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藝研堂〉崑大創業競賽 激發創意潛能

崑大舉辦2023智慧生活創新創業競賽,讓校內學生藉由競賽落實創意及擴展創新應用,激發創意潛能,開拓創業視野。(記者汪惠松攝) 崑山科大創新創業育成中心為開拓師生創業視野,舉辦「二0二三智慧生活創新創業競賽」決賽,讓校內學生藉由競賽落實創意及擴展創新應用,由視傳系團隊勇奪冠軍;機械系第2名;視傳系第3名,另頒發5項佳作。 競賽共有近30組參賽,經初、複審至決賽,邀請產學研界專家擔任決賽評審,透過競賽找出潛力新創團隊與技術,並給予參賽學生實質建議。 其中由視覺傳達設計系「停下ㄒㄧㄝˋㄒㄧㄝˋ」團隊以「陸蟹摺紙介紹包」作品奪得第1名及獎金2萬元,此作品藉由DIY摺紙提升孩童專注力及親子互動,並認識新物種陸蟹及有「陸蟹半島」之稱的棲息地屏東,了解繁殖季母蟹過馬路到海邊釋幼所遭遇的「路殺」危機,讓孩童思考生命的可貴,進而對提升對陸蟹的保護意識,深受評審一致好評。 以「凍齡美肌天然角鯊烷」作品獲得第2名與獎金1萬5千元的機械系「鯊知曉」團隊,因角鯊烯最早被科學家發現存在於鯊魚的肝臟中,隨著海洋保育意識抬頭,近年改由植物萃取角鯊烷(Squalene)加以氫化,變成穩定度較高的角鯊烷,團隊使用該成分於保養品調製,產品具備親膚潤澤的特性,能發揮很好的油封保濕作用,在海洋環境生態保育與利用植物生物科技技術優勢獲得評審青睞。 視傳〈青春藝研堂〉系「台味俱全研究團隊」,以「傳統辦桌菜餚圖鑑IP應用」獲得第3名與獎金1萬元,作品以台菜文化為主題,將12道辦桌經典菜餚繪製成精美的插畫,傳達「新台味,心感動」的核心精神。 崑大研發處副研發長暨育成中心主任江智偉表示,該校為強化校園創業氛圍,透過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補助辦理校園創業競賽,以「結合時事創新,規劃未來創業」為主旨,激發學子更多創意潛能與態度,勉勵學生持之以恆,創業是一點一滴的累積經驗,有目標與方向,夢想慢慢走最後也會實現。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Read More

中醫介入治療 縮短五十肩病程

毛巾操:患側手先往後,兩隻手握毛巾,患側手抬高到緊繃的時,另一手往上拉到患側肩膀有緊繃感。(安南醫院提供) 爬牆運動:找一面牆並站在約一個手臂的距離,用手指頭當輔助慢慢往上爬,身體同時慢慢往牆面靠近。(安南醫院提供) 鐘擺運動:站立身體向前傾斜讓患側手臂下垂,藉由身體搖動,讓手臂跟著輕輕畫小圓圈擺動。(安南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五十肩」造成疼痛難耐,甚至夜間容易痛醒,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安南醫院中醫部醫師沈佩諠說,中醫以針灸、拔罐、傷科手法及早介入,可縮短五十肩病程;平時利用在家自己做鐘擺運動、毛巾操、爬牆運動,這3種復健運動可幫助改善肩部關節活動度,紓緩疼痛。 沈佩諠指出,五十肩又稱為「冰凍肩」、「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好發於中年以上,特別是50歲左右而得其名。若肩關節囊因發炎而產生沾黏,會造成肩關節之攣縮,進而使肩部關節活動受限,例如無法梳頭與吹頭髮、拿高處物品,手無法伸到背部抓癢或伸進臀部口袋拿東西,女性無法自行穿內衣等,且活動時伴隨疼痛。 五十肩的自然病程會經歷疼痛期、冰凍期和解凍期,平均約2-3年後痊癒;但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及早採中醫介入治療可緩解不適,並將病程縮短至1-1.5年。 她說,從中醫觀點來看,五十肩起因內在氣血不足,如年老體衰、肝腎氣血虛損,以致筋失濡養,風寒濕邪之氣乘虛侵襲肩部經脈,遂致氣血阻滯、筋脈凝滯,或外感風寒濕邪及外傷筋骨失治,因而引起肩部功能退化;治療根據病程發展,選用針灸、拔罐(火罐或氣罐)以及傷科手法,達到疏筋活血、通絡止痛、消腫消炎等目的,以改善肩部疼痛或活動不利之情形。 日常生活中,用熱毛巾濕敷疼痛處約10-15分鐘;睡覺避免患側肩膀受側睡壓迫;肩部注意保暖,避免電風扇或冷氣對著肩部直吹。 另外,亦可從事以下幾種復健運動,幫助改善肩部關節活動度,包括毛巾操、爬牆運動、鐘擺運動,其中爬牆運動找一面牆並站在約一個手臂的距離,用手指頭當輔助慢慢往上爬,身體同時慢慢往牆面靠近,直到覺得腋下緊繃或不舒服的時候,可再往上1、2步後,維持姿勢10到15秒,然後慢慢放下來。

