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紙本書

■郁思 每天晨走會經過一位鄰居家。他家前院草坪擺放兩張木製躺椅,圍著椅子是兩張小圓桌,圍著圓桌是幾缽應時小花卉,還有一個土質的大烤爐,應該做燒烤用的,在這裡只是撐著門面的擺設品。 一隻大黑狗靜靜的臥在椅子邊,我帶兩隻小狗兒走過,祂連頭都不抬一下,反倒是兩隻小狗不自量力的叫聲,打破了一份世外桃源的寧靜。 男主人一個人有時滑手機或看手提電腦,偶爾太太也坐下跟他聊天說話。 那天天氣晴和,風兒微微擺動樹枝。我看見男主人竟然捧著一本書,不錯,一本實實在在的紙本書在閱讀。 我吆喝狗兒安靜下來,再次看個清楚。 「在讀書嗎?」「是的,這麼好的陽光,適合讀書。」我走了幾步又回頭「現在很難得看到讀紙本書的了。」「書房裡很多書,在書房讀的時候多。」原來是位愛讀書的人,內心湧起一份尊敬的喜悅。 多年前我的隔壁鄰居在前院放了一個木製的迷你小書櫃,上面寫著「take a book, put back a book.」剛開始有愛讀書的人,會取書閱讀,也會捐書讓他人讀。他又特別放了幾張木頭椅子,給就地閱讀的人方便。 前天我特意走近看看,裡面還放了一瓶消毒液。看得出都蒙上一層歲月的塵垢。蒙塵的灰暗顯示歲月老去的悲涼,它還能在日曬雨淋中存活多久呢? 連我都這麼久沒再去看他一眼。 最近鄰居跟我說「取書,還書的人越來越少,書櫃也許要拿掉了。」   我參加一個當地的讀書會,每個月開一次會。會員一直維持6~8位左右。每人介紹自己最近讀的書,有三位說自己不讀書,只聽書。其他幾位說不讀紙本書,都是網上看電子書。 作家韓秀寫過一本《翻動書頁的聲音》,顯然是紙本書一張張翻閱的。「我期待,將聽到更多的翻動書頁的聲音,如同大海的潮汐,經久不歇,永遠永遠。」 另一位作家董橋,在他的一本書《記得》的序言中,有這樣的幾句話「我情願一頁一頁讀完一千部紙本書,也不情願指揮鼠標滑來滑去瀏覽一萬本電子數據。螢屏上掃出一頁頁電子書我也試過,冷冰冰沒有紙感沒有紙香沒有紙聲,掃得出大學問掃不出小情趣,感覺彷彿跟鑲在鏡框裡的鞏俐接吻。舊派人應該做些舊派事才合適。」 另一段寫「五十年前我在台南一位老先生家裡看到牆上掛的一副對聯『雨久藏書蠹,風高老屋斜』。句子好,字也好:紙本書即使藏著蠹魚也甘心,也詩意。都說老頭子都倔,電子狂風都吹斜了我的老房子了,書香不書香挑起的事端我倔到底。」   我喜歡讀紙本書,床頭放了很多本書,每天晚上在書香紙感中伴我入眠。 如今一把年紀,很多身外物決定清理出來,該送的、該丟的。給他們一個該有的歸宿。 書架上的書堆積太多,請孫女替我整理好,擺放客廳大飯桌,拍了照片請好友們選喜歡的書拿去。 一位朋友選了楊絳所有的作品、一位選了十八本書,問我會不會拿太多?一位說視力退化早就不看書了。一位選了白先勇的《台北人》和王維的《人間詞話》和一本《鄭愁予詩集 1》。 她問「書櫃為什麼要清除呢?書是陪伴我們一輩子最好的老朋友呀!」 一次誤入禁區在電子書上讀到木心的作品,讀得忘了老朋友。滑鼠轉動,一篇篇作品讀得性味盎然欲罷不能。原來電子書也有聞不到的香味,讓人陶醉其中,忘其所以。

