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熱能止汗 少男終結異味人生

蔡宜臻醫師以微波熱能止汗術終結尷尬濕腋異味人生。(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小宇「少年的煩惱」竟是腋下多汗及異味,經醫師以先進的miraDry清新微波熱能止汗術徹底改善。治療後,小宇不再因為多汗異味造成社交障礙,也更有自信迎接人生新的階段。 聖馬爾定醫院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蔡宜臻表示,腋下多汗與異味的問題,不分男女老少都可能發生,特別在夏天尤其明顯,往往造成人際互動的尷尬。進入青春期之後因皮脂腺發育,油脂分泌變得旺盛,更容易發生多汗或狐臭問題,許多高中階段孩子有此困擾,卻羞於啟齒而延誤就醫,在學校可能因此被排擠孤立,家長應多加注意。 蔡宜臻醫師指出,目前治療多汗症及狐臭,分為侵入性手術和非侵入性的微波熱能止汗。miraDry清新微波熱能止汗術免開刀,是透過微波熱能加熱原理,將熱能集中傳導到大、小汗腺最密集的區域,一次性破壞汗腺,同時改善腋下汗水、異味以及毛髮等三大問題。療程僅需一個半小時,術後恢復期短,也不會留下疤痕。 至於侵入性手術,包括螺旋刀頂漿腺刮除術、內視鏡交感神經截斷術,因有縫線的傷口,術後只能擦澡,且疼痛感會使手臂有一段時間無法舉高,甚至產生汗水代償的副作用,對生活及工作都會造成影響。 非侵入性的miraDry清新微波熱能止汗術是唯一獲得美國FDA安全、有效雙認證,長久有效的非侵入性腋下止汗療程,術後可以立即投入工作,也可以照常洗澡,沒有照護上的問題,其舒適感和附加價值都是一般手術無可比擬。

Read MoreRead More

苗栗媽湊齊元旦、國慶寶寶

雙十國慶,新竹市喜迎12位國慶寶寶。(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彭新茹、曾芳蘭、謝國金∕竹市、苗栗報導 雙十國慶,新竹縣8家醫療院所,截至10日下午5點為止,一共有27名雙十國慶寶寶出生,其中15名男寶寶、12名女寶寶,其中中醫大新竹附醫有一對雙胞胎姊妹花;新竹市則喜迎12位國慶寶貝誕生;苗栗大千綜合醫院在凌晨就接生1位男寶寶,其中1位產婦更創下第1胎生元旦寶寶、第2胎生國慶寶寶的巧合,讓醫護人員直呼真是溫馨又感動。 新竹縣府表示,近年來我國婚育年齡推遲、生育率低迷,去年全國新生兒出生數13萬8986人,相較於前年15萬3820人大幅減少,且創新低,為減緩少子女化問題,新竹縣積極營造友善的生養環境,讓媽媽安心生產、寶寶平安成長。 衛生局表示,依據竹市醫療院所統計,截至10日下午17時,竹市共迎接12名國慶寶貝誕生,男生5名、女生7名,其中自然10位、剖腹產2位。 新竹市府也送上國慶生日禮,祝福孩子及家長平安幸福、快樂順利。 (記者曾芳蘭攝) 新竹市衛生局長陳厚全表示,依據內政部111年的粗出生率統計,新竹市為6.6%,粗估出生率高於全國的5.9,因此市府一定要做爸爸媽媽最強力的後盾。 陳厚全說,現今社會普遍晚婚遲育,因此市府積極推動「祝妳好孕凍卵補助試辦計畫」政策,包含AMH卵巢功能抽血檢驗2千名及凍卵療程1千名,使25至40歲設籍竹市的女性受惠,合計每人最高補助達3.1萬元,讓市府做女性人生規劃最大的後盾。 茂盛醫院昨日迎來1對龍鳳胎國慶寶寶,丈夫徐先生(左)欣喜笑說「以後寶寶生日都可以放假了!」。 (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灣陷入嬰兒荒,但童綜合醫院國慶寶寶不僅不缺席,還有小幅上升趨勢!該院第1名國慶寶寶由蔡姓產婦剖腹產下,對於首胎就是國慶娃,新手父母相當開心,未來要每年帶孩子參加升旗典禮;童綜合醫院今年預計誕生6名國慶寶寶;茂盛醫院則迎來4位國慶寶寶,其中2位是1對龍鳳胎。 童綜合醫院昨日上午8時29分喜迎今年院內首名國慶寶寶,由蔡姓產婦剖腹產下。(記者陳金龍攝) 童綜合醫院指出,昨日上午8時29分誕生院內首名國慶寶寶,女娃體重2952公克,原本預產期13日,但是23歲蔡姓媽媽前天出現產兆陣痛住院,昨日剖腹產下,她與先生都露出新手爸媽的喜悅與期待。 蔡姓產婦表達愉悅心情,雖然產後疼痛仍在,拍照時仍難掩生下寶貝的快樂,直說女兒與國家同天生日,真的是很特別的禮物。王姓爸爸表示,很高興女兒是國慶寶寶,親友聽聞也感到驚喜,未來想要國慶日時帶女兒去參加升旗活動,讓每年生日更有意義,也可以跟國家一起慶生。 茂盛醫院昨日清晨6時許出生了第1位國慶寶寶,30歲的廖姓父親說,沒有特別選擇要在國慶日生,心裡想的只是希望一切平安。 緊接著,上午9時許徐姓設計師的妻子以剖腹方式生下一對龍鳳胎。他說,因為接近預產期,也感覺妻子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因此選擇昨日剖腹生產。因為昨日的日子特殊,往後過生日一定會記得。 茂盛醫院說,接近中午時分還有一位產婦會生,因此昨日應該至少就有4位國慶寶寶誕生,院方不僅為他們慶生,也祝福因為他們的到來,能讓國運昌隆。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日子的直述

