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半夜看見阿飄 急性譫妄作祟

奇美醫院加護病房團隊導入整合照護策略,減少譫妄發生率達2成。(奇美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8歲李先生因呼吸喘發燒合併敗血症住進加護病房,並陷入急性譫妄狀態,會客期間跟女兒們告知半夜看到好多白衣人,他緊張地不停詢問護理師:「是不是有人要帶我走」。隔日,女兒再來會客並告知護理師已為老爸求平安符,拜託醫院幫幫忙。 奇美醫院護理部督導柯雅婷指出,加護病房護理團隊評估李先生有「急性譫妄」發作情形,立即採用譫妄照護策略,使用藥物並會診復健科介入,讓病人早期下床,減少譫妄發生。譫妄是加護病房中常見的症狀,對病人影響大多為身體活動度和認知能力下降、住院天數延長及增加死亡率!據文獻指出,約超過3分之1的病人於住院期間曾發生譫妄,死亡率達22-76%,跟急性心肌梗塞或敗血症風險不相上下,而在加護病房中,則有高達7成的機率發生譫妄症。 柯雅婷說,有鑑於急性譫妄發生率高,加護病房團隊去年4月成立譫妄小組導並入「譫妄評估及照護3部曲」,包括選定譫妄評估工具、評估臨床推展、發展及實施預防「譫妄照護策略」,當病人送入加護病房治療時,若精神狀況有改變,護理師便能迅速使用此照護策略,導入多元化的照護措施。例如中午播放輕音樂讓病人知道現在為白天;利用報時系統增進病人對時間的認知,護理人員也會跟病人自我介紹,告知現在人在哪、幾點鐘,提升病人定向感;介入睡眠措施於早上7點開燈、晚上9點半熄燈,並統計病人睡眠時數以協助醫療團隊評估夜眠藥物需求;提供小白板、iPad及眼鏡和助聽器等溝通工具,以利聽覺及視覺刺激,有效降低病人譫妄發生率。 她說,重症加護病房會客時,透過衛教讓家屬理解譫妄症的發病原因及治療方向,並一同協助四肢關節活動及床邊坐起,看似微不足道陪伴與照顧,卻是成功的關鍵。

Read More

手部基底關節炎 綠手指無法拿鏟

醫師楊岱樺說,手部基底關節炎是常見關節疾病,關節軟骨逐漸磨損導致疼痛、僵硬和功能受限,好發於40歲以上。(成大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0歲「秀珠」熱愛園藝,近幾個月,當她拿起鉆孔機或鏟子時,拇指基部感到劇烈疼痛,甚至在夜間也會感到僵硬和不適,疼痛造成其日常園藝工作變得困難,也無法繪畫和園藝教學。就醫診斷為「手部基底關節炎」。 成大醫院骨科部醫師楊岱樺表示,手部基底關節是位於拇指底部的掌指關節,負責支撐並允許手部進行各種活動,例如握持、擰轉和挖掘等。手部基底關節炎是常見的關節疾病,主要影響手部拇指基底關節的健康,所以又稱為「拇指基底關節炎」,其特點是關節軟骨逐漸磨損,導致疼痛、僵硬和功能受限,主要發生在成年人,尤其是40歲以上,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年齡、基因遺傳、手部長期受力和過去手部創傷等因素都可能增加發病風險。 楊岱樺說,手部基底關節炎的治療目標是緩解疼痛、改善手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治療方法包括,1.休息:避免長時間使用手部進行重複性活動。2.藥物治療:消炎藥和止痛藥,可暫時緩解疼痛和減輕發炎。3.物理治療:通過物理治療師指導的運動和手部伸展運動,可增強手部肌肉,改善靈活性。4.拇指加強型護具:護具可以固定手部基底關節,減少關節壓力。5.關節注射:特定情況下會建議注射類固醇,減輕疼痛和發炎。6.手術:在嚴重病例中,手術可能是一個選項,例如重建關節或關節融合。