Read More

〈中華副刊〉殘值老人的光輝

■柯漣漪 春雨過後的早上,太陽笑嘻嘻的露臉出來。 我穿著輕薄的夾克,走在運動公園外圍的人行步道,又看見那位年約70歲的老伯胸前揹著幼孩走過來。 我決定打破心中的疑惑,露出溫和的口氣問他:「師兄,請問你揹著是你的孩子嗎?」 對年長的陌生男人稱呼師兄一般人都可以接受。至於問他是否親身孩子是受過一次教訓。 記得20多年前,我在果菜市場看見一位老人胸前揹著孩子,對他豎起大拇指,說:「好樣的,揹著孫子出來。」 想不到那位老人對我怒目相待,回道:「他奶奶的,妻子跑了,我只好父代母職。」 原來是老兵娶少妻,活受罪的現世報。   從恍神中過來,眼前的老伯對著我微微笑,平穩有力的聲音敲打著我的耳膜,「不,我揹的是孫女。」 「師兄,你的兒子和媳婦怎麼不請保母?」 「說來話長,孩子收入有限,我只好幫忙了。」老伯的語氣有些無奈。 我對眼前的老伯萌生同情之心,「你還好嗎?領勞退吧。」 「不,我是老師退休,領月退,生活可以。」老伯說。 怎麼?跟我同行。不過這年頭有些老人喜歡誇大其辭吹牛皮,還是問個究竟。 「是哪所學校退休?」 「三光。」 原來是我以前服務學校的鄰校。   「貴校有位學聲樂的林老師,你知道嗎?」我說出林老師的全名,來個小測試。 「知道,後來她調到台北市服務了。」 說得一點也沒錯,林老師的確是調到台北市西區的小學教書。 那位林老師功力非凡,有一年和先生到義大利旅遊,在餐廳用餐時當著眾人的面前唱起義大利語的拿波里情歌,風靡了在場的嘉賓,讓我佩服萬分。 「對了,我的同學姓李,在貴校當過校長,你認識嗎?」我說出同學的名字。 「認識,我接組長的第二年他是55專案退休的,目前住在龜山。」 真的是鄰校老師退休,不過他似乎很樂觀,認為幫忙兒子照顧孫女很有成就感。 離開那位老伯,我的心中百感交集,大部分的老人退休後,依舊散發著剩餘的光輝,以各種方法無怨無悔地做出有益人群的工作。