■莊源鎮 器物蛻變 語言顏色紅橙黃綠 四季是歲月容器 水月在梳洗 年歲在敲擊 感嘆頹圮 歡喜生滅 撿拾季候氣味 生生死死安靜吞吐鼻息 光影輕舞 風輕歌 人物瀟灑來去 起風了 景緻刷過視線 日子油彩繽紛 抽象寫真自己 香蕉被貼上膠帶拍賣了461萬 被取下,扒皮,吃下 思想很貴 晴朗的天空 藍色調的雲 街道的落葉 廊道行人穿梭的腳步聲 都向你的路過問好 街角小提琴撩撥情緒弦音 有人停下聆聽感動 有人快速走過 幾人知道那是名首席的演出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遠方的祝禱

加路蘭的裝置藝術。 文╲攝影 林明理 如果您有雙詩意的眼睛,來到加路蘭海岸,眺望日出的莫名喜悅……您將會看見一座原本是空軍志航基地的廢棄土置放之地,經過整頓,已變身為一個饒富南國風情的遊憩區,也是無數旅人的心靈休息站。 如果您能聽得見昔日這裡的阿美族人在附近小溪歌唱的聲音,它將帶著族人的目光和迷人的話語,穿過山的凝視,海的歌唱,大地的歡笑,將會迷醉旅人孤寂的心,將會和我一樣,迷戀地漫步沙灘上。 在一個初冬的早晨,我又站上觀景台。簇擁的浪花中,我再次聽到大海的輕聲細語,如夢似幻……連白水木上的烏頭翁也竊笑我這癡情的模樣。忽地,我想起了故鄉門前的稻浪,在歌聲迴旋中,也在我心的深處迴轉……那是在秋風吹起的季節,官芒花從濁水溪岸綻放出來,餘暉懸在西螺大橋溪畔,百鳥鳴唱,而我們手牽手,做著童年純真的夢。 妳說,我在班上的講桌前演講給班上同學聽,後來,在莿桐國小司令台,又用麥克風對著全校師生演講,還有在鄉公所朗讀比賽的聲音,是如此貼心,讓全校學生都跟著拍手;而當年的妳,頭髮濃黑,意氣輕飄。 2023.9.12魯蛟贈予墨寶4「筆墨長春-與作家明理女士共勉 」。 而今,我沉醉於晨光的草海桐花,周遭的樹葉與大氣充滿著歌謠。遠遠的,那火紅的太陽微笑著,如在遙遠的故鄉之夢中恍惚……只有風兒對我點點頭,笑了。 當我回到寧靜的書房,郵差先生輕按了門鈴,我看到了作家詩人張騰蛟先生遠從臺北市寄來的那封信。精選的詩句,還有許多經典的文字註記,篇幅很大,讓我目不暇給。 而我最喜歡他書寫的這一句:「筆墨長春-與作家明理女士共勉」,似乎對著晚輩的我,獻上了關懷,而這份關懷,在想像中也唱著奇妙的歌聲,在遠方。我的朋友,我的懷念便向您延展開來。 當我一邊欣賞魯蛟老師親筆書寫的墨寶,而滿溢隱喻勉勵的詞彙,那友情的溫馨,也被靜靜隱藏在太平洋東岸之下。值此一刻,我心中懷有美好的心情,如此開朗諧趣,引我遐思。他就像那加路蘭上方的天空,一位溫雅的勇者,攜帶一本詩集,被層層的白雲環繞……當我朝向那方向仰視時,我想說點什麼。 啊,遠方的摯友,您可安好?可聽到我在電話回聲中驚喜的問候。其實,真正的友誼,就像芳香的稻殼花,思念如昔。彷彿,我又回到故鄉,坐在校園的那棵百年的莿桐花樹下。您聽,那嗖嗖的風兒,還有天邊最遠的那朵雲朵裡,有我無盡的祝禱,有我思鄉的情懷……也一併寄予您,在蒲公英綠地間跳躍。

Read MoreRead More

思覺失調罹癌率較低但死亡率高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由北市松德院區主導跨院研究顯示,患有思覺失調症者較一般人整體癌症發生率稍微較低,然而癌症死亡率卻較高,且在各種癌症種類均有類似發現,研究推估,思覺失調症癌症風險不容忽視,宜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跨院研究團隊合作,包括聯醫松德鄭楚玄醫師,郭千哲教授,陳文瑩主任,張祜銘主任,潘俊宏主任等,北醫團隊蔡尚穎教授,及馬偕醫院陳喬琪教授等,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斯堪地那維亞精神醫學雜誌。 根據過去文獻,思覺失調症患者預期壽命明顯較一般人群少10到15年,大致可歸因更高的身體疾病發生率。為減少壽命差距,需要加強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身體疾病診斷及治療,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癌症診斷率、癌症篩檢及治療成為研究重要議題。 研究團隊採用全國健保研究資料庫,共納入107,489位於2000-2019年之間被診斷有思覺失調症的患者。進一步,透過台灣癌症登記檔及全國死亡檔之大數據資料,追蹤觀察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的資料。研究團隊共識別出3881例初發癌症病例和2288例癌症死亡病例。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與在當厄,怨在傷心