Read More

耳鳴如電波 竟罹橋本氏耳蝸炎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56歲婦人一次高燒後老是聽見「ㄗ~ㄗ~ㄗ」聲響,感覺來自頭顱深處,音量忽大忽小,頻率忽高忽低,夜闌人靜時更為明顯。近來,耳鳴不減反增,變成持續性「ㄖ~ㄖ~ㄖ」聲,大腦像被電波干擾,嚴重影響睡眠,就醫診斷為「橋本氏耳蝸炎」。 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陳建志指出,經檢查發現患者兩耳聽力正常,但耳蝸功能卻呈現廣泛性中重度障礙;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她的甲狀腺影像密度偏低;超音波檢查發現迴音訊號減少;血液檢查其甲狀腺素濃度雖屬正常範圍,卻鄰近低標,甲狀腺素球蛋白及過氧化酶抗體 均為陽性。原來是罹患自體免疫性甲狀腺炎,併發耳蝸病變,稱為「橋本氏耳蝸炎」。 他說,正常狀況下,聲波經由中耳腔傳進內耳,在適當耳蝸長度處,發生共振,震動聽毛,產生聽覺。可能是某種感染後,人體興起免疫反應攻擊甲狀腺。大量的抗體(大分子蛋白質)順著血液循環,從迷路動脈進入耳蝸,不見得會攻擊細胞,卻會阻塞微細循環,干擾聽毛做功時的效能,無法適時產生聽覺訊號,影響聽力,還無端發出聽覺訊號產生耳鳴。患者更因聽覺過敏,很怕聽到突然大聲的聲響或處在吵雜環境中。 陳建志說,現無有效的免疫製劑可以「根治」此病,治療常以大劑量副腎皮質素,減緩患者體內抗體產生,聽覺病症會立即改善,但不建議長期持續處方,以免抑制正常免疫,產生全身性副作用。患者多飲水,口服高單位二十碳五烯酸(EPA),強化微血管內皮,加速抗體通過內耳,避免局部滯留。此病若拖延,聽力會快速變差,甚至反覆發作耳中風,變成永久性耳聾,有耳鳴者,宜盡早正確就醫。

Read More

抗癌3年 標靶藥已燒600萬

癌症希望基金會與台灣病友聯盟、罕見疾病基金會聯手呼籲,新藥審查時程應「公開透明、可被追蹤監督」。(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陳小姐自2020年一路陪伴母親抗癌,傾力支付標靶藥物已逾600萬元,遑論手術與保健支出,惟新藥納保仍在健保審議中遙不可期,癌症希望基金會與台灣病友聯盟、罕見疾病基金會3大病團4日共同呼籲健保審核時程應透明、可追蹤,掌握卡關處對症下藥。 對此,健保署晚間回應表示認同,並規劃自113年起,推動健保數位轉型,藥品給付審查導入數位化管理,並提供廠商可即時掌握案件審查進度及時程,以提高審查效率及資訊透明度。至於審查案件進度開放民眾查詢,考量涉及各別廠商權益,健保署將邀廠商、團體代表進行研議。 癌症早已是國人10大死因之首,但拜拜技不斷研發之賜,目前可癌症共存的新藥也給了癌友有如治療慢性病般的希望,惟高價自費的新藥往往也帶給癌友沉重的經濟負擔,卻因健保納入新藥過慢,面臨等上2到3年「看的到吃不到」的困境,因此,癌症希望基金會與台灣病友聯盟、罕見疾病基金會呼籲,新藥審查時程應「公開透明、可被追蹤監督」,才能讓各界了解目前新藥審查的進度。 對此,健保署表示,致力加速審查新藥或擴增給付範圍之申請案,今年健保已公告新給付之新藥共31件(癌藥8件、罕藥10件及其他新藥13件)、擴增給付共24件(癌藥11件、罕藥1件及其他新藥12件),尚有6件待公告生效(癌藥4件、罕藥1件及其他新藥1件),新藥收載件數較去年成長82%,預計受惠約22萬人,整體藥費支出約113億元。以癌症新藥為例,約可替每名病友每年節省約351萬元。 健保署表示,已加速收載新藥的精進作為,包括:實施暫時性支付制度、明年元旦成立國家級健康政策及醫療科技評估中心專責辦理醫療科技評估、推動平行送審新措施、並擴大新藥預算。 另規劃設立新(癌)藥基金,參考113年健保基金使用狀況,爭取額外預算,規劃設立獨立於健保總額外的新(癌)藥基金。

