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雄海洋派對帆船賽遊艇帆船展覽打頭陣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2023高雄海洋派對今年盛夏最熱情的水上派對活動來了!本(七)月15日活動將由2023高雄重型帆船賽打頭陣,超過廿艘重型帆船同時啟航聲勢浩大,同時間海陸各項活動接續展開,搭配遊艇繞港及周邊同樂活動,讓您在高雄盛夏感受港都熱情。(附圖由交通部航港局提供) 高雄市政府今夏推出一系列海洋派對消暑活動,海陸雙棲輪番上陣各種展演與體驗活動,邀請全民親近海洋參與水上運動,擁抱海洋生活氛圍,齊聚高雄參與盛夏饗宴。2023高雄海洋派對精彩活動輪番上陣,以嘉年華形式呈現海洋首都的城市魅力,活動包含「高雄國際帆船邀請賽」、「遊艇帆船展覽」、「海洋互動講座」、「愛河灣水域遊憩活動」、「海洋演唱會」、「船艇搭乘與駕訓推廣活動」、「Hi Young! 海洋市集」等。

Read More

申請復查機制上線商民可善加利用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高雄關表示,依關稅法第45條及第95條規定,納稅義務人如不服海關對其進口貨物核定的稅則號別、完稅價格、應補繳稅款或特別關稅等案件,得於收到稅款繳納證之翌日起30日內,依規定格式,以書面向海關申請復查;對於海關依海關緝私條例所為罰鍰等處分不服者,依同條例第47條規定亦同,籲請商民特別注意申請復查期限,以免因逾期申請而遭不受理之決定,影響自身權益。 該關進一步說明,海關為提供民眾多元之救濟管道,已於關港貿單一窗口(https://portal.sw.nat.gov.tw/PPL/index)「簡易申辦/複請申請/閱卷/陳述意見/[MI41]申請複查」提供24小時線上申請復查服務,便利商民即時維護自身權益,惟商民利用線上申請復查,仍須於提出線上申請之翌日起3日內補送「書面」復查申請書至原處分機關,若逾期則視同未申請,而完成申請程序者,其申請日期則以其於關港貿單一窗口提出申請之日期為準。 高雄關另提醒商民如採以掛號郵寄書面複查申請書,提起復查者,其受理日期以「交郵當日之郵戳」為準;非以掛號方式者,則以「海關收受復查申請書之日期」為準。復查申請書格式可至高雄關網站(https://kaohsiung.customs.gov.tw)「首頁/便民服務/書表檔案下載/高雄關書表下載/法務類」查詢,或於高雄關首頁以關鍵字搜尋「復查申請書」下載。

Read More

浙江自貿試驗區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7年)發布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7年),該行動方案制定五年建設指標體系,重點部署浙江自貿試驗區的大宗商品配置能力提升、數位自貿試驗區提升、國際貿易優化提升、國際物流體系提升、項目投資提升、先進製造業提升、制度型開放提升、數智治理能力提升等八個方面的24項具體舉措。 根據《行動方案》,浙江將提升物流網路輻射能力,爭取外資非五星旗國際航行船舶沿海捎帶業務試點,打造國際中轉集拼樞紐和內貿中轉樞紐。爭取陸港"抵港直裝、船邊直提"試點,建立多式聯運轉場機制,實現貨物進入第六港區視同進入寧波舟山港。推動境內外空港口岸運輸單證聯網核查。發展陸空聯運、空空轉關業務,實施異地貨站安檢互認、安檢前置試點。推進快遞出海聯網佈局,支持國際快遞物流企業境外組網。 該方案提升"四港聯動"牽引能力,支持杭州建成全球電子集散中心(eHub)物流骨幹網路核心節點。建設寧波數位貿易港轉運中心。探索海外倉、保稅倉、前置倉等聯動集運模式。加強"四港聯動"省級統籌和資料對接,做強四港運營商聯盟,推進全要素物流行業資料及政府資料彙集共用。發展高端港航服務業,建設寧波舟山港域海事服務基地,構建跨港區供油和供氣體系。做強國際綠色船舶維修業務,支援浙江船舶交易市場打造集產權交易、註冊入級、船舶經紀、船價指數等於一體的產業體系,支持寧波航運交易所打造集港航領域指數運營、數智應用、研究諮詢、經濟監測、信用評價等於一體的服務體系。建立國際船舶登記中心,爭取在對等原則下開放本地登記的國際航行船舶的法定核對總和入級檢驗。打造國際船員服務基地,培育國際船舶船員管理產業。發展生物醫藥、電子晶片等高端適航產業,大部件與系統集成、零部件生產和維修等配套製造業,飛機維修改裝、航空教育培訓、航材貿易等航空服務業,國際會展、旅遊消費等臨空業態。