■南鵲 想追索先秦戰國人事,《戰國策》不容錯過。這部書經西漢劉向校對編次,並予以定名。原先僅少部分篇章依國別編排,其餘紊亂紛雜,各篇文字抄寫又多訛誤,常常一個字脫漏了一半,如「趙」字寫成「肖」、「齊」字誤作「立」。(就抄寫脫誤這點,有學者以銘文、竹簡文的文字字形為例,提出不同看法。林素清〈談戰國文字的簡化現象〉便推測,劉向所據古抄本裡的「齊」字也許是簡寫,字形與「立」字很接近,反而讓劉向錯認了。) 劉向於校訂之外,從頭按國別彙整,以東西並峙的二「周」為首,接著依次是合稱「七雄」的秦、齊、楚、趙、魏、韓、燕,最末為宋、衛、中山,凡十二國,記載「繼春秋之後,訖楚、漢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間之事」。至於書名,本有「國事」、「短長」、「事語」等多種稱法,劉向考量到內文主要為「戰國時,遊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策謀」,於是統稱全書為《戰國策》。手邊三民版〈導讀〉建議讀者除了將《戰國策》當作歷史書、文學書來讀,還可視為智慧書,正是著重書中所記策士謀略。 千載以來,《戰國策》好些最初富含文學之巧的設喻取譬早已滲入尋常語用。像是「鷸蚌相爭」、「狐假虎威」、「畫蛇添足」一類成語都可溯源至書中史事。不過,我後來讀到《戰國策》兩句話很有感觸,倒無關鷸蚌、狐虎或蛇足,出典更非周王室或秦齊燕趙這些素來為史家著重的政權。若說打動我的是話語的智慧,那麼智慧之所繫也不會是謀士縱橫捭闔的說詞與手段。 〈中山國策〉有這麼一則故事。中山國君設宴款待都城內的士人,賞賜肉羹卻漏掉了大夫司馬子期。司馬子期一怒之下投奔他國,並挑起兩國戰事,使中山國覆滅。中山國君逃脫後感嘆道:「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 一杯肉羹竟致亡國,可以從兩個層面看。首先,古代肉品匱缺,與現今不可同日而語。《爾雅.釋天》詮解與食物短缺相關的「荒」、「飢」、「饉」等字,以「飢」為「穀不熟」,「荒」和「饉」分別為「果不熟」、「蔬不熟」。顯然,古人戒慎恐懼,乃至必須加以文字指涉,以便代代有所警惕的非常狀態,是沒飯吃和沒蔬果吃。而肉,本就難得,不會引發個人與族群存續的憂慮。甚至,「七十可以食肉」,在概念上就構成了「仁政」。反過來,一旦罕見的肉品聚斂為「肉林」,那懸掛著的一條條肉塊在滿足君王口腹之餘,也充實了庶民對「暴政」的想像。 從餐食主副之別進一步看。一般都說飯菜、飯菜;「飯」是稻穀主食,而作為副食的「菜」是草蔬此一專門類別的通名化,也側面反映肉類稀缺為貴。曹雨《中國食辣史》提及,相較於畜牧所費農作量極為龐大,「蔬菜占地不多,消耗的精力也有限,隨時可以採摘……以至於原來專指『草之可食者』的『菜』,成為副食的通稱。」 