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越來越像我媽媽

文/王麗娟 插圖/國泰  上午八點,我戴著面罩、口罩去醫院打疫苗,這一輪開放給六十五歲以上。人行道臨時搭起四個棚子,大家不停穿梭,忙著填寫資料,領號碼牌,亂紛紛的。 晚上,約好疫情時間不要回家的女兒打電話來,女婿載她上班會經過我家附近,等綠燈時,看到一個穿桃紅色衣服、牛仔褲的人,身影很像我。我都「崁頭崁臉」了,沒想到她還能在人群中認出我。知道是我,女兒不勝唏噓:「啊!媽媽怎麼就六十五歲了。」 我是不過生日的,兒女沒應該沒有刻意記住我的歲數;我媽媽也不過生日,我當然也記不得她的年齡。 突然想到媽媽在六十五歲時都做些什麼?   媽媽善於等待,等待團圓的節慶,等待分散各地上班的兒女回家,輕輕叫她一聲「媽」。然後,閃進廚房,做幾樣讓人懷念的媽媽味。廚房裡燃燒著媽媽大半歲月,蔥薑蒜隨著不同的菜餚出場,一小碟的「蔭悉仔」,也就是豆鼓,經由時間萃煉,變得香醇甘甜,加上蔥株拌炒,成了最簡單的美味。不曾缺席的蛋,和著九層塔、韭菜煎成一個圓滿。用番茄醬炒成紅飯,為團聚的日子添喜。咬菜脯,嚼花生,奏起熱鬧的配樂;舀一匙湯,呼呼幾聲吹涼,窣窣一口喝下,呼出幸福味,喝到滿足感。 媽媽開開心心的炒了一桌,我們吱吱喳喳的吵了一桌。平常難得一見的笑容,被我們的三言兩語就點亮了。我們背起行囊離去,她又開始等待下一個節慶到來。 廚房牆角下蹲坐著幾個豬肝紅的寬口甕,紋路粗樸簡單,我們不在的日子,媽媽就釀製醬菜,或是一圈一圈蘿蔔,或是一塊一塊豆腐乳,把甕塞得滿滿,等待我們回家吃飽飽。 媽媽的榻榻米房掛著蚊帳,她用橡皮筋綁著幾處破洞,紅的、綠的、黃的,有的綁著白色的鬆緊帶,像繽紛的花朵喧鬧著。蚊子進不去,在帳外嗡嗡飛行,擾人清眠,她在門口點一卷蚊香,在綠色的漩窩中進入夢鄉。負笈北上,我的童年在蚊香裊裊中飄遠。想家的時候,隨時揹起行囊,回家。 我從台灣尾嫁到台灣頭,落籍台北,撐著油紙傘來接我的不再是媽媽,改由先生撐著透明的塑膠傘,護著我走過風風雨雨。回家的路變得落落長,已經無法像以前一樣,動不動就揹著行囊回家。漏掉晨昏定省,媽媽的思念,我常常漏接。每次回家,媽媽盈盈笑著,離去,用一連串的笑聲叮嚀我,一趟路落落長,不要常回家,其實,她一直在等我回家。 媽媽習慣過濾一些閒話殘渣,讓日子變好,變好過。我也是報喜不報憂,生活再苦,她淺淺的微笑,甜了我心中的苦。 爸爸過世後,媽媽不只髮絲斑白,生活也跟著日漸蒼白,身體越來越單薄,笑聲也是,在地上拖行的腳步聲藏著幾許蹣跚。 看連續劇,老愛跟劇中的人對話:「緊事寬辦,凡事要慢慢仔是。」「呷緊會弄破碗,聊聊仔是敢毋好?」媽媽說閩南語時,神韻很美,平常都是這麼溫柔的勸我,說我。 對沒幾句話,媽媽就打起瞌睡。慢慢的,她把我們三姊妹的名字混淆了,這麼長久的時間,都只是聽到我們呼喊「媽」,她是否還記得自己真正的名字? 慢慢地,媽媽的時空亂成一團,有些憑空想像,有些是她的寄望,也或許是旁人真實的際遇,東拼西湊,錯成跳躍式的情節,暗藏著一些密碼,她失意,有些事也選擇失憶。常常喃喃自語,說什麼,已無法辨識。   媽媽的房間仍然收拾得很整齊,但不再潔淨,每樣東西固定在同一個位置,久了,惹了一點塵埃。老花眼鏡、假牙和梳子都休憩好長一段日了,雨傘掛在門把上,等待有一天,媽媽還會用得著。插了鼻胃管,時間對他已沒多大的意義,眼瞼代替了嘴唇,一開一合簡單的回答是與不是。她曾坐過的藤椅,每天早上八點左右,冬天則晚一些,陽光會悄悄前來靜坐一會兒,才又離去了。這麼一坐,上午便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一年一年過去了。 樂隊奏響《野餐》,那是我十歲時學會的一首歌,我哼著歌詞:「今天天氣好清爽,陌上野花香,青山綠水繞身旁,小鳥聲聲唱,四方好友相聚,語多話又長,野外共餐多優雅,彼此祝安康。」我,素衣、素容送行,媽媽無法再嘮叨我為什麼不化點妝。至親圍在一起吃飯,從此,媽媽留在野外餐風,露宿。吃完「散宴」,這個家好像散了,想再聽媽媽把我叫成姊姊或妹妹的名字,已成了奢求。 一開始,沒來由的想起媽媽,每想一回,悲傷一次,就痛哭一場。過一段時間,慢慢習慣她的離去,每每想起她,只覺得她還留在娘家,而我,只是出嫁了,不能常常碰面。任她自由進出我的夢,與我閒話家常。突然想到,到底經過多久,媽媽才習慣我已經嫁人了。 我繼承了媽媽的一部分,不知什麼時候起,看電視,我也學會跟劇中人對話:「寬寬仔是。」「勻勻仔講。」那些話,其實是想說給不在身邊的孩子聽的。   總覺得,我越來越像我媽媽了。