Read More

台北關調整竹圍分關組織架構及業務職掌 7月21日生效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台北關公告調整該關竹圍分關組織架構及業務職掌,並自今(112)年7月21日生效。 該關配合竹圍分關所轄遠雄貨棧(下稱遠雄)業務量持續增長及貨棧擴建,調整該分關之組織架構及業務職掌如下: (一)業務一課:1、儀檢一至四股:辦理台灣順豐速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順豐)進口快遞貨物X光儀檢、驗估及出口快遞貨物驗估業務;洋基通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DHL)進口快遞貨物X光儀檢、驗估及出口快遞貨物驗估業務。2、驗估股:未調整,辦理順豐進口快遞貨物日間驗估業務。3、原分估股移出至業務二課。 (二)業務二課:1、分估一股:原業務一課分估股移入並更名為分估一股,辦理遠雄一般倉出口貨物及稅則第1章至第73章進口貨物分估業務。2、分估二股:由該課原分估股更名,辦理遠雄一般倉出口貨物及稅則第74章至第85章第8538節進口貨物分估業務。3、分估三股:原業務三課驗估三股之編制移入並更名為分估三股,辦理遠雄一般倉出口貨物及稅則第85章第8539節至第98章進口貨物分估業務。4、驗貨股:未調整,辦理遠雄一般倉進出口貨物驗貨業務。5、原機放一至四股移出至業務三課。 (三)業務三課:1、驗估一、二股:辦理遠雄(順豐及DHL以外)進口快遞貨物日間驗估業務。2、機放一至四股:原業務二課機放一至四股移入,辦理遠雄機放倉進出口貨物驗估業務。3、原驗估三股、四股之編制分別移出至業務二課、緝案處理課。 (四)儀檢課:組織架構未調整,仍設4股(儀檢一至四股),辦理遠雄(順豐及DHL以外)進口快遞貨物X光儀檢、驗估及出口快遞貨物驗估業務。 (五)緝案處理課:1、緝案一至四股:辦理遠雄進出口快遞貨物緝案處理業務。2、原業務三課驗估四股之編制移入並更名為緝案四股。 (六)徵稅課(未設股):組織架構及業務職掌(徵稅作業)均未調整。

Read More

MSC船隊運能規模領先麥司克航運百萬TEU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ALPHALINER數據顯示,貨櫃船隊運能排名世界第一的地中海航運(MSC)與排名第二的麥司克航運(MAERSK)船隊規模差距已拉大至一百萬TEU! 據統計,截至本(七)月十三日,MSC貨櫃船隊計769艘、515.89萬TEU,與麥司克的682艘、414.03萬TEU相較,前兩大運能差距拉大至百萬TEU,MSC在全球貨櫃船隊佔比達19%明顯領先MAERESK的15.2%。除此之外,MSC目前的新船訂單量為118艘、運能148.56萬TEU,訂單量超過各家同業,突顯MSC在取得全球第一大貨櫃船公司席位一年半來積極擴充船隊規模企圖心。 統計指出,MSC自有船隊以470艘、運能242.39萬TEU,稍遜MAERSK的336艘、運能247.99萬TEU,但在租賃船則以299艘、運能273.5萬TEU超越MAERSK之346艘、運能166.03萬TEU達百萬TEU,MSC租船比率佔其船隊高達53% ALPHALINER在其報告稱,自去(2022)年一月以來,MSC對麥司克領先優勢平均每週增長1.28萬TEU。1970年成立以來,MSC一直在穩步擴大船隊和網路,但該公司的增長在2010年代末明顯加速,並在2020年進入超速發展階段,當時與Covid-19相關的物流瓶頸將運費推至歷史高峰。 ALPHALINER分析指出,MSC不僅擁有所有航運公司中最大的新造船訂單,而且收購的二手船也遠遠超過其他任何同業,該公司在過去三年即收購了300多艘船。值得觀察的是,市場上貨運量的增長肯定不足以吸收所有新造船訂單,因此部分新造船將用於船隊更新而非船隊增長。