中山國君賜下的羹湯使用羊肉。《大戴禮記》載:「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饋食。」羊肉是大夫祭祀專用,位階在牛肉之下、豬肉之上。而在用於祭祀之外,周代「八珍」之一的美饌「炮牂」,所用便是母羊羔。 肉羹亡國的第二個層面在於象徵意涵。就此層面言,可與時代更早的孔子未獲魯國國君賞賜祭肉而去國一事相通。肉品固然稀貴,更可看重的倒是藉由賞賜有無逆向推敲受賞賜者在賞賜者心中的地位。在不同人想來,地位高低聯繫到的或是尊嚴能否保障,或是理想能否落實。人心關乎自尊與自我實現之處最是危脆。哪怕淺淺扎上一下,都足以讓傷心人決絕而起,特別若是積怨已久。結果,或周遊列國以求道之實踐,或引發亡國之君一聲慨歎。 中山國君這則故事還有一半沒說。國破之際,國君所以能逃出生天,有賴兩人持戈衛隨。這兩人的父親曾得中山國君一飯之恩,臨終囑其於中山國危難時生死相報。中山國君聽完兩人轉述,便有了另一番感嘆:「與不期眾少,其於當厄。」也就是說,能為他人出力多少尚在其次,最要緊的是在對方正值困頓的當下伸出援手。 假托明代陳繼儒所著的《小窗幽記》錄了一段話幾乎就是照搬〈中山國策〉:「恩不論多寡,當厄的壺漿,得死力之酬;怨不在淺深,傷心的杯羹,召亡國之禍。」說來有趣,我所讀的版本將這段話嫁接別的兩個典故。「壺漿」扣連至晉國大夫趙盾施救挨餓的靈輒,其後轉而為靈輒所救。「杯羹」則遙指鄭國公子宋「染指」鄭靈公的黿魚湯。且不論這是注釋者一廂情願,抑或我這讀者先入為主。一個個歷史人物疊加起來,輪廓亦見重合亦各具崢嶸,愈彰顯人性共通的樣態,將結緣和結怨的種種事例歸結為送暖於人生無可奈何之極,以及斲傷於人心之危脆。 不論古今,人們大概都忍不住要從歷史中化約出可以操作的定理,只是用途不盡相同。如果古人參酌史冊教訓以求立身、資治,今人或者更願意有一條條原則運用於情場、商場、職場。然而,讀史與其說是持著一盞爍爍燈火以後見之明逢凶化吉,不如說在智慧之光一閃而滅間照見一條小路,隨後憑記憶摸黑向前,伴隨對前行者及自己的憐憫和恐懼。 「當厄」一詞似乎為後人指出明確的行動時機,「傷心」兩字亦是再銳利不過的警示。但中山國君的舊事又處處透著偶然與不確定。「當厄」之助出於無心,且屬於損有餘以補不足;「傷心」之過也未必刻意為之,難保不是底下人的疏漏,而且根源說到底是善意的款待。這不代表得汲汲營營於施恩以免錯失任何他人困厄的時刻,而是即使將心浸潤成柔軟體貼,猶不見得有充足韌性在餘力有限時推己及人,也難免在見識未及的地方傷害了本欲幫助者,甚且倒過來傷害自身。人生路難似此,是以,憐憫曾經歷相同難處的前人,也憐憫必再三經歷這般難處的自己,更恐懼雖知難處仍會行差踏錯。 如此智慧,使人既有所領悟,又不得不在踽踽前行的同時懍於龐然無所知,或許也正是歷史與文學交會之所在,畢竟文學本不僅是精巧的設想而已。

