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盈達先生為台南市文物協會會員,主要收藏方向為古代玉器。
圖1:玉頂嘮嗑
今天筆者聊聊玉頂,在古玉收藏界通俗說法是爐頂、帽頂或捉手,而在台北故宮的典藏資料檢索中,用爐頂是去搜尋是查無此物的,用帽頂還能查到15件(圖1),而用玉頂檢索就能查到29件。嘮嗑是大陸東北方言就是閒談、聊天的意思,本篇不用帶入太過嚴肅的考證歷史及名稱,畢竟收藏是雅興,當然想成為歷史學家或考古家也不賴,不過這就太過沉重了,因此筆者單就個人收藏古玉過程中,就所經手的中古玉頂來分享下心得,目前收藏的玉頂常見年代區間多為宋代到元代,也是現在收藏界俗稱的中古玉器。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燕閑清賞箋」中將當時玉器的品項及種類大約分類,文中說:「自唐宋以下,所製不一,如笛、管、鳳釵、乳絡、龜、魚、帳墜、哇哇、樹石、爐頂、帽頂、提攜、袋掛、壓口方圓細花帶板、燈板、人物、神像、爐、瓶、鉤鈕、文具、器皿、杖頭、杯、盂、扇墜、梳背、玉冠、珥、縧環、刀把、猿、馬、牛、羊、犬、貓、花朵種種玩物,碾法如刻,細如髮絲,無毫末逾矩,極盡工緻。」因此在這段說明中將爐頂及帽頂分別開來,可見至少明代當時是有區別的,因此有一說,宋金之時盛行焚香雅事故稱爐頂,元代則因服飾之故,改制為帽頂裝飾(圖2,絲織紗帽,汪世顯家族墓出土文物研究,甘肅省博物館編),到明清又改為爐頂,這與其時代背景或許有其關聯性。
圖2:玉頂嘮嗑
然而對收藏玩家而言,其用途就如故宮所說─玉頂,這應該是頗為貼切的,它的功用都是為了提取之用,不管是置於爐蓋之上,亦或是帽上;因此設計上美觀及提取方便是它存在的意義,記得台北故宮在幾年前曾經展出過一面牆都是用玉頂裝飾,那時文字載明台北故宮庫房內單單玉頂就有一千多件,再加上對岸故宮、博物館及民間私藏,其數量也算可觀。
而藏家如何在眾多的題材中挑選納藏的標的?目前常見的玉頂題材不外乎:雙螭龍(虎)銜靈芝抱石、鷺鷥(春水)紋、芝冠鹿(秋山)紋、鴛鴦銜花紋、龍紋、人物紋、鳥禽紋及花草植物紋,甚至清宮舊藏中還有一件極少見到的迦樓羅神鳥紋玉頂。由於玉頂是實用器,磕碰損傷在所難免,因此在選擇上的方向是以精緻度、完整性及題材希缺性為挑選方向。
玉料除了在清代較為充足外,筆者在過手的玉頂中發現一有趣的現象,也不知道捉手一詞即是如此稱之。有一定比例的玉頂因為形狀特殊會被認為是用邊角殘料或就料雕刻,多為三角形體,但在宋元時代,玉料何其珍貴?排除老殘及修磨外,玉頂在某個角度用三根手指拿會特別順手且不容易脫落,因此千萬不能忽視古代工匠的能力,或許千百年前玉頂使用已經符合人體工學了,不信?您可檢視您手邊不規則的玉頂試試!
紅山美女手上最美的一道風景線
作者介紹:簡鳳佐先生現為台南市文物協會會員,並擔任玉翫雅集玉協會理事,曾以筆名暗香浮動任台灣88玉網古玉版版主,各年代玉器為其主要收藏方向。
圖一 紅山內剖面為鈍三角形之內厚外薄鐲
手鐲自古即為身分的象徵,自文化期開始漸漸從護環演變成除身分代表外亦可戴在手上與服裝或者相關環境配套成為裝飾作用的飾物。玉鐲自新石器時期就一直使用不斷至民國初年,各時期均有其代表的型制風格與手法,演變至漢唐宋元明清,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玉鐲代表的意思除了身分地位外,還有定情物及身體安康的用意,最後形成身上最美的一件飾品。君不見美女手上帶著一環素雅的圓鐲,手鐲在手腕即是一道彩虹, 配戴者的氣質跟靈動之氣馬上就上提了幾個層次。
圖二 阜新市博物館藏紅山內剖面為鈍三角形之內厚外薄鐲
圖三 小河沿文化層出土內緣平直,周圍微直至外鼓型紅山鐲
在紅山文化時期,手上鐲子屬於統治階級身分的使用品,考古發掘的並不常見,跟南方的良渚體系相比,時代風格相當明確與獨特,考古大多常見白化的品種,玉種與沁彩優美的均屬於此時期的稀少品相,為當時的統治階級,貴族美女的使用之器。紅山出現的玉鐲極具有當時的時代風格,有四種常見的款式,型一為內徑厚實,往外圈偏尖薄,其與當時的勾雲器或璧型器物內厚外薄的做法一致,鐲身的橫切面是一個鈍三角形而非類圓形,具有非常獨特時代特徵。考古的器物可見圖一[1-3],阜新市博物館藏有一件改制器可以清楚見到此類鐲之橫斷面為一鈍三角形(圖二)[4]。型二的紅山鐲為內緣平直,周圍微直至外鼓型(圖三)或周圍起楞平直後至週邊微鼓如圖四所示,小河沿文化層有一系列15件類似考古發現[2]。此型鐲器雖不如圖一考古出現的多,但紅山藏家手上並不難出現此類鐲型。