Read More

國健署:6-11歲兒童 近視率48.66%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民健康署13日指出,6-11歲兒童近視率達到48.66%,呼籲家長帶著孩子多接近「亮、寬、廣、遠」戶外環境,讓眼睛視野獲得充分的休息,並要做到「3010120護眼操」,用眼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每天戶外活動120分鐘,達成護眼及運動加成效果。 國健署指出,根據106年度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顯示,2-5歲之學齡前兒童近視率為7.95%,但6-11歲之小學兒童近視率高達48.66%,應如何避免孩子在小學階段就近視,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而依國小低年級學童視力保健介入計畫結果發現,每週戶外活動達11小時,1年平均可減少55%的近視發生機率;每週處於日照下時間超過200分鐘,則可減少49%學童罹患近視的機率,顯示「亮、寬、廣、遠」的戶外環境對兒童近視防治相當重要。 國健署表示,嬰幼兒眼睛天生即具備生理性遠視,可抵抗近視的發生,但若用眼過度,則會快速的消耗遠視儲備量,一旦遠視儲備量不足,就有可能罹患近視,並發展為高度近視。 國健署指出,近視為不可逆的疾病,趁著暑假期間,家長可以提醒孩子用眼後,需讓眼睛放鬆休息,一起做「3010120護眼操」,用眼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再加上每天戶外活動120分鐘,達成護眼及運動加成效果。 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陽光會刺激視網膜釋放多巴胺,抑制眼球軸長增長,幫助兒童眼睛成熟,這些因素都可減緩近視的發生及惡化。

Read More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現曙光 CLL口服標靶納健保 年省200萬

醫師指出,近期台灣接軌國際治療指引趨勢,將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納入健保給付,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高風險族群治療新曙光。(公關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最常見的症狀即為「無症狀」,因此常被民眾忽略。今年7月起,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納入健保給付,作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高風險族群一線用藥,及其他2類患者的2線用藥,預計149人受惠,患者年省新台幣200多萬元。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血液癌症主要可分為血癌(白血病)、淋巴癌、多發性骨髓瘤3大類,向下又可細分多種類別,分類複雜,民眾難以分辨。 血癌當中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60歲以上銀髮族,因初期無明顯症狀,出現症狀也容易與老化混淆而被忽略,因而也被稱為「沉默殺手」。 根據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CLL患者共計241人,占白血病發生人數約9%,即使病人數相對少確有逐年緩慢增加的趨勢。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姚明表示,多數患者早期並無症狀,都是健檢時因白血球過高而確診。 常見7大症狀包含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半年內下降1成以上)、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夜間盜汗、淋巴結腫脹、全身倦怠、食慾不振、全身乏力,由於症狀不典型,常被誤認是老化而延誤治療。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蔡承宏表示,基因變異是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重要的預後因子,其中具有17p染色體缺陷的病患通常較早出現症狀且預後最差。 因此,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治療指引建議,具有17p染色體缺陷的患者,第一線應使用標靶藥物治療。過往一線治療選擇有限,患者需先進行化療,但實際上卻反應不佳,反而讓病人錯失治療良機。 近年新型標靶藥物陸續問世,接軌國際治療指引趨勢,不但將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納入健保給付,作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高風險族群(17p染色體缺陷)一線用藥。另,針對難治/復發型被套細胞淋巴瘤(rrMCL)患者,也成為二線健保給付用藥。 蔡承宏強調,相較於傳統的治療,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可顯著提升患者存活率,安全性較高、亦能降低心房顫動、高血壓、出血等副作用,進一步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尤其納入健保給付成為一線用藥,也讓高風險的CLL患者少走冤枉路,免於接受不必要的化療過程。 健保署表示,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納入健保給付,預估可以為每名患者1年省下約205萬8600元,預估受惠人數約149人,健保預估每年會增加支出約5000萬元。