Read More

〈中華副刊〉鹽分地帶

詩/圖 侯思平 我有一萬頓挫的鋼索拼圖月色 如在未來的遠路寫滿清晰的座標 如需掩人耳目之曠野山林闢謠 如在天涯寫易於邂逅的海角   行草中的光絮逶迤行腳 不因耳語靠近如此重要的位置 焦土試煉,每每心碎的聲音   這一次 我執意傾聽 曾許你四季更迭的允諾 為耽溺的月色再添一味兒桂花 也好過一杯冷茶走到詞窮   你還沒拒絕手上的燃菸依從燃點 叉開明日天涯造路的段子 新生的指標與後來 的斷章   我仍是始源於三千卷軸 一滴羞赧墨韻 願從你的畫境離開

Read More

前甲元祐宮 入火安座

前甲元祐宮諸執事一行至開基玉皇宮恭迎三百五十年歷史的開基玉皇四殿下擔任入火安座大典的貴賓。(記者陳俊文攝)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台南東區前甲元祐宮新廟落成,十四日夜十一時舉行入火安座儀式,下午至交陪情誼深厚的開基玉皇宮請佛回廟參加安座大典,開基玉皇宮以三百五十年歷史的開基玉皇四殿下赴元祐宮參加慶典。受疫情影響,建醮大典將在兩年後再舉行。 元祐宮是定居在前甲一帶的李氏家廟,早期聞人是省議員李明通和少數非李姓的省議員陳榮盛,對元祐宮元帥爺尊崇有加。 元祐宮主祀李府元帥爺,也是李氏家族的守護神,和台灣一般神明最大的不同是元帥爺一臉童顏稚氣,顯得和藹慈祥。目前開基的元帥爺係百年前跟隨李氏族人來台,是當時前甲唯一的神明。李氏先民以七個蕃薯籤攤販賣所得為元帥爺蓋廟,歷經百年,今年才得以圓夢,新廟占地百坪,南方廟宇的華麗手法,購地加建廟總共花費一億元。 子孫百年為祖先圓夢的前甲元祐正殿氣勢恢宏。(記者陳俊文攝) 新建元祐宮盡是工藝大師傑作,比如張棋洲的彩繪、黃錫輝的剪粘、陳信坤的泥塑等,最有看頭的是廟內二十五孝彩繪,二十四孝再加一孝是前幾年退休丁姓調查員花布背母看病的故事,也是目前廟宇中少見現代化教忠教孝題材,在今日更顯得珍貴。 前甲元祐宮於十一月九日慶成謝土,十四日由主任委員李金塗和總幹事李宗太領軍至四家交陪境和四家友境請佛,夜晚七時再至前甲角頭廟顯明殿和境主關帝廳請佛升座,子時由道長吳政憲主持開廟門、入火安座儀式,今日午後一時賞兵,夜晚六時由開基玉皇宮禮讚宴王,六時三十分各友廟參香讚禮平安福宴,十五日起由明華園黃字團歌仔戲連續公演三天。

