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 王源錕
佳里北頭洋平淡無奇的小沙丘,竟埋藏著平埔西拉雅族的傳奇故事。
我的故鄉有個好聽的地名─佳里。說起來真難為情,旅行過一些國家,對自己的故鄉卻有幾分陌生,還必須像個觀光客一樣重新來認識。
台南市佳里區古名蕭壠Soulangh,是台灣原住民平埔西拉雅族「四大社」之一,蕭壠社位處古台江內海和灣裡溪(今名曾文溪)間的半島陸塊。荷蘭人於1636年征服這裡,歷經明鄭、滿清、日據、民國等年代,西拉雅族群大多漢化,幾乎已從這片土地上消失,只留下少數平埔地名與遺跡,聊供今人緬懷。
要追尋佳里的西拉雅文化源頭,不能不提到北頭洋。「北頭」和台北的「北投」一樣,是平埔族語「巫女」的意思,「北頭洋」也就是「巫女之丘」。當地原為平埔族聚落,老一輩傳說有一條龍飛來此處形成沙丘;也有人說在紅毛統治年代,某夜突颳起狂風,從將軍苓子寮吹來漫天飛砂,隔日大風止息後,平埔族屋舍幾乎全遭掩埋,只有沙丘邊緣的少數人倖免於難,這個沙丘又稱為「飛沙崙」。
我記得小時候曾在佳里滑過沙,坐著木板從沙丘上滑下來,刺激快感十足,不過我滑沙的山崙應該是在佳里中山公園附近,那裡和北頭洋還有一小段距離。從佳里鬧區到北頭洋,走忠孝路沿南26線往青鯤鯓方向,經過「善行寺」不遠就到了,如果沒有特別提醒,一般人都不會注意路邊有座小山丘,還以為只是一叢亂竹林,因為那沙丘實在太矮了。
山丘上有座瞭望台,古代平埔族有以藤竹搭樓守望禦敵的風俗,日治時期日軍為監控青鯤鯓沿海防務,曾以木頭、電線桿搭高台,族人稱為「望高寮」。現在的「望高寮」是二十多年當地民眾仿古貌重建,據說晴天時登到樓頂,可以看到台灣海峽,不過為避免發生危險,「望高寮」不建議遊客攀登,我想登高望遠的念頭也就打消了。
從「望高寮」循著稜線下山,經過橫在路當中的百年黃槿樹,從前做紅龜粿時都會摘這種樹葉做襯墊,所以又稱為「粿葉樹」,聽說台南很多「粿葉樹」都是由這棵老樹分枝的。
接著來到「荷蘭井」,荷蘭人在此曾經挖了四口井,除了供人飲用之外,當時從印度引進一百二十一頭牛,也是喝這些井的水,從這段歷史可以發現,佳里還是全台灣最早大規模養牛的地方呢。四口古井有三口陸續被飛沙掩埋,剩下的一口在日據時代還用來生產「蘋果水」飲料,光復後這口井仍繼續使用,隨著自來水普及「荷蘭井」逐漸被遺忘,沉睡在沙堆裡,直到十幾年前才重見天日。
北頭洋當地人大多有西拉雅族血統,至今仍保存完整的「阿立祖」信仰,村中的「立長宮」就是祭拜「阿立祖」的「公廨」,廟內沒有神像,而擺滿大大小小象徵女性生殖器官的瓶罐,是最大特色,也說明平埔族是個母系社會。廟門前對聯「一口檳榔祭阿立祖,千壺醇酒念先住民」,出自佳里名醫、「北門七子」之一、鹽分地帶文學家吳新榮手筆。「立長宮」前面,有一座漢人樣式的「慶長宮」,形成「漢番合祀」格局,要到「立長宮」參拜,必須從「慶長宮」旁小巷進入,這種族群融合的奇特景象,其他地方難得一見。
北頭洋立長宮仍保存「阿立祖」信仰及祀壺的傳統。
當地民眾生活雖已完全漢化,但仍以西拉雅後裔為榮,並在沙丘南麓建立北頭洋文化館,展出西拉雅文物。文化館入口處有座「飛番」像,相傳平埔原住民善跑,族人程天與更是腳程如飛,能和駿馬一較長短,清朝乾隆皇帝召見令其表演,程天與在髮辮上綁了一百個銅錢,讓駿馬「三鞭」才出發,結果仍先抵終點,因速度實在太快了,綁著銅錢的長髮,在腦後飛成水平狀,皇帝龍心大悅,賜其入京晉見,光耀門楣。
程天與賽跑速度這麼快,當時如果有奧運會的話,肯定要奪得好幾面金牌了。他過世後墓碑刻「父子面君三次」,其墓址就在北頭洋山腳農田中。此故事有很濃的神話色彩,不過在封建時代,如果連這種牛也敢吹,可是要殺頭的欺君大罪,我們就姑妄聽之、姑妄信之。
幫我們熱心導覽的太太說,要知道自己有沒有平埔血統,就把手臂彎起來,看下臂靠近彎曲處,有沒有出現一條橫紋,有的話就可能是平埔後裔。這種分辨法不知是否有科學根據?為什麼網路上有些說法卻不一樣?佳里是平埔西拉雅生息繁衍之地,這裡的人身上有平埔基因應該相當合理,算起來我也扯得上地緣關係,說不定北頭洋就是我「尋根」的起點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