Read MoreRead More

中醫大附醫 全面加薪6%↑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113年員工全面加薪6%以上,其中臨床醫護人員加重調薪後之調幅可達9至20%,調薪幅度為歷年之最,預計約有5千多名員工受惠。(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已連續7年每年調薪,然113年基本工資調升及軍公教人員調薪4%,各家醫療院所紛紛響應規劃為護理人員調薪,中醫大附醫在董事長蔡長海的領導暨董事會全力支持下,積極提供員工具市場競爭力的薪酬,113年員工全面加薪6%以上,其中臨床醫護人員加重調薪後之調幅可達9至20%,調薪幅度為歷年之最,預計約有5千多名員工受惠。 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表示,近3年防疫之重責與時下醫護人員人力吃緊的問題都帶給各大醫院不小衝擊,中醫大董事會及中醫大附醫更加重視員工薪資福利,面對當前護理人力不足之困境,112年中醫大附醫即已提高護理人員簽約獎金及夜班津貼。113年全面加薪6%以上,另針對臨床醫護人員加重調薪,護理人員按病房別核發留任獎金;輪班醫事人員調高夜班津貼,加重調薪後之調幅可達9至20%,顯見留才惜才的用心。

Read More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治療交感失養症

■陳俊銘 「交感神經失養症」是一種發生機轉和病程不明的疼痛症候群,近百年來陸續有學者提到,但直到1993年奧蘭多舉行的國際疼痛研究會才正式定名。病人常在肢體受傷後,沿著原始受傷部位,向遠端發生局部疼痛的症狀。臨床表現,除了慢性疼痛、痛覺過敏,並且還伴隨感覺、運動、自主神經和失養為障礙,但主要症狀還是以疼痛為主。雖然大多數病人皆有肢體受傷病史,仍約有10%病人不記得或僅記得有些微損傷,此類族群發病年齡,平均比有確定受傷史者約年輕9歲。 根據de Mos M等人的研究,本病的發生率約26/105,男女比例則為1比3.5。好發年齡為55-75歲,發病年齡大者,病程較為緩和,小孩發病者,則相對少見。另一項研究顯示,發病後6年,30%病人認為自己完全康復;54%則認為雖未痊癒但已穩定,且可重回工作崗位;另有15%自認未有改善,且該族群中超過30%無法重回職場。 根據發病時間及症狀,本病分成三期,包括1.創傷期:主要是最初受傷的幾個星期內,以疼痛、過度敏感及腫脹為主要症狀。2.失養期:持續約3-6個月,此時疼痛、腫脹、毛髮、皮膚及自主神經異常症狀逐漸減輕。3.萎縮期:皮膚及肌肉出現萎縮,關節活動受限,也開始出現骨質疏鬆,此期萎縮和疼痛通常不可逆,因此預後不佳。 本病原因相當複雜,並無定論,目前認為有8大可能原因:1.發炎過程的結果。2.交感神經障礙。3.中樞過敏化。4.自體免疫反應。5.肢體缺血,或血液再灌洗過程時損傷的結果。6.大腦皮質重組的結果。7.神經損傷造成。8.神經原性發炎。 中醫治療交感失養症主要以行氣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為主,改善創傷期症狀,常用如桃紅四物湯加減丹參、川七、赤芍、地龍、丹皮、齊芍、生地、紫草、忍冬、仙鶴草等。可以健脾胃,養肝血為主,改善失養期症狀,常以四君子湯,芍藥甘草湯加減黃、蓮子、芡實、白扁豆等,可以健脾補腎養肝血改善萎縮期,常用右歸丸、龜鹿二仙膠、四物湯加減白芷、薑黃、丹參、赤芍等。配合針灸,循經取穴,遠近施針,有助病情改善。頭皮針常用穴位:百會透太陽、四神聰、額中帶、額旁一、二、三帶。耳針:下視丘、視丘、基底核、腦幹。眼針:眼八卦針。體針:曲池、合谷、陽陵泉、太沖。(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Read More