Read More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愛洛蒙 走入後心靈樂園

《帶你去自由的國度》由蔡潔莘所創作,擁有彩虹毛的白色獨角獸,讓人有遨翔天際之感。 南美館新展 3代藝術家引導 一窺動物/寵物的轉換心境 文圖/記者林雪娟 ▲單身時代,許多人將寵物當家人,南美館特地推出新展「愛洛蒙—人與動物的後心靈樂園」,透過散發「愛洛蒙」,以藝術感受動物心群像.新樂園。 展題將「動物」一詞與生物學詞彙「費洛蒙」加以結合,成為主題「愛洛蒙」,講述人與動物,在當代社會中相遇,進而產生的「後心靈樂園」狀態。 廖堉安的動物作品充滿漫畫風格,搭配家庭常用的日常用品,拉近和民眾的距離。 南美館表示,動物與人類,在歷史上一直保有緊密關係,動物角色,從農業社會為人類提供工作服務的家畜家禽,後工業社會,逐漸轉變為雙向關係,動物成為人們情感上高度依賴夥伴。 在現代人生活中,動物撫平人們離鄉背景的無根感,也療癒現代人忙於工作或生活中的疲乏感,動物成為人類情感高度依賴夥伴,人們從動物身上,得到療癒感與幸福感。 陳穎蓁的《披著羊毛的獸》,內部其實是小朋友遊樂時經常乘坐的雄貓車。 「愛洛蒙—人與動物的後心靈樂園」展,以人與動物關係為核心,邀請三牲工作室、張如安、陳云、陳品菡、陳家翊、陳珮怡、陳聖文、陳穎蓁、黃本蕊、黃建樺、黃柏仁、梁任宏、廖美蘭、廖堉安、蔡名璨、蔡草如、蔡潔莘、蔡濰任、鄭善禧、蘇旺伸等20組,橫跨老、中、青3代藝術家參展,共展出96件作品,作品可見動物群像中「動物與寵物」主題轉換,其魅力呈現在不同媒材語彙中,帶給人們奇幻又平靜的感受。 蔡草如作品─〈遺留舊牆的民房〉,畫中的貓咪雖小,卻有畫龍點睛之效。 展覽分兩大子題,「陪伴與視線之間」,以陪伴關係為主軸,引導觀眾感受人與寵物的相伴日常,在藝術家移情、仿擬下,透過作品中動物眼神、形態,投射到自身的心理感知;「走入後心靈樂園」,講述人與動物在當代社會中,相遇相處產生狀態。 黃本蕊的《雨天變奏曲》,穿著黃色雨衣的兔兔,相當具療癒感。 南美館說,動物形象中的野性、自由自在、熱情等特質,補足人類在社會綑綁下無法盡情抒發缺憾;藝術家藉由深植人心的動物形象,帶領觀眾進入如同樂園般的心靈境地。「毛小孩」出現,顯示現代人渴望陪伴、需要撫慰的內心世界。展覽中包含多樣種類可愛動物,還有傳說的幻獸群像,亦有隱藏版毛絨絨熊貓車,萌度爆表作品,保證讓人有超療癒的觀展體驗!展期至明年1月7日,於南美館2館3樓。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麥茶嫋嫋, 歲月從容

