迷宮區;卑南遺址公園及南科考古館照常營運),預計年底前會重新開放。
卑南玉器四突玦、玉錛
卑南玉器
卑南文化重要遺址有卑南、老番社、鯉魚山、漁場南、東河、泰源等,玉器主要出土於石板棺內,由於台灣玉的結構和墓葬環境關係,特別容易形成白化現象,玉質保持完美如新的較少見。史前博物館作為館徽的雙人抬獸玦,還有喇叭型玉環、鈴形玉串飾等都是較著名也是玉質較完好的卑南文化玉器。
史博館臧振華前館長在卑南玉器圖錄書中所述,卑南遺址挖掘1523座墓,其中692座有陪葬品,出土玉器6、7千件,可分為工具類、武器類、裝飾類三種。
工具類有玉錛、玉鑿。
武器類有玉茅、玉簇。
裝飾類最為廣泛,有頭飾、耳飾、項飾、腕飾、墬飾。以耳飾為大宗,共計442座有出土玦耳飾。
耳飾玦又分四類:環形玦、四凸環形玦、長形玦、長形變體玦。耳玦飾是台灣出土數量最多也是造型最多變的玉器,可說是台灣玉器的代表。
卑南族舊社巴蘭遺址及文物 花蓮「邀月小築民宿」陳啟仁先生提供
花東文史之旅
花蓮台東一帶自古以來就是原住民生活區域,從花東縱谷到瀕臨太平洋的狹長海岸地帶,至今考古發現的重要遺址就有四、五十處之多。
卑南族舊社巴蘭遺址及文物 花蓮「邀月小築民宿」陳啟仁先生提供
這些遺址從目前發現最早約三萬年前的長濱文化開始,發展涵蓋了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以及鐵器時代等幾個階段,直到兩三百年前大量漢人遷移入侵為止。
花蓮舞鶴掃叭石柱遺址及文物 花蓮「邀月小築民宿」陳啟仁先生提供
現今許多遺址也是重要觀光景點,例如長濱文化遺址的八仙洞、卑南遺址的史博館和卑南遺址公園。因為遺址密佈,可以說整個花東就是一個遺址公園。
花蓮舞鶴掃叭石柱遺址及文物 花蓮「邀月小築民宿」陳啟仁先生提供
因此到花東旅遊時,除了欣賞好山好水之外,也可以來趟文史之旅,除認識台灣史前文化之外,或許隨意走過田野小路,路邊就會發現有陶器破片或石器,有可能就是古代原住民遺留的文物。
台灣玉
台灣玉屬角閃石礦物單斜晶體,硬度6~6.5度,比重2.98~3.10,原石一般呈墨綠、翠綠、黃綠或淡黃、灰色為主,半透明或不透明,帶有鉻鐵礦或磁鐵礦形成的黑色小斑點,常與蛇紋石、石綿、片岩等共生。在當今中國「和田玉鑑定與分類」礦物定義,台灣玉符合和田玉的標準。所以也是廣義和田之一。
台灣玉礦石
台灣玉原稱為豐田玉,2006年時為了突顯這台灣特有的玉料,所以改名為台灣玉。礦產地主要集中在花蓮縣壽豐鄉豐田荖腦山西林山區。昭和7年(1932),一名叫中島的日本人,在荖腦山上打獵,因為追蹤一隻山羌,而發現一顆帶有奇妙紋理的漂亮石頭。他將石頭帶下山後,確認石頭上面的白色纖維狀礦物就是石綿。石綿是隔熱斷熱最好的絕緣體,是具有經濟價值礦物,因而開啟了豐田荖腦山的採礦之始。
因為石綿的軍事與防火工業用途,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台灣總督府極為重視石綿礦產,將礦場徵為御用,擴大生產規模。隨石棉大規模開採,和石綿伴生的玉石被視為廢料,棄置於廢石堆中,丟得滿山遍野,一陣大雨沖刷後,連下游也都有礦石堆積。
1956年成大教授廖學誠教授還是礦冶系學生,赴台東採集標本時,在河床邊發現這些無人撿拾的漂亮石頭。他進一步的分析與研究,認為這些漂亮的綠色石頭結晶呈纖維狀,質地細膩、堅靭,是角閃石成分的玉礦。之後他又帶著標本專程拜訪香港大學地理地質系主任戴維斯(Dr.Davies),因而證實了豐田玉礦的存在。
這些原本認為是廢石,被證實為是和新疆和闐玉同類的礦石,這個訊息傳開之後,掀起一波開採熱潮,進而帶動台灣玉器行業的蓬勃發展。
石刀及帶穿圓板
史前石器
史前原住民遺留許多石器,體型最大的就是地表上的各種石柱,例如卑南文化公園地標的月形石柱、花蓮舞鶴地區的掃叭石柱。小型石器以兵器類和工具類為主,特別是工具類在各個遺址都會發現,花東地區田野間也常可以看到。
在還不會製作金屬工具前,石器做為主要生活工具,因此樣式多元,砍伐、打製、切割、刮削無不利用石頭磨製的工具,例如有墾地伐木的石鋤,石斧,收割用的石刀,石鐮,舂榖的石杵等。狩獵的主要工具則有石矛,石鏃等。就連撒網捕魚的網墬,也是利用隨處可以取得的石頭敲製而成。
頁岩石環一對
石器在工作中出現破損,可能就被隨意丟棄,因此花東一帶曾經有史前人類活動的地方,就有可能看到到這些殘存的石器。同理看到這些石器,就可以證明該地曾經是先民生活遺址。
台南市文物協會成立至今已歷35年,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也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加入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