抽菸/肥胖/常加班 以美食犒勞自己 業務檢出大腸癌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51歲林先生有長期抽菸史,身為業務的他,工作經常加班,常會以吃美食慰勞自己,BMI27.5已達到肥胖體位,沒有培養運動習慣的他進一步健檢,竟發現大腸癌上身。 林先生表示,近期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高階影像健康檢查,特別加上腸胃內視鏡及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發現長期有抽菸史的他,肺部已有支氣管壁增厚及輕度浸潤現象,影像科醫師評估可能與長期抽菸引發肺部慢性發炎相關。 再接著大腸鏡檢查發現有3顆大小不一的息肉,其中1顆息肉為高度有癌化風險的腺瘤性息肉,大小超過1公分,檢查過程中,為他操作內視鏡的醫師將發現的息肉切除,後續經病理化驗後,其中一顆確認為管狀腺瘤且已發展為大腸癌原位癌。慶幸的是發現得早,癌細胞僅在上皮細胞層,在檢查切除息肉時就已將癌細胞同時切除。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表示,目前大腸癌在臨床治療上,最幸運的就是在大腸癌零期(原位癌)時就被發現,只需大腸鏡切除腫瘤即可,但如腫瘤過大或切除後邊緣不乾淨、有腫瘤細胞殘留,則須接受手術切除。 一般人認為抽菸對於健康的危害只有肺部,事實上也會提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大腸癌的危險因子,除了有抽菸之外,還包括:年齡(50歲以上)、家族病史、罹患潰瘍性大腸炎或克隆氏症、肥胖、高脂肪食物、紅肉、低纖維飲食及飲酒等,若有上述因素就屬大腸癌的高危險族群。 梁程超也提醒民眾,雖然大腸癌在今年從過去為國人發生率第1的癌症,退位第2。不過每年大約仍有約16,000人罹患大腸癌,並且有6,000多人因此喪命。大腸癌是可以透過健康檢查做到預防的一種癌症,並且越早發現預後存活率越高。主動積極篩檢,只要及時在第0-1期發現,5年存活率還可高達9成以上。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藝文訊息

「耕耘在地,迻譯全球:半世紀的台灣文學」座談 中華民國筆會慶祝季刊五十週年,出版「心繫今古,筆匯東西:五十週年精選集」,舉辦新書發表會以及「耕耘在地,迻譯全球:半世紀的台灣文學」座談,於1月07日(日)下午四點,邀請梅家玲、陳義芝兩位學者及作家進行對談,由筆會會長廖咸浩主持。地點在紀州庵文學森林新館2樓(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捷運古亭站2號出口)。免費入場,歡迎參加。 01/07免費報名網址: https://www.beclass.com/rid=284b42c657813d404130 或搜尋Beclass線上報名系統「筆會」,詳細資料請見中華民國筆會網站http://www.taipen.org。