Read More

左膝潰爛難癒 陰溝腸桿菌作祟

中榮感染科團隊陰溝腸桿菌在全世界抗藥基因論文,獲「國際抗菌劑雜誌」發表。(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一名40歲男子因左膝蓋傷口潰爛,經治療1個月仍無法改善,於是前往台中榮總求診查出是陰溝腸桿菌株造成,經感染科團隊系統性文獻回顧,統合陰溝腸桿菌常見抗藥性菌種在全世界抗藥基因分布,其論文獲國際期刊「國際抗菌劑雜誌」發表。 台中榮總感染科醫師葉庭光指出,抗生素大量的使用,多重抗藥性細菌在全世界各地逐漸增加,成為臨床醫師與病患夢魘。多重抗藥性陰溝腸桿菌易造成肺炎、腹內感染、泌尿道感染、傷口感染等,若進展至血流感染,可能出現持續高燒、畏寒,甚至意識不清或休克。 他說據統計,醫療院所內常見腸桿菌,除克雷伯氏菌、大腸桿菌外,陰溝腸桿菌為第3大抗藥性腸內菌菌種。 葉庭光表示,一名40歲男子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因左膝蓋傷口潰爛,在附近診所就診、用藥,但治療1個月仍未好轉,且出現腫塊,於是前往中榮求診,經組織切片發現為惡性淋巴瘤,其傷口潰爛部分以及骨切片的細菌培養,都發現多重抗藥性的致病菌。 經實驗室鑑定發現,該菌株屬陰溝腸桿菌下的Enterobacter hormaechei,並攜帶特殊的β-內醯胺酶抗藥基因,治療上棘手,往往需要後線抗生素如碳青黴烯、黏菌素或合併多種抗生素治療。 中榮感染科團隊經系統性文獻回顧發現,統合陰溝腸桿菌常見抗藥性菌種Enterobacter  hormaechei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種類的β-內醯胺酶抗藥基因,台灣也有類似的抗藥基因分布。 台中榮總內科部主任吳明儒說,感染科團隊系統性回顧論文在去年10月發表在高分國際期刊「國際抗菌劑雜誌」,影響分數15.44分。未來在面對陰溝腸桿菌的感染,臨床人員需要更加警覺,因為致病的菌株可能是高度抗藥、更加棘手的敵人。