圖四 小河沿文化層出土內緣平直,周圍起楞平直後至週邊微鼓紅山鐲
型三的紅山鐲型為寬扁形鐲,內寬外部成壟起之半球形,橫切面為半月狀,中間處最厚上下端縮薄如圖五所示[1, 2],內徑肉多常可見解玉砂拋琢留下之不規則解玉砂殘留的凸粒橘皮紋(圖六),該時期風格也很明顯,此鐲型較型一型二少見。而型四類為不規則型,此類大多有上述三型綜合的影子,玉料選材多為紅山地域的岫岩玉,但由於就料或其他原因使的鐲身厚薄並不一致,一般常見為青黃玉種(圖七),偶見留皮。除此之外,還有些帶有紋飾的紅山鐲相當稀少,僅博物館偶能窺見蹤跡,一般從玉料跟工藝手法能判斷是否是紅山體系的鐲子,能參考的考古出土件相當稀少就不於此分類。
圖五 紅山內寬外壟起半球狀寬扁形鐲
以現在的角度來看,前兩型細圈型較偏年輕者使用的傾向,而後兩款適合有性格的帶法。目前考古的資料來看紅山鐲類出現的並不多,常見的大多屬於白化玉種或青色系列如出土附圖所示。質佳沁美的品相與條件相當難遇到,偶可見於專門傾心在紅山玉器收藏者手上。一般來說與當時的紅山器物一樣,種沁為當時種色最好的青黃玉種的紅山鐲,滿沁或沁色星羅密佈美豔大方者,燈光下都極具神秘色彩,內徑均殘留當時工藝痕跡既明顯且細膩,其當時使用者的身份不是極高必是極美,為此時期的極稀罕之物,現代人能戴在手上,是繼承當時紅山美女手上最美的一道風景線,仙靈氣韻何止添三分。
圖六 紅山內寬外壟半球狀寬扁形鐲
本文介紹了幾種紅山常見的鐲型,歸納出四種比較常見的紅山玉鐲器型,不管是哪一類型,其器身或內徑都會殘留當時的工藝痕跡,細心一點並不難分辨。
圖七紅山不規則就料帶皮鐲
[1]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與玉器精粹》1997
[2]于建設《紅山玉器》2004
[3]陸建芳《中國玉器通史-新石器時代北方卷》2014
[4]郭大順, 洪殿旭 《紅山文化玉器鑒賞》2010
淺談蟬型玉器
作者簡介:劉振邦先生,目前擔任台南市文物協會理事,為人謙和,收藏方向為古代玉器。
圖1 蟬型玉器
蟬型玉器據考證起源很早,考古出現在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可見蟬的形象作為一種裝飾已經問世好幾千年了。因為蟬的生命歷程十分特別,幼蟲在土中生長很久,之後才會破土而出,出土後的蟬仍須化蛹,之後再破蛹成為飛蟬,此種破土蛻變重生之蟲,就被古人當成一種配飾象徵,甚至是將玉蟬放入亡者口中以求重生。
圖2 蟬型玉器
到了戰國至漢代,儒家思想風行,蟬幼蟲時長於土中,成蟲飛於枝頭,有出汙泥而不染之意,且其攀於枝頭遠離塵世,只以樹汁露水為食,符合儒家君子清高之德行,故用於譬喻君子,所以當時出現了不少冠蟬珮蟬等玉器;造型雕工也從粗簡慢慢演變到漢朝八刀蟬的線條挺拔,刀工犀利,造型飽滿生動,器表光潔。而後的魏晉時期因戰亂因素少有玉器出土,而後的唐宋元等朝代蟬型玉器大約多承襲漢朝風格,但漸漸朝向柔和立體化,到了明清時期玉蟬趨向寫實形象逼真,將玉器世俗化賦予祝福吉祥富貴之意,常見的意函有一鳴驚人、腰纏(蟬)萬貫等。
圖3 蟬型玉器
以下三件玉蟬為筆者收藏之明清玉蟬,其中清朝清白玉蟬型鼻煙壺以及清朝青玉帶皮圓雕蟬這兩件是仔玉雕刻而成,鼻煙壺上的蟬有些呆萌,簡單幾刀搭配兩個圓圈眼,在盡量不多去除玉料的情形下將一隻蟬表現出來(圖1),青玉蟬則是利用玉石的棗紅皮色留做正面,好似一隻染上夕陽餘暉,紅紅火火的秋蟬(圖2),第三件是一件清朝白玉蟬珮,雕工用壓地的方式,將蟬的頭胸部顯出力度和立體感,此件玉蟬扁平上方有一個鑽孔,是一件適合佩帶於胸前的蟬型玉珮(圖3)。將此三件圖片獻給讀者參考比較不同蟬型玉器。
台南市文物協會成立至今已歷35年,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也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加入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