Read MoreRead More

翁神經內分泌瘤 核素治療改善

基隆長庚醫院成功完成神經內分泌瘤核素治療(PRRT)。(基隆長庚醫院提供) 記者鄭鈞云∕基隆報導 長庚醫院自2013年發展神經內分泌瘤的核醫偵測與治療技術,今年10月終於由基隆長庚血液腫瘤科及核子醫學科共組照護團隊,成功執行了「神經內分泌瘤肽受體放射性核素治療(PRRT)」,為這類罕見腫瘤的病人帶來全新的治療選擇,更是神經內分泌瘤走向精準治療的重要里程碑。 居住在基隆的63歲男性,罹患直腸神經內分泌瘤多年,曾接受過手術、荷爾蒙治療及數十次的化學治療,今年8月因腹脹、體重持續下降及長期化療相關副作用來醫院求診。經檢查診療後,醫療團隊綜合評估病人狀況,安排核素治療(PRRT)。 在實際治療前,病人先接受體抑素受體正子掃描與氟化去氧葡萄糖正子掃描,確保體內的神經內分泌瘤適合接受核素治療,也做了抽血檢驗,確認造血功能、肝臟及腎臟功能符合標準。 治療當天,過程中並未出現傳統化學治療的惡心、嘔吐、疲倦與掉髮等副作用,完成治療藥物注射後,在觀察一晚後平安出院,返家休養。目前病人在治療後主觀感受良好,雖偶爾有夜間盜汗的情況,但經過藥物治療後有所改善。病人能夠每天維持兩小時的散步習慣,此治療對其他正常生活作息的影響相對較小,因此得以繼續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賴旗俊院長肯定團隊的優異表現表示,這項成果不但為內分泌腫瘤病人帶來全新的治療選擇,更寫下神經內分泌瘤走向精準治療的重要里程碑。 基隆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暨癌症中心主任張沛泓醫師指出,神經內分泌瘤是一種罕見的腫瘤,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當年度新診斷個案數為1963人,占所有癌症約3.9%。這類腫瘤可以在人體許多器官中發現,8成以上會發生在消化道如胃、小腸、大腸、胰臟等處,可依據腫瘤是否分泌荷爾蒙,分為「功能性」及「非功能性」。 基隆長庚團隊醫師鼓勵神經內分泌瘤患者不要放棄治療,現今醫療技術不斷進步,要持續治療才有可能戰勝疾病。民眾若有神經內分泌瘤相關問題,也應盡早至門診諮詢相關科別醫師,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Read MoreRead More