Read More

獻上永恆的愛 暖男娶癌末妻

兩位新人在醫護及戶政人員見證下於安寧病房完婚。(門諾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63歲李姓婦人,3年前罹患食道癌,在男友陪伴下歷經辛苦抗癌過程,上週住進門諾醫院安寧病房,為了不留遺憾,2人在醫護及戶政人員見證下於病房完婚,成為「法定夫妻」,現場雖沒有華麗禮服、鑽戒,但先生為她獻上永恆的愛,含淚傾吐「就是要給妳一個歸宿」!新娘和觀禮人員都十分感動。 10年前兩人因工作相識相戀,雖曾宴請親友、介紹彼此關係,卻未登記結婚,讓陳先生一直惦記心中。3年前李婦健康出現異樣發現罹癌,雖努力抗癌仍不敵病魔,經醫師評估無法再積極治療住進安寧病房,陳先生毫不猶豫向李婦說「我要娶妳!」令醫護團隊相當感動。 護理師為新娘畫上淡雅妝容,穿上喜氣紅色毛衣更顯幸福洋溢,醫護幫忙陳先生別上「新郎」胸牌,在醫護團隊及戶政人員見證下完成結婚儀式,過程雖然簡單,但兩人堅定愛情早已深烙彼此心中。 「不只是給她一個歸宿更是一份愛的承諾!」陳先生說,妻子在他人生最落寞無助時候不離不棄,開朗的她即將走入人生最後階段,「我不能讓她孤孤單單的走」,不管她變得怎麼樣,縱使時間有限,也會用最好的陪伴,好好愛她。 在面對人生終點前,李婦在門諾安寧團隊陪伴下,沒有感到一絲惶恐,反而更堅定信心,透過繪畫以及與關懷師的分享,想起小時候曾與父母上教會的過往,並在婚禮前夕,接受院牧室牧師受洗,成為基督徒,隔日則在團隊陪伴下,完成結婚心願。 長跑10年終於結為連理的新人,手拿牌與鮮花合影,2人大方比出愛心「放閃」,向所有人示意這是一份永恆的愛。