Read More

〈中華副刊〉雙週詩集導覽 試論當代詩與千禧世代詩人

──《詩藝的復興:千禧世代詩人對話》後記 《詩藝的復興:千禧世代詩人對話》(臺灣師大出版) 文/圖 林宇軒 這本書除了收錄我在2021年主持的「《文學小屋》臺灣詩人轉譯計畫」內容,又額外增補了2位青年詩人的訪談,期待以28位千禧世代詩人的「專訪」共譜當代詩的新曲。在專訪之外,更選入了2020年「《房藝厝詩》系列藝文活動」的部分內容,包含3篇Podcast節目訪談摘錄與3篇講座摘錄,試圖透過不同議題的討論,來觀察臺灣文學場域的現況。回頭觀照詩史的撰寫,詩家與史家為求嚴謹性,對年輕一輩的詩人多不會留有篇幅,也因此較難用群體的角度探查新生代寫作者的樣貌;而在相關的詩學研究上,也少有著筆於新生代詩人「群體」的論文。在史論與研究都難以觸及的情況下,「訪談」和「講座」便成為了作品以外,認識新生代詩人∕詩學的另一種途徑──也許在完整性和文學性上不如「報導文學」,但將焦點著重於受訪者自身的創作經驗和觀念分享,我想對於詩學研究會有更直接的助益。 從書名「詩藝的復興」談起,便不能不提及2018年蕭歆諺的報導〈臺灣現代詩迎來「文藝復興」時代〉──這篇也許能和陳宛茜發表於2009年、同樣產生諸多論爭的〈新世代面目模糊?〉對讀,會對當代文學場域產生更多思辨。報導中雖稱「現代詩的文藝復興」,但若除去在網路風行的「厭世詩」,會發現近年詩集整體的銷售狀況其實和過往並沒有太大差異;也因此,這種「詩的復興」被廖偉棠批評為「詩的馴化」。另外,在「臺灣文學基地」擴大營運前的「齊東詩舍」數年前也辦理了一系列「詩的復興」活動,在名稱上也可以窺見其中的有趣之處。近年被不斷提及的「復興」,所指的究竟是我們對「詩意」解釋的拓寬,或者是對「詩藝」(或稱「詩學」)追求的提高?關於兩者的辯證,廖啟余曾在臉書上戲稱「沒詩藝的詩意叫『裸奔』」解釋了尷尬的現況。 不同詩人的詩觀,也有著不同之處──任明信在2022年水煙紗漣文學獎中,提到自己對新詩評價的三個標準:簡約、深刻、神秘;而潘柏霖則認為「現代詩的形式跟結構上面,其實沒有太多餘裕可以給大家好幾段去陳述某件事物,所以比例調配會是一個重要的地方」──儘管某些觀念有待商榷,但可以觀察到這些在網路上受到歡迎的青年詩人們正逐步建構、調整自己的詩學體系。如同白萩《現代詩散論》中所說:「藝術所以能偉大的呈顯在我們眼裡,正是由於技巧的偉大。」就我個人的主張,只有理解、尊重當代文學場域中「詩意」的多元性,同時觀照其中的「藝術層次」,才能顯現當代詩在文學史上超越時間的價值;而在這個詩意氾濫、所有文字加上「像極了愛情」就能成詩的時代,「詩藝」便更顯難能、更顯重要,這也是我將這本書取名為「『詩藝』的復興」的原因。 在名稱的使用與界義上,我選擇延續詹閔旭、邱貴芬對「千禧世代作家」的用法,以「千禧世代詩人」稱這些出生於1980年後、正值青年的詩人,我想會比標舉「新生代∕新世代」適合得多──後者因為屬於「概括性」的詞語,會受到不同因素影響而產生意義上的歧異(林燿德、簡政珍、游喚、陳義芝等各家對「新生代」的定義便不盡相同)與時序上的移轉,這種「相對而非絕對」的指稱無法將詩人們確切地定位於文學史中──斷代固然重要,但當有五十幾歲、乃至六十幾歲的詩人還被稱為「新生代」時,便說明了這種浮動名稱的不嚴謹。另一種解法是,如同《台灣七年級新詩金典》等書以「年級」十年一代地劃分,這對「世代」與「文學史」的分界有著重要意義;然而,這種「暴力」的斷代方式,無論對身處「世代交界」的創作者,或者對整個時代的文學風景而言,在銜接上都略顯尷尬。也因此,回頭以「千禧世代」來命名這群詩人,藉機打破「年級」過於短促的斷代方式,也許會是世代研究一種更寬廣的路徑。 「當代」一詞的使用也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在文學研究中,中國文學場域的「當代」多指1949年以後,「中國當代詩」也就理所當然地指涉該年代以後的詩作;然而,臺灣的研究者是否要如鄭慧如《台灣現代詩史》在這個分期觀念上被中國「同化」?從實際的詞彙使用上來看,大多學者都模糊帶過、未言明「現代∕現代詩」與「當代∕當代詩」的差異,這點在2002年陳思嫻〈「台灣現∕當代詩史書寫研討會」觀察報告〉中便早已指出。「當代詩」這個詞彙在過去臺灣的詩學研究中,並沒有被詳盡、深入地探討過,也因此在各家之言對「當代詩」指涉有所差異的情況下,成為了「一個當代,各自表述」的尷尬情況。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進入二十一世紀的臺灣在實質的生活情境上,已然和過去產生了巨大差異,包含科技媒介的革新、政治氛圍的轉變、社會思想的開放,種種的不可抗力原因都使得活躍於這個時代的詩人,生產出不同於前行代詩人的詩作∕詩學∕社群模式,其中網際網路的影響尤其深刻。在如此的劇變之下,「當代」的意義便顯現於其中,這也是我將世代意義的「千禧世代」放入時代意義的「當代」來談論的原因:除了期待藉此引發更多關於「當代詩」內涵的討論,同時為這群詩人在文學史定位∕訂位。 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在二十世紀出版的《文學社會學》調查了當時的法國作家,其中的統計結果指出「作家的關鍵年齡平均在40歲左右」──作為一個參考,這群千禧世代詩人也即將逐步進入這個關口。在這本書所訪談的數十位詩人當中,最年長的是生於1981年的沙力浪Salizan Takisvilainan,最年輕的是生於1999年的王柄富,創作者的年齡層具備近二十年的跨度,可以藉著各詩人的專訪來探測千禧世代詩學的不同切面。敏於觀察的讀者可能會發現,有少數收錄於這本書中的詩人並沒有出版詩集,也許會產生「代表性」的問題──儘管尚未推出第一本個人作品結集,但他們仍舊透過單篇作品發表、獲得文學獎項、參與社群經營等不同層面的活動,這些對當代詩場域的運作產生的重要影響,是在出版詩集以外不可忽略的部分。 本書所蒐羅的詩人,多是先前在人際網絡上就和我較為靠近的對象,所以無法全面地「代表」千禧世代的詩觀全貌。在這些詩人之外,有獲得兩次林榮三文學獎首獎的蕭詒徽,有建立起南方文學品牌的林達陽;有兼擅散文與詩的羅毓嘉,有投身劇本創作的游善鈞。這些列出與不及列出詩人們,共同呈現出了千禧世代的各種面貌,代表著我們還有非常多的詩人尚未深入探尋研究。 在千禧世代之前,以楊佳嫻、鯨向海、孫梓評、林婉瑜、李長青、騷夏等生於1970年代末的當代詩人們,因為生活情境和千禧世代詩人群有著高度的相似性,所以能夠透過生命經驗的共鳴相互交流,在文學場域中碰撞出精彩的火花。陳義芝在2006年出版的《聲納──現代主義詩學流變》餘論中指出,2000年代「內涵移轉的抒情主義」是可待開掘的詩學;距離該書出版已近二十年,對於整體詩學的流變似乎尚未有整體性的觀照,這是往後研究者需要努力之處。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書中訪談的詩人除了「臺灣認同」,更涵蓋了現居於臺灣的香港詩人;在華語的創作外,同時也觀照原住民族語和臺語的詩創作。只可惜,非華語的詩創作在年輕一輩的寫作者之間,幾乎是完全的消失了,在《新世紀新世代詩選》中,向陽便感嘆臺語、客語、原住民族語書寫的青年詩人都僅有一家。號稱包容各種族群和語言的臺灣社會,往後該如何去維持、推展當代詩的多元性?這是創作者與研究者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2022年是臺灣的新詩「百年」,對我而言則是實質被「詩」充滿的一年──學期每週依序修習唐捐、陳義芝、須文蔚;廖偉棠、楊小濱五位詩人在學院所開設的課程,這該是多麼幸福的事。感謝所有合作的詩人答應受訪,感謝團隊的成員柄富、品嫺、宇翔等人在疫情期間的參與,感謝國藝會、臺北市文化局與臺灣文學基地在執行期間的補助∕協助,感謝匿名審查人與臺師大出版中心(特別是編輯靜怡),感謝熟悉新生代詩人群的須文蔚老師允諾撰寫序文。完成這些文字和後續的校對、聯絡工作,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作為這本書的「後記」,期待看到當代的臺灣詩學在未來也能成為詩史的「後繼」,讓各自的詩藝有機會被時代檢驗、傳承。 (本文為《詩藝的復興:千禧世代詩人對話》後記,篇幅略為刪減;作者為台大台文所、北藝大文跨所研究生)