頭痛藥吃到沒效 肉毒桿菌素建功

醫師廖晏輝說,偏頭痛是很煩人的疾病,病人常常怎麼檢查都沒事或者只想吃止痛藥就好,很可能就會像阿娥一樣,長期下來演變成慢性的偏頭痛。(衛福部基隆醫院提供) 記者吳翊慈∕基隆報導 29歲的阿娥(化名)是小吃攤的老闆娘,從以前就常常頭痛,發作時吃點止痛藥就會好,後來頭痛變成天天發作,止痛藥愈吃愈多,但也越來越沒有效果,就醫確認是慢性偏頭痛合併藥物過度使用的頭痛,醫師開立頭痛預防用藥,但仍有頭暈、手腳麻木等副作用,最後申請健保「肉毒桿菌素」治療,頭痛才不再發作。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神經科醫師廖晏輝說,病人自述以前經常是左側或右側的頭痛,合併會有搏動性的感覺,就是台語說的「丟丟痛」。頭痛的時候會畏光、怕吵,都要躲到安靜的房間裡才會比較好,有時候痛到很厲害還會嘔吐,根本沒辦法好好工作,連日常的家務都做不了。病人也觀察到自己在壓力大與天氣變化時,頭痛會特別嚴重,不過以前一點止痛藥物就能緩解,最近發作頻率相當頻繁,一天就需要吃好幾顆,像把止痛藥當糖果在吞一樣。 就醫檢查,排除罹患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後,確認是慢性偏頭痛合併藥物過度使用的頭痛。接下來阿娥除了服用醫師開立的頭痛預防用藥以外,也相當配合天天作紀錄,並努力減少止痛藥的使用。可惜她對幾種偏頭痛的預防藥物都不適應,會有頭暈、手腳麻木等副作用;經過4個月的「頭痛日記」,最後終於順利申請到健保給付的「肉毒桿菌素」作為慢性偏頭痛的預防治療。 肉毒桿菌素以往較為大眾所知是運用於醫美之上,自109年起健保開始給付肉毒桿菌素用於慢性偏頭痛的預防治療。當偏頭痛病人確定使用偏頭痛藥物治療無效,提出相關證及病人的頭痛日記,即可申請健保給付的肉毒桿菌注射治療。肉毒桿菌素施打的位置包括整個頭部與肩頸,每3個月施打一次。阿娥在接受肉毒桿菌素注射治療後,前3個月雖然只有稍加改善症狀,但在6個月之後,病人表示頭痛幾乎完全沒發作了。目前阿娥已經不需要急性的止痛藥,每日的預防性藥物也逐漸調降,及維持3個月施打一次肉毒桿菌素,加上調整生活作息及調適壓力,阿娥終於重新找回她的笑容。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 老時光

詩/攝影 葉莎 沿著老時光走 在一條充滿晴天的巷弄 遇見路燈和它的影子 不離。不棄 轉彎處有一口老井 那個手動泵,你千萬莫壓 我怕所有的故事跑出來 我會被附身 變成掉入井裡的狐狸 而你是路過且口渴的公山羊 一切相遇,皆妙 不可言 有些充滿寓意 有些成為秘密 一個穿藍布衣的人 突然闖進來,他很年輕 老街誕生的時候 他還是未知的時光長巷中 一個微弱小光點

Read More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顯宮附幼 台江輕旅行

顯宮國小附幼的師生探索具有歷史意義的鎮門宮。(記者施春瑛攝) 安南區顯宮國小附設幼兒園日前受邀到台江文化中心欣賞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演出之《赤腳門神》,為了加深小朋友的記憶,幼兒園老師又特別規劃了一趟台江輕旅行,帶小朋友實際走訪廣闊的府城天險以及探索具有歷史意義的鎮門宮,親身體驗在地文化之美。 顯宮附幼之前到台江文化中心看《赤腳門神》演出,對偶劇裡的石獅、羅漢及西洋門神有基本的認識,除了透過特徵及表情明顯的偶像來認識戲中的角色之外,更有孩子因為喜歡操偶者而加深了對整場戲的印象。 幼兒園主任何玉芬表示,孩子尋求記憶點的途徑和大人有所不同,孩子是習慣從視覺意象去轉換成記憶,為了觸發孩子對於在地情感的連結,並將台江美景和觀戲情境持續延伸蘊藏在孩子們腦海中永恆的回憶,他們規劃了這次的台江輕旅行戶外活動。 師生一行人實際走訪府城天險及鎮門宮,副主委林嘉寶也特地到場解說,講述當初鄭成功從福建來到台灣,船隊如何順利經由府城天險入台,及荷蘭人士兵守護鎮門宮當赤腳洋門神的故事,最後也並提到明年是台南400年,也是鄭成功誕生400年的日子,非常歡迎小朋友明年農曆7月14日再到鎮門宮為鄭成功慶生。 何玉芬說,小朋友這次還化身為小小探險家的角色,並分成3組進行闖關,完成尋找門神、石獅、鯨骨大洋、府城天險的4項任務,希望讓居住於鹿耳門與媽祖宮區域的孩子們能從小接觸、認識在地文化進而認同在地文化之價值,期待未來這群顯宮國小的孩子能成為小小解說員,能夠自信且驕傲地為他人介紹自小生長的這片土地。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Read More