Read More

〈中華副刊〉水尾巷

■耘之 從地圖上看像隻靴子的小鎮裡,濁水溪在靴口的小平原轉了彎。平原裡窄小的「水尾巷」彷若靴口一條飾帶,小流蘇,卻是我賴以成長的原鄉,親人定居之地。村民普遍務農,種植是一生務業,「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首見這詩,難得地很快背熟,只因那畫面太熟悉了。而離家後每每走入巷子,便如踩在長長時光道上。 天清日晏,伯婆緩緩將髮簪拔下,一年到頭鍋牛殼般圈疊的髮髻鬆綁,灰瀑綿長滑過她的背、腰、腿,彷彿她走過的歲月在陽光舒緩的院落流瀉。她是親族裡最長者,和藹可親,是從小無祖父母的我心中的阿嬤。印象中,她好久才洗一次頭,洗頭的日子,三伯母總為她備好一大盆水、耐斯洗髮粉、扁梳和矮凳,幫她輕輕搓洗、梳攏,我蹲在一旁,好奇的問:「伯婆,你的頭毛遮爾長,留偌久矣?」 「毋知咧,我家己嘛毋知留偌久矣。」 除了喜歡看伯婆洗頭,我也愛看她編斗笠。那是伯婆的絕活,每天都看得到的生活風景,和綿延的油菜花紫雲英一樣吸引人。村裡人戴的斗笠都出自她的巧手,因為只有她會編,且編得美,村外人也常來購買。晴日,伯婆坐在簷邊,邊工作邊享受日光浴,我掖著小土狗席地而坐看她變魔術。下雨天,伯婆將工作移至屋內,動作宛若她的脾性,不因晴雨而起伏,緩中有堅持,含蓄優雅。從學齡前到入學後,常常看她一把柴刀輕搭事先鋸切成截的鮮綠麻竹,在水泥地上輕輕扣擊,將竹管剖半,接下來,真功夫出現了,硬竹管變成一條條約0.1公分厚、可彎彈的軟竹篾,我邊看邊佩服。 然後,編織戲上場了。伯婆取來兩根竹篾,在木製笠模上交叉,雙腳沒得閒地踩在笠模上壓住不安分的篾條,再一條條上下交叉,一個個龜殼形網眼的笠網呈現眼前。笠網完成,接著將帶有斑點的桂竹籜寬端折一道小折邊,包住依笠模修剪後銳利的笠網邊緣,邊以兩片竹篾夾縫,直到竹籜排滿整圈,聚放一旁儼若朵朵盛開的「竹籜花」。接下來,整平竹籜,縫定,將籜尖收束在笠尖,覆上一片小籜片,用束紮食品袋的圓型塑膠小環圈住,縫好,一頂頂新笠完成了。 伯婆編著斗笠也編著歲月與日常,時間彷彿伴奏者配合著她的節奏,我像個忠實小觀眾欣賞精彩的演出,不知不覺已從害怕被「關學」與「家庭訪問」的小毛頭,變成將要升上國中的大毛頭。 然而,水尾巷就像學堂,教我歡樂,也教我學習面對死亡。 民國六十五年,我還不懂世事便久臥病榻的三叔公病逝,未冰存的大體直接擺放公媽廳左側牆邊好多天;死亡變得真實,我恍悟原來身邊賴以成長的長輩是會消逝的。那之後好多年,我不敢獨自走進那個渲染死亡的廳堂,而十幾年後,冬日總拎著自編的竹製小火爐走過牛車路,到我家院落話家常的身影也去了他方,再也不會坐在簷下編斗笠,聽我問候一聲「伯婆」。 * 首次離家,就讀,都市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家鄉的一切則慢慢熬煮成掛念;即使歲月更迭,人事變遷,稻浪綠濤與田野勞動風情始終儲存在記憶的甕裡。 那時,巷道旁種滿甘蔗,深紅蔗枝頂著大片綠,簡約有緻。我曾帶都市成長的同學在裡頭留下青春印記,外宿返家,常一個人從幾百公尺外的客運站牌走路回家。直到後來,學童甘蔗園棄屍案,日本女大生井口真理子來台被分屍案,后里甘蔗園無名女屍案……三嬸婆一句「天烏矣,那會無愛叫恁阿兄去載」,此後我再也不敢一人走夜路,儘管那是我熟悉不過的巷道。 婚後,周旋於工作與家庭,生活變成一種忙亂,遠方的思念變得更頻繁且急切,也體會走入小巷之艱難。 那天,父親離世的噩耗傳來,當我站在巷口,竟害怕起來。後來,母親失智,每當回娘家要北返時,總有股害怕又失去的心思縈繞。母親終究也去了天國的五年後,只長我一歲的三哥竟也因病離世了,三嫂成了巷裡我唯一的牽掛。不意前年,我的身體儼然壞掉的號誌燈,始終處於待修狀態,加上一波波新冠肺炎疫情,已然兩年多未走入巷裡的我百般思念。 我在電腦鍵入「水尾巷」,桌面出現數不清的同名巷,卻都不是我熟悉的那條——足見它的渺小,卻是教我認識人情世故的大書,是我念茲在茲一輩子牽繫的小巷。

Read More

糖化血色素飆高 未必是糖尿病

醫師林文森呼籲,良好的血糖控制能減少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33歲杜小姐作息不規律又較少運動,自掏腰包做健檢,糖化血色素高達10.2%(正常值<5.7%),擔心罹患糖尿病,進一步就醫檢查,指尖血糖值和空腹血糖值正常,糖化白蛋白檢測,結果為11.8%(正常值<15.8%);另一位體重過重的46歲劉先生,在住家附近診所抽血檢查,糖化血色素7.4%超標,空腹血糖正常,進一步安排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血糖值正常,糖化白蛋白12.9%,門診追蹤1年後糖化血色素仍高,血糖保持正常。 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林文森表示,在收治的病例中發現,雖然檢查顯示糖化血色素飆高,最後證實是虛驚一場,並未罹患糖尿病。 糖化血色素在某些情況下是無法當成血糖控制好壞的指標,平均血糖檢測包括有代表3個月平均值的糖化血色素,以及代表2-4週的糖化白蛋白,當糖化血色素無法真實反映血糖狀況時 (常見各種貧血或洗腎患者),建議民眾應該考慮檢測糖化白蛋白,提供醫師做正確診斷。 林文森說,診斷為糖尿病方法有4種:1、正常空腹8小時的血糖應低於100mg/dl,檢查結果超過126mg/dl。2、若空腹血糖正常仍懷疑糖尿病時,考慮加做75公克葡萄糖耐受試驗,當糖水喝完2個小時,血糖大於200mg/dl。3、當有明顯高血糖症狀 (口乾、多尿和消瘦等),隨機血糖超過200 mg/dl。4、若沒有血色素變異,糖化血色素大於6.5%。 醫師林文森呼籲,良好的血糖控制能減少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記者徐義雄攝) 台灣糖尿病人口超過220萬,每9位成人有1位糖尿病,當糖化血色素降低1%,可減少併發症風險40%,大血管病變死亡率亦可降低25%。血糖過高或波動過大會產生氧化壓力,對血管內皮細胞造成傷害,良好的血糖控制能減少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