Read More

〈生活休閒〉禮佛踏青吃美食 關子嶺一日遊

到關子嶺走走,可以來趟身心靈之旅。(記者吳孟珉攝) 秋高氣爽,加上疫情緩解,泡個美人湯讓人精神為之一振。說到泡湯,關子嶺可說是台南人的後花園,而且除了享受世界三大泥漿溫泉外,一趟行程還能禮佛、踏青、吃美食,身心靈皆舒暢。 到關子嶺去走走,很多人選擇一天往返,可以去大凍山練練腳力,腳程好的一路登頂,體力稍差的量力而為,走到哪算到哪。 如果只是想健行,又不想花太多時間,可以到紅葉公園,從好漢坡直攻山頂,或者是沿著山徑徐步前行,風味各異,公園雖不大,但一樣能居高望遠,小小園地自有寂靜之美。至於嶺頂公園更是安步當車就可抵達,還能看到「關仔嶺之戀」作者吳晉准的生平簡介及放大版歌譜。 走累了可以泡泡世界三大泥漿溫泉,關子嶺溫泉有「天下第一靈泉」之譽,此處泡湯從平民化消費到高檔SPA任君選擇,甚至還有餐廳內就附設泡湯池,吃飯還可打折。另外,關子嶺更有百年名剎的碧雲寺及大仙寺,在疫情紛人心之際,是禮佛尋求心靈平靜的好去處。 至於吃美食,此處除了有著名的甕仔雞外,還有各類山菜及農產品,香菇亦很著名,現場大啖外,也適合買回家當伴手禮。 如果預算夠,一日來回其實甚為可惜,不妨住上一宿,讓幽靜夜色洗滌一身疲勞。 (記者吳孟珉)

Read More

K.Swo陳芳語直播義賣 外套飆168888

饒舌歌手K. Swo攜手陳芳語唱作新歌,MV中更展現出浪漫、深情暖男風格,精彩表現獲好評。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饒舌歌手K.Swo因與好友陳芳語(Kimberley)攜手唱作新歌《(Not) Over You》獲好評,MV中更展現出浪漫、深情的彩色暖男風格!兩人日前還開直播,為衣服義賣而演唱,Kimberley一件帽T居然爆飆高價,最後以168888元結標,讓兩人當場歡呼。 K.Swo睽違1年攜手陳芳語,推出唱作新歌 《(Not) Over You》,好評如潮,甫發歌就衝上KKBOX即時榜前5名,讓K.Swo吃了一顆定心丸,尤其網路上一片讚聲,網友紛紛表示,兩人聲線極搭,外型也很速配,咸認K.Swo磁性的雄性嗓音和Kimberley天籟般清亮又性感的都會女聲,水乳交融,讓《(Not) Over You》充滿了化學變化! K. Swo與陳芳語在拍攝MV時,飾演一對分合情侶,導演特別租借豪宅、名車取景,原本有場草地上打滾的激情戲,但因為天雨,臨時改成撐傘在雨中追逐的「愛情長跑」戲,兩人演來頗為浪漫,讓團隊和助陣好友團一行50人都為之心動、風靡不已! 此外,K.Swo和陳芳語得知合唱曲《(Not) Over You》衝榜佳績,也都表示,若大家都喜歡他們合唱,沒理由不再合作,很快有機會會再攜手唱作新歌。兩人還在前晚開了義賣直播,選唱多首迪士尼經典歌曲,合唱《Whole New World》和新歌! K.Swo自彈自唱,也幫Kimberley伴奏,因為陳芳語鼻子過敏,她也不忌諱鼻子塞著衛生紙,展現親和力的一面。兩人拍賣MV裡在雨中奔跑的帽T,K.Swo賣到2萬3千元。陳芳語則在演唱多首歌曲下,一件外套飆出168888元的高價,讓兩人當場歡呼,義賣所得,皆將以品牌「OFF DUTY」之名,捐給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愛心滿滿。