■薛爽 每次心煩時,我都會煮一壺大麥茶。水肆意地沸騰,棕色的麥粒伴著水花翻動,伺機湧出焦香味兒。沸騰後,麥粒搖搖擺擺地墜到壺底,安穩得像是睡著了的孩子。而那股焦香,一鼓作氣之後也淡了下來轉變為清香,繞滿了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那一刻,油然而生一種從容的美好。 不禁回想起角落裡被我遺忘的那株龜背竹。我曾希望它早日開背,用觸角撫摸生活,可它只顧舒展葉片,再無變化。直到兩天前,我偶然發現它的葉片分裂了,濃綠的葉片散成不規則的手掌狀,曲折的葉脈似乎在漫不經心地雕刻著時光。原來,它在靜靜地等風來,慢慢地等花開,不急、不燥。 物如此,人亦然。那年,28歲的梭羅拎著一把斧頭,獨自走進了瓦爾登湖畔的森林深處,而後他在自製的木屋裡度過了兩年的時光。清晨,他坐在門前,從日出坐到正午,在沒有打擾的寂寞與寧靜之中,凝神沉思。大自然舒展著筋骨,手臂一直延伸到他的窗口,野黃櫨樹和黑莓的藤爬上他的窗楣,時不時地呼喚他去與春天共舞。他說:只要把四季當作朋友,我相信沒有任何事情能讓生活成為我的負擔。現在每當我翻開《瓦爾登湖》這本書,感受到的都是當時的黃鶯輕啼,藤蔓隨風飄蕩。 從容的日子如風、如雨,從不局限在一個地方。北宋詩人林逋也是獨愛這樣的生活,他拜訪西湖各處的寺院,聆聽暮鼓晨鐘,滌蕩凡間塵埃。他走進深林,在青山綠水間為自己的靈魂尋找棲息之地。他在西湖附近的孤山上編竹為籬,修建亭園,竹林圍繞著茅廬,竹葉婆娑中時光流轉,白鶴閒庭信步,怡然自得。當屋後的梅花競相綻放,微風中一縷清香,他輕撫白鶴、盡賞梅林。與幾位好友席地而坐,一壺清酒,三兩清風,他們在談笑間欣賞四季變換,在匆匆的人世間體會歲月悠然。 古往今來,時間的腳步慌慌張張,但林語堂先生卻能在庭院中享受閒暇時光。他用翠竹、楓香、藤籮與奇石打造成魚池,看魚翔淺底、新綠招搖,感受古樸庭院裡的無限生機。他說:「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滿意足。」簡單些,從容些,日子裡浸潤的都是閑情愜意。 從容的生活清淡卻不寡淡,文火一燒,滿屋清香。一如溫熱悠香的麥茶,一如靜謐流淌的歲月。