Read More

不菸不酒不檳 男罹扁桃腺癌 人類乳突病毒惹禍

放射腫瘤科醫師羅元禎表示,近幾年來人類乳突病毒相關的頭頸癌發生率逐漸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42歲男子不菸、不酒、不檳,因右側脖子疼痛、沒摸到硬塊,以為喉嚨痛,就醫被診斷為人類乳突病毒相關的扁桃腺癌,經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放射腫瘤科醫師羅元禎使用快活光子刀治療來精準追殺手術後殘餘的癌細胞,治療過程中僅有很輕微的口腔與皮膚副作用,2個月療程後,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扁桃腺腫瘤完全消失。 這名男子不菸、不酒、不檳,2個月前右側脖子疼痛,因沒有摸到任何硬塊,以為僅是喉嚨痛而求診耳鼻喉科,診斷為扁桃腺癌,病理切片結果顯示為人類乳突病毒相關之扁桃腺癌,經手術切除約3公分的扁桃腺腫瘤,因腫瘤已深入頸部,如果再往深處手術,恐有致命之虞,於術後轉放射腫瘤科再做放射輔助治療。 男子罹患人類乳突病毒相關的扁桃腺癌(左圖),醫師使用快活光子刀治療後,腫瘤完全消失(右圖)。(記者陳金龍翻攝) 羅元禎表示,這個病例值得重視的是,一般民眾僅知道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病毒有關係,故有疫苗施打與抹片檢查來預防感染與早期發現,乳突病毒不僅僅會感染子宮頸上皮細胞導致癌症,也會感染口咽部位如扁桃腺、舌底造成口咽癌。近幾年來人類乳突病毒相關的頭頸癌發生率逐漸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 羅元禎說,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力強,除了性接觸以外也會透過體液傳染,雖然人體有機會自行清除病毒,但若轉變成慢性感染,長久下來就可能演變成癌症。人類乳突病毒除了會導致子宮頸癌以外也會造成外陰癌、陰莖癌、肛門癌、口咽癌等癌症,另外一些皮膚病變如尋常疣、尖狀濕疣(菜花)也是由乳突病毒造成的。 羅元禎指出,人類乳突病毒有100多種,其中第16、18型致癌性最高,第6、11型則與皮膚病變有關,以上4型病毒皆可透過接種4價疫苗來預防感染,另外近期亦有9價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多包含了對31、22、45、52、58型的高致癌病毒的保護力,男女都可以接種,不但可以保護自己,亦可以保護伴侶。