Read More

男持西瓜刀猛砍鄰居頭頸

嘉義男子持西瓜刀,把人砍到頭頸重傷休克。(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嘉義縣太保市賴姓男子十二日晚間突然持西瓜刀闖入一間檳榔攤內對著廖姓男子一陣猛砍,導致對方不僅頭、頸受傷,全身也都受有多處刀傷,送醫急救,警方目前已經將賴男逮捕,並依殺人未遂罪嫌移送且聲押,嘉義地院已裁定准押。 據了解,離婚的賴男懷疑與鄰居廖男有糾紛,當晚騎機車看到賴男在一處檳榔攤,隨即拿一把約四十公分的西瓜刀衝進檳榔攤,從後方猛力砍下,動作之快連一旁民眾都來不及擋下;廖男頭頸遭砍,轉身反抗,身上多處受刀傷,被砍成休克癱軟在地,廖男大哥為阻止也被砍傷,現場民眾報案,賴男逃回家中,被警方逮捕。兩人之間有何糾紛,尚在調查中。 據悉,賴男沒有精神障礙手冊,但平時精神常出狀況,是當地令人相當頭痛的人物,大家都很害怕他,是不定時炸彈,鄰居多希望能藉由司法機關將其安置。據當地村長表示,被砍的廖男有長輩及妻小,一個人工作照顧全家,家境並不好,現在莫名被人砍成重傷住院,一家生計頓時失去依靠,非常可憐。

Read More

台灣首廟天壇送暖 自強戶申請17日截止

記者陳治交∕台南報導 台灣首廟天壇(天公廟)委託中華日報辦理一一0年自強戶歲末送暖慰問金活動,該活動從十月二十八日起至十一月十七日止受理申請,凡籍設台南市民眾合乎資格者,請於上述期限內備妥相關證明文件,函寄本報社以利辦理,重複申請者取消資格。 申辦自強戶歲末送暖慰問金者,經初審和決審符合資格者,將於十二月中旬頒發慰問金。自強戶歲末送暖慰問金活動申請辦法如下:(一)全戶戶籍謄本影本及身分證影本。(二)檢具中低收入戶證明文件。(三)民眾家中遭逢巨變,無力維持家庭生活,檢具相關證明文件。(四)民眾人身罹患重症,無力照顧家中妻小,檢具醫院相關疾病證明文件。(五)其他相關文件。 申辦表格請至中華日報服務台索取,來件請寄台南市西華街五十七號中華日報服務台,信封註明「申請台灣首廟天壇自強戶歲末送暖慰問金」,申請人務請詳寫地址、聯絡電話,民眾如有疑問,請電專線(0六)二二0二六七六或二二九六三八一轉一一一查詢。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崑大謝東河跨國研究登英期刊

崑大智慧機器人系副教授謝東河,參與國際合作「凡得瓦層狀材料之巨大應變靈敏係數感應器」之柔性電子學研究,成果更榮登《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記者汪惠松攝) 崑大智慧機器人工程系副教授謝東河,教學理論與實務並重發展,參與國際合作「凡得瓦層狀材料之巨大應變靈敏係數感應器」之柔性電子學研究,成果於今年四月榮登英國《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獲得校長李天祥讚賞。 台南一中畢業的謝東河,有感於南部先進技術師資的不足,從台大電機系畢業後,便決定回到台南故鄉貢獻所學,並選擇在崑大任教,參與智慧機器人系的創設。該系是電機、電子、機械與資工等相關知識之跨領域學習,學習領域甚廣,且能符合現今工業潮流。 謝東河參與的「凡得瓦層狀材料之巨大應變靈敏係數感應器」之柔性電子學研究,是結合北京理工教授吳漢春團隊、高雄科大教授洪冠明、台大教授張慶瑞、吳育任、印度旁遮普大學Sunil Arora帶領的團隊共同完成,成果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該刊物是英國《Nature》(自然)雜誌首本冠名「Nature」品牌的純開放獲取期刊,致力於發表生物、物理、化學和地球科學等各領域的高品質研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Nature Communications》是國際一流《Nature》的子刊,能夠獲得錄用,其研究都是相當傑出。 謝東河表示,此研究研發一種利用凡得瓦層狀材料(VDWLM)提高應變感測器應變靈敏度因數的方法,相對於金屬材料至少提高五百倍以上的靈敏度,通過利用壓電效應和光電效應的交互作用,除應變靈敏係數提高,同時提高應變靈敏度因數的可調節範圍,且在理論機制的解釋上能成功掌握此元件的所有特性,並具體展示其在人體日常運動捕捉微小振動感知方面的應用,在柔性電子學的原理與應用上有重要貢獻。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