Read MoreRead More

血友病患1次性置換雙膝關節

台中榮總多科整合1次性成功雙膝關節置換,幫助關節病變的血友病患者,重拾下肢功能,找回生活品質。(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44歲陳姓男子年輕時發現重度A型血友病,經常自發性關節內出血,因為血友病藥物昂貴,無法接受第8凝血因子預防注射治療,雙膝腫脹變形,無法走路,也丟了工作,他在接受中榮「1次性」雙膝關節置換手術,1次住院療程同時處理雙膝關節問題,術後10個月恢復良好,可正常行走,也順利回職場。 台中榮總骨科部主任王舜平表示,陳姓患者多次關節出血,導致血友病關節病變,造成滑液膜增厚、關節軟骨破壞、周邊肌肉及軟組織攣縮,需要接受關節置換。經由跨科別密切會議溝通,和血友病中心主任王建得全面評估,並制定系列治療策略。X光影像顯示,雙側膝關節軟骨已經磨耗殆盡,病患關節活動極度受限,需要靠拐杖助行,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王舜平說,在病人同意下,決定進行「1次性」雙膝關節置換手術,1次住院療程同時處理雙膝關節的問題,重建陳姓患者雙下肢功能,減少病人多次住院手術的痛苦及花費,手術10個月恢復良好,行走時已經無須枴杖助行,如今已順利回到職場,成功重建生活。 王舜平指出,「1次性」雙膝關節置換手術雖然比較大,但對年輕血友病患而言,可較快恢復功能,會是較佳的選擇。根據全國調查顯示,1995至2011,996位血友病患中,7.5%的病患接受全膝關節置換,平均住院天數為14天,而只有6位病患接受「1次性」雙膝關節置換手術。 台中榮總多科整合,1次成功雙膝關節置換,幫助關節病變的血友病患者,1次住院療程,同時處理雙膝關節問題,重建雙下肢功能。 (記者陳金龍攝) 王舜平說,陳姓患者下肢骨質流失,相當脆弱,手術時必須要格外小心,避免術中意外發生,透過手術團隊精心操作,手術順利完成,膝關節可以完全伸直及彎曲到90度,這起案例治療成功,不僅是骨科醫師的努力,更需要其他專科跨團隊合作,血友病中心團隊協助補充凝血因子,控制出血,而且復健團隊早期進行積極復健療程,確保人工關節功能及活動度。

Read MoreRead More

1cm傷口移除突出椎間盤 不再痠痛

醫師喻大久表示,脊椎微創手術和脊椎內視鏡手術已取得顯著進展,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 (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43歲張姓女士,從事文書工作,長時間久坐經常感到腰痠背痛。近期從左側臀部經大腿到小腿後側痛越來越嚴重,前往長安醫院骨科就診,診斷為椎間盤突出且壓迫到左側的坐骨神經。討論後決定採用「單通道脊椎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僅用1公分的傷口成功移除突出的椎間盤,術後張女士的症狀獲得的改善。 張女士表示,約1年前發生過坐骨神經痛,後來症狀雖然減輕,還是一直感到輕微疼痛及麻木感,陸續接受復健及藥物治療,約1個月前,疼痛突然劇烈到不得不前往急診打止痛針。核磁共振檢查,得知腰椎第5節及薦椎第1節之間的椎間盤突出,壓迫到左側的坐骨神經。這些症狀給她帶來極大的不便。 骨科醫師喻大久表示,手術介入的時機通常在患者面臨嚴重椎間盤突出引起肌力減弱以及無法忍受的劇烈疼痛,或者症狀超過3個月仍沒有改善。如果椎間盤突出已超過半年,因為突出椎間盤會逐漸硬化,手術移除難度會上升。張女士突出的椎間盤新舊都有,手術過程中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徹底清除硬化的椎間盤突出。 單通道脊椎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術後傷口測量為一公分。 (記者徐義雄攝) 手術採用「單通道脊椎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僅用1公分傷口移除突出椎間盤。相對於傳統手術,不僅傷口小,在內視鏡下組織結構都被放大,提供醫師清楚視野,減少對周圍肌肉損害,比較不易誤傷神經。患者術後無需復健能快速康復。張女士術後隔天就不需助行器即可下床,觀察1天後即出院,術後兩週回診追蹤時症狀明顯改善,不再感到疼痛,僅在觸碰左腳掌外側時有輕微麻木感,相較於手術前覺得輕鬆許多,期待神經能再繼續修復。 喻大久指出,神經症狀改善平均約是9成,越早手術能改善程度越多,神經壓迫越嚴重恐導致神經病變,延長術後神經修復所需時間。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