Read More

〈中華副刊〉愛上盲盒

■王阿麗 在盲盒潮玩市場,經常有我這個年過半百老大媽的身影,閨蜜們紛紛稱讚我擁有一顆少女心。 記得我第一次接觸盲盒是在4年前,那天我過生日。女兒寄來一個盲盒作為生日禮物,當我滿懷興奮和喜悅拆開時,呈現在眼前的是身著一襲綠衣、頭戴一頂小芽兒造型的帽子、手握小花的小可愛,它脖子上系的紅圍巾和張開的臂膀融為一體,好似一對翅膀,剎那間,我愛上了這只小精靈。立即拍了照片發給女兒,女兒回復:這個盲盒就是我想要的那款,這是「畢奇精靈森林系列種子款」,願媽媽的寫作夢像種子一樣生根發芽!那天,是我退休生涯的開端,也是我退休後邁進寫作之路的開啟之日。 從此,我便入了「盲盒坑」。每次到大型商場和書店時,我都會光顧盲盒零售櫃或者盲盒自動售賣機,望著那些小玩偶,表情各異,活潑靈動,精巧可愛,便有了購買的願望。投幣時口中念念有詞:「希望就是我看中的那個!」拆盲盒,充滿了神秘,會讓人感受到未知的快樂。小心翼翼打開盒子,撕開包裝一角,窺視間依稀發現是中意的那款,嘴角早已上揚,徹底揭開後,托在手心,忍不住「哈哈」大笑,引來身邊顧客好奇探究,連忙伸了伸舌頭,快步離開,心中依然隱藏不住喜悅。 當然,開盲盒踩雷的機會也不少,拆開後,一聲歎息:「為何不是我喜歡的那一個?」把手裡的玩偶和櫥窗裡的中意款進行對比,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只恨不能破窗置換,心情像蔫了的花一般。回家後,把玩偶放在玻璃收納櫃內,反復看來看去,突然間又感覺這款也有其特別之處,這小眼神,滴溜溜的,也不賴啊! 拆盲盒時,最高興的就是拆到了隱藏款,欣賞稀有的贈品,這時候的心情,仿佛我擁有了整個世界一樣! 在消費方面,我一般是比較理性的,雖然我對拆盲盒情有獨鐘,但並非每一款都會購買,退休階層,也得掂量一下自己的腰包,審慎評估自身的經濟實力。平時,我會通過多個平臺瞭解盲盒新上款情況,並在考慮盲盒價格和個人喜好之間進行權衡,做出明智的選擇。我還通過微信朋友圈瞭解到一些盲盒促銷活動。有一次,我在朋友圈中看到商場盲盒免費領的資訊,便立即丟下手裡的活兒,迅速前往該商場。到了那兒,見銷售人員正在指導幾位年輕女孩操作手機,我向銷售人員表達我想參加免費領盲盒活動的意願,她打量著我:「您需要下載一個App,還得加5個以上好友才能領取。」下載App沒問題,可一時半會要聯繫5位好友加我,卻讓我犯了難。眼瞅著正在挑選盲盒的女孩們,我突然有了想法,請她們加我,不就成了好友嗎?不擅社交的我怯怯地向女孩們發出邀請,幾名女孩欣然應邀:「沒想到阿姨也是個盲盒控!」當我和女孩們一同領到贈送的盲盒時,我仿佛穿越回到了20歲的時光。 愛上盲盒,給我帶來了諸多快樂,也帶來了不一樣的社交體驗。我在旅行中還會攜帶著盲盒玩偶,它們伴隨我穿越祖國的西北、東北和西南,並在名勝中留下了它們的倩影,它們的出現往往也會迎來遊客欣賞的眼神和交流的心聲,將其景點照發到微信朋友圈,引來點贊無數,這樣的景點打卡,別有一番滋味。在未知的路上倍感新鮮的拆盲盒,是年輕人追逐的潮流,而我,已然成為其中另類的一員,並將繼續樂此不疲。

Read More

嫗胸痛 揪闌尾破裂併腹膜炎

醫師張書豪以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闌尾破裂,老婦成功康復出院。(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嘉義市一名高齡97歲的老婦,近日因胸痛至嘉義醫院就診,經跨科會診意外發現病人罹患闌尾炎,且闌尾已經破裂合併腹膜炎及骨盆腔膿瘍,經過外科醫師張書豪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老婦成功康復出院。 醫師張書豪說,每人一生中平均有8%的機會罹患闌尾炎,闌尾炎大多發生在10歲至50歲之間,但隨著平均壽命延長,即使是高齡長者,也可能面臨這種急性疾病的威脅。老年人闌尾炎破裂機率較高,且有時以非典型症狀表現,如輕微發燒、厭食嘔吐、心窩或腰部轉移痛、泌尿道症狀等,加上老年人慢性共病較多,增加了診斷和治療的難度,需要細心聆聽病人的主訴進行更全面的檢查以確保不錯過可能的疾病徵兆。 老婦就醫時闌尾已經破裂並產生腹膜炎,張書豪迅速安排腹腔鏡手術,腹腔鏡是一種微創手術方式,通過小切口進行操作,將闌尾切除縫合並引流腹內膿瘍,相較於傳統開腹手術,住院時間較短,併發症機率較低,對高齡者而言更為友善。目前的醫療指引建議,即使是高齡病患或是複雜性闌尾炎,也可優先以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 老婦腹腔鏡手術非常成功,經過精心護理和康復計畫出院。張書豪提醒高齡者需留意身體不尋常症狀,及早發現問題有助提高治療成功機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