Read More

50歲患者治療約1個月 傳統+AR/VR復健 半身癱瘓可行走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為讓中風患者復健效果更顯著,台北神經醫學中心設計一套結合rTMS與擴增/虛擬實境(AR/VR)的復健方案。一名出血型腦中風患者在半身癱瘓後,在執行1個月相關復健療程後,已可穩定行走,上肢也從無法自己活動到可以自主活動。 台北醫學大學台北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復健科賴建宏表示,此復健方案主要治療對象是因為中風導致肢體動作障礙的患者。傳統復健療程常常面臨枯燥無趣同時影響效果呈現等問題,包含手部抓握、踏步、練習平衡等動作皆是患者常見的反覆性動作,患者做沒多久就會覺得無聊。 研究團隊設計相對應的AR遊戲,主要針對認知、上肢、下肢及平衡訓練,例如偵測患者抓握的手勢,將畫面上的物品移動到特定位置,或行走在各個風景的虛擬空間中,透過繞開、閃避障礙物等遊戲設計,達到復健的效果,另外再結合得分、排名等挑戰元素,可增加病患的興趣與動力,相對的,遊戲同時也記錄了復健時的各項數據,提供醫師進一步分析患者狀況調整療程。 賴建宏強調,之前有一名50歲的出血型腦中風患者,原本已半身癱瘓,但透過密集的rTMS等傳統治療,再輔以AR/VR復健,患者約莫1個月後就恢復到可穩健行走的狀態,還有其它患者復健成效佳,不僅走路速度變快,手腳的力量也增加了。另,部分中風的病患因為負責四肢活動的腦部神經損壞,導致兩者之間失去連結,影響患者的四肢不聽使喚,因此必須讓患者透過有意識、規劃過的復健動作,重新訓練腦部神經,因此團隊設計AR擴增實境提升復健的成效,包括極地登峰、開車、圖形配對等遊戲,訓練範圍包括平衡能力、日常及認知功能。 賴建宏說,目前國內外少有以復健為目的設計的AR遊戲,而AR可彌補與改善VR與真實世界缺少互動的缺點,此外未來亦可以結合智慧醫療進行遠距復健。 台北神經醫學中心指出,除了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治療加上AR/VR復健,可更進一步加速病人上肢和行走功能的進步,目前也規劃機器人輔助復健結合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或AR/VR治療方案,期望為不同患者找出復健成效最佳治療方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